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老灾区”的帽子可以很快摘掉
本报评论员
历来经常遭受涝、碱、风、沙威胁的河南省商丘地区人民,以坚持不懈的革命毅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同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今年小麦增产的胜利。喜讯传来,令人振奋。
在农业生产中,要与天斗争,与地斗争,与水斗争,与种种困难作斗争。在“老灾区”,困难就更多了。在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或者只是消极防守,把造成灾害的种种条件看成不可改变的,那就只能受自然的摆布,作自然的奴隶。客观上的困难,再加上主观上的精神负担,就会压得人们抬不起头来。那样,“老灾区”就只能永远是老灾区。反之,在困难面前鼓起勇气,挺起腰杆,分析困难,抓住要害,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动员起来,同心协力对困难作斗争,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革命人民奋勇前进。主观上的精神状态是斗志昂扬的,客观上的困难不但不能绊住人们的脚步,反而可能化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这样,“老灾区”的沉重的帽子就能够比较快地摘掉。
在多年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商丘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灾害,对于困难,只能进攻,不能退守。你越是退缩,它越要欺负你;你勇于进攻,它就会步步退却。他们认准了目标,找到了办法,就坚决地干,脚踏实地地干,坚持不懈地干。为了解决兴修水利工程缺乏资金的困难,就努力兴办副业生产,将副业收入用于水利建设。为了制服水害,不怕天寒地冻,每年冬春都有几十万人冒着严寒与泥水搏斗。为了制服风沙,克服重重困难,每年春秋在大片沙荒上植树造林。为了制服碱害,想出种种计谋,从降低水位和改进栽培技术、选用耐碱品种等多方面进行斗争。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抗灾经验,逐步认识了自然规律,把不好的自然条件开始改造成较好的自然条件。终于,使这个历史上的“老灾区”开始出现了新面貌。
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改造自然的斗争,只靠一队、一社的力量是不够的,甚至只靠一县的力量有时也是不够的,需要有关地区人民为了共同利益实行互助协作、互相支援。这是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基于互利互助原则的协作,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是不可想象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为互助协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工作和劳动,都是为了革命,为了促进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从长远着眼,为全局设想,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事情,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人们总是愿意通力协作、尽力而为的。商丘地区改造自然取得的成绩,就包含着协作的成果。这个专区和安徽省的宿县专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协作开挖了三十多条边界河,因而大大提高了除涝和防洪的能力;商丘专区的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协作,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营造了三十一万亩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基本上控制了风沙的危害。协作的结果,较快地治住了水,防住了沙,为今年小麦增产和今后的农业增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协作精神,显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商丘地区小麦增产的事实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巨大力量,不是惧怕困难,而是迎着困难前进;不是回避困难,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即使是多年的老灾区,也是可以改变面貌的。当然,这仅仅是豫东老灾区改变面貌的开始。要巩固和发展这个成绩,还须作重大的努力。但是,“开始”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开始,就可以大长灾区人民的志气,大灭自然灾害的威风,就产生了进一步征服自然、改变灾区面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就可以争取很快摘掉“老灾区”这顶沉重的帽子。


第2版()
专栏:

上海女射箭手打破两项世界纪录
据新华社上海十一日电 上海十七岁的女子射箭新手孙春兰,今天在江湾体育场举行的一九六五年全国射箭通讯比赛中,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
这位年轻的姑娘在比赛中非常沉着,箭箭射得准。在六十米双轮比赛中,她发射七十二箭共命中了五百八十二环(每箭射中靶心得十环),打破了美国选手梅茵哈特在一九五七年创造的五百七十四环的世界纪录。
孙春兰在七十米双轮比赛中,发射七十二箭共命中了五百四十五环,打破了解放军选手王锡华在一九六三年创造的五百四十环的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


第2版()
专栏:

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同自然灾害作长期顽强的斗争
商丘地区小麦增产 老灾区的面貌变了
两年来,治理较大河流二百多条,开挖边界河三十多条,大大提高了除涝防洪的能力;营造三十多万亩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基本上控制了风沙的危害。目前,全专区人民以更大的信心,抢种晚秋作物,力争秋季丰收。
据新华社郑州十日电 在历史上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河南商丘地区,今年大部分地区小麦获得较大增产,老灾区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今年,商丘地区不论是南部的沙土地,还是北部的低洼易涝地、盐碱地,大部分麦子长得好,并出现不少大面积丰产田。特别是各种良种小麦,长得稠密、粗壮、秆高、穗大。小麦和豌豆混种的田也长得很好,上面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穗,下面是肥大的豆角。
在小麦收打期间,丰收喜讯频传。到处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广大社员喜庆和自然作斗争取得的重大的胜利。
商丘专区位于豫东黄河故道以南,地势低洼,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和沙荒地,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涝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为农业生产带来许多困难。
为了战胜水涝灾害,商丘专区的广大社员,从一九六三年冬天起,就在过去兴修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在施工中,他们都始终坚持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资金缺乏,他们就举办各种副业生产,将收入用于水利建设。全区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七十四条河道都属于国家基建工程,理应由国家投资兴办,他们为了节约国家资金,把一个钱当两个钱用,把这一类工程都改为民办公助工程。采取这种办法以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如流域面积在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以上的新蔡河,改为民办公助以后,为国家节约投资百分之五十。劳力不足,他们就分期分批治理,如惠济河、涡河、黑河等较大河道,都是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治理的。社员们为了完成这些河道治理任务,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有五六十万人冒着严寒在工地上和泥水搏斗。原计划三年到五年把全区二百九十七条较大河道治理完毕,到今年春天,已完成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中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就有五十一条。近两年来,共挖一亿四千多万土方,相当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所挖土方量的总和。此外,还完成全区三分之一的田间配套工程。这些工程完工以后,大大提高了全区水利设施的除涝和抗洪能力。去年麦播期间,虽然遇到七十多天连阴雨,但地面积水很快就被排了出去。惠济河两岸的小麦,过去因地势低洼,常受水渍,长得很不好;今年这条河道疏浚完工,排水渠道畅通了,两岸的小麦长得又粗又壮。
在治水中,上下游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都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相协作,统一治理。商丘专区的下游是安徽的宿县专区,仅去冬今春,双方协作开挖的边界河就有三十多条。过去,商丘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每逢下雨,群众建堤堵水,防止涝灾,但是,适得其反,由于层层拦阻,上游水位提高,不仅淹了上游,下游也受其害。当地人民认识到这种作法对上下游都不利,近两年来,他们都从长远着眼,从全局着想,发扬互利互助、利人利己的精神,使得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商丘专区人民一面治水,一面治碱治沙。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碱化程度,各地挖了大量排水沟渠。到目前为止,已有百分之八十的碱耕地得到初步治理。同时,各县又在盐碱地区设立了治碱站,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来推广开沟播种、集中施肥、选用耐碱品种等综合治理的经验。据统计,全区去年秋天采取开沟播种的小麦有三十三万亩。这些小麦,都长得比往年好。在沙区,从一九六三年以来,他们采取国营、国家和生产队合营、以及队办林场三种形式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三十一万亩,占沙区宜林面积百分之七十左右,基本上控制风沙危害。沙荒面积比较大的宁陵县,在一九六三年以前,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有不少麦子被风沙打死、掩埋和连根拔掉;现在,这里的防风固沙林都长起来了,去冬今春虽然刮过六七次七八级大风,但全县十二万亩沙耕地的小麦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失。
在这季麦子从种到收的过程中,全专区的社员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斗争。去冬麦播期间,遇到了七十多天的连阴雨,社员们积极冒雨排水抢种。许多地区牲畜和拖拉机无法下地,就组织人力拉耧播种。一次播种不行,就播第二次、第三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复种、补种的麦田就有一百九十多万亩,从而保证了全面完成播种任务。各地还扩大了施肥面积,加强了麦田管理工作。今年四月间,正当麦子含苞抽穗时,许多地方发现吸浆虫和红蜘蛛,便立即组织广大社员进行捕杀,仅几天工夫,就把四百多万亩小麦的害虫全部扑灭。
今年夏季小麦丰收,极大地鼓舞了全专区人民争取秋季更大丰收的信心。社员们在麦收前就把七百多万亩大秋作物锄了两遍,每亩追肥量一般都比往年增加一倍多。目前各地正在抢种晚秋作物,争取适时完成播种计划。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而劳动 为人民织好布
金州纺织厂职工以“五好”织布工人魏兴成和张金有为榜样,自觉革命,努力克服个人得失思想,主动揭发和克服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促进全厂产品质量提高
据新华社旅大十一日电 为革命而劳动、为人民织好布,已经变成了旅大金州纺织厂全体职工的实际行动。他们以魏兴成和张金有为榜样,自觉革命,努力克服个人得失思想,主动揭发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促进了全厂产品质量的提高。
魏兴成和张金有是金州纺织厂的“五好”织布工人。他们为了提高布的质量,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从去年十月开始,不怕自己的表面成绩下降,不怕少拿奖金,主动坚持在自己织出的布面疵点上用粉笔画圈,提醒验布工注意,防止和减少疵布漏验,真正提高了产品质量。他们这种自觉革命的行动,受到了辽宁省、旅大市领导机关和厂党委的重视与支持,受到了全厂职工的赞扬。学习魏兴成和张金有的活动,很快由织布车间扩大到了各纺纱车间、辅助工种、服务部门和职能科室。到五月底为止,全厂二百八十三名织布工全部都在自己织布疵点上实行了画圈办法。
不少职工认识到画出疵点仅仅是揭露矛盾。只有找出提高质量的办法,减少和消灭疵点,才能解决矛盾。这就必须大练基本功,把提高质量既建立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上,又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基础上。他们积极开展了技术表演、技术讲座、岗位练兵、拜师学艺等活动。过去有些工人练功的目的,是为了测定检查,操作升级;现在呢,他们说,是“为了人民而练功”,“为了消灭疵点,消灭圈”。在纱场,有的卷纱小组为了减少因为纱穗不好而造成的疵点,集中力量分析了造成坏穗的原因,坚持下班后半小时的岗位练兵,互教互学,结果四月份出的拉网穗子比一月份减少了百分之八十。在布场,有些织布工人过去为了掩盖疵点练了一手拆修布的技术,现在实行不拆修布制度以后,人们都开始练真本领了。
为人民织好布,仅靠织布工的努力是不行的,它需要全厂各部门齐心协力。通过这一学习,全厂职工的整体观念大大加强,工种与工种,人与人的关系显著改善,协作日趋密切。最突出的是生产工人与检查工人之间的关系。过去织布工人不揭露疵点,以致验布工人经常漏验。如今织布工人主动在疵点上画圈,帮助验布工防止漏验,验布工非常满意。验布工也主动帮助织布工分析出疵点的原因,总结教训,防止和减少疵点产生。修车工人工作的好坏与织布质量有直接关系。过去,织布车间有些保全工和保养工为了“互创得奖条件”,工作不够认真,交车时检查不严,现在,他们由于在思想上都“画了红圈”,都做到了互相创造条件,主动承担责任,密切配合,为织好布共同保证修车质量。
魏兴成和张金有的自觉革命行动,不仅在全厂生产工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也推动了工厂服务部门职工的思想革命化。工厂医院的护士、消防队的队员、食堂的炊事员、托儿所的保育员,也都以魏兴成和张金有为榜样,纷纷用自觉革命的精神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这一运动开展以后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些工种的工作量增加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提高质量和增加产量的矛盾突出了。在这个新的矛盾前面,许多人把劲头用到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上来。全厂的“四小”活动(小革新、小建议、小改进、小创造)空前活跃,四月份一个月提出的革新建议就比前三个月的总和还多。今年这个厂产量任务增加,原来打算增人,现在不仅不增了,反而抽出一百人支援兄弟厂。
从生产效果看,这个厂从一月份到五月份,月月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棉布入库一等品率由二月份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点三六,入库疵布漏验率由二月份的百分之零点六三下降到百分之零点四六。
目前,金州纺织厂学习魏兴成和张金有自觉革命的群众活动还在继续发展。(附图片)
陕西省小麦产地之一的蒲城县一百四十万亩夏田作物喜获好收成。图为该县翔村公社延兴生产大队的社员正积极收运小麦
王天育摄


第2版()
专栏:

他们果然跳上去了
——浙江温岭良种繁育场发扬生产民主促进生产
本报记者 尤淇
浙江省温岭县良种繁育场,早在一九五五年,就达到了亩产粮食千斤的水平;但在以后的八年里,即到一九六三年年底,亩产始终在千斤上下。一九六四年,这个农场的产量忽然跳上去了。从一九六三年的亩产一千零三十四斤,一下子增加到亩产一千六百十六斤。
他们是怎样跳上去的呢?
从过去的教训中认清“四个第一”的重要
一九六三年初,这个农场在水稻产量上已经踏步了七年。刚开春,场长和技术员早已急得一夜一夜睡不好觉,尽在如何提高生产上转念头,打主意。秧田播谷的时候,工人用前几年的老规矩撒种,每亩秧田用二百八十斤种子。技术员走到田头,简单地对工人说:“今年要增产,第一关就是育壮秧,每亩只能用二百二十斤种子!”
一些工人回答:“秧稀了不保温,秧苗长不好,坏了怎办?”
技术员还是坚持要工人播稀的,因为这项技术措施是领导上确定的增产关键,他有责任要贯彻执行。
有的工人就说:“请你来播!”
技术员果真把鞋袜一脱,下秧田播起谷来;但是他撒的不匀,撒的密度又跟工人撒的差不多。技术员的嘴被堵住了,新的技术措施落了空,工人们依然用二百八十斤一亩谷种播完了全部秧田。
施肥的时候,怎样撒,怎样弄,技术员对工人叮嘱了又叮嘱,吩咐了又吩咐。但是,工人一到田里,他要怎撒就怎撒,要怎弄就怎弄。规定的技术措施不能贯彻执行。
除虫的时候,太阳晒得凶,稻行里热得很。技术员不下田,不了解困难,只是说:“一定要把药粉撒匀!”工人们在田里热得站不住,有的地方撒多了,农药的毒性压抑了稻苗的生长;有的地方没撒到,害虫仍在逍遥自在地繁育。
一九六三年,就因为虫害严重等等原因,晚稻大减产。
一九六三年秋后,他们组织全场干部和工人,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和大寨,提高了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在总结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农场领导干部认识了“四个第一”的重要,特别认识了生产民主对发展生产的重大意义。
也就在这时候,在工人中展开了“种田为了什么?”的讨论。许多工人说:“过去认为在家是种田,到农场也是种田,种田是为了吃饭。经过这次学习讨论,我们认识了种田是为了革命和建设,我们手里的这把锄头很不简单。”
越是发扬民主,人们越是齐心
从这年的冬季生产开始,全场的形势变了:工人们开始起早贪黑主动寻找工作;技术员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场长既参加生产劳动,又抓工人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上的事情,都和工人一起讨论决定。
在制订一九六四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全场职工一起认真地查漏洞,找差距,挖潜力,订措施,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一致同意了全年的增产计划。
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工人们斩钉截铁地说:“能!”
他们在一九六三年秋季抓住了扩大冬麦面积这一关,争取增加一九六四年粮食的总产量。过去,这个场的领导方面年年要求扩大冬麦种植面积,工人们总是摇着头说:“种麦消耗地力,少收稻子,得少失多。”一九六四年春天的麦子种多少?工人们发挥了革命积极性,他们认为种麦消耗的地力可以用多施肥的办法夺回来。这样,春麦播种面积便提高到粮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四月麦收,亩产提高了两成多,总产量比上年增加了一点七七倍。
又到了水稻播种的季节。场长问工人:“今年怎样播法?”工人说:“听你的。”
场长说:“我们每年插秧,总把秧田边的‘田边秧’留到最后才插在一块田里,这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些‘田边秧’因为播得稀,长得壮,病害少,结粒多,收成就高。看来还是稀播好,可以育壮秧。”
工人们弄清楚了道理,同意了。
播谷以后,就是高温天气,附近一些生产队密播的秧苗都旺长,弱而瘦长,等到插进大田以后,天气突变,长期低温多雨,秧苗烂的烂,死的死。只有农场的稀播秧,在秧田里不旺长,插下大田后抗寒能力强;再加上全体职工精心管理,全场的早稻每亩收了七百九十斤,比上年多收了一成多。
团结一心,勇于前进
这一年,由于干部作风有了改进,工人积极性提高,领导干部、技术员和工人目标一致,大家都一心为实现增产计划而奋斗,采用的新技术多了,进行科学实验也很积极。试验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失败的。在过去如果试验失败,有的工人就会说些闲言冷语。这一年大大不同了,场长和技术员出的新点子,试验中一旦出了庇漏,工人们二话不讲,沉住气动脑筋帮助挽救。这一带年年闹螟害,场长听到了一个根治螟害的办法,叫技术员试验。这方法是在早稻插秧以前,先用六六六粉撒到田面上,然后进行翻耙,耙好以后,再插秧。不料他们用药的数量过于大了,秧插下以后,一直不转青,有些还中毒而死。那几天,工人们不断地到田头去转,想各种挽救的办法。有个工人提了个多撒草木灰的建议,以便中和六六六粉的毒性。场长同意后,他们便隔几天撒一次,前后共撒了四次。为了抢救,工人们还用手耘了六遍田。由于这样细致的抢救,加上好几次的补插秧缺,到夏收时,这两亩田赶上了别的田,不仅不少收,而且确实起了根治螟害的效果。
一九六四年夏天,场长同工人商量以后,采用了优良品种“广场矮”做晚稻种子。干部和工人精心栽培,晚稻也得到了高产,每亩平均收了六百九十斤,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半。
把全年产量加到一起,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点四,亩产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六点三,超过了原定的计划。
从劳动生产率上看,他们的成就也是突出的。一九六四年,这个农场平均每一个工人要耕作十一亩八分水田,超过当地农民一倍以上。这一年,他们每个种粮食的工人,生产了一万七千四百五十五斤良种稻谷,超过了上年百分之七十点五。这对普及优良品种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贡献。
在这里,事实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四个第一”是多么重要!他们过去年年想高产,年年抓技术,结果年年上不去。一九六四年抓了人的工作,抓了思想政治工作,用政治来统率技术,各项新的技术措施才得以切实推行,产量便大幅度地增长了。
又经历了一场严重考验
今年春天以来,这个农场进一步地发扬了生产民主,发动全场职工对今年的生产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既充分估计了有利条件,又看到了不利因素,制订了积极的又是切实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经过了全场干部和工人群众好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大家争取更大丰收的自觉性更高了。但是,紧接着就是又一场严重的考验。
今年春耕时期,浙江的天气很不好,早稻的谷种播下以后,与去年恰恰相反,来了个长期的低温阴雨,有的谷种根本没有出芽;有的出了芽,不久便冻死了。一些活上来的秧苗,和以后多次补播的迟播秧,在秧田里长了五十多天,还只有半尺多高。在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如果在前几年,场长和技术员不知会焦急忧虑成什么样子。但是今年,他们很镇定,就象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严重威胁似的。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在于全体职工,特别是工人们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时常互相鼓励说:“早春天气,冬春交替,从来就是反复无常的,没啥可怕。秧龄哪怕老到五十五天、六十天,只要有一天插下去,以后就不怕了。我们学会了精心管理,又有比去年更好的水、肥、土、种、药等等条件,好收成就掌握到了我们手里了。我们不怕老天爷造反!”
为了迟中争早,在等秧期间,全场职工早把稻田耕了一遍又一遍,耙了一次又一次,翻埋在底下的基肥,也就比往年提早分解。这样,一当早稻抢插下去以后,便出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奇妙景象:碧绿的秧苗插到了田里,基本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泛黄的阶段,只稍稍变淡了一点颜色,就马上转青了。
目前,全场职工正在集中全力进行田间管理。工人们拍着胸脯说:“我们工人的思想红了,一定要全力争取今年再来个大丰收,给全县农民做块好样板。”


第2版()
专栏:

人心怎样齐
本报评论员
“人心齐,泰山移。”多年以来,浙江温岭良种繁育场粮食亩产量停留在千斤上下,为什么去年一跃为一千六百多斤,今年还有信心再提高?这是因为全场人心更齐了。
“人心”怎样才能“齐”?首先,不能怕“人心”“不齐”。要每个人都把“心里”的话讲出来,让大家都互相了解;还要把要求大家办某件事的道理都讲给每个人听,让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由于经验的不同、觉悟的不同,“人心”绝对的“齐”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人心不齐”,所以才需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才需要充分地发扬民主。针对不同的思想做了思想工作,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大家讨论,“人心”就可以做到相对的“齐”。“齐”,是个斗争过程。静止不动的“齐”是没有的。不“齐”,有矛盾,有斗争(思想工作、发扬民主,都是一种斗争形式);经过斗争,达到相对的“齐”;然后又会有新的“不齐”,于是再斗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事物向前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人心”,就是人的思想;“齐”的过程,就是做人的工作、抓活思想的过程。在生产斗争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这在温岭良种繁育场近两年的变化中鲜明地显示了出来。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是“我打你通”,而是发扬民主。要诚心诚意地尊重群众,信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启发群众自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生产积极性。民主,就是群众作主人;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只能是充分发扬民主的结果。
群众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多年的劳动实践,使他们深知土地和作物的“脾气禀性”,他们对于怎样种植和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增产,往往是有真知灼见的。新的技术措施,只有同他们的切身经验结合起来,才能行之有效。场长、技术员当然会提出一些高明的办法来,这是不能否认的;把这些好办法提交群众讨论,你一个主意,他一个见解,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必然会更完善、更好办;任何好办法,也只有经过群众民主讨论,才能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
温岭良种繁育场的事实还告诉我们:思想工作和发扬民主是互相促进的。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才有利于更好地发扬民主;充分地发扬了民主,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真诚地同他们商量问题,才会使群众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是伟大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有了这种自觉,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假如群众没有这种自觉,而是以一种受雇于人的想法来参加劳动,那么,那里就不会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生产措施更加完善、更加有效,那里的生产也决不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温岭良种繁育场在一年之内做到生产大变样,就是因为这里的干部群众从团结出发,通过批评和斗争,达到更加团结,工人群众有了当家作主的思想,真正懂得了自己手里锄头的份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支援世界革命。因此,同样的手,同样的锄头,能在一九六四年创造出比一九六三年多得多的粮食来!
发扬生产民主,是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生产的同志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到集体生产劳动中去,在劳动中同群众打成一片,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能不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劳动,是有没有民主作风的一个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说:“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温岭良种繁育场发生的事情,使我们从正面更清楚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的意义。这当然不只适用于国营农场,也适用于所有农村工作,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