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躬亲”简议 杨 浦
“不能瘸子打围——坐着喊!”这是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主任杜逢明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确实,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把工作做好,光“坐着喊”是不行的,还得亲自动手干。
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得亲自动手干呢?那也不是。杜逢明同志说得好:什么都“事必躬亲”,第一是“不可能”,第二也“没有必要”。《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诸葛亮“尝自校薄书”,弄得“流汗终日,不亦劳乎”。看来,这位诸葛先生就不大懂得这个道理,不管什么文件报表都要亲自检点。
在我们革命队伍里,担任一定领导工作的干部,什么都“事必躬亲”或者什么都“事不躬亲”的情况,恐怕是极少见的。问题是在于:有些同志虽然也是“流汗终日,不亦劳乎”,可是,必须“躬亲”的“事”没有去“躬亲”,不一定要“躬亲”的“事”反而去“躬亲”了。
作为一个革命的领导干部,哪些“事”必须“躬亲”呢?突出政治,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这些大“事”是必须“躬亲”的。杜逢明同志的模范事迹告诉我们,从事领导工作的同志,要想把政治突出得好,情况了解得深,政策掌握得准,就得亲自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件大“事”,是不能让人代替的;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是必须自己去“躬亲”的。为什么?通过这个“躬亲”,可以取得真知。杜逢明同志过去下去指导工作,多是转转,看看,听听,说说。因此,好些事都说不到点子上。最近一年多来,由于他亲自背篓上山,亲自下村收购,不是“浅入”群众,而是“深入”群众,不是转转,看看,听听,而是亲自实践,这样,他就取得了真知,出的许多主意就都出在点子上了。通过这个“躬亲”,能够换得另一个“亲”——同群众的亲密关系。如果很少深入群众,和群众当然就疏远了;经常深入群众,就能够密切自己和群众的联系。通过这个“躬亲”,还能够改造自己的思想作风。经常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就能够增强自己的阶级感情和群众观点,就能够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
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时候,就得象杜逢明同志那样,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杜逢明同志到了基层,卖货,收购,装货,卸货,挑水,帮厨,擦货架,扫院子,掏厕所,什么都干,他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当然,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年岁较大,身体较弱,在从事具体工作和参加体力劳动的时候,应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但是,无论如何,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一条,却是千万不可缺少的。
要做到这样的“躬亲”,并不容易。第一要不怕艰苦,不图安逸;第二要放下“包袱”,丢掉“架子”。杜逢明同志正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这件大“事”上就“躬亲”得非常的好。


第6版()
专栏:四个第一的故事

怎样处理这把铁耙? 张重天 陈从长
黄昏时候。浙江慈溪县师桥铁业社的工场里,工人们早已下工了,只有青年工人沈回芳还留在那里。
在明亮的灯光下,沈回芳正微弯着身子,拿着锉刀使劲地在锉一把铁耙。他锉了看,看了再锉,干得起劲极了。小沈为什么这么精心地侍弄这把铁耙呢?原来小沈有个未婚妻在卫前公社一个生产队里参加农业生产。前几天,她托人捎来一个口信,要小沈代她买一把双齿铁耙。小沈今天下午便买了一把,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加工,想送给爱人一把称心如意的铁耙。
正在这时,门外进来一个人,他轻轻地走到小沈身边,端详了一阵铁耙,赞叹道:“好铁耙!”
小沈听到有人说话,回头一看,原来是师桥十一大队的社员唐银生。
唐银生一眼就看上了这把铁耙,没待小沈说话,赶忙说:“这把双齿耙卖给我吧,我等着用。”小沈笑笑说:“这铁耙是好,可有主了。你要,还是到营业部去买。我们今天的成品都缴上去了。”
唐银生说:“不瞒你说,营业部的几把我都看过了,没你这把好,我还是想要这把。”说完,拿起铁耙,就走到营业部柜台上,想开票付款。
小沈气呼呼地追上来了:“这铁耙我不卖。”
唐银生反问:“铁业社打的铁耙不卖给农民卖给谁?”
这时,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其中有人不平地说:“不卖也有个不卖的原因,你该告诉人家。”
“我这把是送给爱人的。”小沈这才吞吞吐吐地说了。
营业员阿蛟伯看到这情景,就出来打了个圆场,说是这一把既然小沈要留给爱人,那就算了。要是唐银生对营业部里的几把看不中,可以明天再来,让小沈照样给他加工一把。唐银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带着一肚子意见走了。
唐银生回去了,看热闹的人也散去了,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当阿蛟伯把这件事向支部书记徐永元汇报后,徐永元心里翻腾得厉害。他想,类似的事情过去也曾有过,有的工人为了替亲戚朋友买铁耙,就进行“超级”加工。为什么为亲戚、朋友,就可以把活干得特别好?而给农民打的铁耙就不能打出这样好?为什么?为什么?想不尽的为什么?最后追到根上来,他觉得这就是:有的工人眼中更多地看到了我,而没有看到五亿农民!
怎么办?将今天这件事拿到群众中去讨论讨论,提高大家的认识。让群众用毛泽东思想之矢,射自己思想之的。
说干就干。讨论会就在今晚举行,同时建议把小沈加工的那把铁耙和营业部里留着的几把铁耙带到会上,让大家评比一下,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
讨论会开始了。工人们把小沈加工的那把铁耙和营业部里的铁耙一比较,都说小沈这把铁耙好:打得均匀平直,锉得光亮,而且还嵌了钢。这样的铁耙,做起活来,工作效率高,要是把把铁耙都弄成这样可就好了。
谈到这里,徐永元便向工人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打铁为谁?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铁耙都打得跟小沈加工过的一样好?小沈不把自己的铁耙卖给唐银生对不对?
话头一转到这里,工人们的议论更活跃了。有的支持小沈说,小沈自己是打铁工人,打把好铁耙送爱人,谁也不能说错。但也有人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小沈这样做是徇私,是光为个人,不为集体;光为爱人,不为农民。讨论到这里,徐永元又带领大家,重读了一遍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让大家按照:“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检查自己的思想。
毛主席的话象一阵春风吹进了大家的心头。
讨论继续下去,但是大家的认识已经逐渐统一了。有些工人以今天发生在小沈身上的这件事为镜子,照出了自己身上的黑点,认识到过去为亲戚朋友买好货,是不对的。工人们说,为人民服务不能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是应该用到实际行动中去。我们铁业社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打好铁,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各式农具,否则,支援农业、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直坐在角落里的小沈这时也发言了,他红着脸站起来说:“我错了。我错在心中只有一个‘我’字,我错在为爱人能全心全意,为农民不能全心全意上。我今后一定要好好按毛主席的教导办事。”
沈回芳觉醒了,群众也通过讨论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大家认识到,一把铁耙的事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却是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大事。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处理这把铁耙呢?
“把铁耙给唐银生送去!”这是沈回芳同志的回答,也是铁业社全体工人的回答。不仅要把这一把铁耙送去,还要把其他几把都带去,请农民兄弟提意见,以便改进产品质量,生产出农民所喜爱的农具来。
第二天下午,工人们就推选了代表,组成访问小组,来到了十一大队唐银生所在的第二生产队。
第二生产队正在开社员大会。访问小组找到了唐银生,说明了来意。唐银生非常感动,他怎么也不肯收下这把铁耙。徐永元好说歹说,他才收下;但是,最后还是把它让给比他更加需要铁耙的社员了。农民们听说铁业社为了这把铁耙特地赶来向唐银生道歉时,都很感动。他们热情地为工人们带去的铁耙样品提了意见,并且称赞“工人阶级的风格真高!”(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6版()
专栏:

分厂以后 北京锥形齿轮厂工人 张 虎
分厂以前,铣工组小旺领了个崭新的万能分度头,小旺越瞧越喜爱。当他把眼光落在机床边那个黑不溜秋的旧分度头时,不禁想起前些时用它,因为不准确而废两个活的事。于是,他找来个手推车,把旧分度头放在车上往外推,自言自语道:“这下你也该进博物馆了!”
这天,小旺把新的分度头擦洗干净,卡在铣床上干起活来,嘿!真叫棒!小旺乐得嘴都合不上了,真是越干越来劲。他正暗自欢喜,只见组长老秦师傅从厂门口走来,一进车间便说:“小旺,我刚才见齿轮厂没规矩分度正转轴呢,快把咱这新分度头卸下来送去!”
“什么?”小旺大吃一惊,不由得说:“秦师傅,咱可就是这个精密的东西了,一给人家,咱……”
“小伙子,咱厂子分家了,思想可不能分家呀!”秦师傅坚定而坦率地说:“快送去!”
“那咱干活?……”
“想办法嘛!”
小旺无可奈何,只好把万能分度头卸下来,用棉纱爱不释手地摸了半天才搬到车上,抄起车把往齿轮厂送去。
小旺推着新分度头到了齿轮厂,调度员老于一看,嗬,又把新的给我们送来了!说什么也不收,他夺过车把,掉头往回推,刚走几步,就碰上老秦,便笑着说:“一分厂,你们把好东西都给我们了,这回呀,说什么我们也不能要。”
老秦用那双粗壮的手夺过车子,嘿嘿乐了两声说:“你们新厂是白手起家,我们有老底儿。”说完和小旺打了个招呼就往里推。
第二天一上班,老秦师傅从车间外又把小旺扔的那个旧分度头推了进来,向小旺说:“今天接着干吧!”小旺不怎么高兴地说:“上回就因为使它把几个活给干废了。”
“你干一个试试嘛!”秦师傅认真地说。
小旺想:我先找块废料试试,到时达不到精度要求再说。于是他就用旧分度头干了一个,他一量正合适,就又试了一个,仍然合适。正好这时检验员走来,一量小旺的活,也合格。小旺有点莫名其妙了,“这是怎么回事?”
秦师傅说:“那天我看你把旧分度头扔了,心里别提多难受哇!你不知道,反动派逃跑时尽情破坏,这是我把它埋起来的。平时也怪我没有给你们讲讲……。”
检验员说,那天秦师傅把旧分度头弄回工具库去,为了让它更新,把零件全拆了,那件不合格都作下了数据,下了班跑了北京好几家工具厂联系好用什么部件,人家都热情支持,秦师傅琢磨着换了它的“内脏”,才使它能干精密活了。
这时小旺心里翻腾开了:敢情这几天秦师傅下了班就是为这事奔波呢!为什么秦师傅想到的我却没想到呢?平时老说勤俭建国,为什么到时候就挨不上弦儿呢?想着想着,不觉脸上发烧,直到脖根。他激动地说:“秦师傅,我扔的不是旧分度头,是把咱无产阶级的思想给扔掉了……”
秦师傅也很感慨地说:“不要紧,摔了跤再起来,象小孩走路一样,多摔几个跟头走得更结实啊!”


第6版()
专栏:

咱为革命铆大桥 济南机车工厂 唐兆迪
跨万水,越千山,
咱手舞铆枪,
南征北战,
铆起大桥千万座,
道道彩虹飞天上!
嘿!咱越铆越起劲,
胸脯一拍咚咚响:
祖国呀,
第三个五年计划,
要架多少桥梁?
革命重担尽管放,
铆工都是铁肩膀!
咱铆过长江大桥的柱,
黄河大桥的梁!
咱见过秦岭的龙旋风,
浦口的拍天浪!
战在十丈桥头,
浪打——心不跳,
风摇——脚不晃!
炉火炼红钢铁志,
咱为革命铆桥梁。
铆!把排排红钉铆紧,
把颗颗红心铆上!
铆!铆出玉路金桥,
铆牢铁壁铜墙!
咱铆工呵,
志在千里外,
红心向着党,
一杆铆枪闹革命,
风里雨里不下岗!
要问劲头咋这猛?
——身在桥上战斗,
望见越南火光……


第6版()
专栏:

毛主席怎样说的我们就怎样做(剪纸)


第6版()
专栏:

节约电力(剪纸)


第6版()
专栏:

 工具返新(剪纸)
沈阳松陵机械厂文化宫业余美术组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