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镜泊湖边艰苦创业的知识青年
——记牡丹江市“青少年之家”知识青年开发渤海盆地
从牡丹江市“青少年之家”去开发渤海盆地的知识青年,人小志高,意气风发。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建设起了新“家”。他们在生产劳动中,也锻炼改造了自己。他们对农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决心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
一九六五年五月四日,牡丹江市“青少年之家”的一百多名知识青年,怀着上山下乡的豪情壮志,在宁安县群山环绕的渤海盆地办起了牡丹江市莲花青年农场。市有关部门和“青少年之家”本着对学生负责到底的精神,经常派干部和教师去探望他们,同他们一起劳动,配合农场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都使年轻人受到了鼓舞。这些平均年龄不过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人小志高,意气风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种熟地,开新荒,头一年就给国家生产了二十多万斤粮食。
做一颗革命的良种
这些年轻人是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又是怎样在农村锻炼、成长和扎根的呢?是“青少年之家”从思想上给年轻人打下好底子,使他们踏上了立志务农的革命征途。
去年春天,“青少年之家”的学生,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几天光景,在小礼堂、办公室和走廊里,到处贴出了大字报:“服从革命需要,就是我们青年的理想!”“上山下乡,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十八岁的初中毕业生程风莲,最初无动于中。心想:“农村太艰苦,谁愿去就去,我在城市革命也行嘛!”可是,有一天老师在讲《为人民服务》那课时说:国家需要发展农业生产,青年人应该不怕艰苦地去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小风莲听了,脸上火辣辣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她想:怕艰苦,还算什么革命青年呢?
小风莲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对头。第一次带上问题,反复学习《青年运动的方向》和《为人民服务》,逐步地使她懂得了:一个青年要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经过几个日夜激烈的思想斗争,小风莲终于挺身而出,贴出了大字报,决心和同学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她特地托人从北京买回一套《毛泽东著作选读》,准备下乡后学,并且用毛主席的思想鞭策、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在农村扎根。
争相报名、获得批准的一百多名知识青年,都象程风莲一样,做好了务农的思想准备。他们整好行装,待命出发,并且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誓做一颗革命的良种,党把我们撒在那里,就在那里开花。
在这个时候,十四岁的小姑娘冯国方可急坏了。她是一九六四年高小毕业后来到“青少年之家”的。冯国方早就立下了当个女拖拉机手的志愿,希望能为社会主义开出大片大片的荒地,多打粮食。所以,她也报了名。可是,老师和同学都摇头,说她年龄小,不能去。小国方很不服气,甩着两根小辫跑去找市劳动部门的负责人,她说:“刘胡兰是女的,为革命能批准她提前入党,为什么就不能批准我提前务农?”她立志务农的决心,感动了那位领导同志,经过研究,终于批准了她的请求。
新时代的小愚公
五月的北方,还有些凉飕飕的,这些年轻人却以一颗火热的心,开始在镜泊湖边艰苦创业。
莲花青年农场是在一个原来畜牧场的旧址上办起来的。接收了一千多亩土地,一部分牲畜和仅有的几间破草房。年轻人来到这里,就抓紧夏锄尚未开始的有利时机,突击搞基本建设。
搬运石头开始了,没有工具,大伙就用背驮、肩扛。路上摆开了一字长蛇阵,你追我赶,有说有唱。可是,石头越拣越少,运距越来越远,体力消耗越来越大。一场严峻的考验到来了:有的人磨破了背,有的人压肿了肩。可是,大家都顽强地坚持着劳动。
几天来,共青团员曹淑华,这个从“青少年之家”歌舞团来的、能歌善舞、从来没有皱过眉头的姑娘,也和同伴一样,累得很。小淑华带着这个问题学了毛主席著作,想起了当初大伙发过的誓言:我们不是来享受,而是来吃苦、来革命、来改天斗地的,现在遇到一点困难,难道就要后退吗?不!小淑华又开始活跃在工地上。
这时,党、团支部也组织大伙反复学习《愚公移山》等文章。毛主席的教导,激励着年轻人,大伙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接连几天阴雨,他们就冒着雨干,道路泥泞,不少人摔成了泥猴,曹淑华很有风趣地说:“这回演戏咱们可不用化装了。”一句话把大伙逗乐了。
一个多月过去了,石头慢慢堆成了小山,年轻人都自豪地说:“咱们真成了小愚公啦!”就是这些小愚公,自己动手,新建和维修了近九百平方米的房屋、粮仓和马厩围墙。
他们建队的第一年,在八个月内,开荒八百多亩,翻地九百多亩,战胜了涝灾、雹灾,获得了较好的收成,除全部自给外,还卖给了国家三万斤粮食,并抽出一部分劳力搞副业,收入一万多元。各种牲畜也都有了繁殖,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革命苦练硬功
年轻人,以最大的革命热情,猛闯技术关。
夏锄时节,男女青年们唱着歌,顶着烈日,挥锄铲地。可是,锄杆却没有笔杆那么听使唤,越急心越慌,一个劲地往苗根上砍;用了很大的劲,还是撵不上。有的女青年急哭了,有的只能在上午劳动,下午就歇工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党、团支部组织大家重学了《愚公移山》和《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精神顿时又振作起来,积极去学习劳动技术。于是,在“青少年之家”农场劳动较多、懂得一些农活的青年,无形中成了大家的师傅。在田间,互帮互学,边干边学,苦练基本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初步学会农活,提前十五天铲完上千亩地,又在秋天适时地把粮食收回来。
现在,很多人初步学会了点种、铲趟、收割、打场、赶车和饲养等主要农活。会计、出纳、保管等工作,也由自己担任。
谈到练基本功,炊事班的几个姑娘也是数得着的。刚建队时,李兰华、倪晓东和张玉琴被分配到食堂烧饭。对这些女孩子来说,一天要供应一百多人吃饭,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开始的时候,一锅饭常常煮成三样——上边生、中间熟、下边糊。大伙吃得不好,议论纷纷,急得她们直哭。李兰华说:“在家怕当‘锅台转’,没想到到这儿来又围着锅台转,有啥意思?不干这个费力不讨好的‘锅台转’了。”正在这里参加劳动的“青少年之家”的一位老师,鼓励她说:“你这个‘转’与家庭的那个‘转’可不相同,那是小‘转’,这是大‘转’哪!”李兰华听了很受启发,对呀!哭有什么用,还是到毛主席著作里去找答案,学学《为人民服务》吧。几个姑娘凑到一块,边学边议,心里豁亮了。她们表示,为了保证生产,一定当好革命的大“锅台转”。有一次,倪晓东和炊事班的同伴,为了让大家吃上一顿炸油条,揉了十几个小面团,分别掺进不同比例的矾、碱、盐,放到油锅里一次又一次地试验,从傍晚忙到半夜十一点,油烟满屋,但炸出的“油条”还是又黑、又苦。别人劝她别试了。晓东不听,还坚持试验,一直忙到天明,到底让大伙吃上了又香、又好吃的油条。现在,她们做饭的技术样样都熟练了,饭菜做得可口,人人吃得满意。
根子越扎越深
八个月过去了,年轻人在劳动中,经受了风吹雨打。有的家庭一直在经济、感情上给他们一些不好的影响,但都被他们顶住了。虽然斗争刚刚开始,但是,革命的根子却越扎越深,大伙始终牢记当初立过的誓言:一心务农,革命到底。
最近,一位女青年收到母亲一封信,信的大意是担心女儿受冻,劝她回家“猫一冬”。这位女青年马上写了回信,说:妈妈疼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的女儿为了革命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怎能贪图个人的安逸?……
女青年李淑琴,也在日记里作了这样的记述:不久前遇到“青少年之家”一些分配在牡丹江市内工作的同学,心里动了一下,但马上意识到干什么都是革命,自己走的也是革命的道路,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昂首阔步地走到底。
在年轻人思想改造的斗争中,赵汝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这个二十三岁的青年,受资产阶级家庭的影响较深。一九六二年初中毕业到“青少年之家”后,曾分配他烧锅炉、修公路,但他怕脏,嫌低气,都没有干到底。当他这次和同伴一起到农场后,他的家庭曾多次动员他回去,说什么靠定息也能养活起他;还给他做料子服,经常寄糕点,但他都没有动摇。他表示,要听毛主席的话,接革命的班,决心在生产劳动中改造锻炼自己。八月份发大水,他带头冒雨趟渡急流,抢运垛在洼地上的羊草;秋收把手割破感染了,他还坚持干到底;打下的黄豆入库时,麻袋漏了,豆子撒到地上一点,他马上一粒粒地拣起来,说:“这是汗水换来的,一粒也不能丢。”如今,赵汝龙已经加入了共青团,并且被同伴选为小队长。
年轻人都爱上这个革命的集体。每天,他们从起床唱到睡觉,一个月要开几次文娱晚会。他们一年四季,坚持进行民兵训练。
他们在生活上互相体贴,女青年帮助男青年缝缝补补,男青年尽量不让女青年干重活。政治上互相关怀,人人要求进步,全队团员已由七名发展到二十三名,团的积极分子队伍已由七名扩大到五十六名。就连在家娇生惯养,饭后少不了一个苹果,外号叫“小苹果”的张玉琴,如今也能吃能干,学会了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
年轻人的眼光放宽了,看的更远了。他们身居茅舍,胸怀革命,正在制订发展生产的长远规划。有的青年因事偶尔回家一趟,总感到个人家庭的圈子太小。他们都说“牡丹江市的大楼虽美,却不如自己亲手盖的草房有感情;我们在这里,才是大有作为的地方,一定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
张东耀 陈欣


第3版()
专栏:

教育青少年人人有责
牡丹江桦林橡胶厂党委会
一九六四年,我厂成立了青少年之家,把全厂绝大部分未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组织起来,按照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编成了三个中队,采取有工做工,无工学习的办法,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习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到工厂、农村和服务行业参加生产劳动。许多学生通过政治学习和劳动锻炼,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劳动观点,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年,有的学生到工厂当工人,有的到农村当社员,有的当了教师和理发员。到南城子生产队的十四名青年,已经有三人成了“五好”社员。
成立青少年之家以来,我们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
突出政治,认真组织青少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狠抓革命世界观的教育。我们组织青少年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还组织他们学习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王杰的事迹,针对青少年的活思想,开展了“什么是前途”、“什么是幸福”等专题讨论。学了这些文章以后,青少年普遍反映,从前脑子里充满了
“我”字,如要找好工作,要多挣钱,要出名等。现在,脑子里“公”字多了,“我”字少了,初步树立了为革命而学习,为革命而工作的思想。下乡青年孔庆春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由怕农村苦,到苦学农活,主动向老农学习用马常识,他对马非常爱护,被选为“爱马模范”。去年以来,已有二十八人加入了共青团。
教育青少年继承工人阶级的革命传统。工厂是教育青少年的大课堂,老工人的家史和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是他们学习的活教材。针对青少年的活思想,我们请了“三老”讲厂史、家史、革命斗争史,同时组织青少年到工厂参加劳动,在车间听工人的回忆对比。这些青年人看到和听到许多老工人一心为革命,积极生产、爱护国家财产的动人事迹,受到很大教育。有的青年开始到车间劳动时,挑肥拣瘦,不愿意穿旧工作服。后来他们在工人的教育影响下,不但穿上了破旧的工作服,而且自己动手把破的工作服补好,也抢着干重活脏活了。
我厂的青少年之家坚持面向农村为主的方针。为了适应农村的需要,青少年之家安排一部分青年学习木工、瓦工、机械检修等工种。有的青年被分配到职工医院学卫生保健工作,有的分配到商业和服务行业学习财会等工作。同时,还让青少年学会写农村应用文、学会打算盘、记账、计算面积和体积等。根据农业季节需要,组织他们到农村生产队去参加劳动。去年集中劳动八天,送肥八万斤,拔草铲地四十垧。一九六五年初,我厂青少年之家已输送了十五名知识青年参加了农业生产。对于下乡的青年,青少年之家采取负责到底的态度,工厂的有关领导干部,常常探望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给他们很大的鼓舞,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在农村劳动的决心。
我厂党委对青少年之家是重视的,由工会、共青团、家属委员会等组成了青少年之家管理委员会。有一位副厂长主要负责抓这件事,还配备了一位专职干部管青少年之家的工作。此外,我们还经常向职工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管好教好青少年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在办青少年之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原则,青少年之家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时,临时借用厂里空闲的房子,教师是就地取材,教学用品都是以学生的劳动收入解决的。
我们办青少年之家还缺乏经验,也存在不少缺点。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之家的领导,充实力量,把青少年之家办得更好。


第3版()
专栏:

一支活跃在街道上的小队伍
青少年之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教育阵地。我们在建立青少年之家以前,有些未升学的青年,由于没人管理和教育,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有的沾染了一些坏习气。办起了青少年之家以后,他们都受到了教育,也就慢慢变好了。
孙树刚才入“家”时,经常打架骂人,讽刺进步同学。经过反复教育,特别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和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以后,他有了很大的转变,坏毛病改掉了,还能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他还主动地帮助后进的学员改正错误和缺点,并且帮助左邻右舍。一个小同学的哥哥不在家,屋子冷,孙树刚就去给搭炉子、抹墙;邻居家里男人外出,他就每天去给挑水。去年十二月中旬,组织分配他工作的时候,征求他的意见,他说:“党最需要我去的地方,就是我的志愿。”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两年多来,青少年之家先后吸收了四百六十五名青少年参加学习。现在已有八十人去农村落了户,二百七十七人走上工业或其它生产岗位。
青少年不仅在“家”里受到教育,练了本领,而且也是我们街道工作中一支活跃的小队伍。他们协助有关部门作了不少工作。他们固定每星期六下午为
“为人民服务”的时间。这天,学员全部出动,给烈属军属和下乡知识青年家属挑水、劈柴、扫雪、擦玻璃、扫院子、拆洗被褥。群众说:“这帮孩子可真变勤快了,这都是青少年之家办得好啊!”
他们在街道的宣传工作中更是活跃。每星期三午后,是街道居民的政治活动日,也是青少年之家“红五员”的活动日。青少年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别担任了故事员、读报员、教歌员、幼儿队辅导员、板报语录员,到街道开展活动。二十八名故事员去年七月就讲了二十五个革命故事,一百五十五场次,听众有二万一千七百余人次。二十二名读报员读报四十一次,教歌员教唱了革命歌曲十一支,参加读报、学唱歌活动的居民有八百余人。他们还配合街道的中心工作以及街道居民和同学中的好人好事自编自演各种文娱节目。“红五员”走到那里,那里就聚拢许多群众,立时热闹起来。
他们还积极地从事社会上的一些公益劳动。他们扫大街,给居民修厕所;建筑安装合作社有紧急任务时,他们去当泥瓦匠小工;粮库要调动粮食时,他们就去运粮食;运输公司忙不过来时,他们就去装卸砂子和白灰;还帮助房屋维修队修理门窗。群众说:这帮小青年真能干,那里需要就到那里。
这些从前四处乱跑的青少年,如今已经成为街道工作中的有力助手。通过上述活动,使青少年之家在群众中生了根,同时也使青少年受到教育和锻炼,一天天健康地成长起来。
牡丹江市东安区
长安街道办事处


第3版()
专栏:

学在前面 做在前头
青少年之家的业余辅导员敢于挑重担子。他们下苦功夫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边学边教;他们耐心地帮助学生在政治上进步。
牡丹江市十八所青少年之家,平时经常有两千到三千青少年在这里学习,专职干部只有二十名。大量的教学辅导工作,要靠义务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学生,也是教师,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勤勤恳恳地边学习,边工作。他们说:“为了革命,我们心甘情愿地做这个工作。”
这些辅导员们不怕碰钉子,敢挑重担子。担任教学辅导的,千方百计,下苦功学在前面,边学边教。担任政治辅导的,一心把同学帮助好,共同前进。
市青少年之家果树专业班辅导员吴淑琴,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她初中毕业,哪里学过这门课呀!怎么办?学!她说:“别人坐着学,我跑着学。”她不怕苦,到处拜师访友。一年中间,她跑遍了牡丹江市郊五个农场和果树队,和五名技术员、四名老果农挂上了钩,经常登门求教。一九六四年秋天,听说林业部门在离城三十多里路的桦林公社工农大队果树队办了个技术训练班,她冒着雨,背着行李赶了去。教课的技术员很受感动。一九六五年春天,她到工业局果树场学剪枝,星期天也不休息,坚持在果树场里练习,把手都冻红肿了。最近她到宁安渤海公社去慰问集体下乡的同学,回来在火车上,一位老农和同座的旅伴谈果树栽培技术,她也不放弃机会,虚心求教。她学习虚心认真,到哪里都得到人们热情的帮助。工农果树队的老农们一见了她,就笑着说:“哈,小学生又来啦!”
对青少年之家的学生做政治辅导工作是有困难的。可是东安区长安青少年之家的政治辅导员褚秋珍却做得很出色。这个十九岁的女共青团员,在工作中表现了惊人的耐心。她访问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家长,充分地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调皮的学生顶撞她,她不急;骂她,她也不恼。她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参加劳动,想方设法接近同学,和他们结成亲密的友谊。她坚定地相信:“用毛泽东思想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有个姓牛的男学生上“家”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整天愁眉苦脸。褚秋珍找他谈,他总是说“家里有事”,不说详情。有一次褚秋珍又找他谈,她从自己家庭劳动谈起慢慢地引导他谈了真心话。经过褚秋珍的帮助,他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褚秋珍一天接到了两份通知,一份是市里组织了青少年之家辅导员训练班,明天开课!一份是木工机械厂让她去当徒工,明天上班。这晚上,她失眠了,明天到哪里去?她思想上展开了斗争。最后她对妈妈说:“妈妈,我是父母生身,党培养长大,我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我应该首先考虑大‘家’,青少年之家刚刚办起来,有许多工作等着我去做,我怎么能扔下就走开呢!”第二天清晨,她高高兴兴地去辅导员训练班报到了。
牧丹


第3版()
专栏:

牡丹江市青少年之家瓦工班学生张占忠正在施工现场砌石头
俞凤楼摄
畜牧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解剖,观察山羊的内脏分布及其构造情况
新华社记者 许万育摄
园艺班学生在果树园里听吴淑琴老师讲果树修剪技术
俞凤楼摄
在青少年之家里,文娱活动丰富多采,青少年们经常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一些革命剧目和小型歌舞。这是他们在表演快板《我们的自学小组》  新华社记者 许万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