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扎扎实实地蹲点办样板
——江西星子县委在蹲点过程中怎样处理各种关系问题
一九六五年,中共江西省星子县委会通过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在领导农业生产中,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认真改变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扎实地蹲点办样板;在蹲点过程中,又按照毛主席的思想,处理一系列的关系问题,使全县获得大面积平衡增产,粮食平均亩产量第一次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县委在总结一九六五年的工作时,深深体会到:“读毛主席的书,多读多进步,少读少进步,不读不进步;听毛主席的话,全听全增产,半听半增产,不听不增产。”
改变生产面貌从哪里改起?
县委的总结,首先回顾了他们改变领导思想领导方法的起因。
中共星子县委老早就想使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可是一年又一年都没有实现。原因在哪里?过去有一些人,往往把账记在客观头上,怪天(非涝即旱),怪地(山高水冷),怪人(群众落后),怪这怪那,就是不怪自己。后来县委通过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联系思想,联系实际,才进一步认识到,主要应当怪自己没有按照《实践论》、《矛盾论》的教导去认真蹲点。
过去,星子县委也有些人下去蹲过点。但是,由于对蹲点的意义认识不足,有些人,“身在点里,心在机关”,没有蹲几天就浮起来。这样“蹲点”,实际上是只舔了“梨皮”,并没象毛主席所教导的那样真正“亲口吃一吃”。正因县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少,情况吃不透,抓不住主要矛盾,单凭着走马观花的一知半解和听汇报的材料来分析问题,指导工作,领导生产,结果,打不到点子上,年年是老产量、老面貌。
为什么蹲不下去?实践使县委认识到,有实际问题,也有思想问题,但主要是思想问题,也就是没有把《实践论》学到家。这些同志往往把蹲点仅仅看成是一种工作方法,既然是方法,就觉得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后来通过反复学习《实践论》,结合正面事例反复研究,县委越来越体会到,蹲点不单纯是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世界观的大问题,是革命与不革命的大问题。因此,一九六五年县委便决心蹲点,把原来蹲重点队发展为办三个样板公社,公社、大队也办了自己的样板,层层办样板,级级有重点,领导干部特别是第一把手下狠心蹲下去,实行领导、群众、技术员“三结合”,通过同劳动,逐步摸索、认识、掌握三大革命运动的规律。
平衡增产从哪里抓起?
星子县一九六三年就出现了三个“八百斤公社”和不少“千斤生产队”,可是社与社、队与队、田与田之间单产相差悬殊,高的超千斤,低的一、二百斤。所谓“三后进”(后进田、后进队、后进人)拖住了全县的脚。
抓矛盾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要抓矛盾的转化。在全县有了“八百斤公社”“千斤生产队”而同时又存在着亩产只一二百斤的情况下,把“三后进”变成“三先进”,把“拖脚的”变成“火车头”,就是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的主要矛盾,就是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县委在一九六五年选点办样板的时候,便决心走这一步棋。可是有的人却主张选条件好、产量高、面积小的地区办样板,他们认为这样的地区容易上去,有把握成为样板;选条件差、产量低、面积大的地区办样板,怕上不去,怕不能成其为样板。实际上是怕艰苦、怕丢面子。县委批判了这种缺乏革命精神的懦夫思想,强调一定要丢掉一切个人杂念,一定要做革命的闯将;并决定,除了在半山丘陵地区选择冷水烂泥田最多、劳力负担最重的隘口公社,和在滨湖丘陵地区选择沙山绵亘、自然肥源最缺的蓼花公社办样板以外,还选择全县条件最差、基础最薄、产量最低、落后出了名的公社——观桥公社办样板。
样板点确定以后,县委从全县干部中抽调了三分之一的“精兵”,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带队,组成样板工作组,一竿子插到底,蹲在生产队。观桥公社的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革落后的命的大好形势,一触即发。
观桥公社人的精神状态变了,生产面貌变了,在早稻出现一派丰收景象时,县委及时组织各地干部、社员到这里来参观。大家就地看,就地比,就地议,眼红心跳,坐立不安。摆“老大”架子的高产单位,由于原来最落后的赶上来,“踩后脚跟”,紧张极了;条件与观桥公社相同或稍好的单位,更着慌了;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单位,也坐不住了。河村公社一向认为自己条件差,低产田面积大,搞高产是“短脚猪催膘”——有限。当他们看到观桥公社的干部群众,以革命精神增肥改土,完全有把握实现八百斤的时候,再也不说自己的条件差了,而是急起猛追,处处以观桥为榜样,步步紧跟,一着不让,唯恐掉队。蓼南公社看到条件比自己差,面积比自己大,历年产量比自己低的蓼花公社真的赶上来了,并大有超过之势,再也不说自己生产“到了顶”,而是找差距、挖潜力、采取措施、夺取更高产。
一九六五年由于狠抓后进,大大促进了全县大面积、大幅度平衡增产。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七以上。
在办样板田中狠抓后进的实践,给了县委很大启发:在一定情况下,光抓先进带后进是很不够的,还要抓后进促先进。那种绕开后进地区走,或者掩盖矛盾、同落后的东西“和平共处”的态度是错误的。要抓平衡增产,就必须从狠抓“后进田、后进队、后进人”抓起。先进和后进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我们干革命,就是要做矛盾的转化工作。这就需要斗争,需要有革命精神,需要一股闯劲。
树样板要树什么精神?
榜样是伟大的力量。星子县委认为,树立样板的目的是建设三大革命运动的根据地,闯出一条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来,为全县人民作出示范,指明方向。但是,他们又认为,样板怎样树,要树立起什么精神,却大有文章。
星子县委的这个体会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一九六四年星子县委重点总结推广了两个样板生产队的高产经验,一个是横塘公社东升大队第五生产队粮食亩产超千斤的经验,一个是隘口公社星星大队第七生产队改造低产田粮食大幅度增产(亩产由一百斤增至七百斤)的经验。由于东升第五生产队吃了“小灶”
(优待化肥);而星星第七生产队走大寨之路,一不要国家贷款,二不要优待化肥,自力更生积肥造肥,靠“铁肩膀”硬干,因而前往参观的人,对他们的看法显然不同。大家说,东升第五生产队是“点上一枝花,化肥来当家,好看不好学”;星星第七生产队是“铁肩膀过得硬,好看又好学。”
这些生动的事实,使县委进一步懂得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办“吃小灶”、“特殊化”的样板,是搞外因论,最缺乏生命力。只有按照“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的规律办事,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寨式的样板,才最有说服力,才能达到搞样板的目的。因此,县委一九六五年办样板,一开始就强调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外援的关系,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一年来,县委始终坚持了靠毛泽东思想,靠党的政策来办样板,对三个样板公社,在水利投资、农业贷款、化肥分配方面,都是按政策办事。县委强调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做好人的工作;强调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强调为革命种田,用革命精神种田。这样做了以后,这些样板社、队,走大寨之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各级的样板点上,都是水利不好自己修,肥料不足自己积,种子不良自己换,资金不足自己筹。他们创造的经验,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样板点上的革命精神,鼓舞、推动了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顽强地与自然开战,夺取丰收。蛟东公社早就想建一座三级四百马力的抽水机站,他们等国家投资、等外地支援,足足等了三年都没有建成,一九六五年在样板点上的革命精神鼓舞下,发扬了大寨精神,自筹资金,自筹劳力,一举完成了建站计划,使全社四千七百亩水田全部自流灌溉。
实践使星子县委深深认识到,只有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的样板才有生命力。因此,树样板,必须首先树大寨的革命精神。
点面结合要抓什么?
办样板的目的,是创造先进经验,推广先进经验,把先进的点变成先进的面。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星子县委通过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进一步体会到:迷信点上的影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是不行的。象点上不吃小灶,靠大寨精神发展生产,对一般面上有没有影响?当然有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并不会自然而然发生很大的作用,不做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点上的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就不可能在面上扎根;特别是一些后进地区,不经过艰苦深入的工作,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点上的东西就渗透不进去。因此,一九六五年星子县委就把蹲点办样板同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结合起来,在“带”字和
“推”字上狠下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星子县委在蹲点领导比学赶帮超运动中,还狠抓以面促点,办法是在“超”上做文章。由于面上比“点”、学“点”、赶“点”,特别着重“超”点,面上就不是老是跟着点的屁股转,冷冷清清,松松垮垮,起色不大;而是自力更生,力争上游。这样一来,先进的点,也就不敢“关门称霸王”,而是虚心学习面上的先进经验,结果,就使点上和面上,形成了一个互赶互超的竞赛网,使比学赶帮超竞赛热潮一浪高一浪。这使星子县委体会到,正确处理点面结合问题很重要。既要蹲在点里,又不能陷在点里;既要照顾全面,又不能浮在面上;既要以点带面,又要以面促点。在目前条件下,特别要抓一个“超”字。这是使先进经验遍地开花的一个关键。
通过这些事实,星子县委认识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事事处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真正深入下去蹲点办样板,同贫农下中农一起扛锄流汗,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最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培养无产阶级感情,才能发挥不怕困难、不怕苦的革命精神,才能真正使一般和个别、理论和实际、上头和下头结合起来。
(据新华社讯)(附图片)
上海市南汇县克服生产上的自满情绪,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取得显著效果。去年这个县大面积推广了矮脚南特早稻良种,在育秧时,向浙江邀请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到公社传授育秧经验。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5版()
专栏:

田启发掌握了育秧的“自由”
编者按:田启发的育秧经验已在湖南许多地区推广。推广地区的实践证明,他的育秧办法是过硬的。
过硬的技术经验,来自过硬的思想。“如果能研究出一套不烂秧的办法,让全洞庭湖滨平原以至江南地区都能种植双季稻,全国要增产多少粮食啊!”把解决当地生产中的问题同建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田启发树立了坚强的意志。
有了解决生产难题的雄心壮志,还得用革命精神进行科学试验。田启发经历了无数次艰苦的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十一天里,他检查了四百九十二次温度。早稻育秧的“自由”终于被他掌握了。
“秧好一半谷。”培育好稻秧是争取水稻全面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象田启发这样的为革命而钻研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就能不断识破大自然的奥秘,取得改造自然的主动权。
我国南方双季稻产区的农民,就要为播种早稻而忙碌了。南方播种早稻的季节,常常是寒潮频来,阴雨天多,气温较低。播种早稻遇上寒潮,最易烂秧。在一些地方,早稻容易烂秧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田启发,在几年之前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在的湖南省益阳专区,近几年已大面积推广了他的经验,今年,湖南省将在更大面积上推广。
田启发在一九五二年就围绕着水稻如何高产,进行十几年的科学试验。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成就,但是他创造的早稻育秧经验,最突出、最受人们欢迎。
第一次发现
早在一九五二年,田启发就开始注意了早稻烂秧的问题。不过,在互助组、农业社的时候,户数少,早稻田不多,种谷少,容易料理,播种季节也比较迟,只要精心管理,烂秧的就不多。田启发也只作技术上的一般指导。公社化以后,大面积扩种了双季稻,一个生产队的早稻种谷,一下就是几千斤。种谷多,浸种催芽不容易掌握,播到田里不好管理;而且,为了使晚稻高产,又把早稻浸种育秧工作提早到“春分”前几天进行,这样,各地就普遍发生了严重烂秧的现象。因为早稻严重烂秧,人们不敢按照可能来种植双季稻;就是种了,遇上烂秧,许多公社生产队也完不成早稻栽插计划,有的虽然补了种,也延误了季节。这时,田启发想:“如果能研究出一套不烂秧的办法,让全洞庭湖滨平原甚至江南地区都能种植双季稻,全国要增产多少粮食啊!”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党委和队里老农的支持。于是,从一九五九年早稻育秧起,他就以全部精力进行早稻不烂秧的科学试验。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仅仅凭着自己原有的作田经验,要解决早稻不烂秧这么大的一个新课题,困难是很多的。但是,田启发有一个解决洞庭湖区以至江南地区早稻烂秧问题的雄心壮志,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鼓舞下,他不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失败了,不灰心,再从头作起。这年,他处处都从最坏的条件设想,除了选择好背风向阳秧田、施足基肥、精选谷种等以外,为了便于观察早稻育秧前后的气候变化和芽谷、秧苗在阴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他就在秧田边上搭了一个小茅棚,前后三十多天,日夜住在那里。
一次寒潮过后,他看到一些整得不平的秧田,低处有水的地方,秧苗烂掉了一些,可是,无意播在田埂上和没有水浸的土块上的秧苗,却长得很茁壮。这个平时见到过千百次的现象,这时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顾当时天气还很寒冷,裤脚一卷,跳下秧田,小心翼翼地拔出几根长在田埂上的秧苗,一看,它的根子多,扎得又深,他又把一些烂了的秧苗取出来对比,发现烂了的秧苗,都是根子又短又小,茎叶都比较瘦弱。他想:“如果把秧田平整好,芽谷下泥后,就放水晒上几个太阳,先让芽谷把根扎稳,象个人一样,站得稳稳当当的,然后再放水叫它长叶,这样,秧苗不就增强了御寒能力了吗?”一九六○年,他按照这个想法进行了试验,秧苗果然长得非常茁壮,不怕阴雨低温,不枯萎死亡了。
这是第一次的发现。现在,在他的育秧法中有一条“晒芽扎根”,就是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发展和健全的。
催芽的学问
这只是找到了烂秧的秘密的一部分,还没有解决全部问题。
一次,他在秧田里发现,有些烂秧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烂秧,而是种子根本没有出芽就开始烂了。他把这些烂谷种拿起来反复研究。这些种子为什么在催芽时不出芽?怎样做到使种谷都出芽?
他从浸种到育秧的每一个环节中仔细追忆,寻找答案。
原来,这些种谷是按老办法,把冷水浸过的种谷,堆在打禾桶里,让它自然产热、发芽。因此,装在桶中间的种谷就先来热,先出芽,靠近桶边上的,由于受到桶外低温的影响,后来热,出芽慢。这种出芽不齐的种谷,播到田里,有的就成了“哑谷”。
原因找到了,有没有使种谷催芽时温度均匀、出芽一崭齐的办法呢?他继续苦思苦想。有一次,他想到:“禾桶中间热、边边冷,快的快,慢的慢,如果能让每一粒种谷同时来热,不就可以一齐发芽吗?”他越想越觉得有个道道,记得过去有些有经验的老农催芽时,常常在晴天到来时,给种谷浇上几桶热水,催芽子快长,现在能不能在种谷进行催芽以前,就用热水提高种谷的基温,甚至把种谷浸到热水中,让每一粒谷都吸饱热,一催芽,不就同时来热了吗?”他想:“用开水一烫,恐怕要得。”谁知一试验,不是水温过低,出芽仍是参差不齐,就是水温过高,把种谷烫坏了。水温怎么才合适呢?田启发下决心从低温试起。他先用一桶开水掺两桶凉水试,不断增加开水比重,对比那一种结果好。没有仪器,他就用手来试温。经过许多次试验,终于掌握了催芽的合适温度——用两桶开水一桶凉水,兑成温水(约摄氏六十五度),然后把浸了三天冷水的种谷,洗净后倒入温水中浸上一个钟头左右,就上桶催芽。
温度均匀,出芽整齐的难题解决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种谷出芽,如果遇上连续阴天,不能及时播种,谷芽一个劲地长下去,怎么办呢?
他又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利用适当的温度和水分控制芽谷生长的办法。这样就能够让芽谷在屋里摊上十多天,既能停止生长,也不死亡,听凭人们选择天气,播种下泥。这项创造,完全解决了催芽与天气的矛盾。使人居于更主动的地位。
深灌与浅灌
田启发探索早稻不烂秧的历程,是起伏曲折的。当他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些进展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困难突然发生了。一九六○年早稻秧苗扶针扎根长到两三片真叶时,突然来了一次大寒潮。这时秧苗究竟应该怎样护理呢?当时存在两种分歧:田启发主张深灌水,以没尖为标准。他的理由是气温降到摄氏十度以下,秧苗已基本停止生长或处于“休克”状态,深灌水正好是给它盖“被子”,可以安全度过寒潮。另一种意见也主张灌水保苗,但认为千万不能淹没第一片真叶的气孔。他们的理由是淹没了气孔,就会“逼”死秧苗。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各自都做了“试验田”。结果,照着田启发办法做的,秧苗都没有死,照后一种意见做的,秧苗全部死光了。即是如此,田启发也不放心他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他又连续进行试验,都证明这个办法可以使秧苗度过寒潮。现在,田启发这个深灌水为秧苗“盖被子”的办法,在洞庭湖地区已被普遍施用,使秧苗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寒潮。
叫秧苗听指挥
田启发探索早稻育秧经验的每一个步子,差不多都是经过这样细致观察、反复试验,才创造出来的。他在创造这些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没有满足自己已有三十多年的作田经验,他既请教老农,也请教农业科学工作者,看到新的科学技术就有兴趣。这些年来,他不论是到外地开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防止早稻烂秧的事,他都爱听、爱学、爱试验,处处是个有心人。
田启发为革命而钻研早稻育秧的精神,的确是令人钦佩的。在研究早稻育秧的过程中,他常常不分晴天雨天,不分白昼黑夜,围着种谷秧苗打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种谷在桶里,思想在桶里,人不离桶边;种谷到田里,思想到田里,人便去田边。”去年早稻育秧的时候,从三月二十日到三十日这段催芽、保芽的紧张阶段,田启发几乎没有离开过种谷,吃饭、睡觉、研究问题都在桶边。据在他那个队蹲点的农业技术干部的记载,在这十一天中,田启发检查了四百九十二次温度,翻桶二十六次,常常通夜不眠。
田启发就是以这种为革命而钻研作田技术的精神,经过五六个年头的艰苦试验,终于懂得了秧苗根系发生和生长的特点,一九六三年,他创造的一整套培育早稻秧苗的经验,就更完整了。这些经验,在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又经过农业技术人员用科学原理分析研究,并进行充实提高,就更完整、丰富、过硬了。
本报记者 龙文明(附图片)
江苏海安县双楼公社新刘大队第十五生产队的社员,在秧田里清除稗草,培育壮秧。 刘 礼摄


第5版()
专栏:

“秧好半年稻”
福建省防止早稻烂种烂秧的技术经验
“秧好半年稻”,这是福建省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增产经验。过去我们也曾经搞过一些试验研究,推广过一些技术措施,但都没有把问题解决好。去年我们通过总结长乐仙街、龙海黎明、闽侯桥街等十几个大队多年不烂秧的典型经验,进一步认识了种子萌发的规律和烂秧的原因,找到了防止烂种、烂秧的办法。
认识早稻萌发的规律
早稻发芽正常与否,受温度、水分和氧气的供应条件影响很大。早稻发芽的规律是什么呢?1,早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摄氏十至十二度,最适宜为三十至三十五度,最高为四十度。我省早春经常低温阴雨,因此,早稻种子在播种前,要经过催芽阶段,采取加热、淋汤、翻动等措施,调节好温度和水分,把温度尽可能保持在三十至三十五度,使出芽整齐、迅速和均匀。温度太高了,如果超过四十度,就会发生“烧芽”。2,氧气供给充足,根叶生长正常,如果氧气供给不足,本叶和幼根生长微弱。3,种子在湿润情况下,根长芽短,容易扎根;在淹水情况下,芽长根短,上重下轻,不易扎根,容易烂芽。4,早稻种子在真叶抽出鞘叶前,抗寒力较强,真叶从鞘叶抽出后,抗寒力减弱。过去用老办法育水秧的,所以常常发生烂种、烂秧,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早稻发芽规律,技术掌握不当。
怎样才能不烂秧
仙街、黎明等大队不烂秧的经验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催芽工作:在晒种、盐(泥)水选种、种子消毒和浸种的基础上,根据种子萌发的特点,采用“高温破胸,适温催芽”的方法进行催芽。出芽前,用三十七至三十八度的温水淋种或在温水中浸二至三分钟,然后把种子装入箩筐内,放在室内保温催芽。箩底垫稻草,箩顶用稻草或麻袋盖密,并在箩筐堆迭的周围,用稻草围紧围密,这样可以增加保温能力。堆后要每天早晚各淋温水一次,等到种子破胸露白达百分之九十左右时,要把种子翻动抖松,并淋温水,以后保持三十至三十五度,温度降低,根芽生长不良,温度过高,就有“烧芽”危险,等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时,就可以取出播种。这时,如果天气低温阴雨,就把种子摊开晾种,控制发芽,等寒潮过后,抢晴播种。
最近一、二年,龙海、晋江等县部分大队改变过去旧式催芽,采用温室蒸气催芽,取得不烂秧显著效果。采用温室蒸气催芽的,“入巢”(即装箩)当天就可以破胸露白,第二天根芽生长就可以达到播种要求程度,第三天就可以播种,比一般方法催芽缩短时间三至四天以上。这样,在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的情况下,根据天气预报,人们就能够掌握“冷尾暖头”适时下种,避过寒潮为害。
2、精做秧田,泥浆落谷,湿润扎根,浅水育秧:秧田必须浅耕,不超三寸。整地要尽可能做到早、烂、平、净。秧板一定要整平,这样一丘田的幼秧都能得到合理的水层,不至高的旱,低的淹,使生长正常。秧田最好采用有沟有畦的湿润秧田。在整好湿润秧田的秧板后,要用木板拉平,然后播种。秧板愈平,成苗率愈高。秧板整好后,粘土要等土泥沉实后播种,使种子撒下以后,有半粒落入泥浆里,半粒露在土外,使扎根牢,扎根快,氧气充足。沙土要浑水播种,才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播种后到扎根前,要根据水稻种子“水层长芽,湿润长根”的特点进行管水。播种后不必灌水,保持沟中有水,秧板湿润,使秧苗有充分空气和适当水分,促进扎根迅速,根部生长良好,秧苗粗壮。这时,因为真叶尚未吐出,比较耐寒,不必采取深水保温,以免深水氧气不足,不长根,光长芽鞘,遇到低温袭击或生绵腐菌,就发生烂秧。
扎根以后,随着真叶相继出生,这时秧体抗寒力逐渐削弱,如果此时继续保持秧板湿润,遇到寒潮袭击,秧苗就会受冻而死;遇到天气晴朗,秧苗就会叶片焦枯。所以在真叶出来后,要采用浅水灌溉,护苗保温。随着秧苗的生长,水层逐渐加深到一寸左右,这样,既可防止烂秧,又能促使秧苗茁壮。
3、适期早播、防止盲目提早:实践证明,早稻播种期应该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十至十二度以上比较安全。水稻播种后需要连续三天以上的晴天,才能很快地扎根出苗。因此,在适期早播范围内还要根据早春气候变化规律,掌握“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4、施用腐熟有机质肥料:秧田基肥要强调施用腐熟的有机质肥料。如果施用绿肥,要在播种前十五至二十天耕翻入土。厩肥、人粪尿等都要经过腐熟以后施入,以免有机肥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有害物质,造成烂秧。
重视培育壮秧
实践证明,壮秧比“牛毛秧”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快、成穗率高,可增产一至二成。培育壮秧,首先要稀播、匀撒。如果密播,就是增施肥料,也不能达到育壮秧的目的。稀播种,每株秧苗所占空间大,可以充分吸收养料和充分利用阳光,秧苗发育良好,生长强健。稀播还要结合早播,这样才能培育出五至六叶包心的壮秧。
其次,施足基肥,适期追肥。早稻育秧处在低温季节,培育壮秧必须施足基肥、秧针肥(一般在一叶包心时施下)、断乳肥和一次送嫁肥。有习惯培育长秧龄秧苗的地区,可在断乳肥和送嫁肥之间,加施一次壮苗肥。至于每次施肥用量,则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秧苗生长情况来决定。
第三、育苗要采用湿润秧田。根据福建农学院的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的秧苗,胚乳转化率(每克胚乳干物质转化为根叶干物质的比率)为水秧的二点六倍,所以秧苗粗壮。
福建省农业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