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新西兰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威尔科克斯和威廉斯分别再次当选全国委员会总书记和主席
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关于新西兰的民族独立,关于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和关于支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等四个决议
新华社奥克兰十一日电 新西兰共产党第二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日在这里胜利闭幕。在大会结束前,维·乔·威尔科克斯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再次当选为新西兰共产党全国委员会总书记,默·哈·威廉斯再次当选为全国委员会主席。
会上通过了关于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关于新西兰的民族独立,关于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和关于支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等四个决议。
新西兰共产党第二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八日晚上开幕的。维·乔·威尔科克斯代表全国委员会在开幕会上作了从上次代表大会以来的总结报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刘宁一,比利时共产党政治局委员雷纳·兰多尔夫和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米歇尔·格兰多热,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主席爱·弗·希尔和副主席克·奥谢等兄弟党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由于新西兰政府拒绝发给签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团未能参加会议。
大会先后收到并宣读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朝鲜劳动党、越南劳动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马来亚共产党、缅甸共产党、日本共产党、锡兰共产党、泰国共产党和秘鲁共产党的贺电。


第3版()
专栏:

充分发挥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大打近战夜战敢于刺刀见红
南越三省解放军歼灭美军两个连重创一个连
解放武装力量在西贡附近痛打美国步兵师一个连使敌伤亡惨重
新华社河内十二日电 据越南南方解放通讯社报道,越南南方广南、嘉莱、广治三省解放武装力量最近在反“扫荡”中,同敌军展开激烈的近战夜战,歼灭美国侵略军两个连、重创美军一个连,消灭伪军三百多人,击落敌机十一架。
四月二日,从直升飞机上着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营分三路向广南省大禄县大鸿乡进行“扫荡”。广南省解放武装力量的战士们用刺刀和手榴弹同敌人展开近战,把美国侵略军杀得尸横遍野,粉碎了美国侵略军的这次“扫荡”,全歼美军一个连,共打死打伤二百五十人,击落直升飞机两架,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嘉莱省解放武装力量三月三十日在波来梅西部地区进行的反“扫荡”战斗中,歼灭美国第一骑兵师一个连,重创另一个连,击落直升飞机七架和B—57型轰炸机两架,缴获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当天,当敌军直升飞机刚在上述地区着陆时,解放武装力量立即把敌军包围,并且连续发动攻击。夜里,解放武装力量又突然袭击敌人的宿营地,歼灭美军一个连,并猛烈截击和重创前来救援的另一连美军。
广治省解放武装力量三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粉碎了两营伪军对北丰县沿海地区各乡进行的“扫荡”,歼灭敌人三百多名,击毁M—113型两栖装甲车四辆。
新华社十二日讯 西贡消息:越南南方解放武装力量十一日下午和晚上在西贡以东六十四公里的平也附近痛打美国第一步兵师的一个连。美军发言人承认,这个连遭到了严重的伤亡。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美国第一步兵师的侵略军最近几天在这个地区进行“扫荡”。十一日下午,这个师的一个连外出活动,突然被解放武装力量包围,受到四面八方迫击炮和轻武器的猛烈袭击。解放军战士随后冲入敌人阵地,同敌人展开白刃战,打得美军一片混乱,狼狈不堪。遭到痛击的这连美军想突围出去“同在北面只有四百码的第一步兵师的另一个连会合”,但是遭到了解放武装力量炮火的阻击。另据报道,解放武装力量在十一日夜间用迫击炮轰击了西贡西南八公里地方的伪警察局;在九日和十日,连续袭击了西贡以西七十公里的美伪军特种部队营地,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和损失。
新华社河内电 据越南南方解放通讯社补充报道,越南南方解放军三月二十三日夜晚在奇袭广南省朱莱美军机场的战斗中,除击毁美国喷气式飞机三十架,歼灭美国侵略者二百多名外,还击伤另外二十二架飞机;击毁M—113型两栖装甲车两辆,摧毁美军营房八栋和击中一座汽油库。


第3版()
专栏:

南越混乱局势使美国益陷困境
檀香山会议企图稳定南越傀儡政局的计划又落了空
美国准备在南越大干一场的部署遭到新的沉重打击
新华社十二日讯 本社记者述评:这几天来,美国侵略者在南越,就象坐在火山口上一样,战慄不安。南越敌占区城市人民反对美伪集团的斗争,随时都可能爆发成为更大的风暴;南越傀儡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讧也难解难分,愈演愈烈。华盛顿和西贡的美国官员们日以继夜地忙个不停,力图控制南越的混乱局势,稳住他们的阵脚。
华盛顿几乎每天都要发表一个声明,表示对南越局势的“深切不安”和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十一日承认,“我们同越南社会和政府的所有成分都在进行接触”。在西贡的美国“大使”洛奇、“心理战”专家兰兹代尔、侵越美军头子威斯特摩兰等文武官员马不停蹄地展开紧张的活动,对南越傀儡集团的各个派系和南越各派政治势力施加压力,企图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找出一个妥协的方案。
美国当局紧张的幕后活动,目的是希望保住阮高其的军事傀儡政权,如果阮高其度不过这场风暴的话,就实行“换马”,但是一定要保持南越傀儡将领们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的统治。据美国参议员透露,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最近曾经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上表示:“即使目前的阮高其政府倒台,执政的将领委员会将继续当权。”
华盛顿目前的狼狈周章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南越的风暴首先严重打击了美国在南越的侵略计划。刚刚两个月以前,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檀香山热烈拥抱阮高其,企图加强南越傀儡的地位,巩固美国对南越的统治,以便利美国扩大在南越的侵略战争。但是,曾几何时,阮高其政权在内部倾轧和人民反对声中摇摇欲坠,约翰逊的梦想可悲地落了空。《纽约时报》八日说:“约翰逊总统二月份在檀香山会议上同阮高其公开拥抱是把华盛顿的威信进行了一笔难以捞回的投资。”
在檀香山会议上,约翰逊政府制订了准备在南越推行的标榜“社会改革”的“绥靖计划”,作为配合美国军事侵略行动的一种政治欺骗措施。但是,美国人自己承认,要实行这项计划,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南越傀儡政权,而傀儡阮高其目前的风雨飘摇的局面,有使美国“仔细制订的一切计划和时间表都将成为废纸”的危险(《纽约先驱论坛报》)。合众国际社在十一日的一条消息中援引了一个西贡美国官员的话说:“我是拼命的干,但是这个他妈的世界上最好的绥靖计划还是要失败。”这个美国官员的话,真实地反映了华盛顿是逃脱不了“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逻辑的。
更重要的是,南越这次大风暴和大动乱是发生在檀香山会议以后约翰逊政府增兵南越、强化战争,大叫大嚷要履行其对南越傀儡政权的“义务”之时。这不能不是对于决心在南越大干一场的美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现在,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情势下,正如日本报纸指出的:“美国在南越的一切措施和行动都被迫放慢了,而且朝任何一个方向都有行不通之感。”约翰逊政府掩饰它的侵略的那一层薄薄的面纱,也随时可能被进一步撕得粉碎。
不管结局如何,美国主子和傀儡在南越的危机只会日益深重,美国在南越的侵略冒险只会在泥淖里愈陷愈深,因为他们的在南越的侵略勾当和血腥的反动统治,是完全违反越南人民意志的。合众国际社道出了美帝国主义者的悲哀的预感,它说:目前“美国人处于一个斜坡上,他们将不知道往下滑到哪儿才是斜坡的尽头”。现在,对美国侵略者来说,它的前面是南越解放军和南越人民铁拳的打击,后面是心脏地区到处存在的活动的火山,“斜坡”的尽头是埋葬他们的坟场。


第3版()
专栏:

英国两万群众集会声讨约翰逊侵越
西德挪威和荷兰公众连日纷纷举行抗议活动
新华社伦敦十一日电 英国各界公众两万人十一日下午在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群众大会,抗议美国侵略越南。这是英国公众从九日开始举行的三天“复活节进军”的最后一项活动。
参加十一日游行和集会的人拿着标语牌,上面写着:“结束美国在越南的暴行!”“美国滚出去,让越南决定自己的前途!”“约翰逊是杀人犯,威尔逊是帮凶!”“停止支持美国侵略越南!”
参加这次游行和集会的有十四个外国和平组织的代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英国的移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英国其他各大学的学生。有十二名工党议员也参加这些活动。还有不少母亲推着写有抗议标语的婴儿车带孩子参加游行。
示威者在前往特拉法加广场的路上受到几百名警察的监视,他们不断愤怒地高呼:“不许干涉越南!”“美国佬刽子手滚出去!”“撤走美国佬基地!”“北极星潜艇滚出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滚出去!”
游行者高举着几百面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旗帜,表示声援越南人民的斗争。他们还高呼:“胜利属于民族解放阵线!”
在举行群众大会时,发言的人纷纷谴责美国侵略越南和英国工党政府支持美国的侵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托顿·林德对大会说,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政府“是主要的杀人犯”,英国政府“是主要的同谋犯”。
会后,几百个示威者前往美国大使馆提抗议。他们遭到一百名警察和骑警的拦阻。在示威游行者中间散发了著名英国哲学家罗素支持示威的信件。
据报道,西德、挪威和荷兰的公众在九日到十一日也举行了同样的抗议活动。西德公众十四万多人在举行示威和集会时,表示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抗议西德原子武装的计划和推行“紧急状态法”。示威者要求波恩政府不要为美国的侵越战争“出一分钱、一个人”,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干涉南越”。


第3版()
专栏:

侵越美军人数已增达二十四万
新华社十二日讯 西贡消息:侵越美军发言人十一日宣布,到四月七日为止,在南越的美国侵略军已达二十四万人。其中包括陆军十四万六千六百人,海军陆战队四万八千六百人,空军三万二千二百人,海军一万二千六百人。
另据报道,南朝鲜帮凶军一个团五千人,已在十日从南朝鲜的釜山乘一艘美国海军运输舰去南越,充当美国侵越战争的炮灰。这个团是南朝鲜傀儡集团奉美国之命增派去南越的约二万人的帮凶部队的第一批。其余一万五千人的一个师预定在今年七月前往南越。


第3版()
专栏:横眉录

画饼者的悲哀
冷然
美国《生活》杂志不久前在一篇社论里得意洋洋地宣称: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景况相当好”,前途是大可乐观的。这家杂志还为战局的发展列出了一个颇为具体的时间表。据说,美国的“第一期胜利”“应当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到来”,那时南越人民武装将成为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小股队伍;而到七十年代初美国又将得到“第二期的胜利”,那时南越人民武装的活动更是“下降为一个警察问题的规模”了。
这一切,对华盛顿说来是多么美妙啊!但是,人们不免奇怪,一家美国杂志的几个耍笔杆的人物,凭着什么能够给战局发展规定如此具体的进程呢?
一些美国记者透露,这个“胜利时间表”并非《生活》杂志的手笔,“它显然是直接来自白宫”。
于是,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侵越战争的前途一直使得美国统治集团大感忧虑,华盛顿目前正人心惶惶、乱成一团;既然白宫有了这样一个令人乐观的时间表,为什么只是通过一家杂志来非正式地透露一下呢?如果由官方人士正式宣布,岂不更能鼓舞士气吗?
美联社记者马尔科姆·布朗在一篇报道里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他写道:“……没有任何官员愿意公开承认存在一个取得胜利的时间表。过去有太多的官员由于对越共垮台作了过分乐观的预测而吃了亏。”
原来如此。这个所谓“胜利时间表”听起来头头是道,似乎蛮有把握;实际上连官方人士也知道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这真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
苏东坡有两句诗说:“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美国侵越战争前途越来越不妙,美国统治集团对“取得战争胜利”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约翰逊政府过去曾画了多少次“胜利时间表”的饼,聊为这些痴儿解解馋。然而,画饼毕竟不能充饥;痴儿在流过馋水以后不能不为自己受了哄骗而对画饼者不满。这就使得约翰逊政府在这次再度画饼的时候顾虑重重,不敢自己动手,而只好委托《生活》杂志那些无聊文人代劳了。
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景况”究竟怎样?约翰逊政府画饼时的窘态就是一个极好的说明。


第3版()
专栏:地拉那通讯

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
编者按:《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这篇通讯,生动地反映了阿尔巴尼亚领导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到生产第一线去的革命热情和他们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高贵品质。我国的读者可以从这里得到很大的教益和鼓舞。
最近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化措施,受到全国人民和广大干部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满怀革命热情和战斗决心,自愿下放到农村和基层生产单位去长期工作和参加劳动。他们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深入群众。他们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在工作和生产劳动中起着模范和带头的作用。他们的革命化的行动,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建设和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革命化措施,正在阿尔巴尼亚土地上开花结果,并且预示着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新胜利。
“到主要战线去,到生产第一线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这一号召,象战斗的号角,激励着阿尔巴尼亚每一个革命干部的心。要求下放到基层单位,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的申请书象潮水般涌到各级党组织。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虽然已是深夜了,爱尔巴桑区党委会还在热烈地进行讨论。已经担任十年区委书记的拉基普同志提出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的要求,他说:“党号召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请求派我到‘别里斯’农业合作社去!”
这时,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向他投出敬佩的目光。
“别里斯”是离爱尔巴桑市三十二公里的一个最边远的山区。全社有一千四百公顷(每公顷合十五市亩)土地,散布在绵亘近十公里的一条大沟两边的连绵起伏的山陵高原上。一条条深沟巨壑把这个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割裂为无数块土丘。在这个地里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山沟沟里,零散地居住着二百四十户人家。全社共有五百六十个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耕种两公顷半的山地。
这个地区不仅劳动力缺乏,而且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然而这个地区又被人们称为“湖国”,因为这儿有着大大小小三十六个湖。农民们常常坐在山巅上,眼望着这一潭潭湖水。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用湖水来灌溉土地呵!虽然经过人民政府和当地农业合作社社员的艰苦努力,修水池,安水泵,引湖水灌溉,已经开辟了一百二十公顷的水浇地,但是地力和水力资源都还远远未被充分利用。目前,小麦产量每公顷只达到八公担(每市亩产量只有一百斤多一点)。
经过热烈的讨论,拉基普同志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的要求终于被接受了。
生产在变样
我们踏着晨曦,乘着朝雾,翻山越岭,来到了“别里斯”农业合作社,访问这个社的新主席拉基普同志。
我们翻过一个个山丘,越过一道道沟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向深谷。路旁坡地上青翠的麦苗在迎风飘摆。在很多块麦田里已经修起纵横交错、排列整齐的灌溉渠。在许多地段的中间用地里捡出的石头垒起一道道防止水土流失的石墙,构成了梯田的雏形,将来经过淤积就将变成正规的梯田。拉基普同志到“别里斯”的第二天,就投入了向山谷要粮的斗争中。为了增产粮食,他首先提出保证去年秋播的四百五十公顷麦田增产的措施。他首先大抓引水灌溉,动员社员,重新整修麦田里的长达四十公里的大小灌溉渠。此外还从附近一个大湖,沿着山坡挖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引水渠,在湖旁安装一个水泵,引湖水来浇灌附近的几十公顷麦田。由于新水泵的安装,使这个湖附近的十五公顷土地也被开垦起来,使社里又增加了一大块水浇地。社员们还根据拉基普的建议,利用一个谷间凹地,修建了一个足够灌溉三十公顷土地的大蓄水池。当我们走到这个蓄水池旁时,看到一群女社员正在从水池中往正在栽烟苗的烟田里担水。
这个社不久前还采取了加强麦田管理的措施,第一次实行了麦田中耕。有二百五十公顷麦田还追施了化肥,一百二十公顷麦田用了人尿浇灌,麦苗长势很好,今年肯定增产。
“叫我飞也能!”
为了响应党的尽一切努力充分利用和收集有机肥的号召,为了推广使用人粪尿肥田的经验,在拉基普同志的建议下,全社十一个生产队每个队都修建了两个长宽三米,深一米的蓄粪池,并且在田边路旁修了公共厕所。但是当动员人们去收集粪肥时,却碰到了不少的困难。当生产队长通知各家把粪肥起到固定地点,待生产队的积肥车去运时,社员们嫌脏,不愿掏厕所。用什么办法能打破祖祖辈辈认为人粪最脏这种看法,使这宝贵的肥料为党的自力更生、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服务呢?
新主席拉基普第二天一大早召开一次党员和各生产队领导干部的会议。他在会议参加者到齐以后宣布:“今天的会议是研究怎样集粪问题,但是在这次会议上用不着大家发言,也用不着提保证,今天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口”。于是他担起已经准备好的工具,走在最前头,开始逐户收集粪肥。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社。人们在新主席的带头下,家家男女老幼都亲自动手,没用一个上午,就把粪肥送到了指定地点。这支集肥队伍象一阵暴风骤雨,把祖祖辈辈的旧习一下子冲刷得干干净净。社里八十岁的老农尼托里把拉基普拉住不放,一定要他到家里去吃午饭。老人对拉基普说:“如果不是你带头来掏厕所,什么人命令,我也不会干……是你的行动打动了我的心!”
拉基普处处走在前边,见困难就上的工作作风激发了社员的积极性。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持续了几个星期的风和日暖的春天忽然变了脸,突然间一股寒流袭来,冷风卷着暴风雪向山村压了过来。已经长起了几寸高的烟苗处在危险中。新主席拉基普紧急召开了抢救烟苗的战斗会议,号召社员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办法,保住烟苗。拉基普在简短的动员后,立即回家把自己的毯子、棉被搬来,覆盖在烟苗苗圃上,他不顾寒风,又把短皮大衣也脱了下来,盖在烟苗上。在新主席带头的鼓舞下,社员们都跑回家,把被毯搬来,覆盖烟苗。有的社员回家背来了生火的木柴,在苗圃的周围点起了篝火。经过三昼夜苦战,击退了寒流和暴风雪的侵袭,保住了烟苗。
六十多岁的老农民哈奇在这场战斗后紧紧地握住拉基普的手说:“以后你说吧,你说什么我们就作什么,叫我飞也能!”
群众的贴心人
拉基普下放到这个农业合作社当主席虽然还不到两个月,但是他对这道大沟的里里外外,家家户户,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好象他是在这里土生土长,或者是在这儿工作了几十年一样。陪同我们在村子里访问时,他碰到社员,不是问这家烟囱砌好没有,就是问那家老人的气喘病可好些了。他所到之处,社员们总象对待亲人一样,倾诉心里话。
从九岁起就开始做面包工人、筑路工人、搬运工人,饱尝旧社会的压迫和剥削的拉基普同志,来到这个山区安家落户以后,发现这里有许多社员仍然住在没有烟囱、没有天棚、在屋当中生火、在房顶上开天窗出烟的旧式房子。他回想起自己小时也是住的这样房子。冬天一生火,满屋浓烟。生活在这烟熏中,妈妈患了气喘病,父亲熏成了烂眼。雨天,从天窗流下的水又使屋内泥泞不堪。但那时是封建主统治的时代:只准封建主家里有烟囱,老百姓是命中注定不许盖有烟囱的房子的。
拉基普被选为农业社新主席以后,立即建议用社里的瓦工和木工为那些贫困的农民修屋顶,盖烟囱。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已经有十五家房上有了烟囱。当老农民德尔维什家盖好烟囱的那天,他站在院当中,久久地凝视着那缕缕炊烟,回想起过去和现在,他突然把他的孙子唤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以前只有封建主家的烟才能从烟囱里冒出来,而今天,我们也有自己的烟囱了。不要忘记,要感谢我们的劳动党!”
一天傍晚,一个老农民来找新主席诉苦:社里面包房的面包不是烤焦,就是没烤熟。他要求主席干预这件事。这个曾经做过五年面包工人的新主席连夜赶到了面包房,脱去大衣,同社里的面包工人一起,干了一整夜,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拉基普同时发现,面包房由于没有经验,烤面包时每公担面粉要损失十五公斤。他于是又同面包工人一起找出了损失面粉的原因。从此,社里面包房的面包质量大大提高,社员们交口称赞:“这才叫面包!”
拉基普同志说:“这儿有丰富的水源,人们却为干旱所苦,这儿有大量土地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壮丽美好的事业。”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他对改造这块山区的宏愿和计划……
一种敬佩之情升上了我的心头。通过拉基普同志,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忠心耿耿地为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的战士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党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新华社记者 张家骥


第3版()
专栏:

今年一月以来,阿尔巴尼亚大批干部和青年,自愿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胸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心壮志,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密切了群众关系,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图为地拉那区的下放干部在参加劳动的情形。 王怀智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