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6-02-10

1966-02-10新闻联播 文字版

掏尽红心为人民 一赞焦裕禄

第6版()<br/>专栏:<br/><br/> 掏尽红心为人民<br/> 一赞焦裕禄<br/> 杨浦<br/> 读罢《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热泪盈眶,心潮翻滚:这位县委书记是那么的出色,这个共产党员是何等的高大!钢铁战士麦贤得写的诗中有这么一句:“掏尽红心为人民”,焦裕禄同志就是一个“掏尽红心为人民”的革命战士!<br/> “为人民”,他日思夜虑,费尽心血。为了战胜压在兰考县人民身上的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焦裕禄度过了多少苦思之日,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深更半夜,他找县委副书记谈心,领着县委委员们去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他想方设法,运筹划策,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br/> “为人民”,他东奔西走,使尽力气。在兰考县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县的面貌,冒严寒,迎风雪,涉大水,查风口,探流沙,察水势,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深入基层,狠抓典型,发动群众,艰苦奋斗,使出了最大的力气。<br/> “为人民”,他奋不顾身,鞠躬尽瘁。他是带着严重的疾病来到兰考县工作的,为了战胜“三害”,焦裕禄把自己的病痛完全置之度外,忘我地为人民工作,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br/> 焦裕禄同志把自己的一颗革命红心“掏”了出来,紧紧地贴在人民的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确确实实达到了“掏尽”的程度。他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一心为人民,一切为人民;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是他所思所行的出发点和落脚处。所谓“掏尽”,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为人民服务要“完全”,要“彻底”。焦裕禄正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的。古话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焦裕禄“掏尽红心为人民”,简直是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地步。请听听他临终前的话吧:“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透彻地看到焦裕禄同志的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无限忠心。<br/> “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个大风雪天焦裕禄同志在两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家里对老人的一句答话。焦裕禄就是这样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儿子的。对!焦裕禄就是人民的儿子,而且是人民的好儿子!<br/> 是什么东西使焦裕禄有一颗革命的“红心”的呢?又是什么东西教他把这颗红心“掏尽”来为人民的呢?他死后,人们在他的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部书:一部是《毛泽东选集》,一部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枕下放着两部书的事情,就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数九寒天荡春风

第6版()<br/>专栏:<br/><br/> 数九寒天荡春风<br/> 周恒轩<br/> 寒风凛冽的夜里,安徽蒙城庄周公社沙果园生产队的办公室里却是灯光明亮,热气腾腾:社员们正在商讨着这冬忙的下一步棋如何走法。<br/> 这个队一九六五年粮食单产超了“纲要”,把过去吃救济粮的落后帽子摘掉了;可是,棉产还比同大队的黄海生产队差一着。怎么办?要赶!要超!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要赶上去,今冬就得狠抓肥料。可是现在肥源却成了问题,咋办?<br/> “我说,”静了一会的会场上响起了老贫农李成夫的声音,“咱不能看人家挖塘泥光跟着眼馋。咱也来个全体动员,八方出动。我就不信找不着肥源!”<br/> “对!”生产队长娄殿生站起身来,指着油灯前《毛主席著作选读》中的《愚公移山》一文,斩钉截铁地说,“愚公一家人都有决心搬走两座大山,我们是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公社社员,还能叫肥源难住!”<br/> 第二天,东方才露出一线鱼肚白,娄殿生便挎上粪箕,开门走出来了。此刻,东西院几家的门都响了。他知道这些社员们也是睡不安稳,心里不由一阵蜜甜:同是一副当家人的热心肠哟!<br/> 寒风扑面吹来,娄殿生挎着粪箕,径直往县城走去。他不进大街,不串小巷,却绕着城壕走走停停,停停看看。当他走到东关外桥头时,那水边发黑的砖墙把他吸引住了。他急忙脱鞋挽裤,一步一试地走进水里。<br/> “叔叔,您想干啥?”岸上几个红领巾关切地发问。<br/> “唔,我试试这里头是深是浅。”<br/> “叔叔,天冷水凉呀!”一个红领巾一面说着,一面顺手撂下一支学练拼刺用的长枪——竹竿给娄殿生,“叔叔,您拿去量吧!”<br/> 娄殿生兴奋地接过小竹竿,插进壕心,拔上一看,好家伙,污泥足有齐腰深哪!于是他立刻拔腿上岸,一口气奔进了村。迎头碰上了李成夫老汉。没容殿生开口,成夫老汉忙说:“殿生,我昨晚琢磨一夜,倒想出个门道。我想那陈年积水不干的老城壕里,保准是个大大的黑金窝……”<br/> “嗬!”殿生再也忍不住了,<br/> “咱俩可是拉着弦子打脚板——想(响)到一块了!”<br/> 娄殿生拍拍成夫老汉的手,说道:“我已经去量过了。您看嘛!我这腿上的黑泥咋样?!”<br/> 成夫老汉仔细打量一下殿生那半截泥腿,兴冲冲地说道:“嗨!这下子,劲有处使喽!”<br/> “肥源找到了”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霎时传遍全村。这六十二户的村子马上闹腾起来。仿佛有谁下了动员令,人们各奔各家,抓锹扛锨,抬筐背桶,聚在一起,等候出发。<br/> 娄殿生肩扛大锨,黑黑的脸膛放着光彩,大步向前走着,社员紧随在后,直奔东关而来。<br/> 走到半路,忽听后边有人连声大喊,大伙扭头一看:原来是杨瑞华,过门两年,上月生了个胖娃娃。昨儿个娘家来人接她,队长准她五天假让她回去了。可她为啥今天就回来了呢?<br/> “瑞华,有事吗?”娄殿生关心地打量着她。<br/> “有事,”瑞华喘着粗气,扬扬手中铁锨,“参加挖肥!”<br/> “你身子能行吗?”<br/> “能行。”<br/> 队长了解这位年轻的共青团员的心意,知道劝说无用,便热情地说道:“干吧!可要注意身子!”<br/> 干吧!这支大军一到城壕边,贫农社员赵洪恩和李景华在娄殿生的带领下,挖开水路,打埂培坝,南北两端水桶齐飞,戽水的戽水,甩泥的甩泥,修坡的、垫路的……霎时间人声鼎沸,劳动号子震响天空。<br/> 战斗进行到第四天——元月十号。一天劳动之后,社员都聚在办公室里学毛主席著作。突然,广播喇叭响了:“本县地区十一号转阴,十二号有小雨到中雨……”<br/> 娄殿生放下手里的书,把灯头挑亮一些,站起身来,面对大家说道:“要下雨了,咱们挖污泥的事,大伙看,怎么办?”<br/> “怎么办?”屋里刷地象是炸了雷,“没二话,抢在雨前,完成任务!”<br/> “对!”娄殿生振臂说道:“我们要记住毛主席的话:克服困难,就是胜利!”<br/> 元月十一日清晨,乌云布满天空,寒霜遍地,东北风吹弯了树枝。积肥工地上却干得热火朝天,甩泥上岸辟哩拍啦地响,抬泥的来往穿梭不停。风越刮越大,岸上的污泥越堆越高;天越来越冷,社员们却越干越欢。

沸腾的山村(唱词)

第6版()<br/>专栏:<br/><br/> 沸腾的山村(唱词)<br/> 河南南阳新店公社社员 蓝建堂<br/> 伏牛山下黄泥岗,<br/> 十几户一个小村庄。<br/> 这一天不知为了什么事,<br/> 山村沸腾闹嚷嚷,<br/> 村中间跑来了老保管,<br/> 肩上扛着耧一张,<br/> 得意洋洋往前走,<br/> 路过一家大门旁,<br/> 伸头往里望一望,<br/> 扯嗓子喊声柱他娘:<br/> “喂!林大嫂出来吧,<br/> 呆屋里不嫌闷得慌。<br/> 我给你报告个好消息。”<br/> (夹白)“啥好消息?”<br/> 林大娘走出房门搭了腔。<br/> 保管说:“你那两腿不利爽,<br/> 还老想进城去逛逛。<br/> 今天遇的真凑巧,<br/> 供销社的同志下了乡。”<br/> 大娘说:“这事我比你知道的早,<br/> 你干啥大惊小怪瞎嚷嚷。<br/> 刚才我在屋里坐,<br/> 供销社同志把货送进房。<br/> 卖了东西还不算,<br/> 嘿,临走又买去我编的大箩筐。”<br/> 保管说:“你说这事不稀奇,<br/> 我是说铁工厂挪到咱们庄。<br/> 修锄修犁多便当,<br/> 不误春耕好时光。<br/> 嗨,老嫂子,不光耧腿能修好,<br/> 说不定你这腿也能给你开个方。”<br/> 林大娘一听撇撇嘴,<br/> “去你的吧,<br/> 没有话说你强开腔。”<br/> 保管说:“我说的都是实在话,<br/> 今儿可无意把你诓。<br/> 人家说省里来了医疗队,<br/> 最好的医生下了乡。”<br/> 大娘说:“这下乡,那下乡,<br/> 哪有这多好事到咱村庄。”<br/> 保管说:“不信你就瞧瞧看,<br/> 城里剧团也下了乡,<br/> 叫什么文化工作队,<br/> 听说还来了主演张淑芳。”<br/> 大娘说:“算啦,算啦,<br/> 越说越是不象样。<br/> 张淑芳是闻名的大角儿,<br/> 咋能到咱这小村庄。”<br/> 一个庄字刚落地,<br/> 锣鼓喧天响四方。<br/> 一群小孩头里跑,<br/> 后跟演员一大帮。<br/> 众社员哄的一声围上去,<br/> 顿时围成一堵墙。<br/> 有的忙着抢行李,<br/> 有的握手问短长。<br/> 亲亲热热往家让,<br/> 林大娘一见着了忙。<br/> 不说短,不道长,<br/> 伸手拉着个大姑娘:<br/> “姑娘,走,你就住到我家里,<br/> 俺那屋里可宽敞。”<br/> 姑娘忙说好好好,<br/> 两人拉手进了房。<br/> 林大娘伸手掂起新茶瓶,<br/> 又端起一个新茶缸。<br/> “来,姑娘,你先喝一杯,<br/> 我再给碗里放点糖。”<br/> 姑娘连说:“别客气,<br/> 自己人无须这样忙。”<br/> 说着话掂起笤帚就扫地,<br/> 大娘急忙拉衣裳: “跑一路累的就够呛,<br/> (夹白)姑娘你歇歇吧!”<br/> 姑娘说:“我一点也不累的慌。”<br/> 说罢又出门去担水,<br/> 把水缸打的满荡荡。<br/> 大娘不知说啥好,<br/> 满脸带笑直夸奖:<br/> “您爬山越岭来演戏,<br/> 到家还帮俺的忙。<br/> 你真是毛主席的好孩子,<br/> 党培养出来的好姑娘。<br/> 见大家你代我问个好,<br/> 特别是那个主演张淑芳。”<br/> 姑娘一听抿嘴笑:<br/> “大娘不要多夸奖,<br/> 你提别人我不知道,<br/> 张淑芳演戏可不怎么强。<br/> 有啥意见请你对我讲,<br/> 我保证她不会气的慌。<br/> 这会儿,我到台上去望望,<br/> 等开戏我来把你搀上。”<br/> 大娘说:“有事尽着你的办,<br/> 不要再为我一人忙。<br/> 俺山沟里常年不看戏,<br/> 你放心吧,<br/> 我决不会放过这好时光。”<br/> 这姑娘笑笑没吭声,<br/> 迈开两腿出了房。<br/> 来到后坡大空场,<br/> 见大伙正在挂遮堂。<br/> 看戏的人儿真不少,<br/> 姑娘赶忙去化妆。<br/> 眼看到了大半晌,<br/> 声声锣鼓响满庄。<br/> 离开戏的时间没多远,<br/> 姑娘急忙下台去接大娘。<br/> 往前没有走多远,<br/> 见一群人围着闹嚷嚷。<br/> 这个说:“林大娘旧社会落下了寒腿病,<br/> 想不到今天能丢下拐杖。”<br/> 那个说:“毛主席给山沟里派来好医生,<br/> 人家的针法真是强。”<br/> 姑娘一听心花放,<br/> 挤进去伸手拉着林大娘,<br/> “大娘,你——?”<br/> “我,我这腿已经好了一大半,<br/> 你看我一步就能跨多长。<br/> 从今后走路再不用拐杖,<br/> 能和姑娘小伙赛一场。”<br/> 说的众人哄堂笑,<br/> 老人家把来由告诉这姑娘:<br/> “你走后没有多一会儿,<br/> 有一个大夫到门旁。<br/> 我腿上的病人家早知道,<br/> 到屋里一针下去就清爽。”<br/> 大娘还要往下说,<br/> 锣鼓声催的人发慌。<br/> 姑娘说:“大娘等着看戏吧,<br/> 我这马上要出场,<br/> 你看我演的象不象,<br/> 下台可要多帮忙。”<br/> 说罢就往后台跑,<br/> 林大娘送走了这姑娘。<br/> 抬头看,满眼尽是新景象:<br/> 靠山坡,搭个戏台子,<br/> 青山衬景树作墙。<br/> 这边厢炭火炉子呼呼响,<br/> 铁锤打的叮叮当。<br/> 老师傅累了一头汗,<br/> 唰啦扒个光脊梁。<br/> 那边厢社员正把货物买,<br/> 各样的商品摆多长。<br/> 营业员又拿货来又算账,<br/> 把生意做到人心上。<br/> 林大娘越看越高兴,<br/> 忽听弦声响耳旁。<br/> 急忙扭头台上望,<br/> 台上出来了个老大娘。<br/> 老人家近前仔细望,<br/> 呀!演老婆的就是刚才那姑娘。<br/> 越往下看越热闹,<br/> 戏到好处收了场。<br/> 台下如雷掌声响,<br/> 人群欢呼震山岗。<br/> 这个说:“这一出就叫《卖箩筐》,<br/> 张淑芳演的是老大娘。”<br/> 那个说:“人家唱的就是好,<br/> 你听嗓子多亮堂。”<br/> 林大娘闻听猛一愣,<br/> 啊!这姑娘就是张淑芳。<br/> 你瞧她快步走到台子上,<br/> 要去会那个好姑娘!<br/> 苗地 插图(附图片)

文化下乡的捷径

第6版()<br/>专栏:文化新村<br/><br/> 文化下乡的捷径<br/> 海禾<br/> 文化下乡,图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是农村幅员广阔,地区分散,怎样才能把革命书籍广泛地、及时地送到广大农民的手中呢?新华书店固然要努力面向农村,送书下乡,但光靠新华书店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足的。最近,安徽省和吉林省长岭县采取了“专、兼、群”三结合的方法,普及农村图书发行网,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专、兼、群”三结合,就是以新华书店专业为骨干,以兼营的供销社为助手,以群众业余力量为依托。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扩大了农村的图书发行网。<br/> “专、兼、群”三结合的农村图书发行网的建立,使图书能迅速下乡,既普及了文化,也方便了社员。书送到了村口,田头,农民们称赞说:“吃的、穿的,用的能买到,如今看的也能买到,毛主席为我们贫下中农想的真周到!”<br/> 由于发行网深入农村,发行工作者就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到农民的需要;这样,下乡供应的图书也就能做到“对路”了。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图书发行网的普及和深入,巩固和扩大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由于革命书籍和科学知识书籍下乡下得多、下得快、下得对路,这就充分发挥了革命图书在广大农村中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知识的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推动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喜夺丰收(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喜夺丰收(年画) 臧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