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激励前进的动力
十赞焦裕禄
承放
兰考的干部和群众,常常说起焦裕禄同志教育人的力量,说他的话激发人,感动人,鼓舞人,就“象刀刻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又“象一把火,烧得人心里热乎乎的,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从寻思这力量来处,想起焦裕禄的战友们的一句评语:“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耐人琢磨的是联着的这两个“好”字:“好班长”,又是“好榜样”。这评语里,就有关于力量的答案。
教育人的力量,确实不能只从说话本身去找,还要看到那言与行的一致,身教的力量,当好榜样的力量。南京部队某团副团长钞福彬就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有怕苦的思想,教育别人不怕苦时,嘴里在说,心里发“虚”;自己经过多番磨练,革掉怕苦思想的命,再去教育人,就嘴里说,心里实,做思想工作也有力量了。这里的“虚”与“实”,就不是只从说话本身论的。
焦裕禄教育人的力量,就在他嘴上说,心里也实。他教育别人应当怎样做,总不忘记把自己摆进去,用言教人,更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他教育别人忘我,要求自己更严,以至浑身通明透亮,胸无半点私;教育别人“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自己就是顶风上的钢铁战士,一身革命胆略的英雄。他追着风沙走,踏着激流进,亲自掂过“三害”的份量;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又人随着心,亲自奔向冰天雪地的茅屋……。这些,正是这些,使他的话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听来铿锵有声,激人肺腑。他的话,也就真地象“一把火”,那么暖人,照人,感染人!
寻根究底,这当好“班长”又当好榜样的自觉,是打哪里来的。这来处,焦裕禄用行动作出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即对真理的无限赤诚,时时事事处处,坚决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情正是这样:他自己坚决,就使别人坚决,自己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就使红旗在干部和万千群众的心中高高升起。这里,焦裕禄给人的启示是:当好“班长”又当好榜样的自觉,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自觉是相等的。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自觉性最高,谁就能为我们事业的兴旺,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班长”又是好榜样的力量,就象焦裕禄那样。
人常说:身教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道是无形,却又有形。兰考韩村生产队贫协组长杨青山说:“焦裕禄同志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还活着,活在俺们的心底,鼓励着俺们生活、战斗。”他说的好。人的生命有限,革命榜样的力量,永远青春。眼下的韩村,正是毛泽东思想红旗高举,新的生产高潮波澜壮阔。韩村的情形,只是个例子。革命榜样的影响所及,当然不只是韩村,也不只是兰考。


第6版()
专栏:

革命烽火在燃烧
——评话剧《安第斯山风暴》
胡思升
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的同志们,花了一年的时间,克服了不少困难,创作并演出了我国第一个反映拉丁美洲人民斗争生活的八场话剧《安第斯山风暴》。他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拉丁美洲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为一方,同以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为一方的矛盾。这对矛盾,在许多国家,已经激化为武装斗争的形式。哥伦比亚山区的游击战,委内瑞拉丛林的根据地,多米尼加的武装起义,巴拿马的流血斗争,都说明了一个真理:拉丁美洲是当代革命风暴的一个中心。话剧《安第斯山风暴》,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和冲突,把拉丁美洲的主要矛盾鲜明地揭示在观众面前。
矛盾的双方,斗争的双方,营垒是分明的。
美帝国主义分子摩非和当地的大庄园主德拉索,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结成了反革命的同盟。这是一种利害的结合,也是一种主从的同盟。德拉索需要美国的支撑,来维持自己大庄园主的剥削制度。同样地,美国也需要德拉索的奔走,以扑灭当地人民武装斗争的怒火,来保护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和殖民利益。摩非和德拉索,一个是美帝国主义的化身,一个是大庄园主的代表;一个是主子,一个是走狗。他们是压在拉丁美洲人民身上的两座大山,是拉丁美洲革命的主要对象。
剧本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有一定的深度。德拉索,是一个狠毒而愚蠢的大庄园主。什么事对他有利,他就蛮干;什么人对他不利,他也蛮干。他既不会用怀柔的手腕,去缓和医学教授巴罗斯对美国细菌试验的愤怒,也想不出“和平谈判”的花招,去诱骗游击队下山。他信奉的唯一哲学就是“抓起来”、“干掉他”的暴力。这样的反动人物,在拉丁美洲的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他们往往是身兼两任,既是拥有大片土地的庄园主,又是掌握军队的反动将领。在拉丁美洲层出不穷的政变阴谋中,在屠杀革命人民的血腥勾当中,这种被称为“猩猩派”的反动人物,就是美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打手。
摩非,是一个有一定反革命经验的美帝国主义分子。他挂着泛美联合企业公司总经理的招牌,实际上充当了太上皇。他可以决定什么人当这个国家的总统,也可以指挥这个国家的军队。他懂得什么时候要用武的一手,什么时候要用文的一手,什么时候要把两手结合起来。他导演了“四十八小时之内,总统也会滚蛋”的政变;他调动了军队到山区“围剿”游击队。他比德拉索更狡猾,也更狠毒。他知道美国的大敌不是实行改良的总统和州长,而是那些同工人、农民在一起的
“死硬派的共产党”,他知道革命的武装斗争“在山区扎下根”,“那就太可怕了”。但是,美帝国主义者总是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人民力量的。当摩非刚念完他那段“拉丁美洲,你和我们形影不离”的独白,陶醉在自我欣赏的美梦里的时候,就是游击队完成突袭准备、要宣判他们死刑的日子。这一戏剧的结尾,难道不就是拉丁美洲历史的预演吗!
剧本对正面人物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布拉希多,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游击队领导者。一个是巴卡斯,有武装斗争经验的革命党人。
农民,占拉丁美洲人口的多数,是拉丁美洲革命的一支主力军。没有苦大仇深的广大农民参加,革命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但是,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是,没有革命党人的领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不走武装斗争的道路,革命同样不可能取得胜利。剧本把这两个方面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布拉希多成长的道路,实质上是从自发的反抗,到自觉斗争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用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暴力的道路,就是上山组织游击队、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起初,布拉希多“活不下去”,就进城找大庄园主谈判。可是,谈判的结果,是德拉索勒令五天内收回他们的土地。倔强的布拉希多,昂首回答:“我们决不会离开我们的土地。”但是,回到家里,村舍已经化为灰烬,妈妈被打死,家破人亡。布拉希多满腔悲愤,发出了要杀、要砍、要报仇的呼号。
杀进德拉索的庄园,“跟他们拼了”,并不是解放自己的道路,也不能收回自己的土地。巴卡斯的到来,向他们指出了打倒美国佬及其走狗的光明之路。革命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安第斯山脉就燃起了武装斗争的烽火。这支游击队,经过挫折,吸取了教训,壮大了队伍,锻炼了自己,就成为一支使摩非和德拉索,甚至使华盛顿胆战心惊的伟大力量。
在拉丁美洲,不愿意受美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是极其广泛的,不仅有工人、农民,还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包括备受摧残的印第安人。剧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巴罗斯教授的觉醒,印第安人布马和孔拉多的投入斗争,失业的歌剧演员马里奥的上山,大学生希门尼斯的丢掉幻想,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可以团结在反美爱国统一战线中的战略思想。
我们创作一部反映拉丁美洲斗争生活的剧本,是有一定困难的。尽管如此,总政话剧团的同志们,怀着对拉丁美洲人民的深厚的国际主义感情,怀着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烈憎恨,通过《安第斯山风暴》的创作和演出,基本上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革命斗争的总轮廓,塑造了几个有一定深度的正、反面人物。舞台演出也具有拉丁美洲的特色和风味。这一切都是难能可贵的。
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此伏彼起,浪潮汹涌。但是,从总的斗争形势来看,任务是极其艰巨的,道路是曲折的,敌人是毒辣阴险的。在这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还不是很深刻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由于整个剧本的人物较多,有些人物刻划得还不够细致,例如主要的正面人物巴卡斯,就显得弱了一些。此外,在语言方面,也可以再加提炼,进一步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又有拉丁美洲的色彩。
《安第斯山风暴》在舞台上出现了,这是值得欢迎的。让现实生活中的安第斯山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附图片)
巴卡斯:看,安第斯山的暴风雨就要来到了!它必将以它巨大的威力把美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们,从拉丁美洲的土地上冲刷得干干净净。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从“三不带”到“三带”
邵佃俊
在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前,河北省怀安县邮递员下乡时,光管送信,不带邮票;光交汇单,不带汇款;光送通知单,不带包裹。这是邮电部门规定的业务手续制度。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们变革了这个制度,下乡投递时带上了邮票、汇款、包裹。
由三个不带变成了三个带,确实是很大的变化。“三个带”究竟带来什么?半年来的实践作了回答:方便了顾客,有利于生产,受到群众欢迎。他们不再单单为了购买邮票或者拿汇款、包裹到县城跑路了,节省了无数的劳力。群众把“三个带”看成是“支援农业的实际行动”,称投递员为“红色通信兵”。
本来,到邮局的柜台上买邮票,寄包裹,取物件,有很长的历史;上级有规定,群众有“习惯”。而在一个县局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就冲击了它、革掉了它。是由于什么力量呢?是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阶级感情。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精神状态变了,觉得不进行变革,就没有方便农民兄弟,就没有进一步发挥邮电部门为群众服务的职能。
变革旧的不适当的业务制度,是一种革命的行动。“三带”,正是敢于革命的结果。敢于革命的人,就会从有利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出发,敢于摆脱旧事物的束缚,绝不死守旧框框不放。怀安邮电局,就具有这种敢于革命的精神。


第6版()
专栏:

贫下中农一双手
黄婴 廖代谦贫下中农一双手,骨头硬,茧疤厚,是顶天立地的钢柱子,是劈山开路的铁斧头。井冈山跟着咱毛主席,哗啦啦红旗迎风抖。紧握红缨枪,敢和虎狼斗;赤手空拳打天下,推倒大山盖新楼,全靠咱一双手啊,全靠咱一双手。社会主义的幸福路,咱大步走在最前头。人穷志气高,不怕血汗流;大寨精神改天地,万里河山织锦绣,全靠咱一双手啊,全靠咱一双手。咱翻身不忘穷兄弟,风雷震荡看全球,工农闹革命,靠咱自己一双手;光辉灿烂的红太阳,毛泽东思想照心头,永远跟着共产党,永远向前走。贫下中农一双手啊,骨头硬,茧疤厚,是顶天立地的钢柱子,是劈山开路的铁斧头!


第6版()
专栏:

誓夺棉粮双丰收(木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的业余美术创作也异常活跃。这些业余美术作者,一面从事本岗位的生产劳动;一面以充沛的革命热情,拿起画笔,描绘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这里刊登的三幅木刻,是由江苏省启东县“木屑花”业余木刻创作组刻制的《誓夺棉粮双丰收》木刻组画中选出的,全组共十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启东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誓夺棉花、粮食丰产的革命精神,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今日农村热气腾腾的生活景象。
新棉外运:启东县棉花增产,大批新棉外运,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支援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李汉平 陆振洲
谷场练武:一手拿锄,一手拿枪,时刻警惕美帝国主义的侵犯
董葆发
新垦土地获丰收:原来这里是盐碱地,现在已改造成良田万顷。正是:黄海滩变成金银滩,丰收歌儿唱不完
黄锦翰 李汉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