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论联合政府》


第1版()
专栏:社论

党的阳光照亮文化大革命的道路
当前这场史无前例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正在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毛主席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的一切事业,一切斗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胜利。
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取得胜利。
总之,我们祖国要繁荣,要富强,要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是纯粹的幻想。
我们的党,有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团结和革命的思想基础,有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我们的党,是按照毛主席的建党思想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有自我批评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我们的党,是在同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斗争中,同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和巩固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的。
我们的党,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历几乎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千难万苦,在大风大浪中,善于绕过暗礁,走向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党。
我们的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大的、不可动摇的威信。我们的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象毛主席所说的,是鱼和水的关系。
所以,我们的党,不愧被称为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我们的党员,我们党的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忠于无产阶级,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虽然有的党员,有的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他们在党和群众的帮助、教育和监督下,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许多人是可以改正过来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仍然是很激烈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极其尖锐的,并且是长期的。这种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我们的党内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并不是奇怪的事,而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党内,有一小撮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是打进来的阶级敌人,或者是被拉出去的蜕化变质分子。他们篡夺了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权。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可能有。党能够发动群众,把他们揭露出来,罢他们的官,夺他们的权,坚决把他们清除出去,这正是表明我们党的坚强战斗力,表明我们党的团结和巩固。
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是要革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命。正如毛主席所说的,这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这一场文化大革命,不但在社会上是剧烈的阶级斗争,而且在党内,也必然会遭到那一些思想上没有入党的、死抱着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们的反抗。
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社会上的一切人们是否拥护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试金石。
一切党的组织,一切共产党员,也将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经受考验。
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文化大革命才有正确的方向,革命人民才能心明眼亮,运动才能健康地发展。
党的正确领导,就是要善于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意见,分辨是非,区别对待。
党的正确领导,就是要依靠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发展左派队伍,争取最大多数,孤立和分化少数,集中力量打击那些只占百分之几的死心塌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
党的正确领导,就是不断提高群众的无产阶级政治觉悟,对大多数人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政策,经过运动,最后做到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们,包括那些犯错误而又愿意改正、有所交代的党内外的人们。
一切好党员、好干部和好的党组织,都要勇敢地参加这场革命,进一步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领导好这场文化革命的群众运动。都应当站在运动的前面,站在群众之中,而不要害怕群众,不要给群众泼冷水。
我们各级党组织的一些领导干部,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应当轻装上阵。自己有一些缺点错误,应当勇敢进行自我检查,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不要因为群众贴了几张大字报,提了一些意见,就表示不满,腰杆子硬不起来。
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以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南而自豪,以有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中央的领导而自豪。
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是经过反复考验证明了的无产阶级革命真理,是颠扑不破的无产阶级革命科学。这个无产阶级革命科学,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我党和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同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吸取苏联赫鲁晓夫集团篡党、篡军、篡政,而把苏联由社会主义制度引向资本主义复辟道路的严重的、痛苦的教训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阶级斗争,这个阶级斗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千百万件事实,进一步地证明了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正确性。
我们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就是要根据毛主席这个反映客观规律的学说,去进行斗争,去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从而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有可能在将来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领导的阳光,照亮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道路。
只要我们坚决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加强党对运动的正确领导,把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
一切牛鬼蛇神,最后都不能逃脱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都不能逃脱党的阳光。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阳光照射下,在千百万觉悟群众的众目睽睽下,一切牛鬼蛇神想投机取巧,想颠倒是非,想浑水摸鱼,想制造思想混乱,是绝对办不到的。他们想蒙混过关,想逃脱失败的命运,更是绝对办不到的。


第1版()
专栏:

罗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盛宴招待周恩来同志
齐奥塞斯库、斯托伊卡、毛雷尔等同志出席,宾主致祝酒词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二十二日电 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二十二日晚在部长会议大厅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中国党政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
出席宴会的有:罗共中央总书记尼·齐奥塞斯库,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国务委员会主席基伏·斯托伊卡,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主席扬·格·毛雷尔,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格·阿波斯托尔,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亚·伯尔拉德亚努,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埃·波德纳拉希,罗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亚·德勒吉奇。
中国党政代表团团员赵毅敏、乔冠华、曾涌泉和代表团随行人员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宴会开始时,乐队高奏中罗两国国歌。尼·齐奥塞斯库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先后在席间致了祝酒词。
参加宴会的还有:罗共中央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罗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委员,罗共中央和政府各部部长,罗马尼亚武装部队高级将领和各群众团体负责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等五百多人。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全体外交官员和各国外交使节也出席了宴会。
宴会上,罗马尼亚艺术家们演奏了歌颂毛主席的乐曲《东方红》,演唱了中罗两国的民歌。宴会充满了热烈、友好的气氛。(附图片)
六月二十二日晚,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罗马尼亚部长会议在部长会议大厅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中国党政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图为周恩来同志同罗共中央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同志(前左二)步入宴会厅。 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传真照片)


第1版()
专栏:

中罗党政代表团继续会谈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二十三日电 中国党政代表团和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二十三日上午,在罗共中央委员会大厦继续举行正式会谈。
会谈是在同志式的诚挚气氛中进行的。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同志率代表团访问罗中友好农业社
罗中友好农业社社员和附近农业社社员近万人举行集会热烈欢迎中国贵宾
在往返罗中友好农业社途中受到村镇成千上万社员和居民的夹道热烈欢迎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二十二日电 由周恩来同志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二十二日下午访问了布加勒斯特州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受到全体社员热烈隆重的欢迎。
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位于布加勒斯特东北八十余公里的蒙特尼——布泽乌乡。一九五二年九月,蒙特尼——布泽乌乡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六四年十月,在这个社的社员大会上,全体一致通过命名为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以来,它与北京市芦沟桥中罗友好人民公社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对促进中罗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蒙特尼——布泽乌乡今天象过节一样,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村口到农业社办公室的路上,悬挂着中罗两国国旗,还用绿树枝和鲜花搭成牌坊,上面用罗、中两国文字写着“欢迎贵宾”和“罗中友谊万岁!”的标语。
社员们听说周恩来同志要前来访问,个个喜气洋洋,他们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民族服装,摘下最鲜艳的花朵,提前好几个小时就扶老携幼到大路两旁准备迎接中国客人。不少社员说:我们应该搞好生产来欢迎周恩来同志,我们要用新的生产成绩,使我们的合作社无愧于罗中友好的名字。一位社员说,我们从广播中一听到周恩来同志要来罗马尼亚访问的消息时,就准备欢迎周恩来同志到我们这里来作客。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乔·吉察的年逾八旬的父亲说:“周恩来同志的访问是件大喜事,使我们每一名社员都感到非常高兴。”
下午四时许,当周恩来同志以及中国党政代表团的其他同志在罗共中央执委、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埃·波德纳拉希和罗共中央委员、罗共布加勒斯特州委员会第一书记格·尼古拉等同志的陪同下进入村口时,排列在道路两旁的社员群众,立即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雷鸣般的欢呼声,热情高呼“罗中两国人民友谊万岁!”
周恩来同志下车后和迎上前来的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乔·吉察同志热烈握手和拥抱。周恩来同志等还和罗共中央候补委员、布加勒斯特州人民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瓦·马特耶斯库、布加勒斯特州农业合作社联合会主席马·阿尔金特、罗共斯洛博济亚县委第一书记安·沃伊利亚努等一一热烈握手。一群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跑上前去把一束束鲜花献给中国客人,一位双鬓斑白的老社员向周恩来同志献了面包和盐,用最隆重的民族迎宾仪式欢迎了周恩来同志和其他中国客人。
周恩来同志在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乔·吉察和农业社党委书记康·德纳塞同志陪同下到农业社办公室,并听取了乔·吉察同志关于这个社的发展历史和在合作化后农牧业生产成就的介绍。随后,周恩来同志等参观了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养牛场和生长茁壮的小麦、玉米和向日葵,以及用北京芦沟桥中罗友好人民公社赠送的玉米种籽种植的试验田。
接着,在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体育场上,举行了有附近各乡农业社员参加的近万人的盛大隆重的欢迎集会。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乔·吉察、女社员扬·玛丽亚和周恩来同志先后在大会上讲了话。
乔·吉察主席在集会上首先代表全体社员对周恩来同志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们怀着极大兴趣从广播、电视和报刊上注视着你们访问我国的情况。这些天来,我们也怀着当你们到达布加勒斯特时,罗马尼亚人民迎接你们时所表示出的那种友好情谊。我们知道中国人民对罗马尼亚人民也怀有同样热忱和深厚的友情”。
吉察主席还详细叙述了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芦沟桥中罗友好人民公社的密切联系,并请周恩来同志转达他们全体社员对中国人民诚挚的兄弟般的友情。
女社员扬·玛丽亚在集会上说,“我们整个乡今天都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乡的居民满怀热忱迎接贵宾,迎接伟大中国人民的使者。”她说,我们十分密切地注视着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胜利斗争。她还特别请周恩来同志转达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妇女对中国妇女的问候。
周恩来同志在讲话时首先感谢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待,并向他们转达了北京市芦沟桥中罗友好人民公社全体社员的兄弟般的问候。
周恩来同志赞扬罗马尼亚人民在实现全国农业合作化以后,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迅速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周恩来同志说,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你们合作社的集体经济的一片繁荣景象。我们衷心祝愿你们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周恩来同志接着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一向重视农业,把它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广大农民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在工业的大力支援下,正在迅速地提高农业生产。目前,我们全国正在开展一个学大寨、赶大寨、超大寨的群众运动。现在,全国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寨式的先进单位,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周恩来同志还说:“中罗两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你们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芦沟桥中罗友好人民公社之间的友好联系就是我们两国人民这种友谊的一个生动例子。我相信,通过我们的这次访问,我们之间的友谊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讲话一再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讲话结束后,罗共中央委员、罗共布加勒斯特州委第一书记格·尼古拉同志赠送给周恩来同志一部介绍该州工农业生产建设情况的画册,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乔·吉察也代表全体社员向周恩来同志赠送了礼品。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党政代表团赠送给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一部电影放映机。
周恩来同志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从布加勒斯特到罗中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往返途中,受到了数十个村镇成千上万的社员和居民的热情欢迎,他们排在公路两旁,挥动着中罗两国国旗,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向中国客人致意。


第1版()
专栏:

亚非作家常设局谴责从事分裂活动的苏联作家
宣布他们已自绝于亚非作家队伍永远丧失在常设局一切权利地位
本报讯 据新华社二十三日讯:亚非作家常设局今天在北京举行了会议。
会议一致通过一项声明。声明说,“会议一致宣布,从事分裂活动的苏联作家,由于蓄意破坏亚非作家运动,从根本上已经自绝于亚非作家的队伍,并且永远丧失了在亚非作家常设局中的一切权利和地位。”
声明强烈谴责在开罗举行的分裂会议所作出的在开罗设立伪“亚非作家常设局”和所谓撤销常设局秘书长职务的非法和荒谬的决定。
声明指责苏联分裂主义者是进行一切背叛和分裂活动及损害和破坏亚非作家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祸首。
出席常设局会议的有喀麦隆、锡兰、中国、加纳、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苏丹的代表。(声明全文和会议新闻见今日本报第五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