196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战士——郑加训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荣立一等功的共产党员郑加训,就是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战士。
今年七月下旬,北京部队某部七连驻地河北省抚宁县榆关地区连续下雨,二十八日下了一夜大雨,天明燕山山洪暴发,奔腾咆哮的洪水向沙河倾泻,造成水位猛涨。七连的采沙器材,都在工地的河床里,淹没在洪水中。连长拂晓起床查哨时发现这一情况,立即组织人员打捞。一班战士郑加训,跑在抢救队伍的最前面。河水急剧地上涨着,流速越来越猛。为了使国家财产不受损失,郑加训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拆作业台。他那里艰险冲向那里,一次又一次地在激流里往返,直到十点多钟,才和全连同志一起,把国家财产全部抢救上岸。
上午十一点半,河水越来越大,奔腾咆哮的声音一直传到几里路外。这时,突然传来二连一名战士在来七连传送通知过河时被洪水冲走的消息。七连指战员立即飞奔到河边抢救。首先来到河边的一排指战员,一面沿河岸寻找,一面从每班中抽三个水性好的游到对岸去寻找。当时,上级考虑到郑加训早晨经过连续打捞器材六个小时,已经非常疲劳,就没有让他下水。但是,一心想着营救二连战友的郑加训同志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他二话没说,“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水里,同十几名同志一起奋力游向对岸。洪水夹着泥沙碎石,吼叫着奔驰而下,风雨不停地吹打着,水面上顷刻间响起了一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声。
战士们在洪水中英勇地搏斗着。已经非常劳累的郑加训游到河中心,顶不住几个浪头的袭击,连喝了几口泥水,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班长姚玉庆发现后,马上游过来救他。姚玉庆让郑加训拉住自己的左手,自己用右手奋力游向对岸。突然,几个浪头劈头盖脑地向他们打来,把他们冲下十几米远,陷入了激流漩涡,两个人眼看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在这危急的时候,郑加训毅然放开拉住班长的手,并且用力把班长一推。当姚玉庆猛回头来营救他的时候,郑加训已经被凶猛的洪水吞没了。
郑加训用力一推,班长姚玉庆脱险了,可是他自己却英勇牺牲了!
郑加训同志为革命牺牲的消息传出后,震动了沙河两岸。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红卫兵小将,都向沙河边涌来。人们望着他的遗容,摸着他那打了厚厚一层茧子的双手,不由得泪水夺眶而出。
在这时刻,人们的心头翻腾着他为人民利益赴汤蹈火的一件件往事: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小米河头村场里堆着的刚打下的粮食,因为电线泄电引起失火,眼看全村的粮食就要化为灰烬。这时七连指战员正乘车路过那里,火光就是命令,司机刚把车煞住,大家就一跃下车,飞奔火场。第一个跳下车、冲在最前头的就是郑加训,他来不及脱衣服就第一个趟过两道沙河,第一个抄起水桶,第一个冲进火堆,和大家一起保护住了刚收下的几万斤粮食。
又一次晚饭后,距七连驻地几十里远的森林失火。当时,郑加训正外出执行任务,回来时没有赶上连里派去救火的汽车。为抢救人民的财产,他就和排里其他十二名同志一起急行军九十华里,连夜赶到现场……。
沙河两岸的贫下中农记得,一九六六年八月,郑加训住家房东贫农张大娘的儿媳妇突然患病去世了,留下一个不满月的小女孩,不到两月,张大娘的老伴也去世了。家中只剩下大娘和几个小孩。大娘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郑加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教导,把毛主席像端端正正地贴在大娘家的墙上,多次和大娘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鼓励她去战胜困难。婴儿病了,他就帮助大娘抱到医院里去治;没有奶吃,他就买来奶粉送给大娘喂。三年来,他帮助张大娘把婴儿养大。张大娘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她教会孙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毛主席万岁!”“解放军叔叔好!”
一九六七年一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冲击着沙河大队。当时,篡夺了沙河大队领导权的一小撮阶级敌人,对贫下中农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妄图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镇压下去。在这关键时刻,郑加训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冲锋在前。他每天手捧红宝书向贫下中农宣传毛泽东思想,坚决支持贫下中农向阶级敌人斗。经过反复较量,大队的贫下中农终于挖出了一小撮阶级敌人,成立了大队革命委员会。
三年来,郑加训时时刻刻关心着文化大革命。他住到那一个生产队,就帮助那一个生产队的干部做工作;他住到那一院,就帮助那一院的贫下中农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向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住到那一家,就同那一家贫下中农一块忆苦思甜,讲阶级斗争史。在沙河大队,他先后住过六户贫下中农的家,户户都贴上了他送的毛主席像。贫下中农都热情地称赞他:“郑加训同志真不愧是毛主席培养出来的好战士,人民的子弟兵。”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郑加训同志所以能成为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秀战士,正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郑加训同志解放前出生在湖北省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他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全家成年累月给地主扛活,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压迫和欺凌。爷爷惨死在地主的皮鞭下,年纪轻轻的伯父活活饿死在大路旁,父亲从小就给地主扛活,受尽了人间苦,母亲给地主当佣人,苦难的日子折磨得她哭瞎了双眼。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把他一家从苦海里救了出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父母亲常把旧社会的苦难家史讲给他听,要他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永远跟毛主席走。
一九六五年春天,郑加训来到了人民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里。在部队的教育下,他立志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毕生的任务。他第一次领到红光闪闪的毛主席宝书后,就经常捧在手里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认不得几个字,学习有困难,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买了本字典,坚持一手拿毛主席的书,一手拿字典,刻苦地学。五年来,他以惊人的毅力,背熟了“老三篇”,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熟记了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发出的一系列最新指示,还写了大量的学习心得。
郑加训平时特别注意自觉地培养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次,他患了重感冒,发高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走起路来头晕眼花。但是,他忍着疾病的痛苦,硬要坚持和大家一起上工地。同志们耐心地劝他在家休息,可是他手捧着“老三篇”,同志们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一步一步跟,走不动了,就蹲下来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走。到了工地后,领导上给他安排了一个轻活干,可是他干起来没有个头,把轻活变成了重活,结果昏倒在沙滩上。几年来,他就这样一直战斗在施工的岗位上,做到了最艰苦的担子争着挑,最困难的事情抢着干,最关键的时刻首先到,最危险的地方带头上。他为自己能当上一名毛主席的战士而自豪,为自己能为人民艰苦奋斗而感到光荣。连里同志都高度地称赞他:
“小郑小郑,个子最小骨头最硬。”五年来,他三次被树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标兵,牺牲后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表彰郑加训同志的英勇事迹,北京部队某部党委发出命令,为郑加训同志追记一等功,并号召全体干部、战士向郑加训同志学习。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以苦为乐知难而上
——记解放军某部排长杨凤茹自觉磨炼不怕苦不怕死革命意志的事迹
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排长杨凤茹不断地用毛泽东思想狠斗私心杂念,处处以苦为乐,事事知难而上,自觉地磨炼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意志。
入伍以前,杨凤茹在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的哺育下,就曾经为人民经受过一些苦和死的考验。在农村,他被群众称为“雷锋式的好青年”;到部队很快就被树为新战士的典型。在这种情况下,他产生了自满情绪,背上了“差不多”的包袱。
正在这时,一件事狠狠触动了他。
那是由晚上站哨引起的。开始站哨,他精神抖擞,可是日子一长,他感到有些腻歪。一天他对同志们说:“晚上睡得正香,起来站哨真难受,干脆让我站上几天几夜,把半年的哨都站完算了!”同志们当场批评他这是怕苦。“我怕苦?”他想不通,就找老战士翟老荒谈心。翟老荒入伍三年,喂了两年猪,每天早起晚睡,打猪草,烧猪食,垫猪圈,两年如一日,越干越有劲。杨凤茹问他不感到腻歪吗?翟老荒说:“腻歪啥,别说两年,只要革命需要,我永不歇手,干一辈子。”
听了翟老荒的话,杨凤茹觉得自己为革命吃苦的精神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他决心在斗争实践中,进一步磨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意志。
他在农村支左时,在大雨过后的一天中午从山上劳动归来,看到河水猛涨。他不顾劳累和饥饿,向拦水坝跑去。他看到有几个社员正在那里抢修拦水坝的缺口,就立刻跳到水里干起来。这里水深流急,被冲下来的树木和石头乱滚乱撞,脚下到处是尖利的茬子。他觉得这正是锻炼自己的好场所。拖大树容易绊倒,他偏去拖大树;搬石头容易失手砸脚,他偏去搬石头。他正干得起劲,一根尖树茬子把他的左脚扎了一个很深的口子,一阵阵钻心的痛。他不吭一声,直到晚上把拦水坝的主体修好,他才跟大家一起回去吃饭、休息。
去年一年来,杨凤茹所在连执行军工挖煤任务。在拆毁旧巷道中,杨凤茹负责拆棚子。这是一件危险活,棚子一拆,上面的石头哗哗啦啦往下掉,两旁的石壁往里堆,一不小心,不是被砸伤,就是被埋住。他为了多回收一点木头,每当拆棚子时,他总是把埋在泥土里的顶帽和楔子一个一个地抠出来。有的同志说:“多危险啊!几块顶帽和楔子能值几个钱?要是砸坏了可不值得!”听了这话,杨凤茹脑子里便闪出一个念头:“是啊!在这样的‘小事’上冒险牺牲,确实有点不值得。”但是,他当即意识到:这个想法不对头。
晚上,班里开“一事一议”班务会,杨凤茹把白天出现的这个“一闪念”亮出来,经过大家的分析,使他认识到,这个“不值得”的一闪念,就是贪生怕死的一闪念,认为在“小事”上“不值得”“冒险”,实质上就是在革命面前舍不得牺牲。我们一定要在千千万万个为了革命应该“冒险”的所谓
“小事”面前,狠斗、斗倒贪生怕死的一闪念,这样,在革命需要自己献身的时候才能英勇向前。
从此,他时时警惕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怕苦怕死的“一闪念”,一经发觉就抓住不放,用毛泽东思想深挖狠斗。
杨凤茹认为,只有为革命“自找苦吃”,才能更好地磨炼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意志。
因此,他处处自找苦吃,自找险上,千方百计把自己放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环境中去磨炼。有一天,他和同志们拉着大车到山沟里拉柴火,来回五十里,途中要过几个大山坡。拉套轻快驾辕重,同志们都抢着驾辕,只好轮换着干。杨凤茹一边拉着车一边想,自己怎样才能多出一把力,更好的磨炼自己呢?他发现上坡下坡驾辕最费劲,就专等着快上坡时换别人,拉过下坡到平地时才让别人换。正当他驾车下一个大陡坡的时候,大车速度太快煞不住,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一个拉外套的同志险些摔倒压在车下。这时杨凤茹以英雄战士刘英俊的光辉榜样鼓励自己,他决心宁肯把危险留给自己,也不让战友受一点损失。他为了减慢车速,拚着全身力气驾着辕往后座。他被车推得跪倒了,就拚命地把车辕往地上压。车推着他一双跪倒的腿向前滑行,碎石树桩划破了裤子,磨破了膝盖,他一声不吭,两手按着车辕一松不松。经过大家帮助,硬是把千斤大车顶住了,避免了车翻人伤的事故。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英雄事迹传遍傣家竹楼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着人民解放军某部通讯连饲养班班长何英奋不顾身保护傣族群众生命安全的动人事迹。
七月十九日,班长何英和五个战士吃过早饭,架着马车冒雨去割马草。马车顺着林间马路,翻过一道山梁,转过一个急弯,顺坡向下急驶。这时候,突然从前面密林深处走出来五个采茶的傣族妇女。两匹烈马一见披着蓑衣和背着茶篮的人群,惊恐万状,拉着马车飞奔。前面的三个妇女见马车飞奔而来,机警地让到一边的树丛里,而后面的两个妇女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公路上。这段路,一边是陡坎,另一边是深水塘,要勒转马车已经来不及了。在这危急关头,班长何英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的伟大教导,眼前闪现着刘英俊的英雄形象。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见他右手紧急刹车,左手用力勒住烈马的缰绳,终于刹住了马车。但是,何英由于用力过猛,一头从马车上栽了下来。两个傣族妇女脱险了,何英却身负重伤,顿时昏迷过去。五个傣族妇女非常感动,都称赞何英是毛主席的好战士。


第4版()
专栏:

战斗在硫酸池旁
不久前,太原钢铁公司的一个油工组接受了一项硫酸池贴布任务。硫酸池底阔口窄,空气流通不畅,加上耐酸防护漆气味浓,挥发性强,对人刺激很大,在这种环境中施工很危险。
赵桂芳和巨丁星、侯秀珍三位女工,胸有朝阳,心红胆壮,手提油桶,毅然下到池底,挥刷战斗。下池后几分钟,她们就感到毒气刺鼻,头昏目眩,呼吸困难,眼睛流出了泪水。她们以最大的毅力坚持刷下去。赵桂芳被毒气熏倒了,同志们把她抢救出来。她苏醒后,对同志们严肃地说:“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决不能离开战斗岗位!”她果敢地返回硫酸池坚持战斗。
这个油工组的革命工人们硬是凭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只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预定四天的硫酸池贴布任务。


第4版()
专栏:

烈火炼红心
贫农出身的阎凤德一九六四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天津广播器材厂参加工作。今年一月十七日晚上九点钟,阎凤德来到车间,正准备投入夜班生产,突然,传来了失火的警报。阎凤德飞快地奔赴现场。只见两间房上,浓烟滚滚,火越烧越猛,威胁着旁边的元件库房和绝缘材料库房。在这紧要关头,阎凤德明知火烧人,偏向火海冲。他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迅速攀上房顶,向熊熊的大火扑去,想切断向第三间厂房上燃烧的火源。他手端灭火器,与大火展开了搏斗。火势越来越猛烈,随风势向四外蔓延,粗大的房梁被烧断,一片片的房板往下陷落。在这生死关头,阎凤德面不改色心不跳,毫不畏惧,奋不顾身地与大火进行搏斗。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房顶被烧塌,阎凤德从十几米的高处跌落下来,身受十三处重伤,经过医院抢救,不久前恢复了健康,光荣地出席了天津市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某部指战员,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终年驻守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麓,战胜高山缺氧、天寒地冻,把雪山哨卡建成钢铁的“红色堡垒”!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