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社来社去好
广东新会农业技术学校校长 赵振兴
我们学校是一九五八年办起来的。学校从开办时起,县委就决定我校实行半农半读,学生从社队来,毕业后回社队去,为本县培养能文能武的农业技术人材。七年来的实践证明,社队来社队去的办法好得很。
毕业生回到社队
能够学以致用
七年来,我校已有四百二十七名毕业生。他们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了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我们全县二十个公社的农业科学研究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都由我校的学生担任了领导工作或作了技术员。他们都在生产队中起了显著的作用。根据八个公社一百七十名毕业生的调查,有一百四十六人在种样板田、推广良种、改良土壤等方面,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绩,受到广大社员和干部的赞扬。有不少人被评为五好社员、五好干部、青年标兵和技术能手,有二十七人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司前公社学生邹朝根未到农业技术学校以前,当过青年队长,专门负责改造本大队的酸性低产田。搞了两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一九五八年他带着这个问题来我校学习,在学习期间,他特别注意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毕业以后,他回到本大队的邹二生产队当队长,运用学到的知识改造了这个队的十亩酸性田,获得了大丰收,当年亩产就达到八百多斤。
一九六○年毕业的学生柯明福,回到礼乐公社后,积极试种花生。他根据礼乐土壤粘性大,有机质少,地下水位高的特点,在公社党委支持下,他采取改良土壤,起畦穴播,降低地下水位等办法,经过三年试验,使每亩花生达到四百一十六斤。过去,这里的花生每亩只产六七十斤,农民认为这里的土壤不适宜种花生。柯明福改良土壤,试种花生成功后,改变了农民的看法,推动了全社大种花生。今年,司前公社种了二万亩早稻珍珠矮,获得了显著的增产。珍珠矮这个良种,主要是由毕业生何有在一九六三年用五斤种子经过几次繁育而培育起来的。
我校的学生回队后,积极担负起了农业技术的宣传和辅导工作,帮助各生产队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问题。
回到社队的学生,不仅起了技术员的作用,而且又是普通劳动者,和社员一样劳动。根据崖西公社十四个毕业生的调查,一九六四年,这些学生全年所做的劳动日都在二百五十个以上,最高的达四百八十个,平均劳动日相当于一级劳动力的水平,他们真正是能文能武的新型农民,初步树立了新的风尚。
实行社来社去
是场思想革命
实行半农半读,社队来社队去,是一场思想革命。开始实行社队来社队去的时候,我们曾经遇到不少思想阻力。少数教师认为社队保送来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教好。针对这种思想,学校党支部帮助教师全面分析了学生的优缺点,并号召教师与学生同劳动。通过劳动,使教师认识到这些学生虽然有的文化程度低一些,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是贫下中农子弟,政治思想好,劳动观点强,阶级观点明确,学习的自觉性高,进步很快。
学生从社队来,但是否回社队去?开始时,不少教师、家长和学生,思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他们认为“耕田不用学,何必读农校”,“迟早都是拿锄头,迟拿不如早拿”。有的教师和职工也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认为让学生再回社队是“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感到“理亏”。有的主张将学生分为两种,成绩好的毕业后当干部,不好的当社员。当时,学校党支部针对这些思想,曾经在师生中开展了大辩论。辩论的问题是:“当农民要不要科学知识”、“农村需要不需要技术人员”、“回去当农民是不是浪费人材”?同时,还组织师生下乡,听取社队干部、社员的意见和要求。干部和社员提出很多技术问题,要求学校的师生帮助解决。学校还请农村的先进知识青年周汉华、袁仕章来校作报告。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到一九六○年以后,本校的毕业生在农村也做出一些成绩,受到了群众、干部的赞扬。这些事实教育了学生、家长和教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一九六○年以前,农业学校招生经常名额不足,一九六○年以后,报考农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了,一九六三年报考农业学校的学生比计划招生数多了四倍。
学校的一切工作与
社来社去相适应
半农半读、社来社去,就要求学校把一系列的工作同它相适应。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抓阶级教育以外,还着重向学生进行“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教育。首先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再就是抓学生的生产劳动锻炼,以及注意在毕业生中培养标兵,组织他们回校作报告,介绍他们在农业生产上做出的成绩。
学校除了经常性的政治教育以外,还特别注意抓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的教育。学生入学时,我们就向学生说明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学校是培养新型农民,学生由社队来,毕业后仍然回到社队去劳动。入学后,头两星期主要是参加生产劳动,针对学生的活思想,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向学生进行前途教育和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教育。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再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除上述内容外,还具体讨论“要不要到基层去”,“愿不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回去如何开展工作”,等等。
学校教育还要和社队教育相配合。学生在入学前,由社队干部向学生进行一次教育,交代学习任务。学校在每学期都把学生的成绩报告书,发给学生家长,也发给社队干部。每一学年,学生都有三到四个月下社队去调查访问、实习和劳动,以了解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加强和社队的联系,增强同农民的感情。学生毕业回社队后,学校又以各公社的农业科技站为基点,加强和毕业生的联系。学校经常派教师下去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校还不定期地召开毕业生代表会议,表扬先进,交流经验,研究问题。
专业课程是根据本县社队的生产需要设置的,不能太多,太多了,就不能做到“专”;但又不能太少,太少了,学生就不能适应农村的多种要求,应该是“一专多能”。根据“社队需要,本地为主”的原则,我们编写了专业课的教材。按照《实践论》精神,强调现场教学,强调结合生产季节进行教学。实行教师、老农、学生三结合,互教互学,常请一些土专家来校上课,也有时带学生去生产单位向老农请教,丰富学生的实际知识。
生产试验、科学研究也要符合本地需要。县委指定我校为水稻良种培育基地。因此,我们的主要研究试验项目是培育良种,其次是植物保护和肥料试验。几年来,我校培育了“新农选”1号、2号、3号、4号、23号等水稻良种,支援了社队良种近十万斤。特别是早造早熟水稻品种“新农选23号”,产量高,县委已决定在全县推广。
为了满足社队的需要,我们还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班,培养社队急需的人材。七年来,学校和各部门配合,开办了畜牧、植保、育种、会计、农具手、农业中学教师等各种训练班,共培养了一千二百八十九人,有力地支援了各社队,发展农业生产。(附图片)
新会劳动大学有广阔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园地。这是学生们在进行茶树圈枝育苗的试验。欧阳西摄


第5版()
专栏:

这所学校面向农村,为农村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材。招收的学生都是回乡生产的高初中毕业生,毕业后,仍然回到农村作不脱离生产的农业技术员、农业中学教师和卫生人员。
社来社去的新型大学
江苏省劳动大学
我校是在中共江苏省委直接领导下,于一九六五年五月一日创办起来的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新型学校。设有农、林、医、师四个专业,有学生一百五十人。这些专业都是面向农村,为农村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材。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后回乡劳动了一年以上的农村知识青年,还有一小部分是初中毕业后回乡生产的青年。这些学生毕业后,仍然回到农村去作不脱离生产的农村技术人员、农业中学教师和农村医疗卫生人员。
开学以后,我们以四个月的时间作为预备阶段,因为这些学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生产劳动,功课有些荒废。这一阶段主要是抓突出政治,抓思想革命化,抓劳动建校,同时抓复习高中课程,为学大专课程打好基础。
学生们刚到劳动大学时,各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有的是接受了公社党委所给的学习任务而来,准备毕业后仍然回到本地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有的是想离开农村,希望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成为脱离农村劳动的国家干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师和学生中反复地进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教育,并且组织师生通过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三篇文章,使教师明确培养什么人,使学生们逐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学生们初步认识到半农半读的优越性,产生了在劳动大学学习的光荣感。
学生一进学校,就上了劳动建校的第一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铺设了道路,修建了简易厕所,还自己造了窑房,制了砖坯,成功地烧了第一窑砖。木工组帮助修理家具,饲养组自己起猪圈、鸡舍,养了猪和鸡。学生一面劳动,一面学习;教师一面劳动,一面教课,发扬了“抗大”的革命精神。四个月的劳动,在基本建设和田间劳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我校学生都是回乡劳动的高初中毕业生。为了使他们能比较巩固地掌握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顺利地学习大专课程。从五月十日起到八月二十五日止,教师指导同学复习了高中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等主要课程,共上一百五十七学时的课。在这一阶段复习教学中,初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主要复习高中课本中最基本的、学生比较容易忘记和难于理解的东西,同时还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复习。
基础课的复习结合田头教学,边学边做,学与用结合。如农林班的学生从化学课的复习中,知道了磷肥对大豆生长的作用和适宜于施用在偏酸性的土壤。他们进行田间管理时,在生产指导部老师指导下,作了施用磷肥和不使用磷肥的对比试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了。有些学生原来对复习课程不够重视,通过这一活动,也就改变了态度。有些学生从中领悟到理论和生产实践的辩证关系,体会到半农半读的优越性。
有些课程的复习,适当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对大学课程有个粗浅的了解。如师范班语文复习时就适当讲了当前文艺思想概况,文学史的一般常识等,化学、数学复习时参考大学的教材,这次复习实际上带有读大学预科的性质。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复习,与学生一起劳动,了解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我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全日制学校调来的,对于如何搞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学缺乏经验。通过这一活动,这对于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有好处的。
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安排,前一阶段,我们一方面在复习课程时,尽量注意跟生产劳动的结合,引导学生逐步地把自己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另一方面,为制订三年的教学计划作准备,首先是对句容地区的文教、卫生、农林生产情况,初步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拟定了教学计划。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的安排,一学年六个月教学,五个月劳动,一个月假期(假期分二段,寒假二十天,暑假十天),特别注意学生的睡眠,保证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学生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以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第5版()
专栏:短评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新会县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先向学生讲清楚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学生从社队来,毕业后仍然回到社队去,作一个新型的劳动者。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劳动者,是手脑并用的,能当工程技术人员,也能当工人、农民;能脑力劳动,也能体力劳动。
有人说,有些人本来就不愿意学农,在半农半读学校里学习以后,还是去当农民,他们就更不愿意学农了。这种说法,是对广大农民和知识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估计不足。在农村中,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农民正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治山治水,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他们迫切需要学习文化技术知识,迫切需要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大批人材,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看!新会县的农民对于这样做是多么欢迎啊!他们说,这样的学生是:“翻转袖筒能写字,挽起裤管能下田,现在使得了牛,将来开得动机器。”
当然,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在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是会遇到一些阻碍的。新会农业技术学校最初不是也有些教师和家长说,“耕田不用学,何必读农校!”有了知识的人就不应再拿锄头,而拿锄头的人不需要有文化吗?有的人不是仍然残留着“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吗?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去革剥削阶级思想的命,革旧习惯势力的命,就是要以无产阶级的思想,以说服教育的方法去教育群众。新会农业技术学校针对师生和家长的活思想,提出了“当农民要不要科学知识”、“农村需要不需要技术人员”、
“回去当农民是不是浪费人材”等问题,让师生进行辩论;并且组织师生下乡调查研究,努力把学校办好。通过这些工作,群众的认识提高了,报考这种学校的学生大大地增加了。这件事说明,只要思想工作做得好,把道理讲清楚,那些受到习惯势力影响的人,也是能够接受党的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看法的。
各地教育部门、教育行政工作者,应当吸取新会县农业技术学校的经验,重视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把半农半读的教育事业办好。


第5版()
专栏:

走马办学
——草原流动帐篷小学深受牧民热爱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教卫生局
一九五三年,在党的领导下,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草原上建立起了四所流动的帐篷小学,到现在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解放前,由于封建主的剥削和奴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掠夺,哈萨克族人民没法生活,更谈不到进学校受教育。那时,阿克塞哈萨克族劳苦牧民中,没有一个识字的人。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阿克塞哈萨克族人民才有了幸福的新生活。为了使哈萨克族人民尽快地摆脱文化落后的状况,一九五三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创办了四所帐篷小学,入学儿童九十五人。从此,辽阔的阿克塞草原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学校。
阿克塞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逐水草游牧的民族,长期过着冬夏迁移、寒暑易帐的生活。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办的帐篷小学也是流动的,牧民迁到那里放牧,学校就搬到那里上课。所以,帐篷小学一办起,就受到了广大牧民的热烈欢迎。
随着自治县各项生产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学习文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了,各帐篷小学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下,逐步扩大。到一九六五年,全县四所流动帐篷小学在校学生已增加到二百零八人,占少数民族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年来,帐篷小学毕业的学生有一百五十多人,现在,有的在西北民族学院和县民族初中深造,有的当了人民教师,有的在国家机关里工作,还有不少人成了第一代有文化的牧民。
帐篷小学显示出的优越性
阿克塞草原上的流动帐篷小学,创办十三年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帐篷小学是适应牧区实际状况、满足牧民要求的学校,是普及牧区小学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帐篷小学适应游牧的特点,便于牧民子女上学,有利于贯彻阶级路线,有利于牧区小学教育的普及。帐篷小学适应牧区流动的特点,每校仅有两、三顶帐篷,没有笨重的设备,带着帐篷常年随牧民转移,牧民走到那里放牧,学校就跟到那里上课。在教学时间上,也都从牧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安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牧民子女入学。据我们去年的统计,在校学生中劳动牧民的子女占在校学生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帐篷小学适应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有利于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半牧半读的一种好形式。帐篷小学常年跟随牧民迁移,师生不脱离牧场和畜群,同时帐篷小学每年有三四个月的暑寒假、牧忙假,师生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仅学生学会了接羔育羔、挤奶、打草、剪毛、抓绒等畜牧业生产技术,而且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十多年来,帐篷小学不仅给高一级学校培养了合格新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经济的好社员。
帐篷小学根据牧业生产忙闲的情况,开展机动灵活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集体生产的发展。这些年来,帐篷小学都是一到接羔的牧业大忙季节就放牧忙假,短的一个月,长的两个月。师生共同参加公社的牧业劳动。一些小的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就可以把大批妇女解脱出来投入牧业生产。去年接羔期间,建设乡产羔时间提前,建设乡小学便提前放牧忙假。民主乡、团结乡劳动力较紧,接羔后紧接着抓绒剪毛,劳动力安排不下来,民主乡、团结乡小学都延长了一个月的假期(将暑假与牧忙假合并),一部分学生放牧羔羊群,一部分学生帮助剪毛、抓绒,顺利地完成了生产任务,受到了公社干部和社员的称赞。
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多样形式
阿克塞地区土地辽阔,居住非常分散,而且季节的差别性大,牧民流动频繁。在县境内,哈尔吞和安南坝,前山草原和海子草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根据这些不同的条件和情况,全县四所帐篷小学虽都是人走校迁,牧民到那里,学校就到那里;但各学校又都办得各有特色,不尽相同。建设乡小学与和平乡小学分别设在哈尔吞和安南坝地区,这些地方水草丰美,牧业生产比较稳定,草场转移一年大抵换两个地方,即夏季换一个地方,冬季换一个地方,而且转移草场的时间和路线也是较固定的,所以这两个学校就带有半流动的性质。民主乡小学和团结乡小学冬季进入海子草原,这段时间较稳定,但每当春草刚刚萌芽时,流动就比较频繁,有时一学期要迁居三四次之多。一个乡虽仅有七八十户人家,但却经营着两万头以上的大小牲畜,所以有时就是一个作业组,几顶帐篷也相距约几十里。在这种情况下,帐篷小学只能设在一个比较适中的地方,距离学校远的学生就不便上学。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有的学校让这些学生在校食宿,公社用记工分的办法帮助学校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有的学校对不便走读的学生,就由公社安排在距离学校近的社员家里。
在开学、放假的时间安排上,四所帐篷小学也不尽相同。有的延长寒假,缩短暑假;有的延长暑假,缩短寒假;有的一年只放一次假(暑假与牧忙假合并放)。如和平乡小学比较稳定,每学年上课约九个月,放寒暑假各一次,在四月份接羔牧忙季节,放牧忙假一次。假期的长短和什么时候开学、放假,都是根据牧业生产的特点和群众需要来确定。民主乡、团结乡小学,夏季草场转移次数频繁,教学不稳定,就采取延长暑假或牧忙假,缩短寒假或不放寒假的办法;哈尔吞地区气候酷寒,帐篷防寒设备较差,建设乡小学便采取延长寒假、缩短暑假的办法。这些办法虽不便于学校管理,但它却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帐篷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经过党的不断教育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逐渐认识明确的,这就是应该结合牧区的生产特点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且注意民族特点。十三年来,帐篷小学采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主要学好语文和算术基础课;各校按实际情况还开设常识、体育、音乐等课。一九六○年,帐篷小学根据哈萨克群众对学习汉语的强烈要求,增设了汉语课,配备了汉语教师。派往帐篷小学的汉族教师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为哈萨克族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学习民族语言,并且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汉语教学,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十多年来,帐篷小学就这样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群众需要办怎样的形式,学校就办成怎样的形式,群众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帐篷小学在牧民的心里已经深深扎根。牧民群众说:“咱们自己的学校就是好。”
决心做牧区文化播种人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坚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学校办好。帐篷小学的教师少,班次多,一般每所学校只有两三名教师,但每校却有五六个班,教学任务繁重,而且环境和条件都较固定小学简陋、艰苦得多,可是帐篷小学的教师们不辞艰辛,孜孜不倦地长年累月在草原上跟随牧民和畜群辗转奔波,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草原的教育事业,关键就在于他们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九六○年,帐篷小学增设了汉语课,派往帐篷小学的汉语教师都是来自外地的师范毕业学生。这些汉族青年,久居城市和农村,不习惯少数民族的生活,更没有接触过少数民族语言,但是他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帐篷小学。开始,他们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他们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地区环境艰苦,学校条件简陋,有的人有些动摇,但是,毛主席著作坚定了他们为牧民服务的思想,在民族教师的帮助下,他们自学哈语哈文,现在已经能用民族语言进行汉语教学了。同样,民族教师们大都是从民族学院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一九六○年,帐篷小学开始试行哈萨克新文字,民族教师没有一个参加过新文字的训练,但他们经过自学,很快掌握了新文字书写、拼音规则。有的教师数学程度较低,他们就在汉族教师的帮助下自修提高。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如果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害怕吃苦受累,要做到这些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才能吃大苦耐大劳,坚忍顽强地战胜各种困难,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种子,播种到牧区最需要的地方。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办好帐篷小学的根本路线。帐篷小学刚建立不久,有的人就反对帐篷小学,说什么“帐篷小学不象个学校的样子”、“质量低”等等,但是大多数群众都非常拥护和支持。一九六二年以前,帐篷小学用的帐篷、教师巡回教学乘骑的马匹,都是依靠群众解决的。近几年来,帐篷小学发展、扩大所需要的教具和取暖设备,以及一些不便走读的学生的食宿问题,我们也都是依靠集体,依靠群众解决的。十多年来,无数事实教育我们,要办好这种革命的学校,必须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时时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并明确地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附图片)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草原上的半牧半读帐房流动小学,虽然只有一位老师、一块黑板、一顶帐篷,但它却解决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解决的牧区普及教育问题,使广大劳动牧民子女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许信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