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少数民族革命舞蹈的大发展
胡果刚 徐尔充 周威仑 来自生活和斗争的舞蹈
去年年底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是我国有史以来
的第一次盛会。它具体地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成果。
从演出的八十多个歌舞节目中,可以看出: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毛
主席是最突出的主题。许多节目,都充分地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对党、对领袖发自内心深处的无限崇敬与热爱,以及在毛泽东思想和三面红旗光辉照耀下欢欣鼓舞、奋勇前进的精神状态。
表现各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生活、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的歌舞节目,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各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兴旺和团结进步的大好景象,使我们从中看到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在闪闪发光,社会主义新生活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在迅速成长。
在表现各种劳动和欢庆丰收的歌舞中,展示了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表现了他们奋发图强、干劲冲天、依靠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战胜一切困难的无比自豪和愉快心情。
在表现忆苦思甜和各族民兵的歌舞中,反映出了我国各族人民在国内外阶级斗争复杂的情况面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他们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对青年人进行了生动的阶级教育。透过这些反映各族民兵生活的舞蹈,使我们看到了一幅全民皆兵的巨画;看到了“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雄气概;看到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在实际斗争生活中所发挥出来的强大威力!
文艺本来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舞蹈起源于劳动和战斗,并直接服务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从这次观摩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劳动人民掌握了文艺武器之后,他们在艺术创造上的无穷潜力,就得到了多么巨大的发挥。他们那充满了社会主义精神、饱含无产阶级感情、具有丰富生活内容和多样民族民间艺术风格的舞蹈创作,使我们许多专业舞蹈工作者的作品为之相形见绌。这些业余的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好的舞蹈作品来呢?
第一,他们之所以从事文艺活动,除了把它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需要,达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
第二,他们自己是真正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分子,他们本身就具有新英雄人物的思想和品质。他们最熟悉和了解新英雄人物的行为和性格。他们能以最生动的语言,最典型的姿态,来塑造英雄人物。
第三,他们最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对艺术的喜好。他们也最善于掌握和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形式,去表现社会主义的生活内容。他们没有脱离本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但又能根据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需要,去改造原有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并能从其他民族艺术中吸取有利于表现生活内容、为群众能接受和喜爱的东西,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艺术,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的音乐舞蹈艺术。
出社会主义之新
这次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节目都运用了民族的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的内容。在贯彻执行党的推陈出新的方针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推陈出新,是要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之陈,出社会主义之新。它首先要求传统艺术在思想内容上进行革命。我国各民族都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中虽然有一些节目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主主义思想,如有的表现了反压迫反奴役的斗争精神,有的表现了质朴的劳动生活,有的反映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但由于舞蹈艺术在反动阶级统治下,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很深,所以许多节目都是和传播宗教迷信、歌颂封建贵族、宣扬落后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健康的爱情生活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如何使传统艺术推陈出新,是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进一步推动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次观摩演出会的巨大成就,是它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文艺方针,对民族遗产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大胆的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传统形式以革命的内容。这些节目歌唱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各族人民,使舞蹈艺术发挥了“兴无灭资”的战斗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性质,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新文艺。
传统艺术的推陈出新,是一件全面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思想内容的革命,随之而来的还要求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工作者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从演出的八十多个节目来看,绝大部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是相适应的,也就是说这些经过不同程度革新和发展的传统艺术形式,基本上完成了表达社会主义新内容的任务。这次观摩演出,在艺术革新和创造性地发展民族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上,有以下几种作法:
一、以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与从现实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出来的舞蹈动作相结合,来表现革命的新内容。语言是构成民族特性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民族形式的一个标志。在舞蹈艺术中,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特别是那些“基本词汇”和组织动作的方法和韵律,是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以这些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东西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再同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动作相结合,使二者的舞蹈风格融合在一起,来表现新的生活,自然就具有民族风格。《读报组老人们》《草原女民兵》《彝族女民兵》《春插》等节目都是根据这种方法创作的。这几个舞蹈中的基本步伐和一些基本动作,以及这些动作的韵律,如《读报组老人们》中的动肩,《春插》中手的摆动等等,都是各民族所特有的。而劳动、练兵、打野猪、插秧等动作,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根据本民族舞蹈的结构方法、表现方法提炼出来的,是民族化了的,和整个舞蹈的风格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形式。
二、在民族民间原有的舞蹈形式或舞蹈节目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或改变其主题思想,或增加新的内容,使它成为表现新内容的新形式。在各民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中,流传着不少具有民族特点、为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和传统节目。如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锅庄”、“弦子”和朝鲜族的“顶水舞”,赫哲族的“天鹅舞”等。在这些传统形式和节目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使其具有新的内容、新的风格、新的气质,是本民族人民最熟悉、最能接受的。在这次观摩演出会上,有许多节目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改编创作的。例如蒙古族民间舞“安代”,本是一种表现一般欢快情绪的舞蹈,据说很早还和宗教迷信相联系。但是,这次演出的“安代”,已经改变了原来的主题,表现了人民公社社员们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获得大丰收,送出最好的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欢乐场面。又如《顶水抗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利用了原来“顶水舞”的形式,发展创造出来的。舞蹈表现了朝鲜族妇女在抗旱斗争中的英雄性格,因此不但突破了“顶水舞”的形式,丰富了朝鲜族舞蹈的语汇,甚至改变了朝鲜族民间舞的气质,赋于它新的时代精神。又如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锅庄”、“弦子”等,随着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随着生活的发展,不仅这些传统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有了本质的变化,就是舞蹈动作本身也有了发展。原有民间舞中那些躬背哈腰、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的形象,变成了昂首阔步、嘻笑颜开的姿态。而且,为了表现新生活、新人物的需要,从新的劳动生活和新的人物的姿态中,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新的舞蹈动作,充实和丰富了原有的语汇,创作出了象《丰收舞》《欢庆牧业丰收》《织氆氇》等民族的新的歌舞艺术形式。
三、从表现本民族的现实斗争生活出发,同本民族的其他艺术相结合,创造民族的新舞蹈。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没有留下或只留传下极少的民族舞蹈,但随着各民族文化生活的蓬勃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的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众,往往要求用舞蹈艺术来表现本民族的生活和斗争。于是,他们借鉴了其他民族舞蹈艺术的经验,从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出发,和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了崭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的生活内容。这次会演中的布依族舞蹈《绣幅人民公社好》就是这样形成的。布依族传统的舞蹈是很少的,解放后,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布依族的青年们吸收了传统舞蹈动作,创造了反映民族生活的生产舞、花帕舞、挖煤舞等。这次演出的《绣幅人民公社好》,就是在生产舞、花帕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舞曲则是根据布依族民歌《茨藜红》编成,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的舞蹈形式。回族的舞蹈也比较少,原来的舞蹈素材,远不能满足表现现实生活的需要。于是,他们根据回族人民在汹涌的黄河上的斗争生活,创造了充分展现回族人民的斗争性格的《黄河船夫号子》;根据回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创作了《送粮路上》和《枸杞红了》,从而发展了回族舞蹈艺术。
但是,在少数的舞蹈节目中,也还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不统一、不适应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形式的发展跟不上内容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革命内容的充分表达。例如,在个别节目中,为了保持传统的形式和原有的风格,使作品不能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形式,发展新的风格,而是迁就了传统形式和原有的风格,使内容表现得不够明确有力,甚至看不清楚。个别的节目形式和内容结合得不紧密,往往只在节目的开始,或在歌词中表现了新的内容,没有将新的主题贯串在整个节目中,同舞蹈的情节、舞蹈动作取得有机的联系,因而内容和形式之间形成了游离状态,不能更形象更有力地表达内容。我们觉得,应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这种矛盾现象。从文艺发展的过程来看,形式的变化,往往落后于内容的发展。社会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促使文艺上新内容的不断出现,这种内容要求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总是需要一个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新的内容和旧形式之间的矛盾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在艺术作品中,虽然是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反过来又给予内容以很大影响,它不是促进,就是限制内容的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要求,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因此我们对那种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的现象,一方面要看它形成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尽力促进旧形式的改造和革新,使它尽快地和革命内容相适应,更好地表现革命的内容。
沿着工农兵的方向提高
社会主义的文艺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工农兵群众的业余文化艺术工作搞好。因此,推动和发展群众业余文艺工作,是当前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着这样重大的革命任务,专业文艺工作者应该加速自己的革命化、劳动化,满怀热情地同劳动群众相结合,把关心业余文艺,辅导业余文艺当作一种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这次会演出现了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就是会演中的绝大部分节目,大都经过了专业文艺工作者不同程度的辅导加工。前面所列举的许多优秀舞蹈节目,它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劳动群众的天才创造,但也不能忽视专业工作者在辅导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有不少舞蹈经过辅导之后,一般地说,节目的思想性比原来有所提高;节目所反映的群众生活和斗争的内容,比原来的突出了些、集中了些。
《读报组老人们》的加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这个原来只表现几位老人积肥过程的舞蹈,经过辅导,加进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老人读报和在劳动中互助的细节,便使这个舞的主题思想得到了提高,也更为鲜明。在动作上,将突出老人性格的捋须攀肩的动作,和劳动的动作融合在一起,就使老人们的乐观主义的气质和对新生活热爱的感情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专业人员在进行这些加工时,并没有脱离原舞质朴的风格,使节目很容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织氆氇》也因为在专业人员和业余演员共同加工的过程中,增添了回忆对比一段,才赋予这个舞蹈更深刻的思想内容。《顶水抗旱》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无论在创造典型环境,扩大朝鲜族民间舞的表现力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增加了一位妇女中暑晕倒,不愿喝一滴水的细节和最后大家继续奋勇前进的场面,更使舞蹈中的革命思想得到了有力的表现。《丰收舞》经过专业人员对原舞的精心剪裁和增加一女孩拾拣青稞穗的结尾处理,使舞蹈的气氛和内容有了加强。
参加这次会演的许多专业人员,在工作上取得的经验,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要有老老实实向群众、向生活学习的态度;对群众作品任何方面的加工,都必须经历一段深入生活、提高思想、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例如:《顶水抗旱》的辅导人员,在接受任务时,不是考虑对节目马上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而是首先深入到旱情最严重、抗旱斗争最艰苦的三合生产大队去,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通过“三同”,知道了在抗旱斗争中的情况,特别是有的妇女因为长途顶水,脖子肿了仍旧坚持斗争的生动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她,使她深刻地体会到“一滴水就是一粒粮食”的含义,才可能充满激情地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那样感人至深的场景和细节。
第二、在辅导加工过程中,要能够走群众路线,一切工作都要通过和群众共同商量、共同试验来完成。《织氆氇》中那段“回忆对比”,就是辅导人员和群众一块听了一位翻身奴隶的诉苦后,带着被激起的满腔仇恨,经过研究、试验加上去的。《黄河船夫号子》的全部动作,几乎都是通过辅导员的启发,由船工们提供的。这就充分证明,群众不但有着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也有着很高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不依靠他们,不看重他们的创造,便会一事无成。
第三、要听党的话,按照党的指示办事。这次会演中的许多优秀节目都经历了多次的修改。而每次修改,得到了党的具体指示,因此保证了节目一次比一次改得好,保证了它的政治方向更为明确。
我们要想进一步推动群众业余舞蹈活动,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舞蹈艺术,就必须认真地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向生动活泼的群众文艺学习,同时,按照毛主席所教导的: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


第6版()
专栏:书评

山鹰意气高
——《阿尔巴尼亚现代短篇小说集》读后
张铁弦
自从阿尔巴尼亚建立人民政权后,二十年来,文学艺术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许多优秀的诗歌、小说作品相继出现。近年来,我们不仅读到《他们不是孤立的》(斯巴塞)和《丹娜》(吉亚泰)等著名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到阿尔巴尼亚的短篇创作。去年十一月,在中国人民和阿尔巴尼亚人民一道热烈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二十周年的时候,又有一本新的《阿尔巴尼亚现代短篇小说集》送到读者手中。
这本小说集收有当代作家吉亚泰、斯巴塞、舒特里奇、穆萨拉伊、萨科等十二位作家的十三篇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首先引起读者兴趣的是穆萨拉伊的短篇《那就是我,乔博·拉布西》。小说的主人公农民拉布西曾经是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战士,但解放后不久,因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一度迷失方向。后来由于集体的帮助,他开始觉悟,回到家乡重新参加劳动,终于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名突击手。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不仅展现了阿尔巴尼亚解放后农村、城市的新面貌,同时也描述了一个旧农民的转变过程。我们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阿尔巴尼亚农村合作化时期两条道路的斗争。
诗人舒特里奇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也很显著。他的著名短篇《乔治·戈莱米一生中最后的日子》把我们引向将近五百年前的历史时代。作家根据文献材料,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戈莱米的光辉事迹。一四六八年一月阿尔巴尼亚的伟大英雄乔治·斯坎德培逝世后,他的岳父乔治·戈莱米成为他的光荣事业的继承者,继续抗击土耳其侵略者。戈莱米团结着阿尔巴尼亚的爱国力量,不断地打击了残暴的苏丹军队。
乔治·戈莱米在战斗中永远是充满信心,指挥若定,在任何艰险的情况下,总是勇往直前。他对战友们表现真挚的敬爱,而对叛徒,则怀着切齿的痛恨,分清敌我,大义凛然。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诞生以后,阿尔巴尼亚的人民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一九四一年——一九四四年间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阿尔巴尼亚现代小说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许多作家写出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这本小说集所收吉亚泰的《突围》就是充满战斗气氛的作品。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一支游击队的活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大队政委彼尔拉特·哈依达里。年轻的政委彼尔拉特勇敢、坚定,对人民解放事业抱着无限的忠诚。他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并且知道为什么目标而奋斗:“人的最大的兴趣和幸福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即使这个斗争需要他作最大的牺牲,甚至牺牲他的生命。”
二十年来,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劳动党和恩维尔·霍查同志的英明领导下,以山鹰般的雄姿,意气风发地建设着自己的国家。阿尔巴尼亚人民居安思危,时刻都没有放松对敌人的警惕。因此,捍卫祖国、保卫革命果实成为阿尔巴尼亚现代小说的重要主题。作家扎洛什尼亚的短篇小说《兵役证》便反映了这一主题。老人萨柯·班都不但是劳动能手,而且是射击能手,曾在边防地区打中特务头子的脚踝[huái 淮],活捉了他。萨柯珍惜着自己的光荣斗争历史,当军部规定逾龄者交回兵役证时,他向当年的战友吐诉了自己的心愿:“我希望只要我有一口气,还活着,党和政府就正式把我当作他们的士兵。……”老人萨柯的这番话表白着阿尔巴尼亚千千万万爱国志士的赤诚和雄心。
通过作品中的这些英雄人物,我们又一次看到在阿尔巴尼亚国土上,正有无数的彼尔拉特、戈莱米、拉布西、萨柯,他们正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高举革命红旗,继续向伟大的目标迈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