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象阮文追那样战斗
〔越南〕 阮德遂

美国喷气式飞机疯狂地吼叫着俯冲下来,射出了一排排的火箭。硝烟和尘土弥漫天空。但是,在这嘈杂和混乱的吼叫声中,战士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一个沉着、坚定的声音:
“美国喷气式飞机没有什么可怕!要象阮文追那样战斗!”
这是政治指导员阮曰春的声音。战士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他好象就在自己的身旁。他的声音表达出了战士们第一次跟美国的最新式喷气式飞机直接交锋时的决心。
这个决心,立刻在战士们的战斗动作和姿态中表现出来。所有的战士都象钢铁的柱子一样挺立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他们对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和炸弹表现出无限的藐视,就象阮文追英雄藐视美帝国主义和它们的所有的走狗一样。
战士们都异常沉着地集中注意力来观察、计算,使操作技术达到最迅速、最准确的水平。子弹从他们的肩头上擦过,火焰烧焦了他们的头发,但他们泰然自若,象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
美国的喷气式飞机在吼叫,炸弹声、枪声在隆隆作响,然而青年战士们的脑海里却洋溢着一种更为强烈的信念:
“美国喷气式飞机没有什么可怕!要象阮文追那样战斗!”
轰隆……轰隆……几声巨响,紧接着天空便出现了一长条火焰,映红了天际。美国喷气式飞机被击落了,喜悦的气氛,欢乐的热潮顿时传遍了整个阵地。的确,还有什么能比战胜美帝国主义更值得欢乐的呢?
政治指导员阮曰春深刻地理解第一次胜利的意义,但他要让这个辉煌的战功能成倍成倍地增长起来。
他跑到第三高射炮班的阵地上去。棉布和头发烧焦了的臭味直冲鼻子。原来是一枚火箭在工事旁爆炸了,火焰烧着了战士们的头发和衣裳。可就在这战斗最激烈的时刻里,没有一个战士肯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去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他们分秒必争,紧密地互相配合着进行最准确的射击。
政治指导员亲眼看到了第三炮班的年轻战士们和美帝最新式飞机的极为激烈的战斗。不能说美帝的武器不比我们的精良,然而阮文追精神帮助战士们战胜了敌人的现代化战争工具。他从第三炮班的战士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这个胜利的因素,他接着向阵地上的全体战士发出号召:
“向第三炮班学习!发扬阮文追精神!继续击落更多的美帝喷气式飞机!”

政治指导员的号召广播开了,青年战士们用热烈的呼声和异常紧张的战斗行动响应了他的号召。
指导员来到第二炮班的阵地,战士们真是一个阮文追式的集体。有一次,指导员看到美帝火箭的气浪把战士们打倒了,但是,刹那间,他们就又站到自己的战斗位置上,高射炮炮口又及时地喷射出火焰。
当他正想跑过去鼓动第二炮班的时候,一枚子弹打中了他的右腿,腿被打折了,身体失去了平衡,向后摇晃了好几下,他赶忙伸手扶住工事的边缘,支住身体。通讯员陈友情看到了,刚想大声呼喊,指导员却阻止了他。在这和美帝决战决胜的时刻里,他不愿意让战士们知道自己受了伤,他只想自己能给战士们更多的力量。
战士老康看到指导员的腿打断了,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但是指导员却温和地看着这位年轻战士,鼓励他说:“阿康,沉着些,不要为我担忧!”
指导员的口号仍然在枪声隆隆的阵地上传播着:
“美帝就在飞机上!准准地打击美帝,为阮文追报仇!”
通讯员陈友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大声喊着:“为阮文追报仇!”“为阮曰春报仇!”
救护员黎登儒穿过火网,飞跑到指导员身边,他扶住指导员,让他靠着工事的土壁坐下来。
“阿儒,我看只有切除了。子弹已经打断了胫骨,从大腿上切除好了。”
阿儒用剪刀把粘在腿上的皮肉剪掉,给他包扎好。
“阿儒,你赶快向通讯员借把刀子把我这无法救治的小腿切除掉,我好继续指挥战斗。”
当救护员给他包扎的时候,他仍继续注视着天空,观察着敌机的行动。他的神志仍然非常清醒,好象还在计划着许多将要做的事情。连长黎友梅跑到指导员的身旁。
“啊!阿梅哥……”指导员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他平时跟这位同级的亲密战友谈心时那种愉快神情,“你指挥得太好了,战斗结束后,一定要好好地总结经验,要做好发展团、发展党的工作!……”
黎友梅弯下腰,拍拍指导员的肩头说:“老春,你安心休息吧,你嘱咐的事我一定照办。”说完,又嘱咐救护员和战士们好好照顾老春,然后跑回自己的岗位上继续指挥战斗。
敌机仍然继续狂轰乱炸。呼啸声、爆炸声混成一片,但是阵地上最响亮的仍然是全体战士的呼声:
“替阮文追报仇!”
“替阮曰春报仇!”
“报告首长,一架喷气式飞机被打伤,逃跑了……”指导员说着,微笑了。这时候一道火焰正从高空冲下来。“掉下来了!”“报告,又有一架被击落了……”
兴奋和仇恨交织在一起。喊声震动着整个阵地。
“替阮文追报仇!”
“替阮曰春报仇!”
阮文追和阮曰春的名字,变成了对美帝决战决胜的一首英雄曲,不停地在阵地上回荡着。

军医同志们把指导员放到担架上。指导员躺在担架上还一再嘱咐说:
“把我的腿盖严,不要让战士们知道我的腿打断了。”
他伤势很严重,血流得很多,不过神志仍然很清醒。他的思想全都集中在任务和战士的身上。
在被抬往手术室,经过第二高射炮班的阵地时,他转过头来问:
“同志们受到什么损失了吗?”
“报告首长,人和武器都安全无事!”
指导员温和地望着战士们,说:
“同志们战斗得非常勇敢。这回美国侵略者可受到严厉的惩罚了。”
直到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嘱咐军医:
“不要让弟兄们知道我受了重伤,弟兄们都很勇敢。”
接着他握住手术医生的手说:
“范文杭同志的情况怎样啦?给他包扎好了吗?你过去先给老杭同志包扎吧!”
医生只说了句范文杭伤势很轻,喉咙便哽咽住了。面对着这样一个热爱战士、热爱工作的最光辉的榜样,他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阮曰春指导员连哼都没有哼过一声。
手术过后,当他还处在半清醒状态的时候,只要有机会,他便又争取时间开始紧张地进行工作,这些工作对继续取得胜利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他把在战斗中暂时代理政治指导员和支部书记职务的排长梅太原同志找了来,嘱咐他:
“要记住总结经验,记住做好发展团、发展党的工作。我建议表扬第三、第一和第二炮班。要动员大家发挥军队的英雄传统,要对得起南方的解放军,对得起阮文追英雄。”
接着又说:
“别忘了把帮人民收稻子的成绩记下来。”
停一下,他又问中士管理员丁玉二:
“弟兄们的胃口好吗?今晚准备给战士们吃什么?要让弟兄们吃得好一点,好参加战斗。”
当梅太原同志出去的时候,他又对管理员同志说:
“你把我的手电筒送给太原同志,他还没有买到电筒呢。”他环视了一下前来探望他的干部和战士们,发现《人民军队报》的通讯员克苏站在后面,便招手叫他过来说:
“你要继续报道连队击落美帝喷气式飞机的成绩。我们的青年战士们非常勇敢,他们是和军队的英雄传统相称的。在战斗中,纵使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一定要消灭美国侵略者!”
〔岳胜译〕


第6版()
专栏:到工农兵中去

一次思想检验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 白峰溪
这次我到河南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个多月时间里,有不少收获。最主要的是,通过深入到群众中去,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检验。比如,在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上与工农兵群众到底有着多远的距离;究竟有几分为工农兵服务的愿望和决心?这些,过去连自己也不清楚。由于缺少这种检验,往往方向不明,甚至走在岔路上还不知道。
我演过一些工农兵角色,演工农兵,学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思想上好象也还明确。但是,后来又觉得不演“名、洋、古”就难于提高,演员不演“名、洋、古”是个遗憾,于是极力想创造条件演一演。这里,我举参加一个外国古典名剧的演出来检查自己的文艺思想。在这个戏里,分配我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我是出乎意料的。惊喜之余,胆怯万分,之后,便下定决心要刻苦钻研,觉得这一生能演一个古典名剧,而且女演员演男孩子,可能是空前绝后的机会,所以在那个戏里,我比对待任何一次角色创作都要努力,很注意练声、练形体。为了培养“角色的自我感觉”,我剪了一个短发头,每天穿着一条短裤、高筒靴,身挎一柄短剑。为了生活于角色中,便极力培养那种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见到女同志就去吻。演出之后,内心洋洋得意。后来,这个戏的演出受到了批评,但是我是怎样想的呢?觉得剧目选的不对,那是领导上的事,演员没有责任。从剧院选择剧目来说,是个失败,但从我个人来说,倒是颇有所得,到底尝试了一下古典名剧。
文艺究竟为谁服务?自己的劳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是什么?从以上的这些表现,说明在我的思想上并未解决。
不懂得阶级,就不懂得革命。这次下乡,贫下中农群众给了我深刻的阶级教育。我生长在城市,十几岁参加革命,不愁吃穿,根本想象不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遭受的痛苦会是那样深重,每一家贫下中农都有一部血泪史。而这些阶级苦,过去对我来说,只是理性知识。当我和贫下中农共同生活,听着老贫农诉说那些活生生的事实时,我和他们一起流泪,痛恨旧社会,同时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每天生活在激动当中。
在农村,我常听到老人们教育孩子说:“你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现在是在蜜罐里过日子呢”。实际上,那个地区由于常年闹灾,生活还是相当艰苦,和自己的生活水平一比较,真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每当听到老人的这些话,就象在责备自己。我想:贫下中农才真正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榜样。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风吹日晒,任劳任怨,没有任何追求享受的思想。自己与他们对比,有着多大的差距!在农村,我常常感到惭愧,我在日记里写过:“人民给予自己的已经太多,而自己付出的太少,今后要多想想自己付出了些什么,而不应再想向革命要些什么了。”
我过去认为农民小气、自私。但究竟什么是“小气”,什么是“大方”呢?贫下中农在自己的生活上精打细算、艰苦朴素,但对待革命的需要上,却表现得十分慷慨。我住在贫农李大娘家,今年春天征兵时,她带着两个儿子去报名参军。论革命贡献,他们总是首当其冲;论享受,他们总在最后。我觉得,贫下中农是最值得尊敬、最可爱的人。一个演员,如果不满腔热情地去表现他们,兴趣爱好不在他们身上,不全心全意地去为他们服务,那就称不上是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现在,我深深地感到,兴趣爱好正是检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为谁服务的标尺。通过这个时期与贫下中农一起生活,我的思想感情有了一些变化,今天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古典名剧中的演出,以及那一时期自己的生活调子,真感到格格不入。
广大的工农兵迫切地需要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更是迫切地需要锻炼,我愿今后长期地、全心全意地扎根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服务、学习、锻炼、改造的同时,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创造我们伟大时代的先进人物形象!


第6版()
专栏:

似懂与真懂 偶能与常能
劳黎
专业是我们做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武器。明确了为革命而学的青年学生,在掌握武器上,自然会时刻想到应用,力求把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扎扎实实地学到手。
所谓学到手,可以说,在知识方面,至少要理解、消化,并且能够活用;在技能方面,至少要摸熟它的特性,能够有把握地从事实际操作,切勿满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中间,用得上这样两句话:“莫把似懂当真懂,忌将偶能作常能”。
的确,在人们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似懂”和“偶能”的情况。这是由“不懂”到“懂”、由“不能”到“能”的一个阶梯。踏上这个阶梯,如果以为这就是懂了、能了,从此,不再细心捉摸,反复操练,不断深究,那么,往后的实践将会证明,那时候实际上并没有真懂,也不是常能。相反地,处在这种关口而又能清醒地区别“似懂”和“真懂”,“偶能”和“常能”,那就会抓紧时机,再加一把劲,终于把本领学到手。所以,懂得这个区别,对于学得过硬的本领,实在是大有关系的事情。
且举一例。
北京市委《前线》杂志今年第十二期上,刊登了北京航空学院三年级学生范兴言的一篇文章,讲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运用于专业学习的一些体会。文章中说:
“有几次做实验时,仪器一下子就调好了,本来可以马上接着做下去,但我想,这时的很快调好是偶然碰中的,将来工作时却要过硬的快,因此又重新调,直到摸索到调节的规律,再继续往下做;这一次实验虽然慢一点,但掌握了调节的规律,以后就能有把握地快了。”
“磨制金相试样时,我不企图‘碰巧劲儿’,一下子磨好,因为即使这样偶然磨好了,也没学到真本领。”(着重点是引用者加的)
范兴言同学在这里所区别的,是“偶然碰中”的快,和“过硬”的、“有把握”的快;是“碰巧劲儿一下子”磨好,和“摸索到规律”的经常磨好。引导他不满足于前者而努力去达到后者的,正是由于他认清这种区别,即:似懂未必真懂,偶能未必常能,从而本着穷究到底的精神,去牢牢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愿我们大家在为革命而苦学各种本领的途程中,每当出现若有领会、偶然碰对、偶然成功的情境时,都能这样加以区别,继续迈开大步,反复锻炼,以便从“似懂”走向“真懂”,从“偶能”走向“常能”。


第6版()
专栏:

写家史
河北省兴隆县
沟门子公社 刘章爷爷戴上老花镜,雪白纸张桌上铺。我问爷爷干什么,爷爷说是要编书。笔儿重,字儿粗,一边写,一边读,写得妈妈不眨眼,读得爸爸抹泪珠。写了从前苦,又写斗地主,再写集体化,劳动最幸福。越写劲越足,笑得直抹胡;最后写四行,让我大声读:“阶级斗争不能忘,子子孙孙要记住,干革命,跟党走,要做公社顶梁柱!”


第6版()
专栏:

英雄姐妹〔中国画〕 彭志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