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一个新型的“劳动大学”
——在北京崇文清洁队的见闻
张耀梁
从去年十月,北京市两位副市长在崇文清洁队掏粪以后到现在,来这里掏过粪的人,已有两万七千多人次了。
一个周末的傍晚,我赶到崇文清洁队。
清洁工人宿舍里正开会。清洁队党支部书记牟朝铭同志说,这是北京机械学院的学生在这里上了一段“劳动课”,临走前和工人们举行联欢。老牟告诉我,来这里参加劳动的,大、中学校青年学生占多数,他们有的班级把学校规定的劳动时间安排到清洁队,有的学生还自动住在清洁队度寒假。到了星期天,主动找上门来的学生就更多了。
我们谈着,机械学院学生们走了,天渐渐暗下来;但清洁队院子里的歌声、欢笑声却越来越响亮。我们走出房门,看到又有一群青年学生,背着行李,用自行车载着行李,说笑着,歌唱着,来到了清洁队,一会儿就进来了四五十人。这样晚了,这些人来干什么?清洁队青年班班长时传祥告诉我:“这是找住宿的呀!”
在工人宿舍里,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七名北京大学业余手风琴队队员。他们在辅导青年清洁工人们唱一首《送儿子去当掏粪工人》的新歌。去年春节除夕晚上,北大一名手风琴队队员来和掏粪工人们联欢,时传祥在当时那幸福的时刻不禁又回忆起旧社会的痛苦遭遇,他感慨地说,现在我们清洁队里有收音机、电视机,还买了手风琴,又拉又唱,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可是过去,我们十三个老粪工,挤在一间破驴棚里,和驴一起睡了二十年,夜里只能听听驴叫唤。
悠扬的手风琴声向人们倾诉着多少青年自我革命的决心,倾诉着多少青年对清洁工人的友情。
第二天,星期天,刚蒙蒙亮,我们带上粪桶,分批乘清洁车出发。春风绵润,扑在脸上,使人格外畅快。车子一动,不知谁带头唱起了“我们是清洁工人,战斗在平凡的岗位上”的《清洁工人之歌》,叫人有一股幸福豪迈的感情油然而生。
时传祥这个班,加上我们来劳动的,下车开始掏粪时有二十多人,一路从崇文门沿着护城河南沿,掏到前门,人数越来越多了。早就在等待掏粪队伍的学生们,一见到我们就喊着,跳跃着跑过来。从他们校徽上,我看到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二十八中、三十中等十多个单位。此外,还有许多事先没有联系过,临时自动加入进来的人。这里面,有的经常来掏粪,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他们对我介绍说:那位穿蓝上衣的女同志是某毛织厂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叫小王的姑娘有姊妹三个,星期天也常来掏粪。上星期天,一位从太原出差去上海的同志,因事路过北京,也找时传祥队来掏了一天粪。这位同志说,从上海回来以后还想再来。就这样,我们的队伍增加了好几倍。
时传祥开始指挥队伍。他熟练地让学生排成队,让每名工人带十个学生,背两个粪桶,工人掏,学生背。在这繁忙的假日,时传祥不能背粪桶了,他要忙许多事情。有时,学生们要多背几桶,他要解劝。这天,我还看到美术学院一个学生的十几岁的小弟弟,跟着哥哥跑来,恳求时伯伯让他背粪。时传祥批准以后,孩子背了两次少半桶的粪,受到大家称赞。看得出来,时传祥从内心中喜悦这种欢腾的劳动情景,他站在大街上,对着热情劳动的同学,大声地讲:你们不要抢啊!来了的都让你们背上。你们不光是来背粪,这是和我们掏粪工人一起“游行示威”!你们来了这么多的人,咱们有这么大的掏粪队伍,这不就是向旧思想旧意识的示威吗!
老时讲得多好啊!的确,这不仅是个掏粪队伍,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革命队伍。自从去年十月以来,全市各行各业的干部、学生、青年工人乃至外省市有机会到北京的青年学生、解放军战士,都纷纷加入过这个队伍。这里面有出席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有过去是奴隶,现在是西南民族学院的彝族女学生达吉,登山英雄贡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优秀女跳高运动员郑凤荣等等。这支队伍,每天游街串巷地掏粪,却没有人感到他们身上散布什么难闻的粪气。人们在他们身上感到的是崇高的劳动的芳香,是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这反映了我们首都的广大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为了自己伟大的祖国,决心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凡是去掏粪的人,都会看到街道上的动人情景:老人把水晾得不凉不热,送给清洁工人;还没有念书的娃娃们亲切地叫着时伯伯,帮叔叔伯伯们提着粪勺、粪罐在前面带路。然而体会最深的,还是每天都在工作着的掏粪工人,他们带着欣慰的神情,向我讲述过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故事:花市头条有一个没有灯光照明的厕所,工人们清晨第一车却要摸着黑由这里工作起;可是近来,工人们的吊桶微微一有动静,屋子里立时就跑出一个小姑娘,她用手电筒把粪坑照亮,好让工人赶快掏好,节省时间。一个叫徐增耀的青年清洁工人,去年有一天正在冒雨紧张工作的时候,忽然有一顶草帽戴到了他的头上,他回头看时,一个少先队员已经跑远,而那条一闪一闪的红领巾,却印在他的心上了。
下午,劳动结束以后,四五百名学生聚集在清洁队的院子里,他们是在劳动之后又来听自己的“教授”——老工人来“讲课”的。
清洁队是人们公认的“劳动大学”。北京油漆厂一部分青年工人刚入厂不久,工厂的领导说,“先让他们看一看清洁工人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吧!”于是党委书记、厂长亲自带领这些青年前来背粪。北京机械学院应届毕业生出校前,准备走上工作岗位了,他们自己的团组织说:“让咱们先学一学时传祥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吧!”他们就住进清洁队来上“劳动课”。“一二·九”到了,崇文区精忠庙第二小学教师团支部,商量怎样过这个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节日,他们到了清洁队。“三八”节到了,科技大学女学生来到清洁队劳动,度过国际劳动妇女节;寒假、春节,有许许多多青年学生是和清洁工人一起度过的。是什么力量支配着青年人对清洁队有着这样的情感呢?请看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一位同学在自己“劳动小结”中的一段话吧!“我出生在革命家庭,但从小在和平环境里长大,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革命是劳动人民的事业,如果我不参加劳动、没有劳动人民的感情,怎能接革命的班呢!”这位青年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选择了掏粪劳动。
崇文清洁队,在首都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下,正在大搞技术革新,要革掉粪桶的命。背粪、掏粪这种笨重的体力劳动,终将在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中,被机械化的清洁设备所代替。但是,在这同时,清洁队这个“劳动大学”,在清除资产阶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却正在很好地完成着它一项重要的光荣历史任务。北京市掏粪劳动之风,将在首都青年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化、劳动化的历史上,永远闪烁着光辉。


第6版()
专栏:书评

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样板
——报告文学集《为革命学习的人们》介绍
刘岚山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集,收有八篇真人真事的较好作品。这些作品动人地描写了解放军战士、工人、医疗人员、乒乓球运动员、财贸工作者中的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怎样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学习毛主席著作;描写他们一旦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怎样成为勇不可挡的革命英雄;在不断革命的朝阳大路上,又怎样向着“无限风光”的高峰攀登。
书里的《大路朝阳》和《无畏的战士》两篇,是写廖初江和黄祖示的。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事迹,不久前曾和丰福生的事迹一起,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览过。许许多多人从展出的图片、笔记、书本中,感受到他们为了革命而坚持不懈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两篇作品,则通过一个个活学活用的生动故事,写出他们如何带着阶级感情勤奋刻苦地要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又如何在前进道路上,运用毛泽东思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我国广大工农兵群众所熟悉、所敬仰的。他们从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受到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白求恩精神》一文,写广州部队医院四好科室标兵总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通过对《纪念白求恩》的学习,“注射了白求恩精神”,活学活用,不断地提高全科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格,大大地改进了医疗工作,攻破了重重难关,成为一个过得硬的集体标兵。
我国体育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是一条英雄辈出的战线,特别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在今年的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五项世界冠军,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称赞,成为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喜事。人们在欢庆之余,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大的胜利?不久前,徐寅生那篇充满辩证唯物论的《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讲话,是一篇哲学性质的回答;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则是用文学的形式,以抒情描写与议论风生相结合的刚劲笔触,深刻地表现了我乒乓球运动员由于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树立了为革命而打球的思想,成为朝气勃勃、充满革命精神的红色运动员。这是一篇撼人心弦的有力作品。
《插上翅膀的老虎》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长、技术革新能手李瑞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大闹技术革新的先进事迹;《普通一组》写南京某被服厂的考料小组,在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人人获得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终于突破考核设计衣料工作中的常规,一厘一分地为国家节约了大批布料,培养出一批又红又专的考料工人,成为一个红色的小组;《心愿》是写吉林省劳模、吉林市粮店红色营业员虞明慧,怎样从一字不识的文盲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怎样从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成为自觉自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商业工作者。
今天,全国人民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本报告文学集的出版是及时的,有着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它既是过得硬的挑战书,更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样板。
〔编者附记:《为革命学习的人们》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6版()
专栏:

农业中学短歌
贺羡泉
农中小景
墙上挂着水车,
屋角拴着水牛,
学生宿舍里,
都放着闪光的锄头。
春风带着油菜花香,
一阵阵扑进窗口;
琅琅的读书声四处飘散,
伴和着枝头鸟语啁啾。
贫下中农的子女,
都有勤劳的双手;
下课钟刚刚敲响,
就忙得热汗直流。
一代新型农民,
正在农业中学里造就。
要问咱学校多大?
请看这辽阔的田畴!
老犁手
旧社会里当长工,
从没进过校门口。
如今农中当教师,
样样活儿都拿手。
脚穿草鞋手扬鞭,
袖子卷到胳膊肘。
要把田间作课堂,
领着学生大步走。
颗颗种子滴滴汗,
播进条条新犁沟;
要让公社新一代,
都成祖国的好犁手!
铁肩红心
孩子初进校门,
爹也担心,娘也担心。
担心个啥哩?
——爹娘都是庄稼人,
庄稼人的后一辈,
咋能变成文弱书生:
肩不能挑,手不能拎!
怎么建设咱新农村?
过了几个冬春,
爹也放心,娘也放心:
小伢们
——手脚没变懒,
皮肉没变嫩,
真个能武又能文;
不怕风吹,
不怕雨淋;
百把斤担子一点不费劲。
爹娘心欢喜,
逢人就谈论:
农业中学就是好,
教出来的学生呀,
个个都有铁肩红心!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二人行必有我师
戴世伟
甲: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是封建时代的大学者,可是,他说的这句话,倒表明他还是很虚心的。
乙:依我看,孔夫子这句话还是说得不透。他是说,三个人,除了他自己以外,那两个人之中“必有我师”。也许两个人都被他看成老师;也许只有一个人被他看成老师,另一个人却是他所瞧不起的。依我看,真正虚心的人,应该是二人行“必有我师”。
甲:你再说得具体些。
乙:这意思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由于不同的实践,人总是各有所长而又各有所短的。总的说,你可能比他懂得多一些,但是,一定也有不如他的地方。他干的那一行,你就没有他懂得多。
甲:要是工人出身的厂长、战士出身的干部呢?就不一定不如工人、战士了吧!
乙:不。实践是发展的嘛!你过去干过这一行,你却不一定了解这一行当前的情形。你瞧,不是有当过几十年工人的厂长又回到车间拜工人为师,从战士成长起来的将军又回到连队向战士学习吗?
甲:有道理。不过,同样都是战士呢?
乙:你这是把实践和学习的概念理解得太狭窄了。实践,不仅指干的哪一行,也包括生活的实践,经历过的一切。这样来看,任何两个人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实践。学习,也不仅指学哪一行,还包括一切知识的获得。这样来看,任何两个人都有值得互相学习的地方。
甲:我明白了。我还想起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有一个剧团在排演一个剧本时,一位演员替作者修改了台词中的一个字,作者就称他为“一字之师”。
乙: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有这种虚怀若谷、好学上进的精神。上下左右,任何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都学过来。这样,我们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原载《解放军报》〕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川江三峡航道上的“乌兰牧骑”
在川江三峡航道上,有一支由航道职工和家属组成的业余演出队,经常巡回活动在巫峡、瞿塘峡的各个航标站、信号站和绞滩站之间,为终年分散劳动的航道工人们服务。
演出队的队员们平时坚持在本单位进行业余创作和排演活动。巡回演出时,在哪里演出,也就在哪里劳动。家属队员还随身带上针线包,演完节目后,就为航道工人们洗衣、洗被盖和缝补衣服。
有一次,他们到瞿塘峡中的白鸽背信号台去演出,那儿虽然只剩一个人,演出队还是抽出一人代替他的工作,其余的人就在一间小小的卧室兼工作室里,为这仅有的一名观众演出了十一个文艺节目。他们的服务精神,深深鼓舞着航道工人的劳动热情。他们把这支演出队称为川江三峡上的“乌兰牧骑”。现在,从重庆到宜昌六百多公里的川江航道上,已经建立了五个这样的业余演出队。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为革命而学》连环画出版
辽宁美术出版社最近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材料,编绘出版了《为革命而学》连环画册。
《为革命而学》连环画共分一、二、三册,除绘画和文字说明与一般连环画相同以外,还采用了部分摄影图片和笔记选录。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真实生动。
《为革命而学》第一册,全面介绍了廖初江同志从一九五七年开始,七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连环画突出地反映了他在工作顺利的时候学,碰到困难的时候也学;平时学,执行紧急任务的时候也学,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第二册介绍的是丰福生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连环画着重表现了他从一九五一年起,十三年来一直带着阶级感情学习毛主席著作,如何成为“炊事房里的哲学家”。第三册是介绍黄祖示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事迹。


第6版()
专栏:

“我看这位还乡青年决心在劳动战线上锻炼成钢。”
“你怎么知道?”
“瞧这些窟窿!”
农民 陈跛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