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革命回忆录

层层火阵烧野牛
杨成武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之间的广大平原上,建立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光辉成就,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一把插进日寇心脏的利剑,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处在敌伪统治的腹心地带,被平汉、平津、津浦、石德四条铁路紧紧环抱;千里平原,无险可据;日寇常驻重兵,严密控制;从一九三八年起,并不断进行围攻、“扫荡”、分割、封锁、“蚕食”;国民党溃军和地主、汉奸、土匪武装数量庞大,危害人民,破坏抗战。这一切给根据地的建设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但是,由于冀中军民遵循着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方针,象其他兄弟根据地一样,坚决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依靠地方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发展抗日武装,在积极打击日寇的同时,坚决肃清汉奸、土匪武装,团结争取其他抗日部队,因而,即便环境极端困难,冀中军民仍然艰苦卓绝地坚持了长期的敌后斗争,使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成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平原堡垒之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急欲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企图首先确保冀中,大规模地掠夺冀中丰富的人力、物力。在敌酋冈村宁次的亲自策划指挥下,纠集了五万余兵力,从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开始,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首先由外向内逐步向我中心地区压缩,构成一个“铁环阵”;当发现我军已跳出它的包围圈以后,又由内向外对我边沿地反复“搜剿”,企图将我主力重新压回中心地区;随后又采取奔袭追击、分区“清剿”等手段,妄想把我军主力一举歼灭。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我军为了保存力量,主力主动跃出外线,转移至晋冀鲁豫和北岳区。留下的少数部队和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仍然坚持了英勇的斗争,严重地打击了日寇。
经过这次反“扫荡”,冀中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我主力外转后,敌人更加强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位一体的“总力战”,采取点、线、沟、墙相结合的堡垒政策,在冀中八千多个村庄、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千七百多个据点,修筑了七千五百多公里的公路,挖了四千多公里的封锁沟。据点周围碉堡成群,铁路、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点、碉、路、沟互相连接,密如蛛网,把我冀中根据地分割为二千多块,每一块都置于严密的火网封锁之下,然后分区逐块地进行“清剿”、“剔抉”。村村建立伪政权,加强特务组织,扩编伪军,大肆抢掠,实行奴化教育。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
冈村宁次这一套手段,博得了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的赞赏。他们狂妄地断言:冀中地区的游击战火必将扑灭,冀中平原定可成为“王道乐土”、“理想的粮仓”。然而,法西斯匪徒的种种幻想都被英雄的冀中军民彻底粉碎。冀中平原的游击战火不仅没有被扑灭,而且愈益炽烈地燃烧起来,只三年多的时间,冀中全区就获得了解放,并且配合兄弟部队最后击败了日寇,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是怎样同敌人进行斗争的。
人人是战士 村村成堡垒
在“五一大扫荡”后,残酷的斗争现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被日寇细碎分割、严密封锁、疯狂“清剿”、反复“剔抉”的冀中平原上,游击战争还能不能坚持?怎样坚持?
毛主席早就预见到这个问题,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由于地区的广大,人口的众多,共产党政策的正确,人民动员的普遍和敌人兵力不足等等条件,平原游击战争是能够坚持的。并指出要保持许多小的游击队,分散处于广大平原各县,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打击敌人,坚持斗争。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聂荣臻同志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针对冀中地区的严重形势,适时而正确地指出:我们在冀中有了五年的工作基础,有政治上的绝对优势,有广大的山地作依托。目前日寇在冀中的军事优势是相对的。今后,只要坚决贯彻党中央一元化领导的决定,到敌后之敌后,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转变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冀中平原的斗争是完全能够坚持的。
冀中我党我军坚决贯彻了上述指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坚决依靠群众,紧紧掌握武装斗争的中心环节,把留下的一小部分主力分散到各个地区,地方党政干部和部队统一编组,展开高度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并与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来对付敌人的“总力战”。
斗争是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进行的。只要枪声一响,四面点碉之敌立即蜂拥而来。在这无险可据的平原上,唯一的靠山是群众。如果没有群众掩护,就无立足之地,寸步难行。有了群众,则“如鱼得水”,活动自如。敌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采取了“淘水捉鱼”的政策,派出大量的“清剿队”、“剔抉队”,逐村逐院逐屋地搜索我军人员,只要发现一点踪迹,便全家抄斩,血洗全村,妄图用屠刀斩断群众与我军的联系,把我军挤出去,消灭掉。因而,更紧密地依靠群众,更深入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就成了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根本问题。
经过我党长期教育的冀中人民,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给我军放哨警戒,侦察敌情,传送情报,甚至以身家性命保卫子弟兵。我军人员虽隐伏室内,对敌之动静亦了如指掌,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日寇为捕捉隐蔽在深南县王家铺村的我军人员,抓了村内二十七个群众,以杀头威胁,要他们说出我军人员的隐蔽地点。杀了一个,不说,杀了两个,还是不说,一连杀了十四个,英雄的人民始终只字未吐,显示出惊天动地的崇高气节。在人民群众用血肉筑成的防线下,我军终于稳住脚,扎下根。
日寇的“大东亚新秩序”给冀中人民带来了奴役与饥饿,广大人民遍燃起复仇的怒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强调隐蔽待机,不领导群众进行武装斗争,保卫人民群众,必然会脱离群众,群众的斗志也不能持久;另一方面,如果只图一时痛快,轻率而战,又会引起敌人更残酷的镇压,也要脱离群众。因此,既要反对不敢领导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的保守主义,又要反对盲目蛮干的冒险主义。冀中我党我军正确地掌握了对敌斗争的高度坚定性和策略的很大灵活性,既敢于在敌重兵围困下,为保卫群众利益坚决打击敌人,又讲究战斗的艺术。坚持打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的原则。这就必须首先打击四出抓丁、抢掠、奸淫烧杀,对群众危害最大的小股敌人。打击小股敌人的办法主要采取“挑帘战”、“院落伏击”和“捕捉战”等。每当夜幕降临,身穿“夜行衣”、矫捷如飞的游击战士,如从天而降地出现在敌人面前,常常一枪不发就解决了战斗。白天,以屋内院内作战场,坚决打击穿堂入户的敌伪军。等敌人掀起门帘时,隐伏的战士突然跃出,大喝一声,就使他们束手就擒,或叫他们在刺刀和木棍下丧命。一次,一个班的伪军来高阳县陈庄抓丁抢粮,官大妈巧妙地布置住在她家的子弟兵埋伏好后,佯作在院子里切菜,待伪军进入院内,她一挥菜刀,战士们一跃而出,雪亮的刺刀直逼伪军的胸膛,吓得伪军一齐跪地求饶,乖乖地缴了枪。当时,还广泛地展开捕捉战,叫零散活动的敌伪军进得来,回不去。这种群众性的巧妙的小型的歼灭战,使敌人无从知道兵藏何处,而又防不胜防,迫使小股之敌不敢到处横行。这样既保卫了群众的利益,又锻炼了群众武装,还从敌人手中夺取了武器武装了群众。越打,群众的斗志越高,力量越大。很多村庄,战斗一打响,老百姓都成了战士,手持砖头、木棒、洋镐、红缨枪,紧跟着子弟兵扑向敌人。
用敌人的拳头敲敌人的脑壳是冀中军民对日寇斗争的又一个精心杰作。日寇企图利用伪军、伪组织巩固它的统治,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但结果却恰恰是它的反面。许多伪组织成了“白皮红心”,表面支应敌人,实际掩护抗日斗争。当日寇“清剿”、“剔抉”时,“村长”用“殷勤招待”、“主动引路”的办法掩护我军安全地转移或隐蔽。巡更员“平安无事”的喊声,成了我夜间活动的小分队突袭敌人的信号。我军经常通过“联络员”侦察敌人内部情况,向敌人假报情况,制造战机。敌人强迫群众送粮送款时,群众对敌斗争的办法是“不交、晚交、掺糠、使假、软磨、硬蹭”等等,直到无法应付时,则一面派人送粮送款,一面通知部队截回,而后叫“联络员”向敌报告“粮款已给八路军中途截走”,叫鬼子无可奈何。许多在封锁线两旁的伪军,有些反而被我利用监视日寇的活动,使我军能在敌占区畅行无阻,甚至利用伪军的点碉作为我们伤病员的隐蔽医疗所。
这一切的奥妙何在?奥妙就在于武装斗争与党的敌伪军政策和革命的两面政策紧密结合。当日伪军联合行动时,我军经常放过伪军,专打日军;对于少数“铁杆汉奸”和对我危害大的伪军头目,采取“单打一”、“掏老窝”的手段,坚决镇压;对于在战斗中被我军俘虏的一般伪军人员,经过教育,给以任务,当场释放;发挥全民的力量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教育伪军伪组织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立功赎罪,以扩大日伪矛盾,分化瓦解伪军、伪组织。经过反复斗争,逐渐地把伪军、伪组织置于我之控制掌握之下,并运用这个“合法的”组织来掩护武装斗争和其他抗日斗争。斗争的目的是:团结教育人民,分化瓦解伪军伪组织,孤立日寇,创造战机,把敌人孤立到最大限度,使斗争持久,积蓄力量,扩大胜利。武装斗争是一切斗争的主导方面,没有武装斗争的胜利,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是不能胜利开展的,而其他各种斗争又密切地配合着武装斗争取得胜利。
由于冀中军民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善于把非法的和“合法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就粉碎了日寇“以华制华”的阴谋,陷星罗棋布的敌碉于我人民的海洋之中,形成一个个的孤岛,处处挨打。仅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冀中我军就主动出击四百多次,消灭日伪军三千多人。日寇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又采取“驻屯清剿”的手段,调集重兵,重点突击我游击战争最活跃的地区,企图根绝八路军和一切抗日力量。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驻屯清剿”的斗争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地道战,大显神威。“五一大扫荡”前,冀中人民就挖了许多土洞和地窖,来坚持斗争。“五一大扫荡”后,随着斗争的日益残酷,党领导人民把简单的土洞和地窖,发展成家家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地道网内的通风、照明、防水、防火、防毒、防挖掘等问题都被群众一一加以解决,而且设有许多秘密的了望孔、射击孔,可以眼观四方,枪打八面。有的地道挖成上下两层,平行几条,设有翻口,可以上下翻,左右翻,人们称它是“天外天”,“楼外楼”,既利于隐蔽转移,又便于出击歼敌。
冀中全区到底有多少地道,难于作出确切的回答,但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其规模的雄伟——仅一九四四年下半年以后就挖了近一万多里长。许多地区把发展地道与改造村落相结合。在村的四周筑起围墙,村内堵塞街口,临街的房屋垒起夹墙,在坚固的高房上构筑房顶堡垒,各幢房屋之间架搭天桥,互相连接,各家掏墙连院,这就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地面、地道和村沿、街内、院内纵横各三层的交叉火网,再以野外地道为纽带,把村庄、野外、地道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的作战阵地。
地道战的高度发展,使我军在敌碉林立、路沟如网的平原上,到处都有巩固的后方。小型工厂、医院、报社、印刷所、电台、仓库都有了稳妥的工作场所。这样,既利于小分队活动打击敌人,也利于较大的部队集结隐蔽突然歼敌;既利于防御,也利于进攻。敌攻我一村,各村即予以支援,展开“村落连环战”,陷敌于层层包围之中。还可以依托四通八达的野外地道封锁敌人的岗楼据点,实行“堵门伏击”。
饱尝地道战苦头的日寇,企图以优势的兵力和装备,焚毁我村庄,捣毁我地道。结果还是碰得头破血流。我十分区部队在霸县米家务的地道战中,抗击了日军一个大队和伪军一个团的进攻,从村外打到村内,从房顶打到院内,从院内打到地道,又忽然从地道跳出给敌突袭。使敌人攻无目标,战无对阵,一个个地被打倒,却摸不清子弹从哪里打来。天黑后,日军大队撤出村外,村里只留下伪军,企图第二天再寻计破坏地道,消灭我军。岂料我军乘夜把伪军团团围住,一阵猛攻,象秋风扫落叶似地把伪军歼灭大半。那个日军大队陷于我村落连环战的牵制,也无伎可施。著名的高阳县皮里村地道战,更显示出它巨大的战斗威力。我九分区司令部依托该村的地道与近千的日伪军整整打了一天。日寇为了破坏地道,使用了水攻、火攻、烟熏、施放毒气等手段,但都没有损伤我军的一根汗毛,最后在我军里外夹击下,敌人丢下了成百具死尸,狼狈而逃。
在战争最残酷的年月里,英雄的冀中人民,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以英勇的战斗精神、高度的智慧筑成一道“无形长城”,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到一九四三年初,许多小块根据地逐步恢复,地方武装也有所扩大,这样就为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神兵处处起 拔点又夺堡
一九四三年夏季,我们的斗争更加深入,各项政策更加生效,部队由高度分散逐渐走向集中作战。日寇为防我各个击破,被迫收缩兵力,并采取以攻为守的方针不断向我奔袭合击。我们抓住这一时机,立即转入恢复发展根据地的斗争。
毛主席指出:“要把敌人的根据地变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非战胜敌人无从实现,这是自明之理。就是游击战争控制的地方,如果不粉碎敌人的进攻,不战胜敌人,自己控制的地方就要变成敌人控制的地方,也无从建立根据地。”在整个恢复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我们紧紧掌握毛主席这个指示的精神。各个分区从残酷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县、区游击队和广大的民兵,在地区队带领下,以三级武装联合作战的阵势向敌占区挺进。民兵广泛出击,平毁封锁沟,展开破交战,围困袭扰敌伪据点。武工队插向敌后之敌后,打击小股出扰之敌,发动和组织群众,争取瓦解伪军伪组织。主力部队则穿插于敌之点线之间袭取敌伪据点,消灭驻守之敌,以伏击手段消灭运动之敌。我进攻矛头所向之处即形成对敌人的包围,并运用优越的群众条件,绝对的政治优势,封锁敌人,欺骗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把敌人变成聋子、瞎子之后,才挥拳猛击。这就使冀中平原游击战争取得了主动,在战争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奇迹。
日寇一贯吹嘘它的点碉“固若金汤”、“土八路几条破枪对我毫无办法”。敌伪军的据点碉堡确实非常坚固。堡高数层,下有暗堡,上有围墙,周围有封锁沟,还有雷区、铁丝网和严密的火力点。然而,当人民和自己的军队充分发挥了战斗智慧的时候,“几条破枪”也能使敌人的“金城汤池”土崩瓦解。
著名的“斧头战”使日寇闻风丧胆。我军曾利用敌人抽派木匠修碉堡的机会,化装成木匠,带着锋利的斧头进入敌碉,抓住敌人睡觉的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斧砍杀熟睡的敌人,夺占碉堡。
化装袭击的运用奥妙无穷。利用敌人的各种矛盾和弱点,有时化装日军袭击伪军,有时化装伪军袭击日军,有时化装这一部分日伪军袭击另一部分日伪军,使敌人真假莫辨,经常中计。
还广泛地利用我在伪军、伪组织中的“内线”关系为内应,采取里应外合的手段袭取敌碉。有的则乘我军胜利的声威,对孤立、动摇的敌人据点碉堡,采取政治攻势配合军事围困、威胁,将敌逼退或消灭。
在袭击运动之敌方面,办法也多,也很巧妙。
日寇不但凶如虎狼,而且比狐狸还狡猾。为了防止我军伏击,强迫群众把据点周围和公路两侧凡是可能利用的地形地物一律扫平,一眼可以望出好几里。然而,即使这样,敌人也难逃被歼灭的命运。我军曾以化装出殡的妙计,在特制的棺材里藏着机枪,战士化装成抬棺材的,穿孝袍的,打引魂幡的,送殡的……为敌人摆下迷魂阵。接近敌人后,突然一阵猛打,将敌全歼。也有化装娶亲的,诱敌出碉,将之歼灭。日寇连遭我意外打击后,更为诡谲,行军时,只要看到一个人影,便大肆搜索,满以为不让一个中国人接近便可安然无事,但还是不断地遭到我“神兵”的痛击。我军民常在一夜之间,在敌必经的道路两侧,挖下掩体,设下伏兵,再巧妙地加以伪装。等敌人到来时,突然一跃而起,用刺刀手榴弹解决战斗。在青纱帐季节,各地游击队更是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使日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乍一看来,拔点夺碉,消灭敌人好象有些轻而易举,但是,这种轻而易举是人民群众和我军指战员高度的战斗自觉和我党我军长期艰苦工作的结果。在袭击敌人之前,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敌人的人员武器、火器配置、工事结构、生活规律、内部矛盾、思想情绪、一行一动以至我进攻道路上有无鸡鸣狗叫等等情况,都掌握得清清楚楚。而我们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用什么方法打,敌人都茫然无知。这样,无论对守备之敌或运动之敌,自然都能出奇制胜。
日寇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支那刁民的捣乱”是它惨败的根源。于是异想天开地开展“新国民运动”,推行“反共誓约”,组织伪联庄,与我争夺群众。首先在我九分区任丘、高阳地区作“突击示范”。圈了我群众三万多人,妄图以活埋、投井、挖心、挂人头、不准吃饭和喝水等恐怖手段,迫使我抗日群众成为效忠“皇军”的“新国民”。许多群众被活活地饿死,被杀害的更是不计其数。日寇还强迫群众在长达六十里的任丘,高阳公路上,每隔十步就站上一个人,架了一条“人电线”,企图以此来监视封锁我军的活动。但是,在英雄不屈的冀中人民面前,日寇的一切伎俩都只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在确实掌握了敌人往返突击活动的规律后,我军深夜穿过“人电线”,插至敌人的“突击示范村”西良淀设伏。当乡亲们看到子弟兵时,喜出望外,“人电线”却“没八路、没八路”喊的更加高扬,把敌人蒙在鼓里。次日下午,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两个中队大摇大摆从百尺村突击回来,经西良淀村渡口。我军放过了先头的伪军,待日军全部进村,地雷、手榴弹象火山爆发,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把鬼子歼灭过半。刚到河对岸的伪军,也被我隐伏的部队缴了枪。部队刚要转移,一位老大娘边跑边喊:“同志,快回来,我家还有一个鬼子哩!”有的战士着急地嚷道:“为什么不早说,跑了怎么办?”大娘呵呵笑道:“跑不了啦,我把他锁在柜子里了!”当那个日本兵爬在柜子里的时候,兴许以为“新国民”如此听话,把他安藏在如此可靠的地方,却不知自己已成了瓮中之鳖了。
“新国民运动”的彻底破产,雄辩地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战争的不断胜利又进一步鼓舞人民群众支援和参加战争的积极性。到一九四三年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已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只要枪声一响,四面八方的民兵便不约而同地向响枪的地方围拢过去,协助我军消灭敌人。这时,日寇的细碎分割已被打破,我军已有了较大的回旋地区。当一九四四年春风吹绿了冀中平原的时候,日寇已被迫由“一县联防”到“数县联防”。而我军随着力量的不断壮大,作战规模亦不断扩大,从一个地区的三级武装联合作战,到几个地区的主力协同作战,不断加强进攻威力,有些地区成片地扫掉敌之据点。到一九四四年瑞雪初飘的时节,西起平汉路,东抵平大(名)公路,北自大清河,南达沧石路的广大农村已基本上连成一片。
这种气势磅礴的发展,是在根据地不断巩固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毛主席指示的:“……不可忘记根据地的巩固,而其主要的工作是发动和组织民众,以及游击部队和地方武装的训练。这种巩固,是支持长期战争所必需,也是向前发展所必需的,不巩固就不能有力地向前发展。……正确的方针是巩固地向前发展……”冀中我党我军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当根据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转入以巩固为主,到新区巩固起来可以作为依托时再进一步向前发展。巩固与发展相结合,有的地区在发展中求巩固,有的地区在巩固中求发展。军队所向之处,党政民工作即全面展开,发动群众,除奸肃特,建党建政,贯彻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互助互救,扩大民兵,发展地道。部队则轮番整训,交替出击。这样,座座村庄都成为战斗的堡垒,千万人的心凝成了一道震撼河山的力量。我军所到之处,乡亲们争相从硝烟未尽的地洞地窖中取出珍品,款待子弟兵。部队继续前进时,队伍中总要增添一些胸前戴着红花的新战士。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民兵的不断扩大,使主力部队有了丰满的羽翼,并得到源源的补充,在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军仍能集中主力作战。战争的主动权进一步为我掌握。在日寇疯狂反扑的情况下,即使有些地区仍然出现反复拉锯的形势,但终于逐渐达到敌起我不落,我起敌必落。停止推进时稳如泰山,向前发展时势如破竹。
恢复发展根据地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保守主义,增强敢于胜利思想的过程。毛主席指示我们:“保守主义不论是由于贪图安逸而发生的,或由于对敌人力量的过高估计而发生的,均将给予抗日战争以损失,对于游击战争及其根据地的本身也是不利的。”冀中地区由于“五一大扫荡”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斗争非常残酷,因而克服保守主义问题,就显得更重要。克服保守主义的根本问题是要使指战员树立大智和大勇,具有洞察战争全局的能力。透过日寇张牙舞爪的表象,看到它因战争的非正义性、野蛮性和小国少兵寡助而必败的本质。看透了敌人必败的本质,就敢于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敢于在优势的敌人面前捏紧拳头,敢于在敌人的频繁“扫荡”中向敌后之敌后挺进,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充满胜利信心,有胜利的准备。冀中地区的斗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及时地防止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急躁蛮干、在胜利发展的情况下轻敌冒进的思想,并且又始终抓住了反对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向敌人进行斗争的右倾保守思想。这就较快的扭转了“五一大扫荡”后的严重局面,并能抓住有利于我的斗争形势,放手地向前发展。一九四三年秋,乘敌抽兵“扫荡”北岳区、收缩兵力和青纱帐起的有利时机,立即发起大规模的青纱帐攻势,攻克和逼退了敌点碉一千余个。西部的七分区,南部的六分区,东南部的八分区,西北部的九分区,大清河北的十分区相继打开了局面。一九四四年春,当敌向我发动春季“扫荡”时,又乘敌之隙,再攻克和逼退敌点碉五百余个。到青纱帐再起时,我之攻势愈益猛烈,有的地区已发展到攻城夺镇。广大群众欢欣鼓舞,个个磨拳擦掌,要与子弟兵一道冲向胜利的明天。
胜利的交响乐
“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一九四四年冬,日寇在我解放区军民的严重打击下,已面临总崩溃的前夜,但仍然疯狂挣扎,企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在冀中地区,日寇为确保重要城镇据点和主要交通干线,增调大量的伪绥靖军,配置于大清河北与西部山区的接合部平汉铁路沿线,并不断向我反扑
“扫荡”。为了迎接新的斗争形势,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进一步壮大“拳头”,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积极准备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正如毛主席指示的:“战争既是长期的和残酷的,就能够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变成正规的部队,因而其作战方式也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就变成运动战了。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必须明确地认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才能坚持向运动战发展的方针,并有计划地执行之。”在执行这个战略转变的过程中,遵循着毛主席“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部队化成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须具备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两个条件”的指示,在继续广泛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同时,把各地区经过残酷战争锻炼的游击队上升为各分区的主力,集中各分区的主力部队进行政治整军和军事训练,轮训干部,开展大练兵,以毛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训练部队。林彪同志根据毛主席思想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在陕甘宁边区部队高干会上所作的《今年怎样练兵》的报告中,关于要准备打大仗,要学打大仗的指挥,要学战术知识等指示,是这次训练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次训练,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加强协同作战能力,树立敢于超越地区作战,敢于打大仗,敢于彻底胜利的雄心大志。毛主席思想一经指战员所掌握,立即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全军上下掀起了为最后战胜日寇的练兵热潮。通过大练兵运动,组成了军区的“拳头”。
一九四五年春,毛主席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象春雷响动,鼓舞了冀中区的全体军民。冀中区党委、军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立即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放手地展开扩大解放区的战役。战役的总方针是: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贯彻毛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以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经济封锁相结合,先由西而东,从白洋淀指向渤海边;而后由南向北,席卷平南、津西,歼灭盘踞之敌;进而穿过永定河、子牙河,切断北宁路、津浦路,协同冀东、冀察我军夹击平、津。
整个战役以攻克北平大名公路上敌人的坚固据点辛中驿揭开了序幕。从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八日,连续展开了任丘、河间,文安、新镇,安平、饶阳,子牙河东,大清河北五个战役。这五个战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极为紧凑而又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当攻下辛中驿,取得了运用坑道爆破攻克敌坚固据点的经验之后,即乘胜将进攻矛头指向敌之突出部任丘、河间。先以部分兵力,虚张声势,佯攻大城,继而集中八、九两分区的主力突然包围任丘、河间两城,经七昼夜激战,攻下任丘,继克河间,切断了平大路,打通了大清河至滹沱河之间的联系,巩固了东进北上的后方。此一战役尚未结束,正在围攻河间之际,即转移九分区的兵力于津西、平南接合部文安、新镇,发起文、新战役,同时以七分区的部队展开安平、饶阳战役,使敌首尾不能相顾。在文安、新镇战役中,以八、十两分区的部队分头插向大城、霸县,作两翼配合,而以九分区的全部兵力实行中央突破,强攻新镇、文安。由于新镇之敌凭坚顽抗,我乃采取“打一儆百”的手段,以军事打击结合政治攻心,选择了敌指挥部的碉堡群为目标,挖好坑道,装好炸药后,向附近所有碉堡之敌进行广播,顽抗者以此为例。一阵震天巨响,把敌指挥部的碉堡群炸成灰烬。周围之敌,一齐挂起降旗。拿下文安、新镇,就打开了向平津发展的走廊,进一步威胁津浦路和天津。安平、饶阳战役,先以六分区的主力袭击深县、晋县、辛集、石家庄,吸住各点之敌,而以七分区的主力和八分区的部分兵力围困安平、饶阳,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的战术,乘敌逃窜时,集中兵力于韩村铺伏击,将其歼灭大半,乘胜攻克安平、饶阳,拔掉了日寇在滹沱河以南的最后据点,将根据地扩展到沧石路和石德路一带。这时日寇企图依托子牙河和津浦路两条封锁线,挡住我之攻势,确保大清河以北、天津以西、北平以南和子牙河以东地区。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我军立即发起子牙河东战役,首先向子牙河防线的中心子牙镇开刀。子牙镇位于天津、静海、大城之间,西有文安洼,东有贾口洼、津浦路,中隔子牙河,敌在子牙河沿岸北起独流、南达献县二百多里地段上构筑了一百多个据点,防守严密。两翼既不可能迂回,中央亦势难突破。为了攻其不备,采取了奇袭手段,先以八分区的部分兵力围攻里坦,吸敌南顾,以九分区的主力乘暴风雨之夜,由文安起航,通过文安洼五十里的水面,一举袭入镇内,全歼守敌,生俘伪军副司令廉书田。攻下子牙,天津之敌恐慌万状,以为我军要继续北进。但我们却挥兵南下,解放了大城、献县。当敌人与我周旋于子牙河沿岸时,我又以津南支队跨过津浦路,开辟了天津以南的广大地区。子牙河东战役刚结束,又挥戈北上,展开大清河北战役,横扫平、津外围据点。大清河北地处平、津、保三大战略要点之间,敌人在平霸、津霸公路沿线配有所谓“华北精锐”的伪绥靖军守备,自己吹嘘万无一失。这一战役,我实行了对敌全面箝制,重点突击。以涿良宛支队、津南支队分头插至平、津近郊,迷惑平、津之敌;以七分区部队攻入安国,箝制保定之敌;以六分区部队肃清赵县、宁晋周围之敌据点,威胁石家庄;以八分区的部队进逼津浦线上的沧县、泊镇。把敌人弄得眼花缭乱以后,以九分区的全部兵力为右纵队,突然奔袭津西胜芳、信安、堂二里,将之紧紧包围,立即转入强攻,全歼伪绥靖军第七集团军指挥所、伪治安军十九团、伪保安队一个大队;同时以十分区的全部兵力并加强以总预备队为左纵队,围攻牛坨、霸县、南孟、渠沟、独流诸点,粉碎了敌之重兵增援,取得了歼敌大部的战果。
这五个战役,“拳头”使用的总方向,始终只有一个,并且打中了敌之突出部、接合部、翼侧等弱点和要害。又从多方面箝制了敌人,陷敌于迷惑、混乱、恐慌的苦境之中,这就保证了我军行动的秘密、突然。在战术使用上,将奔袭、围攻、伏击灵活结合,使围敌跑不了,援敌进不来。同时充分发挥了政治攻势的威力。因而就势如破竹,无往不胜。
在五个战役中,冀中党政军民在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冀中区党委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兵马未动,到新地区工作的党、政、民干部已配备齐全。武工队已深入敌后,查明敌情。男女老少都投入了支援前线的热潮。有些正在举行婚礼的新郎新娘,看到人家都上前线去了,不约而同地说:
“打完鬼子再入洞房,”戴着红花就走向战场。队伍出动时,主力部队、游击队后面,紧跟着广大的民兵,随后是有组织的广大群众,扛着担架,推着给养车,浩浩荡荡,气势昂扬。当我军围攻敌人时,强大的民兵和群众队伍,连营数十里,烽火遍地,使敌人胆战心惊。在作战中,民兵和群众协助我军挖战壕,打坑道,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把烙饼、鸡蛋送进堑壕。部队一有伤亡,民兵就立即补上去,加入战斗行列。每当攻克县城,残敌尚未肃清,人民政府就进城办公,接受群众对敌伪的控诉。我军继续挺进时,根据地人民抬着猪羊追随慰劳,新区群众“箪食壶浆”夹道欢迎。人民,只有人民,才能这样流水般地供应着前线,也从政治上、精神上培育着子弟兵。英雄的人民,人民的子弟兵,在冀中平原上布下了层层火阵,任凭日寇这匹凶恶的野牛左冲右突,也逃脱不了被烧死的命运。
五个战役共消灭日伪军两万余人,解放县城十二座,将解放区扩大到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近郊和津浦路至渤海边的广大地区。
为使日寇得不到喘息之机,于八月中旬又组织了安、博、蠡战役。部队刚刚展开,从延安电台的广播中收听到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和党中央、毛主席发布的对日寇最后一战、实行全面反攻、收复全部失地的伟大号召。全区军民,欢声雷动,斗志冲天。为了战争的彻底胜利,冀中平原上到处出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在很短时间内,我军区由九个主力团扩大到二十六个团,在大清河两岸万民欢呼声中,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天津、张家口、热河挺进。
冀中军民战胜日寇的英雄经历,正如毛主席在分析民族解放战争的特殊形态时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这一页光辉的历史,最生动不过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人民战争的伟大,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最深刻不过地教育我们:只要坚决地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艰苦困难,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星火燎原》编辑部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