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五分地”上闹革命
新华社记者 王焕斗 周昭先
巧夺天工 创造奇迹
广东省潮安县枫溪公社陈桥大队,有五千多人口,二千五百多亩耕地,平均每人有地五分。
每人才五分地,可算是少了。你也许会这样想:就这么一点儿地,怎么能够生活?可是怪得很,陈桥大队的人们不仅生活下来了,而且生活得很不坏。去年,他们除留足自己需用的以外,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的稻谷、花生、黄麻等产品,总值竟达五十多元。你看,这岂不是“奇迹”吗?
这的确是“奇迹”!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人们怎样利用这五分地。
踏进陈桥大队的田园,你就会看到那种也许是你从未见过的奇景:田野里,旱作的、水生的、高秆的、矮秆的、结架的、匍伏的,各种作物,交错穿插,同时繁茂地生长着。几乎每一块地里,都有两种以上的庄稼。你不禁会赞叹:陈桥人对土地的利用,真正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寸土不让 时不空过
陈桥出芋头。这里的芋头又大又香,沙嫩可口,历来就是远销南洋的名产。可是,这种芋头是全年生作物,种多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是有妨碍的。所以过去人们不敢放手发展芋头生产。
近年来,陈桥大队根据芋头幼苗期长达两个多月的特点,利用这段时间的地面,分别间种蚕豆、葱蒜、黄瓜、菜豆等成熟期短的作物。这些作物收获后,芋株长到一尺多高,进入盛发期,空隙地面不能再种其他作物了,但还可用来培育麻苗。两个半月后,麻苗育成了,芋叶开始衰退,又可套种高垅甘薯和晚稻。这样,除芋株盛发期的两个半月外,在其余九个半月,都可在芋头地里间种、套种其他作物,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今年,全队种了二百零五亩芋头,全部实行间种、套种,其中百分之四十是一年七熟,百分之六十是一年五熟或六熟。
出现在芋头地上的这种变化,只是陈桥大队充分利用土地的一个例子。类似这样以一种作物为主,同时又间种、套种其他作物的作法,已经大面积推广的,即有十九种;加上还未大面积推广的,种类就更多了。
正是由于大量实行间种、套种的结果,今年全队的复种指数高到百分之二百九十六,即一亩地差不多等于三亩地。过去,每亩地种的作物的产值,有的一百多元,有的二百多元;现在,一般可达四五百元,高的六百多元。同时,由于间种、套种的作物中,既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大量发展间种、套种,还可使“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得到更好的贯彻。现在,陈桥大队不仅结束了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五六十万斤粮食的历史,而且每年有四十多万斤粮食卖给国家。卖给国家的花生、黄麻、甘蔗等农产品,也比过去显著增多。社员收入和公共积累,都相应地增加了。
以田养田 越种越肥
也许人们会担心:象这样利用土地,不会把肥地种成瘦地吗?据说,这种担心陈桥大队的社员过去也是有过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必要的。相反,合理的间种、套种,能够做到以田养田,土地不是越种越瘦,而是越种越肥。在这方面,陈桥大队的主要经验是:安排作物前后茬的时候,把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穿插开来,实行间种、套种和水旱轮种。
眼前,这里地里的主种作物是早稻、早甘薯、芋头、甘蔗、白茄等作物,地里间种套种和后一期作物,则多数是花生、蚕豆、绿豆等作物。陈桥人认为,这样安排是合理的。他们说:把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间种、套种有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实行水旱轮种,不仅可以促使土壤肥分较好地发挥,还可减轻虫害和草荒。
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有根据。合作化以前,这里实行间种、套种的还很少。那时,大部分土地需要大量施肥。这几年,间种、套种多起来了,象过去那样施肥的土地却反而少了。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豆科作物增多,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地力。据调查,合作化前,这里真正的肥沃良田,只不过三百多亩,现在已增加到二千一百亩左右。
情况已经很清楚:陈桥大队在每人只五分地的条件下,能为国家作出重大的贡献,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土地,使它充分地发挥潜力,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由于茬口安排合理,这样充分利用的结果,地不但不会变瘦,反而变得肥沃了。你看,这该有多巧啊!许多到陈桥参观过的人,喜欢用“心灵手巧”和“巧手匠心”这类词来赞扬陈桥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胸怀祖国 作出贡献
可是,陈桥的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巧呢?他们生来就比别地方的人聪明吗?不,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现在利用土地的一整套办法,是经过很长时期的摸索,并且经过许多次的失败,最后才逐渐趋于完整的。
就拿早稻间种黄麻来说吧!开始试验时,接连两年都失败了:不仅不能增产,还减少了收成。以后,他们继续试验,产量是增加了,但花的工本较多,收支相抵,所剩无几。以后,又经过细致总结经验教训,再次继续试验,才获得成功。
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你可以想象,他们试验成功的那一整套包括几十种作物的间种、套种和轮种办法,共付出了多么巨大而艰辛的劳动啊!由此可见,成功并不来源于这里的人聪明过人,而来源于他们的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
陈桥大队的人们决心在“五分地”上闹革命,基于一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定思想。他们常说,国家需要稻谷,又需要黄麻,需要各种各样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要为国家建设多出力,就凭五分地,不用革命的办法去经营,怎么行呢?正是这种胸怀祖国的思想,才使他们产生了那种无坚不克的力量,终于闯出了一条人多地少也能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好字当头必须严字领先
最近,我们以《人民日报》社论《好字当头》的精神,检查总结了上半年的生产。得到的教训是,要“好字当头”,必须“严字领先”。不严,产品质量就好不了,一时好了,也不能巩固持久。
今年一、二月份,我们厂每月出十三台锅炉,生产均衡,质量也很好,两个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关键件合格率和电焊合格率,都大大超过了国家的规定,用户比较满意。这时,工厂领导便提出在生产高潮中使企业的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什么新水平呢?我们当时的看法是产量越多,越能代表一个企业的水平。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我们虽然口头上说在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实际上把力量都用到抓产量上面去了。工厂在下达二季度的计划的时候,大幅度地加大了产量计划。一季度实际生产了四十一台锅炉,二季度则计划生产七十三台,即月产量由十三四台增加到二十四台多,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四月份执行的结果,是质量大幅度下降,吃了大亏。
这时,上级领导和用户都批评我们。职工也议论纷纷。怎样看待这件事?工厂领导坐下来重新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质量问题的指示,同时发动群众检查。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终于明白了,问题的根子在于工厂领导对组织生产高潮的认识有片面性,“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思想不牢固,产品好了一点就放松了质量。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就怎样去解决。工厂领导向职工作了检讨,发动全体职工广泛讨论。从这件事上我们认识到,真正代表企业水平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增加产量,数量才有意义,才是好企业的高水平。只讲产量不讲质量,产量越多就越坏事,这只能说明企业的水平很低。
为了作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工厂加强了措施:一、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重新向职工进行产品质量教育,使每个职工把“好”字当作长期的奋斗目标。二、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上面。三、加强和充实设备维修力量,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作到“四不”:材料不合格不入库;上工序半成品不合格不流向下工序;零件不合格不组装;成品不合格不出厂。五、不断访问用户,征求意见,防止自满,鞭策自己好上加好。
这样作了以后,产品质量逐步好转了,产量还有所上升。六月份的产品质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出厂的锅炉一般用三年不会出毛病,产量完成了三十台,是上半年最多的一个月。
武汉低压锅炉厂厂长 乐少奇


第2版()
专栏:

济南衡器厂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证明
质量好坏关键在领导
济南衡器厂生产的金钟牌台秤,在市场上的信誉比较高,去年销到九个省市,今年又扩大到十六个省市,供不应求。有些干部因此自满起来,说:“咱们厂的产品质量没有问题。”领导一松,有些职工对待产品质量也就“凑合”了事。结果,在省里评比时,这个厂的台秤质量落到了青岛兄弟厂的后面。
《人民日报》的《好字当头》社论发表以后,厂党总支委员会就召开扩大会议首先学习,接着又组织广大职工学习。通过学习,大家认为,对产品质量,必须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才能不断前进,使产品质量好上加好。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厂里组织了一个以生产厂长为首的“三结合”小组,对台秤的质量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分析;又发动广大职工就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一次鸣放,大家一共提出了一百多条意见。工人提出的大多是小问题,但是对这些小问题稍一忽视,就会发展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所以要做到“好字当头”,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些小问题。
这个厂在检查和批判了骄傲自满和“凑合”等思想之后,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组织措施。例如,充实了专职检验人员,建立了责任制度,建立和健全了小组班后会的制度,促使工人经常从思想上、工作上检查质量等问题。厂部每月对产品质量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分析。同时,领导上还启发工人大练基本功,大搞技术革新。所有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最大秤量变动误差,一至五月平均为二千分之一以上,六七两个月就提高到三千分之一以上了。成品合格率也提高了,一至五月平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七七,六七两个月就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一。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六至七月份平均每台台秤的工时,比一至五月份降低了百分之八点一三。
(本报驻济南记者)


第2版()
专栏:

对大自然的杰作
本报评论员
每人平均五分耕地。在这五分耕地上,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一年比一年向国家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这就是广东省潮安县枫溪公社陈桥大队社员们创造的奇迹。读一读《“五分地”上闹革命》这篇通讯,实在令人精神振奋!
人多地少,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陈桥人民面对这个问题,长期感到“无能为力”。每年要国家供应五六十万斤粮食,一个多大的负担啊!现在,他们为什么能够解决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转而向国家提供商品粮食和油料了呢?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变化!推动这个变化的动力,首先是陈桥人民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是胸怀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些客观条件对陈桥人是苛刻的——每人只有五分耕地。一些客观条件对陈桥人是优越的——亚热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阳光。陈桥人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运用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顽强而巧妙地向狭窄的土地索取更多的财富。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失败,试验了一种办法又一种办法,把一亩地当成三亩用。他们在“五分地”上闹革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大进军,终于闯出了一条高产再高产的道路来。
有志气的人,总会是有办法的人。有志气,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熟悉和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了办法。在陈桥的耕地上,各种作物在不同的季节里交错穿插,真正作到寸土不让,时不空过!他们在几年之间逐步把复种指数提高到百分之二百九十六,这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杰作。恩格斯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这种历史观因此是片面的,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真的,世界人类的历史正是这样发展着。我们的祖先开山凿河,辛勤劳动,给我们遗留下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经验。但是,能够自主地有计划地向大自然索取最大限度的财富,真正“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只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因为他们既有革命的干劲,又有科学的态度。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旧社会人们对大自然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是恰恰相反的。宿命论把客观条件绝对化、偶象化,甘当客观条件的奴隶。而辩证唯物主义者,既见物更见人,一方面承认客观条件对人们活动的制约作用,一方面更承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客观条件的反作用。陈桥人民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在困难条件下无所畏惧,充满信心,在五分耕地上,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不是束手无策,而是虚心探索,大胆创造。
陈桥人民在“五分地”上闹革命取得的成果,是值得大加赞扬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看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集体经济的无限光明的未来。


第2版()
专栏:

甘南开始成批生产手摇制酥油机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机械厂,最近为牧区群众试制成功一种手摇制酥油机,受到牧民的欢迎。
手摇制酥油机由奶桶、搅拌叶轮和手轮等部件组成,本身重量二十七公斤,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次可装牛奶四十斤,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制出酥油来,制出的酥油水份少、质量好、清洁卫生。
手工打酥油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去打一百斤牛奶的酥油,一个强壮妇女劳动力连续不停地捣,也要打三个小时左右。现在有了手摇制酥油机,工效提高四倍以上,每百斤牛奶还可以多出酥油二斤半到三斤。
为制造这种手摇制酥油机,甘南农牧业机械厂曾数次到牧区作调查访问,先后经过十几次试验、八次改进,最后才定型,目前已开始成批生产。


第2版()
专栏:

天津制成无级调速直流快速电梯
安装在北京民航大楼的国产第一部无级调速直流快速电梯,最近经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电器、机械和起重运输科学研究院(所)等有关单位鉴定,认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现在,这种新电梯已经小批投入生产,第一批产品已陆续出厂供应用户。
新的无级调速直流快速电梯是天津电梯厂制造的。它同目前我国通常使用的电梯比较,具有更多的优点:速度比原有电梯快将近一倍,十四层的楼房,一分钟就可以上下往返一次;速度的调节匀称、圆滑,电梯起动时,乘客没有突然起动时的失重感觉。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技术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产品要适合本地农民需要
宁波轻纺工业面向农村方向对头
今年以来,为农村生产了一百多种物美价廉、规格品种对路的新产品,深受农民欢迎
新华社杭州四日电 浙江省宁波市许多轻工纺织工厂克服片面追求“高级、尖端”产品的思想,把从生产技术上学上海和下乡调查研究农村需要二者结合起来,生产了大批物美价廉、规格品种对路、深受农民欢迎的日用轻工业品,源源运往省内的平原区、山区、棉区和渔区。
今年以来,宁波市各工厂为农村制造的轻工业新产品就有一百多种,另外还增加了四百多种新花色。这是宁波市轻工业部门历年来增加新产品最多的一年;产品质量也是最好的一年。
去年,宁波市轻工业系统各厂多次派人去上海学习,有的还请了上海的老师傅前来传授先进技术,这对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许多工厂在学上海的过程中,在产品的花型设计和规格品种方面,也都跟着上海跑,上海生产什么产品,宁波也跟着生产什么,结果,很多轻工业品不适合浙东农村销售,产品积压,工厂生产造成了困难;而当地农民却买不到需要的东西。
中共宁波市委分析研究了这一情况后认为,地方工业应当面向农村。技术上要学习上海的先进经验,产品规格、品种要根据本地生产特点和农民的生活习惯安排生产,适应农村需要。因此组织了轻工业工厂的厂长、工人和技术人员,到山区、平原区、棉区、渔区等不同地区,挨村串户,访问调查。各厂人员下乡时带着样品,设摊试销,免费试用,征求农民、渔民的意见,然后根据这些意见改进生产。
全市四家布厂带着一些行销城市的浅色布和有几何图案花型的棉布样品下乡访问。农民看了,都摇头说:“这种布花色乌糟糟的,又容易脏。我们喜欢远远就能看得清楚的花。”布厂技术工人实地观察了农民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回厂后设计了几十种色调浓艳、层次分明的新花布;目前,这些新花布在农村非常畅销。今年宁波市生产的棉布,有三分之一是职工们下乡调查后设计出来的新品种。
宁波几家塑料制品厂,过去只生产毛巾袋、小孩围巾等,下乡访问后,增加了种田绳、塑料袖套、袜套、农用中式雨衣、打稻围单等农村需要的生产用品和劳动保护用品。
宁波市各轻工业工厂了解了广大农民对轻工业产品、纺织品的要求后,在技术上努力学习上海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现在,灯芯绒、女线呢、被单斜纹布等棉布都被评为好产品,受到广大社员的欢迎;塑料鞋底、胶鞋等产品耐磨,在农村也有较高的声誉。
农民处处精打细算的好习惯,使下乡调查的职工受到了教育。他们纷纷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今年上半年,全市日用轻工业品的价格,平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因此,更加适合农村购买力水平。有些地区的农民提出,希望工厂生产一种花一只老母鸡的代价就能买到的适合走农村泥路的皮鞋,皮革厂和橡胶厂根据这个意见,生产出了只要三四元钱一双的大众皮鞋和二三元钱一双的大众胶鞋。这两种鞋的鞋底花纹加粗、加深了,耐磨、耐穿,走泥路不滑。目前,这两种鞋已畅销农村。宁波瓷厂根据农民提出的卖两个鸡蛋买一只碗的要求,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把碗、茶壶的价格连续降低了四次。


第2版()
专栏:

面向农村以后
新华社记者 程敏
在宁波地区的农村里,不时可以看到一批批挑箱背包的人,爬山涉水,风尘仆仆。他们是下乡的剧团吗?是下乡的巡回医疗队吗?是下乡的货郎担吗?都不是。他们是宁波市轻工业工厂的职工,带着产品专程到农村去征求农民意见的。
在他们访问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百年草鞋”
“我们每天要下田、上山劳动,天晴落雨都要穿草鞋。一双草鞋穿一两天就坏了,花钱多,又麻烦。建议宁波工厂生产一种经济实惠的劳动鞋,代替草鞋……”今年年初,这一封贫下中农来信送到了宁波市轻工业局局长室的办公桌上。
不久,宁波的几家制鞋工厂忙碌起来了。
皮革厂厂长许良惠找了几个老师傅,商议怎样试制“皮草鞋”。有的人说,皮鞋厂是做皮鞋的,做草鞋能行吗?有的说,皮鞋厂做草鞋,实在不象样,是自找麻烦!可是,更多的工人说:“农民需要的,我们就要想办法做出来。”
许良惠,这位做了几十年皮鞋的厂长,做皮鞋是一把好手。可是做草鞋却是门外汉。他先设计了一个样子,用嵌白丝的车胎做鞋底,用做皮鞋剩下的碎皮做带子,做了一双凉鞋式的“皮草鞋”。但是,他自己穿了穿,觉得不舒服,请别人试试,走起来也吃力。
这一次没有成功。许良惠就买了一双草鞋,和工人一起细心琢磨。他们用破皮编成辫子做了一双“皮草鞋”。但是,带子钉不牢,容易掉,又失败了。
许良惠忽然想到八路军穿的草鞋式样。他立即和老师傅们动手干起来,用八瓣皮子钉在鞋底周围,上面围串一圈带子。这双“皮草鞋”,穿在脚上很舒服,式样也好看,成本也低,只要块把钱一双。
但是农民喜欢不喜欢这种鞋?他们嫌贵不嫌贵呢?
许良惠选了一个星期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赶到郊区的三市镇去赶集,带上这种新鞋请农民试穿、提意见。他在街头摆了二十多双“皮草鞋”,墙上挂起一张大红海报:“宁波皮革厂试制成功支农新产品‘皮草鞋’,特请农民兄弟提意见……”
赶集的农民纷纷围上来,看的看,穿的穿。有的称赞工厂想得周到,真为农民着想!有的称赞这种鞋舒服耐穿;有的提出,要是走路不滑就更好;还有的要求多几种颜色,等等。
根据农民提的意见,许良惠和工人们立即动手改进。不久,许良惠和老工人、技术员,背着四百多双改进后的“皮草鞋”,到慈溪、新昌、鄞县等地农村试销去了。
下乡后,他们深深感到为农民做“皮草鞋”的重要性。许良惠想:“我们是皮革厂,要把劳动鞋、‘皮草鞋’做好,使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穿着它舒舒服服地下地劳动。”他们到田头为农民画脚型,量尺寸,画了男的又画女的,量了大的又量小的,准备回厂以后生产各种尺码的“皮草鞋”。
经过多次改进,“皮草鞋”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许多集镇上只要“皮草鞋”一到,很快就被争购一空。最近,新昌县山区公社罗卜丁生产队贫农社员梁德照给工厂写了一封信说,他的一双“皮草鞋”,穿了两个月,仍旧很好,农民们都把“皮草鞋”叫做磨不破的“百年草鞋”。
大众脸盆
宁波搪瓷厂积压的面盆越来越多了。什么原因呢?职工们讨论了一番,认为是花色太少了。但是,把花色从四色套到十二色,销路仍然不好。这时,又有人说,一定是面盆的社会保有量达到饱和点了,市场上不再需要面盆了。说这话的人认为,工厂除压缩生产外,别无他法。
果真是这样吗?搪瓷厂厂长和工人带着这个问题到新昌县山区去访问。
他们走进许多贫下中农家里,看到很多人家用的都是木脸盆。有个社员告诉他们说:“买一只搪瓷脸盆,要五十斤谷的钱,太贵了;买一只木脸盆,卖十多只鸡蛋就够了。除非办喜事,谁用得起搪瓷脸盆?”搪瓷厂的工人由此得到启发,原来不是搪瓷脸盆多了,而是品种、价格不对路,所以销路不好。
回厂以后,他们设计和生产出了一批物美价廉的大众脸盆,每只只要一元八角钱,带到新昌山区试销。
一个女社员看到这样便宜的脸盆,满心喜欢。她拿起大众脸盆,看了又看,终于下决心买了一只大众脸盆。搪瓷厂的工人笑着对她说:“这脸盆是支援农业的新产品,保证质量是好的。因为我们改进了配方,搞了技术革新,成本降低了,价钱也就便宜了。”社员们看得满意,争相购买,不一会儿,两百多只大众脸盆就被农民们购买一空。
宁波搪瓷厂除生产了大众脸盆外,还根据农村需要试制了茶食罐、杯子等十多种新产品,销路都很好。
原来认为产品过剩的搪瓷厂,现在生产十分繁忙。厂长林德浩颇有感触地说:“真是方向对头,日行千里;方向不对,寸步难行!”
宽型胶鞋
从慈溪县城到泗门的路上,有母女俩在赶路。她们穿得整整齐齐,象是走亲戚的模样。但是,小姑娘赤着脚,她的一双簇新的球鞋却挂在扁担上。
“小姑娘,你有新球鞋怎么不穿呢?”宁波橡胶厂的厂长带着工人到农村访问,正好走在她们后面,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唉,鞋子太窄,脚都给夹起泡了。”小姑娘翘着嘴巴生气地回答。
他们看看小姑娘的脚型,又看了看扁担上挂着的球鞋,感到鞋确实是太窄了。他们这才想起他们厂过去都是按城里人的脚型生产胶鞋的。
这次下乡之前,宁波橡胶厂对脚型的宽窄问题曾有过一场争论。原来他们生产的胶鞋,底窄头尖,农民穿了叫脚痛。商业部门曾向工厂提出过把鞋型加宽的建议。但是,厂里有些人认为,头大底宽的鞋子太难看,影响外观质量。究竟生产宽型的还是生产窄型的胶鞋呢?橡胶厂党支部决定下乡调查农民的需要。
小姑娘有鞋不穿这件事,使他们得到了启发,一路上无论在田头、在社员家里,他们随时注意给男女老少各种人画脚型,先后一共画了一百多只。回厂后,他们便根据这些农民脚型开始生产宽型胶鞋。
从此,宁波橡胶厂生产的胶鞋,由单一的底窄头尖的式样改为多种式样了,而且大部分是宽型胶鞋。解放鞋、松紧鞋、轻便鞋、女式搭袢鞋,等等,在农村的销路越来越广。
一把二胡
金星乐器社的门市部,最近出现了许多新顾客。他们都是从农村俱乐部来的。因为门市部里增添了一种便宜的二胡,一元多钱一把,货色又好,消息一传开,社员们纷纷赶来购买。
金星乐器社过去只为专业剧团服务,生产的乐器也是高档的,一把二胡要二三十元,最便宜也要六七元。这种高档胡琴,生产得多、销得少,压在仓库里没人要。有些农民看看就走了。
乐器社主任带着工人下乡访问。他们拉着胡琴,吹着笛子,吸引了许多农村青年。但是,当青年们一问价格,都摇摇头走了。有些青年说:“这种胡琴好是好,就是太贵了。我们农村俱乐部要的胡琴,块把钱一把就行了。”
乐器社的工人看到农村普遍办了俱乐部,决心为农村生产一种物美价廉的胡琴。他们搞革新,造机器,使胡琴生产的每一道工序都用上了机械。因此,工效成倍地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减轻,胡琴的质量更好,成本也降低了。每把胡琴从两元多降低到一元多,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已经运销农村一万多把。
此外,金星乐器社还制造了大量的笛子、板鼓、月琴、尺板等十多种新规格的乐器,质量好,价钱便宜,很受农村俱乐部的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