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地方机械工业要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
岳宗泰
编者按:工业支援农业是一项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任务。在工业支援农业工作中,地方机械工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华北各省、市、自治区的经验证明,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实行思想下乡、工作下乡、产品下乡、技术下乡,到农村去蹲点,同社队群众结合,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就一定能够为促进农业生产高潮、为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九六四年以来,华北各地执行了党中央和华北局关于支援农业的指示,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下,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农业生产高潮的促进下,同时,学习了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厂的经验,全区地方机械工业特别是专、县营机械工业的支援农业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贯彻执行了地方机械工业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各地机械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深入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具的修配工作,采取送厂修理与下乡修理相结合,做到了不违农时;小农具的供应也比较充足了;质次价高、货不对路的现象有了改变;工人群众支援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多数企业由“吃不饱”变为“吃不了”,转亏为盈,打开了农村市场,开始在农村扎根。
第二,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农机具发展得速度快、品种多,一般比较经济适用,效果显著。各地普遍运用创制新产品、改革老产品、引进外地产品的方法,发展了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农机具。根据华北各省、市、自治区统计,一九六四年以来,共创制和改革农机具五百五十六种,其中成功的、效果大的有二百三十七种;根据华北全区四十多个去农村蹲点的工厂的统计,共创制和改革了农机具二百三十多种,引进了农机具七十三种。天津、北京为农业创制了小汽油机、小拖拉机、扬场机、塑料喷雾器、切片机、开沟施肥播种机、菜田起垄机等机具;在选型、定型工作中,河北省去年选出的产品有五类十六项,山西今年选出十二类一百一十九项,内蒙古也鉴定了一批新产品。从华北全区来说,最近的一年是半机械化、小型机械化农机具发展较快的一年。
第三,组织工厂、工业管理部门和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部门到农村社队蹲点,和农民一道,大搞工具改革运动;在地方机械工业中,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
第四,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在支援农业的工作上,思想下乡、工作下乡、产品下乡、技术下乡,对农民是一个很大的支援和鼓舞,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工农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许多工厂同社队群众建立了“亲戚关系”,成了支援农业技术改革的技术后方。
一年多来,华北区地方机械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是有所前进的,有所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我们的支援农业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要求。农业形势大好,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潮正在发展,要求工业特别是地方机械工业给予更好更多的支援。但是,我们的工作还赶不上,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使地方机械工业赶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呢?
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农业技术改革服务的方向
地方机械工业的基本方向是为农业技术改革服务。除一部分担负非农机具生产、为大工业、为国防、为出口服务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应当直接为农业服务。专、县工业和手工业机械工厂(社)都应当把自己的生产转移到直接为当地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实行思想下乡、工作下乡、产品下乡、技术下乡,全心全意为农业的技术改革服务。这是政治方向问题。政治方向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正确地解决企业的产品方向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践证明,凡是在支援农业工作上创制产品多、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机械工业企业,首先是政治方向解决得好,因而,他们取得的成效也就显著。因此,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把解决地方机械工业全心全意为农业技术改革服务的方向问题,做为这些企业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批判那些方向不对头、资本主义倾向的错误,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支援农业的自觉性,占领农村农机具的修配、制造阵地。
以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为主,
同时积极发展小型机械化农机具
农业技术改革,应当贯彻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同时并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和华北区农牧业的情况以及地方机械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条件比较差的特点,它的生产方针应当是:因地制宜,以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小型机械化农机具;在发展新机具的同时,必须贯彻执行修造并举,优先修配,保证农机具的正常使用;一切产品制造和修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实行“三保”(保退、保换、保修)制度。
农机具的生产和发展,必须为用户服务,为使用服务;必须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积极发展对路、适用、质量优良、价钱便宜、易于操作、在可能条件下实现一机多用的产品。研究、设计部门,制造部门,管理部门要同社队群众结合,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用大家动手闹革命的方法,创造新产品,改革老产品,引进好产品。要逐步实现两个成套,即:按农牧业生产作业的要求,实现半机械化、小型机械化机具成套;按地区特点、工厂生产条件、产品服务范围、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服从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实行省、专(市)、县分工,相互协作,定点配套生产;有的产品还可以在大区范围内协作,成套生产。
我们应当看到,由于目前农村社队的购买力还有限,工厂的制造能力小,多数工厂技术水平低,因此,农机具的改革,只能由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不可违背。我们还应当看到,农机具的改革,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群众路线的方针,使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工具改革,使工具改革有广泛的群众性,实行工厂和社队群众分工制作,共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最后,还应当看到,农业技术改革有很大的地方性。因此,农机具的改革必须地方化,按照地区的特点(山区、丘陵、平原、草原等)和耕作习惯,创制、改制、引进适用的农机具;农机具的选型、定型工作只能是在群众广泛创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
进一步明确支援农业技术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地方机械工业支援农业,应当以为农业生产建设节约劳动力,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为目标。农机具的改革在不同的地区,应当有不同的重点,一般地说,山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平原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牧区以解决水草为中心。应当指出,山区是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地区,我们要特别注意抓紧山区的农机具的改革工作。
农机具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下列七个方面。
(一)发展农田基本建设的农机具,这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最根本的措施,也是生产潜力最大的一个方面,应当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地方机械工业企业要努力为社队创制、改制、引进修河滩地、修梯田、修台田、建设园田化耕地等机具。
(二)发展水利建设工程的机具,就全华北区来说,重点应当放在小型水利建设方面。地方机械工业企业要同社队结合,为社队创制、推广排灌机具,利用水力发展社队加工工业,解决山区吃水问题,生产水车、水泵、水轮机、小水电站设备、打井机具等等。在大型水利工程方面,地方机械工业企业要同民工结合,大搞群众性的工具改革。
(三)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耕作特点和作物情况,发展各种耕作机械,如耕、种、锄、施肥、植物保护等机具。
(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实行小型机械化,大量节约人力、畜力,以便把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农田建设方面。除继续积极创制新的农机具外,对于现有的机具应加以整顿,进行选型、定型、定点生产。
(五)发展农村运输工具,制造适应各种条件的车子和筑路机具,实现运输车子化,修路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
(六)发展适用于牧区的提水、割草、搂草、挤奶、剪毛、奶品加工等机具。
(七)积极发展小型动力机械。这是根本改变农牧业生产面貌的关键,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当积极发展柴油机、汽油机、水轮机、小电站设备等小型动力机械。
到农村社队去蹲点
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工厂、工业管理部门和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部门,组织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工作组,到农村蹲点,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工厂、科研单位、公社社队三结合,从社员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生产关键入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行半机械化、小型机械化的工具改革运动,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农业情况的、地方机械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革的道路来。蹲点,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一切担负支援农业产品的地方机械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毫无例外地到农村去蹲点;担负国家定型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也要去蹲点,和农民一起搞工具改革,同时,还可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考察和改革,把“点”成为自己产品的试验基地。
蹲点的要求是:同农民群众结合,把社员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积极地参加工具改革;创造出成功的、经济效果显著的机具,并且能巩固下来;带动周围社队的工具改革工作。
一九六四年九月以来,华北全区确定了四十二个单位去农村蹲点。一年多来,蹲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主要经验是:
第一,蹲点,首先必须抓思想革命化。蹲点经验表明,派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到农村蹲点,都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有的同志生活上怕艰苦,工作上怕困难,不愿在农村蹲点,不能顺利地到困难的地方去,担负支援农业的战斗任务。因此,蹲点是一场革命,是一场严重的思想斗争。
第二,从社员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生产关键入手,进行工具改革。蹲点工作组首先要在“三同”中进行调查研究,摸清社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迫切要求,同他们一道研究工具改革;从社员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生产关键入手,用打歼灭战的方法,打好第一仗,取得胜利,见到实效,就可以大大调动群众工具改革的积极性。
第三,发扬大寨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发动群众自己动手闹革命。蹲点,必须成为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要方针的好榜样。这里,基本的方法是:半机械化产品,由工厂制造钢铁零部件,生产队出工,就地取材,工人、农民共同制造。小型机械化产品,也要尽量由当地群众出工、出料,自己配套。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传授技术;使农民既学会制造,又学会维修。
一切工具改革,都要在讲求实效、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发扬一厘钱精神,防止浪费,坚持少花钱多办事,能不花的钱就坚决不花。保证不影响社员收入,不影响社队储备。同时,蹲点工作组应当帮助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社队收入,增加工具改革资金和其它生产费用。
第四,为社队培养技术力量,组织生产大队技术组。在工厂同社队群众进行工具改革的过程中,要为社队培养工匠,传授机具使用、维修和保管技术。在培养工匠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贫下中农出身的青年工匠。大队的技术组应当以贫下中农为骨干,团结能工巧匠、知识青年、回乡工人组成,要把技术的领导权掌握在贫下中农和工人手中,技术组应当成为全大队工具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机具维修的技术后方。
第五,各方面的协作配合。一个生产队的改革要求,一般地说,应当以一个工厂为主,由其他工厂配合支援。由工业部门带头,把农业、水利、物资、供销社、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力量组织起来,进行协作。
第六,点上的改革要有规划,分步实现。在点上做出成绩,群众发动起来之后,应当按照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精神,按照群众的要求和实际可能性,制定一个全大队发展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农机具的规划,分步实现。
第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每个点都应当成为工具改革运动的根据地和基地,采取“一带二、一片红”的方法,典型示范,推动一片。点上试验成功的机具,应当积极向周围社队推广,带动周围社队的工具改革。推广经验,应当是推广机具和推广工作方法同时进行。采用好的机具,同时必须采用好的工作方法。不论创制、改制或引进的机具的推广,必须遵守下列原则:不经试验成功、不是确实有效的,绝不盲目推广;别村群众不了解、不欢迎的,不推广,防止强迫命令;不懂使用技术和维护技术的,不推广。
上述这些经验,对于做好支援农业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地方机械工业在支援农业工作的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继承和发展这些经验。
把地方机械工业的力量组织起来
华北全区地方农业机械工业企业(包括手工业企业)共有职工十一万人,此外,还有农村手工业者十五万三千人,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但是,这些力量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应当从便利农业技术改革和机具修配、便利工厂生产的原则出发,把现有的地方机械工业的力量组织起来,实行合理分工,学习和发扬大庆油田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争取用几年的时间,在华北全区范围内,建设起一支和农业发展要求基本上相适应的支援农业的地方机械工业队伍,有效地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革。
根据目前的条件和经验,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第一,以县为单位,把地方机械工厂、手工业社(厂)和农村社队的修造力量统一组织起来,组织三级农具修配网。三级农具修配网的基本任务是:农机具的修配和小农具制造;因地制宜创制半机械化机具和小型机械;传授技术,为社队培养技术力量;组织工厂(社)之间的技术协作。以县属国营农机厂或重点合作工厂为中心厂,为全县服务;以农村各手工业社(公社工业)为修配站,为一片地区服务;生产大队组织亦农亦工修配组,为本大队服务。河北省唐县建立的三级农具修配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
第二,组织农业机械流动服务队。山西省晋东南专区组织的流动服务队,带着农业机具,下乡巡回为社队服务,这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它是一支支援农业的轻骑队,很受群众欢迎,社员称它为生产战线上的“太行游击队”。它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有力地支援穷队发展生产;服务范围大,设备利用率高,价钱便宜;便利群众;有示范作用。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山西省晋东南专区共组织了二十四个流动服务队,为十六个县(市)二百个生产大队磨面、铡草,共节约人力、畜力十二万六千个工日。
流动服务队可以长期的,按照农事季节的不同,组织不同的业务活动。流动服务队可以由工厂办,也可以考虑由专、县办,还可以考虑向综合农业机械站(或者综合队)的方向发展。
流动服务队,一定要有优良作风,有严格的纪律,和农民实行“三同”。它是一个服务队,又是一个政治宣传队。
第三,加强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机关的工作,让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人员走出办公室,深入工厂农村,同工人、农民一道研究、创制新产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人员在企业里,应当围绕农机具改革工作,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努力推动这项工作。
大、中城市的农业机械工业和专、县机械工业结合起来,支援农业
大、中城市农业机械企业和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部门,应当同专、县机械工业结合起来,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发挥支援全省、全华北区农业生产建设的作用。城市的其他机械企业,对于支援农业的产品的生产,也应当积极主动协作,为支援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中城市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主要是:(一)为农业制造小型动力机械,创制效率高、价钱便宜和适用的小型机械。
(二)担负各地创制的定型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有些产品,各地能力不足,应当在城市定点生产。(三)支援专、县工业的发展和帮助专、县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四)发展原材料工业,增加钢材、生铁的生产,回收边角废旧物资,组织加工改制,拿出一部分来支援农业。(五)搞好郊区特别是远郊区的农业工具改革,争取比其他地区提早实现半机械化、小型机械化。
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特别是地方机械工业的支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地方机械工业支援农业工作,是大有可为的;农村不仅是轻工业的市场,而且是重工业的市场;工业支援了农业,同时也就是支援了工业自己;农业发展了,工业才能发展。实践还证明,发展农业,必须走大寨之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大寨之路,再加上农机具的改革,就有可能使农业生产发展得更好更快。因此,我们应当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把地方机械工业和中央农业机械工业结合起来,把城市地方机械工业和专、县工业、手工业结合起来,把地方性的农机具改革和国家计划结合起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从华北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扬大寨精神、大庆精神,在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支援农业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由低到高地实现农业的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


第5版()
专栏:

到农村社队去蹲点
邢立纲 赵献琛
一九六四年十月,华北局经委组织了有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河北省、邢台专、县以及邢台县农机厂等单位参加的工作组,深入到河北省邢台县太行山麓的深山区胡家楼生产大队蹲点。本着自力更生精神,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实行工厂、科研单位、公社社队三结合,工人、农民、技术人员三结合,大搞半机械化的农具改革运动。半年多来,我们通过“创、改、引”等不同方法,由点到面,先后在胡家楼大队和附近的折户等大队,针对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山地运输、米面加工、耕作、提水等主要作业,因地制宜地解决了二十余种半机械化及改良农机具。这些机具具有简便、效高、价廉、易造的特点,采用这些新式机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变胡家楼大队的农业生产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和胡家楼大队群众共同创制的修滩地运土用的带轴承的木轮车,一个人拉,能装六担土,效率比人挑高五倍,虽然比胶轮排子车少装两挑,但价格只有胶轮车的五分之一。加上新创制的索道、抬石爪等几种机具,使运土运石消灭了人挑、肩扛,他们过去两冬一春修滩地十八亩,去冬今春两个月就修了七十亩地。又如,和这个队群众共同创制的双碾磙水力碾子,由于尽可能地利用了城乡废旧物资,总共只花了七十多元;可是,它比一般碾子提高效率八、九倍,还作到了自动上料,自动罗面,可节省十多名妇女劳动力和十多头牲口。母畜在解除了拉碾子的使役后,有利于繁殖幼畜。再如,和折户大队群众共同创制的、为修梯田在陡坡上运石头用的圪杈、拖石架等四种工具,效率比人扛提高二、三倍;这些工具都是由大队的铁木匠制造,没有花一个现钱。
我们的农具改革运动,是从当地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生产关键入手的。一九六三年,胡家楼生产大队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一百八十亩亩产千斤的河滩地被洪水冲毁,每人平均只剩了六分地,由余粮队变成了缺粮队,靠吃国家救济粮过日子。我们深入山区去蹲点的时候,胡家楼大队农民决心以大寨精神战胜自然灾害,修复滩地,重建家园,出现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高潮。但是,农民面临着任务大,劳动力紧张,生产工具落后和经济困难的局面,迫切要求工具改革,提高劳动效率。修复滩地,是改变这个队当前经济面貌的关键问题,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修复滩地,需要垒坝平整河滩乱石,从几百米外挑土垫地,工程非常艰巨,劳动强度很大,农民担心只靠人挑、肩扛太累太慢,想买胶轮排子车又缺钱。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创制出效率高、价格低廉的机具来。有的同志说:“这真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确,这样的机具在现有的机具中找不出,在书本上看不到。但是,经过“三结合”的群众运动,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在很短的时间内终于创制出来了。以后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修梯田、提水、米面加工等方面所需要的一些机具。
要使农具改革成为农民群众亲自动手进行的、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一场自觉革命运动,就必须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直接参加新农具的研究、设计和创制等工作。在我们已解决的二十余种机具中,有七种是经过共同研究由农民自己制造的,有五种是农民和工厂共同制造的。在创制工作中,由于尽可能利用了农民的人力、物力,使农民少花钱多办事或只花工不花钱,节省了大量支出。
向农民传授使用和维修技术,使农民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是巩固和发展半机械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上山以后,看到农民由于不懂使用和维修技术,新买的胶轮排子车,只用了半年就报废了;喷雾器只用了一年就坏了,拆开检查时,里边还有未用完的药液。在蹲点过程中,我们狠抓了传授技术的工作,通过边修边教、边用边教、活学活用的方法,为胡家楼大队和周围几个生产队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特别是胡家楼大队,已经组织起包括铁匠、木匠、石匠、钳工、电工、焊工的技术组,并添置了必需的一些工具,这个组已经担负起这个大队和附近几个大队的维修任务,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奠定了技术基础。
由工人、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到农村社队去蹲点,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大搞工具改革运动,这是一个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使工人、技术人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农民的生产经验,使研究者、制造者、使用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实践,因地制宜地解决农具改革中的问题,收到又好又快的效果,大大改变了过去由于科研部门、制造部门和农民脱节而造成的“闭门造车”、“货不对路”的局面。同时,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技术人员认为,通过“三结合”的群众运动,真正解决了科研部门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是农机科研人员有效的反对形而上学,实现科研工作革命化的一条正确道路。


第5版()
专栏:

以点带面,反复试验,逐步推广
内蒙古开鲁县副县长 王国良
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的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推广使用半机械化和改良农机具,到现在共推广铁犁、双轮双铧犁、畜力播种机、三齿轻便耘锄、铲趟机、玉米脱粒机、铡草机、水车、胶轮车和打井工具等共二十余种,一万八千多台(部)。这些半机械化和改良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矛盾,取得了工效高,节省人力和畜力,作业质量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了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促进了农业增产。
开鲁县人少地多、耕作粗放,要想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就必须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道路。几年来,我们没有坐等机械化,而是比较认真地执行了机械化半机械化并举、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方针。在这个方针和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开鲁县的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因地制宜地抓了节省劳力、质量好、效果高、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在推广过程中,县委、县人委加强了具体领导,在全县范围内,选择五个生产大队作为基点,派专人蹲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反复试验,逐步推广,指导全县的推广和使用半机械化农具工作。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畜力播种机的推广使用上,就经历了一个试验、推广、再试验、再推广的反复过程。一九五四年,我们开始推广畜力播种机。当时主要用于平播密植小麦,曾经获得生产效益。从一九五八年起,少数地区把畜力播种机用于播种高粱、谷子、玉米等大田作物;到一九六○年进行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当时由于技术指导没跟上,特别是谷子下种量过大,不易间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减产。有的人说,畜力播种机“不保墒,播的浅,施肥不集中,不保苗,苗眼死,浪费劳畜力,不便铲趟不增产”,从此,就很少有人使用畜力播种机播种了。这样,就给推广使用工作增加了不少的思想阻力。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的试金石。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全县仅有宋家店大队,坚持使用畜力播种机播种,并获得了显著增产。县委及时发现并总结了宋家店大队的用大犁开沟、畜力播种机播种的经验,在一九六三年春播前,召开了现场会议,向全县各公社推广宋家店大队的经验。一九六三年,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重点试验,在各类土壤上共播种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等一万七千亩,普遍获得了全苗增产。一九六四年,通过参观学习和组织推广等工作,全县畜力播种机由二百五十三台增加到六百台,播种小麦、高粱、谷子、玉米等作物二十万亩,比一九六三年扩大十倍多。经过大面积的推广工作的实践,又一次证明了机播增产的显著效果。因此,一九六五年畜力播种机发展到七百台,机播面积发展到四十多万亩。这是以点带面,反复试验,逐步推广的结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半机械化农机具有着很强的地区性,适宜甲地的农机具不一定适于乙地使用。为此,必须依靠群众,发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敢于革命,敢于改革和创制的精神,采取“创、改、引”的办法,使半机械化农机具逐步成龙配套,适合本地区生产需要。例如,对于畜力播种机,我们就采取了厂社挂钩,工人、农民、领导三结合的办法,结合我县农村情况,进行了改革。
我们虽然在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推广得不平衡,机具不配套,保管维修工作也还有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革工作,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地向前发展。


第5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组织三级农具修配网的?
河北唐县副县长 王毅
河北省唐县是个半山区。几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唐县的农业机具也随之大幅度增长。一九六四年,动力排灌机械达到一千二百余台,比一九五七年增长六倍;各种小农具达三十二万件,增长两倍多;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和半机械化农具增加到二万二千多台(件);有三分之二的公社有了电。
唐县有一个县营机械厂和十一个手工业铁木农具修配社,承担全县农具的修配任务。随着农业机具的增加,修配任务日趋繁重,农具修配工作落后于农业生产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每到农忙、抗旱和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县营机械厂和农具修配社全力以赴,修配任务也难完成。县领导不得不抽调人员进行突击。尽管如此,也还是打被动仗,不是抓了修配挤了制造,就是误了农时。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
一九六四年八月,唐县领导总结了过去一段时期的经验,把县营机械厂、手工业铁木农具修配社和生产队的能工巧匠统一组织起来,按照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原则,以及修造并举、先修后造的方针,以县营机械厂为中心,组成厂、站、点三级修配网。县营机械厂为中心厂,为全县服务;各区或集镇的手工业社为修配站,为一片地区服务;生产大队设修配点,由能工巧匠等组成,为本大队服务。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公社、生产大队的积极协助下,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基础上,经过七个月的努力,厂、站、点三级修配网就很快地组织起来。同时,制定了协作章程,划分了业务范围,规定了分片包干联系制度,统一领导,互相协作,使三级修配网形成了有机整体,共同完成修配任务。
县营机械厂怎样发挥中心厂的作用呢?主要是积极地向各修配站传授技术,培训技术工人;提高了修配站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帮助修配站调剂解决了一些原材料;承担各修配站修理不了的农具修配任务,供应修配站生产不了的配件。中心修配厂在农具修配工作上发挥了中心和枢纽作用,成为全县农具修配站的技术后方。几个月来,为各修配站培训了气焊工、钳工等技术人材五十六名。同时,还支援了各修配站简易车床、牛头刨等设备十余件;帮助改革各种专用工具七十多件。
修配站又怎样发挥它的作用呢?主要是将分散的手工业者和生产队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建立修配点,承担小农具的修造任务;进行必要的组织管理工作;统一修造价格,提高修造质量;进行技术传授和交流经验。几个月来,各修配站为修配点培训了技术人材一百四十多人。同时,还帮助各修配点解决生产设备和专用工具一百四十多件;供应了许多边角料和原材料。
各修配点的任务是负责本大队(有的包括邻近队)部分小农具修造和农业机具的维护保养工作。
唐县农具修配网,建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已经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第一,方便群众,修配及时。各种农机具的修配基本上作到了维护、保养不出队,小修不出区,大修不出县;各修配厂、站也做到了“小修不过天,大修不过三(天)”,修配到队,送货上门。
第二,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为农业服务。通过修配站一系列的组织工作,把满天飞的工匠一千三百人,组成了一支技术队伍,分布在全县二百五十七个生产大队中,建立起修配点,支援了生产队的小农具修配工作。
第三,通过技术传授,为农村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不仅解决了修配任务大、修配力量小的矛盾,而且为今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解决了国营工业和手工业在农具制造中的矛盾。通过业务范围的划分,县机械厂把铸锅、铧、铣等小农具的制造让给了手工业社,县机械厂本身承担七吋步犁、切片机等半机械化农具的制造任务。这样,就克服了过去修配满天飞,各行其事,互不通气,力量分散,顾此失彼的缺点,有利于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与修配;这样,就减轻了县营机械厂农具修配的负担,使县营机械厂有可能抽出技术人员、老工人、领导干部到山区蹲点,通过“三同”与老农座谈、研究,试制出修整梯田用的岩石打眼机、抓石器、运输小车和山地铧等多种半机械化农具,支援了山区建设。
第五,发扬了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帮技术、帮原料、帮革新、帮配件;让业务、让方便,已经成为厂、站、点之间的好风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