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过得硬的子弹长着眼
舟红行
我很喜欢战士的歌曲中这样一句歌词:“过得硬的子弹长着眼。”子弹怎样才能“过得硬”呢?原来,我只以为是“练”出来的。为什么又说它“长着眼”呢?我又以为那一定是“形容词”,形容战士们高超的射击本领。读了许多有关突出政治的报道之后,我才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同样的子弹、枪炮掌握在不同性质的军队和士兵手中,其作用显然是不同的。同样的子弹、枪炮掌握在革命军队和革命战士的手中,情形又怎样呢?事实证明,当他们从“纯技术”观点出发,“苦练”过硬功时,不光技术迟迟上不去,而且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他们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了“为谁”、“为什么”而练兵打仗时,他们就能够带着敌情观念去练,就能够把仇恨集中在枪口上,战胜各种艰苦困难,迅速掌握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所以战士们说:“只有思想中的枪过硬,手中的枪才能过硬”,“只有思想红,才会准星正”。他们用亲身的实践证明了只有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一切技术和战术”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论持久战》)这一论断的英明、正确。
由此使我明白了,“过得硬的子弹”的确是“长着眼”的。这“长着眼”,是由于革命战士“长着眼”。不过,这既不是普通人的肉眼,也不是神话中所说的“火眼金睛”,而是“精神眼睛”、“政治眼睛”。这个
“眼睛”,视野最广阔,“站在崖顶,胸怀全球”,“身居茅屋,放眼世界”;这个“眼睛”,爱憎最分明,观察事物最透彻。它是力量和智慧的无尽的源泉。
由此也使我联想起,不仅战士
“过得硬的子弹长着眼”,在靠“两论”起家的大庆人王进喜的钻头上,在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取胜的大寨人陈永贵的锄头上,在被群众誉为“活户口”、“铁算盘”的粮店模范收款员荣先杰的卡片上,……总之,在一切真正过得硬的工具和技术上,都长着这个“精神眼睛”、“政治眼睛”。
有了这个“精神眼睛”、“政治眼睛”,子弹、钻头、锄头才能“长着眼”,人们才能掌握过硬的本领。例如,吉林市一位粮店收款员,一心要学会荣先杰“一口清”(从一斤到四十斤的大米、白面、高粱米、玉米面和一两至四斤的豆油,随便你买多少,可以不用算盘,随口报出你要买的粮米或油应付的钱)“五知道”(把用粮户的姓名、住址、职业、人口和用粮情况全都了解)的过硬本领,学来学去还是学不会。什么原因呢?追到了根底,是因为“思想不过硬”。最后,她从学习毛主席著作入手,解决了一系列思想问题,然后才真正地练出“一口清”、“五知道”的过硬本领。要想使自己从事的业务和技术,真正过硬,能够长起“精神眼睛”、“政治眼睛”,就非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可。


第6版()
专栏:

颗颗菜籽表红心
萧璋
半夜里,天气很冷。宋士奎翻来复去,老是睡不安稳。老婆被他惊醒了,责备他说:“看你,把菜籽当成宝贝了,对孩子也没有这么疼过。”
这话说的一点也不过分。这些天来,宋士奎正把全副精神放在菜籽上。有一批菜籽要供应郊区生产,宋士奎想试验一下发芽率的好坏。开头,他把试验菜籽的小花盆放在火炉旁,火炉温度不好掌握,不是火旺把菜籽烤干,就是火灭了把菜籽冻坏。天气冷,时间紧,怎么办呢?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他想出一个办法:用小布袋把浇过水的菜籽装起来,白天,放在贴肉的衣服里;晚上放在自己温暖的被窝里。十多天以后,它们果然都发出了芽。宋士奎一看乐坏了,忘记了这些天的劳累,又忙着试验其他的菜籽。
宋士奎,是北京市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处仓库菜籽保管员。他开始工作时,可不是这个样。那时是来什么货,收什么货;取什么货,付什么货,这就算完成任务。有一次,供应海淀区五路居生产队的菜花籽,光长秧不长花,害得生产队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又一次,供应丰台区小井生产队的韭菜籽,韭菜地里葱多韭菜少,引起了生产队的不满。
这些事曾经使他感到惭愧,也感到难过。宋士奎从小在资本家的菜籽店里当小伙计,亲眼看到资本家常常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坑害农民。现在,自己是人民的菜籽保管员,工作中竟出现了一连串的差错,这怎么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呢?特别是当他明白了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是在做革命工作,他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把工作做好。
仓库里的菜籽有上百种,样子、颜色都差不多。别的不说,光是把它们区别开、互相不“串门”,就是很困难的。宋士奎首先就从这里下手。每当菜籽入库的时候,他就一包一包地查看,进货单和菜籽是否相符,菜籽是新是陈,水分大小。接着他又用对比的方法,找它们之间不同的特征,并且用瓶子把它们装起来,外面写上品种名称。有一段时间,他还经常到菜市去转游,把菜籽和菜联系在一起来观察。拿大白菜来说吧,就有青口、翻心白七种,可是它们的籽却相同;萝卜又分心里美、紫芽青等二十来种,它们的籽也一样。为了准确地分清菜籽,中午、晚上一有空闲的时间,宋士奎就趴在桌子上照着白菜画白菜,照着冬瓜画冬瓜。他老婆见他整天这么着迷地画画,不解地说:“半辈子人了,斗大的字不认几升,难道想当画家吗!”她哪里知道宋士奎是通过
“看图识籽”的方法,分别给每种菜籽垛上挂上了图画,让人们一看就明白了。
作为一个菜籽保管员,区别、认识清楚了菜籽,不使它们发生错误,照理说,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是,宋士奎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他更关心的是:这些菜籽供应郊区人民公社以后,能不能发出芽来,能不能长出菜来。于是,他就开始作起发芽试验了。开始条件很不好,没有仪器,也没有温室、阳畦,夏天,他就用花盆、箱子来发芽,冬天他又用火炉、自己的体温来发芽。有一年夏天,他们从外地买来了一批菜花籽,当时就被海淀区供销社买走四斤。宋士奎数出一百粒用花盆试验,按说三天应该出苗,可是等到七、八天才出了三棵,第二次试验也不过四、五棵。说明这些菜籽不能用,他马上把菜籽追了回来,避免了损失。现在试验的条件同过去不同了,有了设备齐全的试验场所,也有专门进行试验的人了,它所起的作用也更大了。
过去,有这样几句话:“韭菜籽,今年打籽明年种,剩下隔年不能用,谁要心疼硬要下种,回苗死了把人坑。”六月,又是种韭菜的季节,宋士奎看到,一方面韭菜籽不够用,一方面隔年的陈韭菜籽却要报废,难道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吗?后来,他听说包头、吉林一些地方隔年的韭菜籽只要在原地种植发芽很好,也没回苗现象。他就想,北京气候较热,韭菜籽水分、油性少,容易蒸发,籽种干燥,发芽率必然会降低。就把韭菜籽放在零下几度的冷藏室里,在零下五度到十三度的气温下,不断地研究、试验。在两年的时间里,宋士奎花费了多少心血啊!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休息,到底试验成功了,他们把冷藏的隔年韭菜籽供应了生产队。以后,宋士奎又在休息的时间骑着车子到郊区察看。他看到那绿油油的韭菜苗,心里高兴极了,回来他写了这样一段:“韭菜籽,今年打籽明年种,剩下隔年还能用,冷藏储存保管好,夏储冬取来年种。”
这一大胆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北京农业科学院曾派专人进行研究、总结。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技术学校等不少单位,还请宋士奎去介绍经验。一九六四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他“种籽保管技术员”的称号。去年他当了政治指导员。他经常对同志们说,我们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要做到老、学到老,更好地掌握蔬菜生产的学问。


第6版()
专栏:

公社要造大寨田(二首)
张响钟水利大军开来了乱刺窝,枯茅草,莽莽芦柴压黄蒿。风沙横行的蛮荒地呵,野狼的帐篷鸟的巢!公社要调江河水,茫茫荒原挡住道。社员的脚步挡不住,水利大军开来了!地净场光不歇气,镐锹行李一担挑。数九寒天修水利,贫下中农放头炮!社员吹响进军号,一片大火滚滚烧。白云烧红夜烧亮,谁敢把我们来阻挠?公社要造大寨田,火红的标语空中飘:老天的统治要推翻,一穷二白全烧掉!我们要走大寨路呵,誓叫山水改面貌,斗天斗地斗到底,荒原照着蓝图雕!
打硪号子霜风冷,漫天云,号子一声赶一声。硪工有副金嗓子呵,叫起号子干革命!一硪砸下一个坑,五硪打成梅花形;七硪点点金谷闪,石硪的节奏最鲜明!唱来电灯千万盏,唱得鲤鱼跳闸门,筑起自流灌溉网,打出一片新农村!硪花都是向阳花,朵朵花儿向北京。硪歌飞到北京去,唱出时代最强音!松的要擂紧,软的要砸硬!硪工身上火星闪,铁的臂膀钢的性!不怕苦来不怕死,一心一意为革命。谁想挖断幸福堤,我们的石硪不答应!


第6版()
专栏:增产节约杂谈

“到手钞票”的用法
上海静安纺织印染厂 刘广义
在我们每个生产单位里,根据发展的需要,国家拨下来再生产的资金,这是常有的事情。如何对待这笔“到手的钞票”,有时很能从中反映出人们的思想状况。
上海有家德新金属冶炼厂,有一次国家拨给他们二十万元,让他们新建一个铝粉车间。他们本着国家的钱一元要当二元用的精神,结果,只花了二万多元,就把事情办妥当了,余下来的钱全部交还给了国家。不仅如此,他们还觉得如果再精打细算一番,只要花几千元就行了。为此,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还向工人作了检讨呢。
德新厂同志们的这种做法,高度体现了我们工人阶级勤俭节约、一心为公的集体主义思想品质。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时,也还会碰到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同志认为:这笔既是“到手的钞票”,只要不超支,用光算数,这是“合理合法”的,因为国家拨下钱来,就是给用的么!明明一般的东西就可以了,却偏偏要买
“高级”的,明明一时还用不上的东西,机会难得,买它一批,有总比没有好,反正这笔钱不花光,也不是我们的啦!
的确,国家拨下钱来,是要派用场的,如果用之恰当,这是完全应该,无可非议的事。但这和手里拿了国家的钱就非花光不可是两回事。那种
“不花光也不是我们的啦”的观念,实际上是只顾本位,不顾全局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残余。
我们工人阶级应该学习、发扬德新厂同志们的新思想、新风尚,反对后一种旧思想、旧作风!


第6版()
专栏:

卫生员之家
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集体创作
祝天乔 配诗
浙江镇海县三山大队贫农出身的生产队副队长翁光星,一家三代当保健员,积极为社员服务。“卫生员之家”木刻组画描绘的就是这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一翁光星是卫生员,一颗红心亮闪闪,培养妻女当助手,他把医术耐心传。二劳动归来手不闲,打针治病为社员。妈妈心里有意见:不知劳累为哪般?光星他把妈妈劝:看看现在想从前,若非解放见大阳,农民生病有谁管?四有个孩童太贪玩,跌破头皮血斑斑,儿媳不在难救急,婆婆学把绷带缠。五孩童伤好笑声喧,他妈一见乐开颜,亲到翁家去致谢,感谢白发卫生员。六趁热打铁铁更坚,支书上门把话谈,表扬老人好风格,革命道理讲一番。七思想一通劲更添,老人也当卫生员,祖孙三代心一条,搞好保健为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