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革命精神改革劳动组织
中共甘肃冶金公司委员会
去年第四季度,甘肃冶金公司进行了一场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在生产系统中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职工——三千三百多人,劳动生产率同时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四十六,日生产水平第四季度比前三个季度提高了百分之十六,今年又比去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十,有的单位提高了一倍。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革命的呢?这篇文章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取得巨大胜利的形势下,用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方法,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了一次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通过这次革命,裁并机构,减少层次,合并工种,合理定员,提高设备利用率,不仅在生产系统精简了三分之一人员
(从九千二百八十多人中减去了三千三百多人),更重要的是精兵简政之后,领导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广大职工革命精神大振,在高效率、满负荷的口号带动下,掀起了一个新的生产高潮,使去年第四季度的日产水平比前三季提高百分之十六。现在,我们公司的生产高潮正在稳步发展,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比去年又有很大提高。全体职工正满怀信心,在去年产量翻番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又有大幅度的增产。目前,各主要厂矿的生产效率,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
人究竟是少了还是多了
过去两年,我们公司随着社会主义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我们对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生产水平一九六三年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了一倍,去年又比一九六三年翻了将近一番。怎样再前进一步,继续实现大幅度增产,并在技术经济指标上超过国内先进企业,进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去年第四季度摆在全体职工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人认为,公司连年大幅度增产,现有人员已经不够用了,再要大踏步前进,非加人、加设备不可。因此,在规划今年的生产计划时,各厂矿要人的电话每天不断,要人的报告雪片般飞来,似乎不加人就不能再增产了。另一种人认为,现在的人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他们看到人浮于事的现象,已经束缚着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备的运用率也受到很大影响,今后要增产,不是要加人,而是要进行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裁并机构,精简多余人员。两种意见,两种呼声,针锋相对。
两块样板促成了革命形势
我们平时在现场里转,跟班劳动,和工人谈话,耳闻目睹,也感到现有劳动组织不合理,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妨碍了广大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由于机构重叠,定员过多,职责不清,人浮于事,既助长了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也妨碍了职工队伍的革命化。我们认为,减人增产的意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究竟能减多少人?根据我们摸底的材料和设计院同志调查研究的结果,肯定可以减少三分之一。于是,我们就确定这次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的目标是:在生产系统精简三分之一的人员。
为了保证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不出大的偏差,我们没有一开始就全面开展,而是先搞试点取得直接的经验。经过在冶炼厂备料车间试点的结果,这个车间从一百二十六人减到七十三人,超过了三分之一,生产不仅没受影响,反而上升了。这时,我们还怕一个车间的经验没有普遍意义,又在公司主要生产单位、任务最重的冶炼厂和露天矿试点。只要这两个单位办到,别的单位就没多大困难了。当我们把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的政治经济意义给群众讲清楚,把精简三分之一的指标和群众见面后,立刻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当场群众就高呼“完全赞成”。这两个厂试点结果,不仅减掉了三分之一的人,而且促进了生产。露天矿减掉了百分之三十四,减人后第一个月生产即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冶炼厂精简了百分之三十一,生产也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两个样板很有说服力,一些认为增产必须增人的人,看到事实后,都改变了看法,怕减人引起混乱,引起思想波动,影响生产的顾虑也打消了。看来,劳动组织革命的形势已经到来了,于是我们就因势利导,在全公司所有生产单位(共有十个)和公司机关,开展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的群众运动。
首先,我们向全体职工讲清楚工人阶级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历史任务,讲清楚中国工人阶级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劳动生产率方面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意义。接着用具体事例向群众讲劳动分工过细,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不劳动或劳动很少,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对个人的危害性。有了觉悟的职工非常容易接受这些道理,一讲就通,纷纷响应号召,投入到革命的运动中来了。
认识一致以后,新的机构如何设置、原有的劳动组织如何改革,定员如何安排、减谁留谁、精简以后如何工作等等一连串复杂的问题,完全交给职工讨论决定。说也奇怪,领导干部在旧框框的束缚下,最挠头的、感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经过群众一讨论,弄得一清二楚,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十天,都提出了合理的改革方案。广大群众的这种革命精神,大大地教育了干部。结果,这次劳动组织革命的任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实现了。
妥善安排调离原岗位的人员
我们在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上究竟革掉了一些什么呢?首先是裁并了庞大臃肿的机构,减少了领导层次。公司由十三个处室、四十一个科合并成了几个办公室,厂矿也取消了科;部分厂矿取消了车间,把三级领导改为两级,厂矿领导直接抓班组(从公司到班组是三级);供应工作采取了送料上门,一竿子插到班组的制度。这样不仅减少了一千一百七十名非生产人员,解决了机构臃肿,业务重复,互相扯皮,不负责任等问题,而且改变了基层为上层服务的旧传统习惯。其次是根据高效率,满负荷的要求,合并工种,减少班次,合理定员,从生产岗位上减少了二千一百四十二名工人。两者共精简三千三百余人。
为了安定被精简人员的情绪和妥善地处理精简人员的善后工作,我们在精简一开始就向群众交代政策。这次精简的人,除了老弱病残按国家的政策妥善安排外,其余人员一部分支援新建单位,一部分支援基本建设,暂时没有岗位的人,成立半工半读学校,进行培养训练,学文化,学技术。广大职工都认为这是党给他们培养提高的好机会,非常高兴,在半工半读学校里,安心学习,努力劳动,虽然只有几个月的工夫,精神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来,对精简人员讲明政策,妥善安排,是顺利进行这次革命的重要保证。
人少了 效率高了 干劲大了
这次革命,收获很大,有些我们事先也没有料到。
第一,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我们公司劳动生产率,过去和同类厂矿比,是倒数第一,这次革命所带来的减人增产的局面,使公司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下子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四十六,从根本上扭转了在劳动生产率方面落后于兄弟厂矿的情况。
第二,加强了岗位责任制,克服了“人多不管事”的现象,广大职工责任心空前提高,主动负责,互相协作的精神也大大加强了。运输部机务段,过去仅钳工就有八种之多,干起活来,互相牵制等待,洗检一台机车要三天。劳动组织革命以后,责任心和协作精神加强了,洗检一台机车,只用八小时。
第三,推动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开展。最近机修厂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实现了十一项技术革新,工效提高了一倍到十倍。一些搁置几年的新项目又拾起来了,如冶炼厂反射炉上,采用了自动燃烧器、虹吸管放金属液体,用河沙作溶剂等新技术,效果很好。
第四,机构简化,层次减少,厂矿领导干部在生产第一线指挥生产,文牍主义减少了,管理工作也比较深入扎实了。去年第四季度,公司机关的文件比前三季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三。将一些互相制约、业务重复的职能机构合并以后,互相推诿,扯皮拖拉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
第五,推动干部实行“三定一顶”的劳动制度。精兵简政以后,公司有百分之七十的干部固定了生产岗位,跟班劳动,有少数已开始顶定员。露天矿由党委书记、指导员等七个党群干部组成劳动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坚持锻炼,现在,已在二一六号电铲上顶了辅助工。
最后,最重要的、最大的变化,还是大大地促进了职工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激起了一股子革命的干劲,有力地推动了生产高潮的发展。过去我们也曾想到,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会起促进作用,但没想到它的作用会这样显著。精简的人员在半工半读学校里,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而留下来的人员都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必须用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方法从事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机修厂的人员减掉百分之三十三以后,反而把公司原来找不到订户的四百余吨备件,包下了绝大部分,并主动去各厂登门拜访,大搞技术协作。运输部减掉了百分之四十一的人员以后,火车和汽车的效率却提高了百分之五十。选矿厂碎矿车间,精减以前,经常发生事故,减人以后,事故停车时间却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机关干部的作风也有了很大转变。减人以后,干部纷纷放下电话,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为群众、为生产、为基层解决问题,不再是工人到处找干部,而是材料送上门,工资送到手,办事手续简化了,文件表报也减少了。
由于工人和干部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作和生产上就出现了一片新气象。目前我们公司所有生产厂矿的日产水平,比去年平均水平,少则提高百分之三十,多则提高百分之五十,甚至一倍。
事实教育我们,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不仅仅只是减下了几千人,把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十几、几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革命的带动下,提高了职工的觉悟,改进了干部的作风,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潜力是无穷的,不是用比例数能计算出来的。
老老实实按照毛主席指示办事
如果问我们这次革命有什么体会的话,我们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老老实实地按毛主席指示办事。过去我们也不是一点也不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但是,我们更多的是从指导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指导整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以及全人类的解放这些方面去理解的,和我们的日常工作联系很少。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往往是按老框框、老经验办事,很少把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最近以来,通过对毛主席著作的学习,我们觉悟不断提高,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唯一的思想武器,一切工作,大至世界革命,小至日常生活,都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办企业也只有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才能办成一个革命化的企业。这次在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斗争中,我们这样作了,一作就灵,真是毛泽东思想照耀到哪里,哪里就改变面貌。
当我们遇到增产必须增人和要革命必须减人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时,按老框框办事,增产就要增人,这是天经地义的,改良一下,不增不减也就很好了。但是这一次,我们没有这样想,而是首先问问自己,按照毛泽东思想应该怎样办?毛主席经常号召我们,要敢于革命,要不断革命,难道这次不能用革命的态度、革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增产必须增人的观点,在我们企业的具体条件下,是一种停止不前、开倒车的观点。毛主席所说的:“这些只会循着常规走路的人们,老是对于人民的积极性估计过低”,不正是这些人吗?我们要前进,要改变我们公司的落后面貌,决不能根据这些人的意见办事,而必须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敢于革命、不断革命的方向前进。
虽然要进行革命,在思想上是坚定了,但怎样革法?能减多少人?大家意见又有分歧,我们心中的底也不清。能“瞎子摸鱼”乱搞一通吗?绝不能。这时,毛主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的教导,在我们的脑子里起了作用。我们下去调查研究,通过多少次的现场观察,跟班劳动,找工人谈话,进一步肯定人是多了不是少了,可以大减。只有减人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生产搞好。到底能减多少人呢?我们摸底的结果是三分之一。但对这个数字是多是少还有点放不下心。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要多谋善断吗?我们就请设计院来帮我们谋一谋。因为生产岗位上的定员都是设计上定的,他们的意见是应该尊重的。和设计院谋的结果,他们也说可以减三分之一,和我们的调查材料基本上是一致的。看来减三分之一的人员是可能的,于是我们下决心减三分之一,一个也不能少。
但是,当我们把要减三分之一的要求提出之后,有的人大吃一惊,根本不相信,说是“瞎扯”,“不着边”。不相信怎么办?我们想起了毛主席对于解剖麻雀,“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毛主席说:“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这不正是针对我们说的吗?好,那就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解剖麻雀,取得经验,再指导一般,结果一下子把许多反对的、怀疑的、顾虑重重的人都说服了,造成了革命的新形势。
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是牵动所有人的一个大变动,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情,不但被减下的人被牵在里面,就是留下的人,有的要调整岗位,有的要增加任务,有的要变动工种,也都牵连在内了。特别是我们提出来要减三分之一的人,生产增加百分之五十,更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大问题。企业里的日常工作有千千万,唯有大量精简这一件事,牵涉的面广,搞不好确实要产生思想波动,影响生产。过去我们也精简过,但多是少数人在房子里搞个方案一宣布,强制执行,结果是职工思想波动很大,好多日子都平静不下来。这次我们绝不能重复过去的错误,一定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毛主席主张的是,“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毛主席反对的是,“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总不愿意向被领导的人讲清楚,不懂得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就按照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把劳动组织革命各方面的问题,向群众讲清楚,依靠群众自觉进行革命,结果大家的自觉性非常高,都以高标准、高效率、满负荷要求自己,有的要求多顶岗位,有的提出自己可以减下来。结果,几乎没有遇到很大阻力,就实现了精简三分之一人员的目标。许多复杂的问题,经过群众三讨论、两讨论,都得到了解决,基本上作到了留者安心,走者愉快。
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要破除过去已经定型的框框,但又没有现成的规章可以遵循,这里确实有一个搞好还是搞乱的问题。如果搞乱了,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使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我们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经常以毛主席的冷热结合、要敢于革命但不要乱革、要破除迷信但不要破除科学的指示,教育干部,要求自己。对看准了的、群众要求改革的,就放手去革;对一时还看不准的、没有把握的、还没有变成群众共同要求的,就放缓一些,让大家充分讨论,或者干脆不变。我们不强调一次搞彻底,精神上准备一次不彻底再搞第二次、第三次。公司机关组织机构的改革,就是去年革了一次,最近又进行了第二次革命的。这样做,看起来麻烦一点,但没有什么损失,比搞乱了再来一次大反复要好得多。
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完整的。但是,我们自己感到通过这次革命,对毛泽东思想的领会是大大加深了一步。现在我们正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进行管理制度、方法,工资奖励方面的革命;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第2版()
专栏:

给英雄以用武之地
本报评论员
甘肃冶金公司在产量大幅度增长,一部分同志感到人力不足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在生产系统九千二百八十多人中,精简了三千多人,支援新建企业。而各厂矿的日生产水平,反而比以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甚至一倍,出现了一个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追赶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新高潮。
甘肃冶金公司的革命实践证明,增产必须增人、增设备,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一个企业,当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已经比较充分发挥,设备已经比较充分利用,生产潜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已经挖了很多的时候,再大幅度增产,提出增人、增设备的主张,是有道理的。甘肃冶金公司却是另一种情况,这个公司取得了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广大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积极性的结果,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结果。但是,影响职工群众积极性发挥的,还有许多因素。例如劳动分工合理不合理,管理制度合理不合理,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在甘肃冶金公司,由于存在着过细、过死的劳动分工,由于存在着庞大的、层次过多的管理机构和一些烦琐的规章制度,使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扩大“英雄用武之地”,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普遍要求。也就是说,当时甘肃冶金公司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劳动力和设备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甘肃冶金公司的同志,坚持“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不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的现象所迷惑,提出了跟增人、增设备截然相反的主张:进行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裁并机构,大大减人,支援新建企业。这种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结果就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企业的生产面貌和管理面貌,也改变了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
有了正确的观点,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这个公司在要求增人的气氛下,提出减人的主张,并不是关在屋里瞎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在现场跟班劳动,观察了解,发现职工群众普遍要求扩大“英雄用武之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提出了精简三分之一生产人员的革命口号。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同时也立即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说是“瞎扯”。他们没有采取粗暴的办法强制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去执行,而是进行试点,树样板,解剖麻雀,用事实来教育那些想不通的人。结果,原来反对增产减人的同志,看见样板以后,就变成积极拥护者了。在具体进行改革工作时,他们不是依靠少数专业人员制订这种和那种方案,没有单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公布执行,而是依靠广大职工群众自觉地起来革命。广大群众是生产的直接实践者,他们的认识来自实践,不大受什么框框的限制。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既然是群众愿望,而群众切身的体验又最多,革什么,兴什么,怎样革,他们看得很清楚。因此,走了群众路线,公司领导感到无法解决的许多难事,都迎刃而解了。不出两个月,三分之一的人就减下来了,生产高潮就出现了。
劳动组织和机构管理革命之所以是必需的,还不仅仅是为了改造原有的企业,而且是为了支援新建企业。谁留在原有企业,谁要到新的岗位,这是涉及到每一个职工的大事,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否则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生产,造成损失。因此决不能草率从事,更不能靠大轰大嗡的办法实现这个革命。为了搞好这个革命,甘肃冶金公司除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特别针对运动中碰到的问题,规定了一些具体政策和具体措施。凡是要调离本企业的人,除了老弱病残按国家规定妥善处理外,都要支援新建企业。他们还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具体安排。不管是谁,今天离开了旧岗位,明天就到新岗位报到,或工作,或学习,各得其所,都感到有更繁重的任务在等待着自己去完成。
这种作法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任何一个革命运动,都要碰到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都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一系列的必要政策和措施跟上去,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也会脱离群众,导致不好的结果。只动嘴,不动手,光讲大道理,不作具体组织工作,光提出任务,不规定实现任务的政策和措施,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的。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我们办好每一件大事必不可少的。
甘肃冶金公司进行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革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领导思想、领导艺术上,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这对我们在别的地方做别的工作,都是有用的。


第2版()
专栏:

技术革新的新动力
甘肃冶金公司冶炼厂反射炉老工人 沈殿家
反射炉以“虹吸放料”代替“打眼放料”的技术革新建议,劳动组织革命前,我们提了四年,一直没有被采纳。为什么?因为那时的领导就是靠人多办事,思想上不重视它。劳动组织革命后,人少了,任务增大了,人们又重新想起这项建议,经过试验改进,迅速用到生产上了。工人们都说:“没有这场劳动组织的革命,‘虹吸放料’还不知得搁多少年!”
旧的“打眼放料”有很多弊病,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既浪费材料,还容易发生跑料等恶性事故。早在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二年,技术员白续清、老工人马兴山和我们几个人,从兄弟厂小型土法鼓风炉采取“虹吸放料”上得到启发,就提出了在反射炉上实行“虹吸放料”的建议。可是,这个建议被当时的领导人碰回来了。他批评我们好高骛远,说国外目前也是“打眼放料”,认为“虹吸放料”没有多大价值,即使成功了,充其量也不过是节约几个劳动力!经我们再三坚持,勉强给机会试验了一次,但以后又没人理睬了。
劳动组织革命后,反射炉操作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放料岗位由原来每班七人减为四人,彻底改变了人浮于事的状况。今年,生产任务猛增,反射炉床能力比投产以来的最高日产水平还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超过了设计水平。可是,放料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增加了,工人们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尽,还往往满足不了下道岗位的要求。大家深深感到旧的“打眼放料”已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放料操作上的革命。这时,被搁置了四年之久的“虹吸放料”新技术,又被人们重视起来了。在工段长徐雄福、修炉技师王树春、老工人赵宝德、申奎、技术员张国荣、工程师何玉良等同志的通力协助下,反复试验,“虹吸放料”很快就在二月下旬用于生产了。
生产实践证明,“虹吸放料”的优点很多:一个月可以节约氧气四十至六十瓶,圆钢钎子五百至七百米,节约放口料板二至三块和其他一些零星材料。使用这种新技术放料,工人的体力劳动也大大减轻了,过去放料时打眼抡的大锤可以放下不用了。目前这项新技术刚投入使用,工人技术还不大熟练,待进一步熟练掌握后,现在放料岗位每班的四名工人还可以减少。而且可以避免跑料伤人和损坏设备等恶性事故,放料速度要快要慢,放料量要大要小,随时可以调整,为整个冶炼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2版()
专栏:

应该这样减,减的对!
甘肃冶金公司运输部车务段指导员 羡金多
老工人 贾同序
这次公司进行劳动组织的革命,我们运输部车务段的商务人员由过去的二十人减为四人,减少了百分之八十。我们工人说:“应该这样减,减的对,这才象个革命的样子。”
毛主席早在一九四五年就说过:“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可是我们车务段过去的劳动组织情况,却不是按毛主席这个指示作的。车务段包括平车、清道工在内,总共二百多人,商务人员就占了二十个。这二十个商务人员还分为公司站和矿山站两个部分。所谓公司站,就是管厂外运输的,每班配备了三人,一个管内勤,两个管外勤。内勤的具体任务是计算空重车时间,货主是谁?装的什么货?最后记记账。外勤二人,一人管到达公司车站的重车,联系货主,给有关单位送送货位;一人管从公司向外发的货车,除记账外,看看车的吨位情况,多了指挥平车工卸下些,少了补上。如果每天车多,这些商务员还有工作可做,如果车少或者没有,他们就整天闲着。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商务人员呢?我们合计过,根本不需要。那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原来铁路系统是这样分的,我们是照搬了铁路的一套。可是,搬这一套的时候,却没想想人家铁路系统车多、货多、任务大,而我们每天能有几列车到达和发出?这纯粹是不顾实际,生搬硬套,结果是人浮于事。
这次进行劳动组织的革命时,公司党委号召大家揭发劳动力的浪费,我们就把这条意见提了出来。我们仔细算了账,认为商务人员可以大大压缩,首先外勤部分可以全部取消。外勤商务员干的活,实际上调车员和平车工完全可以兼搞。调车员要领车送货位,为什么还非得一名商务员去送货位呢?平车工平车时本来就可以做到检查吨位够不够,为什么还非得商务员指挥呢?过去商务员不了解实际,瞎指挥,给平车工造成了很多无效劳动。现在平车工自己负责,加强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装车质量,货车的一次作业时间,还比铁路局规定的缩短了半个小时。人员减少了,工作质量反而提高了。领导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占商务员总数大半的外勤人员全部取消了。
在我们的劳动组织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浪费了人力物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反对那些贪大求全、人多好办事、事事求“正规”的思想和旧框框。我们是为社会主义劳动,因此必须做到“高效率、满负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人少了,效率高了?
甘肃冶金公司财务处 周定成
去年全公司进行了一次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革命,我们财务处由原来的四十人(除去安排在厂矿实习八个人而外实际工作为三十二人),压缩到现有的定员十五人。在人员大大减少,业务、工作量不变,矛盾不能上交、不能下放的基础上,不仅仍然保证了公司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更好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过去提供一项财务资料,经过层层转手,快的要三四天,慢的要一个星期以上才能写出来。现在专业性、厂矿性的资料,专管人员及时就可提出;综合性资料两三天内即可全部提出来。过去分科、分专业管理,有时一个科十天半月没人下去,有时要资料每科都有人下去,厂矿反映说:“你们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来了一长串。”现在下去一把抓,回来一竿子通天,深入基层经常了,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也及时了。人员减少后,处长自己动手整理报告材料,科长制票、算账,取消了“甩手掌柜”。核算上的“烦琐哲学”也行不通了。过去核算对象过繁、过多、过细,结果是费力不讨好,不加说明领导还看不懂。人员减少后,出题目作文章的人少了,报表大大简化。月报由十多种变为一种,项目由几百个变为十几个。
为什么人少反而效率高了呢?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只有投身到革命的实践中去才能体会到这个问题。以前被旧框框束缚了思想,捆住了手足,认为联合企业应有分工,处下面分科是完全合理的;按专业分割管理,是外国的经验。中央提出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指示后,我们就提出要加人,认为人多摸的情况就多,工作就主动,管理就能加强。现在看来,这只是强调了充实财务人员的一面,忽视了提高业务水平、合理安排机构及劳动力的一面,结果是人浮于事,机构重叠,互相牵制,工作效率不但不高,有时缺个人,资料拿不出来,工作还十分被动。
这次改革,主要是从思想上革了命。我们过去只是从人少可以降低成本的角度上喊非生产人员过多、机构重叠,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现在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来了,就不能只叫别人革命,自己不革命。在公司提出压缩百分之五十管理人员的指标后,大家一致要求走自觉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坚决地打破旧框框,砍掉原有的五个科,领导干部做具体工作,并将原有分工打乱,重新安排,采用了以老带新的办法,使每人都能尽快地独立工作。由于新的分工便于对照评比,又各有专责,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大家的思想革命化,使大家敢于放手工作,跳出了原来的各守一摊的业务分工拘束。现在钻研业务的人多了,出现了互教互学、互相关怀的新气象。同志之间的协作关系密切了,深入基层帮助工作的现象也普遍了。通过这一段时期的工作实践,我们的结论是只有机构合理了,人员精干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