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全面调查——摸清山水田的内在联系
  深入实际——抓住低产田的主要病根
 衢县大面积改造低产田大面积增产
  一九六二年全县平均亩产粮食四百零二斤;一九六三年增加到五百四十六斤;去年遇到百日大旱,平均亩产量提高到五百九十七斤。县委准备进一步总结经验,解决在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
本报讯 记者张济生报道:浙江衢县一向是低产田面积大、粮食产量低的地区,解放初期,每年平均亩产在三百斤上下。近三年来,低产田的面积逐年缩小,粮食亩产量连续增长。一九六二年平均亩产粮食四百零二斤,一九六三年增加到五百四十六斤。一九六四年夏秋间遇到少见的百日大旱,但是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还提高到五百九十七斤。
为了改变低产面貌,这个县很早就进行了改造低产田的工作,特别在一九五八年,全县大兴水利,改善了排灌条件。后来又用开沟排水、深耕和挑塘泥肥田等办法改造了一些大的低产坂。但是,由于当时对于造成低产的原因还了解得不深不透,一些地区多着眼于提高复种指数,认为只要扩大复种面积,粮食产量就可以增加。一九六○年较多地种植了双季稻,由于当时水肥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结果,粮食产量没有提高,许多低产田基本上还是老样子。
领导、老农、技术人员结合 共同探索改造瘦田的途径
低产田究竟能不能改造,怎样才能改造好?这是摆在全县各级干部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衢县的领导同志们认识到,要改造自然,首先得正确地认识自然;要改变全县的低产面貌,就得正确地认识全县的实际。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全县作了一次有关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县委负责同志和各部门、各区、各公社干部分头去到各种不同自然条件的低产地区,采取领导、老农、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办法调查,倾听当地干部、社员群众的意见,共同探索改造低产田的途径。
以往,大家一直认为,低产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土质不良、水利条件差;通过实地调查后才认识到,土质不好和缺乏水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大面积荒山的存在。由于山荒,大雨一来,山上的红砂被冲到山边的田里,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更瘦;荒山不能涵养水源,因此少树缺草,社员烧柴困难,一个整劳动力,每年要花两三个月时间上山砍柴,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作质量。同时,大面积低产田的存在,粮食产量上不去,反过来又影响山林生产的发展。
治山治水治田不可分割 必须综合治理主次分明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家认识到治山、治水和改造低产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山、水、田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要彻底改造低产田,必须山、水、田一齐抓,孤立地就田改田是不行的;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改变一个县的低产面目,必须具有长期建设的观点,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步一步地前进。
通过实地调查,人们还认识到低产田各种病根间的内在联系。过去,人们只是大体上知道,全县的低产田有砂土田、粉泥田、烂糊田等八种,土壤的病根主要是旱、烂、酸、瘦、粘、板、薄、死八个字。经过实地调查,大家才发现:这些土壤共同性的病根,主要是缺磷缺氮和有机质。在水利条件改善以后,只要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磷、氮的含量增加,土壤的酸度就能够相对降低,土壤粘重、板结和作物不易发苗等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就抓住了改造低产田的主要矛盾,在治理措施上分清了主次,而不象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光采取一些权宜的治理办法。
衢县各级领导干部还进一步认识到:低产田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产生、形成和存在的。要改造低产田,必须首先改变那些形成低产田的条件。
能不能很快地改变形成低产田的条件呢?从许多先进经验的分析对比中,衢县的同志们发现,横山公社会泽里大队改造低产田的经验比较完整,充分体现了治山治水改土相结合这一正确方向。这个大队处于黄土丘陵地区,过去粮食平均每亩年产量只有三百多斤。从一九五七年起,他们大兴水利,同时积极扩种绿肥,逐步改进耕作制度。为了控制水土流失,他们还年年自己采种,自己育苗,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初步改变了低产面貌。这个大队改造低产田的办法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基本措施是:“水利先行,肥料紧跟,相应改革耕作制度,开展绿化保持水土。”这些经验,对全县改造低产田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用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 用面上实践丰富点上经验
这个县对于会泽里大队改造低产田的经验的认识,也是在生产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明确起来的。这个大队从一九五七年起,就是一个先进的大队。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县社领导干部对于衢县低产田的成因的认识没有后来那样清楚,因此,就难于发现会泽里大队经验的普遍意义。各级干部对全县低产田作了实地调查以后,才发现会泽里大队的经验是全县改造低产田的一个活样板。于是,县委便总结和推广了他们改造低产田的经验。为了做到因地制宜,首先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试验,探索规律,做出样子。一九六三年全县在十七个千亩以上不同类型的低产大坂上建立了“领导、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的试验田,大搞科学实验。接着,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也开展起来。
在近三年改造低产田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会泽里大队的经验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在低产田里种好草子(豆科绿肥紫云英),以提高土壤肥力。过去,衢县群众一直认为瘦田种不起草子,会泽里的办法是,先在好田里种草子,以后再割出一部分,施到瘦田上。过了两三年,等到原来的瘦田土质比较肥了,再在那里种草子。这个办法虽好,但花的时间太长。后来,占家公社李家大队用施用磷肥的办法,直接在瘦田里种草子。这个办法大大缩短了改造低产田的过程,很快在全县推广开了。
就这样,三年来,全县的生产条件起了显著的变化:水利条件改善了,出现了大量山塘水库、圳坝和一百五十处电灌机埠,抗旱能力达一百天的农田从一九六二年的二十六万亩增加到三十八万亩,一些农田排灌渠道初步得到了整顿。全县近三年来在七十五万亩荒山上种起了马尾松,大部分已经成活,荒山上长起了草,水土流失情况开始缓和。群众十分热爱这个速生树种,说:“种了马尾松,两年不见树(开始长得慢),五年不见山(很快成林遮着了山)。”冬播绿肥的面积,一九六四年达到四十四万亩,比一九六二年扩大了二十万亩,占到水田总面积百分之六十。随着粮食年年增产,猪也多了起来。一九六四年,全县生猪的存栏数是二十一万五千头,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一倍多。有了水和肥,双季稻种植面积也扩大了,一九六四年,全县种了三十三万三千亩,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一点八倍。
改造低产田,是农业上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基本建设,是一场需要长期进行的艰巨斗争。衢县县委准备进一步总结已有的经验,针对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加以解决,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1版()
专栏:社论

把改造低产田的斗争向大面积扩展
——论衢县改造低产田的经验
随着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形成和发展,全国各省区不仅出现了很多大寨式的自力更生变低产为高产的典型,而且出现了一些大面积改造低产田的先进地区。浙江省衢县人民在全县范围内改造低产田的成就和经验,虽然还是初步的,但是具有普遍意义。
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向土地、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财富。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部分高产农田产量的高低,更要看这个地区全部农田平均产量的高低;不能只看少数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更要看粮食总产量的高低。如果只有小面积土地产量较高,大面积土地产量仍然很低或较低,那么,这个地区的生产水平还不能说是高的。因此,在种好高产田的同时,积极改造低产田,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在低产田面积比较大的地区,这样做就更为必要。
低产田产量所以低,主要是自然条件不好;但也有其它原因。小农经济时代,人的力量单薄,无力改变自然条件,致使低产田长期低产,这就是社会的因素。农业集体化以后,社会主义的大农业打破了小农经济的狭小范围,集体的雄厚得多的人力和物力,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低产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自觉地运用这些优越条件,低产田就能得到改造,就一定能够改造好。
低产田怎样才能改造得快,改造得好呢?关键是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改造低产田的规律。开始,衢县的干部对低产田缺乏全面的认识,有些人急于提高低产田的产量,在低产田中较多地种植了双季稻。由于水、肥等条件都不够好,结果失败了。可是,衢县各级领导干部没有丧失前进的信心,他们严肃认真地分析失败的原因,继续努力寻找改造低产田的正确途径。
改造低产田的办法哪里来?毛泽东同志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衢县各级领导部门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对于全县的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作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终于摸清了底细:原来低产田不是孤立存在的。田与水有关系,水与山有牵连,山、水、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因此,要改造低产田,不能只是就田抓田,而且要抓与低产田有联系的其他因素。明白了整个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就能够从事物的全局出发,在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中,把治山、治水、治田的各项措施结合起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就是说,既有长远的战略部署,又有具体的安排;既有治田措施,也有治山规划;既治标,又治本;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步地前进。
在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中,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突破中心环节,根动枝摇,见效就快;如果只抓枝叶,不抓根子,尽管在枝叶问题上费了很大功夫,也不能从根本上把低产田改造好。衢县的低产田有旱、烂、酸、瘦、粘、板、薄、死八种不同类型。每一种低产田,都有自己的特性、自己的病情。这几种低产田,又有它们的共性、共同的病根,就是缺磷缺氮缺有机质。找到了病根,就容易开药方了。他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根本上着手,广开肥源,千方百计地增施磷肥,多种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不易发苗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衢县的经验证明,不同地区的低产田,各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根据对于全面情况的分析和认识,对症下药,使主观努力符合客观实际。
各个地区的低产田各有特点,不能一律对待。同一地区改造低产田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各有其特点,也不能用一个老办法来治理。旧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有的地区,在提高了土壤肥力以后,水利问题就突出了;水利条件解决了,实行耕作制度改革又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衢县在改造低产田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根据事物发展的变化,及时抓住和解决新的矛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衢县改造低产田,初步解决了点、面关系问题。他们不仅深入研究点上的经验,而且广泛研究面上的情况。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改造低产田的工作;广泛了解面上的情况,又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点上的经验。生产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先进经验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会泽里大队改造低产田的经验中,有一项是先在好田里种草子,然后割出一部分施到瘦田上;瘦田逐步变肥以后,再在那里种草子。但李家大队学习这一经验的时候,创造了以磷增氮、直接在瘦田里种绿肥的办法,这就发展了会泽里大队的经验,大大地缩短了改造低产田的过程。点上的经验,推动了面;面上的生产实践,又发展和丰富了点上的经验。衢县总结点的先进经验,推广到面上,又从面的推广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了原有的经验,再用来指导新的实践。这样循环往复,推动了全县改造低产田工作步步深入、不断前进。
我国地区辽阔,土地特性不一,各地农作物的产量虽然都在不断增长,但就全国范围来说,低产田的比重还是不小的。大面积地改造低产田,是农业生产上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基本建设工程,是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一项长期的战斗任务。衢县的经验证明:只要各级干部善于运用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技术措施,就有可能用比较快的速度,在大面积上改造好低产田。低产田原来的生产条件比较差,人们在这样的田地上耕作又比较粗放,它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如果把改造低产田的工作进一步全面开展起来,把瘦田瘠地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就会促使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同赞比亚政府代表团长会谈
新华社二十日讯 周恩来总理今天下午同赞比亚政府代表团团长、赞比亚农业部长伊利贾·穆登达进行了会谈。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姬鹏飞、汪道涵、程照轩、何英、赖亚力、谢丰。
赞比亚方面参加会谈的,有代表团成员:罗伯特·马卡萨、查尔斯·桑尼克罗夫特、利阿拉比、齐利拉。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同几内亚政府代表团长会谈
会谈后设宴招待几内亚贵宾
新华社二十日讯 周恩来总理今天上午同几内亚政府代表团团长、几内亚邮电部部长阿拉萨纳·迪奥普进行了会谈。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邮电部部长朱学范,副部长钟夫翔,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对外经委委员常彦卿,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柴泽民、礼宾司司长赖亚力、非洲司副司长宫达非。
几内亚方面参加会谈的有:经济发展部工业协调办公室主任巴·布巴卡,邮电部副工程师依卜拉依玛·尤拉,几内亚驻中国大使卡马拉·马马迪。
会谈以后,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几内亚贵宾。


第1版()
专栏:

邓小平同志参观罗经济展览会
新华社二十日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参观了罗马尼亚经济展览会。
罗马尼亚经济展览会展览团团长布拉特和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杜米特鲁·乔治乌陪同邓小平同志一起参观。
今天同邓小平同志一起前往参观的,有王炳南、雷任民、江明、萧方洲、余湛等有关方面负责人。
参观前,邓小平同志接见了罗马尼亚经济展览会展览团团长布拉特和展览团部分成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1版()
专栏:

苏加诺总统接见陈毅副总理
陈副总理先后拜会莱梅纳、萨勒副总理和阿鲁季议长
陈副总理拜会巴基斯坦代表团长哈桑
新华社雅加达二十日电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今天中午在这里的独立宫接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印度尼西亚第一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苏班德里约和国务部长穆约诺·赫兰邦。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姚仲明,中国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杨琳和外交部顾问章文晋也在座。
新华社雅加达二十日电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今天上午在这里分别拜会了印度尼西亚第二副总理莱梅纳和第三副总理哈鲁尔·萨勒。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拜会时在座的有: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姚仲明、中国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杨琳和外交部顾问章文晋。他们都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
新华社雅加达十九日电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今天下午在这里拜会了印度尼西亚合作国会议长阿鲁季·卡塔威纳塔。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新华社雅加达十九日电 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今天下午在这里拜会了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团团长、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赛义德·哈桑。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1版()
专栏:

重温伟大抗日战争的历史
首都广大军民踊跃参观抗日战争馆和“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展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教育
据新华社二十日讯 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经过充实调整后,今天重新开放。首都各界一万七千多人在这里重温了伟大抗日战争的史实,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教育。
今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正面横挂着“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等巨幅标语;正门前面置放着“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必胜”和“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两幅巨大的油画。前来参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农民、干部和学生,进入抗日战争馆后就迎面看到红色丝绒屏上镶着金字的毛主席语录:“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参观的人们在展览馆里,面对着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珍贵文物,一看再看。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李云,来到
“毛主席在著作”的油画前,看着当年出版的《论持久战》的各种版本,激动地说:“这不是普通的著作,有了它,我国人民就有了生路,有了前途,有了胜利。”前不久和兄弟舰艇一起击沉了两艘美制蒋帮军舰的“海上先锋艇”政治指导员徐寿祺,参观以后写道:“这次参观,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学习了毛泽东思想,看到了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制订的方针政策的伟大。无数事实都说明,只要按毛泽东思想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绩和胜利。”
据新华社二十日讯 “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展览”今天公开展出。首都广大工人、农民、民兵、机关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踊跃前往参观。
从清晨开始,参观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前,络绎不绝地走进展览大厅。正在北京参加华北铁路工程区工会宣传工作会议的华北各地铁路系统的一些青年干部,把今天的参观当做继承革命传统的必修的一课。从几十里外的北京郊区赶来的人民公社社员,认真地把毛主席语录,逐字逐句地抄在笔记本上,准备回去对社员进行教育。还有许多父母带着子女前来参观,嘱咐孩子们向英雄前辈学习,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人们在参观了展览以后,纷纷表示要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铭刻在心,发扬光大。
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也前来参观,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重温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的教导。
(附图片)
上图:观众正在参观军事博物馆广场上陈列着的被我空军部队击落的四架美制蒋帮U—2型高空侦察机的残骸。
徐士贤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