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沈阳部队炮兵某团的民主生活为什么能够持久活跃?
领导干部热情欢迎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
他们做到了不怕群众提的意见有出入,不怕群众重复提出缺点,不怕尖锐批评,闻过则喜,知错就改;大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和战士群众关怀全团工作、监督领导干部的自觉性;人人胸怀全局,畅所欲言,干劲冲天,工作越做越好。
新华社沈阳九日电 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炮兵某团领导干部,经常以普通党员和普通一兵的身份,置身于群众之中,接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使全团民主生活十分活跃。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干部党性普遍增强,指战员干劲冲天,工作越做越好。因此受到沈阳部队炮兵领导机关的表扬。
这个团的领导干部,为了使战士愿管、敢管干部,在部队中造成既有高度集中又有充分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全团干部和战士中加强了我党我军民主传统的教育,要求干部以“求医除疾”的精神,提高自己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要求战士以“党的利益第一”的精神,提高自己监督领导的自觉性。在这“两个自觉性”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生活,充分发扬民主。长时期来,团的领导干部组织生活一直过得很好。他们在机关就分散编到机关党支部各小组过组织生活,下连队就编入连队党支部同战士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并且严格执行向党小组长汇报思想情况的制度,听取批评、指示。有一次,团党委要开常委会,没想到机关支部大会也在这时开,常委们接到支部通知,立即决定常委会推迟,先去参加支部大会。还有一次,团政委汪汉池找党小组长章振芳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发现章振芳很拘束,就亲切地对他说:“在行政上我领导你,在党内你是我的直接领导,要大胆地监督管理我,这是对党负责,也是对同志负责。”章振芳听了很受感动,提意见也大胆起来了。去年,团长尚清在一连蹲点,一个月内就主动向战士党小组长汇报五次,让党组织了解领导思想上有什么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督帮助。
在日常工作中,这个团的领导干部们意识到,要使部队民主生活真正活跃起来,群众真正做到自觉地监督领导,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严肃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并且迅速改正。因此,他们对来自群众的意见,不论提意见的人是干部还是战士,是老战士还是新战士,都热忱欢迎,做到了意见不怕有出入,缺点不怕重复提,批评不怕尖锐,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有一次,团长尚清在三连帮助工作,战士向他提了两条意见:一是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时,对写心得笔记不够重视;二是还没有和战士真正打成一片。尚清诚恳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面改进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写心得笔记让大家提意见;一面时时以普通一兵要求自己,早晨比战士早起床,整理内务,打洗脸水,晚上替战士烧洗脚水,烤干湿衣湿鞋,和战士一同登台演节目,主动找大家谈心,努力增强自己对战士的阶级感情。战士看了,非常高兴,都说:“我们团首长,接受意见虚心,改得快。”
由于领导干部的态度正确,大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和战士群众对全团工作的关怀,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的自觉性。现在,不论团里布置什么工作,群众都能胸怀全局,畅所欲言,一经决定,干劲冲天;不论哪个领导干部,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故不向党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就会找上门要他汇报,并在听完汇报后提出意见。领导干部有了缺点,经指出后没有改,群众就再一次提,并要他检查为什么不改的思想根源。政治处正副主任到农村人民公社宣传党的政策时,临行前,战士、党员都主动向他们提出了外出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牢记党的教导,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工作。在这种人人关怀党的工作的活跃的民主空气下,一些中层和基层干部也受到很大教育和感染,在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等方面,有很大进步,连队工作朝气勃勃,越做越好了。


第2版()
专栏:

打破管理体制的旧框框 解放厂矿企业的生产力
兰州一批厂矿实行两级管理
非生产人员减少,生产逐月提高,促进了企业革命化和生产新高涨
据新华社兰州九日电 兰州市重工业局所属二百五十人以下的厂矿已经取消科(股)室和车间一级机构,实行两级管理,由厂长直接抓生产班组。这样做的结果,提高了生产,进一步促进了企业革命化和生产新高潮。
这个局直属的生产厂矿中,二百五十人以下的有十三家。这些厂矿过去大都是三级管理,厂下设科(股)室和车间,车间下有小组。有些企业在车间以下还有工段一级,实际上形成了四级管理。各企业的非生产人员,一般都占到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以上,个别企业甚至高达百分之二十。层次多,非生产人员多,烦琐手续多,严重地影响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今年以来,各厂发动职工,批判了强调“大企业有什么,小厂矿也应该有什么”、“麻雀虽小、五脏要全”等错误思想,在市重工业局的统一领导下,打破旧框框,一律取消了科(股)室和车间,大力压缩非生产人员,把三级管理改成了两级管理。
各厂矿在取消科室和车间、改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的时候,在生产部分,都按照工序合理调整了班组;在经理部分,实行了职能人员责任制。这些生产班组和职能人员,都由厂长直接领导。为了加强生产小组的管理,多数企业都把原来的车间主任下放当了生产组长,并且配备了一名副组长。他们和生产工人一样,有生产定额,有生产任务。为了减轻小组长的工作量,保证小组长能够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各企业一般都由群众选举,在生产小组内设立了不脱产的生产调度员、劳动考勤员、质量检验员、设备工具员和安全卫生员。这样调整之后,工人直接参与了企业管理,直接讨论生产计划,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管理体制砍掉一层之后,各厂矿的非生产人员减少了。现在一般都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一百人以下的企业,最多的也没有超过百分之十三。减下来的人员,除了一部分支援新建企业外,其余都下放到班组,充实了生产第一线。
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了生产,促进了生产高潮。据统计,改革以来,这十三家企业的生产水平,大都是逐月上升的趋势。各厂矿的产品质量普遍有了提高,其中磷肥和油桶上升了一个等级。取消了科(股)室和车间,层次减少了,烦琐哲学和“五多”现象也就减少了。
机构精简之后,改变了干部的作风,同时也为干部参加劳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2版()
专栏:

要重视机床,同样要重视工具
沈鸿
全国各地许多英雄模范能工巧匠,带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精神,参加了全国先进工具经验交流会。在这个会上,陈列了全国选拔出来的二千多种工具、模具、夹具,真是人物俱备,洋洋大观。
工具是个小东西,但它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吃饭有碗、有盘,如果没有筷子,用手抓那多不好。筷子就是一种工具,没有它吃饭就不方便。
对于工具,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重视。这奇怪不奇怪呢?不奇怪。过去我们天天宣传大机器,精密机床……。其实不管什么机器,如果没有一把适宜的刀具,转了半天,铁末子还是下不来。过去我们宣传工作做得少了,人们只重视机床,不大重视工具,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接触过一些人,这些人只知道买好的机器,却不知道怎样用好工具。他们不懂得,机床上的刀具、夹具、模具好似人的手足。头脑聪明,五脏俱全,但是手足不灵,只是一个残废人。机床很好,工具不好,不能算是很好的机器。有的工厂买了一台很大的滚齿机,没有滚刀还是没用起来。当然,买机器设备,可以说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都好办了。但是当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样是事物总体运动的部分,抓主要矛盾不等于就不要抓次要矛盾。可是,有些同志每每注意了大的,忘掉了小的,注意了重要的,忘掉了次要的。我们有很多高效率机床,由于没有标准材料和相应的工具,结果效率不高。如果问一问厂里的同志:你们的六角车床开足了没有?我看点头的少,摇头的多。六角车床只装一把刀子加工,变成了一角车床。有人说东西好坏要用钱来计算,刀具才几块钱,不会有多大作用。这话是不对的。真正说起来,我们现有机床的潜力还很大,有了好工具,发挥它的潜力,常常增产一倍不成问题,增产更多也是可能的。我在这次工具展览会上看到一个能连续跳进七次的模具,用这种模具,能使一台冲床代替七台冲床。刀具馆里的深孔套料刀,一套就套出一根钢芯来,可使许多钢材不变成铁屑。这才是多快好省的办法,是巧办法。
技术革命的目的有两条:一是减少劳动量,减少消耗;一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说得通俗一点,技术革命就是要巧干。巧干与偷工减料有本质上的区别。造出的机器省料、省工、质量好就是巧干;省料、省工、质量不好,就是偷工减料。“巧”字出于实践,出于实干。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懂得客观规律。也只有懂得客观的必然,才能取得自由。不能图“巧”而偷“巧”。巧干是符合科学规律,否则就成了傻干。过去曾有人用马口铁和生铁代替电机的硅钢片,结果做出的电机夏天不能用,冬天用来做电炉,这就变成了浪费。这不叫巧干,叫笨干。
工具、夹具、模具是机床的附件,最原始的时候是主件。原来工具是第一位的,有了机床才退居次要地位。人类开始劳动,就是用手干活。后来使用了工具。有了工具,人的手接长了。以后才出现了机器,逐步发展,又出现了很多工具。磨是原始的加工方法,人们常说“铁杵磨成针”,古代针就是磨出来的。近代一些磨床都成了最新式的、最精密的机器。很多人不了解工具的客观发展规律,不重视工具,结果吃了大亏。我们可以这样说,机床差一点,工具好,就能达到高效率;机床好,工具也好,更能达到高效率;机床好,工具差则不能达到高效率。好设备,没有好工具,加工不出好东西来,叫浪费。
这次展览会展出了两千多件展品,第一个问题是要交流经验。交流的结果会提高一步。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问题是把这些先进工具推广传播到全国,使一个人一个厂的财富,变成社会财富,使一个人一个厂的水平,变成社会水平。我们国家现有的机床都装上好工具,效率都能提高,这要创造出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各个单位在推广的过程中还要改进。推广——改进——推广——改进,不断革新、不断改进。无限的反复就是无限的提高。
推广工作现在还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有些同志对新事物不能大力支持。斯大林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讲过这个问题,新的东西出来以后都要受到阻力。政治问题是如此,技术问题也是如此,阶级斗争是这样,生产斗争也是这样。习惯成势力。推广先进工具怎么取得成效,要看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就要犯错误,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有成效。搞技术工作的人往往多少有点职业病——机械唯物论,把事物看成绝对的、静止的、不变的。推广先进工具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对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推广高速切削不是什么机床都行。东北有一个厂,推广高速切削,没有限制地提高速度,超出了机床容许的速度,而搞坏了三台机床。也不是加工什么零件都要高速切削,有些就要用低速切削,如车丝杠,速度高了就要发热变形。什么东西都是有条件的。既要有简单的,也要有复杂的;既有专用的,也有通用的;不能一个办法。随便肯定哪一条,否定哪一条,都是不对的!技术和经济相结合才有意义,不能孤立地来推广新工具,应该是从经济效果上去考虑,才有价值,才能持久,总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推广工作,才能生动活泼,千变万化。不能绝对化,具体条件要具体对待。要懂得事物是可以转化的,绝对化了事物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重要的问题是要运用毛主席的思想,运用辩证法的观点。


第2版()
专栏:

京郊推广一批半机械化夏收机具
据新华社讯 北京郊区正在推广一批半机械化的夏收场上加工机具。这些机具将帮助一些社队能够赶在雨季到来以前完成小麦脱粒工作。
目前运到郊区的小型脱粒机已经有四百多台。这种简易机械体积比较小,操作方便,每小时能脱粒五百公斤左右。
还有一种简易扬场机,主要机件是三个滚筒,带动一条输送带,每小时可扬净小麦两千到一万公斤。这两种小型机械还可以用于玉米、水稻。
房山县在试用一种电动压场机。这种机具不仅能压场,而且能起场、翻场、堆集粮食、铡麦根。还可以把电动机拆下来用于抽水、农产品加工,把机架改装成运输大车。它是房山县工业局的工人、干部在农村蹲点时,同社员一起创制成功的。


第2版()
专栏:

鞍钢高炉用上船式打夯机
鞍钢炼铁厂最近出现一种供高炉出铁用的新机械——船式打夯机。使用这种机械使高炉铺沟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高炉出铁的时候,铁水是从出铁口沿着出铁沟流进铁罐的。出铁沟一般每使用一周就要更换一次。更换的时候,要撒铺混有沥青和火泥的焦粉,然后由四名工人提着上百斤的铁砣一起一落地夯实。高炉炉前温度很高,打夯工人打一段夯便累得满身大汗,又费工又费力。
有了打夯机,使炉前打夯这项繁重的劳动已完全用机械代替了。工人只要一按电钮,船式打夯机就自动行走打夯。它比人工打夯节省四分之三的人力和三分之二的时间,打成的出铁沟坚固耐用又省材料。全部机器的重量只有二百多公斤,结构简单,推广容易。
船式打夯机是鞍山钢铁学院机电系师生在生产劳动实习中,同工人一道研究设计制成的。


第2版()
专栏:

哈尔滨制成施肥播种机
黑龙江省最近制成一种适合大面积施肥和播种用的新式机引农具——悬挂式四十八行施肥播种机。它的试制成功,为国营农场实行精耕细作提供了良好的机械作业条件。
这种新式机引农具是由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在有关方面帮助下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的特点是施肥和播种这两项作业可以同时进行,既能施颗粒肥料,又能施面肥和粒面混合肥料。


第2版()
专栏:

苏州制成救生艇应急电台
苏州无线电厂新制成的救生艇应急电台已经开始小批生产。
海轮航行在大海中,一旦遇难,船上原有的主要通讯设备要是不能工作了,就可以立即把应急电台带上救生艇继续呼救。这种电台能在没有报务员的情况下,利用自动电键拍发出国际航海规定的遇难求救的警报、遇难、测向三种信号。
应急电台采用了真空密封装置,有良好的浮性和防水性能,承受冲击振动的性能也很好。它可以在十二米到十五米的高度抛向海面,而机壳和内部机构不会损坏。
苏州无线电厂在试制应急电台的过程中,得到了南京邮电学院等单位的协助。


第2版()
专栏:

沈阳制成“液体手套”
最近沈阳举行的新技术经验交流会上,黎明机械厂职工表演了他们为机械工人操作而创造的“液体手套”。这种“手套”既不用绢布,也不用橡胶塑料,而是用多种化学药液配制成的。它装在瓶内,每当需要时,把手伸入瓶内沾一下液体,手上便很快结成一种透明的薄膜,用来代替普通手套。如想不要,把手放在冷水里一洗,手上的薄膜便自动脱落。这种“手套”,既隔手汗,又柔软、舒适、灵便,还耐各种溶液的腐蚀,成本较低。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这样的学校能学到真知识
我在山东省肥城县孤山农业中学担任教师。
有人认为:农业中学一面读书,一面劳动,学习时间少,会影响教学质量。我认为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相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教初中二年级物理课,记得我在学校时,老感到这门课不好学,天天背定义,赶做物理习题,还是没有学好物理。特别是讲到固体压强变化的条件,什么“压力不变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呀,什么“接触面积不变时,压力增大,压强也增大”呀,定律背得烂熟,可是,并没有真正弄懂。现在讲到这个问题,满以为学生也象我当年一样,不能很好地理解。然而,事情却出我意料之外,我给他们讲了这个问题以后,学生虽然没有按书本上的道理,一字一句背诵,但解释得非常正确、生动、具体。一个学生说:“我给园艺场推土时,我推的那辆小车没有靽,我就拴上了一根小绳当靽,小绳比靽细得多,接触我膀子的面积小,所以把我勒的真痛啊。”随即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个问题我也有个体会,那次咱全体同学抬土垫地的时候,都争着使扁杠子,不愿使圆杠子,当时我只知道圆杠子压的慌,可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今天我才知道圆杠子接触肩头的面小,压强大,所以怪压得慌”。还有不少学生谈到磨过的剪刀、砍刀为什么那么锋利,做针线活的钢针为什么做成尖细的等等例子。总之,他们经过劳动实践以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用实践中的经验,解释书本上的原理。这样,他们就领会得快,领会得深,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活了。
他们不但善于用劳动实践中的经验解释书本知识,而且通过劳动,使学得的书本知识得到验证。这样,知识就会更加巩固。仍以固体压强为例。那天,上完物理课,接着上劳动课,砸石子。学生一面砸石子,一面拿自己的锤子对压强变化的条件作了研究。有的说:“我用的这个锤子的头特别细,这样接触面小,砸起来省劲,砸得还快。”又一个学生举起自己的锤子说:“我这把锤子的头这么大,接触石头的面太大了,费力不小,砸不开石头”。第二天上劳动课时,都用上了前一个同学所用的那样的锤。不仅从物理课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别的课也是这样。去年秋假前,农业技术课上讲了用农药浇玉米芯的治虫知识后,立即让学生下午回队参加劳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地掌握了农药的配法和用法。政治课更显著,就从贯彻劳动的教育来说,给他们讲了劳动的重要意义以后,立即组织他们参加实际劳动,这样,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就更深刻。
不少的事例证明: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不仅不影响教学质量,相反地会使学得的书本知识同实际生产结合,能够真正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我认为:只有这样同实际生活和生产相结合的知识,才算是真知识。
山东省肥城县孤山农中
鹿传英


第2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我有一点疑问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点,我没有怀疑。但是,我怀疑它对于青年迅速掌握理论知识会有不利影响。现代科学文化已发展到较高较复杂的阶段,要掌握它,就要花不少时间去研究、探讨。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要用一半的时间参加劳动,这种劳动虽然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但是与全日制学校学生比较起来,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要少得多。我想,对这个问题有怀疑的不只我一个人,希望大家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疑问。
化工部淮南化肥建设公司技术科 杨扬


第2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完全的知识从哪里来
我们学校里有人认为半工半读学校又读书又劳动,两者是不能同时搞好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并想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意见。
我是安徽大学生物系四年级的学生,原来认为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学了不少理论知识,毕业后搞科学研究或做技术工作,都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
记得有一次回乡,村里的一些青年社员正在搞“山芋试验田”,当时我就根据平时学到的知识,建议他们多施些化学肥料。结果山芋长得枝长叶茂,我想这下山芋收获量一定很高。但结果与自己的预想相反,凡是过多施用化肥的山芋,收获量都很低,而没有施用化肥的山芋,收获量反而高。社员问我是什么原因,我也无法解释。后来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大伯提醒我说:“大概是肥料用的太单一了吧?”这时我才忽然想起,书本上讲过的无机肥料应当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用无机肥料也不要过量,而且要氮磷钾肥混合使用。这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理论脱离了实际。内心还在为自己辩护:“这只是一时疏忽,道理我是懂得的。”我还是相信自己是很有“知识”的。
去年几次下乡下厂劳动和实习,我又碰了不少钉子。比如我在学校植物学课堂上,能把“粳稻”和“糯稻”的特点背得很熟,但一走进稻田,就分辨不清了;在课堂上我能讲出稻子生长的几个时期,但需要结合稻子生长情况施用水肥的时候,我就一窍不通了。这都因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参加田间劳动,没有联系实际,缺乏田间管理的实际知识。这时,我反复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我的头脑开始清醒了,开始明白自己从前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理论。
在下乡劳动中,我放下了大学生的架子,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虽然仅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的思想确实起了变化。不仅向劳动人民学习了许多高贵品质,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学到了不少实际知识。有了一些感性知识以后,再学习植物生理及微生物等课程,就觉得省力多了。
到工厂参观实习对我的教育也很大。据我了解,不少技术员、工程师都是工农出身的同志,他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懂得科学理论。有一次到安徽实验酒厂去进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习,听说该厂的技术科长是一个工人出身的同志,我想:“他懂得的理论还许不及我呢!”但是,当他介绍菌种的培养时,精辟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对菌类生长的影响和各种菌的生理生态,简直使我大吃一惊。他的理论知识比我们丰富得多,而且很多问题是我想也没有想到过的。我真不敢相信给我们这些大学生讲话的竟是一个仅仅读过小学的同志。
以上事实教育了我,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得到比较完全的知识,能够对人民作出点贡献,必须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懂得一些空头理论是算不得有知识的。如果要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就是最理想的学校。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既学到书本知识,又有了实践经验。学到的知识比较完全,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特别是他在学习期间,就逐步养成了劳动习惯,培养了劳动人民的感情。怎么能说两者不可能同时搞好呢?
现在我真正认识到:我虽然读了十几年书,但知识少得可怜。我必须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工人和农民学习。
安徽大学生物系四年级 高庆生


第2版()
专栏:编后

学得到知识吗?
上一期和这一期专栏里,读者对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种种看法。
读者杨扬提出:半工半读学校的教学时间减少了一半,这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会有不利的影响,他担心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不到较多的知识。
另外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时间虽然减少了一些,劳动的时间却增加了很多。读书是一种学习的办法,生产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的办法,将这两种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学生才能把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结合起来,得到完全的知识。
我们认为,多数读者的意见是正确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书本知识最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一个只有书本知识的人,也只有在以后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吸取更多的实践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己。
既然如此,把学习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学习书本知识和积累实际经验——好呢?还是边学边作、边作边学好呢?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经验说明,还是后一种办法好。
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各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我们学习它,最好的办法也是在实践中去学习。事实证明一面读书,一面劳动,可以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迅速地通过劳动实践去证明、认识;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反过来补充、丰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生生的,并且会比书本知识更全面、更完整、更深刻。鹿传英的学生学固体压强原理时,所以能够比他自己学的时候领会得快,领会得深;高庆生下乡参加劳动以后,对于学习植物生理知识,所以比过去省力,道理也就在这里。
学习同实践统一,是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许多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都证明了这样学习会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第2版()
专栏:来信摘编

怎样看待教育质量
有些同志说:“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于学生读书的多少。书读的越多,教育质量就越高。”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看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应该看能不能学以致用。我们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要在实际中应用。如果光学而不会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读书再多也没有用。从我校有些系试行半工半读的经验证明:同学们在工厂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结合实际去钻研书本和思考问题。这样,他们的头脑灵活了,他们的学习生动活泼了,不但加深了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半工半读既学了理论,又能在实际中运用,这无疑会提高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蓝耀东


第2版()
专栏:来信摘编

理论和实际挂上了钩
实行了半工半读,书本上的东西和生产实际挂上钩了。以前只知读书,不知怎样用。现在到工厂参加劳动,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曾经学过的,可是由于没有联系实际,慢慢地也就忘了。就拿我来说吧,学了好几年“勾股定理”,偏偏不会计算斜面长度。现在我们学校新添了一门《综合技术课》,专门讲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讲课举例也举车间的例子,这样课堂上讲的东西能用得上去,也就爱学了,劳动时心里也有底。
北京工业学校学生 尚润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