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
罗荣桓(遗作)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人民,向反革命进行了武装斗争。南昌起义就是党在这危急关头,以武装起义来挽救革命失败的尝试。这个起义向全国人民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接着“八七”党中央紧急会议,坚决地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决定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号召各地农民进行秋收起义。
当时,南方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农民们普遍要求进行土地革命,有些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自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斗争。这种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不仅吓坏了国民党反动派,也使陈独秀机会主义分子们感到害怕。继蒋介石在上海一手制造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长沙的“马日事变”,是反动派向湖南工农群众杀来的第一刀。接着,七月十五日,武汉的国民党也与共产党决裂而叛变革命。党为了挽救革命,粉碎反革命的进攻,决定首先在这些有着雄厚、广大的农民运动基础的省分,发动秋收起义,并且派毛泽东同志到湖南去领导当地的起义。
党一开始就是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它不但向人民指出了继续革命斗争的必要,而且积极地领导人民行动起来。这是秋收起义能够迅速发动的根本原因。同时,未赶上南昌起义行动的一部分部队,退入了农村,与各地农民武装起义结合起来,成为起义中的军事骨干,并使秋收起义的武装迅速地形成了具有一定战斗能力的军队。应该特别提到秋收起义中主要的一支部队,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湘、鄂、赣三省边境收集起来的部队。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是这支部队的骨干,其余的就是平江、浏阳的农民义勇军,萍乡的工人自卫队,通城、崇阳的农民自卫军,以及醴陵的起义农民。警卫团开始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名义,驻扎在修水县城。这支部队中,虽然有不少党员,但并没有形成坚强的组织领导,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军事指挥员大部分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没有经过更多实际战争的锻炼,指挥能力较弱,旧的一套带兵方法,妨碍着上下一致、官兵一致。由于上述原因,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秋收起义开始于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在“第三次攻打长沙”的口号下,一团从修水出发,取道长寿街,进攻平江;三团由铜鼓取道东门市,企图在浏阳与北上的二团会合,围攻长沙。起义发动后,收编的第四团丘国轩突然叛变。毫无防范的一团二营,在长寿街受到该部的袭击,全被打垮。三团在东门市受到优势敌人的伏击,伤亡较大。二团占领浏阳城后,也被敌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损失殆尽。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攻长沙,显然是一种军事上的冒险行动,加之没有广泛地争取群众的配合,和战术上的分兵,致使起义的部队遭受严重挫折。
毛泽东同志在从省委去铜鼓的路上,被敌人扣留,后来虽然机智地脱了险,但起义部队战斗已经失利。他在文家市收集了残部,决定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进军,部队从此踏上了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正确的道路。南进途中,在泸溪又受到敌人的伏击,部队一共剩下不到一千人,到达江西永新县境的三湾,便立刻进行整顿。
首先是整顿组织,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实际上只有两个营七个连。整编后,干部多余了。这些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人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在这危险、艰苦的斗争面前,惊慌失措、灰心动摇起来,少数人已经不告而别了。如果不迅速地处理他们,势必会动摇军心。毛泽东同志采取了坚决的措施,根据自愿,要留则留,要走的就发给五块钱路费,疏散到农村去。整顿后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战斗和艰苦生活考验的坚定的革命者,人虽少,却精悍得多。
接着,毛泽东同志开始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有小组,连有支部,营团建立党委,在连以上各级设置了党代表。并且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同志担任书记。于是,这支部队便开始完全处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为了扫清旧军队的一切不良制度和习气,毛泽东同志果断地采取了许多革命的措施。例如,士兵委员会就是这时候产生的。为了反对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实现政治上的官兵平等,建立新式的带兵方法,这就需要进行民主改革。士兵委员会就是实现民主的一个组织形式。那时,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军官要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做错了事,要受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制裁。表面看来,这样做似乎是会鼓励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必须坚决反掉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奠定新型的官兵关系——阶级的团结。部队的实际情况是民主不够,而不是什么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问题。因此,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彻底更有效地肃清军阀残余。有了民主,才能提高群众觉悟,才能建立巩固的集中。农民的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思想是容易克服的。记得,起初甚至没收地主来的一个鸡蛋,也要由士兵委员会来平分。后来由于干部处处以身作则,作风民主,士兵受到感动,他们从实践中也知道了无法绝对平均,觉得那样做没有什么好处,便逐渐改变过来,在自觉的基础上爱护干部、听从指挥了。
改善官兵关系的措施,贯彻到各个方面,也表现在物质待遇的变化上。秋收起义以前,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和士兵的待遇悬殊很大。三湾改编以后,因为斗争的艰苦性,那时最需要的是官兵艰苦与共,因而待遇改成完全一致,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它更加密切了官兵关系,对干部的考验和改造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今天的条件已经不同,因而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生活待遇上,有某些差别,在目前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南进到达宁冈古城后,毛泽东同志召集了“古城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派人与中央及省委联系,并继续整顿部队内部。这时,由于地方党组织的帮助,还建立了一个后方。
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当然,三湾改编也只是开始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政治上、思想上的彻底改造,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
当年十月初,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向遂川方向展开游击活动。那时,天气已经逐渐寒冷,战士们还是穿着破烂的单衣,给养十分困难,并且也没有休整的机会。可是由于党在部队中进行了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战士们情绪始终高涨,在极度疲劳的行军以后,还去四处张贴布告,向老百姓宣传。
为了解决部队的冬衣和给养,我们进驻到遂川城西的大汾镇。刚住下不久,就遭到挨户团的突然袭击。部队因毫无准备,仓卒应战,只好分散撤退。当时四连有两个排,随着毛泽东同志跑到黄坳,便停下来收集失散人员,并担负掩护一营集结的任务。这时,三营向湖南桂东方向撤走了。
四连一共剩下三十多个人,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地上。要煮饭吃,炊事担子也跑丢了,肚子饿了,只好向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同志和大家一起,伸手就从饭箩里抓着吃。
等大家吃饱了,毛泽东同志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他的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他们一个个都抬起头来,鼓起战斗的勇气,充满信心,提着枪就站起队来,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接着一营就赶上了,队伍向井冈山进发。三营撤退到桂东一带活动,一个月后,在我们从茶陵退出时,也终于会合了。
部队开到井冈山,立即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争取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由于革命发展不平衡,在革命的低潮时期,革命力量总退却的时期,我们却在反革命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赣、湘两省边境的井冈山农村,展开了游击战,打倒土豪,分配土地,建立小块根据地。这样,在农村的进攻,也掩护了城市的退却,后来有许多党的干部,被送到游击根据地来,送到武装部队中来。向井冈山进军,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从而夺取城市的战略任务的伟大开端。当然,要彻底完成这个战略任务,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巨的斗争。因为当时我们控制的还只是些零星的农村阵地,还不巩固,也不联贯,远不能形成对城市的包围。
军队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口号,就是在这时候提出来的。这句口号具体地体现了革命军队是进行政治斗争的武装集团;军事活动与政治工作的密切结合、互相作用的关系;也说明了只有在实际的尖锐的阶级斗争中,才能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
那时候,部队一方面实行武装割据,进则主动打击敌人,退则周旋隐蔽,避免打无把握的仗,等待时机,准备下一次打击反革命。每到达一地,每打完一仗,都要以班、组为单位,分散到各村去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会。宁冈、永新、遂川、茶陵、泰和一带,都是这样地逐步建立了红色政权,成了革命根据地。这样,不但把革命的红旗牢固地插在湘赣边界,成了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的最大威胁,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希望;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教育、锻炼了部队。打茶陵回井冈山后,毛泽东同志更手订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改为八项注意),将革命军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用最具体、最简要的语言固定下来。多少年来,它一直指导着每一个指战员的行动。
部队内部继续进行着民主改革。各级党的组织、党代表制肯定下来了,各级政治部也成立了,士兵委员会更普遍建立,并起着积极的作用。官兵真正做到同甘共苦。当时连的主要干部都有马,但谁都不骑,打仗时用来驮伤兵,平时用来驮病号。部队的改造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这是因为旧军队的一切坏习气、坏作风,还不断通过补充的俘虏反映出来。同时源源而来的参军农民,也带来了自由散漫、保守落后的东西。因此,经常要和这种侵袭作斗争。
经过这种经常的、深刻的内部和外部的斗争,部队真正达到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政治情绪高涨,极少有开小差的事例。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毛泽东同志曾带领三十一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谁知当部队回到井冈山上时,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
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先从行动中正确地解决了依靠农村、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革命战略问题。毛泽东同志主张: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武装的支持下,进行土地革命,这就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容易发动;没有武装,便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但是,假如武装不和土地革命结合,不是以土地革命为武装斗争的内容,那么有了武装也会陷于失败。同时,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如果不和建设根据地结合起来,土地革命的成果便不能巩固,武装便不能在群众中生根立足,容易受到敌人的打击而失败。革命武装、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这三者的结合,就是当时毛泽东同志革命战略思想的中心。
在革命军队的建设方面,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培育下,也创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例如,武装起义,一方面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另一方面又必须有一部分有革命觉悟的正规军队作为骨干,这样才易于形成战斗力。但是,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即使有了大量的起义农民,有了军事骨干,部队还是没有灵魂。不经过政治改造,起义的农民缺乏组织性纪律性,一触即溃;不经过政治改造,军事骨干不能同时是政治上的骨干,其军事骨干的作用就不能发挥。
党始终是军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鼓舞者,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革命的军队。离开了党,一切都要失败。我军的整个历史,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个真理。历史上对于党的集体领导制,曾经发生过多次动摇,每一次动摇,都曾使部队在政治上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些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三湾改编的重要历史意义,就在于正是从这时开始,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后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从政治、思想方面肃清旧式军队的残余习气,更加完整地建立了和形成了革命军队的组织、制度和作风。毛泽东同志的系统的建军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实践逐步完成的。到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毛泽东同志建军的一套经验,便基本总结起来,这就成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光荣传统。三十年来,它一直对革命战争和军队的建设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5版()
专栏:

毛主席在文家市(油画)  高虹、彭彬等集体创作


第5版()
专栏:

毛委员教导我们用兵作战
韩伟
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方针,号召各地党和人民群众举行秋收起义。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领导了当地的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前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矿工和平江、浏阳、醴陵等县的农民自卫军。这些队伍在修水、平江、浏阳、铜鼓一带会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四个团。因为部队成分复杂,又缺乏经验,在连续打了几次败仗之后,有些同志看不清前途,思想动摇,逃亡情况严重。幸亏毛委员赶到军中,指出了革命的前途,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在三湾,把剩下的七百余人改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建立了党代表制度,这才把这支濒于瓦解的革命武装挽救过来。从此,这支队伍就在毛委员的直接领导下,依托井冈山根据地,展开了积极的革命斗争。
井冈山峭壁耸立,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它位于湘、赣两省边界,敌人统治较弱,而且党和群众的基础较好,便于我们积草囤粮,聚集力量。这是一个理想的革命根据地。我们在那里得到了休整,士气为之一振。
但是,那时我们许多人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还缺乏认识,因而对这支幼年的革命军队,怎么去和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反动政权的强大敌人作战,怎么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地巩固和扩大,怎么以根据地为依托,战胜敌人,壮大自己,最后取得全国胜利……这一系列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的建军和作战方针的问题,认识非常模糊。大家一时还摆脱不了旧军队的老一套,以为打仗嘛,过去没少打,有些人还进过军事学校,既有军事理论又有作战经验;再说,我们有党的领导,政治质量高,战斗作风英勇顽强,要攻就攻,要守就守,还有什么问题呢?实际上并不这样简单。
十月间,宁汉战争爆发,各派军阀大动干戈,混战一团。边界各县敌人守备空虚。毛委员决定趁机发展根据地。十一月中旬命令我们下山攻打茶陵。他因病,这次没有亲身率领我们行动。
茶陵县城的守敌是“湘东清乡司令”罗定的一部分挨户团,战斗力很弱。我们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赶跑了敌人,占领了县城,建立了工农兵政府。可是过了四十九天之后,问题来了。湖南军阀暂时向南京方面妥协,敌八军军长吴尚腾出手来,派他的独立团团长俞业裕率部配合罗定,向茶陵进攻。独立团是八军的主力团,人员充实,装备又好,仅重机枪就有十二挺。再加上罗定的七、八个连,足有二十个连约两千多人。而我们算上后来赶到的第三营,一共也只有七个连,人数不多,装备也差,别说重机枪,连轻机枪也只有一挺,步枪的子弹也不多。和敌人硬碰显然是要吃亏的。但是那时的团营连指挥员,甚至连我们这些排长在内,大部分是军校或旧军队出身,习惯于过去的作战方法:一提打仗,就是拉开架子打硬的,守就是守,攻就是攻。当时也有人主张撤退,可是有人立即批评说:“撤退?我们是革命军,要有大无畏精神,看见这些敌人就怕了,全国那么多反动派怎能打倒呢?革命者永远要勇往直前!”这话听起来也对,于是就和敌人打起来了。
战斗是从拂晓打起的。敌人一下子扑到城郊,十几挺重机枪,打得我们阵地上烟雾腾腾。我们的步枪压不住敌人的火力,敌人就成排成连地冲过来。我们打得很顽强,许多同志几次负伤,仍坚持战斗;山头丢了,又奋勇地夺回来。但是终于寡不敌众,只好趁着夜幕降临,在交替掩护下撤出战斗。
撤离了茶陵,到湖口整点一下部队,人员损失不少,仅我们排就伤亡了七八个人;弹药也消耗很多。休息了一会,部队忽然改变了前进方向,向南走下去了,行军速度也猛然加快。我们心里不由一阵嘀咕:“南面是广东,有敌人的重兵,为什么要连夜向南走呢?”正在疑惑,忽然传来了命令:“毛委员来了,部队返回湖口宿营!”翌日清晨,我们集合在湖口南的一个大草坪上,心里估计:可能有重要指示,昨晚的闷葫芦也可以揭开了。大家都怀着紧张的心情,静静地等待着。
毛委员站在队伍前边,炯炯的目光向四周环视一下,首先说明我们队伍里有许多动摇分子被白色恐怖吓倒了。接着,严肃地指出:我们团的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欺上瞒下,想带起队伍投降军阀方鼎英去。这一情况使我们万分震惊,队伍里立刻骚动起来。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部队向南走,为什么毛委员连夜赶来。大家都愤恨地唾骂那些叛徒。毛委员当即宣布撤销他们的职务,并逮捕交革命法庭审判;然后,把部队带回井冈山的砻市。
在砻市,毛委员先安定部队情绪,说我们作战勇敢顽强,这很好。接着问我们这仗该打不该打?我们想,弄出这样的结局,看来是打错了,可是不打又怎么办呢?心里没有底。毛委员接着说,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转变。打仗也象做买卖一样,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现在敌强我弱,不能用过去那套战法,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他还讲到走路的问题,说:走路,连两三岁小孩也会;可是说到打仗,走路是一门好大的学问哩!他举了个例子:从前井冈山上有个老土匪,和“官兵”打了几十年交道,总结了一条经验: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委员说打圈是个好经验,当然土匪打圈是消极的。我们要改它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强敌来了,先领它兜几个圈子,等它的弱点暴露出来,就要抓得准,打得狠,要打得干净利落,要有缴获。最后他笑着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当然我那时还不能深刻领会毛委员的战术思想,可是已经开始知道老打法行不通了,应该改变。
究竟怎样转变呢?还是毛委员亲自带着我们打仗,才使我们逐渐明白的。记得几天之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部队集合在砻市向阳的山坡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听毛委员交代任务。他说:井冈山这边是湖南,那边是江西,俗话说:“没江西人不成买卖,没湖南人不成军队。”可见湖南兵多,土生土长,力量较强。而江西多是客军。与当地反动武装有矛盾,战斗力也弱些。我们来他个“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到江西遂川去活动。
遂川和遂川以西的大汾镇,都是驻的反动民团。我们在大汾镇打垮了民团三四百人,消灭了一部分,接着就顺利地占领了县城。根据毛委员的指示,部队分散开来,以连排为单位,到四乡去开展群众工作。我带一个排在城郊和藻林一带活动。每天以班排为单位,打着红旗,挨村逐镇地展开宣传,打土豪、筹款、组织革命政权。并按毛委员教导的办法,抽出枪支和好战士,去帮助地方党组织赤卫队。这是我们第一次作群众工作。看到了广大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过了阴历年没多久,大约是一九二八年二月间,又象上次在茶陵一样,敌人调集优势兵力向遂川压来,企图把我们歼灭。毛委员迅速把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带回井冈山中心区域。这时朱培德部的一个营,趁我们在遂川之际,进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北面大门宁冈。这股敌人孤军深入红色根据地,开始还谨慎小心,不敢乱动。宁冈县委根据毛委员的指示,组织赤卫队不分昼夜地袭扰,使他们一日数惊,坐卧不宁。后来敌人发现我方尽是赤卫队,没有主力,便骄傲松懈了。毛委员根据以上情况,决定使用优势兵力(一团全部,二团一个营)吃掉这股敌人。
深夜,毛委员亲自带着部队,赶到宁冈,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天才大亮。敌人和往日一样,正在城东的操场上练操。毛委员带我们隐藏在距操场不远的地方,等敌人架好枪支、做徒手体操时,命令我们一排子枪打过去。敌人大乱,有的连枪都没顾得拿就逃向城里。第一连员一民连长带着战士们,扛着梯子、背着稻草,跟踪追到东门。转眼间,梯子搭上城墙,突击班沿梯而上;接着城门洞里冒出一股浓烟,烧城门的也得手了。我们高喊着“冲啊!”“杀啊!”穿过浓烟烈火,冲进城去。攻南门的三营也冲了进来。敌人在城里四处乱碰,企图突围,都被我们顶回去了,最后只好逃出西门。出城不远,是片稻田,又遭着我们二团一个营的伏击。我们前后夹击,一场歼灭战就在这片洼地上展开了。
战斗打得干净利落。没到晌午,敌人一个正规营和一部分民团,外加一个县公署,都被我们收拾了。
傍晚,我们开了个祝捷大会,然后浩浩荡荡胜利回山。这真是胜利凯旋,很多人扛着双枪,身后是一长列俘虏。行列里,时时发出愉快的笑声和歌声。这时我们不由得想起在茶陵吃败仗的情况,大家纷纷议论起来:
“这才叫打仗,不打便罢,一打就来个干净彻底,又抓俘虏又缴枪。”
“这就是蚀本不干,赚钱就来!”
“……”
宁冈战斗,是秋收起义以来我们第一次在毛委员亲自率领下进行的战斗,也是秋收起义以来军事上的第一次大胜利。这次战斗不仅歼灭了敌人,弹药装备得到了补充,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而且它的全部进程也是一堂生动实际的军事课:湖南敌人来进攻了,我们便巧妙地转到江西遂川,分散兵力,积极发动群众。等敌人重兵赶来,又迅速集中兵力休整,命赤卫队袭扰宁冈敌人。我们休整好了,敌人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于是便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把敌人彻底歼灭。毛委员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作战原则,通过这次战斗,生动活泼地体现出来了。同时,也使我们较深刻地体会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用兵作战。
一九二八年春,正是敌人内部暂时稳定时期,湘赣两省反动派不断派兵“会剿”我们,战斗十分频繁。在这个情况下,毛委员的指导思想是:在敌人内部尚未发生破裂时,我们的战略必须是逐步推进的。这时在军事上最忌分兵冒进。在地方工作方面(包括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地方武装),最忌把人力分布四处,而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正因为我们照这样做了,所以在敌人不断“会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受到损失,反而连续取得胜利。根据地日益扩大,土地革命日趋深入,红军和赤卫队也发展了,战术水平也有了提高。
在一九二八年井冈山斗争期间及其以后一个时期,毛委员为了教育部队,把过去的作战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概括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以及“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这是当时作战原则的概括;是以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敌人的唯一正确的作战原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结合当时的敌我情况,在军事上的伟大创造。这不仅武装了我们的思想,指导了当时的斗争,取得一系列的胜利,而且奠定了我军作战原则的基础。这些原则在以后的长期战争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革命根据地进一步的巩固扩大,红军也由游击队壮大成为游击兵团。到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时,红军已经进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了。这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地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等作战原则,保证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运动达到空前的鼎盛时期。
毛泽东同志在军事上的伟大创造,和他在其他方面的伟大创造一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课题。他的天才的军事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库,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奋勇前进!
(本版文章均系《星火燎原》编辑部供稿)


第5版()
专栏:

“这座山,它革命!”
朱良才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上的红军一天天扩大了。
一九二八年四月以后,蒋介石调动湖南、江西两省的主力部队,拼命围攻我们,并且大肆吹嘘:要把红军消灭在井冈山上。
年轻的工农红军,武器非常低劣,当时只有二十八、三十一两个团枪支齐全,是主力军;其他的,如二十九、三十二等几个团的武器,大部是梭标、长矛,枪支较少。对付那些数量和装备均占优势的敌人,用的是毛泽东同志首创的游击战术:在这山打了胜仗,便翻到那山休整;等敌人跌跌撞撞追到那山,我们则以逸待劳,趁他们喘息未定“哐啷”一拳,打他个措手不及,又迅速地转移到山的另一面,练兵和发动群众去了。这样三翻两翻,敌人前后挨打,拖来拖去,晕头转向,只好溃退或被消灭。
井冈山,方圆五百多里,山高崖陡,树密林深,从山下到五井,得走整整一天时间。在这些拖着敌人打的日子里,同志们虽然心里都充满了胜利的快乐,但由于行军作战极其频繁,于是“翻山怕苦”、“打向城市”的思想,也就在少部分同志中产生了;有时流露出来,便不期然而然地埋怨起井冈山来。毛泽东同志对群众思想情绪变化的察觉力是那样锐敏和深刻,他认为这种思想情绪是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反革命作长期、艰苦、残酷而又曲折的武装斗争原则是不相容的。防患于未然,要及早解决它。一个初秋的早晨,毛泽东同志就将全军集合在一个北山脚下,讲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那样通俗有力,用极平常的小事例,精辟地解释了革命的大道理。原话我已经忘记了,只能忆述其大意。他说:有人嫌井冈山高,嫌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不愿意再爬它,想打到城市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于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同志们不是都有了一条经验吗?我们每逢爬它一次,就打一次胜仗,消灭一些敌人;如果我们多爬它几次,就会多打几次胜仗,多消灭一些敌人。所以说:这座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不要害怕多爬,更不要讨厌它。既然我们有了这样一座革命的山,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又有我们全体同志的坚决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敌人的吹嘘就会变成一句反话——不是敌人把我们消灭在井冈山上,而是我们把敌人消灭在这里。
讲到革命根据地和武装斗争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打了一个通俗有趣的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象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澄清了同志们的错误思想,认识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这个讲话,对于后来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十年土地革命运动的展开、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讲话。毛泽东同志的英明远见及其伟大的革命思想,将永远昭示着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