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心里有个红太阳
杨尚德
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东方红公社玉泉大队里,一位生产队的干部向我们介绍:刘秀范和刘秀杰姐妹俩都积极学毛主席著作;不但她们自己学得好,她们的父亲也学得很有劲。
一天,我们到了她们家里。
屋子里只有秀范母亲一个人。我们一面和她拉着话,一面四处打量着,发现靠窗户那边,离炕一尺多高的墙壁上,吊着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面整齐地摆了两叠书和笔记本,旁边还有墨水、钢笔等文具。我们上炕翻看那些书本,只见除了毛主席著作和其他一些书报外,还有几册写满了诗文的笔记本。我们正看得入神,忽听得外面一声喊:“来客啦?”随着走进一个手拄双拐、只有一条腿的人来。
他靠近炕沿,扔掉双拐,热情地和我们握手,主动介绍着:“我叫刘亦纯……”原来他就是秀范的父亲。他刚给一个病人打针回来。别看他残废了,却是个忙人:要看场、护林、打麻绳、纳鞋底、打针、护理病人,还为俱乐部拉胡琴、编演唱材料、管理图书……
我们很奇怪:“这些,您原来都会吗?”
他说:“那里会呀!我原来光会种地,别的什么也没摸过。”
“那您如今怎么能干这么多事呀?”
“听毛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学嘛……”说着,他坐到炕上,摸着那齐大腿跟截掉的左腿,激动得两眼闪出了泪花:“说实在话,要不是毛主席救了我,我早完了,这个家也完了!”
他十多年前就得了腿病,开始还不太厉害,后来就疼得不能干活了。当时家里四个孩子都小,若是在解放前,就只有家破人亡,等死了。但这时,政府和生产队却不仅照顾他家生活,还一次一次送他到医院治病。最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住他的生命,医生才把他的病腿锯掉了。
截肢回来,刘亦纯躺在炕上,翻来复去睡不着觉。他感激政府帮他治了病,但是又想:今后怎么办呢?就这样躺在炕上,等吃等喝,让人侍候,白白活着吗?这怎么受得了啊!
不久,村里青年纷纷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许多人学了后,思想开朗,精神焕发。有人想到,能不能用毛主席著作给刘亦纯开开心窍?他们把这个意见跟秀范、秀杰说了。姐妹俩心里一亮,跟母亲商量,想让队里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移到家里来,让父亲也听听,开开窍。母亲同意了。
接连几个晚上,十几个青年到他家里学习、讨论。开始,刘亦纯只是蜷缩在炕角睡觉,后来支起耳朵听,到第三天晚上,就坐起来了。当青年们散会以后,他把两个女儿叫过来:“秀范,你再把毛主席那篇文章给我念念!”于是秀范又把《为人民服务》给他念了一遍,讲了张思德的故事。他陷入沉思了,过一阵说:“是啊!这两天我在想,毛主席说的对,人总免不了一死,可是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有的人死的就轻于鸿毛。我要就这样等死,不是太不值了吗?”
大女儿说:“我看也不值。您想想,党和政府费了多少心血,花了多少钱,才把您救活了。救活您为了什么?……”
二女儿说:“一个人,除了腿,还有手、眼睛、脑子、嘴、耳朵……不是也能干些事情吗?”她又给父亲讲《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鼓励他向白求恩学习。
一家人不断开导刘亦纯,毛主席的话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象一棵枯萎了的老树,逐渐生意勃然,发出新枝来。他说:“我不但要活,还要活的值!”他让女儿请木匠制了两支拐杖,要学着站起来,走出去,找点活干。但是,这可不容易啊!刚一迈步,就软倒在地上了;起来再走,挣扎了一身汗,又倒下了。他懊丧地扔掉拐杖:“唉!我终究是不行了啊!连门都出不去,还能干什么!”
两个女儿也发了愁,这怎么办呢!这天晚上,他们又开家庭会,学《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帮助父亲分析面临的困难。刘亦纯听着听着来了劲:“对!毛主席说的对,有决心就能战胜困难。老愚公能移动两座大山,难道我连两根木杖都移不动吗?”
从此,他就天天苦练。跌倒了,爬起来,歇一歇,再练。没劲了,他就想一想毛主席的话。他天天晚上让女儿给念、给讲,有时自己拿起书来,爱的丢不开手,总想自己要能亲自看懂多好啊!有一天,他又一次听了《愚公移山》,突然下定决心要学着认字,要亲自读懂毛主席的书。从此,每天除了练习走路,还天天认字,学着写。天长日久真的能看懂书了,也能拿起笔来写了。
腿上的功也练出来了,他终于从屋子里走了出去。干点什么呢?这时正是秋天,他想着到生产队场院里去给看场吧!但是下了雨的场地很湿很滑,两支拐杖在场里一戳一溜小坑,不行;回来路过村中间柳林中的一条小河,雨后河里水很大,过去孩子们在河边玩,常掉进河里,有危险。他就在这里看孩子们。看了几天,河里水小了,再干什么去呢?看到队里忙着秋收,有一些麻袋破了顾不上补,他就坐下补起来。有人说:“咱们队里会照顾你的生活,再说家里两个女儿都劳动,生活又不是过不去,你为啥还忙来忙去呢?”他说:“我一不为挣分,二不想图名,只想跟大伙一起干点事!多少为大伙服点务嘛。”他到处找活干,给队里打麻绳,给社员家捆烟叶,看着有的妇女顾不上做针线活,他学着纳鞋底……。
大队青年成立起俱乐部,集中起几百本书,一时没地方放。两个女儿跟他商量,他说:“放咱家来吧!”从自家旧房上拆下木料,请木匠制了两个书柜,把书一本一本登记起来,分类放在里面。并且要求:“把这些书交给我管吧!”他就当上了这个图书室的义务管理员,每天接待着来他家借书还书的青年。冬天了,俱乐部青年到他家来排戏,伴奏的人不够,他学着给他们拉胡琴;节目不多,他试着给他们编快板。
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有干不完的工作。他看到社员们有病带回药针不会打,常常为打一针要跑好多路,他就下决心看书、请教医生,成了一名义务打针员。他看到幼林常被猪羊糟害,就成了一名义务护林员……。他成天忙来忙去,越忙越有精神。听了他干的这些事,若不是亲眼看到,谁能想到他是一个残废了的普通农民啊!
他激动地对我们说:“新社会救了我一家,毛主席著作使我新生了。我虽然缺了一条腿,可我心中有了一个红太阳,越来越懂得活着的意义了。”(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伟大战士的谦虚
承放
“我一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雷锋就是遵循这一教导成长起来的。”(王杰一九六三年三月十日日记)
象一个人的虚荣心同他的愚蠢相等一样,一个人的谦虚同他的革命自觉性也是相等的。伟大的战士王杰,胸中只有革命,也就虚怀若谷。他虚心,因为“虚心使人进步”,虚心对革命有利;他经常向自己发出“戒骄戒躁”的警报,也只是因为:“只要一骄傲自满,就必然要发生错误,就一定要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
谦虚的人,总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象王杰那样:考试得了“满堂红”,还要“精益求精”;评上“五好”,还要“好上加好”。王杰胸中有个高标准,是因为他把毛主席的教导,时刻“牢牢记在心里”。有了高标准,才好比较,好找差距。这样,理论联系了实际,进步也落到了实处。骄傲使人不想进步,即使想进步,也总觉得无步可进。这情形,追本溯源,常是少了虚心,把标准放低了。骄傲而不自觉,又常是少了革命的自觉。
谦虚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待成绩和荣誉。成绩、荣誉,可以使人陶醉,使人丧志,成为培养骄傲情绪的温床;也可以使人眼界更开阔,胸怀更宽广,成为争取更大成绩的起点。成绩、荣誉同骄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谦虚。谦虚的意思,是实事求是。成绩和荣誉是怎么来的?实事求是地说,王杰说的对:“首先是有党的阳光雨露,其次是有同志们锄地施肥……如果离开了党和群众就一时也生存不了。”在成绩、荣誉面前应当怎么办?实事求是地说,还是王杰对:用成绩、荣誉激励和鞭策自己,一分为二,肯定成绩,也找到不足处,立雄心壮志,向更高处挺进!
人的进步过程,本来就是一分为二的过程。不断一分为二,才能指望不断进步。不断一分为二,也才能使人经常保持住谦虚的品质。这是王杰成长的历程已经证明了的。骄傲使人怕揭短,爱护短,似乎承认自己还有什么短处,会丢掉些什么。谦虚的出发点是革命。从革命的利益考虑,就是:“感到自己不足,才会进步”。谦虚只能使人丢掉缺点,只能使一个战士更朴素,更美丽!
“好的发扬,坏的坚决的改”。这是王杰说的。“好的”,不敢肯定,不敢发扬,不是谦虚;只是承认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改,也不是谦虚。谦虚要落到“改”字上。王杰学习毛主席著作,“着重在‘用’字上下工夫”。那个“用”字,就包括这个“改”字。改,使他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哺育;改,使他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武装。
这样看来,谦虚,也是打开真理大门的一把钥匙。骄傲的云雾,妨碍人去认识和领悟真理,所以使人落后;虚心使人经常受到真理的光辉的照耀,所以使人进步。王杰的伟大,表现于谦虚,也由于谦虚。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光说不练”与“光练不说”
北京无线电二厂 刘宗明
一个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工作干的挺不错,就是有个缺点:大会小会、学习会、讨论会,从来不大发言。说起他,嘴不算笨,“墨水”喝的也不少。究竟为什么不爱张嘴,我一直迷惑不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他的学习笔记中写着:“我最反对那种‘天桥把式——光说不练’的人。革命,不能靠嘴,而是要靠我们勤勤恳恳,闷头干。我要少说空话,多干工作。决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心头的谜,终于解开了。原来,这个同志所以话少,是为了免于“光说不练”之嫌。
然而,我想,为了免于“光说不练”,竟又成了“光练不说”,不是也有些片面和绝对化了吗?
那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光说不练”的作风,是一定要反对的。这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对革命不利,对工作不利。工作,是靠人去作的。如果只动口,不动手;只会空谈,不肯脚踏实地的去作一件件平凡的事情,社会主义大厦是无法盖起的。
然而“光练不说”,对一个革命者说来,也并不足取。因为不说,自己的立场、观点、意见便无法表白,也不利于同志间相互了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工作是靠大家作的,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群众便无法发动。
如何对待“说”与“练“?我认为:革命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志要说也要练,要练也要说。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从老大娘扎鞋底谈起
——摩擦与润滑
言火
老大娘扎鞋底时,每扎一针,总要把针尖放在头上擦几下,然后再扎入鞋底。人们或许以为这是一种习惯动作,其实这里面却包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在地面上推车,或推动别的东西,人们必须用力克服地面对车和东西的阻力——摩擦力,才能使车和东西向前移动。实际上,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滑动时,在接触表面上都会有摩擦力产生。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愈大,或者表面愈粗糙,摩擦力就愈大。人们发现,“陆地行舟”实在是太费劲了,可是船在水中就能轻快地前进。这说明液体的摩擦力要比固体之间的干摩擦力小得多。由于这样的缘故,在机器中相互滑动的零件之间,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润滑油。加入润滑油以后,金属零件之间的摩擦可以减少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用针扎鞋底也是一样。让干巴巴的针尖扎鞋底,因为是干摩擦,就会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让针尖在头上擦几下,针尖上就会沾上头发油和头皮上的油脂,好比机器零件涂了润滑油一样,扎入鞋底时摩擦力显著减小,因此就不太费力了。
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早就懂得用油脂润滑可以减小摩擦力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好多处地方,写到使用油脂来润滑车辆轴的事情。如今农村中的许多车辆已经使用滚珠轴承,推起来就轻便得多了。但是不管是卡车、拖拉机、大车,甚至是手推车、自行车,都离不开润滑油。加入润滑油不但能进一步减少摩擦,还能保护零件,减少它们之间的磨损,以延长使用寿命。
润滑有时还能起吸收热量的功用。冬天,当手指冻得不听使唤的时候,人们常常把手掌合在一起,来回地搓动,一回儿,手就暖和了。这说明摩擦会产生热。摩擦的速度愈快,产生的热愈多。热量多了,温度就会升高,也就容易使发生摩擦的零件的金属组织发生变化而“烧”坏。所以在一些高速运转的机器中,常常需要加入大量的润滑油和冷却液,让它们吸走由于摩擦产生的热,来降低机器的温度。
有经验的人在石头上磨镰刀、斧头以及别的刀口时,往往边磨边加水。水在这里并不是起润滑作用,主要是让水将磨刀产生的热带走,以免刀口受热变软变钝。要想使刀口磨得快利而又久用不钝,那么当你在磨刀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加水。


第6版()
专栏:

桥(外一首)
王树品
小河水,象把剑,
把个山村劈两半;
江南是村,
江北是田。
下田田不远,
隔水如隔天!
早上要下田,
村口排队等渡船;
摇呀摇,
摇到红日高三竿。
田里的稻子炸了穗,
树上的果子落了蛋。
晚上要回村,
江边等渡船;
摇呀摇,摇到月牙上东山。
冷了粘糕凉了饭,
等奶的孩子哭声咽。
小河水啊波浪翻,
摇了一年又一年;
斧劈江水啊,水不断,
人民盼桥啊,眼望穿。
解放军练兵进了山,
小河岸边扎营盘;
夯声激起千尺浪,
一架长虹落人间!
大人孩子桥上走,
唱支山歌飘云间:
“解放军架桥恩情长哟,
滚滚河水流不断……”
爱民河爱民河,长又长,
曲曲弯弯向东方;
下游驻着解放军,
上游有个王大娘。
大娘养了一群鸭,
天天戏水河中央;
突然大雨发洪水,
浪打鸭群下海洋。
战士一见忙下水,
不管河深浪涛狂;
一只一只救上岸,
寻路送还王大娘。
过了夏天秋风凉,
鸭子长得肥又胖;
年老不怕道路远,
大娘军营看儿郎。
提了两只大公鸭,
鸭蛋煮上一箩筐:
“这是大娘一片心,
一人一个快尝尝。”
战士接过鸭和蛋,
倒茶让坐叫大娘:
“多谢大娘疼孩子,
练好本领保国防。”
大娘回家喜洋洋,
两个战士等门旁;
一个提着两只鸭,
一个背着蛋一筐。


第6版()
专栏:

社员最听毛主席的话(剪纸)  康德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