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江西所有专区市县革委会全部成立
各级革委会遵循毛主席关于革命委员会的指示,努力建设成为朝气蓬勃的革命战斗指挥部。各级革委会正在率领广大革命群众乘胜前进,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新华社南昌二十九日电 在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的凯歌声中,革命老根据地江西省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全省八个专区(市)、八十九个县和相当于县的地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基层单位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以及绝大部分的工矿、企业、商店、学校、机关,也都建立了革命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英雄的井冈山儿女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派进行夺权斗争的丰硕成果,是人民解放军在“三支”“两军”工作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正率领着英雄的井冈山儿女乘胜前进,去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革命委员会的基本经验有三条:一条是有革命干部的代表,一条是有军队的代表,一条是有革命群众的代表,实现了革命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江西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胜利诞生后,遵循毛主席这一最新指示,继承和发扬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亲自树立的井冈山彻底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加强革命委员会的建设,使新生的各级革命委员会在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群众运动中,在率领革命群众向阶级敌人展开猛烈进攻中,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斗争中,越来越发挥出强大的威力,得到广大革命群众的热情爱戴,坚决拥护,积极支持。
继承毛主席亲手树立的光荣革命传统,把革命委员会建设成为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战斗指挥部
江西是毛主席亲自创建的我国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点燃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全中国,照亮了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道路。江西省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员,都为自己能参加这个革命老根据地的革命委员会的工作,而感到无上的光荣。毛主席当年在江西的伟大革命实践,就是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建设的最光辉的典范;毛主席当年在江西亲自树立的光荣革命传统,就是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学习的最好的样板。因此,各级革命委员会一诞生,就狠抓革命传统教育,努力把革命委员会建设成为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非常战斗化、非常革命化的战斗指挥部。
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省革命委员会在井冈山开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成员轮流上山学习。他们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井冈山的光荣革命传统和毛主席关于革命委员会建设的一系列最新指示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反复落实,使各级革命委员会迅速建立起崭新的革命作风。
在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的井冈山专区,各级革命委员会都大抓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育。无论是专区、县或工厂、农村人民公社的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光辉的“老三篇”。专区和许多县的革命委员会,还组织各级革命委员会成员以及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上井冈山学习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请老红军介绍井冈山的光荣革命传统。这就使新生的革命委员会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发扬井冈山的彻底革命精神,率领革命群众不停顿地向阶级敌人进攻
江西省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遵照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发扬毛主席当年亲自领导井冈山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向敌人进行坚决斗争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狠抓阶级斗争,发动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的大批判,率领全省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主动地、不停顿地向阶级敌人展开猛烈进攻。
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把狠抓阶级斗争作为念念不忘的大方向,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对中国赫鲁晓夫及其在江西的代理人展开了深入持久的大揭发、大批判、大斗争,使一小撮阶级敌人完全陷于孤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省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深入农村、工厂、矿山和学校,调查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新情况,发动群众挖出了一批暗藏的阶级敌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赣南革命老根据地的各级革命委员会,发扬老根据地人民当年在毛主席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彻底革命精神,革命委员会成员都站到阶级斗争的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们带领广大革命群众坚决同敌人作斗争,深入持久地展开了革命大批判,坚决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右倾分裂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粉碎右倾翻案妖风,把隐藏的一小撮叛徒、特务和其他反革命分子一个个挖出来,大大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得到锻炼,逐渐建设成为坚强的革命战斗指挥部。
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永远扎根于群众之中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江西省各级革命委员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经常深入群众,做群众的小学生,“既当‘官’,又当老百姓”,使新生的革命委员会永远扎根于群众之中。
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就组织全体成员步行来到长冈大队,请革命老同志介绍毛主席当年在长冈乡的伟大革命实践,以及当时长冈乡工作人员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创造出第一等工作的革命精神。革命委员会成员和贫下中农一起,到当年毛主席劳动过的田里参加生产劳动。大家看到村边一条小路被洪水冲坏,遵照毛主席要关心群众生活的教导,立即利用休息时间把路修好。长冈大队的贫下中农看到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成员这样关心群众,热烈称赞他们是毛主席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勤务员。安源煤矿革命委员会发扬红色安源的光荣革命传统,革命委员会成员走出办公室,深入矿井、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和工人建立了鱼水般的亲密关系。革委会领导成员经常下井劳动,遇事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使新的领导班子和群众血肉相联,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井冈山下莲花县的革委会成员,打破了重叠的行政机构,贯彻精兵简政的原则,实行一元化领导,使革命委员会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时刻代表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接过井冈山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葆革命的青春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江西省各级革命委员会牢记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发扬毛主席亲自树立的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使新生的革命委员会永葆革命的青春。
井冈山革命委员会一成立,革委会全体成员首先请老红军报告了毛主席当年领导井冈山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史,大家一起吃了毛主席当年吃过的红米、南瓜做的革命传统饭。革委会成员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像前坚决表示,一定把革命的传统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兴国县长冈公社新的领导班子成员,继承革命老根据地干部那种自带干粮、穿着草鞋干革命的艰苦作风,坚持不脱离劳动,工作刻苦,作风朴素,事事精打细算,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使新生的革命委员会保持着鲜红的革命颜色。瑞金县革命委员会成员经常身带毛主席著作,背着背包,不畏艰苦,深入工厂、农村,特别是深入到一些偏僻山区去宣传毛泽东思想,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并同贫下中农一起,打着赤脚,下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做到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艰苦朴素,受到群众的赞扬。


第2版()
专栏:革命委员会好

江西省新华印刷厂革委会中的军队代表凌佳海同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发扬三八作风,受到厂里广大革命群众的称赞。他们说:“
咱们的军队代表就是好!”
在江西省新华印刷厂,从革委会的办公室到车间,从工人宿舍到食堂,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解放军同志。人们都亲切地喊他老凌。
老凌,凌佳海,是解放军某部的副营长。当他带着支左的任务,来到新华印刷厂,第一次走进印刷车间的时候,看着飞转的印刷机,看着一本本革命的宝书《毛泽东选集》,心里兴奋极了。他想:这里是一个传播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我们可要切实帮助厂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好领导权啊!
二月二十日,江西新华印刷厂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凌佳海被推选为“三结合”的军队代表。
作为军队代表,凌佳海同志从厂革委会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坚决捍卫这个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同全厂无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革命群众一道,向一小撮阶级敌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为了巩固和发展新生的革命委员会,他特别注意把部队的政治工作经验和三八作风带进革委会。当他了解到车间一级只有业务组长时,就想,车间业务工作忙,只设业务组长,不利于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他积极向革委会提出在车间一级设政治组长的建议。在革委会上,他还介绍了部队政治工作干部抓突出政治的经验。革委会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加强了政治工作。
有一次,凌佳海同志从外面开会回来,听说一个年轻的常委在和一位老工人谈话时发了脾气,闹得不欢而散。凌佳海知道这位青年同志有热情,有闯劲,但还缺乏做耐心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晚上,凌佳海找到这位年轻的常委,和他一起反复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两个人促膝谈心,领会毛主席这一教导的伟大意义,总结过去有些干部脱离群众,犯错误的教训。在凌佳海的热情帮助下,这位年轻常委很快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主动向那位老工人做了诚恳的检讨。从此,他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耐心多了。
凌佳海同志虽然工作很忙,但总是抽时间下到车间和工人们一道劳动,并且学会了一般的印刷技术。群众有话愿意对他讲,有事愿意同他商量。他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也影响了革委会的其他成员。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原来的厂党委书记,过去不大下车间劳动。有一次,他和凌佳海一块到车间劳动,见凌佳海和工人搞得很熟,操作技术也挺熟练,受到很大启发,参加劳动也比过去自觉了。
在厂革命委员会里,凌佳海同志每天睡的最晚,起的最早。每天晚上,不管多晚,他总是到车间里去转一转才休息。厂革委会的一位副主任问他,为什么晚上总是要转一遭才休息?他说:“在连队里习惯了,每天晚上要查哨,夏天为战士看看蚊帐,冬天为战士盖盖被子,不转一趟就睡不着觉。”这位副主任听了很受感动,便跟他一块到车间去转,慢慢地也形成了习惯。
凌佳海同志常说:“我在革命委员会中,就是当一名勤务员,当一名小学生。”他认为,自己在革委会中,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常委,但是因为代表着军队一个方面,往往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尊重其他同志,尊重革命委员会。厂革命委员会有一个副主任,是个年龄二十出头的革命小将。她不仅是厂里的副主任,还是南昌市革命委员会的常委、省革命委员会的委员。每次她到厂里来的时候,凌佳海同志总是主动地向她汇报工作情况。周围的人看了,心里有些纳闷:凌佳海同志是军队代表,为啥总是抢先向这位年轻的小将去汇报呢?有人去问他,他回答说:“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军队代表就是革命委员会的勤务员,我有义务向她汇报请示。她在省、市革命委员会工作,跟毛主席跟得紧,理解上面精神快,她也很需要了解下面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的情况,我们应当互通情报。我尊重她,也就是尊重革命委员会。”
凌佳海同志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受到厂里广大革命群众的称赞。他们说:“咱们的军队代表就是好!”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革命委员会好

参加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蚕业学校革委会的军队代表,遇事善于和其他委员商量,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他们——
把解放军政治民主的好传统带进革委会
参加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蚕业学校革命委员会的军队代表,遵照毛主席“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的教导,把解放军政治民主的光荣传统带进了革命委员会。
这些军队代表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派一边,和革命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他们参加了“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每逢革委会开会研究问题,制定决议,其他委员都希望军队代表表态、发言。军队代表一表态,大家心里就有了着落。
面对这种情况,军队代表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他们认为,其他委员越是尊重军队代表,军队代表越应该谦虚、谨慎,把自己看成是普通一兵。只有把自己摆在其他委员之中,发扬军队政治民主的光荣传统,发扬“群言堂”的民主作风,才能充分发挥革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从这以后,军队代表遇事更加注意和委员们充分商量。出了问题时,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先做检查;参加学习时,他们带头亮私斗私;研究问题或制订计划、决议时,他们总是先让其他委员发言。革委会每发出一个号召,他们带头响应;做出指示、决议,带头执行;制订了规章制度,带头遵守。
当大家意见有分歧,争执不下的时候,军队代表不是简单地表态,而是启发大家充分展开辩论,用毛泽东思想统一认识。有一次,在研究对职工误假的处理问题时,部分委员主张用扣工资的办法解决。有的委员不同意这种做法。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大家要革委会副主任、军队代表范希睢同志表态。范希睢同志没有当“裁判员”,而是启发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的教导。结果,委员们一致同意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军队代表从这件事中体会到,充分发扬“群言堂”的民主作风,让大家用毛泽东思想研究、处理问题,制订决议,就能使毛主席一系列指示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军队代表认为,革命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必须以符合毛泽东思想为准则。一次,政工组提出要用二千多元布置学习环境。革委会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认为布置学习环境,宣传毛泽东思想,多花一些钱也值得。这次会,军队代表因故没有参加。当军队代表知道这件事后,便和委员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指示,使大家认识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每一个革命者的神圣职责,但是布置学习环境,应当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力求节约。大家提高认识以后,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结果花了不多的钱就把学习环境布置起来了。
军队代表把“群言堂”的作风带进革委会以后,革委会的民主空气越来越浓。委员们称赞说:
“军队代表给我们带来了人民军队政治民主的好作风,也为我们树立了当好普通一兵的好榜样。”
红彤 红峰


第2版()
专栏:革命委员会好

鞍钢第一炼钢厂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经常深入斗争第一线,宣传和组织群众扎扎实实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使革命和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