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雪山千日摇机声
杨星火
同志们啊,你可曾想到:每天,天快亮的时候,人们正睡得香甜的时候,在那云雾缭绕的雪山上,有一位边防战士,正在一刻不停、聚精会神地摇着马达。每天都是这样,一千多个“每天”,都是这样啊!
这位边防战士,名叫宁孝华。他是“高原红色边防队”的摇机员,五好战士标兵。

在一个风雪的夜晚,在边防队的地堡里,新来的摇机员宁孝华,吃力地摇着马达。摇啊,摇啊,地堡外大雪纷飞;地堡内,宁孝华满头大汗。
电台台长汪成友回过头来,望了望宁孝华,体贴地说:“小宁,累了吧!”
宁孝华憨厚地笑了笑,说:“不累,在家劳动惯了。”
“在家劳动惯了”,这话,从一个贫农的儿子口里说出来,多么朴素,多么亲切啊!可是,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光有这种朴素的感情,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更多、更深的革命道理。台长意味深长地说:“小宁,你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风雪夜里,起来摇机、发报?”
“为什么?为了我们队嘛!”小宁冲口而出。
“是为了我们队,又不仅是为了我们队。”
台长的话,吸引了小宁。他老老实实地问:“不仅是为我们队?还为哪个哟!”
“为了革命。”台长眼里闪着光采:“小宁啦,你是在为革命摇机呀!”
“为革命摇机?”小宁忽闪着一双大眼睛。
“是啊,为革命摇机!你想想,要不是为了革命,谁跑到这五千多米的雪山顶上来?要不是为了革命,谁冒着风雪半夜起来摇机?咱们边防队没有人摇机,怎能及时向祖国汇报?怎能及时听到党和祖国的命令?又怎能圆满地完成守卫边防的任务?”
为革命摇机!这话多有劲儿!老红军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是为了革命;“老西藏”进军西藏,吃野菜、挖地老鼠,是为了革命;如今,自己在这雪山上摇马达,也是为了革命!宁孝华想到这,他怀着羡慕的心情,对台长说:“什么时候,我要能象你一样,懂得那么些大道理,我睡着都会笑醒罗!”
台长笑了。他拿出一本书,对宁孝华说:“本来,我什么也不懂,是它,教我懂得了革命道理。给你,学吧。”
小宁望着那本书,这是一本金光闪闪的书!这是毛主席亲笔写的书啊!他伸出双手,接过了这本书。他捧着书,跨出地堡,举眼一看,冰峰雪海中,一轮红日正冲云破雾,冉冉升起……

这天,宁孝华正在全神贯注地抄写毛主席语录。
电台的闹钟响了,快到摇机的时候了。小宁放下书,手握摇柄,用劲地摇起来。
小宁的手不停地转动着,马达呜呜地欢唱着。一个闪光的念头,从小宁心中升起:咱们的毛主席说啦,担子要拣重的挑;这两个人的摇机重担,我一个人挑起来,那有多好!
小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台长。
台长望着小宁,爱惜地说:
“在这么高的雪山上,两个人摇机,担子就够重了,一个人摇怎么行?”
小宁说:“一个人摇机,是要累些;可是,抽出一个人到班里去,多一个人站岗,就可以减轻大家的负担啊!”
从这天起,小宁一个人挑起了两个人的重担。在这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上摇机,两个人轮流摇,还可以换换手。如今,宁孝华竟一个人摇开了。
要坚持这样的艰苦劳动,光凭体力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凭毛泽东思想,凭革命毅力!
一个严寒的冬夜,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四度。半夜,电台的闹钟一响,宁孝华从被窝里钻出来,立刻开始摇机,天气寒冷,再加上高山缺氧,摇机非常吃力。就在这个时候,宁孝华想起了毛主席的话:“工作就是斗争!”对呀,工作就是斗争!在雪山上摇机,就要向风雪作斗争!向高山缺氧作斗争!向疲劳作斗争!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流过全身。他握紧机柄,呼呼地摇开了!
在摇机声中,一年、两年过去了;在摇机声中,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小宁一面摇机,一面学毛主席著作。越摇,手越有劲;越学,心越红。

月光透过玻璃,照着宁孝华。他正在灯下看家信。
宁孝华入伍已经三年多了。妈妈在家乡为他找了个对象。姑娘本人情愿,宁孝华的爹妈也乐意。可是,姑娘提了个条件:要宁孝华回去见一面,才能定亲。这个条件,本来不高:超期服役的老兵,请假回去定个亲,也是准许的;再说,离家三年多了,小宁也想请假回去,看看白发的爹娘。可是,侵略者今天开枪,明天越境挑衅,一个边防战士,怎能在这个时候离开战斗岗位?
小宁有问题就学毛主席著作,他翻开书:“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对呀,自己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却是一个共青团员,应该向党员看齐,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在边防哨卡摇机,这是革命利益;回去定亲,这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革命利益嘛!
宁孝华兴奋地提起笔来,给妈妈写了封信。他把革命利益是第一生命的大道理,讲给妈妈听。他还特地告诉妈妈,这话是毛主席说的。他对妈妈说,过去,为了革命,老红军十年二十年都没回家。如今,为了革命,我晚几年定亲,又算得什么呢!
不久,宁孝华的妈妈回信了。信上说,孩子,你做得对。旧社会我们贫农吃不上,穿不上,受了多少苦啊!毛主席、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毛主席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吧。
望着妈妈的来信,小宁高兴极了。毛主席呀!你的话真灵啦!你教育了我,还教育了我的妈妈。毛主席的书,真是天下劳动人民的指路明灯啊!

秋天,这是宁孝华来到高原的第四个秋天。
这天,宁孝华刚刚起床,队里交给他一个任务:送指导员去另一个地方开会。
这个任务对宁孝华是多么新鲜啊!来到雪山上四年了,四年来,他没有离开过雪山,没有脱下过棉袄,没有看过田野,也没见过村庄。如今,要到这富饶的半农半牧区去,怎不叫人兴奋啊!
宁孝华送指导员到了目的地,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他就返回驻地。这一次小宁去出差,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啊!这对在雪山上住了一千多个日夜的小宁,简直是一次“观礼”!是一堂最生动、最实际的政治课。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对战友说:“那里的红领巾,多象自己的弟妹!那里的藏族阿爸、阿妈,多象自己的爹娘。为了西藏人民,为了全国人民,为了全世界人民,我愿在雪山上干一辈子!”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宁孝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和宁孝华一起入伍的战士,有的当了排长,有的当了副指导员。宁孝华呢,还是一个摇机员。有人对他说:“你看,当了五年兵,还是个摇机员!”
宁孝华昂起头,自豪地说:“摇机也是干革命嘛!干革命,不是图名誉地位,是为人民服务!只要革命需要,我愿在雪山上摇一辈子机!”


第6版()
专栏:

“钢炮”的故事
马鞍山联农锅厂工人 李余德
太阳傍山了,铸锅工们围坐在一起开下班会。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挺热火。这时坐在一旁的厂长说:“厂里要生产一批食堂用的大锅,支援广西壮族自治区。谁能干?”厂长这一问,原来热闹的会场顿时静了下来。
他们明白,在摄氏四十度左右的铸锅车间干活,真象一个大蒸笼。要翻食堂用的大锅,一只铁模盖就有三、四百斤,每天搬上搬下许多次,面对着灼人的铁水,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摸也不敢摸。
“我干!”一个人虎地站起,吼了一声。
大伙一看乐了:“对,‘钢炮’能干!”
“钢炮”真名叫杨林道,因为说话嗓门大,象放炮一样,因此得了这个绰号。不过,这绰号真正在全厂叫响,还得从去年春天说起。
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铸锅车间热气腾腾,鼓风机在轰鸣,化铁炉喷吐出淡蓝色的火苗,修锅的叮当声响成一片,一口口红光耀眼的锅,一张张汗水淋漓的脸,互相辉映。一切,都在正常地进行着。
突然,化铁炉前传来一阵惊呼:“自来水管脱头啦——”这一危险的警号,象一阵霹雳传遍了整个车间。因为自来水管脱头,化铁炉缺水,炉体在几分钟内就可能爆炸。人们象潮水似的涌向炉前,修锅的“叮当”声听不见了,炉火熄了,鼓风机不响了,只有碗口粗细的水柱“哗哗”地喷射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说时迟,那时快,人丛中突地跳出一个小伙子,大伙闪眼看时,原来是杨林道。只见他一个箭步窜上前,抱起水管,迎着激射的水柱,两膝紧抵在冰凌渣上,眼睛瞪得溜圆,瞅准接头,猛地往上一送,霎时,水花象密集的弹雨,向四处飞溅,水,从杨林道的脸上劈头盖脑地往下浇。可是,他仍然死死抱住水管不放,用劲硬往上顶,就这样,水路畅通了。维修工们赶来,扳子、锤子一齐上,才免除了这一场事故。
打这起,“钢炮”这绰号就在全厂叫开了。
今天,接受做大锅的任务,他没想到困难吗?想到了。可是他又想:“大庆人头顶青天、脚踏草原,能拿下一个大油田,我这么点困难还克服不了?我应该象毛主席教导的那样,拣重担子挑。”他思忖:食堂用的大锅,厂里没干过,自己也是头一遭,一定得保证产品质量,闯出一条路子来!
第二天,铸锅车间一片热闹繁忙的劳动景象,工人们在紧张地操作,有的穿锅耳,有的刷模,有的运锅。只听“嗨,揭啦。”杨林道吼一声,磨盘似的大铁模被掀到了一边,一口通红的铁锅钳了下来,可是经过检查,是“夹灰”(废品),连浇了几口都是照旧。怎么回事,杨林道急了。
这时候,检验员敲着口破锅走过来,那“咣啷咣啷”的响声,仿佛敲在杨林道的心窝上,一年前砸锅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
那时,厂里铁锅质次价高,全省评比,列为倒数第一。为了翻身,职工们砸掉了许多次品锅。那是自己亲手生产的产品啊!谁不心疼?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扔掉了落后的帽子,夺了全国第一。现在还能倒退吗?杨林道顺手摸过一把铁钳,“咔嚓”一下,这口“夹灰”锅裂成了两半。
这时,忽然有人问:“怎么啦?”杨林道抬眼一望,啊,锅“医生”周厂长。他不禁喜出望外。
老周蹲下身来,仔细看了看模子,说:“来,你刷两口我看看,是不是操作上的毛病。”杨林道拿起麻把刷起来,刚刷好一口,老周叫停:“毛病就在这里,我刷一遍你看。”老周两腿叉开,上身前倾,麻把在锅模上旋转起来,刷到胸前,老周故意放慢了速度,刚好在接头处积了一条灰。
“嗨,看出来啦!”杨林道一拍脑袋,激动地抓住老周的手,笑了。
杨林道眉头舒张开了,他哼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
一口口优质铁锅浇出来,源源不绝地运进了仓库。


第6版()
专栏:

谈“斗”
解放军某部 刘书忱
学习毛主席著作,谈“斗”的人越来越多了。诸如:在思想上和“我”字斗,在工作上和“难”字斗,在作风上和“懒”字斗,在意识修养上和“满”字斗,在生活上和“变”字斗,等等。这个“斗”字,和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改造思想,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这是一件大好事,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的必然结果。因为“斗”就是斗争,就是战斗,就是革命。大谈“斗”的情况说明,许多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已经抓住了本质,抓住了核心。钟不敲不响,桌子不搬不走,地不扫不净。要改造思想,要兴无灭资,不经过斗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毛主席著作,“斗”就是用,敢斗就是敢用,会斗就是会用,狠斗就是狠用,自觉地斗就是自觉地用。
从和一些同志接触中,发现对“斗”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斗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第二种认为:斗是一个“痛快”的过程。即在斗的前一段,精神上是痛苦的;但把问题解决了,缺点克服了,错误改正了,那时就有说不出的快乐。他们称这叫“先痛而后快”。第三种认为:斗,其乐无穷。
这三种说法,我以为,第二种比第一种进了一步,第三种又比第二种进了一步。把思想改造理解为痛苦的过程,这是有道理的。思想改造是脱胎换骨的事情,在改造的过程中确实是有痛苦的。但是,只要通过“痛”这一关,后面来的就是“快”。革命者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失去的仅仅是精神上的锁链,得到的却是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就这一点来说,则是“其乐无穷”了!
要作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要不断和“我”斗争。使自己的一生成为与敌斗争的一生,同时又是与“我”斗争的一生。所谓“我”,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于它,必须从根拔除,彻底打垮!


第6版()
专栏:增产节约杂谈

莫小看“土里土气”
北京有线电厂工人 孙有纯
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听到个别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了‘火箭’、‘导弹’,还要那些‘步枪’和‘手榴弹’干什么用。”意思是说,有了大机床,现代化设备,还搞那些土里土气的小改小革干什么。
对于军事我不太熟悉。不过,我们知道,在现代战争中,火箭、导弹虽然是很重要的武器,但最后解决战斗的还是要靠步枪和手榴弹。尤其是近战,步枪和手榴弹更为重要。
工厂里的大机床,现代化设备和生产上小革新的关系,当然跟火箭、导弹和步枪、手榴弹的关系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也有些类似的地方。大机床,现代化设备在生产上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可是,往往有些生产当中和技术上的问题,这些大机床,现代化设备偏偏就使不上劲儿,非得搞些小改小革才能解决问题。没有这些小改小革的配合,这项生产任务或那项技术问题就不能顺利地完成或圆满地解决。
再说,大机床,现代化设备与小改小革两者之间又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少大机床,现代化设备都是从土里土气的小改小革发展起来的。事情常常是这样的:没有土里土气的小改小革,就不能有精密完善的大机床,现代化设备;不搞土里土气的小改小革,大机床,现代化设备也就无法进一步改进。
因此,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只重视“火箭”、“导弹”,不重视“步枪”、“手榴弹”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必须克服的。


第6版()
专栏:

浇铸工人歌
武汉钢铁公司工人 蒋育德走进沸腾的车间,道道红光,刷刷闪电,化铁炉卷起红色的风暴,出铁口喷出熊熊的火焰。哗——满天火云飞,人们永不知疲倦——听!世界上还有镣铐的响声,看!地球上还黑着半边天。一切受压迫的兄弟呵,快把锁链投进炉里熔炼!红色的风暴席卷五洲四海,亚非拉人民在为争取自由而
战!毛主席怎样说,咱们就怎样干!心里有世界革命的风云,车间就是杀敌的前线。浇铸工人不畏难,四卷宝书把方向指点,咱们举起通红的大钢勺,把革命的路越铺越平坦。


第6版()
专栏:

联防
 侯春华 黄福坤 张兆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