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甘当耕读教育的“志愿兵”
河北省阳原县王家梁耕读小学教师 班承满
我们王家梁耕读小学,在拔海三千米的箭口山上。这个学校共有二十六个学生。全村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在办农村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普及农村教育,就要举办耕读小学;教师要有甘当“志愿兵”的精神,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要做到这样,教师就要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学生,不断改造自己,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现在来谈谈我的一些经历吧!
应该不怕一切困难
一九六一年八月,我到揣骨疃中心小学工作。在工作期间,常常听说山区生活苦,学校设备简陋,学生也难巩固,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有的人不愿到山上当教师。我心里想,都不愿到山上当教师,山区的孩子谁来教呢?如果党需要我上山办学,我就到那里去。
事情也真凑巧,一九六二年四月,深山小村王家梁小学的代课教师回家了,我就向领导上请求批准我到王家梁办学。
我背着行李上山,顶着炎热的太阳,踏上步步登高的崎岖山道。四十多里山路只走了一半,就累得我腰也痠,腿也疼,连步也拉不起来。我想,上一次山可真的不容易啊,今后要下山开会,这该怎么办呢?过午后,我终于到了王家梁村。到了学校看看,只见条件很差,房子不好,缺桌子,少板凳。我的思想上开始波动起来。
知道我来了,干部和社员都高兴地来看我,问长问短,非常热情。老贫农庞占魁对我说:“老师,这个地方实在小,实在穷,班老师可不要嫌我们这个地方穷啊!”我口里说:“没有什么。”可是思想上有点动摇了。这天晚上,很多社员都来学校聊天。从谈话中,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小山村只有二十四户人家,除一户下中农外,都是贫农。这里地势高,气候冷,虽是五月天气,还穿棉袄。特别是吃水困难,下沟弄水,来回要走三里多山路。冬天根本没有水吃,只靠背冰吃雪水。因为缺水,气候又寒冷,种菜十分困难,这里的人常年累月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更困难的是自己不会做饭,常常吃生饭。最初几天,我的思想很矛盾,心情老是不能安静,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每当夜晚躺在炕上,翻来复去地想着,是坚持创办新学校呢?还是回去呢?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是共青团员,刚上山就要下去,太不象话。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我应该下决心把学校办起来,不怕一切困难。
逐步改造世界观
到王家梁的第六个晚上,忽然下起大雨了。山雨很急,不一会儿,屋子里到处都在漏水,被子也湿了,这怎么能睡觉呢?没办法,我就把教室的两张桌子并起来,把被褥铺在下面,团做一团睡在桌子底下,雨水和泥水还是不住地往被褥和脸上乱溅。这一夜,我根本没有睡觉,思想斗争又激烈起来了。第二天一早,生产队长跑来看我,他对我说:“老师的房子漏得这么厉害,想来昨天晚上也没有睡成觉。天晴了,咱们先把房子泥一泥,把那根柱子换一换,咱们慢慢想办法给学校盖几间房。”我想,王家梁真还盖得起学校吗?可是,第二天,孩子们下午来上学时,都高兴地对我说:“老师,咱们村里要盖新学校了。社员做活回来都拉着椽子,现在已堆了一大堆了。”原来在那天上午,干部、社员开了会,决定给学校盖新房子。这件事情使我很受感动。
我又想起这几天以来,群众那样热情地待我:在我上课的时候,悄悄地担来了水;队长亲自来帮助我做饭,晚上围坐在学校里谈天……。我又想起在笔记本上记的几句话:“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时我明确认识到这是对困难的正确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放下他们的孩子不教就走吗?不能,必须为贫下中农孩子的学习动脑筋。我不断学习毛主席著作,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信心。同时,我也注意加强同贫下中农的联系,同他们建立亲密的感情,逐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思想初步稳定了,精神就振作起来了。我就和年龄较大的学生整理教室,一齐到山沟里刨白胶土,到三、四里以外的山沟里背白石板,来修理坑坑洼洼的土炕;修理房子需要草,就和学生上山去打;还借来一些工具,和学生一起修理破烂的桌子,推平黑板。干部和学生家长知道了师生动手修理学校,也主动跑来帮助换柱子,泥房顶,刷教室。队长曹玉禄和庞占胜看见学校里没有凳子,就把他们家里仅有的凳子拿来借给学校用。
扎根贫苦山区
我刚到王家梁村,经常来学校上课的学生只有十五、六个,学生为什么这样少,还有的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挨门挨户进行家庭访问,召开干部会,学生家长会,老贫农和我讲述了他们在旧社会里受尽了没有文化的苦。王家梁人民痛苦的历史教育了我。一次我去学生家里访问,老贫农庞银十分沉痛地对我说:“老师,我家祖宗三代没个识字人,你可知道庄稼人不识字的苦处?不说别的,过年写个对联都得到外村去请人,解放前有一年过年我身子不好,到外村跑不了,对联都贴不成。”我想,我是解放后在党的培养下才从中师毕了业,当了人民教师的,学了点文化知识,就看不起山区人民,嫌山区地方小,生活苦,不安心为贫下中农服务,不认真为他们的孩子的学习想办法,这不就是忘了本吗?我一定要扎根山区,永远革命,永远为贫下中农服务。
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劲头就更大了。那时还有七个学龄儿童没有入学,为使他们入学,我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家庭访问说服动员。七个学龄儿童都入了学,我感到十分高兴。
学校是办起来了,但不久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学生流动性很大,特别是在春播夏锄和收获季节,大一点的孩子都要下地或帮助家里干活儿,请假的学生很多。我想,群众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学文化,可又为什么不叫孩子们来上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请教干部和贫下中农。他们向我介绍这个山区农业生产规律,农活集中的特点,要求办一种既能上学读书,又能参加劳动的学校。我想起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他们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毛主席的教导和贫下中农的话使我心里亮堂了,我认识到自己开始办学,缺乏阶级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全日制的形式不适应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必须进行改革,实行半农半读。王家梁有三个女孩子,家里人口多,需要她们看门、哄小孩、喂小猪……,很少有时间读书,我就为她们开设午班。在离王家梁一里多远的后沟村,只有十三户人家,全是贫农,那里有四个学龄儿童,由于年龄小,又要看孩子,不能到王家梁上学。我就在那里开设辅导点,每周去三次集中起来进行教学。在刮风、下雪、下雨的天气里,辅导点的孩子们集中起来学习很不方便,我就挨门挨户给他们送课。有些孩子到野外拔草、挑菜,我就爬山过岭到山地里去给他们上课。辅导点的学生年龄有大小,为了照顾不同的特点,我采取了同教材不同进度的教学方法。有时忙不过来,就请年龄大的高年级学生代我教学。
为了更好地安排教学时间和劳动时间,我根据山区的生产季节和农民生活习惯,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确定农忙少学,大忙放假或三段交叉,农闲整日学习的方法。这样安排,家长十分满意,所有的学龄儿童都能坚持上学。
边教学边劳动
初到王家梁时,很多社员叫我写信,算账,写对联。有的贫下中农说:“要是咱们的孩子也能拿起笔来会写信,拿起本本会记工,拿起算盘会算账就好了。”这证明了毛主席所讲的:“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毛主席的教导,群众的要求提醒了我,我逐渐认识到不能再受旧框框的限制了。我征求了贫下中农和干部的意见,并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和建设山区的需要,来改革教学工作。如一年级补充了农村适用的庄户字,二年级开始学珠算,三、四年级结合语文讲授农村应用文(包括书信、通知、启事、借条、介绍信、合同、倡议书等),五、六年级每周增加一节农村会计课,学习生产队常用的会计知识。从一年级开始学毛笔字。在教学方法上,还注意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学了珠算,就给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布置每月给家里计算工分账。对高年级学生,我带他们帮助生产队会计算账。
在教学上,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建设山区的革命意志。王家梁的人们认为,这里种杏树不能活。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试验种桃杏树二十四棵,现在已经活了十九棵。我还和学生一起试验对其他农业生产技术作了一些改革。除了引导学生参加集体的劳动,解决学生的部分生活问题外,还领导学生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用自己的劳动,解决了全校学生书籍、纸张、文具等费用,教学设备也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决心安家落户
我按照党的教导,上山办耕读小学,为贫下中农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贫下中农对我比亲人还亲,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学校是全力支持。他们看到学校破烂,就节衣缩食,积极筹建,为学校盖了四间新校舍;他们看到学校上课没钟,就给买了一个闹钟。贫下中农的深厚情谊,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山区的决心,我把爱人也动员上山安家落户了。她上山后除了家务事外,还帮助学校教图画,批改低年级的作业。每当我出去开会时,她还替我给学生讲课。女社员想学习,她就抽空教她们识字。社员不但是对我好,就是对我爱人和孩子也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记得我的小孩有一次得了重病,发高烧,呼吸困难,昏迷不醒。这时正是深更半夜,社员知道了都跑来看他。大家着急得不知怎么才好,好象他们自己的孩子得了病一样地焦急。好几个社员都急得哭了。有两个青年社员说:“我们到郑家窑去请个医生。”他们就连夜跑了十六里山道,请来了医生,救活了我的孩子。
我从一九六二年上山办耕读小学,在党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虽然做了些工作,但要彻底改变山区“一穷二白”的面貌,为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还需要做更艰苦的工作。我决心在山区干一辈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而贡献一切力量。(附图片)
班承满和他的爱人同学生们在制作粉笔
班承满在后沟辅导点给学生上课


第3版()
专栏: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志愿兵”
——记新河公社一李大队耕读小学教师刘世英
赵礼清 徐章俐 董麟声
共青团员、贫农的女儿刘世英,是天门县耕读教育战线上一名坚强的“志愿兵”。
刘世英一九六一年在湖北省天门县胡市中学毕业后,被安排在合丰小学工作。今年春天,她参加了县里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刘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她想:党提出了教育革命的要求,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一次再次地向党支部递了申请书,坚决要求去半农半读教育战线当一名“志愿兵”。
革命的学校需要革命化的教师。经党支部研究,并报经区委同意,最后批准了她的要求,决定让她到新河公社一李大队创办半农半读的耕读小学。当她接到批准通知时,她向党立下了这样的誓言:“一定把青春献给耕读教育事业。”临走时,领导同志叮嘱她:“耕读小学生活较苦,困难较多,一定要顶得住。”她说:“再苦,也没有小时候随着母亲讨饭那样苦;再困难,也没有红军长征的困难大。我有四卷《毛泽东选集》,一颗红心,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它。”
依靠群众克服困难
二月十九日,她挑起行李,来到了耕读小学所在地——一李塆,走进去一看,房子四面通风,满屋牛粪。原来生产队曾经把这里做过牛栏。这天,大队正在这里开大会,干部在上面讲话,塆里的小孩成群结队,乱嚷嚷地闹得会场不象个样子,她意识到这些象脱缰野马一样的孩子,就是自己明天的学生。看来这场战斗还是艰巨的啊,她再一次回味着毛主席的指示:“工作就是斗争……”
在大队群众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汪炎才同志领着刘世英向大家作了介绍,有些社员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八年来,我们这里的民办小学办了四次,垮了四次,小伙子们都办不好,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怎么能把学校办好呢?”有的说:“保险不出三天,她就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着回去。”大队长动员到会群众给子女报名时,群众你望我,我望你,默默无言,一个个向刘世英投来不信任的眼光。沉默,比什么都难受,她的心里暗暗地思量:“办耕读小学困难确实不小呀!”
晚上,她久久不能入睡,一个念头涌向她的心头:区中心小学校舍宽敞,生活有规律,何苦……没等想完,她打了一个寒噤:“想当逃兵吗?多么危险的思想!”她想起了向党立的誓言,她意识到耕读小学办不起来,会使党的教育事业遭受影响,会使许多贫下中农孩子不能入学。她思想上矛盾极了。这时,她又记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毛主席的教导,使她心里开了窗户。第二天,她就挨家走访,逐户发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过几天的工作,终于有三十九个适龄儿童入学了。
开学了,教室里有三十九个孩子在读书,可教室外不时地有不少孩子从窗洞里探头窥望。她看到这些窗外的孩子,有的在放牛,有的在抱小孩,有的还在搓草绳子。这种情景,不禁使她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解放前,自己不也正是这样在学校门前徘徊窥望吗?可那是旧社会,现在是新社会,新社会里怎能让自己的阶级兄弟的子女成为文盲呢?强烈的阶级感情,进一步激起了她办学的积极性。于是她抽空隙时间,又去进行发动。她和社员一道劳动,社员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插秧、打麦、织布、挖沟、挑肥、搓草绳、打草包、除牛粪,样样都干。通过劳动和群众建立了亲密的感情,贫下中农称她是“贴心人”。
这样一来,社员有什么内心话也都愿意对她说了。社员的一些想法,她也摸得透了。贫农社员苏么二,有五个小孩,丈夫死后,家庭生活有些困难,孩子身上穿的破烂,她怕老师瞧不起,不愿送孩子上学。刘世英了解这个情况后,到她家里诉说了自己的过去。苏么二看到刘老师含着眼泪,深受感动地说:“老师呀!哪晓得你也是贫农的女儿,你一定是不会歧视我们伢子的。我放心把孩子交给你。”于是她的三个适龄孩子都报名上了学。在她的动员和影响下,绝大部分的适龄儿童都已入学了。现在耕读小学共有学生一百一十九人。
办学要从实际出发
“群众的信任就是我莫大的幸福。每多来一个阶级兄弟的子女,我就能为贫下中农多培养一个接班人。”刘世英同志就是这样对待摆在面前的艰巨工作的。但是一百一十九个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把全日制的框框带到耕读小学来,肯定是行不通的。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给她指出了方向。毛主席说:“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她倾听贫下中农的意见,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编成了两部制的多级复式:家庭劳力多、年龄小,可以坚持学习的四十七人编入全日制日班,农闲整天读书,农忙适时放假;要搞家务劳动的六个女孩子,编入半日班;要放牛的七个孩子编入早午牧童班;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白天要参加生产劳动的五十七个孩子,编入夜班,夜班又分甲、乙、丙三种形式。此外,还有两个实在不能上学的,就送字上门;因生产或家务劳动耽搁了课的,随到随补。形式多种多样,方便了群众,服务了生产。这样一来,群众越发高兴了,他们说:“毛主席想的办法真正好,学校办到我们群众的心窝上了。”
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现在,这所耕读小学在群众中已经扎下了根。倒塌的墙壁,群众献工砌好了,四面通风的窗洞,也装上了窗户。为了解决孩子喝水问题,群众帮助砌起了炉灶,并送来了柴草。干部、群众经常向她问冷问热,体贴备至。五月十八日夜晚,渠道决口,她不顾干部的劝阻,随着社员一道去抢险,一直坚持到午夜三点多钟才回来。房东刘大姐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待她回来时,锅里的饭,桶里的水,热腾腾地冒着气,衣服、毛巾、洗澡盆,样样摆齐。她打心眼里感激大家庭的温暖。
有一次,她去学习解放军某军事学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回来时已是夜晚八点多钟了。可夜校的学生一直在等她上课,一个没有走。她为学生的热情所激动,顾不得吃饭、洗澡,连忙拿起书本去讲课,一直坚持到十点多钟。还有一次,她到另一个小学去开团小组会,直到夜班上课的时候,还未返校,夜班的学生担心她摸黑路不好走,就自动地迎上前去,把她接了回来。新型的革命关系建立起来了,学校和群众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汪炎才同志说:“在我们这里,只要一提起刘老师,群众都莫不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她真称得上是毛主席的好学生,贫农的好女儿。”
立志在耕读小学干一辈子
刘世英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她在日记里这样勉励自己:“表扬,不等于是自己已取得了成绩。要永远谦虚谨慎,奋发学习。”每当县里来的同志向她了解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心得和工作情况时,她总是说:“我学习毛主席著作还是开始,我对人民也谈不上有什么贡献。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认真读毛主席的书,永远听毛主席的话,立志在耕读小学干一辈子。”(附图片)
山西临猗县张留小学农业常识教师翟艳云在田间给五年级耕读学生讲农业知识 新华社记者 宋莎荫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志愿兵”颂
读完班承满、刘世英志愿当耕读小学教师的文章和通讯,心头象被一股急流涤荡似地很激动。这两篇文章,是生动的思想教育材料,字里行间,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充满了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班承满和刘世英,原来在条件较好的全日制中心小学当教师,可是,当他们听说党和人民需要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村办耕读小学时,他们一再申请去当耕读小学教师。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何等近似,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献身于半农半读的教育事业。这是多么可贵的革命风格!多么自觉的革命精神!
这种“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精神,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应当具有的高尚品质。
我们国家有六亿五千万人口,农民就占了五亿多,其中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因此,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首先就是为农民服务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农村还没有很好地普及教育,许多贫下中农的子女还没有入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要解决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就要面向农村,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举办各种形式的半农半读学校,满足农民子女的入学要求。否则,教育工作者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仍然是一句空话。班承满、刘世英二位教师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因此他们志愿下乡上山,当耕读小学教师;班承满还把爱人接上山去,安家落户,这种为革命而战斗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下乡上山办半农半读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条件都会比较差些,苦些。但是,他们不怕苦,不畏难,同农民群众一齐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懂得,条件是会变化的。正因为那些地方条件不好,才需要人们去战斗,条件越是不好的地方,越需要人们去改变不好的条件,创造好的条件。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客观条件就会慢慢起变化,由不好到好到更好。你看,过去,王家梁拔海三千米的箭口山上,一直没有办成一所小学,可是,班承满去后,不是办了一所很出色的耕读小学了吗?刘世英到一李塆以后,一李塆的条件不是也慢慢地在变化吗?过去不能入学的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子女现在不是都入学了吗?可以设想,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这些地方的条件还会更好。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就是要象他们那样,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改变现有条件,使条件差的地方和条件好的地方的差别,逐步缩小。尤其是,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举办半农半读学校,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意义更为深远。
干革命,要有自觉革命的精神;对待艰苦的革命工作,要有勇于承担义务、不计个人得失的“志愿兵”的风格。革命的“志愿兵”,他们胸怀革命,志愿为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服务,志愿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贡献自己的一生。在过去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不论在战场上,在革命根据地里,也不论在蒋管区、敌占区,监狱里,法庭上,无数革命志士为了革命的需要,离乡背井,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终于赢得了中国人民大革命的光辉胜利。今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仍然需要发扬这种自觉的革命精神!在艰苦的革命工作面前,要勇于充当“志愿兵”。
举办半农半读教育,是一项新的事业,革命的事业,需要一批志愿献身于这一事业的革命战士才能办好。我们希望在半农半读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更多的“志愿兵”,把半农半读教育事业办得更好。


第3版()
专栏:

用革命精神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河北省阜城县古城农业中学教师 晋桂香
我是从一九五七年起教农业中学的。当时我们乡的党委为了解决高小毕业生的学习问题,更好地开展技术革命,决定办一所农业中学。乡党委让我当农业中学的教师。可是我自己也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教农业中学能行吗?当时找不出更适当的人当教师,我就想,自己是贫农的女儿,能有这点文化也是党培养的,可不能忘本。为了使自己的阶级弟兄学到文化,我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向党表示:“坚决教好学生”。
这些年来,我一直担任数学课。教初中数学对我来说的确是很吃力的。我本着教啥学啥的精神,抓紧一切课余时间钻研教材。为备好一课书,时常熬到深夜,睏了就用凉水擦擦脸,到院子里吹吹风。为了练好基本功,把代数教材的每个习题都演算一遍。有时假期也不回家,集中时间熟悉教材。经过一段苦学苦练,教材学通了,但怎样能讲得明白,仍然感到有困难。有的学生反映讲课听不大懂。为突破这一关,我又经常抽时间到附近公立中学去听课,并把其他学校数学老师的习题答案抄下来,和自己的对照。有时在讲课前先在自己的屋子里对着墙,看着表,进行试讲。就这样边学边练,边学边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有了提高。
但是,作为一个农业中学的教师,仅仅会初中功课,还是非常不够的。从一九五九年起,我又开始自修高中数学课程。困难当然很多,但是一想到毛主席教导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克服困难的信心就增强了。于是,我就一面刻苦钻研,一面虚心请教。遇到学不通的地方就请别的老师给讲讲,或到附近公立中学去请教,有时还跑到东光中学找母校的数学老师。经过两年多时间,终于攻下了高中代数、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这时再教起初中数学来,就能更好地掌握教材了。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备课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底数,课堂上突出重点、难点,精讲多练。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上学期代数测验,成绩平均达到八十分以上。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来学校增添了珠算、习字和会计等课,并要求加强农业基础知识课的教学。我校教师对这几门课程都是比较生疏的,有的教师说:“连自己都不大会,怎么教学生?”我就想,自己是共产党员,要敢于挑重担,就主动提出担任这几门课程。不会怎么办?毛主席教导我们从战争学习战争,我就不能从教学中学习教学吗?自己就边教边学,为学珠算和会计,曾拜三个生产队和油棉厂的会计为师,每天晚上,备好课、改完作业,就哗啦哗啦地打算盘。为学毛笔字,我就每天练几篇大字,写几百个小字。农业课除研究教材外,还向技术站、拖拉机站学习农业技术和农机操作方法,向老农学习实际生产经验。这样,自己逐步有了提高,基本上能担任这些课程了。学生也学会了打算盘,初步懂得了会计账目。一九六三年学生曾帮助生产队作决算,干部社员很满意。
几年来的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尽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教学经验,但是,只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用革命精神战胜困难,是可以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的。当然,我自己在这方面距离党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今后要多读毛主席的书,听党的话,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