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当革命的实干家
——记天门县一九六五年的粮棉双丰收
编者按:去年,我国各棉区,在比学赶帮超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粮棉双高产的先进单位。有些地区和单位过去主要生产棉花,粮食总产较低,要靠国家供应。现在不但棉花继续高产,粮食也上去了,做到粮棉双丰收。天门、常熟的报道,用事实说明,并不是当地自然条件不能争取双丰收。当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突出政治,教育群众为革命种田,正确处理了粮棉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一齐抓,情况就大有改变。马山庄的一笔大账算得好。过去他们总以为:给国家贡献棉花,吃国家供应的粮食,心安理得;经过算账,发现只要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不但可以少吃、不吃国家供应的粮食,而且可以多产粮食卖给国家。思想问题一解决,就实现了粮棉双丰收。
现在,南北棉区相继进入紧张备耕阶段。希望棉区各生产单位,在新的生产年度中,继续突出政治,从思想上算几笔大账,争取粮棉双丰收。
一九六五年,对湖北天门县来说,是闯“关”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久所向往的“棉花亩产过百斤,粮食自给有余”的
“关”闯过来了。与一九六四年比较,棉花增产四成多,粮食增产两成。去年也是天门人民向国家贡献最大的一年,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售皮棉九十五斤。同时,还出售一部分粮食。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这是天门广大干部和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胜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总结去年丰收经验时,编
了一个顺口溜“水有源,树有根,去年丰收有原因:毛主席著作学得好,突出政治第一条。”
辩证法教人勇于“闯”
天门县位于富饶的江汉平原,一向以产棉著称。一九六二年以来,这个县棉花产量逐年上升,对国家贡献也一年比一年大,到一九六四年,全县棉花单产达到八十五斤,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但是同省内外一些先进县比较起来,步子迈得还不够快,特别是在夺取粮棉双丰收方面,总是“挑一头,溜一头”。
一九六四年,江苏启东县夺得粮棉双高产的事迹,使天门县上下受到很大震动。启东县棉田面积比天门少,但这一年由于单产高,总产量却超过了天门,平均每人贡献给国家的棉花和粮食也都比天门多。同样是老棉区,为什么启东能做到棉花贡献大,粮食贡献也大,而天门却做不到?不少条件相同的县达到亩产皮棉百斤,而天门却过不了“百斤关”?这年冬到一九六五年春,天门县委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检查、总结前几年的工作。
天门县前几年为什么增产的步子不快,为什么粮食、棉花产量象坐“翘板”,一头上,一头下?他们检查出了许多原因,但一致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县委领导思想的形而上学多了一些,辩证法少了一些。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正确看待粮棉矛盾;一个是如何正确认识“干劲要大,步子要稳”。
过去,天门县在处理粮棉关系问题上,往往只看到粮棉有争土地、争劳力、争肥料的矛盾的一方面。因此,县委讨论这个问题时,总是陷在“是以棉为主,还是以粮为主”的圈子里,可就是不敢提出夺取粮棉双丰收。一九六四年冬,他们对照启东粮棉双高产经验找差距,学习毛主席著作找原因,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去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粮食、棉花争这争那,互相矛盾的方面,看不到粮食、棉花还有互相促进的一方面,看不到人——这个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解决这些矛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年,他们经过学习、总结,对粮棉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认识得比较清楚了,不再在以粮为主还是以棉为主的问题上争论了,而是要夺取粮棉双丰收。他们也认识到,粮棉确实有争这争那的矛盾,但只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可以解决的。争土地,就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劳力,就千方百计提高工效,改革生产工具,还可用合理安排作物品种的办法把农活适当错开。争肥料,就想办法开辟肥料来源。只要看到人的作用,又善于发挥人的作用,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为了作好两手抓,去年从县委到公社、大队,都建立了两套班子,一套班子抓棉花,一套班子抓粮食。肥料、农药和其他物资的使用,也按粮棉比例作了恰当安排。加上夏收前一段期间,气候对夏收作物比较有利,因此,去年全县夏粮一下增产八千多万斤。
近几年,天门县委对“步子要稳”有着片面的理解,干什么都是“稳”字当头,既不冒尖,也不落后。本来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也在力求“稳当”的思想指导下,不敢干了。表现出“稳劲”有余,“闯劲”不足。去年,经过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回顾前几年走过的路子,他们终于认识到“闯”和“稳”是对立的统一,没有“闯”,也就无所谓“稳”,没有“干劲大”,也就不存在“步子稳”。而那种没有“闯劲”的“稳”,实质上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的表现。县委同志们的认识提高了,脑子里的辩证法多了,心胸大为开阔,决心破“稳字当头”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干劲要大步子要稳”的思想,学启东,赶启东,争取粮棉双丰收,做出双贡献。
接着,县委召开了全县四级干部会,贫农下中农代表会和棉花技术会,在这些会议上,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文章,大讲启东县粮棉双高产的经验,并且把介绍启东经验的文章和人民日报的《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的社论,印成小册子发到各生产大队作为学习资料。同时县委在这些会上带头检讨了闯劲不足,“四平八稳”的指导思想。许多公社、生产大队也都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全县通过一系列会议的讨论、总结、学习,从领导到群众大破形而上学,大破安于现状的思想,大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闯劲,提出学大寨、学启东,为革命种田的口号,把大家心里搞的热呼呼的。从而为夺取一九六五年棉粮双丰收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科学态度使人善于“闯”
去年,天门县七十多万亩棉田全面更新良种,是夺得棉花大幅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干部和群众回忆起去年全面更新良种的斗争,都说,那是用“闯关”的精神“闯”过来的。
原来,这个县在一九六四年从外地引进一批优良棉花原种,这批棉种的衣分率达百分之四十,比全县大面积的退化棉种,每百斤籽棉要多产皮棉八斤左右。但是引进的这批优良棉种数量不多,一九六四年只放在小庙、赵场、金星等六个公社种植,这一年一共只繁育种子七百多万斤,除支援外地三百多万斤,剩下的良种经过精选后,不到四百万斤了。如果全县七十四万多亩棉田都换上这个良种,那每亩只有五斤左右种子。而这里过去每亩棉田的用种量是二十多斤到三十斤。现在用种量只及过去的四分之一,能保全苗吗?当时摆着的问题是:这一“关”敢不敢闯?敢不敢实行全面更新种子?天门县委对于这个问题的决定,既表现了高度的革命干劲,也表现了严格的科学态度。
天门县委作了许多调查、分析,并且集中了群众的意见,在群众中做了许多工作,才下决心全面更新棉种。一九六四年那六个种植引进良种的公社,平均每亩只用了四斤三两种子,种子少,但社员们用精心定距点播的办法,仍保住了全苗、齐苗。这就是全县大面积每亩可用五斤左右种子保全苗的依据。同时县委负责同志分别到聂范、光明等生产大队蹲点、调查,具体了解棉田用种量的情况,经过和贫农下中农、基层干部、技术员座谈,认为,一斤种子有四千八百粒到五千粒,平均每亩以四千株密度计算(当地过去密度只二千六七百株),每亩用五斤左右种子,每窝可种四五粒,以四五粒种子保一株苗是可能的。天门县委通过这些调查研究,进一步认清了能不能用每亩五斤左右的良种进行全面更新,关键在于人。为了更有把握地闯过这一“关”,在棉花播种前,县委认真地总结和推广了小庙、赵场等六个公社用少量种子保全苗的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工作。这样,使参加播种的干部和社员做到思想、技术都过得硬。结果,棉花播种普遍达到技术要求,质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
让后勤切实为生产服务
天门县去年夺取棉粮双丰收的斗争中,各个后勤部门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组织生产高潮的时候,天门县委就认识到,光是生产第一线往前闯,后勤部门不给以有力的配合,就会“孤军”深入,就不容易闯上去。为此,全县抓紧组织财贸、工交各部门的职工学习毛主席著作,向他们进行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中心服务的教育。县委把粮棉生产“闯关”的目标、意义告诉他们,使各部门自觉地为“闯关”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
政治工作一抓就灵。过去,供销社供应化肥、农药,做到如期供应,不违农时,就算服务得好了。去年,他们经过学习后,觉得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应该从如何更好地促进生产来考虑,做到更能切实有效地为生产服务。过去供应化肥是货到就卖。去年他们通过在下面调查,发现这样做有个很大缺点,就是一部分生产队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存放和施肥技术,容易造成肥料浪费和追肥不适时。例如本来这个时候不需要追肥,但怕肥料溶化,也就大量往田里施,到正需要施肥的时候,往往又无肥可施了,这就影响棉花产量。去年他们改变这种货到就卖的做法,采取县、区两级储存,同农业部门密切配合,按棉花用肥的规律,分期供应。过去化肥的分配,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往往有畸多畸少的现象,以致有的队化肥用不完,有的队不够用。根据这个情况,去年春耕前,供销部门对全县五千多个棉区生产队的化肥余缺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县委根据他们普查结果,在缺肥队和余肥队之间进行调剂。这一工作,对天门去年棉花平衡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天门县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有两亩多耕地,劳动力比较紧张。过去按行政区划收购粮食、供应口粮和生产资料,往往使一部分生产队的社员要绕很远的路买卖东西,花费很多非生产性的劳动。去年,在一切为生产,一切为“前方”的思想指导下,由供销、粮食部门和交通运输战线共同商量,实行按经济区划供应,有些成批的生产资料直接运到生产队,为生产队节省了大批人力。仅供销部门去年由于实行这种办法供应化肥,就为生产队节省了大约四万个劳动日,同时为国家节约大批费用。
又一个新的战斗开始
天门县去年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夺得了棉粮双丰收的胜利。但天门的广大干部、群众并没有满足这一胜利。他们说,向后看,成绩有些;向前看,比先进,漏洞不少,差距很大。
早在今年春节过后,天门县委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用打了胜仗找缺点的精神,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取搞群众运动的方法,发动干部和社员群众对去年的生产成绩进行大讨论、大总结、大评比。这个大讨论、大总结、大评比活动,一是正确认识去年的成绩是从哪里来的,是物的因素第一,还是人的因素第一?是技术第一,还是政治第一?使大家通过总结,对人和物、人和天、政治和技术的关系有个正确的看法,从而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受到一次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二是通过比先进,找差距,挖潜力,真正认识自己不足之处,鼓起“超先进,当闯将”的革命干劲,再夺粮棉高产。
目前,从县到公社的各级干部会和贫农下中农代表会,都已经开过了。这一大讨论、大总结、大评比活动正深入到生产队,在广大社员群众中开展。和这同时,各地的棉田、稻田备耕活动也正在紧张进行。水利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全县上下正为争取一九六六年粮棉更大丰收而艰苦奋斗。
本报记者 罗重璋、姜开明


第3版()
专栏:

思想工作做在前头
——常熟县在夺取粮棉双高产中如何抓活思想
江苏省常熟县去年获得粮棉双高产,对国家作出双贡献。全县近二十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斤;七十五万多亩粮田,平均亩产粮食九百九十斤。此外,九万多亩油菜田,平均亩产菜籽二百零四斤。不仅超额完成了粮棉油交售任务,集体提留的储备粮和分配给社员的口粮,也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
关键是精神状态
常熟县所以能够实现粮棉双高产,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是:领导带头,层层带动,大学大用、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破骄傲自满情绪,立不断革命思想。
从一九六二年起,常熟县粮棉连年增产。一九六四年秋季丰收以后,全县人民欢欣鼓舞。但是,在议论一九六五年粮棉生产的时候,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现在基础很好,潜力很大,只要乘胜前进,不断革命,学先进、赶先进,就能攀登粮棉双高产的新高峰;一部分人则心满意足,认为增产已经到顶,背上骄傲自满的思想包袱,只向后看,不向前看,只想保,不想跳。高产地区有些人认为:“连续三年丰收,力气用尽,办法使尽,潜力挖尽,粮棉再要增产不行了。”中产地区有些人认为:“现在有吃,有穿,有用,只要能长久保持这个水平,就心满意足了。”低产地区有些人认为:“高产地区年年增一百,我们同样年年增一百,对上、对下都交代得过去了。”
县委及时掌握了这个思想动向,认为要实现粮棉双高产,必须及时扭转这种精神状态。同时,认为要解决这一思想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各级领导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县委领导成员的思想问题。
于是,在一九六四年冬天,县委成员集中学习了中央和毛主席有关反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的指示,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了全县农业生产形势,看到了虽然连年丰收,但粮食产量,东不如嘉定,西不如无锡;棉花产量,南不如慈溪,北不如启东。特别是对照了粮棉双高产的启东县,感到同样是集中产棉县,同样是每人一亩多田,同样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但是棉花产量为什么却低于启东?县委认真作了对比,一致感到是由于为革命种田、科学种田不如启东,而首先是县委领导的不断革命精神不如启东。
经过对比,震动很大。县委成员自觉地批判了自己的自满思想,决心带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以毛主席的彻底革命、不断革命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县委常委建立了中心学习小组,结合每个时期的思想实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县委、公社党委在部署、检查、总结生产和工作时,都首先部署、检查、总结毛主席著作的学习情况、经验和问题。同时,每次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议,都根据会议的内容,带着问题,针对思想,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文章,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也跟着这样做。为了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学得更有成效,各个大队以党、团支部为核心,建立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全县共有学习小组五千五百多个,参加学习的党、团员和干部、群众积极分子有八万多人。同时,培训了一万七千多名宣传员、故事员,在大队俱乐部和利用田间劳动休息时间,讲解毛主席著作或语录,讲革命故事。
先打思想仗
常熟县的实践证明,要生产上着着主动,首先要思想工作上着着主动。什么叫主动?常熟县委有两句简明、生动的提法,就是:思想工作做在前头,思想问题解决在苗头。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群众每个时期的思想动向,去年常熟县许多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跟群众生活、劳动在一起,抓毛主席著作的学习,抓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干部和社员中的许多活思想,就是这样及时抓起来的。
县委深深体会到:要打胜思想上的主动仗,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毛泽东思想。在一九六五年的粮棉生产过程中,各级领导针对每个时期干部、社员中出现的活思想,及时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冬天,在上上下下总结一九六四年生产经验时,针对一些人的心满意足、增产到顶的骄傲自满思想,县委领导上及时组织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大学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开展了“为谁种田”的全民大讨论。引导大家回忆对比新旧两个社会,两种不同种田的目的,使大家认识到,现在种田不单是为了吃穿用,更重要的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支援世界革命,使大家思想觉悟大大提高。许多人说,不明种田为革命,人脱劲,田脱产,先进也要变后进;懂得种田为革命,眼光越看越远,干劲越来越大,争取粮棉双丰收信心越来越强。
夏季,棉花播种前后,天气低温多雨,影响出苗,棉区一些干部和社员出现了焦急畏难情绪。棉区各公社党委就组织学习《愚公移山》,确立了必须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思想,开展抗灾保苗活动,终于取得了早苗、全苗、壮苗的胜利。
夏收夏种期间,由于麦子成熟期推迟,晚稻面积增多,季节与质量、任务与劳力之间矛盾相当突出,一部分干部又产生了畏难情绪。全县从上到下学习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充分做好物质准备,合理安排劳力。结果,干部群众热情高涨,麦子收得很快,晚稻种得适时,棉花田间管理搞得好。
夏收夏种的胜利,又使一部分干部麻痹起来,他们对争取秋熟丰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针对这个思想,县委又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了《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篇文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开展总结评比活动,找原因、挖潜力。有的干部说:“打了胜仗找缺点,就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有了成绩摆问题,就不会故步自封。”有人说:“向后看,比过去,成绩不小;向前看,比先进,差距很远。”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思想对了头,秋熟生产的任务和措施都进一步落实下来。
学赶超先进
常熟县在总结评比一九六四年生产中,县、公社、大队三级都评出了标兵。全县范围内在水稻、麦子、棉花和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都树立了先进旗帜。标兵树起来以后,就发动周围社队比差距、找原因、挖潜力,开展学、赶、超先进的活动。同时,县委去年又几次组织公社和少数尖子队干部,到启东、无锡、嘉定、慈溪等地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参观学习和总结评比,促进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思想革命化。一些高产单位到外地一看,感到自己不过是“大象群里的黄牛,是个小弟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一些中产单位跟高产单位一比,觉得“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逼人,中游思想危险。一些低产单位经过几次参观学习,反映说:“外有先进旗帜,内有高产尖子,一定能跳出自己的圈子,实现粮棉双高产。”
常熟县的相互学习活动所以搞得既热火又有成效,主要原因是突出了毛泽东思想。县委在几次组织去外地参观的活动中,都注意抓参观人员的活思想,针对思想实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去年四月份到上海市郊区参观,有些同志不是带着问题,虚心向人家的长处学习,而是只跟人家比物质条件,不讲革命精神,说什么:“人家生产好是好,就是学不象,做不到”。针对这一思想问题,就组织大家学习《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一学一查,学先进的态度端正了,学习的收获也就更大了。
常熟县在开展学先进活动一年来,又涌现了许多新的高产单位。在水稻和棉花生产上,全县分别有六十二个生产队和五十八个生产队平均亩产量超过了一九六四年的标兵,在麦子生产上,也有四十五个生产队平均亩产量接近一九六四年的标兵。
最近,常熟县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了一九六五年的生产和工作。感到粮棉总产量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增产幅度不够大,水稻产量还比上一年低了一些,多种经营仍然是个薄弱的环节;注意抓生产斗争中的活思想,但对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中的活思想抓得不够。在工作上、生产上与兄弟县相比,还很不够。县委认为,工作上和生产上的差距,首先是思想上的差距,突出的是县委领导上思想作风革命化方面的差距。县委领导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后,自觉地检查了思想和工作,决心在今后工作中,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断地以毛主席的彻底革命、不断革命的思想,来武装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夺取新的胜利。
本报记者 严锋明(附图片)
江苏省海安县壮志公社洪庄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及早动手粒选棉种,为争取今年棉花苗全、苗壮创造条件。
杨一秋摄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算账
——马山庄大队去年是怎样取得粮棉双丰收的
山东省曹县城关公社马山庄大队一九六四年由于在盐碱地上种棉获得高产量,成了全国棉花生产的先进单位之一,但是却吃了国家很多粮食。去年,这个大队一跃而为粮、棉双丰收的队,棉花比前年增产,还第一次向国家出售了余粮。
要问这个变化是怎样来的,关键是干部、社员算对了一笔大账,树立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
第一次算账
马山庄大队的棉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百分之四十以上。一九六四年,全大队的一千一百亩棉花得到了空前的好收成,这一年向国家交售的皮棉等于过去九年的交售量,超额完成了向国家售棉的计划。按照马山庄大队和国家订立的合同,只要完成了国家的棉花收购计划,国家便保证供应马山庄大队十六万斤粮食,以补充因为植棉而产生的粮食不足。但是,这一年马山庄大队的粮食收成也比较好,秋后一算,除了自己生产的,再添十万斤就够了。因此,决定少向国家要六万斤粮。
这笔账也就出在这里:合同规定供应十六万斤,只吃了十万斤,这应该怎样算法?
当时,大部分人觉得这笔账是明摆着的,很容易算:把棉花卖给国家,吃国家的粮,公平合理,少吃了就是给国家省了。“少吃六万斤,对国家就是不小的贡献!”
人们这样算了这笔账之后,就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五年怎样干?大家觉得只要保住一九六四年的水平就算不赖。话是这样说,可是在一九六五年的合同上却要国家供应十六万五千斤粮食,比一九六四年的合同数还多五千斤,理由是植棉面积增加了三十五亩。
重新算这笔账
去年初春,马山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朱保善到北京参加了第四次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生产会议。他在会议上一听,立刻发觉前年那笔账算得不对头。他首先发现自己大队的棉花产量远远落在其它先进单位后面。人家有的县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三十斤,有的大队已经达到二百斤,而且还是粮棉双高产;可是,自己却在为九十七斤而自满自足。朱保善进而发现,主要的差距还不在产量上,而在思想上。人家是在为革命种棉花,为革命种田,把多生产棉粮,向国家出售棉粮,当作向革命应尽的责任;而自己却在和国家讲价钱,把吃国家供应的粮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不积极想办法做到粮食自给。正因为自己缺少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才把这笔账算错了。
从北京回来,朱保善立即召开了支部委员会,研究如何贯彻执行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生产会议的精神。大家认为,要使一九六五年的生产达到党和国家的要求,既多向国家出售棉花,又做到粮食自给,不要国家供应粮食,就先得树立起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就先得把一九六四年那笔账算好。因为那既是一笔普通的账,又是一笔能反映出两种不同思想的大账;思想不同,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算法。于是决定,发动群众重新算那笔账。
来自北京的消息使干部和社员受到很大震动,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期望,象一股暖流激动着人们的心。很多人检查了骄傲自满和为革命想得少、为本单位为个人想得多的思想。有的说:“现在,全国人民正在同美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咱们没作出多少贡献,却在拖累国家,太不应该!”有的说:
“生产棉花是咱农村社员的责任,不应该向国家讨价还价。”经过一番议论,大家对那一笔账采用了另一种算法:十六万减去六万,还是吃了国家十万斤粮食。如果自己做到棉粮双丰收,这十万斤就可以省下来。大家说:既然是为革命种田,这笔账就得这样算。
为了使社员们把这笔账算得更透,党支部还跟大家作了这样的计算:一九六四年吃了国家十万斤粮食,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负担,而且买这些粮食,一共花了八千元,等于队里少收入了八千元。这八千元用来打井,可以打八眼机井,浇八百亩地;要是买牛,可以买二十头牛。这一算,大家更是吃了一惊,知道了不论是为国家、为集体还是为个人,都应当争取粮棉双丰收。
能不能不吃供应粮
社员们把党的这次教导叫做是:“从北京吹来的春风”。有些社员说:“咱没赶上万里长征,也没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今天,种田就是对咱的考验,咱要把粮棉双高产的红旗举起来!”
但是,那笔账并没有算完。因为应不应该是一回事,可不可能又是一回事。有没有可能做到棉粮双丰收,不吃国家供应粮呢?为此,党支部领导社员们继续把这笔账算下去。
马山庄大队共有耕地二千六百五十二亩,一千四百五十人。除去一千一百亩棉田,再除去少量种蔬菜及其它作物的地,每人还有近一亩粮田。大家认为,每人一亩粮田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自给有余。那么一九六四年为什么没有做到呢?经过检查,大家开始认识到,不是地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第一、为了增加现金收入,种了二百亩萝卜和六十亩甜瓜,减少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二、对粮食作物放松了田间管理,有虫害不治,有杂草不及时除,结果粮食减产了。而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供应粮当成了靠山,思想上就没有打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谱。
思想认识提高了,增产的办法也就来了。除了以上的两条,大家认为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有人提出,一九六四年种了二亩半春玉米,平均每亩收了七百斤,比高粱、谷子的产量高一两倍,应该扩大春玉米的播种面积;有人提出应该把二年三作改为一年两作,并扩大间作套种的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有人提出要加工细管,增加施肥量。大家认为,如果采取这些措施,每亩地就可以拿到五百斤粮食,而一九六四年只拿到了三百六十八斤。如果不种那二百六十亩萝卜和甜瓜,粮田面积可以达到一千四百亩,粮食总产量可以达到七十万斤,自给自足还可以剩几万斤粮食,要是雨水调和,就有可能向国家提供十万斤商品粮。
这个分析和计算,最后就成了马山庄大队一九六五年的粮食生产计划。至于棉花,大家认为完全有条件继续增产。
粮棉双丰收
马山庄大队一九六五年多灾多难,又是旱,又是风,又是雹,又是虫,还有寒潮低温,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社员说:“革命,没有一帆风顺的,一定要战胜自然灾害!”
他们首先展开了夺取小麦丰收的斗争。经过几个回合,第一炮到底打响了:一千一百亩小麦收了二十二万斤,正好达到了他们预计的亩产二百斤的指标。
在去年的棉花生产中,马山庄人同自然灾害打了一场持久战。播种以后,棉苗遇到了低温冷害。社员们在党支部领导下顶住了困难,对还没出土的棉苗,用手把表层的硬土扒掉,让它出土;对缺苗的棉田用“芽苗移栽”法补苗。
为了扒苗、补苗,全体干部、社员每天要跪着干十多个小时,在棉田里爬行二里路。就这样,他们苦干了二十多天,保住了九百多亩早苗子,栽苗一百四十五万棵,等于一棵一棵地栽了三百亩棉花。
棉花拿住了全苗,麦收以后,又来了大旱,一连两个多月没下雨,大面积的麦茬地种不上,秋熟粮食作物和棉花又旱得要死。党支部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号召社员打
“持久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展抗旱斗争。
马山庄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终于以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战胜种种自然灾害,夺得了大丰收:全大队一千一百三十五亩棉花平均每亩产皮棉一百二十斤,比一九六四年增产百分之二十四;一千三百九十三亩粮田平均每亩产粮食四百九十五斤,比一九六四年增产百分之三十五,总产量为六十九万斤,比一九六四年增产了二十三万斤。
粮棉双丰收使马山庄大队第一次对国家有了双贡献:卖给国家十三万多斤棉花,四万多斤粮食。而马山庄大队自己,不但收入和口粮增加了,还留了七千斤储备粮。
马山庄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们欢庆粮食和棉花的丰收,更欢庆思想上的丰收。在总结去年生产经验的时候,他们认为,第一条经验就是:有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才保证了粮、棉双增产。
新华社记者 于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