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思想的胜利
——车轮轮箍厂施工的经验和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委员会
编者按: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思想,不仅适用在军事上,也同样适用在经济战线上。第一冶金建设公司胜利建成我国第一座火车车轮轮箍厂的经验证明,在基本建设中,只要正确运用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导思想,就能立竿见影,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为运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进行建设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将大大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国第一座火车车轮轮箍厂已经建成。这是一座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自己组织生产的现代化大工厂。这个工程的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复杂。从正式施工起,用两年半的时间建成,工程质量良好,生产的产品合格。这种建设速度,在同类工厂的建设方面是少见的。这项工程是由八个设计单位、四个施工单位和一百九十二个机械制造厂大力协同,用打歼灭战的办法建设起来的。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承担了主要的施工任务。车轮轮箍厂的建成和胜利投产,是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思想的胜利。
把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思想具体运用到车轮轮箍厂工程上,对我们说来,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的过程。
树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三一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军事指导思想,对于冶金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冶金建设,在其进行建设的长时期内,不仅不能生产任何产品,而且要占用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分散使用力量,全面铺开,每一项工程都长期不能完工投产,那么,就会造成人力和物资的积压,严重妨碍生产的迅速发展。反之,如果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进行建设,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主要力量建成一个或几个项目,那么,一个一个完工投产的项目都能在最短的时期内提供产品、发挥经济效果。这样就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多快好省地发展。
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的效果是全歼和速决。在冶金建设中,打歼灭战的效果也表现为“全歼”和“速决”。只有实现了“全歼”和“速决”,一场歼灭战才算取得了胜利。“全歼”是个质量概念,就是工程必须质量优良,成龙配套,收尾彻底,投产顺利。“速决”是个时间概念,就是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好是最大的节约,早投产也是最大的节约,二者不可偏废。但是,二者之中,质量是最根本的。从多年的建设经验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工程质量是基本建设的命根子。基本建设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基本建设的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必须在搞好质量的基础上,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才能保证歼灭战的“全歼”和“速决”。实现了“全歼”和“速决”,就能缩短建设时间,节约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果,符合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
“全歼”和“速决”在冶金建设方面,具体地体现为“三、三、三、一”的基本建设方针。这个方针就是:“三高”——思想觉悟高,工程质量高,建设速度高;“三清”——工完尾清,工完料清,工完技术资料清;“三过硬”——节约过硬,劳动生产率过硬,基本功过硬;“一包到底”——对工程全面负责,一包到底。这个方针是我们冶金建设的战略方针,是冶金建设打歼灭战的具体要求。
要打歼灭战,必须首先集中兵力;要集中兵力,又必须首先选择好主攻目标。因此,打歼灭战这一战略方针,首先集中地表现在选择建设项目上。全国范围的选择项目是国家建设的一个全局,国家领导部门总是选择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工程,作为主攻目标。我们施工单位虽不决定全国范围的选择项目,但是也必须懂得这一全局,并从这一全局出发。我们所承担的若干工程项目,对全国来说是局部,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全局。我们也必须抓主要矛盾,选择主攻方向,这里也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问题。在一九六四年,我们承担了好多项建设项目。面对着这些项目,我们没有采取应付主义,分散兵力,而是坚决保证车轮轮箍厂工程这一重点,集中力量拿下这一工程,然后转移到其他工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
歼灭战不仅应用于战略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役和战术的部署。一个大歼灭战是由许多小歼灭战组成的,只有取得一个个小歼灭战的胜利,大歼灭战的胜利才有保证。因此,要打好歼灭战,各级指挥人员和广大职工都必须懂得全局性的东西,树立打歼灭战的思想。从战役和战术方面来看,打歼灭战,重要的问题是善于在适当的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重点。攻击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敌人。如果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就会陷于被动,拖延时间,打成消耗战,难于奏效。做到这一点,对一个指挥员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建设工程项目比较多,而且又多半是比较重要的项目的情况下,要一个指挥员下判断,决心保重点,突击关键,敢于暂时缩短其他战线,甚或放弃一两个阵地,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取决于他对整个战局的全盘认识,对周围情况的周密调查研究和对于毛泽东同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指导思想的体会。为了打好歼灭战,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学好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深切领会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军事思想的精神实质,把它和冶金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和作战不一样,冶金建设的对方不是对我方保持秘密的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是受人支配的自然。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冶金建设比作战易于作到主客观相符的情况。实际上,冶金建设和一切经济建设一样,不仅要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要考虑到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国民经济各部门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自然现象和突然事变又难以预测;再加上我们的财力物力有限,建设经验不足,冶金建设比作战又有其复杂和困难的一面。我们必须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只有全局在胸,才能措置裕如。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过去,我国从来没有生产过车轮轮箍,建设车轮轮箍厂更是破天荒第一遭,我们很多同志连这种厂的样子也没见过。在承担了车轮轮箍厂的施工任务以后,我们首先抓调查研究,摸清生产方面的情况,找出其客观规律。一方面和设计、生产、设备制造各单位反复研究讨论,一方面派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到有类似设备的工厂参观学习,从而摸清了设计的意图和要求以及设备的构造和性能。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摸清了生产方面的两个情况。首先是车轮轮箍厂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到车轮轮箍厂的投产次序是,先公用设施、次平炉、再轮箍、后车轮。先建成了公用设施,主体工程投产就有了动力;先建成了平炉系统,轮箍投产就有了钢坯。同时了解到每一项工程的施工安排上也都有先后。摸清了生产工艺流程,就便于我们按阶段组织战役,使得每个时期的战线可以缩短,利于集中兵力作战。对于可以缓建的项目则列入机动,便于灵活掌握,乘隙突击。
其次是施工程序。过去,我们没有掌握好施工程序,往往形成打乱仗,拖拖拉拉,尾巴很长。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地体会到施工的程序是“六先六后”,即:先准备,后施工;先厂外,后厂内;先土建,后安装;先地下(基础与地下管网),后地上;先天上(车间内天车),后地面(设备安装);先辅助(动力与辅助车间),后主体;并使之互相衔接,互相适应。了解施工程序,才能打有计划有准备的仗。当然,在不同的条件下,施工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灵活运用。
此外,冶金建设往往包括高空作业和地下作业,施工要受气候和地质的影响。因此,还要掌握气候的变化和地质的情况,否则,就难以掌握主动,歼灭战就要受到影响。
冶金建设是多专业、多工种的联合作战,还有个复杂的生产关系问题。有外部协作关系、内部协作关系,还有领导和被领导、干部和群众、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等等之间的关系。各级领导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打歼灭战才有保证。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客观情况,就可以进行战略部署。我们的战略部署具体地体现在总体规划上。总体规划是根据战略方针,按照经济规律、协作关系、气候和地质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和施工程序制定的。总体规划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关系着整个工程能否多快好省地建设成功。
在车轮轮箍厂的建设中,我们将整个工程分为轮箍工程、车轮工程和三清收尾三大战役。把轮箍工程又分为准备工程、公用设施、平炉系统和轮箍系统四个阶段。车轮工程又分为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和试车交工三个阶段。这些都体现了上一阶段为下一阶段创造条件,并使各个阶段既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又相互衔接,便于集中兵力,猛攻关键,扩大战果,各个“歼灭”。在每一个战役中,我们又根据客观情况,采取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施工程序,即前述的“六先六后”,并按每个单位工程所需的长短不同的工期,力求互相衔接、互相适应。
在总体规划制定以后和施工之前,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等工作,不待说,是有重大意义的。其中思想准备是第一个重要问题。做好战斗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建设车轮轮箍厂的重大意义,振起革命精神,提高战斗意志,人们就能排除万难,争取战役的胜利。
一切准备工作最后落实到每个系统工程、每个单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平面图上,前者好比每个作战部队的作战方案,后者好比安排好战场。有了一个经过周密准备的作战计划和有利的作战阵地,歼灭战就可以打得比较主动了。
统一领导 各方协作
冶金建设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的联合作战,牵涉到几个部门、许多单位、很多工种。过去常常互不配合,以致拖延进度。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必须统一领导,目标一致,大力协同,互相促进。这是一条为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
我们从车轮轮箍厂建设工程中深深体会到,搞建设,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要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基本建设中,有的同志不加分析地搬用
“洋教条”,片面地强调相互制约,结果形成不顾大局、互相扯皮、抵消力量,更谈不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了。要搞好社会主义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树立顾全大局,大力协同的思想,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反对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把早日完成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作为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的最大利益。
能不能真正作到大力协同、互相促进,根本的问题集中地表现在能不能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到底。各部门、各单位都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到底,大家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语言,就能从全局出发,搞好协作关系。
要使得工程建设质量好,当然要有好设计、好设备、好材料。但是,设计的图纸要通过施工变成现实的建设,设备要由施工部门安装,材料要由施工部门使用。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工程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施工的好坏。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施工、建设和设备制造等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施工单位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施工单位首先要严于律己,树立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反对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对工程全面负责到底。有了这种思想,就能勇于承担困难,勇于挑重担子,得到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出现大力协同、互相促进的局面。
我们在车轮轮箍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在处理各单位的相互关系时,开始冲破了过去奉为金科玉律的“洋教条”,脑子里有了一点辩证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们极力提倡大力协同、互相促进的思想,既见物,又见人。在具体的组织工作中,我们开始冲破了过去基本建设中甲乙丙三方互相制约的
“洋教条”,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机关,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在统一领导下,协同动作。并在不同阶段和解决各种问题时,由有关单位人员组成技术研究小组,分工负责,共同研究,协商处理有关工程建设和技术措施的问题,使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各个具体问题,在现场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既保证了组织领导的统一,又能做到各方协作。
人的因素第一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决定工程歼灭战胜负的因素也是人。要在工程上打好歼灭战,必须坚持人的因素第一这个根本原则,必须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
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在我们施工过程中,就要把人和机器设备的关系摆正,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客观条件,见物不见人。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只要发现机器设备有毛病,往往就把它送还机械制造厂处理,这样,势必拖延工程进度。在车轮轮箍厂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及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是消极等待,做机器的奴隶,还是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由于我们始终坚持突出政治,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自力更生的教育,广大的工人群众决心把我国的机械制造厂工人自己制造出来的设备安装好。在破除迷信和尊重科学的原则的指导下,安装工人苦练过硬的本领,反复试验,配合机械制造厂就地处理了设备的缺陷,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既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又保证了工程的进度。例如,在水压机的安装中,设计资料要求垂直度每米偏差为零点一毫米。倪柏林钳工小组的同志经过三百八十个点的测量和七次调整,使垂直度每米偏差达到零点零四毫米,超过国外的安装水平。只要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精神面貌变化了,人就能驾驭机器,发挥巨大的威力。“人听党的话,机器听人的话”。工人的一句话就把问题的实质点破了。
坚持人的因素第一,还要发扬生产(技术)民主,启发职工群众主人翁责任感,集中群众智慧,攻克各种施工技术难关。
发动群众讨论和修定施工方案与战役战术部署,是发扬生产(技术)民主的首要内容。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向职工进行“四交”,即:交形势、交任务、交关键、交措施,使职工人人胸中有数。这样,群众积极性就有了发挥的场所,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如平炉车间的捣制钢筋混凝土柱子,柱子顶中心及标高偏差不允许超过二十毫米,是平炉厂房施工的关键。经过“四交”,群众反复讨论六、七次施工方案,最后确定采用分段浇灌、用绳固定、经纬仪控制等方法。施工后,达到了柱顶中心偏差六至十二毫米、标高偏差四至十五毫米的优等质量。实践证明,只要领导有信心和决心,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正确地、积极地引导群众敢于藐视困难、敢于革命,我们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认真地做好“四交”,是在经济建设中具体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种领导方法。工人们很欢迎这种“四交”形式,他们说:“交了形势方向明,交了任务心里亮,交了关键鼓干劲,交了措施有信心。”这样打的才是一场“明白仗”。
群众的积极性还必须落实到生产上。在“四交”之后,我们还狠抓“四落实”,即思想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通过发动群众制订规划,组织落实,把战役部署、施工方案、领导意图变成职工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
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是发扬生产(技术)民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战役中攻克技术难关的主要方法。在车轮轮箍厂工地,生产(技术)民主又有了新发展,就是结合战役中的“树标兵、创样板”活动组织攻关。把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技术攻关项目,作为“样板”课题,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练兵和比学赶帮运动,练出一手过硬功夫,提高了打歼灭战的本领,从技术上保证了战役一个接一个地取得胜利。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有了正确的施工总体规划和经过周密布置的作战阵地,有了一支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的队伍,只不过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能不能打好仗,还要看指挥员主观指导的能力。
指挥员必须善于“审时度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力争主动。要保证作战中的主动权,在集中力量攻击重点的同时,必须安排一定的机动力量。这样既可以增援前方,又可以在突击重点工程的同时照顾一般。我们在制定车轮轮箍厂工程的作战规划和综合进度表时,具体贯彻了集中力量完成主攻任务与留一定机动力量完成一般任务相结合的思想,这就使我们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争取主动权,指挥员在指挥作战时必须有两手准备。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就要预计到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可能与主观安排不一致,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如何及时地将部分力量转移到新阵地,而不致产生窝工现象。所以在每个大战役中,除了围攻主体工程外,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小战场,组织了一些局部性的小战役,以便灵活地使用机动力量,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计划是精神产品,是主观的东西,尽管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也很难完全做到主客观的一致。而且在事物的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改变计划是常有的事情。当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来安排的工程顺序就必须改变。面对着这种情况,指挥员必须掌握时机,及时作出判断,下定决心,改变原定的计划,灵活机动地把力量调到最适当的工作上去。观望不前,丧失时机,就会给工程造成很大的被动。例如,平炉和轮箍系统工程同属重点项目,按照原定综合进度,是分别集中力量,进行“歼灭”。但当平炉投产前两月,发现机电、管道安装和调整力量满足不了高峰时期的需要,根据平炉应先于轮箍投产的原则,我们下定决心,把轮箍系统暂时可以停下来的工程统统停下来。这样,就集中了力量,掌握了主动。不仅保证了平炉按期投产,并为轮箍战役创造了有利形势。又如,高压水泵房工程,原计划是设备安装试运转后搞地坪。在施工中,部分设备零件一时未能按原定时间到达,我们抓住时机,抢先做完地坪,就争取了时间。
要使歼灭战,打得干净利落,在组织战役中,还要狠抓每一单项工程的三清收尾和竣工、交工。并在全部工程竣工时,以交工试车为中心组织了三清收尾战役,发动群众查漏、查缺、查质量,订出收尾项目清单和质量处理方案。由于三清收尾项目零星、分散、琐碎、复杂,更需要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以“小分队”的形式加以突击,以保证整个工程投产时成龙配套,不留尾巴。由于抓好了三清收尾竣工、交工,使每项工程的预期投产日期基本上都能按计划实现,并使整个工程顺利地交工投产,改变了基建工程历来存在的“收尾慢,尾巴割不断”的被动局面。
在车轮轮箍厂的建设中,我们尝到了打歼灭战的甜头。我们深深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导思想,不仅适用在军事上,也同样适用在经济建设上。在基本建设上,只有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才能实现多快好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基本建设的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我们工作还做得很不够,我们的体会也不深。我们面前还有很多的冶金建设工程等待我们去完成。我们决心继续大学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大学解放军,大学大庆,大学大寨,坚持四个第一,发扬三八作风,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党的领导下,和其他兄弟单位大力协同,打好更多的歼灭战,做出更大的成绩。


第5版()
专栏:

农业机械化可以办得又好又快
项南
从中南到东北,在农业机械这条战线上,先进典型成批出现。这些典型,对于农业机械化事业可不可以办得又好又快给了肯定的回答。现在的问题,是要认真地调查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这些先进经验成为整个农业机械战线的共同财富,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主要依靠集体经济
在中南五省,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在集体经济比较巩固、农业生产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出现了用集体经济力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事例。
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三年的四年间,广东省东莞县用于电力排灌设备的投资为一千六百六十九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投资一千一百六十九万元,占百分之七十。而且,集体经济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是逐年增长的:一九六○年为百分之三十三,一九六一年为百分之四十六,一九六二年为百分之七十二,一九六三年就增长到百分之八十四。
湖南省岳阳县筻口区,在八十一台排灌动力机械中,国家投资的只有二十二台,集体投资的就有五十九台;在集体投资中,公社投资的有四十四台,生产队投资的有十五台。
湖北省新洲县刘集人民公社没有使用国家一文钱,完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多种经营,来解决机械化的资金问题。这个公社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三年,在农业机械化上共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添置的农业机械有:动力机械二十台,泵管十七套,脱粒机十五台,轧花机三十一台,米面加工机械九台,油榨八筒,拖拉机五个标准台,联合收割机一台。这些机械单在一九六三年,就为他们节约了十万二千多个人工,用这些人工多积肥料,精耕细作,使粮食亩产达到一千零三十斤,皮棉亩产达到一百三十四斤半。一个原来易涝易旱的穷庄子,变成了一个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富裕的新农村。
早在一九五五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在解决了农业的集体化问题以后,“能够使农民有比较现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购买力”(《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述材料,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当然,象这样的县、区和公社,目前还不是很多的。但是,毕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县、区和公社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兴吗?!如果说,在人民公社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这些好典型,那么,随着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会更加普遍吗?有的同志笼统地说发展农业机械只能依靠国家投资,是缺乏具体分析的。实际上,对农业机械的投资,目前至少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一种是以集体投资为主的;一种是开始的时候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后逐渐转到以集体为主的。后两种情况目前虽然还是少数,但是,事情是要起变化的,所以,后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经济,这是我们办农业机械化的根本方向。我们应当在国家的扶助下,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充分挖掘人民公社、生产队的潜力,并且把集体投资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为了做到这一点,农业机械工业制造部门,有两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第一,要把农机产品的发展更迅速地转到以小型为主的方向上来。大力发展小马力的动力机械、小型的脱粒机、米面加工机械和植物保护机械。刘集公社和许多地方的经验都证明,要适应我国复杂的地形和耕作条件,要适应当前集体经济的购买力,不以发展小型机械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是根本行不通的。第二,农业机械的生产,应当主要依靠地方中小企业,采用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办法,更快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使每一件农机产品都达到性能好、功效高、成本低、寿命长的要求。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将起很大的作用。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
目前,农业机械化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效果:有的增产效果很显著,有的增产效果却较差;或者同样达到增产的目的,但是有的投资少,收效快;有的却花钱多,见效慢。这里面最主要的经验,就看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或者说,是不是用革命精神来对待农业机械化事业。
连续几年来,河南特别是豫东、豫北地区,都处在水旱灾害中,集体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生产队的积累比较少。但是,灾害大,家底薄,是不是就不能发展机械化呢?不是的。灾害大,家底薄,并不能阻碍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恰恰相反,愈穷愈要发展生产。而要发展生产,首先就要改变生产条件。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发展农业机械,而在如何发展农业机械。买不起汽车,可以用人、畜力胶轮车代替;买不起拖拉机,可以用双轮双铧犁代替,也就是用中小型机械代替大型农业机械,用半机械化农具代替农业机械。河南大力发展了人力胶轮车(河南叫架子车)、畜力胶轮车。到一九六三年年底,架子车已发展到一百四十四万辆,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又发展了五十多万辆。这种半机械化运输工具,虽然比不上汽车跑得远、拉得多,但由于它数量大,又比肩挑人抬能提高工效五、六倍,所以它在农业生产上所起的实际作用比汽车还大。目前,胶轮车已经担负了河南全省短途运输量的一半。河南省除了发展架子车之外,其他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发展也很快。到一九六三年年底,全省有新式步犁二十三万多部,双轮双铧犁七万六千多部,水车三十四万多部,喷雾喷粉器一十六万多架,轧花和弹花机九万多台,三齿耘锄十四万部,畜力胶轮车七万多辆。正是由于河南省正确实行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以半机械化为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因而比起那些条件更好、但是坐等机械化的地方来,机械化不是发展得慢,而是发展得更快了。
农民欢迎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事实,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第一,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生产条件,迫切要求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农民们不愿意长期停留在使用旧式小农具的手工劳动的基础上,但国家一下子又不能提供大量的农业机械,因此半机械化农机具就应运而生。它比旧式小农具的效率高,同时,国家又能大量供应。第二,比较地适应农村人民公社当前的购买力,适合大部分生产队自买自用的要求。第三,具有操作简便,修理容易的特点,适合当前农村的技术水平。第四,就地制造,就地使用,可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特点,特别是能够适应治山治水的需要。第五,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农民群众参加农具改革运动,参加半机械化农机具的试验、制造、推广工作。许多半机械化农机具是在传统农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许多机械化农具又是在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通过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又可以给农业机械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以半机械化为主,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必须坚持的方针。单纯等待农业机械化,放松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工作,是脱离实际的。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永远满足于现有的半机械化农机具,而放弃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加速农机工业的建设,使我们国家能提早生产出更多型号的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大量制造、推广半机械化农机具。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型农机具企业,应当把半机械化农机具,包括小型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提水工具的制造任务担当起来,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把这些中小型企业同农业机械骨干厂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综合利用农业机械
当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作业质量要提高,机耕费用要降低。
机耕费用能不能降低?能够降低多少?
湖北省鄂城县凡口拖拉机站已经办了八年。除了一九五五年——开办的第一年赔了钱之外,以后的七年都是年年盈余。七年平均,每亩机耕费成本只有一元,收费是一元零五分六厘,除掉开支,还盈利四万六千八百五十九元。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不赔钱呢?一条是大、中、小型拖拉机比较配套。在二十个混合台拖拉机中,十八台是中小型轮式拖拉机,只有两台是履带式大型拖拉机,这就给发展综合利用和进行多种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条是配套农具比较齐全,不但有耕、耙、播、中耕、收获、脱粒等耕作机械,还配有排灌机械、运输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这又给综合利用和多种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他们思想上有“综合利用”这个观念,能够做到“忙时下地,闲时加工”,避免了“半年辛苦半年闲”的现象发生,不但大大地提高了机车的出勤率,而且帮助农民做到了不违农时,增加产量,增加收入。
北京市和平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站李景义机车组,一台轮式小型拖拉机在一九六二年一年中,就干了耕地、播种、中耕、运肥、铡草、切割青饲料等十四种作业,合一万八千七百多折熟亩。每亩耗油不到半公斤,每亩机耕成本只需六角五分。
由此可见,综合利用,多种作业,多种用途,不单单是解决农业机械站赔钱不赔钱的问题,而是充分提高机器的利用率的问题,也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费用,使农民乐于使用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制造、维修、销售、使用四结合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站的同志,在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做到方便农民,节约费用,减少流通环节。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站和修理厂是分开建立的,修理厂和制造厂也是分开建立的,而制造和销售又是分开管理的。这样,把制造、维修、销售、使用四个环节分离开来,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而且在工作上增加了许多矛盾,使用户感到极不方便。本来,机械化的目的,是一个人办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事,可是有些县,一个几十台、上百台拖拉机的管理站,却建立几套机构,用人很多。人越多,扯皮越多,成本越高,效率越低,这也是有些地方农业机械站赔钱的重要原因。这种管理体制非改变不可。
上述现象是不是可以改变呢?可以改,也必须改。因为制造和维修分开,不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潜力;制造和销售分开,不利于产需结合;维修和使用分开,不利于抓农时、赶季节,节约人力,降低成本,方便群众。总之,它对发展农业不利,对发展农机工业也不利。现在黑龙江和北京郊区一些地方,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抓住拖拉机站和拖拉机修理厂都是半年忙半年闲的特点:拖拉机手下地耕作时,修理工人闲了;修理工人修理时,拖拉机手闲了。把厂、站合起来,两套人马并成一套,既是拖拉机手,又是修理工人,实行亦工亦农,这样,就节省了很多人力,降低了机耕成本。如果再采取另一些地方的做法,把大部分的制造厂和修理厂也合起来,实行又修又造、修造并举,农忙下地,农闲进厂,也实行亦工亦农的办法,这样,一个人办几个人的事,节省的人力就更多了,机耕成本降低的幅度就更大了。实行亦工亦农的办法,实行制造、维修、销售、使用的“四结合”,自上而下把管理体制统一起来,是各地的普遍要求,我们应当以革命精神来办好这件事。
从中南到东北,广大群众创造的这些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机械化,就必须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小型机械为主,以半机械化为主,必须实行综合利用,必须实行亦工亦农,使制造、维修、销售、使用结合起来。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主观主义)、因地制宜地(而不是千篇一律)、及时地(而不是拖拖沓沓)、有重点地(而不是分散力量)、慎重地(而不是轻率)进行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这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思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