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工农兵论坛

“中游保险论”解剖
河南濮阳县酒厂工人 王富清 管双运
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竞赛中,有的地方冒出一种“中游保险论”来,说什么“上游太冒险,下游太危险,中游最保险。”这种论调,虽不能阻止革命的洪流奔腾前进,却拖住那些受其毒害的同志继续革命的脚步。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阶级分析,把它放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去考察,看它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哪个阶级的世界观,使中毒的同志猛醒过来。
有些“中游保险论”者,是过去犯过错误而害怕再犯错误的同志。他们说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早熟的果子先落”,于是得出结论:“中游最保险”。
有这种思想的同志,并没有真正认识过去的错误,并没有很好地查找犯错误的原因。这些同志应该好生想一想,过去犯了错误是因为你们力争“上游”吗?不是。“上游”是有阶级性的,如果你是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力争的是无产阶级的上游,做了革命的带头人,就不会犯错误,即使在前进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群众提出批评,也是为了你们更好地前进,这有什么危险呢?如果你们争的是资产阶级的“上游”,带头执行大叛徒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为自己出人头地,争名争利,那末你走得越快,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越远,错误也就越大。这样当然是危险的,受到群众的批判也是应该的。
世界观决定一切。一些同志过去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世界观没得到彻底改造。如果犯了错误之后,仍然不在世界观上找原因,而只是消极起来,想躲到“中游”去,这样做才是危险的。你不到上游斗争的激流里去学习游泳,世界观就不能很好地得到改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香花,什么是毒草,还是不能辨认,以后必然还是要犯错误。
有些“中游保险论”者,是一些革命意志衰退、怕苦、怕累的人,他们说什么“上游太吃苦,下游打屁股,中游最舒服”。
在社会主义革命竞赛中,追求什么“舒服”,这不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阶级,他们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艰苦奋斗为荣。只有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才讲究舒服,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
在伟大的斗、批、改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中游保险论”便是维护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错误理论。这种论调,是继续革命、彻底革命的大敌。你要“舒舒服服”吗?你就会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畏惧阶级斗争,害怕各种困难,这时,你就可能“舒舒服服”地“和平演变”为修正主义者。你要“舒舒服服”吗?资产阶级就会眉开眼笑地向你走来,给你小恩小惠,请你吃吃喝喝,这时,你就可能“舒舒服服”地做了他们的俘虏。你要“舒舒服服”吗?一旦帝、修、反发动反革命侵略战争,你就会贪生怕死,就可能“舒舒服服”地出卖自己的灵魂。这种思想难道还不够丑恶吗?这种思想难道不应该引起警惕和彻底批判吗?
毛主席教导我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需要这种精神,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更需要这种精神。任何贪图舒服,害怕艰苦的思想,都必须坚决克服。
有些“中游保险论”者,是一些胸无大志,鼠目寸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甘居中游的爬行主义者。这种人保守思想甚重,有的还洋洋自得地说:“世上事儿都不齐,人家骑马咱骑驴,回头看看推车的,比上不足下有余。”
认为永远保持“中游”就不错了,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上游、中游和下游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居于上游的单位或个人,赞扬声中不骄傲,成绩面前找差距,力争更先进;暂时居于下游的单位或个人,批评声中不气馁,缺点面前找教训,奋起直追。因此,上游、中游和下游在不断地变化着,那些“甘居中游”的人,势必在革命的激流中滑到下游,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这样的事例难道还少吗?
特别应当警惕的是,一小撮阶级敌人也在散布“中游保险论”。这是新形势下阶级敌人向无产阶级进攻的一种手段,用以腐蚀干部和群众的革命意志,达到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罪恶目的。我们有些同志,看不到这种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新特点,被“中游保险论”那条“中游”的面纱迷惑住了,觉得还不错,可以用来“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倾向!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让我们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指引下,发扬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第3版()
专栏:

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革命和生产
长春客车厂革委会把革命放在首位,促进生产多快好省地发展
本报讯 长春客车厂革命委员会在解放军驻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生产全过程,巩固、发展了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这个厂革委会成立后,革命形势发展比较快,广大革命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以冲天的革命干劲,促进了生产的蓬勃发展。
在这大好形势面前,厂革委会发现有些同志,对如何用革命统帅生产、促进生产、带动生产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有的同志认为:“革命好了,生产自然就上去了。”他们口头上喊抓革命,促生产,实际上不去促生产,而是放任自流。有个车间革命领导小组的同志,他负责管生产,却不知道车间承担多大任务、多少品种、多少部件。在已解放的干部中,也有的同志从消极方面吸取教训,不敢谈生产,不敢促生产,认为一谈生产就是“生产第一”,就是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有的干部在讨论分工时,左强调,右强调,就是不愿分工管生产。
厂革委会认真地分析、研究了这些活思想,认识到,生产的大好形势是革命的大好形势带来的,但如果认为抓了革命,生产“自然”会上去,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有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摆正革命和生产的关系。
针对存在的问题,厂革委会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教导,明确了抓革命和促生产,就是要把革命定在帅位上,用革命统帅生产,带动生产,而不是以革命代替生产。
认识提高以后,大多数同志敢于抓革命,促生产了。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革命也深入发展了。经过一段时间,厂革委会发现,有些同志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不去抓根本,而是就生产促生产,只想促个高指标。工人同志批评了这种做法以后,厂革委会进一步明确认识到,抓革命,促生产,首先是抓根本,就是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去统帅抓革命,促生产的全过程,才能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摆正了革命和生产的关系后,这个厂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成倍的增加。这时,有的同志认为:“生产‘促’的已经满不错啦”,并以此沾沾自喜。针对这些活思想,解放军驻厂支左人员帮助厂革委会反复学习了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帮助大家认识到:多快和好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促生产就要全面实现多快好省。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厂革委会有计划、有组织地抓住主要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例如,前一段时期,因为不注意质量,有的客车使用单位要求派人前去修理。厂革委会就抓住这件事,把质量不好的客车从有关单位主动要了回来,组织全厂干部、工人参观,进行自我教育。在产品质量的检查、讨论过程中,各自找出本车间、本班组的问题,通过开展革命大批判,找造成产品质量不好的思想根源,提出改进措施。厂革委会还根据革命工人的要求,经过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选出了为工人信赖的专业检查人员,建立、健全了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这样做,不仅保证了产量的持续增长,而且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有一段时期,由于忙于突击生产任务而忽略了设备维修和保养。出现了某些设备失修、“带病”运转的不正常情况,影响了安全操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厂革委会又发动群众,集中力量打了一场设备维修保养的“人民战争”。破除了“一靠专家,二靠教条,三靠奖金”的修正主义的设备管理制度。建立了操作工人和设备维修人员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设备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设备“带病”运转的现象。
长春客车厂革委会在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生产的全过程中,狠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伟大群众运动,狠抓生产领域中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和两种思想的斗争,不断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第3版()
专栏:

胸怀朝阳 扎根山村
——访国庆观礼代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蔡立坚
一位农村装扮的女青年,在北京市欢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京参加国庆观礼大会上,满怀革命激情地向一万多名红卫兵小将和革命群众汇报她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心情,表达她永远走毛主席指引的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山区干一辈子革命的坚定信念。她的发言受到与会群众的热烈赞扬。她就是从首都带头到山西省榆次县黄采公社西河大队杜家山生产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蔡立坚。
会后,我们访问了她。
听毛主席的话,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蔡立坚激动地对我们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我度过了多么难忘的日子呵!国庆节那天,我们登上天安门城楼,光荣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十月十一日,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又亲切地接见了我们。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杜家山贫下中农最大的幸福,也是在杜家山落户的所有知识青年的最大幸福!我离开杜家山的时候,老队长福全伯满含热泪,拉着我的手说,“孩子,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还想到咱这小山沟里的贫下中农,你见到毛主席,一定要代表我们多喊几声‘毛主席万岁!’”我的那些青年战友们也都激动地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汇报我们扎根杜家山、在山沟里干一辈子革命的决心。”
蔡立坚出身于工人家庭。她的父亲蔡义祥,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是北京铁路分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去年国庆节,蔡义祥曾登上天安门,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她父亲无限忠于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的优秀品质,给蔡立坚以极其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小将,走上了社会,联系工农群众,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一九六六年十二月间,蔡立坚和她的一批同学组成长征队,徒步去延安,在一天晚上路过杜家山。
杜家山位于山西省榆次、太谷、和顺三县的交界处,是一个只有五户人家、十六口人的偏僻山村。全村仅有四个劳动力,其中最年轻的劳力也有四十多岁。这四个劳力耕种着一百八十亩土地,地广人稀。杜家山的贫下中农迫切希望改变山区的面貌。蔡立坚当时想在长征串连结束以后,来杜家山落户,同这里的贫下中农一道,改造山区。
第二天,蔡立坚和战友们告别了那里的贫下中农,继续踏上征途。她人离开了杜家山,可是,她的心却留在杜家山了。她一边走,一边想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终于,她下定了决心:回杜家山,扎根山村。她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战友,坚定地走向已经离开二百八十多里路的杜家山。
一个十八岁的姑娘,是什么力量使她有那样大的勇气和毅力,在崇山峻岭中只身返回杜家山?
至今,蔡立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还止不住流露出激动的心情,她说:“看起来,我是一个人走向只有五户人家的杜家山,但是,实际上,我是走在毛主席指引的和工农群众结合的宽广大道上,投身到有五亿农民的广阔天地里。”她又说:“是劳动人民把我们养大的,是劳动人民给了我们知识。可是,过去在大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有些青年学了一点知识,就瞧不起贫下中农,不愿为他们服务。这是历史的颠倒。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把这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我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贫下中农服务,这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向贫下中农学习,继承老队长的革命遗志
看!她那经受日晒雨淋的黝黑面孔,艰苦劳动磨练的壮实身体,一身褪了色的蓝布衣裳,完全是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模样;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她身上系的一条旧腰带。这种腰带,在北方农村通常只有老农才系它。为什么这个女青年不论走到那里,都要系着那条旧腰带呢?
蔡立坚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我们讲起了这条普通腰带的不平凡的来历:
“这条腰带,是我们生产队已故的老队长的遗物!”“这是我们老队长阎银子的传家宝,它记录了老队长的血泪家史。老队长出生四个月就死了娘,他父亲被生活逼迫卖掉了他七岁的姐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烧了他的房子,残杀了他的独生子。他系着这腰带,不忘阶级苦,不忘民族恨。”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系着这腰带,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军粮、抬担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系着这腰带,带领群众,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为革命,为集体,忘我劳动。”
“我们十八名知识青年到杜家山落户后,老队长还是系着这条腰带,和我们一起学习‘老三篇’,向我们忆苦思甜,对我们进行阶级教育,教会我们劳动。”
蔡立坚在老队长家里住了半年多的时间,从老队长身上学到了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去年十二月,她到北京汇报工作刚回到公社,就听到老队长不幸病逝的消息,她马上赶回队里。社员们告诉她,老队长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改变杜家山的面貌。为了向贫下中农学习,继承老队长的遗志,蔡立坚把终年伴随着老队长的这条腰带系到了自己身上。
她说:“我系上老队长的这条腰带,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革命,我要继承老队长的革命遗志,彻底改变杜家山的面貌,把杜家山建设成为大寨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系上这条腰带,坚定不移地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扎根农村,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团结起来,共同干革命
杜家山兴旺起来了。
十七名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同蔡立坚一样,来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知识青年,有的来自祖国的首都,有的来自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太原,有的来自榆次县城。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毛主席指引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上,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蔡立坚告诉我们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我上山两个月后,有一天下山去接北京来的同学。车门一打开,我一下子楞住了,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下车的竟是我在学校时的‘对立面’——汪俊英。我们两个人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早先,我们本是一对好朋友,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大叛徒刘少奇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使我们两人分裂成为‘对头冤家’。今天,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又重新团结战斗在杜家山上了。”
这十八个青年,在贫下中农的关怀和教育下,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同学习,同劳动,成为一个坚强的新型的战斗集体。他们常常为某一个问题争辩得面红耳赤,但最后总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统一了起来。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他们团结得愈来愈紧密,在杜家山起的作用也愈来愈大了。
他们这十八个人个个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员。他们把全村老老少少都组织起来,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文化,开展革命大批判。他们还组织宣传队,常常到杜家山附近的山区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山区贫下中农欢喜不尽地夸赞他们说:“你们把毛主席的声音送来了,你们真是毛主席的好青年,是我们贫下中农的知心人。”青年们谦虚地说:“我们在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路上刚刚迈出第一步,前面的革命路程还长得很呢!”
杜家山红火起来了
杜家山,海拔一千五百米,周围高山峻岭连绵不断,是榆次县最偏僻的一个山村。蔡立坚他们十八个知识青年,在这里落户以后,和贫下中农一道,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改天换地,使这个边远的山村出现了朝气蓬勃的革命景象。
今年,杜家山不仅原有的耕地种得很好,还开垦了二十亩荒地,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丰收。蔡立坚他们还带头在荒山秃岭上栽种了两千棵核桃树和几百棵苹果树、梨树,从平原引种上山十多种蔬菜,在地堰荒埂上种上了南瓜。杜家山好一派新景象。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你们青年人听毛主席的话,到这里来落户,建设山区,我们杜家山可红火起来了。有的知识青年豪迈地说:吃小米,爬大山,哪有先辈创业难。挥银锄,洒汗水,敢教日月换新天。
杜家山面貌的变化,是用艰苦的劳动换来的。杜家山人常年肩不离担,这对在城市里长大的知识青年来说,是一个考验。开春,他们和贫下中农一样,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把一挑挑粪担到地里;秋天又把收割的庄稼,一担担挑回场上;一年四季,他们天天都要到一里路以外的山沟去挑水。开始挑水,他们一步一喘,脸上冒汗,双腿打颤,一挑水挑上山,到了家里,只剩下半桶。可是蔡立坚他们,把这看作是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好机会。每逢雨雪天,他们都要把贫下中农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严冬,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进山砍柴,手裂开一道道血口,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疼,天天坚持干,越干热气越高。
经过阶级斗争风浪的锤炼,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练,蔡立坚和她的青年战友们,迅速成长起来。蔡立坚已经被选为杜家山生产队的政治队长。
当了干部以后,如何正确地对待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蔡立坚最后对我们说:“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毛主席指引的光明道路,是一辈子的大事,决不能有一点动摇。干部是贫下中农的勤务员,当了干部还是要做贫下中农的小学生,虚心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勇往直前,百折不回,革命到底。”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