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先进单位怎样保持和提高先进水平?
  十月大队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前进
本报讯 记者罗重璋报道:一个农业先进单位,怎样才能保持和提高先进水平?湖北浠水望城公社十月大队的经验表明:从先进单位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认识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不断发扬成绩、不断克服缺点,不断革命、不断前进。从领导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全面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能依靠在物资支援上让他们“偏吃偏喝”,也不应该只讲好话,不说缺点。
十月大队过去是个易旱易涝的地区,生产很不稳定,水稻亩产量只有四五百斤。农业合作化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他们根据人多田少的特点,大搞技术改革,逐步把一季中稻改为早晚连作,实现了稳产高产。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全大队一千二百多亩水稻亩产量年年都在千斤以上,多种经营也获得很大发展。去年,这里虽然受到了先涝后旱的大灾,但粮食总产量只低于大丰收的一九六三年,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一年都高;全大队一千零九十亩双季连作稻田,平均亩产仍达到一千二百多斤。棉花、油料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增长。多种经营(农产品加工、蔬菜、甘蔗、养鱼、种藕等)的收入平均每人达六十多元。这个平均每人只有八分多耕地的大队,去年每人(男女老幼都在内)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将近四百斤。
十月大队是湖北省的农业先进单位之一,但是,他们不是没有缺点的。近年来,十月大队在水稻生产上的成绩的确比较突出,但是,这个大队的投资大,成本高。去年全大队买商品肥花的钱,平均每个社员达十三元多。由于商品肥料用得多,加上其他开支,近几年每年的生产投资都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多。这样,就发生了增加产量而增加收入不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在地委、县委的帮助下,引导大家学习山西大寨的自力更生精神,分析自己的成绩和缺点,寻找改进的办法。很多贫农下中农社员说:这几年,我们抓了技术改革,生产发展快,产量高,收入大。可是,这样的成绩也掩盖了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如果不看缺点,光讲成绩,那就要落后了。有的干部说:我们老是两眼向上,养成了“靠”的思想——靠上面,靠支援。这样是走不快走不远的。人不能靠扶着走,要靠自己走。
经过讨论,大家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生产上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拿肥料来说,他们这里一向缺肥;双季稻面积扩大后,需要的肥料更多了。起初,县里有关领导机关为帮助他们解决缺肥的困难,就多拨给了他们一些化肥;可是,由于没有注意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注意同时发动他们更多地积肥造肥,结果反而使他们滋长了依赖国家的思想,从此就不注意积攒农家肥料。对于发展绿肥,也不积极。一九六二年,地委的领导同志曾经建议他们发展绿肥,并且帮助他们调来了绿肥作物种子。后来,省里又派了一个技术人员来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他们认为可以向国家多要化肥,又怕种了绿肥影响粮食产量,结果只种了一点。到一九六四年,这里的紫云英只有二百六十多亩,仅占水田面积的五分之一。
在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这个大队在今年春耕生产中抛掉了比别的单位多用化肥的“特殊化”的作法,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县委也检查了过去从物资帮助多,从思想帮助少的缺点,今年分给他们的化肥,同一般队完全一样。这样,他们使用绿肥的面积由去年的二百六十多亩扩大到五百四十多亩。农家肥也积得比往年多。今春以来,他们又新建了积肥造肥的粪窖、灰屋、厕所、猪圈等一百多处。
十月大队党支部书记饶兴礼回顾了几年来走过的道路,深有体会地说:什么时候注意对自己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成绩,也看到缺点,各级领导也帮助我们这样做,我们便能大步前进;如果光看成绩,不看缺点,不是原地踏步,就是进步很慢。他谈了两个例子:
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大增产,总收入增加很多,可是留的公共积累仍旧是前几年的老样子,增加不多。这就不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浠水县委当时给他们指出这个缺点,并帮助他们改进。以后,他们注意了在增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积累,添置了农业机械。机械多了,从农业上节省出一批劳力,发展了副业生产。一九五七年,全大队仅有动力机五台共四十马力,这一年搞副业的人手少,副业收入只二万三千多元。一九五九年、一九六○年的公共积累多了,一九六一年,动力机增加到十一台共二百一十二马力;能用来发展副业的人手多了,副业收入达到五万一千多元。
还有一次是一九六一年大丰收以后,他们兴高采烈,光谈成绩,不看缺点;领导机关也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成绩和缺点。一九六二年,许多公社增产幅度都很大;可是十月大队却增产不多。有了这次教训,一九六三年初,他们认真总结了一九六二年增产幅度不大的原因,找出了思想作风方面的一些缺点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七八处缺点,并在当年生产中切实加以克服。这一年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
饶兴礼说,今年,他们在上级领导机关帮助下,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找出了不足之处,并认真加以克服。可以预料,他们又会前进一步。


第2版()
专栏:答读者

  怎样看待农村基层干部的补贴工分?
有些读者反映,他们那里有些人对于农村基层干部补贴工分的问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要干部能够很好地参加集体劳动,补贴工分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可以不要;也有人认为,干部做工作要用一些时间,不可能与一般社员同样多地参加劳动,应该补贴他们一定数量的工分。对于补贴办法,也有争论:有人认为定工劳动、定额补贴的办法最好;有人则主张采取实误实记的办法。农村基层干部究竟应不应当有补贴工分,补贴多少才适当,用什么办法补贴?读者要求解答这些问题。
现在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农村基层干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既是不脱离生产的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生产的直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脑力劳动。他们没有必要以全部的时间做组织领导工作;也不可能以全部时间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必须以一个普通社员的身份,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同社员一样评工记分,同工同酬;但是,他们既然是干部,就有一定的工作(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执行、集体事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要做。这些工作,有的(如了解生产情况和思想情况,进行个别的思想工作,进行科学实验等)可以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做,而且也只有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做得更好;有的(如制定小段计划,安排农活,解决个别具体问题,记每天的账目等)可以利用晚间和劳动前后的零星时间来做,不影响他们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可是也有些工作(如代表集体参加有关的会议,外出学习或传播先进经验,制定全年计划,比较全面地检查生产,结算账目等)做起来需要整天时间,或者需要占用白天的一部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要耽误一些劳动。为了不使他们因公误工减少收入,应该按各人所担负的工作的情况,给以一定的工分补贴,保证他们的收入不少于同等劳动力的全年收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鼓励干部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以便更好地做好工作,又不会因为干部只顾参加劳动而不利于做好工作。
如果有的单位,干部参加集体劳动所得工分已经赶上或者超过同等劳动力社员的水平,干部自愿不要补贴工分是可以的。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党和人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要求是:既要劳动好,又要工作好。对绝大多数干部来说,他们既要把各项工作做好,参加劳动所得的工分又赶上或超过同等劳动力的社员,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强调干部不要补贴,对大多数干部来说,势必因此而影响收入,要不然就会影响工作。这对集体事业是不利的,因而也是不应当提倡的。
大队和生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不可太多,太多了不仅增加社员负担,对干部思想的健康和干群关系的融洽也不利。但也不能太少,太少了对工作不利,对集体、对社员也就不利。一般地说,生产大队的干部一年参加劳动的时间,最少不能少于一百二十天,而且要保证质量;生产队干部参加劳动的时间应当更多。他们参加劳动所得的工分再加上参加县以上机关召开会议时所发给的津贴,应当至少不低于同等劳动力所得工分的水平;体力弱而工作好的,可以高于同等劳动力的水平。相差的工分基本上应当由补贴解决。大队和生产队的一些主要干部为了做好工作,往往不能有其他社员同样的时间从事家庭副业生产,这也是在处理干部补贴工分问题的时候应当考虑到的一个实际问题。至于每一个干部究竟劳动多少天,补贴多少工分,要根据具体情况(队的规模大小、工作繁简和干部身体的强弱等),因地因人合理确定,不能要求一个样。以一个生产队来说,生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一般应控制在生产队总工分数的百分之一以内;加上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合计起来,可以略高于生产队总工分数的百分之一,但不能超过百分之二。总的说来,干部补贴工分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应当以既不加重群众负担又不影响工作为原则,合理确定。
补贴方法也不应强求一律。目前较多地方对大队主要干部和会计员采取定工劳动、定额补贴(按全年计算)的办法,对大队其他干部和生产队干部实行实误实记的办法;也有些地方对大队和生产队干部都实行实误实记的办法。可能还有其他办法。究竟实行哪种办法,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灵活采用。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试验或者创造新的办法,只要补贴得合理就行。当然,为了做到合理,要有一个合适的办法;但是,任何办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任何好办法都是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执行得好的。更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觉悟,统一认识。基层干部应当认清:做好工作和参加劳动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工分,不应该斤斤计较补贴工分的多和少;不应该借口做好工作而不注意参加生产劳动,也不应该借口参加劳动而不注意做好各项工作。社员群众应当了解:给基层干部一定的补贴,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社员,这是合情合理的;在体力劳动方面应当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脑力劳动方面也应当是这样。这有利于干部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符合革命的利益。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处理。


第2版()
专栏:

  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农村比学赶帮的重要内容
  广东全面扎实推广潮汕精耕细作经验
  去年因地制宜推广这种经验的地区普遍获得增产,今年全省早稻的耕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据新华社广州二十日电 广东各地普遍推行潮汕平原精耕细作的先进经验,提高全省的农业生产水平。今年全省早稻的耕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插下的秧苗都长得分外健壮。
大力推广潮汕平原的先进耕作经验,是广东省农村开展比学赶帮运动的主要内容。今年,广东各地聘请了两千多名潮汕老农建立潮汕式样板田,具体地传授先进耕作经验,同时还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做为推广潮汕经验的骨干力量。社队干部和社员们反映,这样扎扎实实地推行先进经验,看得见,学得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大家都高兴学,用起来效果也好。
目前,广东各地已形成一个潮汕平原先进经验推广网。各县普遍分区设点,由潮汕老农根据当地不同情况种样板田;再组织社队按照潮汕老农样板田的做法,层层搞示范田,步步相跟。同时,组织其他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到样板田、示范田学习,或组织潮汕老农深入社队巡回作技术表演。在高州县,县、公社、大队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培养了五百多个样板大队、样板生产队和样板片,作为学习潮汕经验、开展比学赶帮运动的基地。在海南岛,许多县办的潮汕式的样板田、示范田和丰产田,占农田总面积三分之一左右。
潮汕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之一。这里一向十分讲究精耕细作。在水稻栽培方面,从播种、育秧到施肥、排灌等,都积累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在改造生产条件和改革耕作制度方面,如改良土壤、整理排灌系统、间种套种和充分利用土地等,也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因此,潮汕平原七个县市的二百零八万亩双季水稻平均亩产量在一九六三年就达到千斤,比省内其他地区高出四成,比土地肥沃的珠江三角洲也高出二百多斤。
广东省各地从去年开始,便大规模地开展系统学习潮汕平原先进耕作经验的群众性活动。一年来,凡是认真地因地制宜推广潮汕经验的地区,都普遍获得了大幅度增产。惠阳专区在不同类型地区由潮汕老农和当地社员一起种的六十三亩早稻样板田,平均亩产量分别比上一年增加百分之四十到八十,最高的达一倍以上。因此,今年全省各地学习潮汕经验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除了去年聘请的一千五百多名潮汕老农大多数继续留在原地工作外,各地又新聘请了一千多名潮汕老农。
广东大部分地区在学习潮汕经验时,首先学习潮汕劳动人民那种勇于创造的革命精神,那种技术措施环环扣紧、从种到收一丝不苟的高度责任心,同时以潮汕经验为镜子,找本地不足之处,总结本地经验,区别本地和潮汕平原相同和不同的条件,针对当地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推广和运用,把潮汕经验和本地经验恰当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推广潮汕经验过程中,各级党委和各级农业部门纷纷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社队蹲点,同潮汕老农、当地干部和社员一起种样板田、示范田,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在学习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广东省领导机关把推广潮汕平原先进耕作经验作为全省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作为全省农村开展比学赶帮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他们认为,经过近几年来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广东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田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水利排灌设施。同时,良种已经普及,肥料增加较多,改良土壤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同已经改变的生产条件比较,全省耕作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因此,今后要持续地取得农作物的大幅度增产,就必须在继续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潮汕平原的先进耕作经验,使全省从粗放耕作逐步变为精耕细作。


第2版()
专栏:

  南北烟区积极移栽春烟
各地烟田面积又有扩大,许多重点产区的种植面积超过国家计划指标
据新华社二十日讯 我国各产烟区正在移栽春烟。许多地区的情况表明,今年的春烟移栽工作进度比往年快。
著名的烤烟产区河南省许昌地区,已经栽的春烟比去年同期多四倍。贵州省遵义、息烽等二十个重点产烟县,春烟已经基本移栽完毕。季节迟和晚烟面积较大的辽宁、吉林和山东等省,也在培育烟苗,整理烟田,准备移栽。
今年各地烟田面积又有扩大。许多重点产烟区落实的烟田面积都超过国家计划指标。据河南、山东、安徽、云南、贵州、辽宁、吉林七个省的统计,烟田面积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左右。许多社队在扩大烟田面积的同时,还把好地、平地让出来种烟,烟田施肥也比往年多。云南、河南等春烟面积大的地区,移栽前烟田一般犁耙了两三遍,每亩施底肥两三千斤。
为了争取烟叶优质高产,许多烟区大面积推广良种,各地栽种的良种烟面积,一般都占全部烟田面积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各地还采取早播、稀播和塑料薄膜育秧等先进育苗方法,使今年烟苗普遍出苗全,生长壮。
很多重点烟区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交流活动,建立大面积样板田,推广种烟先进经验。单是在黄淮烟区和云贵烟区,据不完全统计就建立了样板烟田一百多万亩。许多领导干部和科学研究人员,都同当地社员一起种样板田。
在移栽春烟的同时,各烟区为适应今年烟田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的需要,及早动手修建烤房和准备其他收烤工具。


第2版()
专栏:

  丹东广大蚕民放养柞蚕
据新华社沈阳二十日电 我国柞蚕茧主要产区——辽宁省丹东地区,广大蚕民正在喜送春蚕上山。
今年丹东市计划放养春蚕一万四千九百多把剪子(一把剪子即一个劳动力能够胜任的放养范围,因放养中要用剪子剪柞枝移蚕就食),到五月上旬,就已经有半数左右上山了。蚕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不少蚕民吃住都在山上,起早睡晚,精心细放,力争春蚕丰收。
柞蚕放养在山上的柞树上。春蚕少,养春蚕主要为大量养秋蚕准备种茧。丹东地区历来是我国柞蚕种繁殖基地。


第2版()
专栏:

  科学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害虫为害规律
  山东找到防治“小地老虎”有效方法
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经过十年的探索,找到了防治当地农作物害虫“小地老虎”(土蚕)的有效方法。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小地老虎”是山东省湖洼、内涝地区一种极其凶恶的害虫,许多高粱幼苗的茎部被它咬断,有的种子还没出土就被它吃光。有些受小地老虎为害的农田,接连播种三四次仍然保不住苗,甚至造成一片片的庄稼绝产。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济宁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济宁专署植物保护站等单位的十多位青年技术人员,从一九五四年起,就开始研究防治“小地老虎”。起初,他们根据书本上的答案,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来防治,但是龄期大的害虫在被毒杀之前和毒杀过程中已经吃了许多春苗,实际上减轻不了多少危害;龄期小的害虫又不吃毒饵,根本无法消灭。因此,这班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光靠书本知识不行,非到生产实际中去探索新的方法不可。
后来,他们在农村的研究基点里向群众进行调查,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启发他们去摸清“小地老虎”的生长和危害庄稼的规律。经过深入观察,他们终于发现,只有把“小地老虎”的幼虫消灭在土层里,才能保住春苗。在小面积试验中,他们先在地面上喷撒“六六六”或“滴滴涕”药粉,然后把这些地耙一遍再播种。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幼虫都被杀死,保住了九成苗。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土壤处理”法。
但是,这种防治方法能否普遍推行,还需要在大面积的生产实践中去检验。这时,由于他们错误地认为研究工作已经成功,剩下的只是推广问题,而当时他们又把推广工作看作是和自己无关的事,因此研究工作从一九五九年以后就一度中断了。
一九六二年春天,这些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看到这种“土壤处理”法在各地并没有推广开,“小地老虎”依然为害很大,便继续到研究基点里去参加示范推广工作。这时,他们才发现要在大面积上采用“土壤处理”法,还有许多困难。因为“小地老虎”一般都是在播种之后才大量发生,如果等到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喷撒了农药再来播种,会违误播种期,影响增产;如果播种以后再去喷撒农药,又无法耙地,药效不能充分发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他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为了要在“小地老虎”大量发生之前就做好防治工作,就必须争取把低龄的“小地老虎”消灭掉。第二年,他们为切实弄清楚低龄“小地老虎”的活动规律,开始了一场艰苦的探索。一个“小地老虎”的虫卵比半个小米粒还要小,一龄的幼虫也只有小针鼻那么大;湖洼地的地面上还有一种鱼卵,和虫卵极容易混淆。他们把每一平方尺的地方作为一个点,趴下来检查每一根草和每一个土块,地面上检查完了,又一点点地扒土检查。这时,他们才发现一二龄的“小地老虎”幼虫,绝大部分生活在地表面或者各种杂草上。因此,只要直接在地面上喷撒药粉,不用耙地,就可以杀死害虫。这一年,他们在六千八百亩耕地上用这种“喷粉防治”法进行防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去年春天,济宁专区在十三万亩样板田里推广了这种“喷粉防治”法,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面积保住了八成到九成苗。今年,这个专区又在滨湖地区三十万亩的大面积耕地上进行防治,继续取得胜利。


第2版()
专栏:

  九颗红心向祖国
  ——九同志在巴西反政治迫害斗争纪实
  新华社记者 郑志
  八、监牢炼铁人
里约热内卢一九六四年的秋天过去了,一九六五年的深秋又来了。在层层铁门紧锁的巴西监狱中,我九位同志整整度过了一年零半个月的时间。
远离祖国,身处异邦,坐了三百八十天的“洋”监牢,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人们在读了九位同志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以后,也许不禁要问:祖国九个忠实的儿子,除了在巴西同敌人的种种迫害展开顽强斗争以外,他们又是怎样度过这一年多的狱中生活的呢?
我们同志的人生哲学,是同现代修正主义者的活命哲学完全对立的。他们在敌人的监狱中经常这样地互相勉励着:
“伟大的中国人民,决不拿原则作交易,决不出卖灵魂,我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只要斗争需要,我们可以把‘洋’监牢的牢底坐穿,视死如归;同时,我们也要以斗争求生存,迎接胜利!”
“我们能够亲身经历这一场国际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顶得住任何险风恶浪,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光荣!”
“……”
听一听吧,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啊!
就是在这样的革命世界观的指引下,我们的同志始终斗志昂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在一年多的监狱生活中写下了壮丽的战斗诗篇。
有五个多月的时间,我九位同志被敌人集体关押在一间二十五平方米的牢房里。那时候,他们一天的狱中生活常常是这样度过的:
同志们清晨起床,牢房立刻变成了“体育场”。他们有的从床上跳到床下,在那狭窄的牢房里,沿着墙根几百次地来回跑呀,跳呀,直到浑身出汗为止。有的双手抓住床架,把它当作“单杠”,练开了“引体向上”。有的俯身在牢房的地板上,一次又一次地练起了“俯卧撑”。有的受伤较重尚未痊愈的同志,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新的斗争,这时也忍着伤痛,扶着墙壁,做起了“广播体操”……。
“体育锻炼”之后,牢房里又出现了一幅动人的学习景象。同志们为了加强自己的革命意志,适应当前斗争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人人都非常珍惜狱中的每一寸光阴。
同志们被捕以后被允许到公寓中去清理他们的日用物品的时候,把一本刘少奇同志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带到了狱中。这本书在同志们当中不知道传阅了多少次,它的封皮和书角都被磨破了。
九位同志中的长者——五十岁的侯法曾同志,入狱以后便开始学习英文。现在,他又盘腿坐在床上,艰难而又顽强地背起英文生字来了。
牢房的另一角,是“小先生”张宝生同志正在包教王唯真同志学习葡萄牙文。王唯真入狱时还不能阅读葡文报纸,当他快出狱时,不仅能够大致看懂葡文报纸,而且学会了简单的葡语对话。
那一张张废旧报纸,是马耀增同志的“珍宝”。他用一张刮脸刀片,把旧报纸的边边角角裁下来,钉成了一个二百六十多页的学习本子。出狱时,他的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单字和短句。
同志们因为学习的需要,委托平托律师买来了一本英华字典。到他们出狱的时候,宋贵宝同志把这本一千五百页的字典,从头到尾都读了一遍。
入狱前就懂得葡文的鞠庆东和张宝生同志,为了斗争的需要,入狱后又继续深入钻研葡文。巴西当局在狱外对我九位同志大肆造谣栽赃的时候,我们的同志在狱中向他们的辩护律师提供了十多万字的材料,粉碎了巴西当局的谎言。那时候,鞠庆东和张宝生夜以继日,在昏暗的灯光下忘我地工作,把大家写下的十多万字中文材料,全部译成了葡文。
自从同志们经过多次交涉争得阅读报纸的权利以后,只要可能,每天集体读报两次,就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日程。巴西的报纸虽然很少刊载有关中国的消息,而每当他们从字里行间发现一点祖国的信息时,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从中汲取无限的斗争力量。
傍晚以后,通常是同志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时间。敌人的监狱里哪来的娱乐器具啊!同志们就人人动手,用牙膏盖做成跳棋,用瓶盖做成象棋,用纸烟盒做成了很精致的扑克牌。
此时,也正是大家公选的“文娱委员”王治同志最活跃的时候。他带领着大家,组织了许多意味深长而又内容丰富的“晚会”:讲革命故事、讲先烈们的斗争事迹、每个同志说一段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进行集体的学习测验……。
在一年多的异国牢狱中,同志们还同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当九位同志被关押在瓜纳巴拉州警察局的时候,每天只有中午才能吃到一餐所谓“正式”的饭,这就是巴西人说连狗都不吃的肮脏东西。那饭里拌着霉烂的土豆、木薯粉、黑豆和牛骨头,散发着一股令人恶心的气味。装饭的铝质盘子,糊满了一层层黑垢。同志们拿起生锈的铁勺吃饭时,总是互相鼓励说:“吃吧!吃吧!再难下咽也得把肚子填饱,这也是为了斗争啊!”
巴西监狱中,苍蝇和蚊子多得可怕。同志们却满不在乎地笑笑说:“看来,咱们在异国监狱中还要大搞一次‘除四害’哩!”有一天,他们就打死了苍蝇六百多只。
经过多次的斗争,在九位同志被捕的一个多月之后,他们终于争得了每天到牢房外面去晒一次太阳的权利。每逢这样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要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然后走出牢门。他们互相叮咛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同维护祖国的荣誉联系起来。我们不是‘犯人’,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伟大中国人民应有的气概。”
同志们这种感情,时时刻刻都贯串于他们一年多的狱中生活。虽然处境是那样的险恶,他们还曾经把一些空纸烟盒和旧画报裁成数以千根计的彩色纸条,编成草帽辫似的纸辫子,然后细心地用它们编织成一个个精美的彩盒,托前往巴西探望的家属代表们带给祖国亲人,献给敬爱的毛主席。在这些彩色纸盒上,同志们有时精心地镶嵌下他们九个人的名字,有时镶嵌下“祖国万岁”、“怀念祖国”、“团结一致坚持到底”等字样。第一批家属代表从北京给他们带来了九朵祖国鲜花。那几天,同志们起床以后,都争先恐后地去给这些鲜花换上新水。有的同志还写下了这样的词句:“祖国花朵,插在案头,狱中生光,心中暖和。”
在远隔万里重洋的西半球监牢里,我九位同志始终团结一致,生死与共,相互间充满了亲密的阶级感情。在那深秋的寒夜里,有些同志曾经把毯子悄悄地送给别的同志,而他们却互相抱着取暖,度过长夜。狱中的伙食已经够坏的了,而每逢吃饭的时候,同志们总是互相让饭让菜,把比较好一点的食物让给生病和体弱的同志。有些同志尽管得了重病,却一直咬牙坚持着,不发出一声呻吟,生怕给别的同志增加负担。
“九人同室,监牢锤炼人!”——这是我们的同志从狱中写给祖国亲人信里的一句话。经过一年多异国监狱生活的磨炼,我九位同志都说,他们更加认识到“斗争就是幸福”这句共产党人座右铭的深刻意义了。
(本篇完,全文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