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九户贫农坚持办学十八年(调查报告)
安徽省金寨县西庄公社团山小学,位于革命老根据地大别山区的团山之巅。这是一所由团山大队九户贫农创办的民办小学。十八年来,这个学校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越办越好。贫下中农打心眼里热爱这所小学。他们说:“我们自己办的小学就是好,处处用毛泽东思想育新苗。有了这样的人接班,社会主义江山一定保得牢。”
巨变
团山大队一共有一百一十四户人家。解放以前,除六户地主、两户富农有人上学念书以外,一百零三户贫下中农祖祖辈辈是文盲。一九五○年,在土改工作队支持下,方临旺等九户贫农利用祠堂创办了团山民办小学,十三名贫下中农子女破天荒地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十八年中,贫下中农自己动手,先后扩建了校舍十二间,现在已发展成为有三名教师教学的三个复式班的完全小学,并附设了初中班,有七十二名儿童在这里学习。全大队先后入学的达二百零一人,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贫下中农能够入学的子女全部受到了教育。现在读初中也不用出大队了。
十八年来,九户贫农带动广大贫下中农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团山小学的学生。这些学生从贫下中农中来,又回到贫下中农中去,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贫农的儿子潘其新在学校里是五好学生,回到生产队以后成为五好社员,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又成了五好战士。被群众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五好社员的就有五十四人。
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十八年来,团山民办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贫下中农一道改变了山沟的面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团山大队更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队队有革命大批判的专栏,村村有毛泽东思想广播站,红色宝书家家有,红太阳照亮了深山沟。过去这里山荒田瘦粮食缺,现在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连年向国家出售竹木和余粮。
斗争
“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团山大队的贫下中农正如毛主席早在一九二七年指出的那样,在土改以后就迫切要求兴办自己的学校。一九五○年冬天,方临旺、潘仲明、潘运谋等九户贫农冒着风雪,翻山越岭,挨门挨户动员贫下中农子女上学。当时,他们办学的劲头可大了,跑几十里路以外去请教师,用土坯垒桌凳,一所贫下中农自己的小学就这样办起来了。
山沟里书声琅琅。贫下中农乐得心里开花;阶级敌人恨得咬牙切齿,恶狠狠地说:“从来是富人读书,穷人养猪。没见过泥腿子办学堂,穷小子要念书,管叫你兔子尾巴长不了!”苦大仇深的九户贫农心里明白:文权不夺,政权难保,苦根子挖不掉!他们就用本村的两宗血泪仇进行宣传教育。一件是:一九四四年,伪保长李树华为了抓不识字的贫农彭传炳当壮丁,派他送信到伪乡公所,信上写道:“送信者是我保的壮丁彭传炳,到时扣押。”彭传炳直到被五花大绑时才明白自己受骗。另一件是:一九四六年,恶霸地主张涛叫农民黄从发送信到伪乡公所,信中写明:“通匪犯黄从发,到时逮捕。”一字不识的黄从发,在受骗被抓的第二天就惨遭杀害。阶级苦水擦亮了大家的眼睛,广大翻身农民一致表示:这文权,我们贫下中农一定要夺过来,掌下去!这小学我们办定了!地主富农越是反对我们,我们越是要办!他们纷纷把子女送来上学。贫下中农还推选方临旺等九户贫农组成了学校管理委员会,掌握学校一切大权。学校是利用旧祠堂,太偏僻,不便利孩子上学,有的贫农让出自己的草屋和牛栏。随着生产的发展,贫下中农又建窑烧瓦,献工凑料,自力更生盖校舍。贫农李元生没有孩子上学,每次出义务工、献料都有他。他还高兴地对人说:“学校是我们贫下中农自己办的,为贫下中农培养接班人,我虽然没有孩子上学,也有责任办学。”
以九户贫农为代表的团山大队贫下中农,在办学过程中不仅和阶级敌人斗,和自然灾害斗,还和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斗。这个斗争同样是非常尖锐激烈的,主要表现在对待民办问题上。当时刘少奇在安徽的代理人对民办学校百般歧视,进行打击和迫害。旧县委内一小撮走资派“怀抱公办,脚踢民办”,对团山小学采取不承认态度。有一年,金寨县评比先进学校。团山大队把自己的团山小学也报了上去,列举了团山小学为贫下中农服务的许多事例。可是,旧县委的走资派不但不接受,还大骂他们“不正规”、“不够格”,说是“没出路”,硬是不承认,连开一般的教学会议都不让他们参加。团山大队贫下中农气坏了,不管他那一套,“你管你的公办,我管我的民办!”他们说,谁希罕那班老爷承认,他们不承认,我们贫下中农承认!他们说,什么够格不够格,符合毛泽东思想就是最够格!什么正规不正规,为我们贫下中农服务就是最正规!什么出路不出路,让孩子识了字,会劳动,为我们贫下中农掌好权就是最好的出路!
一小撮走资派的打击和迫害,更加激起了贫下中农坚持办学的决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团山小学便废除了只认分数不管思想的考试制度。打破了入学年龄限制的陈规,招生、减免学费优先照顾贫下中农子女,砸烂了限制贫下中农子女的什么停学、退学的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砍掉了一些和农村不相干的课程,加强了农村应用文、农村会计常识和珠算的教学。有的贫下中农子女因为要帮助大人带小孩,或者给队里放牛,学校允许他们带小孩进学校上课,允许放牛娃把牛牵到校门口参加听课。贫下中农上学的子女生病了,或因为雨雪天翻山越岭不方便,学校老师就送教上门。
经过十多年惊涛骇浪锻炼的九户贫农和广大贫下中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立场更坚定,斗志更坚强,带领团山小学革命师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大造刘少奇的反,大造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反,狠批刘少奇鼓吹的“读书做官论”、“智育第一”等等修正主义黑货,使团山民办小学始终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胜利前进。
经验
团山大队贫下中农回顾十八年来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深刻地认识到在办学上的斗争,就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斗争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一个“权”字。有了权就有了一切。贫下中农牢牢掌握了学校管理大权,并建立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革命干部、革命师生参加的三结合领导班子,学校才能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方向,狠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不转向;才能大破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条条框框,大立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为贫下中农子女入学敞开大门,迅速普及农村教育;才能改革和创造出一整套崭新的、符合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建立一支革命化的教师队伍,结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使贫下中农永远占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阵地。
毛主席关于“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最新指示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团山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师生,他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感到自己坚持办学十八年的路子,符合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继续向前迈进。他们已经把原来小学四、二分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初中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还组织了两个校外学习小组,对少数未能上学的贫下中农子女,采取学生教学生和教师定期登门辅导的方法,使他们百分之百的受到了教育。学校内外广泛开展了“三忠于”活动,天天读毛主席著作,已成为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师生的生活第一需要。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六安专区革命委员会、
金寨县革命委员会联合调查组


第2版()
专栏:

珠海县商业系统革命职工狠批刘少奇推行的修正主义商业管理路线
建立起一个面向工农兵的商业服务站
合并了县商业局、供销社和各公司,撤销了所属科室,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大大方便了群众,促进了职工思想革命化,出现了一片朝气蓬勃的动人景象
本报讯 广东珠海县商业系统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遵循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的伟大教导,对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旧机构,发动了猛烈的冲击,撤销了原县商业局、供销社及其所属的木材公司等七公司两厂一店的所有科(股)室,下放了百分之七十九点二的科室人员,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商业服务站。广大群众反映说:“旧机构‘山头’如林,争利润,图奖金,搞的是资本主义经营;新机构统一领导,革命化,服务好,走的是社会主义大道。”
今年八月,县商业系统各级革委会和领导小组成立后,广大革命职工十分关心精兵简政工作,迫切要求各级革委会迅速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当时,各公司革委会只在本公司的小天地里打算盘,总认为业务部门与政府机关不同,商业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算来算去觉得这个不能减,那个也不能少。解放军驻商业系统支左人员发现这个情况后,就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发动群众为精兵简政献计献策。毛主席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在征求意见中,一位采购员对解放军支左人员说:“以前我们土产、木材、生产资料三个公司进山区采购货物,都是各公司派一个人去的。其实我们的业务基本相同,三个公司共派一个采购员就够了!”采购员的合理化建议,揭示了业务部门精兵简政的新路子。解放军支左人员立即把这个意见带回革委会,结合外地的好经验,和负责同志共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商业系统要落实毛主席“精兵简政”的指示,就必须把县商业局、供销社以及各公司合并起来,撤销所有科室,形成一个统一领导的一元化的领导班子。
但是,商业系统合并机构的方案提出后,有些干部和财务会计人员又产生了一些怕字。他们怕摊子大,弄不好会出乱子;怕违反财经制度;怕合并精简机构后,留着难干,下放难看。因而,顾虑重重,不愿砸烂原来的旧机构。解放军支左人员意识到:对待精兵简政的态度,是留恋守旧还是合并创新,这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他们认为,要开展好这场斗争,并取得胜利,就必须从思想上批倒批臭刘少奇在政权建设和企业管理方面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于是,他们就热情帮助革委会领导广大职工和干部开展革命大批判。大学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的伟大教导,大查商业系统旧机构层次多,手续烦琐的危害,大挖商业系统小山头多的根源,狠批刘少奇在政权建设和企业管理方面所贩卖的黑货。使广大职工和干部越学越明确精兵简政的方向,越查越想早日砸烂旧机构,越挖越看出合并机构是商业系统精兵简政的好路子,越批越感到只有合并机构,铲除小山头,才能堵死商业系统资本主义复辟的黑路。
广大职工在革命大批判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发批判了刘少奇在当地代理人所推行的修正主义商业管理路线和“三包一奖”制(包任务、费用、利润,超额受奖)的滔天罪行。由于革命大批判紧密地结合了本单位的实际,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触动灵魂深,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快,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批臭“利润挂帅”和“三包一奖”,才能在思想上堵死资本主义复辟的渠道;也只有砸烂旧机构,铲除小山头,实现商业部门的统一领导,才能在组织上堵死资本主义复辟的渠道,保证商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工农兵群众服务!那些原来对合并机构很不理解,顾虑重重的人,也在革命大批判中提高了觉悟,批判了保守思想,积极投身运动之中。这样,随着革命大批判的步步深入,商业部门合并机构已经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方案一经群众通过,整个商业系统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社会主义商业服务站就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中胜利诞生了!
商业系统合并机构的好处是:首先使商业更好地面向群众,支援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以前,县商业系统的各单位,强调财经制度不同,从自己小山头的得失出发,各设各的门市部,各售各的商品。机构合并后,他们以方便群众,利于生产为准则,账目归拢了,货源统一调配,销售合理安排。购销员在一个办公室办好提货单,就可直接到仓库提货。群众购买同类用品、食品,在一个门市部就可满足。
其次,同类或相似的业务机构合并后,更有利于下放科室人员。这个商业系统原来各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有各的一套科室、账目、报表,因而也各有各的一班财务、会计、出纳和物价员、调拨员、采购员以及其它行政人员。现在把原商业局、供销社和所属各公司合并起来,由服务站革委会统一领导,原来科室撤销了,一个人顶原来的几个人用。整个商业系统下放了一百二十二人。原来仅局长、主任、经理这一级领导干部就有四十四人,现在服务站革委会全体领导干部和服务人员总共才三十二人。
合并机构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利于促进干部、职工的思想革命化。负责人民饭店的干部,早晨四点钟就起床,和饭店职工一面劳动,一面了解食品供应情况。领导干部黄继玲原是屠宰工,被提升为食品公司经理。机构合并后,他遵照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教导,又走进了屠宰场,重新穿起工作服,和职工一起劳动。现在,珠海县商业系统广大革命职工呈现一片朝气蓬勃的动人景象。
珠革宣 珠军宣 粤宣


第2版()
专栏:

为贫下中农子女大开校门
在北京市通县马桥公社河北小学的革命大批判的会场上,老贫农贡得明一手抓着一张“退学单”,一手拿着解放军战士的“五好战士证书”,厉声痛斥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贡得明现在是学校教育革命领导小组负责人。在旧社会,他家祖祖辈辈给地主当牛做马,没有一个念书的,解放后,贡大爷把孩子贡华送到这所学校。贡华从小就爱劳动,放学后,总是忙着给社里干活。因为他的功课“分数低”,学校就逼着他写了这张“退学单”,硬是把他挤出了校门。
后来贡华参军了,在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里,他牢记贫下中农的嘱咐,下功夫读毛主席的书,把“老三篇”字字句句记心间,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每当贡大爷接到贡华的来信,就觉得学校“分数挂帅”的制度,是专坑害贫下中农的修正主义黑货。他曾到学校提过几次意见,可是权在人家手里,学校没人理会他。
贡大爷进驻学校后,决心要把叛徒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砸个稀巴烂,为贫下中农敞开大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他和大家商量后,把过去被学校排挤和强迫退学的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入学的贫下中农子女都请到学校来,按自愿的原则插班学习。可是有些教师却要出题目“考一考”,“按分数高低”编级。贡大爷一眼就看出这又是过去那套“分数挂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作怪。他想:毛主席教导我们,“不破不立”,不砸烂叛徒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就不能占领学校阵地,校门就不能向贫下中农的孩子敞开,招生工作也就搞不好。这就是贡大爷带着“退学单”和“五好战士证书”参加批判大会的由来。
通过这次生动的革命大批判,全校革命师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两条路线斗争教育。教师们纷纷起来清除过去“认分不认人,认人不认阶级”的修正主义流毒,取消了考试分级的打算。批判大会后的第二天,学校门前红旗招展,革命师生抬着巨幅毛主席画像,敲锣打鼓,热烈欢迎贫下中农子女入学。学校出现一片崭新的革命气象。 张雨生


第2版()
专栏:

上海机床厂创造镜面磨削新工艺的工人张梅华当选为厂革命委员会负责人以后,仍然保持工人阶级的革命本色,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这是张梅华(右二)深入车间劳动,和工人一起解决生产问题。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