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党的领导无所不在
——记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河山的斗争
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出现了一个大寨式的县——林县。
林县是老革命根据地,林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革命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这个山高石多的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源奇缺,交通阻塞,人民生活困苦,历史上就以吃糠咽菜和逃荒著名。土地改革后的一九四九年,全县粮食亩产量平均只有二百二十多斤,直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的时候,每年还要国家供应二千万斤粮食。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富有革命传统的林县人民,迫切地希望对自然环境来个彻底的改造。林县县委根据人民的愿望,在一九五七年和一九五八年,两次作出开发山区的规划和决议,号召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山治水,修建道路,“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几年以来,林县的河山面貌已经按照革命人民的意志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县人民劈开了太行山的千寻石壁,修建了一条长达一百四十里的红旗渠,远从山西省平顺县境,把浩浩荡荡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另外建成了全长一千五百里左右的渠道三十四条,修成中、小水库三十七座、蓄水池二千多个和旱井三万四千多眼。全县的水浇地已经由解放前的一万来亩增加到三十几万亩。
全县在交通方面,已建成公路五百七十一公里、田间车路二千五百公里,各公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队都能通汽车和马车。社队拥有的胶轮马车一千多辆,手推小胶轮车五万多辆。山区交通阻塞的情况已经完全改观。
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共修成梯田三十八万多亩,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五十二万亩,修建谷坊一万九千多座、防洪沟渠三万多条、鱼鳞坑二千四百多万个。
重新安排河山的初步结果,林县的农林牧副各项生产有了全面的发展。一九六四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四百一十斤,为国家净提供商品粮四千四百多万斤;多种经营收入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十三。全县各人民公社生产队共有公共积累四千八百多万元,集体储备粮六千多万斤,而且绝大部分社员家里都有余粮。一九六五年,林县遇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全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仍然达到三百六十一斤。
变化更大的是林县人民。千百年来,林县人民只能任凭老天爷摆布。现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天大困难也吓不住压不倒的、敢于向大自然闹革命的劳动大军。
  革命领导和革命人民
林县改造河山的成就充分说明,再险恶的自然环境,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的革命精神发扬起来了,就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让山山水水按照自己的意志变化。
这里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林县人民的革命精神,是在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树立起来、坚定起来的。
林县人能吃苦耐劳,自小生长在山区,有的是开山劈石的能工巧匠。可是,过去,“小农”这个“小”字使得人们在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能为力。林县人做梦也想“啥时候引来漳河水,咱林县人就不受穷了”。而面对巍巍的太行山,却是年复一年,一筹莫展。
互助组、合作社成立了,人们的胆气壮了一点,想同天斗一斗了,可是思想还没有完全从小农经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一条渠,修得弯弯曲曲的,因为占这个村的地不同意,占那个村的地又说不通。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同小农思想的残余有着尖锐的矛盾。
林县县委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雄心壮志。县委的同志们说:成天想的就是把林县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山区!可是,如果革命的领导不能教育出革命的人民,斗争又靠谁去进行呢?为了改造自然,林县县委把改造人、教育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
山区有没有社会主义前途?有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充满信心,有人却说拖拉机上不了山,山区建设不了社会主义。建设山区采取什么方针,走什么道路?有人主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集体经济,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精耕细作多施肥;有人却说:“要得快,做买卖,南集倒,北集卖,转手就是几百块”。搞建设,是自力更生还是依赖国家?粮食增产了,是分净吃光,还是适当积累、储备,力争扩大再生产?……处处是两条道路的斗争。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建设,就必然会遇到种种资本主义思想的抗拒。林县县委的做法是:要敢揭阶级斗争的盖子,把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矛盾针锋相对地摆在群众面前,发动全民的大辩论;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既不模棱两可,又不用大帽子压人。这样,在林县,每次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大辩论,都提高了多数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保护了多数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建设的大发展。
林县县委千方百计地在群众中树立一切为革命的思想。任何一种献身山区建设、献身革命斗争的先进思想行为,都要在群众中大宣大讲。平川的姑娘肯嫁给山里人了,她的先进思想便会被到处传扬。革命战争时期的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掩护过革命者的老房东,为山区建设负伤的干部和群众,党和人民都照顾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倾听他们的意见。为革命为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都受到党和群众的悼念。这些,都使群众从生活中懂得革命两个字的伟大和光荣。
要人民为革命而斗争,就要使人民真正体会到革命是为解放人民。林县的同志们有了为人民的思想,关心群众生活就有了生动活泼的内容。修水利、办交通、发展生产之类的大事,用高度的革命热情去干,群众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小事,也用充沛的革命感情去做。林县县委特别关心山区人民,特别关心那些有特殊困难、特殊需要的群众。老羊工需要特制的大伞,山区人民需要特制结实的鞋,防治大脖子病需要的碘盐……,县委都认真组织有关部门供应。县剧团成立了,第一次演出就到深山区。革命为人民,人民为革命,党和人民之间鱼水情深。林县县委听群众的话,林县人民听党的话,干部和群众齐心为革命。
林县县委在建设山区的斗争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人的因素也就成了生产斗争中最活跃的因素。林县县委的革命理想变成了群众的共同理想,理想也就逐步变成了现实。
  革命远见和群众利益
六千多万斤集体储备粮,四千多万元的公共积累,对于粮食高产县,也许并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在林县,这个数字却是非同小可的。每人一亩半并不肥沃的耕地,粮食亩产量去年才超过四百斤,每年还要为国家提供不少商品粮。群众的口粮并不比北方一般地区的标准高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储备这么多的粮食,发展这么多的公共积累,这可能吗?然而,这是事实!而且,绝大部分群众家里还有数量不等的余粮。
有了革命的远见,真正关心群众的利益,在通常情况下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而且可以办得好。
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农业,要修水利、办交通,钱从哪里来?林县县委认为应当自力更生,自己积累,而不能躺在国家身上。修水利、办交通……,这是林县广大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最迫切的要求,经过群众的反复讨论,大家愿意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把改善生活的速度稍稍放慢一点。
林县在历史上从来就是灾荒频繁。现在,人还不能完全胜天,储粮备荒就是人和自然斗争的巨大后备力量。集体没有储备,一遇灾荒,群众就会走熟悉的老路——卷起铺盖,各奔前程,改造自然的战斗必然被打乱步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党的领导有了远见,时时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便把备荒做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教育群众动员群众。
当帝国主义还存在的时候,革命者不能不时刻考虑到战争的可能。林县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懂得阶级敌人的本性,懂得储备粮食应付革命斗争中的一切突然事变的深远意义,就把储粮备战做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对待。
为了战胜自然的敌人和阶级的敌人,林县人民发扬了艰苦朴素的光荣革命传统,丰年也当歉年过,平年少储备,丰年多储备。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每年节省下来的数目不多,可是,从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起,长期坚持下来,就积累成了一个可观的数目。
有了六千多万斤集体储备粮,再加上群众家里都有点家底子,群众在自然面前腰杆子就硬了起来。今年,林县遇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井池干,河断流。但是,林县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越战越勇。红旗渠总干渠麦收前竣工。那时,只能浇灌五万亩土地。苦战一夏一秋,灌溉面积扩大到十七万亩。去年,林县还没有一个电灌站或水轮泵,今年,林县人民拿出了公共积累,一年就建立电灌站五十四个,动力机械抽水站二十九个,水轮泵站五十九个,增加了三万五千亩灌溉面积。一百多个重灾大队,决心要走大寨路。他们在受灾之后,一不要救济粮,二不要救济款,三不要救济物资,依靠集体力量来解决困难。坚定不移和坚持不懈
实现一切革命的措施,都曾经遇到困难,遇到斗争。
修红旗渠,本来就有数不清的困难。红旗渠开工不久,林县又发生大旱灾。困难更加严重了。搞积累、储备以及一切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措施,同样困难重重。
一切革命的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都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缺点。修红旗渠,一开始动用劳力多了,影响粮食生产;施工组织不完善,工效不高;抓了大型水利,放松了坚持多年的水土保持……其他一些革命措施,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缺点。
在困难面前,在缺点面前,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林县在困难时期还修渠、修路、搞储备……,这是不从实际出发的蛮干……,在群众中,说这说那的都有。
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敢不敢大胆地领导,能不能看清形势,分清是非,辨明方向,继续高举总路线红旗,把斗争进行到底?这是斗争成败的关键,也是对县委的革命自觉性和坚定性的严重考验。林县县委经受了这次考验,在困难时期体现了党的坚强的领导。
少数同志在冷言冷语面前思想波动了:算了吧,何苦一定要迎着顶头风走?咱们没明没夜地干,为的是啥?林县县委鼓励大家说:“别人随便说说,咱就打退堂鼓了?咱是为谁干的?咱是为啥干的?”驱逐了个人杂念,就有力量在困难中坚持斗争,坚持革命。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最严重的时候,林县县委曾经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把红旗渠的大部分工程暂时停止下来进行休整。经过短时间的休整,在情况还没有完全好转,但已准备了一定条件的时候,就根据群众的要求,经过上级党委批准,结束休整,继续施工。
有人说,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动手干这样的大事,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林县县委却认为:条件是可以边干边创造的。他们说,果子长在树上,伸手摘不着,就不摘了,这并不是实事求是,而是不敢革命、不敢斗争;跳一跳能摘到,就跳起来摘。敢于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斗争,敢于不断创造条件,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林县人民敢于斗争,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摘到了果子,在今年五月修成了红旗渠的总干渠。
林县县委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修建红旗渠、发展储备粮等等工作。他们承认具体工作中的各种缺点,对待群众的革命创举,却决不否定。红旗渠停工进行休整的时候,已经修通了四十华里的渠道。漳河水已经流进林县境内。这对林县人民是多么大的鼓舞啊!这个成绩是任何缺点都掩盖不了的。如果一看到缺点,就丧失了继续实践的勇气,怎么可能练出本领,掌握同自然斗争的规律,进行改天换地的斗争呢!林县县委没有被缺点以及由此而来的责难吓住,采取了接受教训、改正缺点、继续前进的正确态度。在困难的时候敢于继续高举总路线的红旗,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林县改造自然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阶级路线和阶级分析
一支贫下中农的阶级队伍,在林县的农村中逐步组织起来。坚决要求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生产革命的是贫下中农,站在集体经济的重要岗位上的是贫下中农,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艰苦奋斗带头克服困难的是贫下中农,和一切损害集体利益行为坚决进行斗争的还是贫下中农。
阶级斗争的规律,必然地使一部分人对阶级路线经常有各种不正确的理解,贯彻阶级路线,在林县就成为经常的斗争。合作化运动完成了,有些同志认为:大家都是干活吃饭,没有什么阶级不同了,不必强调阶级路线了。这些同志对群众中的各种不同意见不作阶级分析,结果是莫衷一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林县县委经常对干部进行阶级路线的教育。一九六二年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又着重在基层干部中树立依靠贫下中农的思想。可是不久,县委又发现和解决了贯彻阶级路线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九六三年春,林县由于贯彻有关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和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贫下中农的积极性大大高涨,争相出工,要求扩大再生产。基层干部却派不出那么多活来,说是劳动力过剩了。林县县委没有简单地把它当做一个劳动力多少的问题处理。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原来是一些基层干部没有贯彻阶级路线。当时贫下中农要求扩大再生产,集体经济也已经具备了从多方面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可是,一部分生活富裕的中农却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一说搞农田基本建设就怕投工多了降低工分值,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一说开展多种经营,就强调多搞家庭副业,少搞集体经营。基层干部受这些中农思想的影响,在新形势下的两条道路斗争中就站错了位置。他们不去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积极发展集体生产,使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压抑。林县县委解决了基层干部的这个认识问题,全面地树立了贫下中农的优势,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起来了,多种经营的局面打开了,各种增产措施实现了,集体经济有了全面的发展,生产新高潮顺利地发展起来。林县的同志们说:有了阶级队伍,贯彻政策有人响应,党的话有人听,生产有人带头,斗争有了力量,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歪风邪气都可以制止。
贯彻阶级路线不只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事情,必须是全党的共同的政治任务。林县县委在生产队蹲点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贫农青年和一个地主家庭的女儿结了婚,媳妇受了地主父母的教唆,结婚三天就要求离婚,而且要把男方置买的一切衣物用具带走。这分明是一种讹诈行为。法院竟然批准了女方的要求。从这一件小事以及一些类似的现象中,县委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政府部门的一些同志只有业务观点,没有阶级观点。业务部门忽视政治,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林县县委抓住了这个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把各部门的工作狠狠地从政治上提高了一大步。现在,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空前活跃起来,通过各自的业务工作来更好地为贫下中农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供销社积极扶植集体经济开展多种经营,为贫下中农解决各种困难;粮食部门拿出很大力量帮助生产队解决储备粮的保管问题和供应良种;交通部门帮助山区生产队修田间道路,为改造远地创造条件;手工业部门下队修理农具,甚至带上缝纫机碎布到山区为贫下中农修补衣服……。贫下中农说:过去老把他们看成是做买卖的、办公事的,现在看出可真是为咱们服务的。
贯彻阶级路线,必须有阶级斗争的观点、团结大多数的观点、发展生产的观点。林县农村中有一部分贫下中农由于疾病、多子女或劳力弱等原因而生活困难。用什么办法帮助贫下中农克服困难?林县县委坚持以自力更生精神从生产上扶植贫下中农的方针,坚决反对单纯救济观点。单纯救济,为集体增加负担,不利于发展生产,不利于团结中农,不利于发挥这一部分贫下中农的积极性。从生产上扶植,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农活和家庭副业,帮助他们解决工具不足等困难,必要时给以适当的救济。这样,贫下中农的困难解决了,在集体生产中也就活跃起来了。贫下中农积极了,大部分中农也跟着积极起来。坚决地依靠贫下中农,也就更好地团结了中农。政治工作应该放在第几位
政治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林县县委本来是比较明确的,一贯注意抓阶级斗争,抓党的建设,抓思想政治工作。可是,到了合作化运动完成以后,县委领导开始遇到了新问题。
这时,领导好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办好集体经济的高度政治热情,加上遭受自然灾害以后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要求和生产中的一些具体困难,使林县县委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日常生产的各种具体措施上面。同时,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县里财经、文教、政法……各项工作的战线越来越长,方面越来越广,怎样领导好这些工作,也是一个新问题。为了加强对这些工作的领导,县委就直接插手处理许多业务行政工作。这样,林县县委领导工作中的事务性越来越大了,政治领导相对地日渐削弱了。
事务性的领导同时也助长了机关化的作风。县委不得不用很多时间开会、批文件、听汇报、看表报……,深入基层蹲点的时间比过去减少了。
由于忙生产忙业务,而放松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这情况也使林县县委感到焦虑。林县是老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比较坚强。基层组织中有大批老党员,他们一般对党忠诚,埋头苦干,能够较好地联系群众。但是,他们是民主革命时期入党的,反封建的觉悟较高,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有待通过实际斗争和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来逐步提高觉悟。大批新党员没有经过疾风暴雨的阶级斗争和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阶级觉悟和党性锻炼都还远远不够。他们感到必须坚决改正党不管党的状况,党组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充分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林县县委的同志们说,县委领导中这种多抓业务削弱政治领导的状况,是由于缺少经验而引起的。但是,是安于这种状况还是坚决改正这种状况,却是对县委的政治责任感和革命自觉性高低的一个考验。
林县县委经过充分的酝酿,从思想上组织上进行了很多准备工作,着手改变这种削弱政治领导的状况。他们抽调干部加强了县人民委员会和所属各科局以及公社管委会的领导骨干,同时帮助行政干部划清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和闹分散主义的界限,尊重党的领导和单纯依赖的界限,使他们能够很好地把生产的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的责任担起来,以便县委集中力量做好政治工作。
从一些生产队派不出活,从一个贫农的婚姻案件中,林县县委锐敏地抓住了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把生产和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林县县委领导水平的一个跃进,这个跃进,就是把政治工作放在县委领导的第一位的结果。摆脱了行政事务工作,深入基层蹲点,就能够从基层看到全局,透过生产中的现象,抓住阶级斗争的本质问题,有效地通过两条道路斗争促进生产斗争。
抓革命,县委本身必先革命化。林县县委在加强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和机关化的作风进行了斗争。
林县县委在克服机关化作风方面,作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第一,领导必须到基层蹲点;第二,蹲点必须和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群众中直接取得第一手材料。不许随便在生产时间找基层干部开会汇报情况。到基层去,而仍然靠听汇报了解情况,非但自己不能深入群众,还要影响基层干部不能很好地深入群众。
靠蹲点、参加劳动掌握第一手材料,不但使县委的领导深入了,而且给基层干部解除了一个大负担——基本上解决了“五多”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五多”问题,过去解决过多少次,却总是解决不了。为什么这次就能够解决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奥秘。区别就在于:过去是治标——单纯地用“砍”和“压”的办法减少一些会议和文件表报。因为领导作风没改变,没有解决情况的来源问题,过不多久,会议、文件、表报就又多了起来。这一次,是治本,县委的同志下去蹲点,在重大的问题上有了第一手的材料;县人委的同志也经常下去调查研究;各业务部门要了解情况,也是靠自己下去调查,许多部门都选择一些生产队建立经常的联系,作为情况的来源。大家都以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主,以第二手材料为辅,文件、表报自然就少了。
林县县委领导思想的革命化促进了领导作风的革命化,领导作风的革命化又为县委加强政治领导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个县的工作战线很长,方面很多。县委的领导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包办代替,又能统帅全局,使党的领导无所不在。林县县委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会了突出政治,以毛泽东思想来统帅全局。这些年来,他们认真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思想、人的因素第一和一切为人民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开始普照全县,全县的各项工作出现了蓬蓬勃勃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县委的领导也就做到了既不包揽事务,又能统帅全局。
本报记者 宋 琤(附图片)
  山村变江南——红旗渠总干渠通过任村公社白家庄村。
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摄
林县老石匠王福兴(右)在红旗渠工地上带徒弟,他已经为姚村公社培养了许多石匠。 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摄
  林县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奋斗,建成了长一百四十里的红旗渠总干渠,把山西省境内漳河的水引来灌溉林县的耕地。
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创造更多的大寨式的先进县
林县,是一面大寨式先进县的红旗。扛起这面红旗领导全县人民在斗争中前进的,是林县县委。正象大寨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样,林县也有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说:“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党的县委应当起主要的领导作用。”
林县县委做到了这一点。十多年来,它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县的运动的前面,发挥了主要的领导作用。它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林县人民,充分发扬了大寨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一个缺水缺粮、吃糠咽菜的县,建设成为一个高产的余粮县。《党的领导无所不在》这篇报道,向读者介绍了林县县委在这一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所起的主要领导作用。
林县县委的领导作用,集中表现在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县人民,不断地在斗争中提高全县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地给我们指出过,农村“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林县县委牢牢地抓住了这个环节。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提到林县的党组织和人民面前:
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重新安排林县的河山,还是继续无所作为,做大自然的奴隶呢?
怎样才能由大自然的奴隶转化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呢?
相信集体力量,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依靠小农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各奔前程呢?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集体经济,还是躺在国家身上,靠国家给粮给钱过活呢?
遇到困难,是顶着困难上,还是败下阵来,撒手不干了呢?
情况好转了,粮食增产了,是适当积累,逐渐增加储备,力争扩大再生产,还是只顾眼前,分净吃光呢?
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去占领,这里没有别的可能性。林县县委针对这些尖锐的问题,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次一次地展开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引导群众发扬革命战争中、土地改革运动中、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林县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在解放战争期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都是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胜利走过来的。全国解放以后,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合作化的过程中,也是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实现了公社化,要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依靠什么力量呢?“大家都是干活吃饭,没有什么阶级的不同了,还要坚持党的阶级路线吗?”问题这样尖锐地摆到桌面上来。
在农村中,绝大多数人口是贫农、下中农。离开了贫农、下中农,还谈得上什么阶级路线呢?还谈得上什么群众观点呢?贫农、下中农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中,贫农、下中农是我们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基础。
林县县委坚持阶级路线,遇到各种新的问题,首先调查研究,进行阶级分析,据以规定解决办法。他们处理所谓“劳动力过剩”,发展多种经营,以及地主女儿同贫农青年闹离婚等等问题,都能够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的阶级实质,采取一系列支持贫农、下中农,扶持贫农、下中农,为贫农、下中农服务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党在农村的工作就有了靠山。正象林县的同志们所说的:“有了阶级队伍,贯彻政策有人响应,党的话有人听,生产有人带头,斗争有了力量,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歪风邪气都可以制止。”
在领导全县人民不断进行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林县县委领导思想在不断革命化,领导作风在不断革命化,县委机关工作在不断革命化,县级各部门工作在不断革命化。反过来,领导的革命化又为全县人民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五亿多农民的伟大革命运动。林县象其他一些大寨式的先进县那样,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领导这一革命运动的榜样。任何时候,不可忘记阶级斗争,不可忘记无产阶级专政,不可忘记依靠贫农、下中农,不可忘记党的政策,不可忘记党的工作。我们只要做到了这些,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全国范围内,一定能够涌现更多的大寨式的先进县。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革命运动,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蓬勃兴起。


第1版()
专栏:

  靠革命精神 靠革新技术
  化肥增产二百七十多万吨
据新华社十七日讯 我国化肥工业战线传来捷报:全国化肥年产计划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今年我国化肥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十一月底止,全国化肥产量比去年增产了二百七十九万多吨,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成本显著降低。在这同时,我国化肥工业还试制成功了硝酸磷肥、偏磷酸钙、沉淀磷酸钙等三种磷肥新品种,并且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化肥厂。
目前,广大职工正积极做好生产准备工作,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
今年,我国化肥工业广大职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习大庆油田的革命精神,广泛开展了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运动,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今年以来,全国化肥行业已经实现的重大技术革新达一百六十多项,小革新六千多项,有力地促进了化肥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增产氮肥的关键在于提高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许多氮肥厂开展了以提高压缩机能力为中心的合成氨系统的全面技术改造,使合成氨生产能力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许多化肥厂在增产中,还厉行节约,降低原材料消耗定额,减少原材料损耗,充分利用原材料,以节约求增产。仅据十二个重点化肥厂一到十月份统计,就节约硫铁矿三万二千多吨、电一亿一千六百万度。节约的硫铁矿可以生产三万多吨硫酸,增产磷肥七万多吨;节约的电可以增产七万多吨合成氨,这些合成氨能制成三十万吨氮肥。厉行节约的结果,不仅使化肥产量大幅度上升,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今年头十个月,氮肥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了百分之十八以上。
今年我国化肥工业的基本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建和扩建的一批大型骨干化肥企业的提前投入生产,对今年化肥增产起了显著作用。今年各地举办的中小型化肥厂也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小型化肥厂的发展有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国除个别地区以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化肥厂。这些小化肥厂大都采用我国首创的碳酸氢铵新流程进行生产。
我国化肥工业生产今年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广大职工并不满足已得的成绩。现在,他们正以高标准整顿设备,精神饱满地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从四季度以来,各地化肥厂都逐渐把工作重点转到整顿设备,调整劳动组织,健全检修队伍,加紧进行重点设备的大修和一般设备的维修保养。(附图片)
         新华社记者 吕厚民摄


第1版()
专栏:

  一年等于旧中国二十八年
  我国新添纱锭一百四十万枚
据新华社十七日讯 我国纺织工业系统今年计划增添的一百四十万枚纱锭,已经提前二十天全部投入生产。跟这些纱锭相适应的布机和印染设备,也都同时投入了生产。
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就有这么多的新纱锭投入生产,这在我国纺织工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我国职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以解放军、大庆、大寨为榜样,大力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革命精神所取得的新成果。
这样高的建设速度,同旧中国纺织工业是无法比较的。旧中国从一八九○年在上海创立第一家近代化棉纺织厂起到一九一八年,整整花了二十八年时间才建成一百四十多万枚纱锭,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我国而建设的。
新添的棉纺织设备投入生产以后,每年可以为国家生产三十七亿多尺棉布。
纺织工业部门还大抓设计革命、技术革命和施工革命,认真贯彻了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为国家节约了一千二百多万元基本建设投资。
目前,纺织工业部门根据最近召开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正在总结今年基本建设的经验,为实现明年纺织工业基本建设新任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