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解放军作风在粮店中
本报记者 李茜 王德华
把根子扎在群众中
在河南民权县城关粮店,一提起支部书记王海清,职工们赞不绝口。
他是一九五八年春天从部队转业到粮店的。
王海清一到粮店,感到很多事情都不对劲,干部不带头参加劳动,有些职工对顾客不耐心,不热情,有些人还经常出差错。群众对这个粮店有不少意见,批评粮店手续多,跑路多。跟职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有的摇头不语,有的说服务质量不好是因为新人员太多,业务不够熟练。怎样才能把这个担负着八千多人粮食供应的粮店办好呢?王海清连想了几天,也想不出个办法来。有的职工也好象在说,“你领兵打仗可以,拿起秤杆子来可就不行了”。王海清也在想,真的被这小小秤杆子挡住了去路?他自言自语地说,绝不能服输,绝不能被秤杆子难住。他下决心把在部队里的工作经验,运用到这个粮店里。
他决定首先到群众中扎根子,通过劳动熟悉商业工作。王海清按照部队的习惯,每天很早就起来扫院子,清理厕所;上班后和群众一起翻仓倒垛,装粮卸面,卖油卖粮。开始,人们见新来的支部书记和自己一起劳动,有些拘谨。有人善意劝他,拣些轻活干;有的不声不响,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过了一个时期,职工们见他干起活来,不嫌脏、不怕累,觉得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说话很合人们的心意,原来拘谨的气氛,很快就消失了。很多人称赞他不愧是解放军培养出来的好干部,主动地凑近他,谈心事,论业务,叙家常。但是,也有个别干部对他有另一种看法,认为他这样干太“过分”了,说什么“吃干部粮,咋光干工人活?”还有个别领导干部说:“你干我不反对,我不干你也别干涉”。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党支部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了中央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王海清介绍了解放军军官和战士一起参加劳动、共同参加训练的情况。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对劳动的认识,大家都和王海清一起,积极参加劳动。一天傍晚,大雨刚停,正患胃病的王海清去检查仓库,发现粮库进水了,面袋下铺的木板已经潮湿,如不立即搬运出去,粮食就会受潮发霉。他赶快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趟着水套上马车,往营业室搬运面粉。当时有些职工正在俱乐部打乒乓球,下棋,也有人在宿舍聊天。他们听说支部书记带着病搬运粮食,立刻停止了娱乐活动,全部投入这场战斗。一会儿,就把三万六千多斤面粉搬运到安全的地方。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职工
王海清观察了一个时期后,认为粮店服务质量低不是业务问题,而是思想问题;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得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计赵裕民原来工作情绪不高,劳动也不起劲,王海清就主动接近他。有一次,发现赵裕民编了一个顺口溜:“整日面对桌,手把算盘拨,长款得检查,短款掏腰包”。原来他是不安心工作,认为在粮店当个会计没出息。晚上,王海清找他谈心,问他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没有。赵裕民回答说:“已经读过好多遍了”。接着很流畅地背诵了一段。后来,又问他思想上有什么收获。赵裕民却说:“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毛主席著作理解不透。”王海清把廖初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等文章给他看,鼓励他说:“我这个在部队上学过两年文化的大老粗还想学好毛主席著作呢!你有初中文化程度,学习条件比我好多了,只要联系思想,联系工作,毛主席著作是不难理解的。”经过这样循循善诱,赵裕民慢慢学会联系自己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了,越学兴趣越大。他对商业工作的看法改变了,干劲一天比一天大。他说:“要是整天只看鼻子底下一小点,就觉得干商业工作不光彩,没出息。但是一想到国家,想到革命,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光荣,浑身是劲。”现在,他的工作做得很出色,经常获得奖励。
象赵裕民这样的职工,在民权县城关粮店并不是个别的。过去,有不少人不安心工作,认为卖油卖粮是“侍候人”,“低人一等”,甚至有些青年人说:“十年寒窗苦,落个卖粮人,真没出息”。因此,他们接待顾客往往表现不耐烦,强调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不给顾客方便。为了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王海清同职工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学习了好多遍,大家以白求恩、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为榜样,联系思想作了检查。职工们的思想慢慢通了,端正了对商业工作的认识,服务质量也就随着提高了。他们改变了坐等顾客上门的老规矩,采取登门访问和定期召开消费者代表会的方法,广泛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并增加了给“四属”、“五保户”送粮,替“双职工”代购油粮等服务项目。营业员祝清治负责给双目失明的崔成科老大爷送粮,他不管是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把油、粮送到。一个大雪天,他冒雪把粮食送到崔大爷家里,老人紧紧握着他的手,感动地说:我这个双眼瞎子,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
给新兵上阶级教育课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来买油,青年营业员徐显菊把一提油很猛地倒进了油瓶里。老大爷说:“闺女,慢点吧,太快了倒不净呀!”徐显菊很不耐烦地说:“给够分量就行啦,这么多人买油,谁有工夫给你慢慢倒?”老大爷听了很不高兴。王海清忙跑过来给老人解释,并拿起秤要把油再称一称。老人说:“象你这样才叫我心里痛快呢”。事后,王海清找到小徐。他不是批评,而是和这个贫农的女儿拉家常。他谈起他的家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穷佃户,祖父给地主当长工,活活被折磨死了。自己也是八岁给地主放牲口,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又被反动军队抓了壮丁。一九四八年,解放军才把自己从苦难中救出来,参加了人民军队,加入了共产党。想想过去,比比现在,不好好工作真对不起党。他说,咱都是劳动人民出身,现在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就该满怀着阶级感情为他们服务。支部书记的话,引起了徐显菊的共鸣。她想到自己解放前也是个吃糠咽菜的苦孩子,两个哥哥都讨过饭。解放后翻了身,家里分了房,分了土地,父亲入了党,当了生产队干部。家里几辈子人都是大字不识,却让自己这个女孩子上了中学,有了文化。自己正应该为人民为党工作的时候,却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好好工作,能对得起党吗?她想着想着,惭愧地低下了头。再想想为人民立过功的支部书记,整天劳动,沾的浑身是土,飞的满头是面,一点也不在意;看看自己,整天穿的干干净净,卖油怕溅一身油,搬面怕沾一身面,不高兴了对顾客耍态度……这不是忘本了吗?她思想上一闪过这几个字,就大吃了一惊,心想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从那以后,徐显菊服务态度变了,对哪位顾客都是热情接待。为了便利顾客,她找了很多小瓶,刷洗得干干净净,准备借给那些没带油瓶的顾客使用。过去,看到油桶,生怕沾上油污,现在她用布刷子把空桶里沾的油刷下来,再拧到盆里,一次就刷了十几斤油。此后,徐显菊连续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先进工作者。
徐显菊的转变,给王海清很大启示。从那时候起,他就经常在粮店内进行阶级教育,启发职工们用回忆对比的办法,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王海清对新来的职工,就象在部队上对新战士那样,分别不同情况,补上阶级教育这一课。
做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这个粮店只有十六个人,人少,思想工作同样很复杂。王海清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比较熟悉。在劳动中、会议上或在食堂里,他常常留意观察每个人的行动和情绪,细听他们的一言半语,善于从中发现哪些是好的思想苗头,哪些是错误思想的反映。不论是哪个类型的思想问题,他都要记在心里,经过斟酌后,该表扬的就表扬,该批评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一个人一个人地、一件事一件事地进行教育,绝对不马虎,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职工中形成了这种习惯:谁如果思想上起了疙瘩,或者是工作中有了困难,出了差错,马上就主动去找王海清;甚至是家务事、婚姻事,也愿意让王海清知道。
粮店有个保管员,近一年来,季季获得奖励,他所管理的粮仓,也一直保持“四无”粮仓的光荣称号。可是一年以前,他在其他几个单位工作时,始终被认为是后进职工,工作调动得很频繁。他本人虽有做好工作的愿望,但缺乏信心,干起来热一阵,冷一阵。从他来到城关粮店的第一天起,王海清就决心帮助他赶上去。王海清认为,这个职工进步慢,除了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领导人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到家。王海清经常引导他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从思想上关心他,和他一块参加劳动,帮助他做好工作。半月后,王海清找他谈话时,首先指出他工作出力、主动,仓库卫生打扫得彻底,表报能及时发出,然后给他提出一个缺点,希望他改掉。保管员看到自己也有这么多优点,前进的信心足了,表示保证克服缺点,踏踏实实地工作。后来,这个保管员又利用休息时间,自动给公家擦洗和修配了一辆脚踏车。王海清知道后,马上在职工中表扬了他。他想,才做出了一点成绩,领导就很重视,以后要再加一把劲,全面完成任务。每个季度,他都要彻底清扫一次仓库,连十间大屋的一百五十根檩条、九根大梁也要扫一遍。在业余时间,他常常去找王海清谈心事,争取领导的指点。现在,他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帮助别的职工工作;食堂里没煤烧了,他去拉;公家的电灯、家具坏了,他去修。职工说他是粮店里的“管得宽”。
一九六三年,专区粮食部门组织评比时,这个粮店没有被评为先进单位。营业员宁献武很不服气。王海清觉得应该做点思想工作。他先把先进单位的事迹摆出来,发动职工学习,并同本单位的工作进行对比。通过找差距,职工们都从心眼里佩服先进单位的服务质量。宁献武也说:“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再不虚心学习,就更落后了。”去年第一季度,城关粮店被评为先进单位。可是,有个干部在写总结时,只写成绩,不提缺点。他说:“咱粮店成了先进单位,就不必写缺点了吧。”王海清说:“看什么问题都要有全面观点。工作中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在胜利的时候,更要清楚地看到还有什么缺点,这样才能鞭策我们继续前进。”后来,写总结的同志便把这个粮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写了进去。
在对别人做思想工作的同时,他还虚心征求对自己有什么意见。但是他觉察到,个别人提意见时,总是不够大胆。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每逢自己做错了事,就主动地在职工会上检查。有一次,他去顶班劳动,因为粗心大意,将顾客买的二十斤杂面全付成了白面,顾客马上退了回来。为了教育自己,也教育别人,他找来统计员蔡鸿彦,要他把这件事写在黑板报上。蔡鸿彦不写。王海清便严肃地说:“对领导要求应该更严一些,有差错就要公开批评。”黑板报挂出后,职工们都说:“咱们的支书真是勇于承认错误。”这件事至今一直留在职工们的脑子里,成了开展自我批评的活教材。


第6版()
专栏:

思想工作的苦工夫
本报评论员
王海清同志是个转业军人。一九五八年他从部队转业到民权县城关粮店工作,同时也把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带到了粮店,改变了这个粮店的面貌。他不仅是粮食战线上的模范政治工作者,而且是整个财贸战线上的模范政治工作者。在整个财贸战线上,有将近二十万转业军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直接从事财贸系统的政治工作的,如果他们都能象王海清同志这样,把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出色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带动财贸战线上的所有行政领导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那末,就必将使整个财贸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这里,最基础的工作,是要下苦工夫了解人。因为思想是在人们脑子里活动着、变化着的,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所以,要抓活思想,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王海清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他无论在劳动中、会议上、食堂里以及各种工作场合,都能跟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随时留意职工中间的思想苗头,帮助他们解除思想疙瘩。这样一来,职工中有了什么思想问题,或者是工作中有了困难,甚至是家务事和婚姻事,也都愿意主动地告诉王海清同志。这就使王海清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职工中的一切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使他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把根子扎在群众当中,这是王海清同志能够了解一切人、因人制宜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了解了某某人的思想问题,可是,由于方法不当,不但旧的矛盾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新的矛盾。这说明,解决思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王海清同志在这方面也是做得很出色的。他对青年营业员徐显菊采用以苦引苦的办法,提高她的阶级觉悟;他对缺乏工作信心的保管员,则采取有成绩、有进步就鼓励的办法,使他勇于赶先进;他为了说服营业员宁献武,把先进单位的事迹跟本单位的工作进行对比,通过找差距,克服骄傲自满情绪;等等。这些都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的思想问题。
可见,思想工作,一定要抓得及时,抓得经常,抓得具体,抓得深入,绝不能用笼笼统统,一般化,“一锅煮”的办法去处理。思想工作必须细致地认真地到群众中去做,一个人一个人地做,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一点一滴地做。这就是王海清同志在工作方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第6版()
专栏:

从两个统计看出的问题
我县文教局去年曾先后对几年来全县小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的规模和布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将举办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前后的变化,搞了一些统计材料。这些材料很能说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下面就是其中的两个统计材料:
(一)阳新县举办耕读小学前后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比较
(统计到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日)
(二)阳新县花果公社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率的比较
(统计到一九六四年底)
这两个统计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呢?
(一)在举办耕读小学以前,小学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离普及教育的要求还是相距甚远的。我县学龄儿童入学率最高的一九五八年才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九四,一九六三年还有所下降。但是在办了耕读小学以后,小学教育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九以上,这就说明,只有举办耕读小学才能加速普及教育。
(二)从花果公社的统计材料说明,在办耕读小学以前,贫农下中农的子女能上全日制小学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十。这就是说:我们全日制小学的大门打得再开,我们的工作做得再好,如果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很难全部解决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入学问题。当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之后,上述情况就根本改变了。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入学率增加到百分之九十四以上。事实证明,只有坚决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才能使广大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
这两个统计所反映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湖北省阳新县文教局(附图表)


第6版()
专栏:

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
本报评论员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是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是一种贯彻无产阶级教育方针的学校。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目前虽然还处于试办阶段,但已显示了它的伟大生命力,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在这次讨论中,许多贫农下中农来信亲昵地称这种学校是“自己的学校”,是最符合他们“心意的学校”。
为什么广大劳动人民这样热烈拥护这种教育制度呢?原因之一,就是实行这种教育制度,能够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使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能够入学。
目前,我国还有三千万学龄儿童需要入学。这些儿童大都在农村。因此,普及教育主要是普及农村教育。农村怎样才能普及教育呢?毛泽东同志早在二十年前就说过:“……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他们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又说:“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目前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积极试办和发展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正体现出这一思想。因为这种新型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少年儿童既能上学读书,又能参加生产劳动,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人人都能上得起;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既有大型集中的,又有小型分散的,大大方便群众上学。由于半农半读学校具有这些优点,就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阳新县花果公社的调查材料生动地说明,在没有办耕读小学以前,学龄儿童入学率最高的一九五八年,才只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九四,中间一度还有所下降。从去年办起了耕读小学以后,学龄儿童入学率迅速达到百分之七十九以上。这就是说,只办全日制学校,是不完全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是不能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入学要求的。
农村普及教育,实质上是解决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的问题。解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原来不能上学的也能上学了。但是由于过去的底子不厚,有些人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还有某些困难。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入学。花果公社的材料也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办耕读小学以前,贫农下中农子女能够上全日制小学的还不足一半;办了耕读小学以后,贫农下中农子女百分之九十四以上都能入学了。由此可见,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教育面向贫农下中农,贯彻阶级路线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办好这种新型的学校,才能够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才可以避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并且防止文化知识方面的两极分化。
当然,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从长远看,这种教育制度能够培养出既能体力劳动,又有文化技术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同时,它对于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革命措施。
关于“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在我们已收到的大量的来信来稿中,除了谈到它对于普及教育的好处等以外,还谈到这种新型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谈到如何培养一代新人的问题。对前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发表了不少来稿,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即告一段落。从下一期起即将转入讨论后一个问题。即怎样看待教育质量,究竟培养什么样的革命接班人,等等。希望大家积极写稿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6版()
专栏:

看,劳动人民是怎样谈论半农半读学校的
——来信来稿综述
自本报开展“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收到有关这方面的来信来稿一千二百多件。由于这一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的大革命,它彻底地体现出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的要求,因此,在广大读者中有极为热烈的反应。参加讨论的人非常广泛,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社队干部、解放军官兵,有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
在来信来稿中,他们除了表示衷心地拥护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以外,还以生动具体的事实,说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对于普及教育,对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巨大作用。
丢开老框框,提高入学率
许多来信来稿说,半农半读学校能够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丢开老框框,办学灵活多样,所以能比较快地普及小学教育,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
黑龙江省讷河县长发公社东方红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来信说:“我们大队共有七个小队、五个自然屯,虽然原来已有全日制初小和完小各一所,但有些贫农下中农子女还不能入学。去年春天,我们新办的耕读小学,有半日制的,有早、午、晚班,还有送字上门的,形式多样。这样,原来那些不能上全日制学校的也能上学了,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山西永济县赵柏公社张亨政说:“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过去,我教的一个班,有的学生离家有三十多里,不要说学生回队参加生产劳动了,就是回家取灶费,往返一趟都成了负担。现在的耕读学校数量多,布局合理,学生不出村就可上学了。家长们说:‘上学不出村,劳动不出队,上学不花钱,食宿都在家’,这大大有利于普及教育。”
江苏省宜兴县为解决渔民船民子女的学习问题,根据渔民船民流动的特点,组织了“流动学习班”,全县在有渔民船民生产组织的地方,和在渔民、船民停靠的集镇、港口等处,办起了四十一个流动学习班,七十九个流动学习点,这就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流动学习网。到四月底为止,参加学习的渔民、船民子女已达两千四百八十多人,渔民、船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六点四。渔民、船民非常感激地说:“我们是到处为家,孩子到处都有学上。”
来信来稿还指出,半农半读学校特别有利于女儿童入学。由于剥削阶级的影响,至今许多人还残存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另外,有些家庭因劳动力少,需要女孩子照看小孩或帮助做些家务劳动,过去不少地方女儿童入学率比较低。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就比较容易解决女孩子的入学问题。
贵州绥阳县旺草公社耕读小学,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了教学时间,学生可以随到随教,也可以早来早走,又允许女学生带着弟弟妹妹上学,因此,这所学校新入学的三百二十二名儿童中,女生就有二百三十六名,占新入学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白银刀亥公社和平大队办起耕读小学后,女儿童的入学率由百分之二十五点八,上升为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有的贫农说:“有了这种学校,再也不愁女孩子因为要参加家务劳动而变成文盲了。”
大批高小生能上中学了
大量的来信来稿还以有力的事实,论述了农业中学的好处。许多读者在信中热情洋溢地说,只有办好这种学校,他们的子女才能读到中学。
河北省隆尧县齐村贫农刘银海说:“我家祖辈三代没有一个人识字。解放后,我下决心要让大儿子明申上学。他高小毕业后,因为家里人多,缺少劳动力,就让他在家劳动。去年俺村办起了农业中学,明申才能上了农业中学。这都是毛主席给我们贫农下中农想的好办法。”
辽宁锦西县文教局教研室来稿说:“金星屯公社砖瓦窑农业中学是生产大队办的。没办这所学校以前,这里的学生要想念初中,就得去考外地的公立中学或公社的农中,但是,由于那些学校招生名额有限,路比较远,有的人经济负担不起等原因,大部分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入中学读书。大队办了农中,学生离校最远的不过一华里,学生不仅在农忙时能参加农业生产,每天早晚还能帮助家里做些零活,也不需要家庭担负住宿费用。因此,社员非常满意。”
江苏吴县建设公社在一九五八年办起来的建设农业中学,已经培养出一百五十多名毕业生。这个公社爱国生产大队一九五七年只有中学生二十三人,那时有的生产队连个中学生都没有。现在这个大队上中学的有一百四十六人,队队都有了中学生。已从农中毕业的有三十四名,其中贫农下中农子女二十四人。贫农下中农说:“解放后我们掌握了印把子和枪杆子;办起了农中,我们又掌握了笔杆子。现在这三样东西一样也不缺了。”
农中是出人材的好学校
不少地方的半农半读学校已经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的新型劳动者。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不挑肥拣瘦,有些人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力量。
江苏省吴县建设农中毕业回队生产的学生,不少人已担任了生产队长、队委、大队生产队会计等,成为社队生产的骨干,很受社员欢迎。这个地方出产名茶“碧螺春”。焙制这种茶叶,技术要求很高,掌握的人不多。农中就把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目前,不少生产队的制茶手是农中毕业生。群众夸奖农中的学生有技术,没架子,能顶用,信得过。
山西省沁水县端氏公社杏林大队党支部书记阎国昌来信说,端氏农中从一九五八年成立以来,已为公社和生产队输送了三批毕业生。这些农中毕业生回队后劳动积极,成了我们的好帮手。贫农下中农都说:“农中是出人材的好学校”。他们说农中毕业生的最大长处是:一回到农村,就把心扎在农村,不怕吃苦,争着多干活、干重活。冯德应毕业回乡后,每年都被评为“五好社员”。共青团员苏广建当了生产队会计,平时争取尽量与社员一起劳动,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账目。他担任会计更是大公无私,社员称他为“放心会计”。农中毕业生不仅会算会写,还有生产技能。杏林大队是沁水养蚕较多的大队之一。前两年我们为了多植桑,学习外地“接根桑”的办法,但都没有成功。农中毕业生、共青团员杜德洋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反复钻研植物栽培学有关嫁接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精心培植管理,终于大面积的试验成功,植活“接根桑”一万五千余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