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全国旱播粮食作物座谈会提出要给旱粮摘掉“杂粮”“粗粮”的帽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是时候。这绝不仅仅是个名称的问题,而是纠正轻视旱粮作物的思想,把旱粮生产摆在和水稻、小麦生产同等重要地位的问题。
旱粮,即过去习惯所称的“杂粮”、“粗粮”,包括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在旧社会,剥削阶级把这些粮食叫作“杂粮”“粗粮”,只称大米、白面为“主粮”“细粮”,因为他们自己是只吃大米、白面的。剥削阶级的这种偏见,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一些干部,他们只重视水稻和小麦生产,不重视所谓“杂粮”“粗粮”的生产。这是解放以来我国旱粮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变旱粮生产的面貌,使之有更快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给旱粮摘掉“杂粮”、“粗粮”的帽子,提高旱粮生产在整个粮食生产上的地位。
旱粮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第一位。比水稻种植面积大一倍多,比小麦种植面积大近两倍。我国北方和南方丘陵山区的广大人民以旱粮为主食;而谷子、高粱、玉米等旱粮作物的秸秆,又是农村中修房子、喂牲口、烧柴火、编用具等的重要原料和材料。因此,抓好旱粮生产,对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粮食储备,有重大的意义。
旱粮作物是“懒庄稼”、“低产作物”,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旱粮作物一般适应性强,耐涝抗旱,有利于抗灾保收。旱粮的增产潜力很大。只要发扬大寨精神,因地制宜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充分运用群众所创造的旱粮高产经验,实行精耕细作,旱粮作物就会成为高产作物,就会大幅度地增产,这已经是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各地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要认真对待发展旱粮生产问题,加强领导,争取旱粮增产。
象抓小麦水稻生产一样来抓旱粮生产
给旱粮摘掉“杂粮”帽子和“低产”帽子
全国旱播粮食作物座谈会认为:加速发展旱粮生产,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粮食增产任务,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旱粮增产潜力很大,大有可为。
新华社五日讯 摘掉旱粮的“杂粮”、“粗粮”帽子和“低产”帽子,象抓小麦、水稻生产一样来抓旱粮生产,大力提高旱粮生产水平,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这是全国旱播粮食作物座谈会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旱播粮食作物包括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简称旱粮)。这些作物是我国种植地区最广、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北方十四个主要生产旱粮的省、区和南方广大丘陵山区每年旱粮作物的播种面积,一般比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一倍多,比小麦种植面积大将近两倍。
来自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旱粮重点产区的代表,在农业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研究了旱粮生产的情况,交流了经验。座谈会认为,近几年来,全国旱粮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一九六五年虽然北方相当多的地区遭受干旱,但大多数地区的旱粮产量仍有增加。但是,旱粮的增产幅度,历年来同其播种面积在全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不相符。因此,旱粮生产是当前整个粮食生产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代表们一致认为,提高旱粮的地位,加强对旱粮生产的领导,加速发展旱粮生产,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粮食增产任务,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具有重大意义。
座谈会强调指出,抓好旱粮生产,对于抗旱抗涝,争取粮食丰收,改善人民生活,有重大意义。不少旱粮作物,如高粱、谷子等,适应性广,抗灾力强,具有抗旱耐涝的特性,只要抓好了,这些作物遇到旱涝灾害,仍然能够稳产保收,旱粮不仅是北方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广大群众的主食,它和它的副产物,又是农村中修房子、喂牲畜、烧柴、磨豆腐、做粉条、制糕点、制家具、榨油、酿酒等的主要原料和材料,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关系到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座谈会认为,要使旱粮作物大幅度增产,就必须纠正轻视旱粮作物的思想,不要沿用旧社会的习惯称旱粮为“杂粮”、“粗粮”,要给旱粮摘掉这些不合适的帽子,象重视水稻、小麦一样的重视旱粮,给予它同等的地位。座谈会建议各地在领导粮食生产中,要有全面观点,要象抓水稻、小麦生产那样抓旱粮生产,加强旱播作物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精耕细作,增施肥料,迅速提高旱粮的生产水平。
座谈会提供的大量事实说明,我国旱粮的增产潜力很大,大有可为。高粱、谷子、大豆等旱粮作物,并不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懒庄稼”,“低产作物”。一九六五年,无论在南方或北方,无论在高产区或低产区,都出现一批旱粮高产单位。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就是一个种植旱粮作物高产的突出单位,去年虽然遭受空前严重的大旱和一次暴雨的袭击,平均亩产粮食仍然达到七百九十六斤。河北省遵化县和上海市崇明县,全县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六百斤;其它地区有些社队亩产量达到一千四五百斤。北京市密云县全县谷子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其它地区有的社队亩产量达到一千多斤。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县有三万三千多亩高粱平均亩产四百斤;其它地区有的社队亩产量达到七八百斤,甚至有的达到一千多斤。东北地区有些社队大豆平均亩产量达到三四百斤。云南、青海、黑龙江、湖北等省都出现了亩产四五千斤的马铃薯高产纪录。
各地来的代表认真研究了发展旱粮生产的各项措施。他们指出,要把旱粮生产搞上去,当前的关键所在,是发扬大寨精神,搞好以土为主,土、肥、水并举的农田基本建设。旱粮作物大多种在瘦、薄、高、洼、砂、碱地上。对这些低产地必须实行土、水、山、林综合治理。各地应因地制宜地为旱粮田创造一个适应旱粮作物生长需要的,能够保水、保肥的,深厚、平整、富有团粒结构的活土层,也就是“大寨式农田”。北方的旱粮生产还常常受干旱威胁,也有一部分涝洼地,常遭水渍。因此,各地必须在“水”字上打硬仗。要兴修水利,解决灌溉和防涝问题。同时在“肥”字上下功夫,根据作物的需要,增施肥料。
各地生产实践证明,改良品种是提高旱粮产量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座谈会要求各地种子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部门要同群众密切结合,大力培育、繁殖、推广旱粮良种。
座谈会指出,精耕细作,也是旱粮增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水稻、棉花等作物相比,现在旱粮作物的耕作大多数是粗放的。根据各地旱粮高产典型的经验,旱粮田需要深耕细耙,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保苗全苗,精细管理。同时要特别注意虫害的防治工作。
座谈会着重指出,促进旱粮作物的迅速、全面增产,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政治,发扬大寨精神,走大寨之路,办好样板,进一步开展扎扎实实、轰轰烈烈的比学赶帮超运动。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乌审召公社社员,在明沙地上建设了三千多亩稳产高产农田,去年虽然旱情严重,但夏秋两季仍获较好收成。过去乌审召地区不产粮食,现在粮食自给达到百分之七十。这是他们收获的谷子。 
  新华社记者 宝音朝克图摄


第2版()
专栏:

变谷子低产为高产的关键何在?
突出政治,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全国谷子丰产技术经验科学总结会议讨论谷子生产问题
新华社哈尔滨四日电 人的思想变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被认为是低产作物的谷子,就能够很快地改变低产面貌。最近举行的一九六五年全国谷子丰产技术经验科学总结会议,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前几年,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公社晋庄大队曾经认为谷子是低产作物,为了提高粮食总产量,便采取了少种谷子多种玉米的办法。结果粮食总产量并没有显著提高,反而造成人缺小米、畜缺饲草的现象。这个大队在一九六二年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为了扩大谷子种植面积和保证谷子高产,当年冬天,组织社员就如何提高谷子产量问题,开展了一次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过去谷子低产,主要是因为不多施肥,不精心管理,种植上没下苦功夫。原因找到以后,大家树立了种好谷子、让谷子高产的信心,合理安排了谷子的种植比例,积极改革谷子的栽培技术。结果,不仅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三百九十八斤,逐年稳步上升到六百斤以上,而且粮食总产量也逐年提高,畜禽也增加得很快。
北京市密云县一九六一年以前,谷子平均亩产量较低。干部扭转了谷子是低产作物的不正确认识以后,发动社员找原因,提措施,到一九六五年,这个县七万亩谷子平均亩产量就达到四百五十一斤,比以前增产一倍。
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天的黑龙江省桦川县,过去谷子平均亩产量只有一百四十三斤。这个县的领导干部从一九六四年改变了过去不重视谷子作物的做法,按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指示精神,把谷子作为重点,深入社队蹲点,树立样板,总结和推广谷子增产经验,到一九六五年,全县十一万多亩谷子,平均亩产二百斤,比一九六四年增产百分之四十多。
会议通过诸如上述的大量事实,指出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会议认为,谷子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性。把它安排在旱、薄地上,这体现了人们掌握与适应客观规律的一面;但是,假若只知道适应,而不改造瘠薄土壤,不改变耕作管理粗放的习惯,谷子低产的面貌便永远不能改变。参加会议的人员认为,变谷子低产为高产的关键,是突出政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影响谷子产量的主要问题,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总结与推广各地先进种谷经验,在“管”字上下苦功,来赢得谷子全面大丰收。
谷子在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河北、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谷子种植面积一般都占当地粮食作物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小米的营养价值高,适于储藏,是城乡人民喜爱的口粮;谷糠和谷草是发展集体畜牧业和社员养猪养禽的主要饲料。会议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后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增产谷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会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山西、河北、黑龙江三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在哈尔滨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宁夏、黑龙江等北方十一个省、自治区的农业科学人员。


第2版()
专栏:

密云县谷子生产上的一场革命
打破了“谷子低产论”
据新华社四日讯 中共密云县委领导群众在谷子生产上进行了一场革命,打破“谷子低产论”,创造了谷子大面积高产的新纪录。一九六五年,这个县种植七万多亩谷子,平均亩产四百五十一斤,比一九六一年翻了一番;许多大队的谷子平均亩产六百斤、八百斤甚至九百多斤。
密云多山,全县耕地约有三分之二是梯田坡地,土质瘠薄,春季干旱。群众向来就习惯在这些地上种谷子。一九五八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库,这个县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了一些,由余粮县变成了缺粮县。中共密云县委立下雄心壮志:在人多地少情况下,争取粮食作物高产,使密云由缺粮县再变成余粮县。这样,如何对待谷子生产,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当时,密云的谷子播种面积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但是谷子产量很低。如何解决这近三分之一耕地的高产问题呢?县里有些领导干部采取了简单的作法。他们没有研究谷子生产落后的原因,忽视了群众的种植习惯和生活需要,认为谷子既然是低产作物,那就缩小它的种植面积,改种玉米、甘薯及其它高产作物。到一九六一年,谷子种植面积便由原来的八万多亩减少到三万多亩。不想,事与愿违,许多瘠薄的坡地改种玉米、甘薯后,产量反而比谷子低。因为少种了谷子,谷糠少了,影响喂猪;谷草少了,大牲畜饲料不足;小米少了,食粮品种调剂也发生了困难,群众长期吃不上小米很有意见,对压缩谷子种植面积纷纷提出批评。
群众的批评,促使中共密云县委认真对待谷子生产问题。县委的一些领导干部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和《实践论》。他们认识到,谷子生产是一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衡量县委为人民服务彻底不彻底的一个标准。过去谷子低产,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造成的;而条件是可以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改变的,条件变了,低产就可能变成高产。正因为谷子处在低产状态,它的增产潜力就很大。要谷子高产,关键在于县委领导。如果县委重视谷子生产,下苦功夫领导群众为谷子高产创造条件,谷子的生产面貌就会大为改观。县委在提高了思想认识以后,便下定决心,要发动群众在谷子生产上进行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给谷子摘掉“低产作物”帽子,同时改进县委领导农业生产的方法和作风。
接受过去盲目压缩谷子种植面积的经验教训,密云县领导机关没有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限期恢复谷子种植面积,对谷子增产也没有提出一套意见。县委领导干部带头到生产队去蹲点,向群众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调查研究,他们才了解到,过去谷子低产,原因很多,除了谷子地瘠薄以外,种植技术也很落后,大多数社队种谷子沿用千百年前传下来的老方法:大垄稀苗,少施肥或不施肥,不选用优良品种,不防治病虫害。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思想保守,被“谷子是低产作物”的老框框束缚住了,不相信谷子能够高产。因此,不肯在谷子地基本建设上下功夫,不愿破除陈规,改革耕作技术,精心伺弄谷子。这种在旧社会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形成的“谷子低产论”,是发展谷子生产的主要障碍。
找到了谷子生产的症结以后,密云县委领导干部又和社队干部、技术人员一起,总结当地群众种谷高产经验,和社员一起种谷子高产试验田,最后总结出一套谷子增产的办法。这套办法是:(一)根据降雨规律和土地条件,合理安排谷子播种期。(二)实行合理密植。(三)增施底肥,适时追肥。(四)选用优良品种。(五)改良土壤。
怎样打破“谷子低产论”?中共密云县委认识到,在推广谷子增产措施中,首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运用示范的办法教育和引导群众,来改变一些人的旧思想和习惯势力。几年来,这个县先后建立了十八个谷子种植示范基点。去年,有七个公社种了谷子丰产田,面积共有三万亩。东田各庄葡萄园大队推行种谷新作法时,许多人表示怀疑。有的说:历来谷子打二三百斤就不算少,还能再多吗?有些人对谷子合理密植抵触更大。党支部发现这些问题,耐心地说服他们,同时进行了三角留苗和单线留苗的试验。秋后,三角留苗的谷子,平均亩产六百二十七斤,单线留苗的亩产量只有四百五十斤。看到了这个事实,不少人的思想才通了。
中共密云县委认为,密云县虽然打破了“谷子低产论”,但是有些地方谷子的产量还比较低。密云县的谷子生产革命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今年这个县准备从消灭谷子低产田和提高复种指数等方面着手,力争谷子生产更上一层楼。
(附图片)
地处丘陵地区的密云县穆家峪公社前栗园大队的麦茬谷子,秧棵高,穗头大,比春谷子产量不低。  孙秉友 王宝琴摄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千方百计寻找提高产量的新技术
晋庄大队谷子大面积稳产高产
据新华社太原四日电 太行山下的壶关县晋庄大队去年种谷子,实现了大面积高额丰产。这个事实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有力地打破了“谷子低产论”。
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公社晋庄大队的自然条件不算很好,拔海一千二百米左右,无霜期一百五十天左右,全大队没有一亩水浇地,所有谷田都是丘陵旱地。然而,最近三年,谷子连年大面积丰收。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种谷子五百零三亩,平均亩产六百四十三斤以上,比一九六二年增产百分之六十五点四;出现亩产七百斤以上的地块一百七十八亩半,有一块谷田(六亩九分一厘地)平均亩产九百二十斤以上。
在积极争取谷子高产的斗争中,晋庄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发扬了不断革命精神,千方百计寻找提高谷子产量的新技术,把当地传统栽培技术与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种谷经验。去年,全公社各个大队推广了晋庄大队的种谷经验,都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谷子是高产作物还是低产作物?”一九六二年冬季,晋庄大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讨论。在制定一九六三年生产计划时,公社提出扩大谷田的意见,晋庄大队的干部和社员都同意,只是怕谷子产量低,会影响粮食总产量。怎样把谷子产量提高呢?大队长刘保则到群众中去找办法。他访问老贫农社员阎扎根,阎扎根对他说,谷子不是低产作物,他曾经种三亩谷子,加上间作的黑豆,每亩收了七百五十斤。他的谷田是“壮垄地”(秋耕施肥),每亩上了一百五十担羊粪土,多留些苗,锄搂适时,精细管理,因此获得了高产量。
刘保则找到了这个高产典型,就召开生产队长和老农会,请阎扎根介绍了他的种谷经验,又组织大家讨论。通过阎扎根谷子高产的事实,又找到了谷子低产的原因和高产的办法,大家对争取谷子高产增强了信心,决定一九六三年的谷田由上一年的四百五十亩扩大到五百亩。
这一年,晋庄大队的谷子有百分之八十种在壮垄地上,平均每亩施肥九十七担。社员们改变了“谷不满月不锄苗”的旧习惯,早间苗早浅锄,适当多留苗,防止了荒苗。一九六三年秋后实打结果,谷子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三点四,平均每亩收了五百零二斤八两。这年秋天,晋庄大队成了晋东南谷子生产标兵之一。
一九六四年,晋庄大队又学到了不少外地种谷先进经验。扩大了良种谷子“金棒锤”的播种面积,加强了施肥等措施。秋后,平均每亩产谷子五百九十一斤。有五十亩平均每亩产量在八百斤以上。从这时候起,晋庄大队彻底解决了怕谷子低产会降低粮食总产量的思想问题。
谷子大面积稳产高产了,一些社员和干部却产生了“增产到顶”思想。在讨论一九六五年谷子增产计划时,有的说:“谷子亩产量达到五百九十斤也可以了,从古以来没听说过谷子亩产六百斤的。”有的说:“谷子产量已经不低了,能保住这个数也算不坏了。”党支部就组织大家学习谷子高产的先进单位,解决了谷子增产到顶思想。接着,挖增产潜力,继续进行技术革命。并采取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尽管去年遭受严重干旱,结果全大队的谷子还是获得了丰收。


第2版()
专栏:

开展群众性的谷子科学实验
南房大队谷子低产变高产
据新华社太原四日电 山西省广灵县宜兴公社南房大队开展群众性的谷子科学实验,破除“谷子是低产作物”的陈旧观念,所种的谷子连续两年高额丰产。
这个大队一九六四年种植的二百一十七亩谷子,平均亩产六百五十六斤半。去年,谷子种植面积扩大到二百五十七亩(占粮田总面积百分之三十五以上),虽然遇到严重的干旱、雹、风、虫等自然灾害,有二百一十七亩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二十三斤,另外四十亩谷子的平均亩产也达到了四百斤。
南房大队在雁门关外的草垛山下,壶流河畔。这里地势高寒,土地瘠薄,过去谷子的平均亩产量只有七八十斤。因此,多少年来,许多人总是认为谷子产量低,增产幅度小,发展前途不大,主张少种谷子。他们把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希望寄托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上,安排种植面积时,把谷子地挤得很少,而且多半是赖地。
谷子种得少,产量低,使得南房大队在生产和生活上发生了许多矛盾。社员爱吃的小米、喂大牲畜的谷草、喂猪的谷糠都少了,集体和社员收入也受到了影响。这种情况,促使干部和社员不得不重新来认识谷子生产问题。他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一定要从全局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要发扬大寨精神,破除对谷子的陈旧观念,积极发展谷子生产,革掉谷子低产的命。
为了探索谷子的高产道路,南房大队成立了有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参加的谷子科学实验小组,由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清亲自领导;并以这个小组为核心,展开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鉴定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产量高、质量好、发病少的“大白谷”、“东方亮”等七种优良品种谷子,在全大队大面积推广。
谷子捉不住全苗,是南房大队谷子大幅度增产的难关。干部和社员在解决了谷种问题以后,决心要攻破这道难关。党支部书记刘清和老贫农社员王元善、王喜等人有一天蹲在谷地里,研究死苗的原因,他们拔起干枯了的谷苗,发现根部有个小黑点,象针刺过的一样,剥开一看,里边藏着小虫子。这时他们才懂得了谷苗是被“钻心虫”咬死的。刘清经过长期观察,摸清了钻心虫化蛹、变蛾、产卵,又孵化小虫为害谷苗等全部活动规律。在关键时刻,他们用药剂喷杀,效果很好;将“枯心苗”全部拔掉烧毁;结合秋耕烧掉谷茬,消灭越冬幼虫。这样,就保证了谷子全苗。
这个大队还经过试验,根据水、肥等条件实行了谷子合理密植,改变了“稀谷秀大穗,一步留三苗”的老规矩。这对谷子高产起了不小作用。
去年开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墒情不好。苗子出土后,因干旱缺苗断垄十分严重。这时候,有人主张毁掉谷子,改种玉米或其它作物。党支部认为,夺取谷子高产是一场革命,决不能走回头路,一定要摸出一套抗旱增产的经验来。因此决定移苗。怕土干栽不活,就担水浇苗移栽。大家一股劲创造了全苗满垄的奇迹。入夏以后,还是没有下一场透雨,谷苗旱得厉害。他们采取了早间苗、早锄苗、早浇水等措施,与干旱进行斗争。八月下旬受了雹、风等灾害,他们又展开锄苗松土、追肥活动,把被冰雹砸倒、大风刮倒的谷子一株一株地扶起来,终于在大旱之年获得了谷子丰收。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谷子
谷子又名小米、粟、黄粟。原产我国。是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高于大米和白面。它还含有丰富的甲、乙、戊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较多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除供食用外,还可以酿酒。谷子的秸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草,谷糠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谷子喜温暖,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可以春播和夏播。子粒因外壳坚硬,不容易发霉生虫,能贮藏多年不坏。我国的谷子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和陕西等地。只要种植得法,谷子能够有很高的产量。近年来,各地出现了许多个谷子高产典型,证明谷子并非低产作物。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发展谷子生产,当年我国人民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