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我愿为山区人民送一辈子书信
四川省旺苍县邮电局邮运员 苟天宣
我是四川省旺苍县邮电局邮运员。一九六一年九月参加工作后,领导分配我走旺苍到英萃步班邮路,运送双河、英萃、国华三个区的报刊邮件。这条邮路全长一百七十华里,道路狭窄崎岖,乱石遍布,加之山区雨水多,全年有一半的时间是雨天,一遇下雨,路上泥滑,行走更困难。特别是夏秋洪水季节,河溪水涨,就得绕道翻山。仅旺苍到双河七十里路之间,就要翻越观音岩、老鸦岩和陈家坡三座大山,多走三十多里路。这几座山都是悬崖陡壁,上山时必须攀藤爬行,下山时有许多地方也要用手抓住树藤或石头,一步一步地往下滑,稍不注意,就有摔岩跌跤的危险。有时背的邮件又多又重,体积大了,只好把邮件分成小包,一包一包地往前搬运。这是全县邮路中邮程最长、负荷量最重、最难走的一条邮路。
我初参加革命工作时,热情很高,背上五六十斤重的邮件,在这条最难走的邮路上来往运送邮件,脚打起了泡,腿走肿了,也没有叫苦。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树立革命人生观,不懂得什么叫革命,也不懂得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几个月之后,热情和干劲就逐渐地消失了。这时,一些个人主义的想法开始露头。我想,一个初中毕业生,干这样的工作,真是“没出息”。再看看和我一道毕业的同学,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了教师,工作比我轻松,工资比我高。思想上有了这个疙瘩,又受了一些闲言闲语的影响,就动摇起来,想丢下工作回家去。个人打算多了,对工作就抱着“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态度,走邮路背邮包,害怕丢“面子”,经常早出晚归,不走大街,走羊肠小道,怕见熟人,特别是怕见同学和老师。
当邮运员是为了革命
正当思想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雷锋同志的事迹在报上公布了,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局里也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党支部书记说,学习雷锋首先要学毛主席著作。我照着党的话去办,买了一套《毛泽东选集》,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结果印象很淡。后来局里领导指出,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要贪多,要“少而精”,要活学活用,学一点用一点,用来改造思想和指导工作。这些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就选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等几篇文章,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进行了对照检查,开始找到了一些问题。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这些话就象是对着我说的一样。不安心工作,就是替自己打算,这是不对的。结合学习这一段话,我联想到祖母给我讲的我们家里的一些辛酸的往事:在旧社会,我爷爷当“背老二”(替人长途背运重物的劳动者),一年背到头,赚的钱养不活家口,连裤子都穿不上,还经常受财主的打骂,被逼得走投无路,上吊死了。以后,靠大叔、爸爸背炭和祖母帮人做点针线活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解放以后,我们翻了身,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才有机会读书,成为我家三代人中的第一个中学生。这些都是党给我们的幸福。现在,我不好好工作,对得起党吗?联想到这些,我深深地感到轻视邮运工作的思想是错误的。邮运工作是为了革命,是为人民服务,是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愿意为山区人民送一辈子书信。
思想转变了,我背上邮包走在大街上也不怕别人笑了。有一次,我在路上遇着一个同学,她看到我晒得非常黑,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还有点汗臭,她带着一种轻视的口气问我,“你怎么搞这个工作呢?是背的货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在这么热时才走呢?”我马上答复她:“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时走;为人民服务,没有时间限制。”
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
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使我在战胜困难、千方百计完成任务中增添了力量。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七日,早上一场暴雨之后,我背着三十五公斤重的邮件,由局出发去双河,因沿途绕道,走到离城四十里的罐子坝天就黑了。按邮章规定,河水封渡,可以不走。但我想到区、社干部和山区人民是多么希望早一点看到党的文件、报刊和信件,自己绕道走,冒点危险,也要尽快地送到才行。第二天清早,我又往前走,走到水文站渡口,船不能开,我就往直立的大山——马力岩爬去。这时大雨倾盆,雷电交加,翻过大山,又遇一条小溪正发洪水,把我困在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后退不得,前进无路的山中间。我的衣服湿透了,冷得发抖,肚子饿得难受,心里万分焦急。在这困难的时刻,我想起了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教导,不管什么事情,困难再大,只要下定决心,敢于斗争,就能排除万难,取得胜利。于是我下定决心,哪怕有生命危险,也要渡过小溪沟。但是又一想这样做不对啊!我背的是党的文件、报刊和群众的信件,自己出事故是小事,而党的文件和群众的信件被洪水冲走了是大事。想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冒失,我就放下邮包,先空手下水去探路,发现这条小溪是可以涉过的,只是洪水冲力大,身体轻,走起来十分不稳。我就背着邮件,加重了压力,再下去,果然比空手下去要走得稳些。哪知快到对岸时,一个浪头把我打倒了。我连忙抓住一根刺藤,用尽全力,背一拱,把邮包甩在土堆上。可是刺藤断了,洪水把我冲走了,幸好一块大石头把我挡住,接着又来一个浪,把我冲到刺笼里,这样我才爬上岸来。我上岸一看,手被刺破了,脚也碰伤了,还在流血,但邮件未受损失,这才放了心。于是我振作精神,背起邮件,继续前进。
处处为农民群众着想
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使我认识到应处处为农民群众着想,千方百计方便农民群众。记得有一次,新疆某部队给一位回旺苍胜利公社探亲的战士邬家荣电汇了五十元作为回部队的路费,按规定应由收款人自己去代办所领取汇款通知单取款。但我想到这位战士也许正在焦急地盼望路费,如果他晚收到一天,可能会影响他归队的时间,我就绕路把汇款通知单给他送去。在去胜利公社的途中,我碰到一位老大爷和一位解放军战士,提着行李包急急忙忙地赶路。这位战士是不是我要找的收款人呢?上前一问,果然这位战士正是回家探亲的邬家荣同志,他由于没有路费焦急不安,准备到公社去借钱。我把情况核对清楚,经公社干部证实后,把汇款通知单交给了他。这位战士紧紧握着我的手感动地说:“同志,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就不能按时回部队了。”我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
我在工作中虽然做出一点成绩,但距党对自己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真正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当好革命接班人,争取在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来。


第5版()
专栏:短评

两篇好教材
农村社员如饥似渴地需要文化食粮,这是现实的普遍情况。
怎样满足广大农民的这个迫切需要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更快更好地把书籍、报刊、图画等等送下乡去。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愿意上山下乡,为开展农村文化工作贡献出毕生精力的人。没有这些志愿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革命人,要把文化送下乡去就不可能做好。在这里,人的因素第一。
不少文化工作者提高了阶级觉悟,不怕艰难困苦,已经陆续下乡上山去为广大农民服务。但是还有些人怕苦、怕脏、怕累、怕不光采,只愿在城市里“锦上添花”,不愿到农村去“雪里送炭”。这些人还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革命的思想,还没有认识到上山下乡送文化的重大革命意义。
今天本报刊登的四川旺苍县邮电局邮运员苟天宣的文章,和介绍山西临县文化馆干部侯苏林事迹的通讯,是两篇很好的教材。我们把它推荐给读者,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教益,增强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做个邮运员送送书报,真是“没出息”。这是苟天宣初当邮运员时的想法。“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愿意为山区人民送一辈子书信。”这是他后来表示的决心。
从不愿挑担下乡,直到十年如一日地肩挑文化担,踏遍全县山庄小村,成为社员们“离不开的人”。这是侯苏林的巨大变化。
同是一个人,干的仍是同一工作,为什么前后会判若两人呢?主要是因为思想变了。他们原来没有认识到为山区人民送书信、送文化就是革命,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感到没有“出息”,怕丢脸,不想干。当他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深入到群众中去,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以后,认识到送书信、送文化是有益于人民的革命工作,于是一个就愿意干一辈子了,一个已经是十年如一日了!
广阔的农村,需要成千上万的苟天宣、侯苏林去为山区、乡村的广大农民送书信、送文化;农村的革命熔炉,也正可以锻炼成千上万的苟天宣、侯苏林那样的革命工作者。发行员、邮运员、文化工作者在农村是大有可为的,也是应当去为的。


第5版()
专栏:

踏遍山村送文化
史可鉴
山西临县文化馆干部侯苏林,挑文化担串村已经十年了。
侯苏林已是年过四十的人。但他精力充沛,会写会画,能拉善唱,真是多才多艺。他曾当过小学教员、扫盲校长。一九五五年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到馆不久,馆长让他挑上书刊、画报下乡到玉荐村去,并说:“这叫文化担,是咱们的老传统,不能丢了。”开始,侯苏林有些放不下架子,觉得校长挑担下乡脸往哪儿搁呀!于是就撒了个“肚子疼”的谎,才算混过了。侯苏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挑起担子上路了。他想趁早走出街市,免得遇上熟人。但事不凑巧,一上街对面就碰上他的一个学生。“侯老师,这是干啥去呀!”侯苏林满脸通红,头也不抬,支吾了几句,就一溜烟而去。
到了玉荐村,社员们个个都是笑语相迎,虽然侯苏林是第一次到这个村,但却象是久别重逢的老熟人,都说:“这可把你盼来了。”顿时把个侯苏林围了个密不透风。这个问天下有什么大事,那个问最近有啥新书新画。侯苏林应接不暇,只怨自己知道的新闻不多,带来的书画也太少。接着,社员们又是端茶,又是送饭。侯苏林没有想到群众会这样的盛情接待,忘记了一天的跋涉之劳,兴奋地和大家一直闹腾到深夜。
侯苏林当夜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确实被社员的热情款待感动了。他明白这是因为社员们如饥似渴地需要文化食粮,所以这样喜欢文化担,这样欢迎他来。可是群众越欢迎他,他就越感到自己受之有愧:“丢脸的不是挑文化担,而是怕挑文化担的坏思想、臭架子。”他永远忘不了这最生动的第一课。
从此以后,侯苏林挑文化担下乡就比较自觉了。每次下乡总是尽量要多带些新书刊、新画册,后来又增添了收音机、幻灯片、立体镜等,文化担由原来的三四十斤增加到五六十斤重。挑这么重的担子在山路上奔波是够艰苦的,可是侯苏林知道自己多流一点汗,就会多带给社员们一些精神食粮。因此,他觉得虽是劳累一些,可是能为社员们尽自己一点力量,心里感到很愉快。
有一次,侯苏林挑着文化担到曹峪坪公社,路经好几个村子,每路过一村,总有一些社员围上来翻看一下图书,或让侯苏林说唱一段,侯苏林都欣然照办了。所以,本来是半天的路程却走了一天。傍晚正走到一条前不着店,后不靠村的深沟,忽然下起了大雨,他不顾自己有心口疼的毛病,就将上衣脱下包住机器和图书。他想人湿了不要紧,东西湿了就会坏掉。当他包扎好要上路的时候,洪水已经挡住去路,只得爬坡越岭绕路行进。头上顶着大雨,脚下泥泞打滑,身上手上被荆棘扎得生痛。来到曹峪坪,他已经滚成泥人。
次日雨过天晴,侯苏林按预定计划挑起担子到高家山、柳家山等大队去了。在他完成任务回到公社的时候,党委书记张文质对他说:“你本该回县了,可是段贤、张家山、石白头等大队打来电话要你去一下。来一次不容易啊,老侯,你看怎么办?”侯苏林说:“这还用得着作难吗!我给文化馆打个招呼马上就去。”侯苏林打完电话要走时,却到处找不到他的文化担子了。原来是石白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明旺这天来公社研究工作,正好在院里听见张文质和侯苏林说定要到他们村去,于是乘他俩谈话之时,就担上文化担先走了。侯苏林知道了以后,急忙就追,一直追了十多里路才赶上。
侯苏林在农村的活动办法也很多,尽量给社员们方便。去年有一天,他挑着文化担到了岐道公社仿底生产大队,正遇社员们去锄谷苗,他二话没说就跟着三队的社员一起上地锄草了。一休息,侯苏林就让大家看立体镜,给大家说快板,教大家唱新歌,一阵欢乐驱散了人们的疲劳。吃过午饭,侯苏林趁“歇晌”时间,登门上户给年老有病的社员看立体镜、听收音机。晚上,他又把和大家劳动时了解到的这个村的秦俊先带领全队锄苗快和五好社员曹金昌的模范事迹,利用晚饭的时候赶制成幻灯片,放映给社员看。社员们说这文化担能顶一台戏。
侯苏林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肩挑着重担,走乡串村,赶集赴会,带着丰富的文化食粮,踏遍了全县的山庄小村,社员都称他为“离不开的人”!


第5版()
专栏:

把图书送到农村去
江苏省各地新华书店积极开展农村图书供应工作。目前农村的图书发行人员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了约百分之四十,农村的售书点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了两倍多。去年发到农村去的图书约占县书店总销售量的一半,今年上半年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八。今年上半年全省书店向农村发行毛主席著作二百多万册,有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方面的通俗读物三百多万册。这些书籍对扩大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江宁县书店十二个工作人员中有七个人长期坚持在农村流动供应图书。他们先后同九个供销社建立了长期的图书代销关系,和一百多个供销社销售点建立了年画、历书和农民业余课本等季节性代销关系。此外,他们还利用县和公社召开会议、赶集设摊和送书上门等方法供应图书。例如去年他们知道营防公社联盟大队的青年准备学习毛主席著作时,就主动选了《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等适合农村青年学习的单行本去这个大队供应了两次。那时,这个队正遇上秋耕劳动力不足的困难,队干部和青年学习了《愚公移山》后,鼓足干劲,克服困难,及时完成了秋种任务。今年二月全县普遍办起了耕读小学,由于时间紧迫,课本一时供应不上。江宁书店的同志知道后,立即同上级店和各兄弟店联系,结果在一周内从各书店运来了一万多册课本,及时送到了各个学校。
射阳县书店的同志跳出了“做买卖”的圈子,注意配合各地党、团组织和文化馆、站,帮助农村知识青年组织和管理图书室,使图书室充分发挥了作用。今年上半年他们帮助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建立了一百零六个图书室,有的同志还帮助知识青年组织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图书室和学习小组建立后,就成为书店在农村供应图书的阵地,有时还带些革命书画去边展览,边供应,很受群众欢迎。由于射阳县书店的同志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图书发行工作,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在工作中总是兢兢业业,经常踏着载书一二百斤的自行车,起早摸黑、顶风冒雨地把革命的书籍送下乡去。射阳县书店的同志这种工作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今年射阳县书店还被评为县里的文教先进单位。
无锡、苏州、泗洪等地新华书店在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其他不少书店在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如无锡市书店的同志了解到有些农村知识青年爱看《济公传》、《七侠五义》等旧小说,他们就主动送《红岩》等革命小说去给他们看。灌南县书店了解到不少生产队贮藏山芋的技术不过关,书店的同志就将《山芋的贮藏方法》一书,主动向生产队推荐。
顾圣华 金德林(附图片)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的流动书车到天津市郊木厂公社辛口生产大队开展宣传活动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第5版()
专栏:

红色书刊下乡来(油画) 邢国珍


第5版()
专栏:来信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
编者按:本报发表了《九年服役九年红》的通讯和《做一个高尚的人》的评论后,收到了来自部队和学校方面的读者来信,述说他们的读后感。
读者来信首先对照王行志同志的事迹检查了自己干工作不是从革命的需要出发,而是抱着个人的得失打算,对工作挑挑拣拣。解放军某部放映员侯振远等的来信里,检查了他们入伍前想当技术兵,入伍后没有当上而引起了思想波动的个人得失思想。小学教师杨进宝的来信说:“王行志同志的事迹深深地教育了我,……我一定向王行志同志学习,在革命化中改造自己,在教育事业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决心当一辈子小学教师。”
来信一致谈到读了王行志同志的事迹以后,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解决了个人的思想问题,明确了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决心学习王行志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读者在来信中表示:要以王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安心工作,听从祖国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下面是杨进宝、侯振远两位同志的来信:
要在教育事业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看了《人民日报》刊登的王行志同志《九年服役九年红》的平凡而高尚的事迹后,对照一下自己的思想,不免感到羞愧。
我参加教育工作仅仅三年,然而由于资产阶级个人名利、地位思想的作怪,在这短暂的几年里,工作上一直患得患失,没有生气;和王行志同志的高尚品质比,真是背道而驰。
一九六二年,我师专毕业后,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但由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虚荣心的作祟,一开始就认为机遇不随人愿,大材小用。因此,工作中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再加上回家时听到一些乡亲们冷嘲热讽地说:“上了十几年学还不如人家……。”更感到做小学教师好象低人一等。以后每当回家就干脆闭门不出。我不能正视外界一些人的落后舆论,因此不能踏实地为党工作,反而成天忧心忡忡。
正当我陷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泥坑中不能自拔时,《山西教育》展开了“小学教师有没有前途”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我思想上的臭包袱受到了社会主义春风化雨的洗涤,才觉醒过来。
但当想到过去和自己一起上初中、中等师范的一些同学,现在却都当上了校长和其他一些领导职务时,自己思想上总是有个疙瘩。认为自己不应该“屈才”于小学。当看了王行志同志九年如一日的踏踏实实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党工作的事迹,对照自己实感惭愧。王行志同志始终甘愿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螺丝钉,而这个螺丝钉又是那么始终地闪烁着亮光。当他的同事由于革命的需要而晋升,自己还是个普通一兵时,王行志同志感到“这是好事嘛”!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发出由衷的欣慰。这是多么崇高的品德啊!这才真正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
自己究竟为党做了些什么?学了王行志同志的平凡而动人的事迹后,我不时地扪心自问,重新带着问题深钻了毛主席著作,一次又一次地检查了自己,抖出了自己思想深处的“名利”、“地位”的臭包袱。王行志同志的事迹深深地教育了我,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一定要向王行志同志学习,在革命化中改造自己,在教育事业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决心当一辈子小学教师。
山西省应县曹娘小学
杨进宝


第5版()
专栏:来信

好象是给我配的钥匙
王行志同志在任何时候,在一切问题上首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服从党的需要,这种高尚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读到王行志同志对自己班里的战士在机关里当了干部,以及他的侄子比自己晚入伍两年却已当了干部这两件事所采取的正确态度,给我的感受更大。
我是一九六一年入伍的。入伍前想当个特种兵,结果当了个炮兵,后来又被调到步兵连,情绪就一直不高。一九六三年调到电影队当放映员后,心里特别高兴,干的很起劲,学习成绩在全队也是比较突出的。但是,造成了一边偏的倾向:只专了业务,不学政治,即使学了也不能联系实际。所以,去年和自己一起到电影队的一个同志根据需要当了放映组长,我就想不通了:“我的学习成绩比他好,为什么叫他当不叫我当,我什么时候才能当上?”因此,当干部的思想就象一把锁,锁住了我的心。王行志同志的事迹,好象是给我配的钥匙,打开了我这把难开的锁。
今后,我一定要向王行志同志学习,向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学习。学习王行志同志九年如一日,九年服役九年红。学习他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革命的需要当成自己最大的幸福的高尚品质。一定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时刻准备听从祖国的召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解放军某部放映员
侯振远


第5版()
专栏:来信

跳出业务圈 抓好活思想
我是从一九六三年开始做司务工作的。当时我想:司务工作嘛,只要伙食账不超支,能使大家吃饱吃好就行了。干了不久,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伙食账虽没有超支,战士们对伙食的意见却很大。有的说,鲜嫩的大白菜,叫我们炊事班一炒就成了野菜。听到这些话,我就把炊事班批评了一顿。可是,有的炊事员却说:“炊事员从来就是受批评的,我就是不想在炊事班干,不复员就下班。”我觉得司务长真难当!
最近,指导员给我们介绍了孙乐义的事迹。我就学习孙乐义的样子,到炊事班跟班劳动。一次,一个新战士来打开水,炊事员粗声粗气地说:“没有了,明天来打。”我觉得这个炊事员的做法不对头。如果是我们自己打水被“顶”回去了,心里会怎样呢?同志们整天训练,还不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很好地为战士服务,使战士们吃饱吃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训练上,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准备打击来犯的敌人。“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孙乐义能做到,我们就不能做到吗?晚上,炊事班开了个谈心会,大家说出了心里话,检查了这种不好的服务态度。回想过去,光捧账本,只听汇报,既不摸战士的心,也不了解炊事班的思想情况,常乱批评一通,难怪工作搞不好。
学习了孙乐义的事迹,炊事班的同志们都认识到了,任何工作都是革命工作,应该象孙乐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因此,技术提高很快,服务态度改进了。一次,炊事班长觉得菜炒得不太香,就向打菜的战士说明了原因。炊事班的态度改变了,战士们的看法也改变了。战士们还写了稿子表扬炊事班。老炊事员张哲友说:炊事班受表扬,这是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孙乐义的结果,也是司务长放下账本,深入炊事班的结果。大家都表示,今后要更进一步学习孙乐义,把革命工作干好。
解放军某部三连司务长
钟以胜


第5版()
专栏:来信

干革命不能怕困难
我刚开始做司务工作就碰到不少困难,账目不懂,算盘只会加减,再加上司务工作一大堆,使我手忙脚乱,我真不想干这个“苦差事”,就向领导提出“改行”。虽然领导对我进行了帮助和教育,但自己的脑子里还有点想不开。以后我从报纸上看到了孙乐义同志的模范事迹,对自己启发和教育很大。
孙乐义老老实实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改造自己的思想,指导司务工作。不会算盘,就拜师求教,苦钻勤练,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孙乐义同志只念过几年小学,我是个初中毕业生,但我为什么被困难吓倒了呢?我想:归根到底,是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连队服务的思想还没有扎好根。
我又反复地学习了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使我认识到干革命工作不应该拈轻怕重,对困难不能低头让路,只要一心为革命,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作用,没有干不好的事情。从此,我就坚持一边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边抓紧学算账,练算盘,有时干到深更半夜,心里也是热呼呼的。现在,我已基本上学会了管账,真正尝到了孙乐义所说的“鱼离了水不能活,我离了毛主席的教导一步也走不通”的甜头,真正懂得了干革命不能怕困难的道理。
解放军某部六连司务长
徐泽魁
(张继魁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