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 争取新的胜利
——省(自治区)市报纸新年社论综述
今年是我国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市报纸在新年发表社论或祝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号召各地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争取新的胜利。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许多报纸指出,我国人民在国际国内的革命浪潮中,胜利地完成了一九六五年的革命和建设任务,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九六六年的到来。
辽宁日报在社论中说:“一九六五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方面的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开始实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不仅使全国人民感到极大的欢欣鼓舞,而且会使我们的朋友和全世界人民都感到高兴,使我们的敌人感到沮丧。”
云南日报在社论里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高举更高举,要把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突出再突出,要把革命精神发扬再发扬,要把战备观念加强再加强,要把领导作风、领导方法改进再改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主动和创造精神,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胜利,出色地完成五年计划第一年的建设任务。”
青海日报在社论里说:一九六五年,“由于经过城乡社教运动和各个战线上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广大群众觉悟空前提高,社会主义阵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一个大学毛主席著作和大学解放军,大学大寨,大学大庆,大学王杰的运动。这个学习运动,使人的思想革命化、机关革命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为全国人民服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思想,正在变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实际行动,精神力量变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西藏日报在社论里说: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显著地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广大农牧民的社会主义觉悟、阶级觉悟、爱国主义觉悟,他们社会主义的方向更加明确,无产阶级的立场更加坚定。全区各地广泛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武装了广大干部、群众,使人们的革命精神大振,使机关、企业、乡村的精神面貌大变。社会主义的好人好事多起来了,人的积极因素进一步调动起来了。”
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
许多报纸都指出,要搞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必须在一切工作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指针。
解放日报说:“对于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来说,是不是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不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是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指针,应该看作是一个立场问题、阶级感情问题、举什么旗帜的问题,看作是阶级觉悟高不高、党性强不强的最重要的标志。各条战线的同志,都必须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放在首位,抓住不放,长期坚持,总结经验,反复落实,使自己不愧为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战士。”
“毛泽东同志历来教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要善于把毛泽东思想这个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学,不断地用,反复地学,反复地用,才能逐步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检验我们的学习有没有成绩和成绩的大小,不仅看他读了多少毛主席的著作,更要看他用得怎样;不仅看他讲得如何,更要看他的实际行动。所谓‘用’,就是为着深入开展三大革命运动,为了兴无灭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为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以毛泽东思想之‘矢’,去射我们思想和工作之‘的’。这样的活学活用,是把毛泽东思想变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武器的根本途径。”
甘肃日报说:“我们所要突出的政治,就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指针的政治。突出政治,就是毛泽东思想挂帅,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政治工作放在其他各项工作的首位,由政治统帅一切。”
打好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仗
河南日报在社论里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今年是关键的一年。我们一定要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两条道路斗争为纲,继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扎扎实实地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迈开胜利的第一步,为顺利地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农业生产新高潮正在蓬勃发展,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已经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如何使高潮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下去,乘胜向新的目标前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大幅度增产,就成为河南全党和全省人民的中心任务。”
浙江日报说:“在新的一年,我们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九六六年的计划任务。”“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使我们在政治上、物质上都能顶得住任何风浪的一个战略性措施,是集中地反映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吉林日报、辽宁日报、黑龙江日报、宁夏日报都在社论中强调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吉林日报说:“从我省国民经济情况来看,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业生产不稳不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我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所担负的其他建设任务,也就很难搞好,甚至没有保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省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工业生产和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任务,能不能很好地实现,都将取决于农业生产能不能很快地搞上去。因此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为当前全省人民最迫切的重要任务。”
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增产节约运动
辽宁日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和内蒙古日报在社论中指出在一九六六年必须继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大学解放军、大学大庆、大学大寨的运动。辽宁日报说,解放军、大庆、大寨“都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是革命化的旗帜,向他们学习,将更直接促进我们思想革命化。我们工业要学大庆,农业要学大寨,要努力学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热情,艰苦作风,斗争精神。用大庆、大寨和自己一比,什么骄傲自满、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就站不住脚了,就会树立起雄心壮志,产生奋发图强的要求,坚决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道路。”
新华日报说:“大寨大队、大庆油田的成就,集中起来,就是遵循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教导,依靠广大群众,发扬了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贯彻执行了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任何单位,上上下下、各行各业,都要坚持贯彻执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坚持走大寨、大庆之路。”
四川日报说:“一年多来,我省各地掀起了学大寨、学大庆的热潮,出现了一批大寨式、大庆式的先进单位及其代表人物。这些先进单位的实践一再证明,走大寨、大庆之路,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学大寨、学大庆,使已经出现的大寨式、大庆式的先进单位得到巩固和提高;使目前还学得较差的单位克服思想障碍,加强组织领导,真正把大寨、大庆精神学到手,改变落后面貌,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大寨式、大庆式的先进单位。”
突出政治、抓革命、促生产
大众日报指出: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那里突出了政治,抓住了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这条纲,那里的革命精神就大大振奋起来,生产就大幅度地增长,工作就大踏步地前进。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突出政治,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打好政治思想这一仗,用思想革命化的新胜利来保证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一切工作的新高涨。
贵州日报说,毛主席告诉我们:“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我们应当对阶级斗争形势,经常进行具体分析,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工作都要上纲,在一切方面都要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依靠工人阶级、贫农下中农、革命的干部、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只有这样,我们的生产建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不断胜利前进。
湖北日报指出:“要继续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认真搞好,搞深,搞透,搞彻底。已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地区和单位,要注意从领导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方法上来组织新的革命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果。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把阶级斗争这个纲贯彻到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去。”
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
黑龙江日报、安徽日报、四川日报、浙江日报、新疆日报等报纸在社论中指出:在大好形势面前,在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前,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全体干部,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紧紧地跟上国际斗争形势,紧紧地跟上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紧紧地跟上群众的革命精神,紧紧地跟上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要求。
黑龙江日报说:“我们的全体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自己成为方向明、志气高、干劲大、作风好、方法对的坚强的领导者。我们不仅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仅要有改天换地的雄心,而且要有推进世界革命的大志。”
四川日报说:“现在,全省各地各级领导干部,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纷纷到农田基本建设第一线,带头参加劳动。这对于人民群众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它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必将出现一个更加蓬蓬勃勃的生产建设新高潮。各级干部要在过去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种好试验田、样板田,继续实行‘三定一顶’的劳动制度,使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真正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安徽日报要求干部在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要防止骄傲自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要学好毛主席的四篇哲学著作和《反对自由主义》、《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两篇文章,力求使我们的头脑里多点共产主义觉悟,少点个人主义;多点唯物主义,少点主观主义;多点辩证法,少点形而上学;多点自觉性,少点盲目性。”“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事事走群众路线。好话,坏话,正确的话,错误的话,都要虚心的听,耐心的听,听后分析研究,该采纳的坚决采纳,不要总是自以为是,从不自以为非。对群众不愿意办的事,决不强迫群众办,弄清了原因所在,不该办的认错不办,该办的说服群众,思想通了再办。”
新疆日报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要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培养和提拔新生力量的工作。有步骤地认真地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整顿、纯洁和提高党的队伍,建立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要使自治区每一个党组织,都成为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领导群众进行三大革命运动的核心力量。”


第5版()
专栏:

一双铁肩改天换地
——记江西瑞昌大桥大队改良红壤实现棉花高产的斗争
江西瑞昌县大桥公社大桥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以国为怀,在瘠薄、苦旱的红壤山地上,艰苦奋斗十二年,使棉花连年大面积高产,同时粮食自给有余,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大桥的七百多亩棉地,大部分分布在赣北赤湖西岸的二十一个支离破碎的红壤山岗上。解放前,人们形容它是“地在黄土尖,水等落雨天,吃饭没有田,穿衣收不到棉”的穷地方。
解放后,大桥人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双肩和两手,把红壤瘠地变成了黑壤沃土,战胜了两个五十多天不雨的中旱年和三个一百多天不雨的大旱年,使全大队的七百多亩棉地,连续四年亩产皮棉百斤以上。去年亩产皮棉高达一百五十斤,比解放那年增长七倍多,比合作化前增长两倍多。全大队六百四十多亩小麦(其中有五百九十亩小麦与棉花套种),去年平均亩产三百多斤,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八十二,比合作化前增长近两倍。近几年来,全大队每人每年平均卖给国家皮棉九十多斤;从一九六一年起,全大队的粮食已经自给有余。
地穷肩膀硬
一九五三年冬,是大桥人组织起来改造红壤瘠地的起点。
当时,大桥下村三十三户农民,在大桥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现在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华先的领导下,组织起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一成立,许多社员迫不及待地要求改造红壤瘠地,改变棉花低产面貌。要改造酸性重、蓄水性能差的红壤瘠地,就要施用大量的肥料,加深土层,疏松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可是,附近都是光山秃岭,缺少肥源。单靠农家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怎么办呢?有人说:到山下赤湖去戽湖泥,捞湖草,挑肥上山。
可是,地这样分散,土这样瘠薄,要挑多少年才能使土变厚,使地变肥呢?
通过讨论,人们的思想统一了。大桥人就冒着严冬,在万家汊下湖,揭开了挑泥改土的序幕。
在湖里,几十个男女社员光着脚,站在冰冷的烂泥里,挥动铁锹,把泥草戽上岸来。
在岸上,另一批社员用土箕挑起泥草,迎着寒风,爬坡登山,送到红壤地上。许多人一天挑十六七担,每次来回要走三里多路。人们的肩膀磨得红肿。但没有人叫苦。
从这年冬天到一九五四年秋天,大桥人首先给近湖的四十多亩红壤山地每亩铺上了三百五十多担湖泥、一百多担湖草。结果,这年这些地棉花产量比上一年增产百分之三十一。
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大桥人。到一九六二年,许多近湖的红壤山地,由瘦变肥,由薄变厚,由红变黑,棉花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还有不少离湖较远的地,仍然比较瘠薄。面对这些情况,有些人认为:反正现在有吃有穿了,歇两年不挑也可以过得去,何必这样苦?针对这种思想,党支部组织全体社员开展一次“为谁挑泥,为谁苦?”的讨论。
大桥人通过忆苦思甜,展望未来,眼界开阔了,觉悟提高了。再挑泥改土,仿佛肩膀上挑的不是泥巴,而是一担担棉花和粮食,挑的是支援国家建设的重担。
从一九五三年冬天到现在,大桥人整整挑了十二年的湖泥、湖草。全大队在二十一个山岗上的七百多亩红壤地,土层由薄变厚,由瘦变肥,由红变黑。土壤的初步改良,使棉花产量逐年上升。大桥人改造红壤瘠地、改变低产面貌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天旱地不旱
大桥人凭着这股“铁肩膀”精神,在改造红壤的同时,还同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水是农业的命脉,红壤瘠地更需要大量的水。可是,大桥这地方,虽说近在赤湖边,然而地在山上,湖在山下,地高水低,可望不可及。因此,解放前十天半月不雨就闹旱,五十多天不雨就成灾。
解放后,特别是合作化以后,大桥人再也不听天由命了。他们说:过去种棉,是为自己活命;现在种棉,是支援国家建设。不管天旱不旱,既要种好,更要保收。没有水,就到赤湖里去挑。
十二年来,他们小旱小挑,大旱大挑,冒着酷暑骄阳,忍热受渴,用汗水战胜了干旱,使灾年农作物也获得好收成。
一九六四年,大桥遇到一百多天不雨的大旱,而棉地仍然亩产皮棉一百零四斤。这是大桥人为国保棉的巨大胜利,也是他们十多年来与天斗争的一个缩影。
这年七月下旬,大桥发生了二十八天不雨的伏旱,接着又是七十八天不雨的秋旱。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桥人没有被旱魔吓倒。伏旱一开始,他们便到赤湖去挑湖水,捞湖草,同干旱苦斗了一百多天。
为国家挑重担
大桥是产棉区,过去每年都要国家供应一二十万斤粮食。初级社成立后,许多社员说:我们年年由国家供应口粮,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我们要努力增产棉花,也要想办法增产粮食。可是,大桥这地方,土薄地少,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多地。除了种棉以外,哪里有地种粮食呢?有人主张:棉麦套种。可是过去有人试过,棉麦产量都很低。多数人认为,现在生产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主张再试一试。
社委会支持了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一面开垦一部分荒山湖地,一面进行棉麦套种的科学试验。胡华先同老农胡茂武等组成科学试验小组,从一九五三年开始,不断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大桥人经过六个年头,四次试验,三次失败,棉麦套种的耕作试验终于成功了。
从一九五九年冬开始,大桥大队全面推广了小麦宽行条播宽幅的新技术,棉麦套种的面积逐年扩大,到现在已有五百九十多亩。同时,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肥料的增加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善,终于夺得了棉麦两熟双高产。从一九六一年起,大桥实现了产棉区粮食自给有余的愿望。去年套种的五百九十亩小麦,平均亩产高达三百一十六斤以上。
* * *
大桥人回顾十二年来走过的道路,觉得走对了。但是他们并不满足。大家说:国家建设一天天在发展,我们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太小了。水利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棉粮要进一步做到稳产高产还有困难。我们应该“铁肩膀”加现代化。在湖边修建抽水机站,在山上开起盘山渠道,把挑水上山变为引水上山。
现在大桥人发扬不断革命精神,在杨家山脚下建起了一座抽水机站,在山上开出了一里多长的盘山渠道,揭开了向现代化农业进军、进一步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序幕。
新华社记者 王毅


第5版()
专栏:

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前进
记北京郊区粮食高产单位——南韩继大队
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南韩继大队,艰苦奋战八年,在瘠薄缺水的“旱高台”上建设了稳产高产农田,粮食产量稳步上升,成为北京郊区粮食高产的一面旗帜。
去年,北京郊区严重干旱,但是这个大队的一千一百多亩粮田,又夺得连续第八年大丰收,平均亩产量突破了千斤大关。全大队一百八十三户、九百零四口人,平均每人生产粮食一千三百斤。
南韩继大队能够连年夺得丰收,是因为它有一个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认真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党支部。它领导社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不断克服着资本主义思想,以及靠天、守旧、骄傲自满等思想障碍;同时,领导群众与天斗争,向地要水,大胆创新,改革耕作制度。这样,就使得南韩继的农田,逐步变成高产农田,南韩继人也锻炼成一支能打硬仗的战斗队。
南韩继原是个干旱、贫困出名的穷村子,村庄和耕地象一座高台一样,突起在“北京猿人”故乡龙骨山东南的平原上,地下水位很低。经常是别处不旱这里小旱,别处大旱这里特旱。南韩继的农民世世代代就是在这块“旱高台”上,同“旱魔”进行斗争,过着苦难的生活。
解放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南韩继人同干旱的斗争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八年间,南韩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两倍,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现在许多社员户都有余粮,集体也有储备粮。八年来共向国家交售了二百六十多万斤粮食。定方向
解放后,南韩继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一直在寻找摆脱贫困的道路。走哪一条路?各个阶级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九五七年秋天,有些人(大都是富裕中农)提出主张,不要再啃这块干旱砂地,腾出主要劳力去搞“副业”。有个别干部也认为这是解渴的办法。但是广大贫农下中农社员不赞成,大声疾呼:不发展农业,单搞副业,这条道走不得!
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反映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相反的方向。党支部及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两年前的教训。那时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掌权,曾经以搞副业为名,干投机买卖。那一年赚钱不少,可是大部分被少数搞“副业”的人分走了,集体的庄稼没种好,秋后靠国家调粮食吃。一心务农的贫农下中农社员,粮、钱都分得少。
事实越摆越明,社员们说:这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邪道。我们应该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如果种地的都丢下锄头去抓钱,伸手向国家要粮,国家的粮食从哪里来?社会主义靠什么来建设?
党支部书记徐庆文,深深懂得粮食的重要。这个曾经被地主逼出家门、参军后负伤转业回乡的“老八路”,以他亲身的经历对大家讲:“革命需要粮食。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封锁解放区,如果不是自己动手开荒种粮,就没办法战胜敌人。现在美帝国主义还在到处逞凶,如果我们农民为国家准备下充足的粮食,就等于给美帝最有力的反击”。
党支部又引导社员回忆解放前后两次大旱的两种情况,使广大干部、社员更加热爱新社会和明白了“粮食是宝中之宝”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决心听党的话,把心思和力气用到农业上,迎着困难,坚持走以粮为纲的正确道路。抗干旱
方向明确了,但是如何战胜干旱这个根本大敌?是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两种思想的交锋又在南韩继展开了。
这里附近没有河流,唯一的办法只有打井。可是一提到打井,有些人就搬出世世代代流传在南韩继的一句老话:“旱高台”不到黄泉难见水。然而大队党支部认为:社会变了,过去办不到的事情,合作社社员应该办得到。既然村里打出过饮水井,地里就能打出灌溉井。
就在一九五七年冬天,一支以党团员为骨干的打井队成立了。他们冒着寒风破土动工,在坚持了二十多个日夜以后,终于看到一滴滴泉水从井底的石头缝里渗出来。打井队员顾不得回家过年,一清早敲开供销社的大门,买回南韩继历史上第一台水车,连夜安装。
大年初一,全村老老少少象赶庙会一样,挤到井旁看水车浇地。
一九六○年,高压输电线路架到了南韩继,社员们就安装电机水泵,边抽水浇地,边深挖打井。随着井筒的不断加深,普通水泵已经无法把井水抽上来了。有人建议改用深井泵,但是一算账,每台要一万八千元,开支太多,干部社员就反复试验,最后,每眼井只花一千多元,就解决了深井取水问题。
南韩继人就是这样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找出一条利用有限水源抗旱的道路。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四年,他们一共打了五十多眼井,虽然有一半以上没打出水来或者坍毁了,但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收获:第一,打成功的十多眼井保证了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农田用水;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们的靠天思想,树立了人定胜天思想;第三,锻炼出一支敢于斗争不畏艰难的抗旱队伍。
南韩继人就是在这种深谋远虑、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导下,抗住一次又一次旱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巧种田
“旱高台”上有了水,肥料也相应地增多,到一九六二年,每亩地的施肥量已达一万五千斤。有了这些条件,南韩继人种出了好庄稼,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但是,新的任务又摆在南韩继人面前:继续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在耕作制度上进行革命,在争取稳产的同时,进一步实现高产。
一千二百亩土地是有限的,一百八十天无霜期也是没法变更的。但是南韩继人的智慧和干劲却是无穷的。他们决心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要把历史上的一年一季庄稼变成两茬庄稼。
在党支部领导下,他们向外地学习了套种的经验。当六月初小麦开始黄梢时,就把玉米提早点种在小麦行间。等到六月下旬,金黄色的麦子一收割,绿油油的玉米苗早已冒出地面了,这样就保证了玉米在秋季种麦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同时夏种的劳动力也可以腾出来,全力以赴用于收割。
但是,秋收季节更紧张。从收完玉米到种上冬小麦,也只有十多天时间。又要耕地,又要送粪,稍一耽搁,不是上千万斤肥料运不到地里,就是延误了小麦播种。为了解决这个尖锐的矛盾,社员们又群策群力想出了“留条地”的办法。他们在头年种麦时,就在每二、三十亩麦田里预留出一条六、七米宽的空白地,到来年春天,在这块“条地”上种谷、黍等成熟期较早的作物。到九月初,玉米还未成熟,谷、黍已经收割。腾出地来,先把种麦所需的粪肥运进去,堆着备用。再过几天,玉米收割了,社员们只要把“条地”上的粪肥往两侧地里散开,就可以适时耕地种麦。这样,他们就实现了“一亩地当两亩地种,一个太阳当两个太阳用”的豪迈誓言。
南韩继人大破旧习惯,大胆改革耕作制度,一年种两茬、两茬都高产的经验,为北京郊区农民指出了提高复种指数的道路。
新华社记者 王昭钺 周建英(附图片)
南韩继大队党支部,是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坚强战斗堡垒。图为支部书记徐庆文(左三)和支部委员、队干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比先进,找差距,领导社员继续前进。
新华社记者 朱立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