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
——《在生产高潮中》观后感
农业部副部长 江一真
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农业生产新高潮,从鸭绿江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正在蓬蓬勃勃、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在这个高潮中,广大农民群众雄姿英发。这种伟大的精神面貌,必须把它描绘下来,不仅要更多地反映在文艺作品中,而且也要更多地出现在电影镜头上。目前,许多文化艺术界的同志们,正在向这方面努力做工作。影片《在生产高潮中》,就是电影事业及时地真实地反映这种伟大精神面貌的一个良好开端。
纪录影片《在生产高潮中》,包括五部短片,除了《敢想敢干的大庆人》和《赛刀会》两部短片,是反映工业战线上时代革命精神的缩影外,其他《学大寨赶大寨》、《下丁家大队》、《与海争田》三部短片,则突出地反映了农业战线上学大寨赶大寨以来,在广大农民群众中闪耀着的那种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伟大的精神面貌。
同自然界作斗争,和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一样,首先要有革命精神。下丁家大队的自然条件很不好,土薄石多,十年九旱,就象那里过去民谣所唱的那样:“天地自带三分灾,破土露出石头来,辛辛苦苦一年整,生活还靠拾草卖”。在这穷山恶水面前,敢不敢革命,敢不敢胜利?下丁家大队的回答是:敢!他们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七、八年顽强不懈的改土整地,大修水利,终于改了天,换了地,使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从合作化前的二百多斤,提高到一九六四年的九百多斤。近几年来,这个每人平均不到一亩耕地的大队,每年都向国家提供了三、四十万斤商品粮,几万斤油料,几十万斤水果。怎样斗争,怎样取得胜利呢?山东省黄县下丁家大队、山西省盂县、广东省饶平县沿海公社都告诉我们:要靠自力更生。也就是说,要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劳动积累。拿山西省盂县来说,他们不是依赖国家,而是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条扁担,一把?头,三年来修成了“大寨田”二十四万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一半,使全县粮食生产大面积大幅度向前发展。遇到了困难采取什么态度呢?饶平县沿海公社社员的行动回答是:不动摇,不气馁,总结经验,继续前进。这个公社,筑堤围海经过了多次挫折,大堤筑成了,有些地方又下沉了,一而再,再而三,但是他们并不气馁,下沉一次就总结经验教训一次,再接再厉,迎难而进,依靠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终于取得了“与海争田”的胜利。毛主席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广大农民群众,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制度,创造着世间的奇迹。
同自然界作斗争,不仅要有革命精神,而且要有科学态度。一切事物都是有它的客观规律性的,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下丁家大队,是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来改天换地的。饶平县沿海公社,是不断总结了经验才筑成大堤的。他们都是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紧密地结合起来。盂县的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更是如此。他们具有学大寨赶大寨的雄心壮志,学来的东西不是盲目推广,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培养自己的典型,“搞好一个点,带好一个片,点上搞样板,面上传经验”。这就是一种科学的求实的态度。
当前农业生产高潮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少地方出现了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是加强了组织领导,把点上的经验推广到面上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认真总结这些以点带面的组织领导的经验,把那种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大寨式的典型,更加广泛地迅速地推广到面上去。因此,当前放映《在生产高潮中》这部影片是很适时的。我们希望这部影片能够深入到广大农村中去放映,使更多的人民公社社员和农业战线上的工作者,能够看到这部影片。并且希望电影界能够多拍一些这类影片,以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的雄心壮志,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的持续发展。


第5版()
专栏:

自力更生万岁!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在生产高潮中》上映以来,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许多观众认为,影片能给人教育,激励人更好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改天换地。石景山钢铁公司工人、干部和北京通县西集公社赵庄生产大队干部还分别举行了座谈会,对这部影片的教育意义和艺术处理作了分析,下面发表的,是这两个座谈会的记录。
解放思想 改天换地
庞钦壁(共青团石景山钢铁公司团委书记):看了这部影片后的感想,可概括为一句话:“自力更生万岁!”这些影片实打实,锣鼓未敲,军令未下,生产高潮就来了。影片最动心的地方是喷出石油和堵住海口两处。当油管里喷出石油时,就象打到我的脸上一样。开始看影片时,我心想沙子填海能填满吗?看完影片,我喊出了:万岁!万万岁!真是了不起。
影片这样连起来放映,集中歌颂一个主题的办法很好。
《敢想敢干的大庆人》这部影片,开始时不够带劲,如果一开始就唱出《我为祖国找石油》这只歌曲,效果也许更好一些,哪怕只唱几句也是好的。影片里没唱,当时我自己在心里唱起来了。
田军(石钢机械厂团委副书记):以生产高潮为主题,集中放映,形式新颖、内容集中、效果好。用诗歌作序幕很振奋人心,还没看到正片心就动了。
《与海争田》、《学大寨赶大寨》,反映了人民公社集体力量的威力。他们就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愚公。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是靠山要向山争田,靠水要向水争田。影片反映了我国农民的时代精神,教育意义太大了。
这两部影片还反映了苦干精神。他们没有机器,就用木棒抬石头,用肩挑沙,终于完成了巨大工程。对比之下,我们工厂的这种苦干精神就差远了,应当很好向他们学习。
苏万里(石钢工程师):影片反映了时代精神,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要想搞生产高潮,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我们要从影片中学习大寨精神,什么事也不能迷信。
《敢想敢干的大庆人》中“取岩心”表现得很好,必须狠抓第一性资料。生产高潮要走什么道路才能上去呢?必须干劲与科学态度相结合。
影片对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表现不够。如何以毛泽东思想促进工作革命化应有所体现。另外,科学研究人员在生产高潮中如何下楼出院这方面应予以表现,以调动其积极性。大庆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影片最好也拍摄一些。
罗冰生(石钢炼钢厂团委委员):片子真好,这是向大自然开战,与天争油、与地争粮、与海争田。它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了穷则思变的真理。影片反映了我国有着千千万万的大庆和大寨。朗诵诗的最后一句“英雄人物数今朝”说得很对。
影片用一条红线贯穿了自力更生精神。大庆、大寨的生产条件都不好,但是他们敢想敢干,创造了奇迹。看片子的时候,我一方面想到工业对农业的支援,还需要大大加强;一方面想他们一定有巧干的一面,而影片里反映巧干不够。
大寨、大庆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影片向我们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我们要努力做好工作,赶上他们。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而又生动的,影片也应注意到这点。不一定每部影片前面都来一张字幕。这次用诗歌朗诵方式开头,既新颖,效果又好。如果每部影片前面都有一首诗,整个影片用诗歌穿起来就更显得有力量了。电影厂如果今后还要把这部影片拆开来单独放映,可以在写词时照顾到这点。另外这首诗如果不写字幕,用电影画面来代替,配上朗诵,可能更会增加艺术效果。
有人说《赛刀会》净是技术问题,看不太懂。刀子究竟怎么搞的我们可以不去管它,主要是学其精神。影片对赛的精神反映得不突出,所以看后不解渴。
李兰亭(石钢机械厂木型工):《赛刀会》很好,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影片,它能激发我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对技术革新有很大启发。我们木型工段一穷二白,只有一、两项革新,现在只初步扔掉了锯、刨、铲。我虽然不是干车工的,但是看到人家铁活有那么多刀具,而我们木工才一两种,太少、太落后。过去我没想过这些事,看了片子以后我琢磨了老半天,我们也要把刀改一改,多做几种。
《赛刀会》对我们有启发,它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赛刀,还可以“赛车床”“赛炉”……我们要充分发挥潜力,解放生产力,促进更大的生产高潮早日到来。 〔洪涛 整理〕
学大寨,挖掘生产潜力
赵洪富(一位扛过三十年长活的老雇农,他的生产经验丰富,现任赵庄生产大队副队长):过去种田靠天吃饭。解放后好多了,又是改良土壤,又是兴修水利,产量一年比一年强,但是还有潜力可挖,只要工作做得细致,还能多打粮食。
在早,人们都爱说海没底,可人家广东饶平县的社员们连土带石头往大海里扔,左一回右一回筑堤,那堤就筑成了,还栽上了稻子。大海能种地,早先我连听都没听说过。对比咱们赵庄,差多了。咱们没山没海,就有点儿沙子,一共才三百多亩地,老说改,也拉过黑土,天一冷就歇下了,干活没长性儿,所以老没改好。往后,不用多,只要拿出人家一半干劲,二、三年就能把沙子地改好。
李永生(赵庄大队贫协主席):填海的事儿我没听说过,今天亲眼看到了。人家在海里筑堤不怕失败,现在开出这么多地,还栽了稻秧,做得真漂亮。
盂县的老赵忠,那么大岁数了,干劲还那么足,把种田当成革命,真是咱们的好榜样。
看了电影,咱们要下决心,拿出革命干劲来,把沙土地改良好。咱们赵庄沙子多,要想法防风固沙,刮到别处去,对别人也不好,我们要有这种革命风格。
电影里的土地平整得多好呵!咱们的地高低不平,浇地时浪费水也浪费劳力。咱们要把地平整好,然后大搞肥料,产量就能大大提高。
赵德成(赵庄第三生产队队长):咱们看了电影,应该学人家的干劲,学人家努力赶大寨的革命思想。人家冬天穿了大棉袄,把一块二万多斤重的石头撬了,让它挪了个窝儿,那干劲就值得咱们学。
过去咱们有个改良土壤的五年计划,老是草草了事。咱们总想一冬就把三百亩沙地全改了,结果一亩也没改好。人家那么大的石头都搬了,大海里也种上了稻子,咱们搬沙子费不了那么大劲儿,以后咱们应该下决心,逐块改良,再把肥料跟上去,一定要让沙地种上麦子。
种田就是革命 干部要带头干
陈树永(一位二十七八岁的生产大队长):看了《在生产高潮中》这部电影,心里很高兴。原来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大寨,都有标兵。象盂县、下丁家大队、饶平县的人民公社社员们移山填海的革命精神,就跟大寨人一样。
我当了两年多干部,总有中游思想,以为亩产四百多斤,就差不多了。看不到天外有天。人家石头山上能打七八百斤,我们是平川之地,条件要好得多,粮食打得反而少,这说明我们的思想落后。早先咱们不懂种田就是革命,以为多打粮光为了多吃。实际上多打粮食不仅对国家有利,对世界人民也是有力的支持。往后冬闲,咱们一定要利用时间改良土壤。抬土总比搬石头容易一些。只要我们干部带着干,干的时候注意科学方法,尽量多省工,有那么二、三年时间,就能把队上的沙地全部改过来。
咱们干部是社员的带头人,树立雄心壮志,以身作则,在生产高潮中当一名促进派。
现在咱们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员的觉悟空前提高,麦收后,都抢着先送公粮,再分给社员,没有要先分自己吃的人。人的因素第一,群众觉悟的提高,是掀起一个农业生产高潮的最有利的条件。
赵洪富:在电影上看到,哪儿有干部,哪儿有政治,哪儿就干得欢,主要是领导要有决心。不看电影,不知道大寨到底是怎么干的,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大寨的,昨儿看了就知道了。看了还得学,光瞧不干也是不行。不管多冷多热,干部老带着干,社员也会积极干,要是干部冬天老烤小火炉,社员也不爱干了。咱们要学人家长期革命的精神,学人家科学种田,就能增产了。
陈德林(赵庄第一生产队队长):以前咱们干部保守思想真不小,瞧着那三百亩沙地老发愁。看了电影,人家用钢钎把石头山敲得当当响,往大海里扔石头,什么也瞅不见,多难哪,可人家就是筑起了大海堤。咱们那点沙土算得了什么?现在社员们干劲真不小,只要大伙儿齐心努力干,一冬一春,准能改它几十亩,可就要打歼灭战,光靠几个干部不行,一定要靠大伙儿干才行。
赵宝富(赵庄第二生产队队长):过年改良沙地,困难肯定有。现在发挥社员的干劲不算回事儿,只要干部带头干,有那么三年,百十亩沙地全可解决。干劲足不足,不能光说了算,要计划改良五十亩,咱们就集中力量坚决跟这五十亩干,没有多大问题。
以前咱们以为赵庄土地肥沃,打点粮食够吃就得,实际上这是只看到咱们眼皮子底下这么近,没往远处看,没看到咱们多打了粮食有多大好处。不光是社员生活会提高,对全国的建设有好处,对支援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也有好处。 〔叶幼琴 整理〕(附图片)
鳌子坡大队社员劈山削岭大建大寨田
汪村大队为了同乱石河滩争地,正在把一块两万八千多斤的大石头运到壩址
大庆人用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把六十多吨重的全套钻井设备运到了井位上
“刀具大王”金福长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帮助解决深孔加工的技术难题
下丁家大队的社员们不辞辛苦,垒地堰,造梯田


第5版()
专栏:

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
——《与海争田》拍摄经过
 沙丹
我们拍摄《与海争田》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这三个多月时间,对于深入生活来说,是很不够的。所以影片的思想性就不够深刻,远远没有把饶平人移山堵海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这里,谈谈拍摄这部片子的经过,为的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指教。
我做新闻纪录电影的编辑工作有十五六年了。可以说这十五六年都是在学习、在探索。但探索什么,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修养和趣味的不同,追求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我是很喜欢抒情散文的,所以我就想用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在银幕上写抒情散文。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写什么样的抒情散文?有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抒情散文,也有表现我们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情趣的“抒情”散文。就是说,是寄情于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还是寄情于小资产阶级的狭窄天地里的想入非非?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就写不出好的抒情散文来。
我在一段时间里,就是在自己的狭窄天地里朝思暮想,打算寻求一种艺术境界、一种艺术风格,自以为这样做下去就可以提高新闻纪录电影的水平。这中间,我搞了好几部这样的影片。
由于这些影片主要是反映自己的情趣、爱好,因此,现实生活对于我是无关紧要的。这样,在创作方法上就不能不是主观主义的。我在北京不仅确定了题材、主题,而且想好了怎样表现,比如怎样做艺术上的比拟、对比、照应……等等,然后才下到生活里去。尽管生活是沸腾的、生动活泼的,但我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合乎我主观要求的则取,不合乎我主观要求的则弃。不是从生活中吸取素材,而是硬让生活装入我早就“设计”好的框框。总之一句话,在创作思想上是表现自己,在创作方法上是抹煞生活。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同志说:你的片子调子是软的,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又有的同志说:你的片子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虚无缥缈;还有的同志说:你的片子是见物不见人的典型;等等。
这些客观的评论,对于我是个很大的震动。我开始思索:为什么效果会适得其反?为什么感情会不对头?为什么我喜欢的别人不喜欢?就在这时,我又一次读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说:“在今天,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是不可能真正地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面。而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对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关键,正在这里。”读了这段话,从来没有这么亲切,觉得正说到自己的心坎上。
后来又经过革命化学习,我在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就是必须丢掉小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应该走出“象牙之塔”。而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在我们新闻纪录电影中是怎么样反映我们时代的革命精神问题,也就是怎么样表现中国人民的英雄形象问题。
有了这个初步认识以后,创作方法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去年十二月,领导上告诉我,一个新的生产高潮在酝酿了,要我赶紧下去,去拍一部这方面的影片。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次下去,没有带框框,带走的只有明确的一条: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
我们是去年十二月出发的。广东是没有冬天的,到处是温暖的阳光,到处是改造自然的斗争。一开始,我们并不急于确定什么题材,而是一反过去的作法,到各地跑跑、看看再说,我们看见治理潼湖的伟大工程;我们看见连接深圳水库的大运河工程;我们看见韩江三角洲上的桥闸工程;我们看见引水上山的开渠工程,最后是到了饶平县,看到了那里的堵海工程。总之,我们好象已经看见了整个中国大地上的变化,看见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形象。心情说不出来的激动,过去在屋子里的创作苦恼完全没有了,激荡在胸中的是创作上的喜悦。毛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这篇文章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我所看到的一幅幅图景,的确是这样。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生活所给予的创作激情产生了。同时,我们从所看到的许多工程中来研究我们所要表现的思想,选择了饶平的堵海工程。那里从一九五八年起,和以后的几年间,已经修了两条大海堤。新的工程更艰巨,可是工地上没有机械,全靠社员肩担、船运,甚至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完全是农民群众
自己搞的。谁能想象他们是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呢!“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和传说,在今天的生活里出现了。当时我们在感情上激动不已,在理性上认为它是有个性的。
人们与海浪搏斗,围海造田,这是很特殊的。但它又具有共性——体现了自力更生方针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政策。那天,我在感情上特别兴奋,就觉得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是多么骄傲。当晚,我们拍摄的初步构思就形成了。形成得很自然。
我们从面进到了点,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生活。我们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在思想作风上有个坏毛病,一遇到令人激动的事情,就很容易头脑发热,而且热得不管一切,结果搞出东西来就很容易产生片面性。这次我们下去,领导上指示我们要执行采访摄影,因此就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在热中,又开始了冷。我们在了解情况中听到对这工程有很多议论。比如说,这工程对外援的公社社员的劳动没有报酬;又说,这工程大,违反以中小型为主的方针;还说,工程质量不好,到了八九月,台风一来,大堤就会垮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这个题材,就不理睬这些议论。我们开始了调查研究。我们向地委、县委,干部、群众,多方面地了解情况,一方面听取党委、群众的意见,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几方面的核对,那种“不给外援公社社员报酬”的说法,只是传闻,实际上受益公社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来支付外援公社社员的劳动报酬的。又经过了解,那种认为工程贪大的说法,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说法,因为现在大堤越过的这条线是为了躲过风口,挡风力强,海里的深坑又少,容易修建,这是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的一条线。特别给我们教育最大的是,群众告诉我们说:“那些说大堤会被台风吹垮的人是不相信我们群众的力量;堤被吹垮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如果垮了,我们就再修。大寨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没有革命志气!”这些话是多么响亮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社员群众的革命精神呢?
主题思想既经确定下来,怎样表现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了。
怎样表现生活,过去我自己在技巧上想得多,即所谓想“点子”,但没有扎扎实实的生活内容,硬要想出“点子”,那“点子”必然是形式主义的,牵强附会的。通过这次工作,对于怎样表现生活,我体会要有一个基本出发点。这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同劳动人民共命运。有了这个基本出发点同没有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很不相同的。我举一反一正的两个例子。我去年去搞《湖之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跑了六七个地方,每地停留不过个把礼拜。每到一地看上一眼,我需要的就拍上几个镜头;不需要的就扬长而去。如果那个地方的建设情景很动人,我也只是个旁观者,顶多是个赞赏者了。这哪里能够真正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劳动人民的英雄形象呢?
这次下去,我们有意识地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每到一地,虚心请教,多方面了解情况,读地方报纸,看群众的黑板报。这样既增广知识,又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但最主要的是要同劳动人民共命运,把他们的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事业,把他们的斗争,看作是自己的斗争。这里我介绍一下那里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件事给我的教育最深,也促使我尽可能地把影片拍好。修十五华里长的大海堤,不用说,这个生产斗争是非常艰巨的,但思想斗争更尖锐。一动工,有的老人说:“你们填海啊?……”说完摇摇头走了;又有的人说:“你们要把海填起来,那就成了神仙喽!”有的人怕工程太艰巨影响社员生活,但是我们在几次有干部、“土专家”、农民参加的调查会上了解到: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广大群众是主张坚决干的。他们说:“我们不是神仙,可我们有毛主席思想的法宝,在今天什么都能干。”他们说:“工程艰巨就不干了,那就更没有粮食吃,生活更困难。我们是迎着困难前进?还是躺在困难上等着挨饿?”我们通过这些调查,发现了在广大的贫下中农身上有着不可阻挡的、要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宣传这种精神,还宣传什么呢?
当我们还不了解这些情况的时候,当然不能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指手划脚,这是知识分子夸夸其谈的坏作风。可是当是非已经分明的时候,自己究竟站在哪一边?立场、态度就必须鲜明。当我们决定在那里拍电影了,不表明态度也是不行的,因为拍电影就说明是一种支持。在我们开调查会的那几天,我从来没有过象那样的感情,同那些胸怀壮志的实干家处得那么好,谈得那么知心。当他们发觉我们是站在他们一边时,就把我们当做他们中间的人,什么话都告诉我们。
他们同大海进行英勇的搏斗,我们登山过海进行比较艰苦的拍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们天天往堤上跑,计算着每一天工程的进展,堵口处还有多少米才能合龙。一刮风,一涨潮,我们就关心哪一段会塌下来,塌下来要采取什么措施。总之,关心工程不出毛病,顺利完成,不给反对的人、动摇的人以话柄。这时我们真正感觉到自己不是个旁观者了,不是个赞赏者了,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参与者了。
有了这个感情变化,同没有这个感情变化是很不相同的。以前,我们看到挑土是那么单调,形象又是那么重复,现在看挑土,觉得这里蕴藏着火热的思想和无穷的力量,再也不觉得挑土只是单调的重复动作了。刚到工地,怀疑这工程能否建成,后来感到群众的伟大力量,完全相信海是可以填起来的。有了这个变化,对于怎样突出主题、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形成高潮,拍什么场面、描写什么人物……等等,就都很自然地成熟了。
这些体会,在别人来说,也许都是不重要的,但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思想改造的过程,而且仅仅是个开始。事实上,这部影片在内容上还很不深刻,在人物描写上还很不突出,也不生动。这说明我们深入生活还不够,思想认识还不透。如果这部短片也还有一点好的地方,我看这只能归功于党的领导、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当地群众的冲天干劲。没有这些,便没有这个题材,便不可能有这个主题,而我们只是作了一次很不全面的“传达”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