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发扬大寨精神,革掉“大赖”思想
中共河北阜平县委代理书记 曹桐风
要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阜平来说,根据我们的体会,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搞生产革命,是靠大寨精神还是“大赖”思想。我们县多年来粮食搞不上去,长期不能摘掉缺粮帽子,检查起来,主要是吃了“赖”字的亏。
阜平县是河北省西部的一个深山区,自然条件不好,地少人多,土地瘠薄,全县每人平均只九分土地。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粮食产量年年都有增长,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县委本身革命化的程度不高,在生产斗争中,不是改天换地地搞生产革命,而是修修补补地搞生产改良,结果生产条件就得不到根本的改变,粮食长期上不去,只好年年靠统销吃饭。真是成了种地靠老天,吃饭靠统销,花钱靠贷款,受灾靠救济。自己种地不能养活自己,靠别人养活着。问题更严重的是,面对着这种情况,很多人却心安理得,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呢?因为有很多所谓“理由”在我们头脑里作怪。
不能以自然条件作为“大赖”思想的挡箭牌
多年来我们摔不掉“讨饭碗”,可是又不承认自己没志气,而是把责任推到自然条件上,说什么粮食上不去,缺粮帽子摘不掉,是地少人多,穷山恶水造成的,要是有个好的自然条件,缺粮面貌早就改变了。这种论调本来是站不住脚的,但我们却长期认识不了,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人和自然条件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清,让自然条件束缚了人的手脚。自从去年学大寨以后,我们以大寨为镜子,一次又一次的对照自己,找差距,照一次,就明朗一点。比大寨的山,我们比人家强,比大寨的水,我们比人家足,为什么人家能够把粮食搞上去,高产余粮;而我们却抱着“讨饭碗”不放呢?最根本的关键,是我们缺乏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和雄心壮志,缺乏一分为二的思想,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把生产条件不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生产条件的确是重要的,条件不好也是个坏事,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人,不是自然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自然条件不好是完全可以改变的,穷山可以变成富山,恶水可以改造成为幸福水,山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个真理是千真万确的。这个道理认清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县,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青沿大队每人只有五分地,年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亩产已跨过千斤。黄岸底大队过去很穷,长年缺粮,就是因为这几年发扬了自力更生精神,大搞水平梯田,大抓肥料,大搞小型水利,大搞综合治理,生产条件大变,几年来粮食翻了一番,由缺粮变成了余粮。可见,问题不在自然条件,而在于人。那里认识了这个道理,那里就能够把精神变成物质,在生产上实现一个飞跃。
不能以灾害作为“大赖”思想的遮羞布
阜平县是个多灾的地方,几乎是年年有灾,群众常说:“阜平县灾害多,旱岗滩地砂石坡,不是旱来就是涝,风灾虫灾加冰雹”。因此,我们就常常以灾遮百丑。每年缺粮要饭,就用灾害当遮羞布。认为受了灾就应该靠国家支援。这种认识,乍听起来好象有几分道理,可是认真分析起来,就不值一驳了。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你不叫它有,它也要有。但是灾害并不是不可抗拒的,只要我们敢于和善于同灾害作斗争,敢于和善于作大自然的主人,就能够战胜灾害。就以今年的灾害来说,从去冬以来,我县没有下过一次透雨,今年雨量仅等于常年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是近百年来没有过的大旱灾。但我们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通过修大寨田,大搞盘山渠和群众性的担水浇地,不但保住了绝大部分庄稼,而且使一万多亩旱岗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水浇地。大旱之年,得到了比较好的收成。全县出现了四百斤以上的公社十三个,其中西庄公社亩产达到了八百斤,千斤大队五个,有很多过去靠“赖”过活的队,今年一跃变成了余粮队。但是,也有个别单位,在灾害面前束手无策,造成了减产或绝产,这些地方还得靠“赖”过活。我们有两个相邻的公社就是个鲜明的对照:东下关公社敢于而且善于向灾害斗争,千方百计地利用地上水和地下水,结果不但夺得了丰收(超过去年产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全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旱地变成了保收的水地。而龙泉关公社因有“赖”的思想,缺乏苦干精神,造成了减产。
这些事实深刻地教育了我们,以灾当“遮羞布”是遮不住的,问题不在有灾无灾,而在于领导的精神状态。只要有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天地都是可以改变的。过去我们是作了大自然的奴隶,受了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只要从对老天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大寨之路,自力更生,作大自然的主人,不作大自然的奴隶,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灾害,就一定可以摘掉缺粮帽子。
不能以关心群众生活作为“大赖”思想的护身符
过去我们常常以所谓关心群众生活,作为“大赖”的理由。认为伸手向上级多要点东西,是为了群众,是关心群众的疾苦。结果怎么样呢?恰恰相反,这不是真正的关心群众,而是害了群众;这不是真正的群众观点,而是片面的“恩赐”观点和本位主义。就拿向国家要统销粮来说吧,每年向国家伸手,而且是以多为好,以为这就是给群众办了好事。错误的认为,给群众多了,生活好安排了,群众积极性也就高了。实际情况正相反,越给的多,依赖思想越严重。广大贫下中农说的好:这样办就把一部分群众惯坏了,越给越赖、越赖越懒,越懒越等,越等越改变不了生产面貌,因而就只好当伸手派。这个一针见血的批评,确实打中了要害。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长期没有看清呢?关键在于我们片面的认为国家给的东西多了好办事,东西少了工作不好作。没有看到依赖国家给的东西,再多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因为来的容易,消耗着也容易。有些社、队年年向国家要统销粮,但他们那里的粮食多了吗?没有。有的地方却越给越少了。而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以革命的劲头,改变生产条件的社、队,其劳动成果,不但当年增产,而且年年增产,为子孙后代创了业。什么是真正的“摇钱树”,看来不是别的,那就是大寨精神。我县龙王沟大队,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他们的粮食亩产过了黄河,核桃每年产八、九万斤,大牲畜发展到了一百四十二头,两年就繁殖了幼畜九十八头,羊发展到一千五百七十八只,社员丰衣足食,户户有存款,成了全县有名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红旗。
不能以群众觉悟低作为“大赖”思想的影身草
我县长期摘不掉缺粮帽子,自己种地养活不了自己,根源究竟何在呢?过去有人认为,主要是群众觉悟低,干劲不足,经过学习大寨和一年来的生产实践,才找到了真正的根子,是县委领导思想革命化的程度不高。阜平是老革命根据地,有着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史。群众经过了阶级斗争的考验,也经过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富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绝大多数群众是党领导到那里就跟到那里。这样的群众,只要加以正确的领导和组织,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怎么能把生产落后的责任,推到群众身上去呢?道理很明显,但我们却长期认识不了,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主席思想学习不够,缺乏真正的群众观点。
现在广大社员群众的劲头很大,坚决要走大寨之路;许多先进的兄弟县,也都远远地走在前头去了;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再也不能“赖”下去了。我们县委会下定决心,以主席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改造我们的世界观;要以大寨作榜样,快马直追,力争上游;决心改变领导作风,依靠群众,大搞以“林、梯、坝”为中心的综合治理,使坡岗地变成大寨田,旱地变水田,穷山变富山。我们的口号是:大战一九六六年,坡地变成大寨田,旱田变成水浇地,坚决摔掉“讨饭碗”。总之,要发扬大寨精神,坚决革掉头脑中的“大赖”思想。


第3版()
专栏:

对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
——学习《反对本本主义》札记
县委会是党在领导农村工作中的战斗单位,因此,它对上级的指示必须坚决服从,努力执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县委对上级的指示看来是认真对待的,只要上级交下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他们整天很忙碌,打电话,发指示;结果却是生产提不高,群众有意见。群众批评他们:“只看到上级,看不到群众;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难道对上级负责还有什么差错吗?在这里,发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是不是相一致呢?毛主席的《反对本本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致和不一致
县委领导是应该对上级负责的。毛主席指出:
“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指示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
这就是说,从根本上来看,对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根据当前客观实际的要求,提出了各种任务、方针和政策。这些任务、方针和政策“是斗争所需要的”,归根到底,就是人民所需要的。这样,毫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正是对群众负责的具体表现。违反上级的指示,就是损害群众的利益。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例。兴修水利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进一步地发展和巩固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他如改造涝洼地、发展多种经营和储粮备荒等,也都无不如此。正是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上级领导机关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方针和政策。因此,下级组织认真地执行这些任务、方针和政策,这既是对上级负责,也是对群众负责。有的读者来信说:“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领导负责就是对群众负责。”这个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发生二者不相一致的情况呢?问题出在如何正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上面。形式主义地执行上级的指示,看来也是对上级负责的,实际上却既不是真正地对上级负责,当然也就谈不到对群众负责了。对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的不相一致,就是这样产生的。毛主席严厉地批评了这种形式主义的态度,他说:
“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毛主席教导我们,下级组织必须执行上级的指示,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不能盲目执行。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对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也有着不一致的一面。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上级指示是反映了群众利益的。它来自群众,是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集中表现。但是,上级指示又不是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简单汇集,而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改造制作了的。因此,它就比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来得深化,往往不能一下子为群众、特别是落后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样,就产生了上级指示同群众思想的矛盾,即领导同群众的矛盾。
另一方面,上级的指示,一般是根据比较大的范围的情况制定的。上级机关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每个地区、单位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具体的规定。上级关于任务、方针和政策,在一定时期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虽然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又都只有比较原则的规定。仍以农田水利为例。关于兴修水利同其他生产活动的安排,关于工程的规模、进度和经济效益,关于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技术指导,等等,上级机关都不可能也不必要规定得很具体。如果不按照实际情况去执行,那就必然会使工作遭到挫折,损害群众利益。这样,就产生了上级指示同实际情况的矛盾,即一般同个别的矛盾。
可见,上级指示同群众思想的矛盾、即领导同群众的矛盾,上级指示同实际情况的矛盾、即一般同个别的矛盾,这是客观的存在。如果下级组织处理不好,那就会使这些矛盾扩大化、尖锐化。但是由于从根本上说,上级指示是同群众利益一致的,所以只要处理得好,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些矛盾,使不一致变为一致。
变不一致为一致
办法在哪里呢?毛主席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指示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把上级指示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切实地拟定出实施的步骤。发现群众中有思想问题,就进行耐心的解释、说服和教育;发现执行中有实际困难,就同群众一起商量解决。只要这样,就能够把上级指示同群众思想和实际情况的不一致变为一致,即:使上级的指示得到最完美的贯彻,并使群众得到最大的好处。对上级负责同对群众负责就完全统一起来了。反之,上级的指示一下来,下级组织只是坐在办公室里,依靠电话、文件和报表来“贯彻”。他们只起到“转运站”的作用。群众有没有行动起来?他们不知道。即使发现了,他们也不研究存在的问题:群众有哪些思想顾虑?有哪些实际困难?等等。他们只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把上级的指示硬性地往下“贯”,要做这样,要做那样,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至于能不能做得到,实际效果又怎样,他们却不认真地加以考虑。这就必然会引起群众不满,招致妨碍甚至破坏生产的后果。所谓“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正是指的这种情况,其实是对谁也没有负责。
可以举一个例子。今年春天,南陵县委推广水稻良种,原想这是达到增产的一个重要手段,群众不会不同意。但是,有些人却不愿意推广。县委没有具体分析这些意见,认为这是保守,结果计划没有实现。以后,他们吸取了教训,注意调查,注意了解下情,结果就是另一个样子。例如扩种红花草,群众起先也有一些顾虑。县委就运用已经试种成功的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又帮助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消除了群众的顾虑。于是,全县扩种的红花草比去年增加了十多万亩,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固安县委在执行上级关于深翻的指示时,群众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怕明年春旱,今年翻了地跑了墒,影响春播。这种顾虑是合理的。如果坐在办公室里笼统地发号施令,那末就不会发现问题,使深翻的指示贯彻不下去;而即使发现了问题,胡乱地批评一通,强制执行,也很可能使生产遭受严重的损失。这是本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但是,固安县委领导不是这样。他们带头参加深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同群众一起进行研究,终于找到了一个既深翻又保墒的好办法。群众的思想顾虑消除了,深翻的指示得到了贯彻。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上述事实证明,要真正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就必须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上级指示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还必须亲自去蹲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身在农村,心在城市,只图形式,应付公事,是不行的。毛主席指出:
“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并指出:
“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
在这里,毛主席强调了调查工作要“亲身从事”,要“深入”,要有重点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这就是说,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的办法有很多种,其中深入基层实行蹲点,是最重要的一种办法。通过这种办法,可以直接地、全面地和系统地了解一个点的思想情况和生产情况,把上级指示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具体化,在一个点里检验、充实和实现,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取得典型的经验,然后把它推广开来。这在实际上就是毛主席谆谆教导我们的:“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拿营口县委领导来说,过去他们也不是没有下去的。但是,他们多是蜻蜓点水式地跑跑转转,因此,问题仍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生产面貌也就长期改变不了。后来,县委领导同志亲自下去蹲点,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于是对许多问题心里有了底,指导工作也落实了。今年山区水平梯田成倍增加,低洼盐碱易涝地区扩大水田九万多亩。
关键在于精神状态
当然,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关键在于县委领导的思想革命化,即真正地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毛主席对当时红军中某些同志不愿进行实际调查的批评,至今听来仍很亲切。他说:
“红军中显然有一部分同志是安于现状,不求甚解,空洞乐观,提倡所谓‘无产阶级就是这样’的错误思想,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
为什么我们有些县委领导在执行上级的指示时,不能深入群众进行调查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来讨论和审察,而总是抱着上级任务的观点,往下照抄照转呢?最主要的原因也就在于,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缺乏革命的进取心。他们往往掺杂个人杂念,计较个人的得失,忽视群众的利益。正如有的同志所说,“他们较多考虑的是完成不了上级交的任务,个人受批评,而较少考虑到全局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因此,无论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群众负责,首先就要真正地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只要精神状态有了改变,那末工作作风就必然随之改变。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委的同志检查说,干部愿坐办公室,不愿下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同志滋长了享乐思想。后来学习了毛主席著作,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都逐渐提高了觉悟,勇于走出“小天地”。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许多同志“蹲在条件差的生产队闹革命”。因此,今年全县一年没下透雨,有些生产队仍获得了丰收。这次县委领导革命化的讨论中,还有许多其他事例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上级的指示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因此,只要真正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就是符合了群众的利益。但是在个别的时候,主要是由于上级机关对情况了解不够,或者存在着官僚主义、烦琐哲学和瞎指挥等,也有可能发生上级指示有错误,同群众利益相抵触,在实际中行不通的情况。这时,下级组织就必须本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勇敢地提出建议,请求上级收回或修改,以帮助领导上避免错误,使上级的指示更加正确。这既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也正是对上级负责的表现。这是真正负责的革命精神。盖县县委作出了一个生动的范例。盖县是个苹果产区。今年七八月间上级下达的文件,只规定提高收购苹果的规格等级,而没有相应地提高收购价格。这就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收购任务也完成不了。于是,盖县县委作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向上级反映了这个情况。结果,问题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国家的收购任务也完成了。为什么盖县县委能够这样做,而不是明知上级指示对群众不利仍盲目执行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们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精神状态革命化了。他们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处理对待上级和群众的关系了。
我们必须牢牢地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不能“一味盲目执行”,否则就“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而“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地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深入群众,联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上级负责,也才能真正地对群众负责。
青禾


第3版()
专栏:思想评论

要有长远打算
 李文
在县委领导革命化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谈到工作中缺乏长远打算的问题。武功县的一个同志说:“我们对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一个长远的打算,全县没有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当前的和全面的规划。常年的工作情况是:上级号召什么就做什么,碰见什么就抓什么,忙来忙去,老在眼前打转转,迈不出步子。”广汉县委的同志说:县委领导“胸无大志,满足现状”,“对几年内抓些什么大事,当年抓些什么大事,胸中无数”。皋兰县委的同志也认为县委“领导生产没有宏图大略”。
看来,工作上没有长远打算,是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干革命、搞建设,要有长远打算:看到今天,还要看到明天;看到眼前,还要看到将来;看到这一步,还要看到下一步。
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一锤子买卖”。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人民,打倒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在一个县、一个公社的范围内,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天换地,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办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把眼前和长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搞好当前工作,又要做长远打算。要象毛泽东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一切作长期打算”,“任何地方必须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年起,就计算到将来的很多年”。
有没有长远打算,在工作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全国许多大寨式的先进农业典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一手抓紧当前生产,一手抓紧农田基本建设,治山、治水、改田、造林,认定当地增产关键,就踏踏实实,埋头苦干,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经过十来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成绩,改变了本地区的面貌。相反地,一些自然条件和他们差不多,甚至比较好的地方,同样搞了十来年,却几乎仍然是老样子,生产水平和自然面貌都没有什么改变,或者改变不大。为什么同样做工作,效果却相差这样大呢?要找原因,可以找到很多条;工作上有没有长远观点、长远打算,是很重要的一条。
无论是先进地区还是落后的地区,在农民群众,主要是广大贫下中农中间,普遍存在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和改变“一穷二白”的愿望。越是贫困落后,这种要求和愿望越是迫切和强烈。能不能把群众的这种要求和愿望集中起来,变成有计划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物质力量,关键在于领导。领导,就是要领着群众朝前走,走得快又走得好。要象嘉定县委的同志所说的那样:“高瞻远瞩,有计划、有雄心壮志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有长远规划,每一个县、每一个公社,也应该有自己的打算:在一定时期内,这个地方打算建设成什么样子?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应该抓几件什么工作?第一步怎样走,第二步又怎样走?围绕着农业,其他各行各业又怎样安排?等等。只要这种打算真正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真正切实可行,群众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目标,知道劲头该往那里使,就会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嘉定县委的同志说,他们最近组织全县干部和社员,讨论了这个县的五年规划,经过这场讨论,干部和群众“站得高了,看得远了,革命精神发扬了,奋斗目标明确了,生产有了奔头,增产途径有了数”。这不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吗?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战争的方式,指出:“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不这样做,就会弄出迟疑坐困的错误”。这里虽然讲的是战争,对于当前的革命和建设,同样有着重大意义。长远打算,就是一种通观全局的长期作战方针,是一种战略性的部署。无论是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还是向自然开战,同老天爷作斗争,没有这样一种长期的作战方针、战略部署,都是打不了大胜仗的。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象一些县委同志所说的那样:“上级号召什么就做什么,碰见什么就抓什么”;今年不知道明年要干什么;或者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旱来抗旱,涝来排涝,虽然也可能取得一些暂时的成效,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清涧县委的同志在这方面是有体会的。他们那里十年九旱,如果在抓紧当前抗旱的同时,不采取根本措施,大兴水利,大搞梯田、埝地等农田基本建设,那么,“年年抗旱,抗不胜抗,贫困面貌仍然不能彻底改变。”事实正是如此,在农业生产上采取
“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总是跟着老天爷的屁股后面打转转,就很难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夺得工作上的主动权,很难在征服自然的伟大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有没有长远打算,常常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对待革命事业两种不同的态度:是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精神抖擞地往前赶;还是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满足眼前的一点成绩,不肯再往前迈步?是对群众利益极端负责,把实现群众的迫切要求,看做革命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是对群众的要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利益敷衍塞责?是胸无杂念,无所畏惧,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敢于担起革命的重担;还是“怕”字当头,无穷忧虑,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归根结底,正象讨论中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在工作上有没有长远打算,和县委领导思想是不是革命化,有没有革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是不是树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
有没有长远打算,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当前和长远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当前工作是为了实现长远目标,长远目标只有通过当前工作才能达到。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就能够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反之,把当前和长远割裂开来,就会互相牵扯,互相影响。从讨论中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的问题还是:人们常常被当前工作束缚住头脑,看不到工作发展的远景;常常被眼前利益遮住了视线,看不到那些目前可能不很起眼,但从长远来说,必将发挥重大作用的因素,因而只顾当前,不管长远,只抓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这实质上是小生产者思想的反映,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长远打算,要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问题看准了,基本条件具备了,就动手干起来。通过实践去不断充实和修正原来的打算,通过实践去改进和创造条件。正因为是长远之计,更要早下决心早动手。怕这怕那,“稳”字当头,即使有一些想法,也总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拖来拖去,把时间都拖过去,仍然一事无成,再好的打算也还是空的。
长远,就会有曲折,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复杂的斗争。这就需要在思想上作充分准备,多设想困难和不利的因素,准备和天斗,和地斗,和阶级敌人斗,和残存的旧思想、旧势力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挺得住,经得起;失败了重新干,跌倒了爬起来。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客观规律,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长远,就要一步一步走,从思想上准备长期作战。路再远,只要方向对头,加速脚步,就可以走到;再近的路,不走,一辈子也到不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量的积累,积以时日,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大寨人说得好:“咱们有党的领导,有集体,有土地,有石头,有劳动力,建设山区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这辈子不行还有儿孙后代!”有了这种精神,那就没有任何目的不能达到。
早在一九五五年,当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经进入高潮,一个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潮也随着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里,曾再三提出,要全国各县,由县委领导,制订一个三年五年七年甚至十二年的全面规划。当前,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建设高潮正在形成。有一些县已经在根据本地情况,考虑自己的长远规划,作长远打算了;其他有条件这样做的地方,是不是也需要把这个问题提到县委的议事日程上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