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高山雪岭把根扎 徐沧夫 胡维寿 金治华
征途
一九六一年三月初,一列
火车从长沙车站徐徐开动了。车厢里坐着一位中等身材的年轻妇女,她不时深情地凝视着掠向列车后面的一山一水,低吟着她上车前写的一首诗:
麦苗青,菜花黄,
离别了可爱的家乡,
投身立志到边疆,
保卫高原乐心上;
高山雪岭把根扎,
全心全意献力量!
列车经过几昼夜的奔驰,在一个车站停下了。这里,是从内地去西藏高原的通途,集聚着许多人,等待着去拉萨的汽车。有人知道她是去西藏的,便悄声议论:
“西藏的太阳,会把她晒脱了皮。”
“她连五道梁怕也过不去!”
海晓云的爱人马昌政是一位空军干部,他听到这些议论,对她说:“海晓云,听见了吗?”
海晓云把搭在胸前的乌黑发辫向后一甩说:“怕什么?咱们走着瞧!”
汽车向西藏高原进发了。一过噶尔木,她眼见每座山都是光秃秃的,一群群黄羊被汽车惊得放蹄奔跑,心想:高原真是“山高不长草,野兽遍地跑”啊!汽车爬上了昆仑山,车厢外面狂风怒号,白雪飞舞,海晓云心中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转眼到了五道梁,这里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一会飞沙扑面,一会白雪劲飘,初到这里的人没有不产生高山反应的。海晓云虽然早已气喘吁吁,但她看见胸前的共青团员徽章,便不禁低声唱起歌来。由于呼吸困难,她哼的腔不成腔,调不成调,但这坚强的声音却回答了同行旅客对她的担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旅途奔驰,终于到达了海拔四千三百米的目的地。有的同志关切地对她说:“晓云,你初到高原,得先休息三个月,适应适应高原气候再工作。”
“我是来保卫西藏,可不是来休息的!”她要求领导立即给她分配工作。
斗争
不久,领导上分配海晓云到一个备降场担任导航调配员工作。这个备降场,在海拔四千八百多米,气候变化无常,是人们形容的“天上不飞鸟,风吹石头跑”的地方。
高山反应使海晓云整天昏沉沉的,想睡睡不着,想吃吃不下,心里作呕又吐不出,头脚象有千斤重。一天早晨,战士们早操结束,海晓云的爱人、副指导员马昌政走进她的屋子,一看满地是水,脸盆扔在地下,海晓云不言不语地躺在床上。他心里一下便明白了八九分,关切地说:“又头晕了?慢慢锻炼就会好的。”
“锻炼,锻炼,才跑了二十多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端盆洗脸水就晕倒了!”
马昌政半天没想出一句可以鼓励她的话来。忽然,他脸上露出笑容,用手指着墙壁说:“晓云,你看!”海晓云转脸看见墙壁上贴的是自己亲手写的毛主席语录: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看了毛主席的语录,海晓云脸绯红了,她非常惭愧自己没有能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
从此,海晓云不管风里雪里,每天早晨都和战士们同时起床,坚持跑步。在这海拔四千八百多米的高原上,开始连走路都感到困难,慢慢地竟能一气跑二百米了!可是,偏在这时她又病了。这一病,她安心高原的思想又翻起了涟漪。在病床上,她想起了风和日丽的江南家乡,想起了慈爱的父母。她想:“这要是在家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闪,她又想起了家庭的过去和现在……
在旧社会她家是个贫农,受尽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解放后翻了身,晓云上了学。父亲出席过湖南省劳模代表大会。她离家进藏时,父亲鼓励她说:“晓云,要去就干到底,不能半道跑回来,我们家可没有那样的人。”想到父亲的话,海晓云心中猛然一惊。她从自己家庭的变化,又联想到藏族同胞。有一次,她参加斗争牧主大会,虽然她听不懂藏语,但“天下劳动人民是一家,天下劳动人民心连心”,她从牧民们愤怒的吼声里,深深体会到他们在旧社会受的苦难。藏族同胞翻身了,他们多么感激党和毛主席啊,她回忆起每次到藏胞家串门的情景,藏胞总是端出加了白糖的牛奶给自己喝,还连声称呼:“金珠玛米,亚摩!亚摩!”(藏语:解放军好!)
想到这里,她脸上发烧,心中悔恨,暗自责问自己:“海晓云呀海晓云,难道你真的会被困难吓倒吗?这样回去,你怎么对得起党,对得起藏胞,……”想到这里,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在笔记本上写道:“湖南邵阳是我可爱的家乡,新的西藏是我更爱的地方,下定决心,刻苦努力,奋发图强,终身建藏,把我新的家乡——西藏建成为人间天堂!”
扎根
高原空气稀薄,初到的人说话多了都有困难,海晓云为了彻底适应这种气候,不但经常说笑,而且还大声歌唱。每次开晚会,都少不了她的节目。不但唱,而且还学动作剧烈的踢踏舞;战士们打球她也参加;有时刮风、下冰雹,她也坚持锻炼。
海晓云战胜了高山反应之后,新的问题又摆到了她的面前:备降场只有她一个调配员,能不能完成繁重的飞行保障任务,就要看她在紧要关头技术能不能过得硬。有一次,飞行人员从别的机场拍来电报,说海晓云调整的机器周率太低。海晓云一听,心中犯了难:调整周率,这是技师和技工做的,自己过去从未插手,现在这里又没有技师、技工,怎么办?踌躇了半天,心想:“不能眼看影响飞行啊!”于是她经过领导同意,毅然确定自己动手调。她根据从前学过的简单原理,在同志们帮助下,夜以继日地钻研,终于把周率调好了。打这以后,飞行人员对机器周率一直反映很好。几年来,她在担任备降场调配员工作中,无论是雹雨淋头,或是风雪交加,她都以火一般的热情,苦钻技术,坚持岗位,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保障任务。
她不仅对工作热情,对同志也非常热情。她编了这样一支歌:“雪山旁,云彩上,高原战士守边疆,为了保卫新西藏,呼儿嗨呀,五湖四海聚一堂!……”她遵照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把战友当作亲兄弟。有的同志病了,她就给烧糊辣汤,端病号饭,并把上级补助给她的奶粉,悄悄地冲好送去。在这里,差不多每个同志的衣服上,都有海晓云缝的针角线眼。有一次,电影队来到备降场,放映了《昆仑山上一棵草》,海晓云说:“昆仑山上一棵草虽然不畏风雪严寒,但它根扎得不深。我要做唐古拉山上的一棵雪松,在祖国高原上把根扎得牢牢的。”海晓云同志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四年来,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高原战士。去年,她被评为五好职工和技术能手,西藏空军部队树她为“安心高原”标兵。今年,她所在的部队又立她为“长期建藏”标兵。最近,先后出席了兰州军区空军和西藏军区共青团代表会议。她表示:一定要永远象雪松一样,不畏艰难,不畏严寒,根深叶茂,挺立在西藏高原上!
〔《空军报》供稿〕


第6版()
专栏:文艺报刊新动态

一项富有革命意义的征文活动
《大写社会主义新英雄》征文,是《人民文学》从今年一月起举办的。半年以来,这一征文得到了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的热烈响应。
据该刊的初步统计,从各个地区各条战线上的来稿来信,已达一万二千多件。这些来稿来信,热情歌颂、描绘了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驳斥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从该刊发表的近五十篇应征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征文的一些鲜明的特色。首先是题材新颖,形式多样。作者运用了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故事会等样式,及时反映了各方面的现实生活和斗争。象《聚鲸洋》,写“远征一号”的青年船长,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带头向远洋进军,在飞鲨走鲸、异常玄妙的地方,历经艰险,开辟了聚鲸洋渔场,为国家增加了鱼产。《神枪姑娘刘延凤》,刻划了山东省长岛县一位著名女民兵的飒爽英姿。《战斗的弓弦》,描写了福建前线一个渔村里的民兵如何以广阔的胸怀,关心当前的世界形势,保持高度的警惕,固守海防,常备不懈,时刻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创造了许多生动的故事。《跑在火车头前面的人》中的叫班工,《“老粮秣”新事》中的粮库管理员,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不平凡的革命精神,热爱集体,为公忘私,给青年接班人以良好的教益。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一系列闪闪发光的人物和模范事迹,在广大读者中间,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其次,征文的作者,大都是工农兵业余作者队伍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各种实际工作岗位上,直接参加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他们的感受最为丰富而真切。有了这样大批的业余作者热情地参加写作,大大地开阔了这个刊物反映的生活,为更好地开门办刊物,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奠下了基础。
通过上述征文活动,该刊编辑人员加强了与广大业余作者以及读者的联系。贵州贵阳铁路分局工人高树彦给该刊写信说:“看了《大写社会主义新英雄》征文启事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崭新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将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学舞台上”。四川会理粮站林文的信中说:“您们能打破‘专家’框子把征文工作深入到群众中来,这确是非常可喜的革命。我是个雇农的儿子,过去家境穷,书读得少,但是我有个理想,特别是看了对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的批判文章后,总觉得我们贫下中农子女,应该克服文化低的困难,本着‘摸老虎屁股’的精神,和资产阶级争夺文艺阵地。”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战士的信中说:“自提出《大写社会主义新英雄》征文后,作为一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我感到十分高兴,真是两个羊子打架——对头了。”我们看到,自一九六四年以来,各个刊物都注意了群众性的业余创作,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眼看万木竞长,必有大树凌空’的大好形势。  〔今 是整理〕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做水壶的启示 济南铁路材料总厂验收员 毕伟
夏天到了,济南材料总厂总务室职工看见汽车组和仓库的职工每天运送材料,路上喝水有困难,就打算给大家准备些水壶。为了给国家节约资金,他们决定自己做。但是水壶究竟做什么样式的好呢?管理员分别到有关股室和车间,征求对水壶式样的意见。这些单位的负责人都说:做啥样的都行。
几天以后,十二把水壶做好了。总务室的职工亲自把水壶送到各搬运组去。过了几天,工人们提意见说:“水壶式样笨重,壶口朝天,喝水不便。”
起初,总务室的职工听到这些意见,心里很不舒服,他们觉得干总务真是费力不讨好,有委屈情绪。
真是费力不讨好吗?总务室的职工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终于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找到了答案。不是费力不讨好,而是工作方法不对头,没有把事情办好。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又说:“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他们想,对啊!为啥征求意见时去找不使用水壶的股室和车间主任呢?他们不用水壶,难怪他们提不出中肯的意见了。假如当时能够深入到搬运组去,和搬运工人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问题就会得到圆满解决了。
水壶不能再修改了,只好勉强使用。不过从这件小事中,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第6版()
专栏:

空军诗情〔三首〕 周 鹤 温民法
绿色木板房
机翼闪耀银光,
战鹰轻轻停在机坪上。
飞行员跨出座舱,
走进一间绿色木板房。
绿色的木板房啊,
比万里蓝天十倍宽广。
房内叠叠红书,
照耀得四壁闪光。
进屋,如同沐浴金辉,
捧书,好比身贴太阳。
映红心一颗啊,
照亮眼一双。
站房内,听得世界革命风雷响,
站房内,胸怀五洲七大洋。
思想上竖起一杆战斗的枪,
夺取胜利就从这里启航……
绿色的木板房啊,
储存着无尽宝藏。
这是一座深深的“矿井”,
但不是煤矿、油矿!
这是毛主席著作阅读室,
珍藏着光辉灿烂的诗章。
飞行员在这智慧的天宇里,
锤炼出又一双坚强的翅膀!
红色日记
飞行大队荣誉室里,
珍藏着战友的遗言:
一本红色日记,
写满战斗诗篇。
十二年前啊,
三千里江山战火弥漫;
英雄驾驶战鹰,
凌空和豺狼激战。
负伤追歼逃敌,
不顾座舱飘起浓浓紫烟。
两架敌机被击落了,
而他,却化作红星一盏……
这本红色日记啊,
写在炮火纷飞的前线。
这一天,是红色日记最后一页,
这一页,是英雄生命光辉的顶点。
如今,他高大光辉的形象,
仿佛仍站在起飞线;
句句箴言如号角,
时刻响彻战友心间。
一只只年轻的战鹰,
跟着他,磨成锋利的剑;
一个个空中神炮手,
想着他,起飞线上枕戈待旦。
他们也用战斗的笔,
在天空抒写历史鲜红的画面;
决心紧步英雄脚印,
为世界革命终身奋战……
鲜红鲜红的日记啊,
记述了有限生命的终点,
然而,却是无限生命的开端,
四好飞行大队光荣历史的前言!
空中神炮手
十二月啊,寒风阵阵,
阴霾的天空布满浓云。
犹如大海扬起浪花,
召唤风浪中的捕鱼人。
“拖靶机”从云中钻出,
靶筒象一根银针。
英雄的战鹰追踪而来,
云海中时现时隐。
他原是空中神炮手,
追敌有“海底捞针”精神。
地面几十双眼睛,
跟着他的翅膀拨雾穿云。
五百米,二百米……
他将“敌机”咬得紧紧。
风呼啸,炮隆隆,
靶筒的碎片飘落纷纷……
十二月啊,寒风阵阵,
机场上啊,热浪滚滚,
战友们喝采、仰慕,
多少力量冲击周身。
长空万里,无限雄心,
胜利路上紧相跟。
待到春花烂熳时,
更有多少后来人!


第6版()
专栏:

出海归来
〔木刻〕烟台印刷厂描图工人 杨连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