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当革命的闯将还是做无所作为的庸人
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组
编者按: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组在中南地区巡回访问期间,就所见、所闻、所想,写成《当革命的闯将还是做无所作为的庸人》、《革命干劲鼓向哪里?》、《没有先进的样板就没有比学赶帮运动》和《增强群众观点大搞多种经营》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就实论虚,提出了组织和推动农业生产高潮的一些重要问题,很值得一读。
这几篇文章,已在中南地区各省(区)的报纸上发表过,我们作了少许删节,将分两次刊出。希望各地党委都能经常供给报纸这样的文章。
前些时日,我们一行数人,访问了广东省的韶关、肇庆两个专区。沿途所见,一片旺盛景象。群众的干劲比往年大,各方面工作做得比往年好。看来,一个规模壮阔的生产高潮已经形成。
这次我们专程访问了广东的“大寨”——四会县清塘公社芙蓉大队和清远县洲心公社、南冲公社。这三个单位的自然条件,原来都很坏。但是,芙蓉大队、洲心公社和南冲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并没有被它吓倒。他们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挺直腰杆,阔步前进,用自己的双手,以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改变了那里的贫穷落后面貌,给大地换上了新装。他们敢于同大自然搏斗,不愧为好样的革命闯将。
同穷山恶水进行顽强的斗争 完成一次精神变物质的飞跃
清塘公社芙蓉大队原是一个穷山恶水、灾害重重的地方。崩岗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瘦瘠,庄稼老是长不好。旧时代那里流传着一首民谣说:“芙蓉是个鬼地方,村前村后是崩岗,瘦水山洪人遭殃,禾苗长成猫毛样,一年不足五月粮,拖儿携女走他乡。”解放后,芙蓉大队的生产有了发展,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改善。但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为人们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严重障碍。直到一九五七年,芙蓉大队还是一个缺粮队,国家每年供应他们七万斤大米。对这种状况,人们毕竟是不甘心的。一九五八年,芙蓉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就反复地琢磨:象这样穷山恶水的地方,通向富裕的道路,应当从哪里开始?一九五九年,中共四会县委派了一位县委书记和一位县委农村工作部长来芙蓉大队蹲点。芙蓉大队在他们的帮助下,动手总结当地劳动人民同穷山恶水作斗争的经验,并且初步摸到了综合根治穷山恶水的途径。
芙蓉大队的党支部,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一切经过试验,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奋战了五个冬春,终于实现了变穷山恶水为大片良田的理想。当然,人们要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精神变为物质,不花力气是办不到的。芙蓉大队之所以能成为一员好样的出色的革命闯将,他们不只是敢想,敢说,更重要的是敢干,实干,过得硬。芙蓉大队只有七百八十五个劳动力,可是他们就是靠这一千五百七十只手,同大自然作了顽强的斗争,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完成了一次变精神为物质的革命飞跃。
芙蓉大队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五年奋战,完成了二十四万土方的工程,修成了八百九十六条渠道,全长共达七十八公里;挖了环山沟、水塘、鱼鳞坑;筑了拦沙坝、谷坊;修建了涵洞、水闸、渡槽。水稻亩产量,由一九五七年的三百四十八斤提高到一九六四年的九百零五斤。这一切都是精神变物质的结果。当然,最重要的还不只是这些物质,更可贵的是,人们从这个物质上面,看到了革命闯将的坚韧的性格,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高大形象。他们所创造的业绩证明:在我们的时代,只要有能够吃大苦耐大劳而又同群众紧密结合的领导者,人民群众就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力量。
清远县的洲心公社和南冲公社,也不愧为这样的出色的革命闯将。
洲心公社地处江水包围之中,怕涝,又怕旱。“三天无雨车头响,下雨三天变汪洋;九冬十月无水吃,三荒四月水浮床。”有人说,这里是旱、涝、洪水为害的“三煞地”。但是洲心公社的干部和社员不信这一套。他们立下了变水害为水利的雄心壮志,经过几年的奋战,洲心公社的干部和社员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水稻亩产已超过八百斤,比一九五七年约提高一倍。这也是值得人们效法的一次变精神为物质的壮举。
南冲公社原是一个交通闭塞的穷山沟,一万二千亩土地,分成十二万多块,散布在一千二百多条山沟中。这个公社梯田重叠,土质浅瘦,山高水冷,日照不足。从前,这里是出名的低产山区。据一九六一年的调查,低产山坑田的水稻产量,每亩只有一百斤、二百斤、三百斤。低产山坑田占公社稻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六。过去,他们连口粮也不能自给。但是,南冲公社的干部和社员立志要变低产田为高产田,让山区生产出比平原地区还要多的粮食。他们在一九六一年冬到一九六四年春,动手开环山沟,劈山荫,改造土壤,完成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跟着,在耕作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果然,这四年中他们年年增产,一九六四年水稻亩产超过千斤。韶关地区的第一个“千斤”公社,竟出在这个自然条件很坏的低产山区,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
芙蓉人、洲心人和南冲人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实现了变低产田为高产田的革命飞跃。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不只是建设了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改造大自然的突出的“样板”。他们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我们国家改造好,就得象他们那样,一块一块地改造,一步一步地前进,改造家乡,改造中国。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理想 在人民公社才能真正实现
芙蓉大队和洲心公社、南冲公社的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和他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人们不能不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能够干出这样出色的成绩,究竟比别人多了一些什么东西?而有些同他们条件相仿,甚至条件比他们好得多的地区和单位,却没有干出同样的成绩,是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看来,他们比别人多的东西,不在于物质,而是革命精神,而别人所缺少的,也正是这个革命精神。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那就是他们具有革命闯将的气质,敢于同贫穷落后现象开战,敢于把困难踩在脚下,敢于变精神为物质。
难道只有芙蓉、洲心和南冲人才能够实现变精神为物质的革命飞跃吗?不。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人人都可以办到。我们所说的物质变精神,是指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了某种自然规律,这样,物质就变成了精神;我们所说的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指人们把已经认识了的某种自然规律,应用于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去,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成功,这样,精神就变成了物质。不论是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首要的决定的东西是人的社会实践。毛主席说,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即令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时代,劳动人民也是有所作为的。当然,在那个时代,人们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事业上所能作出的建树,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时代,才是人类真正大有作为的时代。芙蓉大队虽小,它在这个问题上,却向人们印证了一条伟大的真理: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在变精神为物质的这个伟大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完全不同。芙蓉这块穷山恶水早就存在了。他们的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不知流下了多少血汗,滴下了多少眼泪,难道他们就不想把这块穷山恶水变成锦绣河山吗?难道他们的祖辈就天生愚蠢而不能找到改造这块穷山恶水的办法吗?不。劳动人民缺少的不是理想、智慧和力量,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一个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芙蓉大队一位七十高龄的贫农社员黄秀说得好:“我们过去也想开沟挖圳,排除‘五毒水’,可是你排他不排,甚至互相械斗。高级生产合作社时期,也还是不行,劳动力不能这样集中,资金又少,互利问题也不好解决。只有人民公社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位老人的简明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伟大生命力。
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事情办得好不好决定于人
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于精神变物质的革命飞跃起着不同的作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相同的社会制度里,为什么有的地方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有的地方却无所作为呢?答案只有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同。这次我们沿途所见,有不少地方的自然条件,或者同芙蓉、洲心、南冲相仿,或者比它们好得多;但是,在它们那里,这几年自然面貌的变化,不那么大,不那么快,生产仍然相当落后。我们路过德庆县境,就看到有的地方,崩山被人们制服了,而有的地方还是老样子。我们在从清远到四会的公路上,看到两个毗邻的公社。一个叫地豆公社,公路修得好,路旁种了树,田里种了大片的紫云英,长得整齐,红花点点,犹如一幅美丽的地毯。另一个是三坑公社,公路失修,高低不平,路旁种的树很少,田里是一片黄土,看不到多少绿肥作物。这些事乍一看,好象是具体工作问题,事情不算大。但是,认真分析一下,这里面倒有个重大问题:为什么社会制度一样,土地一样,种子一样,而庄稼长得不一样呢?可见,有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事情办得好坏,则决定于人。事在人为,人的因素第一。
革命是破旧创新的伟大事业 庸人哲学在革命中无所作为
在我们的国家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是光荣的,正确的,伟大的。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它更加深入人心,更加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并且有了为实现这条总路线所必需的许多具体政策。这就是说,我们前进的道路是宽广的。可是,我们队伍中就有那么一些自称为“稳健派”的人,看着路不那么敢走。这是一种典型的庸人。这种人还有一套庸人哲学:人家未干过的事,不能干;人家在试验的事,不能干;人家干成了的事,自己干失败了的,不去总结经验教训,就从此不敢再干了。这是懦夫的思想,庸人的性格。奇怪的是,这种腐朽的东西,在我们队伍里的一些同志当中,竟然还有它的“市场”,有一些同志对它还颇为欣赏。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怕困难,怕负责任,见到稍有“风险”的事,就不敢干了。办任何事情,都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力求避免那种可能避免的损失,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庸人的所谓稳健,实际上是不敢革命的挡箭牌。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免于失败,不出错误。可是,庸庸碌碌而无所作为这件事本身,不就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吗?革命,是破旧创新的伟大事业;革命,是干前人所没有干过的事情。如果一见新事物就怕,不敢去试验,不敢去闯,还有什么勇气去革命呢?还有什么勇气去组织生产高潮呢?
庸人哲学是革命的大敌,是当前组织生产高潮的大敌,非打倒不可。目前有一些地区和单位的生产高潮上不来,或者声势不壮,究其原因,可能不少,重要的一条,就是庸人哲学在那里作祟。我们要做一员革命闯将,就要同庸人哲学彻底分裂,就得把力争上游这面光辉的旗子高高举起。从表面上看,庸人哲学是中游思想。可是不争上游,就连中游也保不住,实际上还是甘居下游的思想。我们主张,永远要力争上游。力争上游是革命闯将的雄心大志。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理想、力争上游的雄心大志,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变精神为物质的,而不是那种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一切凭空而来的脱离实际的幻想,是绝无可能变为物质的。但是,今天的问题,是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办到的事情,却有一些人不敢去想,不敢去干,怕这怕那,举棋不定。我们提倡当革命的闯将,要有理想,要有奋斗目标,要有革命的豪情壮志;同时,我们所说的革命闯将,又是善于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人,是善于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的人,而不是那种头脑热呼呼的莽撞汉。我们提倡当革命的闯将,不做无所作为的庸人,其目的就是要鼓起人们的革命干劲,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不藐视条件也不等待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潮
在组织生产高潮中,在实现精神变物质的飞跃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是不行的。唯物主义者历来主张,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正确对待主客观条件。藐视条件是不对的,等待条件是消极的。正确的态度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努力改变不利的条件,积极创造新的条件。我们今天组织生产高潮有没有条件呢?完全有。论精神条件,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有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有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比较丰富的经验,许多地方还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很高。论物质条件,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面高涨,许多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组织生产高潮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根本条件。当然,事情总是一分为二。客观上既然存在着有利的条件,就必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条件。我们认为,所有的地区、单位和部门,在组织生产高潮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利条件,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看不到不利的条件和困难的一面,是错误的。革命闯将从来不回避困难,他们敢于迎着困难前进。我们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迅速掀起一个规模更加壮阔声势更加磅礴的生产高潮。


第5版()
专栏:

革命干劲鼓向哪里?
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组
水利基本过关或接近基本过关的地区,下一阶段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着重抓什么?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鼓向哪里?广东省清远县洲心公社关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斗争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闯过了水利关
洲心公社位于北江江畔,四面环水。解放前堤围残破不堪,没有任何排灌设施,不下雨旱了,多下了雨又涝了,洪水季节,小则漫堤倒灌,大则一片汪洋,农民生活颠沛流离,很不安定。整治水利,是洲心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愿望。
洲心农民从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第一天起,就把征服洪、旱、涝灾害,当做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决定性的第一步。到一九五五年,洲心农民修建了四十七公里长的大堤,挡住了洪水,初步改善了水利条件。组织起高级合作社、特别是人民公社以后,洲心农民更以排山倒海之势,苦干实干巧干,大修水利。到一九六三年,短短几年的功夫,便和源潭公社合伙建成了中型的迎咀水库,接着在国家支援下陆续建成二十八座电动排灌站和排灌渠道,基本上闯过了水利关。大地有了水利设施,就象注进了用不尽的乳汁一样,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最近两年,水稻每亩产量都超过八百斤,每亩产量和总产量都比解放前提高近两倍,比一九五七年约提高一倍。一九五六年,这里还靠国家供应部分口粮,这两年它每年给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接近两千万斤。水利过关,结束了洲心农民完全靠天吃饭的历史;水利过关,给洲心公社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第二步怎样迈
水利过关后,洲心公社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形势。水利过关不仅直接使粮食和其它农作物的生产有了保障,而且把大部分劳动力从繁重的水利建设中解放出来,为争取粮食稳产高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为农业全面地迅速地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洲心公社闯过水利关,在农业生产上大大跨出了一步以后,并没有满足于既得的成就,使自己停顿下来,而是筹谋如何迈出第二个跨步。但是,这第二步的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怎样抓法?等等问题,由于一时还把握不住,解决不了,提不出一个新的明确的奋斗口号,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因此,若干生产队的生产活动曾经一度产生过盲目性和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这是洲心公社前进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炒沙队的启发
解决任何一个新的难题,都需要经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总结经验的过程。洲心公社就是在勇于探索的实践中,受到本公社炒沙生产队成功经验的启发,他们总结了炒沙生产队的经验,在上级党委的有力指导下,开始解决了水利过关后应当着重抓什么和怎样抓的问题。
炒沙生产队在水利过关把大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以后,就把这些劳动力从修水利和单一经营粮食生产方面,转移到了粮食的稳产高产和大搞多种经营,大抓现金收入方面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做“种、养、烧”。种,是在重点搞水稻高产稳产的同时,新种植花生、葱头、蒜头、黑蔗、荸荠和竹林;养,是扩大养猪、扩大养鸡、鸭、鹅;烧,是新建了砖瓦窑。实行了“种、养、烧”,炒沙生产队所有的劳动力就都有了用场,没有发生过劳动力剩余的问题。结果呢?多养了猪,既增加了收入,又有大量猪粪肥田;搞了多种经营,社员现金收入增加,生活显著改善,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更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以后,生产队的生产资金增加了,也更有能力往农田里投资了。到去年,炒沙生产队水稻的每亩产量便提高到一千一百斤以上,比洲心公社一般生产队高出二百多斤;多种经营发展起来了,每个农业人口一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一百九十元,是洲心公社平均收入水平最高的一个队。
现在,洲心公社的领导精力和劳动力,已经从修水利和单一经营粮食生产,逐渐转移到了广种绿肥、多养猪、种花生、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现金收入和营造经济林这些方面。这个公社的党委书记认为,在这方面坚持抓下去,洲心公社的粮食生产必将继续大幅度增长,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现金收入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到洲心公社访问时,听说现在每户存栏猪已经达到两头,六万株荔枝树树苗已经买了回来;在田间,看到那试种的一万多亩绿肥作物,一片连着一片,生机勃勃,长势良好;稻田里,人们正忙着整田育秧。
捕捉主要矛盾
水利过关以后下一步着重抓什么?这不是一个洲心公社出现的问题。从我们一路接触的情况看来,洲心公社回答了的问题,不仅对于水利基本过关和接近基本过关的地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水利正在过关或者还没有过关的地区,也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严肃考虑。
毛主席说:“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毛主席这一番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要善于抓住“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这就是说,当我们正确地选定和解决了上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后,我们还要善于锐敏地捕捉和解决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并把它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但是,下一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我们能不能停滞下来呢?不能。我们应当继续捕捉和解决新出现的主要矛盾。如此不断捕捉,不断解决,不断前进,永无止境。我们每解决一个主要矛盾,我们的工作便前进一步,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更高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照着这条规律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照着这条规律发展的。作为一个不断革命论者,我们的责任,就是竭力使自己能够做到自觉地掌握这条规律。
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是非常落后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非常贫困。刚解放时,很少水利设施。在那种条件下,如果不闯过水利这一关,我们的农业生产就没有保障,群众的生活就会发生问题。在那种条件下,如果不闯过水利这一关,要进一步改善耕作条件和耕作技术,困难就很多;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也不易办到。因此,十五年来,我们绝大多数的同志,以顽强的革命精神,依靠土地改革、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调动起来的群众革命积极性,紧紧抓住水利这一工作重心,首先解决水利问题,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的。
“三十二”个字
十五年来,我们有一些县、社、队,水利已经基本过关,或接近基本过关。对这些县、社、队来说,下一步应当捕捉和解决什么新的主要矛盾呢?
我们这次在肇庆、韶关专区,研究了洲心公社的经验,倾听了各方面的意见,跟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多次商量,取得了初步的看法,这就是:在水利基本过关或者接近过关的地区,下一阶段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的重心,可以考虑在“以粮食生产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总方针,和“八字宪法”的指导下,把领导精力、劳动力和生产资金,转移到抓好“三十二”个字的方面来。这“三十二”个字是:“平整土地,提高排灌;改革技术,发展畜牧,广种绿肥;大搞多种经营;大搞绿化造林。”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党委从现在起,就可以考虑把这“三十二”个字作为下一阶段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的重心,去统筹全局,安排工作;从狠抓这“三十二”个字入手,逐步实现稳产高产,多种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奋斗目标。
这“三十二”个字,不仅适用于水利基本过关和接近过关的地区,就是水利条件差一些的地区,也可以密切结合水利建设来抓好“三十二”个字。当然,这“三十二”个字,在实践中还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各地在抓这“三十二”个字的时候,也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在具体部署上可以有自己的侧重方面,在安排上也应当有轻重缓急。
中南地区象全国各地一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农业生产高潮已经形成。正确地实行这“三十二”个字,就一定会把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革命干劲,更好地调动到生产高潮中去,就一定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执行“以粮食生产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总方针和农业“八字宪法”。革命贵在实践,贵在行动。问题认识到了,就要赶紧动作起来。实现了这“三十二”个字,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面貌就会再一次发生新的巨大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