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专业化和协作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季崇威 李岚清 罗精奋
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
建国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的程度,也逐步提高了。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例如,汽车拖拉机工业、航空工业、机床工具工业、仪表工业、塑料工业、化学纤维工业、石油勘采炼制工业……等等。许多工业部门的部分企业,已经按照产品对象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其中少数企业已经按照零部件或工艺阶段的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近几年来,设备修理和工模具制造等专业化工厂,也逐渐增多起来。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有了广泛的发展,除了在物资供应上已经比较普遍地组织了定点供应之外,企业之间的生产、工艺上的固定协作关系也越来越多。例如,我国自己制造的大型氮肥设备,就是由几十家工厂协作配套生产出来的。上海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三轮卡车,是由七十八家工厂提供零部件和配件,共同协作配套生产的。实践经验证明,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越性是非常显著的,发展专业化和协作给整个国民经济和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果。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主要是:
第一,劳动生产率高。专业化的工厂,由于产品品种比较单一而产量较大,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工具,组织流水作业,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节省因品种规格常变而重新调整设备的时间,可以达到较高的工时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例如,上海民华电线厂,一九六○年以前,生产橡皮线、铜线、铝线等多种电线,每人年产量只有九吨;一九六一年改为生产铝线的专业厂以后,每人年产量提高到二十七点四吨。
第二,技术提高快,产品质量好。专业化的工厂生产较为单纯,容易掌握技术,如专门进行热处理的上海机械厂,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较低,但可以处理质量要求很高的冷轧辊、各种齿轮,产品质量较有保证,技术水平提高也快,迅速培养了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人。
第三,原材料的消耗少,成本低。专业化的工厂,由于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就可以大大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例如,沈阳标准件厂采用冷镦工艺生产螺钉、螺帽,材料利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而一般机械厂用切削方法自制螺钉、螺帽,材料利用率仅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沈阳第一机床厂过去自制一把双口搬手,成本为五十六元,而专业化的工厂制造的这种搬手,每把售价只有七元。
第四,品种增加快,便于实行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专业化的工厂生产的产品对象比较单纯,便于向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发展。增加新的品种、规格时,设计、试制、改装设备等工作都比较容易,新产品的发展可以大大加速。例如,上海华生电机厂,过去生产发电机、电动机、电风扇等多种产品,领导精力和技术力量分散,每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很少,质量下降,销路呆滞。经过调整,改为专门生产电风扇以后,电风扇的品种规格在系列化的基础上,由五、六种增加到二十多种,花色和质量也有很大的改进,现已大量出口外销。而有些大型的“全能”机械厂,由于什么零配件都自制,工艺样样俱全,每增加一种新产品,需要调整成千道工序,发展新品种就非常困难。
第五,企业管理水平容易提高。专业化的工厂规模一般比较小,生产比较专一,职工人数也少,企业领导干部容易接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都易于深入,管理水平提高较快。而“全能”厂则由于规模庞大,部门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导人员样样都要管,常常顾此失彼,不易管好。
第六,建设快,投资省,便于大中小型工厂相结合,合理布局。专业化的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和工艺,辅助生产、附属生产和供应服务机构都可减少,能够节约厂区面积,缩短厂内运输路线,减少仓库、输电、供水等设备。由于职工人数较少,生活福利等设施也比较简单。所有这些,都将大大节约建设投资,缩短建设时间,更快地发挥投资效果。并且可以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和国防战略的需要,分散布点,贯彻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的方针。
专业化和协作的优越性虽然十分显著,但是,目前我国工业专业化和协作的程度,总的说来,还是比较低的,还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专业化和协作原则的不合理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工业部门,特别是机械工业、轻工业、化学工业中,许多企业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互相重复,以致一个企业生产不少的品种,而整个行业生产的品种却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机械工业中的“全能”厂很多,大多数的机械厂都自己搞铸、锻和热处理,不论大小零件,甚至螺钉、螺母、商标等等,都要自己制造。不论大中小型企业,大多有自己的设备修理、工卡模具制造和理化试验的力量,但又往往是设备工种不能配套,技术不专一,水平不易提高,不能满足本身需要,成为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少修理厂要自己制造配件。各个企业都认为自己的力量单薄,都想增加设备、人员,而不愿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协作来解决问题。有些企业虽在同一市内,甚至只隔几条马路,只隔一堵墙,也“老死不相往来”,各搞一套,互不协作。上述情况发展的结果是:产品的新品种不易增加,质量不易提高,新技术、新工艺不易迅速地大量采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企业管理精力分散,管理水平不易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浪费大,建设时间长,妨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应当看到,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将越来越密切。这是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就能使工业生产得到多快好省的发展;忽视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不去组织或阻碍专业化和协作,就会使工业生产的发展少慢差费。因此,专业化和协作是如何正确地贯彻执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重大的方针政策性问题,而不只是一个如何具体组织生产的技术性问题。
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使我们有可能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计划有组织地迅速发展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各自为政”,“各搞一套”,“大而全”,“小而全”,不愿专业化,不肯协作,是违反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和现代工业发展规律的,是由于分散主义、本位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所造成的。我们应当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反对分散主义、本位主义、教条主义,革“大而全”、“小而全”的命,把我国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进行革命性的改组,迅速地转上专业化和协作的轨道。
几 种 主 要 的 专 业 化 形 式
工业生产专业化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向前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方面是原有工业生产部门和企业日益分解,新的工业部门和新的企业日益增多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业产品品种逐步扩大和集中生产的过程。因此,专业化的程度和形式,必须根据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工业发展水平来确定。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组织专业化和协作,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一)进一步实行产品专业化。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实行了按产品大类或者种类的专业化分工。但是,这种专业化的分工还是比较初步的。今后需要在全行业统一规划下,进一步按产品类型,即按产品的具体品种或规格分工的专业化,以改变目前在同一产业内,各个企业生产的品种规格相互重复的状况。有些企业产品品种过多或生产条件不好的,应当分一部分品种出去,由其他企业生产;同时指定若干企业生产有些重要的缺门和“短线”品种。产品专业化向更细的方向发展,可以带来比较显著的经济效果。例如,北京塑料总厂一九六四年将全市塑料制品工厂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调整产品方案之后,原有七个厂生产塑料雨衣,现在专门成立了一个雨衣厂;宣武塑料厂原来生产三十四个品种,现在只生产六个品种了。通过调整,全行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后,产品品种增加百分之二十,生产能力提高百分之五十。
(二)零部件专业化。在机械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中,应当把“全能”厂中的零部件生产逐步拿出来,按照产品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组织若干专门生产零部件的工厂来制造,使主机厂和制造零部件的工厂组成一个协作配套的生产体系。这样做不但便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使主机厂腾出力量来扩大主机的生产能力,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有些原来独立生产成台产品的同类工厂,在工业公司或总厂的领导下,也可以改组为按零部件分工进行生产。例如,上海重型机械公司所属的四个低压阀门工厂,原来是按产品口径大小分工,各厂都有相同的工艺过程,生产效率较低。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将它们组织成为联合工厂,由其中的一个工厂集中铸造阀门的毛坯,两个工厂分别加工阀杆、阀座等零部件,一个工厂进行装配。改组后的第一个月,生产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五十,零件合格率从百分之九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生产周期也大大缩短,同时还进行了产品系列化和零件标准化的工作。
(三)工艺专业化。在机械工业中,铸锻、冲压、机械加工、热处理、电镀等相同的工艺过程,都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工艺技术。建立专业化的工艺加工厂,采用高效率的设备,进行大量生产,比在各个工厂分别设立这类车间来进行加工,更加能够保证质量,更加经济合理。现在我国机械工厂中,按照工艺阶段分工的专业化工厂还不太多,多数机械厂都自己进行全部的工艺加工。今后需要逐步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对现有工厂中条件较好的铸锻车间,应当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组织它们承接协作加工任务,或将它们独立起来,扩大为专业化的铸造厂和锻造厂,为其他协作企业服务。有些工厂的条件过差的铸锻车间,可考虑停闭或裁并。铸锻、冲压、热处理、电镀等工艺加工,一般适宜于按地区组织专业化和协作体系,其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如大型、精密铸锻件、技术要求很高的热处理等),则宜于由主管部门组织跨地区的协作。
(四)设备修理工作专业化。目前我国工矿企业机械设备的修理工作,大都是由本厂矿自己设立的修理车间,或工业管理部门自己设立的修理厂修理的。由于每个企业都拥有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设备,这些设备全部由自己修理,就必须设置庞大的修理机构,拥有各种复杂的修理机具和各种修理技工。这样,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投资大,设备利用率低,而修理的质量往往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修理费用非常昂贵,修理任务还常常不能完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逐步实现修理工作的专业化。在一个部门或地区内,有些专门设备的修理工作,可以成立若干专门的设备修理工厂。有些通用设备的修理工作,可以组织公用的修理网点。当前,首先要把许多部门、企业都拥有的通用设备,如汽车、锅炉、机床、仪器仪表等的修理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分别建立各种专业的修理网点,如汽车修理公司、锅炉修理公司、机床维修站等,为各个企业服务。今后,有些专门的、精密的设备,如地质探矿机械、光学仪器、高级精密机床等,还应当考虑将制造同修理结合起来,由制造厂负责为用户技术服务,或设立维修点,实行包修制度。
(五)工模夹具制造和其他辅助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使用着大量的工模夹具,特别是能够保证高度生产效率的专用工模夹具。显然,这些工模夹具如果由需要它们的工厂自己制造,往往只能用通用的设备和比较落后的工艺加工方法,不但很不经济,而且往往不能保证质量和满足需要。由于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工作的发展,现在不但那些通用的工模夹具,可以由专业化的工具厂集中进行大批的生产,即使专用的工模夹具,也可以由专业化的工具厂生产标准化和系列化的元件(如标准化和系列化的工具本体、柄、座、动力头等),然后进行装配。这种由专业化的工厂制造的用标准化和系列化元件拼装起来的专用工模夹具,不但制造成本低,而且当生产的产品变更时,这些工模夹具的大部分元件仍可进行改装和利用。此外,工业生产上需要的煤气、氧、氢、乙炔、蒸气等动能,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最好设立集中的生产和供应中心,这比分散由各厂自己进行小量生产,要经济合理得多。
从各方面加强企业间的协作
协作是把有关的专业化的工厂组成有机生产体系的基本方法。工业生产专业化越是发展,协作关系就越加密切,企业之间就越要进行广泛的协作。协作组织得好,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协作组织得不好,专业化生产发展就要受到妨碍,它的优越性也不易体现。
组织工业生产的协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工作。为了正确地组织和处理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解决一系列的具体问题。
首先,应当有领导地进行协作的组织工作。协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那些同生产某一类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化的工厂,或同综合利用资源密切有关的专业化的工厂,可以通过主管部门或地方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统一领导下,相互协作,进行生产。制造一种产品需要建立的协作关系,往往十分广泛。不但需要行业内的协作,也需要行业外的协作;不但需要地区内的协作,也需要地区外的协作。而且有不少协作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同许多不同部门工厂的产品有关。这就需要在属于不同部门或工业公司的有关协作厂之间,组织和建立固定的协作关系。此外,在制造企业和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之间,对于那些经常而大宗需要的物资,可以实行定点、定量供应,以便使生产原材料的企业的生产计划能够稳定,使其生产的原材料的规格品种能够更加切合需要,减少加工留量,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节约。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建立以后,最好不要轻易变更。如果旧的协作关系必须变更时,也应当建立新的协作关系来代替。这是保证相互协作的工厂的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协作关系能够正常维持的重要条件。
其次,相互协作的工厂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应当协调衔接。国家在确定了某一种主要产品的发展规划后,同生产这种产品有关的协作厂,都要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否则就会出现协作厂的生产能力不平衡,而使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不去。同生产某种产品有关的主要协作厂的协作任务,应当列入国家计划,以便使这些厂能够取得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以保证协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零部件和工艺协作厂,应当根据主机厂的生产进度,来安排生产作业计划,做到彼此衔接,协调一致,保证主机厂的均衡生产;同时,主机厂也应当建立协作零部件的正常周转储备,以保证生产能连续不断地进行。
第三,为了保证协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除各协作企业在计划上的衔接以外,在属于不同经济核算单位的协作企业之间还应当签订经济合同。在合同中要具体规定协作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价格和交货期限等要求,并明确双方应当承担的义务和经济责任。协作双方通过执行经济合同,来保证协作的具体要求能严格地执行。
第四,协作企业之间要在技术上相互支援和帮助。应当更多地帮助那些生产技术上比较落后的协作厂,革新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例如,洛阳砂轮砂布厂原来是一个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较低的小厂,自从同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建立固定协作关系以来,这些工厂帮助洛阳砂轮砂布厂解决了破碎机、震动筛、对滚机等十三台设备和加工砂轮的模具一百五十多套,大大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原来不能生产的砂轮现在能够生产了,扩大了同上述工厂的协作品种,漆砂布等产品的质量还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洛阳针织厂刚同洛阳拖拉机厂建立协作关系的时候,生产的棉滤芯达不到要求;后来拖拉机厂抽出了两名技术人员帮助他们革新了绕线机等设备,产品质量很快赶上了上海的先进水平。
关键在于思想革命化
从“各搞一套”、“互不协作”、“大而全”、“小而全”,走向专业化和协作,这是工业生产组织上的一次大革命。为了很好地进行这一革命,必须使人的思想上革命化,同时,在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上、规章制度上、技术上进行革命。
首先,要在所有工业领导部门和企业干部中,树立走专业化和协作道路的思想,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贪大求全,把企业规模搞得越大越好,不愿意按专业化的原则进行扩散和一分为几;只图自己方便,不顾国家整体利益,总想本企业、本部门、本地区自己成套,不愿意也不相信同外单位协作;不愿意为别人服务,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愿意搞制造,不愿意搞修理;愿意生产成台主机,不愿意只生产零部件和配件,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实质上是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狭隘落后思想的反映,是从本位主义、分散主义、教条主义根子上来的。为了克服这些思想,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用摆事实、讲道理、开展辩论的办法,使大家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思想,使有关干部在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都能坚持推行专业化和协作的方针。
其次,要在工业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上进行改革,在集中领导下,统一规划,进行生产的调整和改组。要打破部门界限和地区界限,对现有企业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必要的改组,确定每个工厂专业生产的方向;有些“全能厂”应当逐步“扩散”或“一分为几”,走“小而专”、“中而专”的道路。凡是本厂制造不够合理的零部件,就应当拿出来交给专业化的工厂生产;有些生产条件太差的小厂,可以适当合并,组成专业化的工厂;有些设备技术条件过于落后、可以用协作生产来替代的车间,应当撤销;在有些企业之间应当进行设备和人员的调整,等等。所有这些调整和改组工作,在多头多级的分散领导的管理体制下,是难以顺利实现的。因此,应当加强工业管理体制上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有些行业中可以考虑组成工业公司(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以利于进行全行业的调整和改组工作,更好地组织专业化和协作。
再次,要改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例如,(一)改进计划和投资分配办法,在安排计划和分配投资时,对那些超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范围而为几个部门服务的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的工厂,有关领导部门要加以扶植和归口管理。(二)在基本建设制度上要有相应的措施,严格限制那些“大而全”、“小而全”的工厂的建设。在建设工厂时,要对可能利用的协作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制订工厂的设计时,要认真地考虑专业化和协作问题。(三)改进物资分配方法,要把那些工艺加工和服务性质的中小型专业化的工厂所需的原材料,列入物资分配计划,不能让它们长期依靠“带料加工”和“七拼八凑”来维持生产。(四)在税制上,要鼓励专业化和协作生产,对那些协作生产的零部件和工艺加工,尽量采取低税或免税政策。(五)在价格管理上,要建立对专业化工厂的协作产品和工艺服务的价格管理办法,避免协作产品利润过大、价格过高等不利于协作的现象。
最后,高度的生产专业化,必须以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为基础。在推行专业化的同时,应当大力进行产品设计的革命,逐渐做到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以便在专业化的工厂中,生产属于同一品种的成系列的零部件,供应各个主机厂,组装多种多样的产品;并使专业化的工厂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专用设备,为转向大量流水生产创造条件。同时,在推行专业化的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工厂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以便充分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


第5版()
专栏:

在商业工作中能否说人的因素第一?
杨春旭
有人说,在商业工作中,不应当说人的因素第一,而应当说物的因素第一,即商品第一。理由是:“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即来”。群众到商店是买东西或者卖东西的,并不是来看人的,为什么说人的因素第一呢?还有人进一步说,人的因素第一,在军队是适用的,到了商店就不适用了。理由是,军队是打仗的,革命的人去消灭反革命的人,一清二楚,是人的因素第一;商店是买卖商品的,要靠商品,靠物资,不能靠人,怎么能够说“人的因素第一”呢?“放在第二也就满够了”。这些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对。无论是生产、流通以及一切经济生活方面,人的因素总是第一位的。为什么呢?
首先,商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生产出来的。没有人的劳动,没有工人和农民的生产活动,就没有物质财富,就没有商品。因此,在生产领域,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其次,商品是“死”的,它没有脑,也没有腿,既不会思考,又不会走路,不能自动地流通。商品从农村流到城市,从城市流到农村,从这个地区流到那个地区,从那个地区流到这个地区……,都要靠商业工作者和运输工作者的劳动。否则,商品就不会流通,也谈不到什么商业工作。因此,在流通领域,人的因素也是第一位的。
再次,社会主义商业工作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不是商品本身搭起来的,商品本身不可能起到桥梁作用。这个桥梁是由数百万商业工作人员组成的,这是一座“人桥”,不是商品桥。是的,顾客到商店是买东西或者卖东西的,不是来看人的。可是买和卖是一种交换行为,是人和人发生关系。解决商品流通问题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业工作人员。只有通过商业工作者的桥梁作用,才能够解决商品流通问题。从现象上看,好象真是“货叫人点手即来”,商店里来了好商品,顾客就会来购买的。“好商品是吸引人的”。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商店的好商品是怎样来的呢?首先是生产者把它生产出来,然后是商业工作者把它采购回来,摆在货架子上,这时候才能够吸引顾客去买。广东的香蕉虽然好吃,如果不把它调运到北京市的食品商店,仍然放在广东省,是不可能把北京的人“吸引”到广东省去的。有人会说:“你错了,广东的香蕉虽然不能把北京的消费者吸引到那里去,但是它可以把北京的商业人员吸引到那里去。这不就是什么地方有商品,就到什么地方去采购吗?这不就是商品牵着人的鼻子走的吗?”这种说法有片面性。广东的香蕉所以能够吸引商业工作者去进行采购的主要原因,一是广东的香蕉生产者要求卖出香蕉;一是北京的消费者要求买到香蕉。如果广东人不愿意卖,北京人又不愿意买,试问:香蕉的吸引力又怎么能够表现出来呢?“什么地方有商品,就到什么地方去采购”,这句话没有错。它的意思是指到生产者卖东西的地方去买东西。由此可见,吸引顾客的首要原因不是物,不是商品,而是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辛勤劳动的商业工作者。商品和商品本身既不能互相吸引,更不能“牵着人的鼻子走”。商品是死东西,如果没有商业工作者的桥梁作用,它是寸步难行的,至于“货叫人点手即来”,那就更谈不到了。
最后,要办商业就不能没有商品,这好象军队打仗不能没有武器一样。武器要好些,商品也要好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商店能不能办好,首先是靠人,其次才是商品。商品是一个重要因素,绝对不能忽视,但是,它同人的因素比较起来,却只能居于次要地位。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小米加步枪”的革命军队,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反革命军队,这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伟大胜利。同样,在商业工作中,那些商品条件相同的商店,有些办得很好,受到群众欢迎,有些办得不好,不受群众欢迎,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下一盘棋,一胜一败,一赢一输,双方的棋子同样多,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呢?关键在于人的运筹谋划,在于人是否想得深,看得远,走得稳,打得准。否则,“一步差,步步拉”,或者在关键时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也好象一盘棋,各种各样的商品也好象各种棋子,商业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调度商品也好象是下棋一样,这里面大有文章,情况比下棋要复杂得多,能不能把生意做好做活,决定于商业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收购、销售、调运、储存、价格掌握、市场管理、经营方针、经营方式和经营作风等等,全都要人来掌握。
由此可见,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经济研究》、《新建设》、《学术月刊》、《中国经济问题》发表文章
继续批评杨坚白等同志的“生产价格论”
最近,《经济研究》、《新建设》、《学术月刊》、《中国经济问题》等杂志相继发表了十余篇文章,批评杨坚白、何建章等同志提出的“生产价格论”。《学术月刊》编辑部还邀请部分经济工作者举行座谈会,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具体事例批驳“生产价格论”。这些文章指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生产价格,如果实行“生产价格论”者的主张,就必然以追逐利润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取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能以追逐利润为目的
恽希良在《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什么生产价格》(《经济研究》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没有形成生产价格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存在什么生产价格,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生产价格的同志,是为提高利润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寻找理论根据。如果以生产价格作为社会主义价格的基础,以利润作为评价经济效果的最重要标准,一切指标都为利润指标让路,那么,追求利润就实际上变成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会把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引导到追逐利润的道路上去,使社会主义经济蜕化变质。
陈吉元、周叔莲、吴敬琏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容歪曲》(《经济研究》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满足整个社会全体劳动者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杨坚白、何建章等同志在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却主张把利润和满足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把社会需要的满足同利润的高低结合起来”。但是,一种社会生产只能服从于一个目的,而不能服从于两个不同的目的。生产要么是为了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要么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因此,要把取得利润和满足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生产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生产价格论”者把利润引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中来,并且提出以“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为中心的一套主张,是企图用追逐利润来代替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从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转移到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轨道上去。
姜川桂、李石泉在《资金平均利润率是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标准吗?》(《学术月刊》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一文中指出,不能以资金平均利润率作为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还是把社会主义企业蜕变为资本主义企业;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经营原则和方式,还是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原则和方式,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社会主义企业和部门内的具体表现。如果把资金平均利润率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效果的准绳,把国家经济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注意力都引导到追求利润的目标上去,那就必然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恶果。
实行“生产价格论”者的主张,必然取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柴砚在《提高资金利用效果的道路》(《新建设》一九六四年第十、十一期)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合理分配投资,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是一桩重要的事情,但是,社会主义的提高投资效果的道路,只能是发扬革命精神,作好计划安排,决不能依凭生产价格和平均资金利润率的自发作用。杨坚白等同志主张用生产价格来提高投资经济效果,无非是企图以利润高低调节投资,让资金利润率牵着鼻子走,这实质上就是以利润来指导投资方向。其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随之复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随之瓦解。
黄志贤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不容混淆》(《中国经济问题》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一文中指出,把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引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取消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燕镜容在《坚决反对把生产价格运用到社会主义的价格工作中来》(《学术月刊》一九六五年第一期)的发言中说,十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的价格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由于贯彻执行了这一政策,我国的物价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连续三年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们的物价政策经受住了严重的考验,对于克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难,对于战胜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表明我们在今后的物价工作中,必须继续坚持党的价格政策,而决不能推翻现行的价格政策,用生产价格去代替它。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完全不需要象资本主义那样,由生产价格来调节。
蔡建华在《驳杨坚白等同志的生产价格论》(《经济研究》一九六五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鼓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企图以生产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以资金利润率来指导投资方向和评价企业管理水平,这就是把利润置于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就是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来代替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如果按照“生产价格论”者的主张办事,社会主义企业将演变为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经济将蜕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何桂林在《“社会主义生产价格论”的实质》(《经济研究》一九六五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生产价格论”者最主要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按生产价格订价,把利润突出为最综合的指标,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推行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瓦解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改变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让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流通等一整套的“经济自由化”主张创造前提条件。“生产价格论”只不过是他们的一整套“经济自由化理论”中的一个篇章。“生产价格论”的实质主要是:第一,用资金利润率指示投资方向,瓦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用资金利润率管理企业,即用利润来“管理”企业,实际上就是用篡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的办法,来改变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挖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大开方便之门。第三,主张价格要符合生产价格,这是和党的价格政策针锋相对的,是企图按资本主义原则来制定价格,这也就是要国家自动地放弃作为进行阶级斗争和组织经济的手段之一的价格工具,让价值规律,实际上是让生产价格自发地调节生产,复辟资本主义。
(中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