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上海工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顾训方
近年来,上海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积极地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当前运动的发展有两个特点:第一,革新的矛头指向当前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因而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第二,坚持和发展一九五八年以来的技术革新项目,使之在生产实践和反复试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是紧密结合生产,积极采用“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工具的革新。充分利用老设备,改革老设备,提高其性能和精度;创造高效能的专用设备,提高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同时大搞刀具模具的革新。第二,工艺革新。一面改进操作,在老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一面积极创造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迅速改变生产面貌。第三,产品设计的革新。根据使用要求,采用先进的、合理的设计,发展产品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做到简化结构、提高性能、降低原材料消耗。第四,采用新型原材料,以适应产品向高精尖发展的要求。同时针对短线原材料和稀缺品种,进行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原材料。总之,由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向明确,内容丰富,因而群众发动的面比较广,效果比较显著,不但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为赶上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几年来,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思想革命化是强大的动力
国家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全面好转,要求工业不仅在生产水平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要继续贯彻质量、品种第一,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实现增产不增人。从上海情况看来,要求工厂实现上述任务,无论在生产设备、劳动力和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困难。特别是上海老企业多,陈旧的设备占的比重大。怎样才能更好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呢?完全依赖向国家要人、要钱、要设备吗?这既不现实,也不应该。当然,发展生产的必要的条件国家是可以提供的,但是,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很多,不可能完全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上海是一个老的工业基地,更应该充分挖掘自己的生产潜力,让国家的设备、资金、人力用到最迫切需要的方面去。既要质量、品种第一,又要又多又快又省,这能办得到吗?我们肯定地回答:能。在新形势新任务的面前,我们坚决贯彻总路线的精神,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气概,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己动手,大搞革新,这样,一切前进中的困难就迅速地解决了。如上海农药厂生产的乐果是一种治蚜虫、红蜘蛛的特效农药,为了支援农业的迫切需要,不但产量要大幅度增加,而且还要求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个厂原来要依靠国家投资新建一个车间,才能实现上述任务,但是他们在全国工农业生产高潮新形势的鼓舞和推动下,振起革命精神,决心眼睛向下,干部跟班劳动,向工人群众请教,一面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性资料,一面放手发动群众,革新工艺,改进操作,充分利用废液,使原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结果只花了较少的措施费用,就使年产量从原来三百多吨提高到去年的一千七百吨,今年又将提高到四千吨;农药的有效浓度从百分之四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成本下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实践证明,任务重、要求高、设备陈旧,这是客观情况的一面;但是,生产中的决定因素是人,只要人的思想革命化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把革命的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敢想敢做建立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不断地革新技术,改造设备,使生产过程不断完善化,实现多快好省。
充分发动群众,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尊重科学,大胆创新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生产需要革新,革新为了生产。只有把革新的矛头指向生产关键问题和加强薄弱环节,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要讲清形势,交代任务,指明方向,使群众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干部要亲临前线,深入现场,参加劳动,和群众并肩作战,及时总结经验,从思想上、组织上、条件上积极支持群众的革新创议。当一个革新项目成功后,当原来生产任务与设备不适应的矛盾解决后,还要及时抓住新的矛盾、新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发动群众,不断革命,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这就是说,既要尊重科学,又要破除迷信;既要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又要反对脱离实际的老框框、洋教条,敢于大胆创新。不但简单的技术问题如此,复杂的技术问题也是如此。吴泾化工厂搞合成氨生产过程自动化,如果按照洋框框的程序,需要五年才能实现自动化。可是吴泾化工厂的同志们认为:一不能等待,二不能依赖,必须打破对自动化不敢碰的神秘思想。他们决心跳出洋框框,从生产实际出发。在初步制定方案后,以现场调整试验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模拟计算,从单机自动化、区域自动化入手,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全部生产过程自动化。他们在没有自动化经验,没有自动化方面的专家,没有现成的自动化设计方案和现成全套的自动化仪器仪表的情况下,依靠厂内现有技术力量,配合全市各有关科研单位、工厂,发扬技术民主,自己动手制造安装,边试用,边改进,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完善,终于使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变换和除尘鼓风工段初步实现了区域性的综合自动化。实践证明,任何外来先进经验,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但决不能简单地移植或生搬硬套,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生产实际出发,刻苦钻研,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摸索出自己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道路,才能以较短的时间,赶上并超过国外先进技术水平。
不断革命,做好巩固、推广、提高工作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革新的方向对头,而且还在于掌握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革新创议的最后成功,都必须经历过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必须发扬不断革命精神,做好巩固、推广、提高工作,才能使革新成果真正拿到手。革新成功一批,就要巩固、推广、提高一批。凡是经过试验鉴定行之有效的项目,就应该有一条实现一条;实现一条,巩固一条。要发动工人边用边学,边学边用,逐步熟练操作,掌握新的技术,在技术革新项目巩固的基础上,有领导、有计划、按行业、按工种迅速加以推广。在巩固、推广的过程中,还要抓紧提高工作。一方面,要发动群众,结合自己的生产条件和实践经验加以补充、修改,使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群众的观摩、比较,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把革新项目进一步完善化。一个革新项目的巩固、提高,决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有的甚至比革新创造更加艰苦,所花的精力更大,经历时间更长。如合成五金厂搞生产别针的自动机器,一九五八年破除迷信,只花了五天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台机器。新出世的机器很不完善,加工的产品质量差,机器毛病多,八小时里,修车比开车时间长。但是这个厂的工人认为:“有一分钟的成功,就能够有一天的成功;它能转出一个别针来,就能够转出成批别针来”。他们认真总结经验,经过几年时间,先后搞了五台,一台比一台改进,一台比一台成熟,经历了二百多次试验,取得最后定型成功。又经过半年努力,自己动手制造了十二台别针自动机,投产后,每个工人别针日产量从四罗半提高到三十五罗,增加六点七倍,成本下降百分之六十多,原来要一百零三个人操作,现在只要十二个人就行了。
实行“三结合”,广泛组织技术大协作
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是工厂企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三结合”,可以使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革新和应用相结合。除了厂内的“三结合”外,还要广泛组织厂外的“三结合”,即:科研机构、生产部门、大专学校相结合,设计、试制、应用相结合。通过这种“三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上海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协作比较方便、科研机构和大专学校比较集中等有利条件,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我们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开展大协作,把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拧成一股绳。这样,既可加快研究试制的过程,使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运用于生产,又可使科研更好地为生产服务,解决生产上各种各样的技术关键问题,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例如,这几年,为了发展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和助剂等,我们组织了包括科研机构、大专学校、生产单位、应用单位等在内的“一条龙”大协作,大大加速了这些产品的发展。染料助剂是一个新发展的部门,过去生产的品种、数量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从一九六三年以来,助剂工厂积极和研究部门密切配合,参加新产品课题的讨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就考虑到生产工厂的具体条件,使科研项目一获得成功,就能具备生产条件,迅速投产。同时,又和应用助剂的工厂密切配合,根据使用需要和条件,提供新型的助剂品种。两年来,试制成功二十多个新的助剂品种,使天然纤维织物及一般染料所需要的主要助剂,基本上做到了自给。化学纤维和高级新型染料所需要的助剂,也初步满足了国家的迫切需要。其他许多高精尖产品的试制成功和重大新技术的掌握,也都是科研、生产、应用各方面实行大协作的产物。
树立雄心壮志,加快步伐,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革命是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必须树立雄心壮志,争取时间,加快步伐,使我们的科学技术不仅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要在一个不太长时间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世界第一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为了更好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使其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各级领导要从思想政治上给予支持和鼓励,放手发动群众,使群众敢想敢干,尊重科学,针对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大胆革新。同时,还要对广大群众中已经涌现出来的革新项目,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推广,落实措施,促其实现,使其在比学赶帮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挥更大的威力。对于束缚群众手脚,障碍技术革新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简化手续,促进革新。在解决革新的费用、材料等问题上,既要强调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少花钱、不花钱,用穷办法、巧办法搞上去,又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合理降低工缴费用,实行技术革新贷款,为继续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要高瞻远瞩。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积极采用、推广和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一抓到底,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并通过重点带动一般,使各行业生产技术跃进到一个新水平。同时,要远近结合,一方面,要将群众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成果,通过分析排队,抓住关键性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项目,经过鉴定定型,总结提高,使之配套成龙,全面推广。这样,就可以使新的技术在老厂技术改造和新建扩建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并使一个企业的先进技术水平,迅速变成全行业同工种的先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各个工业部门各工厂企业又要研究和提出今后发展新技术,实现技术改造的重要项目,制定长远规划,发动群众,围绕这些任务,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
一九六五年,和全国一样,在上海一个新的生产建设高潮正在形成。国家对上海的要求愈来愈高,任务愈来愈重,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全市广大职工,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虚心向兄弟地区、省、市学习,乘胜前进,掀起一个新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高潮,为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将上海工业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而奋斗!


第5版()
专栏:

实行大中小结合,走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道路
上海工业生产的若干调查
范荣康 陈迟
上海工业的若干特点
上海是我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解放后,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以来有计划的建设和改造,上海已经成为一个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强大的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的上海工业具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呢?
第一,行业比较齐全。过去上海主要是轻工业和纺织工业,重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行业很不齐全。现在,凡是国内已有的工业部门,绝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拿原材料工业来说,这些年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冶炼和轧制、基本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行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稀有金属冶炼、合成氨、合成脂肪酸、塑料、化学纤维、煤炭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等等新的工业部门,也陆续建立起来了。拿加工工业来说,在机械工业方面,重型机械、精密机床、汽车、拖拉机、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化肥设备、塑料机械等等重要工业部门,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和发展起来;新兴的仪表行业,制造出了许多高级精密的产品。轻工业和纺织工业除了一般日用品制造行业外,又建设了手表、照相机、合成洗涤剂、高级塑料制品、感光胶片、化学纤维制品等等行业。
第二,产品的品种比较多,新产品发展得比较快。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前,上海工业产品的品种很少。例如塑料,就只有酚醛塑料(即电木粉)和赛璐珞两类;染料,也只有硫化元一种。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试制成功了几万种新产品,其中不少是高级、精密、尖端的产品。例如塑料,五年间增加了氨基塑料、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有机玻璃等八大类品种;染料,五年间发展到一百一十几个品种。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上海试制成功的新产品又有一万几千种,进一步占领了不少新的技术领域。
第三,成套性比较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前,在全国若干大类主要成套设备中,上海能成套生产的约占百分之二十七;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上海能成套生产的就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两年,上海为全国提供成套设备的水平,又提高了一步。七年以前,上海生产的冶金设备,还只有十三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和三吨以下的转炉,轧钢设备根本不能制造。一九五八年以来,大型的高炉、转炉、轧钢设备都陆续成套地制造出来了。年产二万五千吨合成氨设备、每套包括六百六十几种机电设备,绝大部分都是上海制造的,成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最近,上海成套制造的尿素设备又已试车成功。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机械设备中,上海能够成套生产的有几十种。
第四,中小型企业比较多。在上海,除了少数大型骨干企业以外,数量更多的还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户数约占上海工业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职工约占上海工业职工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上下,产值约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
上海的工业为什么能够取得多快好省的发展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贯彻执行了大中小型企业并举、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方针。
从小厂着手,集中力量,迅速掌握新技术,建设和发展新的工业部门,是上海工业建设中一条比较成熟的经验。特别是一些技术比较复杂的新兴工业,上海更是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先搞小的,取得经验,在“出样品、出技术资料、出设计数据、出技术人员”之后,再逐步扩大,或者支援内地去发展。这样做,少走弯路,速度加快,对于切实占领生产技术的新领域,很有好处。
贯彻执行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的方针,对于填补一些行业的空白点,可以投资少,收效快。上海塑料机械厂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这家工厂原先是一个生产简单的橡胶机械的小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它投资二十六万元,另外用了七万多元技术措施费,进行了初步的技术改造;而在一九五八年接受塑料机械的试制任务以后,只花了一年多时间,这里就制造出了产品。六年来,这个厂依靠大中小型许多兄弟厂的协作,先后试制生产了有机合成塑料的混炼机、?合机、切粒机、粉碎机、挤出机、压延机、注射成型机等十五个配套品种,武装了二十五个省市和自治区的一百几十个塑料制品厂。六年中,这里的上缴利润,约为同期投资的十二倍,约为现有固定资产的四点八倍。
贯彻执行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的方针,对于迅速发展新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上海,中小型的工厂由于设备大多比较简易,机构一般比较精干,生产调度又比较灵活,因而在发展品种方面总是担负着更多的任务。上海目前生产的几千种品种规格的钢材当中,由中小型工厂生产的就约占百分之八十。特别重要的是,组织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更有利于使产品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上海市金属制品工业公司所属紧固件的生产厂,一九六○年以前,由于工厂之间品种重复,生产的品种只有三、四十种。以后,专业公司对各厂生产的品种按厂进行了调整,品种就增加到一百五十种,规格达一万几千个。从一个工厂看,品种规格相对有所减少,但社会上总的品种规格却大大增多了。
贯彻执行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的方针,使上海工业的设备成套率得到迅速的增长。吴泾化工厂就是大中小结合提供成套设备的重要产物之一。上海工业部门在接受制造年产两万五千吨合成氨设备的任务以后,就根据各种设备结构的大小、繁简程度和不同技术要求,统一规划承制单位,组织一百多家工厂实行协作生产。其中,负责设备制造的有二十五家工厂,另外还有三十多家工厂从事工艺性生产,有一批仪表厂为成套设备制造控制生产用的仪表,构成一个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的氮肥设备制造网。从一九六○年下半年开始,只花了十几个月的时间就把氮肥设备制造好了。
正是由于贯彻执行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的方针,上海建设起来的一些大型的骨干厂,一般也不是什么“全能工厂”。它们不必“万事不求人”,也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是可以依靠同兄弟工厂、特别是同中小型工厂的广泛协作,把许多可以通过协作解决的问题,交给有关兄弟厂去解决。这样,即使是大厂,规模也可以比较小一些,机构可以比较精干一些,职工人数可以比较少一些,领导精力可以比较集中一些,而同样发挥它们应有的骨干作用。至于中小型厂,特别是小厂,由于规模小,人员少,管理方便,领导干部易于熟悉业务,易于接近群众,就更具有大厂所不能及的优越性。当然,在贯彻执行大中小并举、以中小为主的方针的过程中,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坚持从全局出发,不断克服贪大求全的思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
四种类型的专业化工厂
上海的专业化工厂比较多,专业化生产程度比较高,生产协作组织得比较好,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正在不断地显示出来。
现在,上海的专业化工厂,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生产产品的专业厂。这种类型的专业厂,在机电工业中是指生产成台产品的厂,如机床厂、电机厂、农业机械厂等;在轻工业中是指生产单一产品的厂,如牙膏厂、肥皂厂、火柴厂等。生产同类产品的工厂,彼此又有分工。同样是机床厂,有造车床的,有造铣床的,有造刨床的,有造钻床的,有造磨床的,有造齿轮加工车床的;同样是复制厂,有做毛巾的,有做手帕的,有做被单的,有做服装的;它们各有各的专业生产方向。
专业分工比较细,带来的好处是:生产方向稳定,批量大,便于熟悉技术,改进工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在分工的范围内发展品种。拿电动机的生产来说,上海市电机工业公司几个生产一般交流电动机的工厂,按机座大小分工,有生产一至四号机座的,有生产五至六号机座的,有生产七至九号机座的。几年来,采用一些专用工艺装备,人数增加不多,产量增加了好几倍,并且发展了船用电机、防爆电机、潜水电机、潜油电机等新的品种。
在上海,制造成台产品的工厂,一般也不是规模很大的“全能工厂”。它们只是担负总装配和一部分金加工和工艺性加工的任务,其他许多工作都是依靠协作完成的。上海精业机器厂加工的高压压缩机上的部件,一个个都是大家伙,例如,一个机身十二三吨重,最大的一只汽缸十吨重,就都是由兄弟厂协作铸造和锻打的。这个厂自己没有锻工车间;铸造车间规模也比较小,只能浇铸一吨以下的铸件。就是自己能够造的一些小件(例如活塞环),也是请兄弟厂协作生产的。
第二种类型:生产零部件的专业厂。这类专业厂的数量大得很,它们在整个专业化生产当中作用很大;可以说,没有零部件专业工厂,就谈不上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系统就有不少零部件专业厂,分工制造机床附件、各种配件、电器元件和各种标准件。通用的批量大的零部件,目前大部分已经组织集中生产。原来生产活塞、活塞肖、避震器、铜套、缸套等零件的宝锠汽车材料厂,从一九六○年起,已经成为专门生产铝活塞的工厂。各厂主机配套的标准件,一九六○年以前只有百分之二十集中在专业厂生产,现在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在专业厂生产。不少的零部件专业厂,还按产品和规格的不同,有所分工。上海市金属制品工业公司的三十几家生产紧固件的专业工厂,就是根据螺钉、螺帽等专业分工的,而这些专业工厂,彼此之间还有分工;它们按照产品规格的大小,排成一个由小到大的系列,各有专长。
零部件生产专业化的好处,可以从下面的材料中得到充分的说明。上海市金属制品工业公司的干部,去年曾经访问了二十家生产机床、汽车和拖拉机的工厂。他们发现,由于专业厂的生产还不能满足客观需要,这些生产成台产品的工厂还在生产一部分紧固件。其中,有十二家工厂是把紧固件分散到各个车间,自制自用,用时再制的;有八家工厂是成立紧固件生产工段或小组,在厂内集中生产的。由于批量不大,这二十家工厂都无法采用先进的冷镦工艺来制造紧固件,而只能用切削的办法加工,浪费很大。拿八个在厂内组织集中生产的工厂来说,为了生产紧固件,就占用了通用机床九十台,生产工人近一百人;跟专业工厂采用冷镦工艺比较,工时多耗三倍至十倍,材料多费一点五倍,成本高出四倍至八倍。据这个公司的干部计算,他们调查的十三个机床厂中,自制紧固件的工作量(包括一部分手柄、管件等适于集中生产的零件在内),要占这些厂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只要把全市机床厂自制的标准紧固件都拿出来组织专业化生产,使通用设备和劳动力腾出来扩大再生产,就等于新建一个年产四百台机床的机床厂。最近,这个公司的所属工厂正在继续扩大紧固件的集中生产,以充分发挥专业化的优越性。
第三种类型:工艺性加工的专业厂。上海机电工业系统目前已组织工艺专业厂的,有铸铁、铸钢、锻钢、金属压铸、胶木压制、木模、金属模具、热处理、电镀、金属喷镀、喷漆、焊接、齿轮加工、拉丝和冷轧钢材加工等十五种工艺。这些工艺加工的专业工厂,在上海工业的发展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系统的几百家需要铸锻的工厂中,百分之八十的工厂自己没有铸锻设备,它们需要的铸件和锻件,都由这些工艺加工的专业厂协作;在这个系统产品需要热处理的几百家工厂中,约有半数工厂没有热处理设备,它们需要热处理的产品,也都由热处理专业厂协作。如果没有这些工艺加工的专业工厂,上海许多工厂的生产流程就会中断。
工艺加工的专业厂,一个突出的好处是:设备利用率比较高,因而成本也比较低。例如,上海一家大型机床厂的热处理高频设备,利用率不到百分之二十;而专门搞热处理的一家小厂上海机械厂的高频设备,经常开两班,利用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上海市机床工业公司专业铸件厂每吨铸铁件的成本,就比一般成台产品制造厂铸件车间的成本,低百分之二十左右。
这些工艺性加工的专业厂,在技术上进步得比较快,对于探索新的技术贡献也比较大。例如,上海电镀厂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在不但能镀金、镀银、镀铜、镀锡、镀镍、镀铬、镀铂、镀镉,而且能镀各种合金;不但能电镀,而且能用化学方法镀。不但能镀小件,而且能镀几吨重的大件;不但能镀金属材料的物件,而且能镀非导体材料的物件。这个厂的技术水平,为什么能够提高得比较快?总的来说,就是因为他们是专业电镀厂,只专一门,做得多,学得也多,熟能生巧的缘故。
第四种类型:辅助性的专业厂。这种工厂的历史最短,但上海各行各业都有,单第一机电局系统就有设备维修、机床翻新、工具夹具模具制造和计量、理化试验等辅助性专业厂。
生产就象打仗一样,有前方,也有后方。在一家工厂里,金加工、装配等车间是前方,机修、模具制造等车间就是后方。后方是为前方服务的。生产要取得多快好省的经济效果,需要后方的支援,因此,就要加强后方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型工厂中,一般都有比较充实的技术后方力量。但是,在许多中小型工厂里,特别是在“小而专”的工厂里,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力量有限,就不可能都建立一套自己的技术后方。因此,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中小型工厂越多,就越要有辅助性的专业厂,使它成为整个行业中的一支技术后方力量,来为全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品种服务。
上海工业的专业协作网,就是由上述四种类型的专业厂组成的。它的核心是一些生产产品的工厂,这些厂彼此都有分工,一般也不是“全能厂”;在这些厂的外围,是一批零部件专业厂和工艺加工专业厂,它们是为生产产品的工厂服务的;在这些零部件专业厂和工艺加工专业厂的外围,又有一批辅助性的专业厂,它们主要为零部件专业厂和工艺加工专业厂服务。这样一个层次分明的专业协作网,使得上海的工业既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又具有打硬仗、打大仗的本领,能够依靠协作,用较短的时间制造出重要的成台成套设备来。现在,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的程度,挖掘专业化协作的威力,还是上海许多工业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产协作的三种形式
上海工业的协作形式很多,生产协作是一种最主要的形式。生产协作和生产专业化,是上海工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实行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的情况下,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协作的形式和内容愈来愈丰富多样,生产协作的威力也愈来愈强大了。上海制造的许多比较大型和复杂的成台成套产品,就都是少则十几家、多则几十家以至一百多家工厂开展大规模生产协作的产物。
上海工业的生产协作,大致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固定协作,定点生产。这是组织生产协作的一种最主要的办法。凡是具备产品方向明确,生产正常,技术基本过关,质量比较稳定的条件,一般都采用这种办法,而这一部分的协作任务,一般又都包括在计划之内。现在,上海机电工业系统,在单机配套方面,就有一百四十二个主机厂和一百三十九个协作厂固定了协作关系;在铸锻件方面,有二百十六个需要铸件、锻件的厂和六十二个专业铸锻厂固定了协作关系。这些固定了的协作关系,大体上占上海机电系统全部协作量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纺织工业也已有几十种产品,由有关的纺、织、染、针织和复制工厂实行固定协作,定点生产。这种协作关系的好处是:主机厂和配套厂、前道工序厂和后道工序厂直接见面,关系密切,能够在协作件数量、质量和进度安排等各方面全面地协调动作,是今后发展生产协作关系的主要方向。
第二种形式:集中管理,统一安排。这种组织生产协作的办法,在机电工业部门,除用于一部分零部件配套协作以外,主要用于关键性的设备协作和工艺协作。通常是在协作件需要量大而又经常变化,现有生产能力不足,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采用的。一般由有关工厂把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汇报给主管局和公司,由局和公司统一平衡、统一安排。由于固定协作关系的发展,上海现在采用集中管理、统一安排这种形式的协作,在机电行业大约只占全部协作量的百分之五左右。但是,这种生产协作形式既能保证重点,又能照顾一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协作任务纳入到生产计划之内,对于及时满足需要,是很有好处的,也是固定协作关系不能完全代替的。
第三种形式:自行挂钩和互相结合。这种办法一般在两种情况下采用得比较多。一种情况是在试制新产品过程中,由于自己厂里的设备一时不能适应加工的要求,需要依靠其他工厂的协作支持;另一种情况是当国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时,企业内部的工种或设备出现了不平衡,也需要其他工厂来协作解决。这种协作,从每一个具体项目来说,固然是临时性的,但就这种协作形式来说,却是长期需要的。这种协作名曰“自行挂钩”,其实也要工业管理部门加强领导,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协作项目,尤其是如此。
回答几个问题
依靠生产协作,完成计划有没有保证呢?回答是肯定的。“上海牌”三轮卡车只用了半年时间制出样品,第二年转入成批生产,进度很快,生产计划一直完成得比较好,就恰恰是因为三轮卡车是一百多家工厂组织大规模生产协作的缘故。有关工业部门的同志说:大型的全能企业计划管理工作很不好搞;而依靠协作组织生产的中小型专业化企业,计划管理工作却比较好搞些,停工待料、窝工浪费等计划脱节现象反而少得多。协作厂之间的计划衔接问题,当然还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但是,这个问题在上海已经不能算是组织生产协作的阻力了。
依靠生产协作,提高产品质量有没有保证呢?回答也是肯定的。上海纺织工业部门就有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纺织工业一向是按纺、织、印染、针织和复制等专业进行生产的。但是在过去,纺纱厂往往不知道自己纺的纱是拿去织布,还是用于织汗衫、袜子;织布厂也常常不了解自己织的布,要印染成什么颜色和加工成什么产品,因此,无法按照不同的要求来合理安排生产,制定质量标准。近几年,组织生产协作“一条龙”、实行定点生产以后,前后工序的质量要求环环衔接,大家共同对最后成品的质量负责,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而且已经做出比较好的成绩了。
上海工业的生产协作,为什么能够比较迅速地发展呢?这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有关的工业管理部门抓紧了组织领导工作;第二,有关协作双方发挥了积极主动精神。总的来说,就是必须突出政治。只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抓紧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发扬积极主动精神,上海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就必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