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 群众智慧和集体经济的胜利
安徽修了淠史杭 江淮丘陵粮满仓
这条大型渠道全长一千二百多公里,灌溉面积三百多万亩。工程全部完成后,灌溉面积将达一千二百万亩。六年来在五年干旱的情况下,增产粮食二十亿斤,一个稳产高产的粮食基地正在形成
本报讯 记者纪和德报道:安徽江淮丘陵区出现了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的岗上新河——淠史杭工程大型渠道。这些新河已经使三百多万亩农田得到充分灌溉,六年来在五年遭到不同程度的旱情下,增产了二十亿多斤粮食。这项工程还在继续建设,从去冬开始的第七期工程,经过二十多万农民的努力,已提前完成,灌溉面积又可护大四十多万亩。一个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正在这里逐步形成。
安徽江淮丘陵区是片地势高亢、岗陵起伏的低产地区,原有主要河道淠河、史河、杭埠河的河床,一般都低于农田十到二十米,河水很难被用来灌溉农田。这里的降雨时间与农作物的需要也不适应,平均每年降落的八百毫米左右的雨水,大部分集中在春夏之交,庄稼大量需水的秋季雨水稀少。这样,长时期以来,这一地区成为安徽历史上著名的易旱地区。据史料记载,在解放前近三百年中,平均每五年就要发生一次大旱,遇到特大的旱年便出现赤地千里,籽粒无收的景象。解放以后,虽然兴修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水利条件,但因地势高亢,水源缺乏,每逢干旱年景,仍常常造成减收或失收。
工程规划灌溉为主综合利用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这里的人民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把综合利用淠史杭的问题提上了建设日程。根据规划,这个以灌溉为主的大型综合利用工程,主要利用大别山东北麓各个水系的水利资源,把淠河、史河、杭埠河改道,引水上岗,灌溉江淮丘陵地区九县二市一千二百多万亩农田。整个工程需要开挖底宽十五米以上的河道十九条,长一千三百二十公里,围绕着新河开挖的灌溉渠道密如蛛网。在新河上还要建造许多建筑物。工程全部完工后,不仅受益的一千二百万亩农田有百分之八十可以自流灌溉,而且能通行一百吨以上的轮船。同时,利用水位落差发电,每年达一亿四千多万度,还可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增加社会财富。
这个宏伟的工程,现在已进行了七个年头,三大灌区枢纽工程已经基本竣工,开挖的河道总长已达一千二百多公里,一般底宽在十米左右,其中有五百多公里河道底宽在十五米以上;并建成倒虹吸、地下涵、节制闸、公路桥等大型建筑物六十多座,小型建筑物一千多座。此外,还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小型渠道工程。完成的这些工程,都是按照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要求建设的。通水河渠在不减少灌溉面积和土方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在城镇和农村人口集中的居民点附近,都尽量提高水头落差,以建设水电站和水力站。重要的通水河道还挖深了河床,尽量裁直了河道走向,并在将来逐步兴建船闸,利于通航。
依靠农民技术员勘察测量
整个淠史杭工程是在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情况下进行的。正由于此,他们克服了从勘测设计到施工方面的一系列困难。一开始,他们在勘测设计方面,技术力量感到严重不足。当时工程领导部门只有三十多个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支六十九人的测量队,这些人中只有七个工程师,其余都是年青的技术员。同时,很难找到类似这个工程的建设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技术交给群众,训练了一千五百多名农民技术员,依靠他们进行勘测设计,结果只用四个多月时间,便完成了原来要四年完成的渠道测绘任务,而且绝大部分渠道都选择得很合理,做到渠成水通,灌溉效益大。
开工以来做的成亿土石方工程,基本上没用施工机械,主要是依靠人民公社社员的双手进行的。大部分工程要开岗切岭,跨壑填沟,引水上岗。他们在工地上广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集中了群众的智慧之后,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六安县樊通桥切岗工地上的青年水利突击队的社员,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一种名叫“陡坡深挖劈土法”的高工效挖土法。这种挖土法,几个人只要用几根木桩,几把榔头,一次能挖掉成堆的土方,工效提高了一二十倍。为了攻克凿岩石的难关,工程领导部门还在工地上推广了“洞室大爆破”的爆破技术,一炮炸石三四千方,工效提高了十多倍。这些高工效的作业法,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关系到霍丘县史河灌区三百万亩农田灌溉的平岗切岭工程,原来估计要有三四年时间才能做完,后来革新了挖土、开石技术,只花一年多时间,工程任务便基本完成了。
发挥公社力量兴建建筑物
淠史杭工程在兴建为数众多的建筑物时,缺乏大批钢筋水泥,各人民公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采用其他办法解决。例如,在兴建一千多处小型建筑物时,他们根据丘陵地区岩石多的特点,建筑物的基础都选建在石岩上,既节省了做基础的建筑材料,工程质量又很好。此外,他们还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发动群众上山开石,搜集家前屋后的废石,用来建造建筑物。即使由国家支持投资的大型工程,他们也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尽量节省资金和器材。史河灌区红石咀枢纽工程的拦河大坝,长五百八十米,高六点五米,按原设计要七千吨水泥。后来,他们改变设计建造沙心干砌块石的溢流坝,结果没用钢筋水泥,这座拦河大坝就被兴建起来了。
淠史杭工程由于从开挖土石方到建造建筑物,都紧紧依靠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节约了建筑材料,也节省了国家大量的投资。已完成的分干渠和分干渠以上渠道,每方土国家补助只占百分之十五到四十,分干渠以下的支、斗、农渠,全部由社队投资举办。国家对建筑物工程的投资也比较少。象龙河口水库及三百多座涵闸工程,国家的投资仅占工程造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淠史杭为大型水利工程如何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渠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增产
经过七年的斗争,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现在,灌区的枯旱面貌已经改变,粮食连年增产。工程在一九五八年动工,第二年就有九十七万亩农田得到灌溉。迄今为止,灌溉的农田已扩大为三百多万亩,分布在六安、寿县、霍丘等六个县的部分地区。凡是用上水的人民公社,渠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增产。据统计,在受益后的六年间,虽然有五年遇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粮食生产一般每年都递增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亩产量已由过去不到二百斤增加到三百五十多斤。许多旱地改种水稻的地区,粮食增产幅度更大,亩产量一般比过去增产两倍左右。寿县保义公社所在地比寿县城墙还高出十二点七米,是出名的高岗地带。一九五九年这里发生了与去年相同的干旱,当时尚未用上灌区水源,这个公社种植的三千多亩水稻,旱得干黄不发棵,社员们用七级水车,二级抽水机,从七里外的安丰塘抽水上岗,忙了二十多天,只抢救了一千二百亩水稻。通水以后,去年的水稻田迅速扩大了五倍以上,全部得到及时灌溉,总产量达到五百二十三万多斤,比通水前较旱的一九六一年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灌区社员到处歌颂淠史杭,他们说:“修了淠史杭,淹死老旱狼,老天不下雨,丰收粮满仓。”
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全面发展
淠史杭工程的兴建,还开始收到多方面的效益。建设水电站的计划已开始实现,在霍丘县城关、六安县木厂区建立发电站以后,已利用廉价的电力加工农副产品,供给照明用电。总长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河道,已可以分段通航。最近两年,仅在开挖的新淠河,船队运载的粮食、煤炭、化肥、竹木以及日用百货等物资就达十五万多吨,城乡物资交流进一步活跃起来,运输费用一般比公路运输节省一半左右。在河道两岸的人民公社各生产队,过去出售余粮,一般要肩挑十多里才能把粮食送到粮站,现在可以把粮食就近交给设在沿河的粮站,节省了大量劳力。在发展水产事业方面,仅在龙河口水库就放养了近亿尾鱼苗,已捕成鱼五十多万斤。此外,淠史杭工程还为不少城镇提供了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今年年底大潜山新河挖通以后,合肥市的许多工厂,从这里可得到充分的工业用水。
这项工程开工以来,虽已取得巨大成绩,但工程中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配套工程,还做得不够;有些完工的工程管理工作还没有跟上去;施工领导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他们正在总结经验,克服缺点,以便更快更好地完成全部工程。


第3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梦想变现实
一九五七年公布农业发展纲要的时候,有的人说:我们这穷岗地经常闹旱灾,每亩要收八百斤,是做梦。可是,去年遭到六十天大旱,平均每亩却收到八百二十四斤。这都是因为有了淠史杭的水。
我们队里的一百八十五亩耕地,田薄、缺水,四口水塘,二十天不下雨,田干,塘也干了。过去遇到大旱,五十多人用七辆水车联接起来,从西大河车水,忙一天,三四亩田才能浅灌一遍水。可是,在新淠河挖成以后,一百多里外大别山上的水就被引到西套岗头上,队里的一百六十六亩水田全部实现自流灌溉,做到旱涝不怕,收成稳定。我们靠着这个有利条件,便安下心来闹高产。我们把能沤上水的田,都沤上了水。有了水,我们还年年扩种红花草,到了一九六三年,除了麦田和只能沤水的低田,有一百三十二亩水田种了红花草。自流灌溉了,用不到人力车水,人力还都用来精耕细作。这样,粮食产量便年年上升。
去年,我们看到水的问题解决以后,生产条件越来越好,贫农下中农便带头添干劲,添措施,超纲要。为了保证精耕细作,农活干得过硬,我们三十个贫下中农分田把口,不按质量干的,返工重来,并相互进行检查督促。这么一来,大家不论是犁田、栽秧,还是薅草、施肥,都没有半点轻忽。队里有三十多亩低产田,一亩只能收三百斤左右,大家怕这些低产田拖生产计划的后腿,还在田里全部踩上绿肥,施了几十窖沤肥,施的化肥也比别的田多,低产田的庄稼就长好了。去年,全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二十四斤,跃过了纲要指标,比没用上淠河水以前增加一倍多。现在,我们西套队的社员信心越来越高,浑身充满干劲,提前做好春耕准备,争取今年亩产达到九百斤,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的建设。 六安清兴公社西套生产队贫农 王家余、崔家德(金申代笔)


第3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再不受老天摆布了
解放前,一到旱天,我们就烧香磕头,向龙王求雨,可是庄稼还是歉收。如今,我们这里有了“九龙治水”,一没烧香,二没磕头,庄稼还是丰收,平均每亩收到五百斤稻子,比过去亩产提高一倍多。
我们这里的“九龙”,不是旧社会老皇历书上所骗人的“九龙”。这“九龙”是淠史杭灌区六安县三八电灌站的九台水泵,利用它把新淠河的水抽到十丈多高,翻上江淮分水岭灌溉我们岗头上的庄稼。自古以来,我们分水岭上岗地,北边用不到流入淮河的大河小沟水,南边用不到流入长江的大湖小溪水,只能靠着几口死水塘种庄稼,个把月不下雨,就睁眼看着庄稼没收成,现在再也不受老天的摆布了。
我们贫农下中农吃尽了旱灾的苦头,一听到修淠史杭的消息,个个都争着挖河。我是快到六十岁的人了,为了要求上堤挖河,还跟干部吵过几场嘴。我说:“我不算老,身体挺硬棒,不比你们年青人差,为什么不让我上堤挖河?”干部拗不过我,只好让我上堤挖河了。我在堤上干了三个冬春,挖土、打夯,样样都干,就是数九寒天,土地上冻,也没松劲。我们队里的几十个社员,个个都象这样猛干。因为我们知道:“要吃果子,自己栽树”,河道挖成了,电灌站才能修起来,岗上的庄稼才能不受旱灾。
六安汪神庙公社木鱼山生产队贫农
张孝元 (何德谧代笔)


第3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咱们船工多高兴
咱今年六十四岁,走淠河,下淮河,到过洪泽湖,漂流了大半生,没想到今天能在大别山下新运河上行船。
在新运河行船,好处可多啦!三百多里航程,河深,水阔,没有浅滩,没有暗礁,不管轮船、木船,白天黑夜,一年四季都能走船。在新运河上不再担心浪扑船翻。也用不着赤脚趟水,下河背縴,可以干脚干手地干活,这是咱们船工多么高兴的事。
解放前,船工的苦处真多。那时,我记得在老淠河走船,因为河道淤塞,河面窄,水流浅,险滩多,一年四季,只能走几个月船。枯水季节,还要赤脚趟水,老船工十有六七得“寒腿病”。现在有了新运河,这些情况都改变了。
咱们这条新运河除了跑几条轮船,还行一百四十多条木帆船。大别山的土特产品,六安专区的粮食,城里的化肥、农药、日用百货,有不少是靠这条新运河运进运出的。这给农村带来的好处太多了。在过去,六安、肥西、寿县大部分农村,离集镇都有十几里,农民兄弟卖余粮、送公粮,都要一担一担靠肩挑;现在,新运河通船了,国家沿岸增设了收粮点,农民兄弟只要把粮食就近送到河岸码头就行了,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
新淠河越挖越远。把大潜山新河挖通了,咱船队就能从六安开到省府合肥市。咱们船工的前程越来越远大了。
新淠河老船工 李开有
(何德谧代笔)


第3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新河的好处说不完
俺们社这几年为挖淠史杭新河出了不少力,也受新河很大益。去年、前年俺这里都遇到五、六十天不下雨的干旱,要不是淠史杭“保驾”,准是个大歉年。这两年都没等“旱老虎”露面,就让淠史杭的水给顶回去了。现在俺这里的稻田,全部是自流灌溉,拿把铁锹上渠放水,缺口开到哪里,水就流到哪里,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丰收。有人说,俺使的是“银河水”流来“金稻子”。这是实话,你看,每到秋收,哪个生产队的打谷场上,不是黄澄澄的稻子堆成山!不光这些,自从挖通新史河,小火轮船从普荫寺一直开到一百多里外的众兴集。听说震丘北干渠上还修了一个水力发电站,俺还没顾上去看。再过几年,渠岸上栽的树长起来,塘里的鱼养大了,那时,“放水不要锹,鱼虾大网捞,点灯不用油,绿树遮船梢”的好景,就真让俺们这里占全了。
俺们的光景好了,农业丰收了,不能忘记党的领导和工人老大哥的支援。这两年俺队余粮比前两年卖的更多了。一九六四年全大队超额完成五十五万斤的粮食交售任务,社员们又自动多卖余粮十七万九千八百斤。俺们贫农下中农社员是:脚踩家门坎,眼望天安门。俺们都在比谁的风格高,比谁对国家建设,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大。俺们去年比,今年还要比! 霍丘唐畈公社唐畈大队贫农 王启宽 (国海、向韬代笔)


第3版()
专栏:

大别山下开新河
——淠史杭水利工程访问记 本报记者 汪伟民 李明回 瘠薄的土地增产了粮食
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
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
淠史杭,这个以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把大别山的水,引进千千万万条渠道里来,浇灌着三百多万亩农田,使这个岗岭起伏、土地瘠薄的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安地委负责同志算了一下账:由于注意边施工、边受益,在过去六年里,尽管五年遭受程度不同的旱灾,淠史杭灌区各社队已经先后为国家增产了二十亿多斤粮食。
六安专署专员告诉我们:六安专区,一九六四年是个大旱年,在七八月份,水稻生长需水时期,这里连续两月未降透雨,各县粮食都减产,以致影响全专区粮食征购任务的完成。但灌区内的社队,由于工程发挥效益,在受旱期间,许多工程先后开闸放水,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要,结果,平均单产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灌区社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出售的余粮部分,就超过了全区征购任务的差额数字。有不少社队,一九六四年卖出的余粮,相当或接近兴建淠史杭工程之前的粮食年产量。
这个易旱地区的灌溉系统,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建设,已粗具规模。从工程示意图上,能看出作为整个灌区的三个主要水系,大别山下的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新河,正象三根粗大的红色箭头,分别伸向淮河和巢湖。而每一条新河两侧,又分出数以千计的支渠、斗渠、农渠……密如蛛网。
大别山的水,正是通过这些成千上万的大小渠道,流入了数百万亩农田的。六年来,流入农田的总水量即达六十亿立方米。 一场治水思想的革命
来自大别山的水,能够按照人们的意志,驯服地流入渠道,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场人对自然界的革命,也是一场人们治水思想上的革命。
有一种说法,认为山区水电站的发电尾水,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排泄,可是农田需水季节却不过四五个月,按照“常规”,毫不浪费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他们最初的规划,灌溉面积只有二百万亩左右。他们眼看着每年大约二十多亿立方米的发电尾水,白白地流入了淮河,同时,也眼看着江淮丘陵地区一千多万亩农田遭受严重的干旱威胁。
是水少吗?不是。大别山是个雨量丰富的地区,山区年雨量一千二百毫米,北麓的丘陵地区年雨量也在九百毫米左右。发电尾水注定要浪费掉吗?也不是。问题在于敢不敢控制利用它,善不善于控制利用它!
修建淠史杭的人们,深入地作了调查研究,他们不仅把淮河水系的几座水库互相联系起来,还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水利资源联系起来统一考虑;不仅以江淮地区今后农业发展为着眼点,还把水的利用放在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进行全面考察。这样,不仅利用发电尾水问题解决了,还把杭埠河的潜力也挖出来了。
这样,在治淮期间兴建的几座水库,原规划灌溉面积只有二百万亩左右,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拉上了长江水系的杭埠河,最后达到一千二百多万亩。前后相比,相差六倍!硬叫水往山上走
治水,是最能考验人们的群众观念的。
有些工程师说得好:在治水中,如果我们能经常考虑到广大群众的要求愿望,理解到农村广大阶级弟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心情,我们就能提出更好的建设方案,并且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方案。
要把梅山水库发电尾水灌溉霍丘县的广大农田,就必须通过一个分水岭。而这个分水岭最低点——平岗,比梅山水库的尾水位,还要高出二十米。怎么办呢?
有些人没有看到群众的力量,更没有理解到平岗以北地区的农民渴望扩大灌溉的心情,因此,不敢发动群众用双手把这个平岗切开,而主张搞电站,提水过岗。这样一来,不仅建设大型电力灌溉站,要花国家五千万元,而且三年内还完不了工。当然,这个眼睛向上,花钱又多,时间又长,建成后灌溉成本又高的方案,群众是不同意的,多数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不同意的。淠史杭工程党委采取了领导、技术人员和工农群众三结合的办法,深入地调查分析各方面情况,最后支持了“硬叫水往山上走”的切岭方案。他们发动群众,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这条长达四华里、切深二十四米的切岭工程完成了。
打通平岗之后,现在,史河灌区的灌溉面积已达八十多万亩,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后,灌溉面积将达三百万亩。指挥部的同志说,当渠水哗哗流过平岗的时候,沿渠社员欢呼雷动,有的兴奋得流下了泪。 灯火辉煌 风帆片片
沿着灌区的公路,许多整齐的渠道,在我们面前展现着:有的地方矗立着小型水电站,有的地方在捕鱼;虽然正在冬修季节,有些渠道放掉了水,仍有些渠道风帆片片,还在发挥航运的作用。
由于淠史杭多方面挖掘了水利资源,这个土地瘠薄的丘陵地区,正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六安县北部的一个集镇——木厂埠镇上,参观了建立在木北分干渠的小型水电站。这里的机关、学校、医院及粮站,入夜灯火辉煌,就是用这个水电站的电照明的。不仅镇上用了电,附近的潘新、木厂两个公社的部分生产队也用上了电。这个装机七十五瓩的水电站,装有三千多盏灯头照明,每天还可以用电加工粮食两万多斤。
潘新公社桂花大队,由于渠道挖通、灌溉及时,他们的粮食单产三年之内提高了百分之八十;去年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已利用的水面扩大到一百六十亩,放养了鱼苗九万多尾;今年他们又用上了电。社员们高兴地说:淠史杭就是好!
现在这座水电站,正不断扩大它的用电网,继续架线,把电送往农村。预计,最近将有五十个生产队可以装上电灯。
正当我们到达六安的这一天,一条通往新淠河的支渠,把来自佛子岭的山水,引进了县城的饮水塘,许多居民都浸沉在喝到了大别山甜水的兴奋之中。原来,历史上一直未根本解决的六安县城的吃水问题,在淠史杭动工不久几年就解决了。 甜头越多 劲头越大
皖西地区人民,兴建淠史杭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当我们参观了一些极为艰巨的所谓“钉子”工程之后,更加深了我们的印象。
在丘陵地区挖渠道,既要劈开山岗、又要填平深壑;有时为了凿进坚硬的岩石,会震破双手。可是修建淠史杭的工人和社员们,意志比石头还硬,五、六尺的钢钎,磨得剩下三尺二尺了,还是继续干下去。他们一锹接着一锹,一锤接着一锤,就这样,一条条渠道挖成了,一座座涵闸造好了。
指挥部的同志告诉我们:由于群众尝到淠史杭工程带来的甜头一年比一年多,所以他们兴修水利的劲头,也一年比一年大。近两年来,灌区群众每年都纷纷争着要求增加工程任务,而且一旦接受任务,完成得就特别快。
我们来到当前正在施工的汲东干渠工地。这是今年度工程的重点工地。在这里,我们本来想看一下千军万马的场面,可是来了一看,却寂无一人。一条整齐的渠道在伸展着,这条长一百多公里的汲东干渠,已经根据设计标准基本完成了。
指挥部的同志介绍说:“汲东干渠工程曾经停止建设了一个时期,但近两年,汲东地区农民看着左边的澧东分干渠、右边的淠东分干渠,都陆续渠成水通、连年丰收,迫切要求继续施工。去年秋天,一听说要修建汲东干渠的时候,这个地区的干部社员,老早准备了工具器材,在工地搭好了工棚,秋种一结束,大队人马即赶赴工地大显身手。指挥部原计划动员五万人上工,实际却上了八万人;整个工程土方任务三百六十万立方米,计划一九六五年春耕前完成,可是他们挖的挖,挑的挑,快马加鞭,在春节前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从群众这种积极兴修水利的劲头中,我们看到:灌区人民已经把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和淠史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附图片)
汲东干渠的潘家楼切岭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田 准摄
史河灌区渠首红石咀枢纽工程全景 田 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