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编者按:下面发表的几篇关于城市规划、居民点规划、“厂前区”规划的来信,有力地说明:基本建设设计不仅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起着改造社会的作用。大庆的设计工作者把矿区生活基地设计成分散的居民点,而没有设计成集中的城市,既有利于使职工家属由消费者变成劳动者,也为职工的子女创造了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和亦工亦农的条件。设计工矿企业时尽可能少占用农业田地,对于加强农业生产、密切工农关系都很有好处;设计富丽堂皇的“厂前区”,就不利于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办公机构设计得接近生产现场,就有利于干部参加劳动,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一个革命的设计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对先进的东西促进,对落后的东西促退的革命作用。
用什么思想观点指导规划设计?把我们的城市、居民点、工厂办公机构等等建设成什么模样?这是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给予正确的解决。
  用革命思想设计生活基地
设计一个矿区,怎样才能把生活基地的建设搞对头,怎样才能把人们的生活安排好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革命的思想作指导。
我们在建设石油矿区生活基地的时候,最初曾认为象我们这样规模的油田,应当建设成一座石油城。因此,设计的时候,跳不出城市规划的旧圈子,总想建高楼,铺大马路,搞街心花园、中心广场,设纪念碑等等。我们根据这个框框做了许多方案,都没有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赏,他们反而说这种设计不符合实际,是错误的。
以后,我们就深入到井场、泵站、车间、库房、职工宿舍和家属住宅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同志参加了家属生产队,和他们一起到田间劳动或帮助料理家务。通过调查研究,认清了油田生产建设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厂、站、库、井星罗棋布,每个生产岗位上日夜都有人活动。如果建成集中的大城市,职工上下班会很不方便,而且大量的职工家属都会变成消费者。同时建筑的标准高,造价大,结果必然是少慢差费。我们的结论是:建设矿区生活基地,不适宜搞集中的生活福利区,不宜建成大城市,应该分散建设居民点。
我们根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矿区建设方针,和分散建设的原则,结合生产特点,在油田上设计了几种不同规模的居民点。
这样做好处很多:绝大多数职工住在生产岗位附近,上下班很方便。房前房后可耕的土地很多,便于组织家属参加农副业劳动。给职工子女创造了广阔的劳动场所,他们既可以学习,又可以劳动;既可以当工人,又可以当农民,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创造了条件。职工和家属生活上需要的托儿所、小卖店、缝纫组等等,都由家属自己组织管理。这样一来,家属由消费者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精神面貌大不相同了。有的家属说:“过去眼看的是一间房子,心里想的是丈夫、孩子。现在眼望全中国,心怀全世界。”她们的革命思想、革命精神大大发扬。
这次设计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是一个怎样“摆方块块”,“划线条”的技术性工作,而是要用革命的思想去安排人们的革命的生活,去移风易俗,改造客观世界。
在职工住房的设计中,我们也同样经过了一个从不符合实际到比较切合实际的过程;从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到能够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
最初我们设计的住宅,也是按照书本上的标准设计的,有卧室、起居室、储藏室、厨房,远远超过了附近农民的居住水平,造价很高。一户一室半的住宅,就有五个门,八个窗,不受广大职工和家属的欢迎。
后来我们又走出办公室,到附近人民公社,对社员住的“干打垒”房子进行了深入调查。这是当地农民用土垒起来的房子,木房梁,草泥屋面。这种房子施工简便,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我们访问了有丰富盖房经验的老农,总结了他们选点、选土、打夯和使用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做了许多试验和改进,如采用灰土基础和灰土勒脚,用油田出产的碴油涂外墙裙,用碴油代替草泥做屋面等等,解决了防潮、防塌、防漏、防火等问题。因为这种房子造价低,建设技术较简单,职工和家属自己可以动手修建,仅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全矿区就修建了干打垒房子几十万平方米,以较少的物力和财力,迅速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保证了生产的发展。
   大庆油田设计研究院 姜耀祖


第5版()
专栏:

  正确处理长远和当前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问题
一提起城市规划,有些人就追求所谓“理想的设计,美好的将来”。我们做城市规划时,有不少经济技术指标是套用外国框框,按远期所想象的高标准制定的。如每人九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几十平方米的生活居住用地,每千人有若干辆小汽车等等。有人讲:“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不采用远期较高的标准,就会妨碍城市发展;不考虑将来,子孙后代就不会原谅我们。”这样,采用远期的规划指标,做照顾远期发展的设计,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这种以远期高标准为主导思想的规划设计,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是脱离实际、多花钱少办事、跟多快好省勤俭建国的方针背道而驰的。
以包头新市区的道路规划为例。当初有人说:“将来生产发展了,小汽车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于是,为了不让我们乘小汽车上下班的子孙们埋怨,就按汽车大量增加的远景为依据计算交通量,结果把道路系统画得比蜘蛛网还密,道路最宽约有二十二米。同时还要求房子靠后盖,以免汽车的噪声干扰居住区的安静。现在,我们已经花了大量投资,修成的道路还不及规划方案的百分之二十五。钱花了不少,效果如何呢?现在的交通量并不大,有的道路一年内也难得有一辆汽车驶过。居民形容这种马路是:又多又宽,空空旷旷,城市好象还没有建成一样。道路面积过多了,不仅浪费了地,浪费了建设资金,同时随着道路而来的各项设施,如路灯、电线、上下水道,都得一道增加投资,跟着浪费。
城市规划设计当然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但是长远和当前应当结合起来,并且主要的应当从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今天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要求。
包头市城市建设局规划处 李茂荣


第5版()
专栏:

  城市建设要讲求实效
  ——从兴建“一条街”谈起
近几年来,兴建“一条街”之风在某些城市颇为盛行。本来沿街进行集中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可是,有的城市搞“一条街”,却是为了“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有些城市规划人员片面讲美观、讲构图,以为搞些大马路、大广场和雄伟的建筑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的“气魄”。
我们认为“一条街”是可以建的,城市面貌也是要讲的,主要看是不是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和可能出发。象上海南京东路的改建就做得较好。这条街的改建主要是从改善交通的迫切需要入手,拆除了有轨电车道、适当放宽了人行道,整理了过去杂乱无章的电线杆、路灯等设备,剔除了旧社会遗留下的带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色彩的商标、招牌、路牌等。既改善了交通条件,又使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并没有大拆大建,花钱不多,效果较好,显示了南京路上的新气象,群众普遍满意。由此可见,从实际出发,少花钱,也是可以把城市建设得整洁美观一些的。
我们认为,城市面貌主要是城市的生产面貌,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不仅仅是建筑面貌,社会主义城市的建筑面貌,应该是整洁朴素。我们建设城市应该从实际出发,注意节约,讲究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百废俱兴的做法。
国家经济委员会 赵光谦


第5版()
专栏:

  让领导和群众紧密结合
过去我们在设计工厂的时候,总要设计一个“厂前区”:指挥生产的办公楼要高大,广场要宽阔,以与雄伟的厂房相陪衬。有人认为,有了这样的“厂前区”,就可以让前来参观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大企业的“气魄”;工人看了,也会激发起自豪感。
不久前,我们为一个重机厂作了扩建设计。这个厂原来已有一幢两层的办公楼,我们觉得“太寒酸”,就把已经在车间办公的技术管理科室拉出来,和拟建的设计室凑成一个五层技术大楼,挡在旧办公楼前面。为了使建筑物面临马路,又设计了六十米宽的中央通道和十八米宽的林荫路,与城市马路连接起来。还准备拆除已有的六百米围墙、大量树木和挡路的消防车库及警卫宿舍。这样,一个雄伟的“厂前区”就显露出来了。
最近,我们重新审查了这个“厂前区”的设计,认识到它是违背党的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的,就把它取消了。中央通道利用了原有的水泥路,已有的围墙及建筑物决定不拆除,技术科室仍在车间内,接近生产和群众。只在旧办公楼旁边增建一个低标准的设计室,不面临马路,既安静又便于工作。这样一修改,就节约了四十九万元,还保留了大片树木,既适用经济,又朴素整洁,还加快了建设进度。
修改这个“厂前区”设计,使我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企业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技术经济干部和工人三结合等,都是基本制度。它要求生产管理干部的岗位尽量靠近生产,接近群众。把他们集中在“厂前区”,既不便于管理生产,还会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凌驾于工人头上的老爷,因此不需要用高大的办公楼和雄伟的“厂前区”来体现生产指挥中心的权势。有人说:“厂前区”造得很漂亮,可以让参观的人看看我们社会主义工业的气派。我们不禁要问:对于来厂参观的人,我们应该向他们宣扬些什么呢?是宣扬追求排场、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思想呢?还是宣扬奋发图强、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显然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 朱宗国


第5版()
专栏:

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根据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居住状况,建房要求,经济能力,吸取民间建房的传统经验,使用地方建筑材料设计的农民住宅。这种住宅造价低,生活方便,参加集体生产也方便。


第5版()
专栏:

  节约土地的关键何在?
  华北电力设计院 蔡孝颐
用寸土必争的精神,千方百计节约基本建设用地,这在我们电力设计人员的思想上,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我们搞的是电厂设计,建一座电厂,每年都要
生产几亿几十亿度电,有这么大的创造,还能惜乎那么一点土地。
大手大脚地浪费基建用地,这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先介绍一段我们的经历。
九百亩地打多少粮
一九六○年,我们接受了某电厂的设计任务,这个电厂设在一个大城市的郊区,这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很好,是个粮食高产区。设计开始,我们站在制图板面前,拉开计算尺,首先考虑的是主厂房如何布置,储煤场、变电站占地多少,预留发展用地是多大,厂前区、绿化地带如何搞得气派一些,各种附属设备辅助建筑,应有尽有。这么大而化之地一算,就主观地确定:厂区占地三百九十六亩三分,施工用地五百零三亩七分,生产和施工两项用地就是九百亩。至于这九百亩耕地,一年能出产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供多少人食用;土地被占以后,国家势必拿出大批的粮食来,供应土地已被征用的农户,这一里一外,又该是多少粮食?这一笔账,我们不仅没有算,连想都没有想。
去年领导上发现了这个问题,指出建一座电厂就用地九百亩,我们国家要盖多少座电厂,这样占下去,得用多少土地!又说:我们是建设者,建设者的任务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考虑建设工业,也要考虑建设农业。如果我们只考虑工业,只考虑我们设计的电厂,浪费了土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我们无动于衷,这能算是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吗?!
奉命节约到自觉节约
本来,领导上的这番批评,已经接触到了我们思想问题的实质,已经告诉了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基本建设用地问题。然而,我们并没有真诚地接受批评,只是奉命节约用地。即使这样,还是把厂区用地砍掉了九十多亩,施工用地砍去了一百四十亩。这一来,我们认为已经到顶,再节约就挤不出什么油水了。
在设计革命运动中,通过深入现场实际调查,我们认真体会了党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政策。我们设计人员,平常对一个数据算了又算,一根线划了又划,往往脑子里实得很。本来在数据和线条的背后,是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问题的,可是我们就是想不起来,挂不上钩。经过理论联系实际,把技术问题和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一考虑,思想上有了政治,对头了。原来说节约用地已经到顶,说再也挤不出油水的人,也改口说:前后左右都有节约的余地,都能找到节约的门路。又经过了各方面的核算,厂区用地,在第一次节约用地的基础上,仍然砍去了三分之二,节约用地二百亩,施工用地削掉三分之一多,少占地一百多亩。这就是说,经过两次修改,原来确定建一座电厂的厂区用地,现在可以建三座。不仅如此,由于摊子小了,填土的土方也相应减低,仅此一项,即可节省投资五十万元;摊子小了,布局更加紧凑、合理,工艺流程、管线、铁道及其它道路也都缩短了。
储煤场上的政治
设计规程规定,每个电厂都得搞一个最低储量十五天的储煤场。是不是不问占地条件都要这样大呢?这个电厂设在四通八达的铁路沿线,可以有几个大煤矿来保证煤炭供应,储煤十五天是不必要的。在讨论中有些同志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厂多有一个大储煤场,这是资本家一方面害怕工人罢工,煤源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从唯利是图的本性出发,当市场煤炭价格下降的时候,他们廉价购进,获取暴利,因此,一个相当规模的储煤场,对他们来说就非要不可。而在社会主义的我国,生产既不是为了追求利润,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条件很好,搞这么大的储煤场,显然是不必要的。结果取消了,节约了几十亩耕地。
在我们搞电厂设计的技术队伍里,过去有一种从国外搬来的论调,认为电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和扩建,施工方面必须采用组合安装,据说只有这样,才符合经济的原则。这种论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其一,要占用大批的预留发展用地;其二,要有大片组合安装用地。这个电厂在这方面占用的土地,超过厂区本身用地的百分之五十。由于这种地多在工厂的后身,大家管它叫厂后区。厂后区的前途如何呢?预留发展用地,往往因为计划的变更,结果不是先征后用,就是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长期抛荒。施工用地经过几次施工以后,地面积存了相当数量的砂、石、砖、灰和其他废料,原来的良田要继续耕种,无异于重新开荒。这次经过讨论,检查了我们的重工轻农思想,一致认为:将来发展,这是将来的事情,我们可以随用随征,预留的必要性不大,一定预留,结果必然要影响农业生产。至于组合安装的施工用地,也不应当宽打窄用,用多少占多少,适量适当,不能多占。总之,发展和施工用地,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这样做了,仅此一项,就节约良田一百五十亩。
真正关心人
还有一种论调: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体现对人的最大关怀。所谓对人的关怀,就是搞相当规模的绿化用地,宽阔的厂前区,就是让人们生活在风景如画,又气派又舒适的环境里面。这种关怀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场地利用系数很低。最初,我们设计的这个电厂,利用系数还不到百分之五十。经过领导上组织我们讨论了什么是对人的真正关怀?在讨论中,大家认识到:多占农田,对农业生产不利,对国家不利,工厂虽然宽敞了一些,对工人的长远利益来说,又何利之有。在这方面统一了认识以后,取消了大面积绿化地带,厂前区也大大缩小,车间与办公楼紧密相连,厂房与厂房之间的距离,也做了合理的调整。这样厂区的土地利用系数就由百分之五十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要有效地节约基建用地,还必须同大胆革新结合起来。过去火力发电厂的高压配电装置,差不多全采用平面布置的方法,这种设备那种设备一铺开,一摆就是十几亩地。这次想改,苦无门路。后来我们想到水力发电站的配电装置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通常都是把开关、刀闸、母线等电气设备,采用重叠高型的布置方法。经过到水电站和制造厂调查,实行三结合讨论,证明行。在这方面我们只是稍稍动了一下脑筋,十多亩耕地就节省出来了。
设计人员用政治观点对待建设用地问题,不仅表现在上面我们已经说到的方面,还应当很好地考虑企业内外的协作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构成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无视协作,就不可能完成生产制造任务。可是,我们设计人员在贪大求全的思想支配下,总想把自己设计的工厂,弄得万事不求人。我们设计的这个电厂,就搞了一套完整的附属设施。其实,一些附属设施,同一个地区的电厂已经有了,存在着很好的协作条件。我们再搞一套,不仅要浪费大批建设资金,而且也要占用大片的土地。第一次修改设计,由于协作思想不明确,厂内的附属设施并没有减少。第二次修改设计,才把铸工车间油再生设施等建筑,大刀阔斧地砍了一下。
在节约基本建设用地方面,必须寸土必争。要争地,就要用党的方针政策把我们设计人员的头脑武装起来。事实证明,我们头脑里的政治越多,我们做出来的设计就越符合勤俭建国,符合多快好省的方针,就越正确。当然,要掌握方针政策,把党的方针运用到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设计里面去,这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为革命的社会主义的设计工作者。


第5版()
专栏:

  谈谈汽车
汽车是大家很熟悉的陆地交通运输工具。今天的汽车,不论性能结构,还是生产技术,都是相当完善的了。但是,它的发明只不过是几十年以前的事。
根据历史记载,运输工具的改善是与车轮的问世密切相关的。最早的时候,人们用动物来负重、载人,直到车轮发明以后,车辆才成为一种正式的交通工具。
车辆的动力,最初人们也是利用畜力。直到一七六九年,法国人居尼奥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辆上,这才出现最早的蒸汽汽车。到了一八七五年德国人奥图发明了著名的四行程气体燃料内燃机,继之,德国人戴姆勒又于一八八三年创造了四行程的汽油发动机,这是最早使用液体燃料作为动力的。一八八五年到一八八六年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又把内燃机装到汽车上,试制成了汽油机汽车。它比起蒸汽机汽车来,既轻,又快。到今天为止,内燃机仍然是汽车的主要动力。
世界上的汽车制造业是在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形成的。几十年来,汽车的发展速度很快。截至一九六三年止,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一亿五千多万辆。如果每辆汽车的长度平均按四米计算,那末把世界上的汽车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队,就可以绕地球赤道十五周以上。汽车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小至只有二、三百公斤重的微型汽车,大到可以装载一百吨以上货物的特重型载重汽车。除了供一般用途的载货汽车、小客车、公共汽车的品种日益增多以外,近年来特种汽车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汽车往往是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使用条件而设计的。如微型汽车、高原汽车、越野汽车等。除了陆地汽车外,现在还出现了水陆两用汽车,飘行于地面的无轮汽车,以及既可航行于天空又可在折叠翅膀后奔驰于地面的飞机——汽车。
今天的汽车已经发展成为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一辆汽车往往有几千种、一万多个零件。制造汽车需要各种各样的优质材料,需要许多现代化的工业部门来供应。因此有人说,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第5版()
专栏:

  越野汽车
现代越野汽车严格说来可以分为一般越野汽车和高越野性汽车两种。前者大部分时间在公路上行驶,有时需要在较坏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汽车主要用于林区、油田、建筑工地以及农村的运输,也可以担任军事后勤运输工作。高越野性汽车主要是可以在坏路和无路地区行驶。这种汽车的越野性能要求很高,它可以跨越陡峭的山坡,可以涉过深达一米半的河流,可以顺利地通过泥泞、沼泽以及非常松软的地带。这种汽车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近年来各国对高越野性汽车研究得很多,例如采用了多种燃料发动机,以便容易取得燃料的来源;应用超低压轮胎来提高通过松软土地的能力;采用轻金属车身,减轻重量,使之更有利于水陆两用以及在战斗中便于空投等。随着军事上的需要,高越野性汽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附图片)
越野汽车


第5版()
专栏:

  高原汽车
高原汽车能够适应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们知道,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氧气越少,当汽车行驶到高原地带的时候,发动机的马力就会下降。一辆解放牌汽车在海拔四千米上发出的马力,只有平地上的一半左右。因此,行驶在高原上的汽车常常需要换上一台马力较大的发动机,或者在原来的发动机上装置增压器,来提高吸入到发动机里去的空气压力和密度。这样,才能提高发动机的马力。
其次,海拔几千米的高原,比地面寒冷得多,而且常常是高山峻岭,绵延不断,终年积雪,凝固不化。因此,高原汽车需要解决停车后再次发动的困难,以及在冰雪道路上行驶容易打滑等困难。这就要装置起动预热器来预热发动机和在汽车的传动系中采用特制的防止冻结的润滑油。除此以外,还需要在车轮上装置防滑链条等。
高原气候的第三个特点是云少、太阳照射多而且强烈。这样,油漆容易龟裂、脱落,橡胶零件容易老化,汽车轮胎容易爆破。这就要采用附着力高的油漆、耐老化性能的橡胶。
高原地区的第四个特点是海拔高,风速比地面大,风沙尘土多。因此在高原汽车上常常装有滤清能力比较高的空气滤清器和机油滤清器,驾驶室和车厢也要采取更完善的密封措施。(附图片)
高原汽车


第5版()
专栏:

  汽车上的新部件
  多种燃料发动机
把这种发动机装在汽车上,在军事方面来说有很多的方便。它可以烧矿物油,也可以烧植物油或是合成油等液体燃料,工作时只需要简单更换一下油箱内的燃料就行了。同时这种发动机能够使用只经过简单过滤和离心分油处理的原油,这对于虽产原油但炼油能力不足的国家是一个很大的好处。
 自动变速器
在高级小客车、城市公共汽车和特重型载重汽车和军用汽车上,普遍采用了自动变速器。采用这种结构以后,要变换汽车的速度,即可省去踩离合器踏板和换排挡的动作,只需要控制油门踏板就行了,大大减轻了司机的劳动。
  动力转向
在改善汽车操纵方面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动力转向。由于车重增加、车速加快,光靠人的臂力来转动方向盘是很吃力的。近年来在重型汽车、公共汽车和高级小客车上采用了液体压力或者气体压力来帮助转向。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司机的劳动;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汽车行驶更为安全。


第5版()
专栏:

  微型汽车
微型汽车是介乎摩托车与小客车之间的一种车辆,一般可以乘坐两个成人、两个小孩和装载简单的行李。它的特点是小巧轻便、机动灵活、经济实用、驾驶简单,既可以在大街上行驶,也可以开进小胡同把乘客直接送到门口。从这一点看,它几乎可以和人力三轮车比美。大批生产的微型汽车成本比较低,制造比较容易,在运行过程中的燃料消耗也比较少,因此运费也很节省。这种汽车可以供个人和机关日常交通和假日旅行之用,也可以作为城市出租汽车和代替人力三轮车。从长远看,微型汽车还可以进一步代替一部分自行车,成为大众化的快速交通工具。
有些微型汽车在采用了自动变速器之后,驾驶员只需要控制油门和刹车两个踏板以及转动方向盘就行了。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学会驾驶技术。这也是微型汽车可以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一大特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