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战斗作用
  ——谈《新人新作选》中优秀业余剧作的创作特色
  胡锡涛
近年来,当戏剧这一武器为工农兵业余作者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剧目日益增多了。这表明了戏剧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创作经验正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着,同时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去加以总结。
为什么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剧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题材特别多、特别快呢?最根本的是由他们的创作源泉——现实生活所决定的,是由他们的生活实践所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戏剧要表现沸腾的现实生活,要把今天这个伟大时代的特征反映到舞台上来,就不能不触及到人民内部矛盾。工农兵业余作者生长在各条战线上,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耳闻目睹这样或那样的新事物、新思想、新风尚与旧事物、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矛盾斗争,他们的创作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的,这就使得他们常把现实生活中最新鲜、最活跃、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内容带到戏剧中来。由于业余作者在生活实践上是“专业”的,而专业作者在这一点上却是“业余”的,因而,业余剧作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往往更敏锐、更迅速一些。正因为这样,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剧作经验,很值得我们的专业剧作家认真学习,以便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一
工农兵业余优秀剧作有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抓活思想,以小见大。
这一特色,表现在反映部队内部矛盾的独幕话剧中尤为突出。当部队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以后,《一对红的故事》的作者就适时地抓住我军刺杀训练的一个生活片段,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戏里批评的是新战士江小冬“练为看”的思想,可是,戏的主题不完全在这里。作为反映比学赶帮超活动的作品,它着重宣传的是:比学赶帮超中“心连心,心贴心,帮人先帮心,学人先学志”的思想。这出戏所以能从根本上揭示比学赶帮超运动的深远意义,揭示革命队伍中同志之间先进与后进的正确关系,就在于作者不仅抓住了活思想,而且善于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与《一对红的故事》题材相近的《刺刀见红》,表现的是另一种主题。练兵,是带着敌情观念,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练为战呢?还是形式主义地练为考、练为比、练为看呢?这是剧本所揭示的两种对立的练兵思想的矛盾。作者通过对副班长王占飞形而上学练兵思想的批判,强调要练就一支敢于刺刀见红的军队,就必须坚持毛主席教导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的军事思想,这就把剧本主题的现实意义大大提高了。同上述两个戏比较起来,《烧煤问题》的题材也许显得“小”了一些,烧煤要注意节约,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个很普通的问题。但是剧本通过改灶事件所展示的三种思想认识上的矛盾,把节约用煤问题同加速国家建设、支援世界革命联系起来,这样,戏所要揭示的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务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能否不断革命的大问题。
抓活思想、以小见大这一创作特色,也同样地表现在反映工农业战线上人民内部矛盾的剧作中。独幕话剧《三条黄牛》是反映一个繁忙的车站为支援春耕抢运三条黄牛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由于作者从工农联盟和支援农业的思想高度来处理矛盾,在点题之处,把甘当人民大众的“牛”突出起来,使整个戏所要解决的不单纯是个交通调运的问题,而是一个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问题。小歌剧《煤店新工人》针对张大志不安心服务行业的活思想,提出了青年人如何正确对待个人的就业、理想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孙经理这个深入实际同工人一起拉车送煤、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本色的革命干部形象,揭示了干部参加劳动的深远意义。曲剧《游乡》选择了货郎担上山下乡的生活侧面,本身就有独到之处。那个唯利是图的姚三元虽只多赚了一角七分钱,但是坚守社会主义阵地的杜娟却能尖锐地认识到:“钱数虽小问题大,两条路不能相调和;这种人不把他来揭破,他到别处照样作。”这出戏正是从不易引人注目的小问题上,深深地揭示了兴无灭资是一场严肃持久的阶级斗争任务,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沪剧《认羊》中所描写的毛囡娘这类自私自利、精于打“小算盘”的人物,在今天农村中恐怕也还不是个别的,作者一方面抓住了她放出自家的羊去吃集体的农作物而大做文章,另方面着力塑造阿秀这个热爱集体、风格高尚的新型社员形象与之对比,就使戏的主题紧密地配合了当前农村中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斗争的需要。
以上这几出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优秀小戏表明,由于抓住了活思想而加强了它们的针对性和战斗性,从而紧密地结合了我们时代的中心任务;由于以小见大,使它摆脱了“就事论事”,从而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也更带普遍性。这是优秀业余剧作及时迅速地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一条很重要的创作经验。但是能否说,这一经验,只适用于业余创作而不适用于专业创作呢?只对小型剧作有意义而对大型剧作并无意义呢?不。应该说,这一创作经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我们说抓活思想,是要求创作有的放矢,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发现并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活思想(包括新思想和旧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是不断发展的革命。从所有制方面到一切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每一个进程,都必然会在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阶层甚至每一个人思想上引起强烈的反应。生活的海洋由于这个革命而变得更加丰富、深广了。生活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的矛盾会不断地出现,因而需要文艺创作不断地加以反映。强调创作抓活思想,就是要求反映最新、最实际的思想动态,进行活的创作,实行活的教育。这不仅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个方向性的问题。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创作中,能不能抓活思想,是鉴别戏剧作为一种武器有无战斗性或战斗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创作能否缩短与时代的距离、紧密跟上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准绳之一。
我们说以小见大,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作品所选择的一个生活片断或斗争侧面必须体现出我们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把剧中的具体矛盾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我们的现实生活,就其整体来看,是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而从某些局部来看,却是具体的、平凡的。我们的创作就必须通过具体的、平凡的描写对象,使人感觉到时代的脉搏,使人见到历史前进的巨大步伐。另方面是指描写思想斗争时,既要从小道理去说明大道理,同时更要用大道理管小道理。今天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表现为意识形态、世界观方面的矛盾,是两种思想、两条道路在人们思想上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这些矛盾反映在具体环境和具体事件中,又往往表现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或工作作风上的矛盾。戏剧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时,自然可以写不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或工作作风的矛盾,但是不能孤立地、单纯地、片面地纠缠在这些矛盾上,而应该揭示这些矛盾是从属于世界观方面的矛盾的,力求发掘这些各有区别的矛盾在思想上的总根源,换言之,也就是要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表现和处理这些矛盾。唯其如此,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让观众从剧中特殊的矛盾中领悟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道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如此看来,以小见大决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要求,更主要的是思想上的要求。
  二
戏剧所以要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在于通过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的描写,使人们能够更自觉、更清醒地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将兴无灭资的斗争进行到底,把矛盾斗争引向有利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方面发展。基于这个根本目的,一个戏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揭露矛盾,而在于怎样解决矛盾,矛盾解决得越深透,教育意义也就越大。
是以揭露矛盾为主,还是以解决矛盾为主,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戏剧与一切旧时代戏剧在构成戏剧冲突方面的重要标志之一。戏剧冲突来自于社会矛盾,什么性质的社会矛盾决定什么样的戏剧冲突及其构成方式。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不能通过封建制度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不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来解决,因而反映在它们的戏剧作品里也不可能解决矛盾冲突,要么是以死亡为结局,要么是以僵持的局面结束。《窦娥冤》是以鬼魂告状、做官的父亲替自己女儿翻了案作为结尾的,而这恰恰是关汉卿代表作的败笔。《娜拉》是以女主人公出走来闭幕的,但她究竟走向何方,连易卜生本人也感到茫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则完全相反,它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不断地获得解决的。我们的戏剧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当然要充分地揭示矛盾,但必须把解决矛盾的过程作为构成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否则就会歪曲我们时代的本质特征。然而,那些提倡“现实主义深化”的人,却要求剧作家“皱着眉头”看今天的生活矛盾,说什么在作品中“可以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让观众自己去判断”等等。这显然是要求剧作家用资产阶级的政治眼光和艺术传统来“暴露”今天的社会矛盾;如果按照这种文艺主张进行创作,其结果只能使人民走向分裂、以至怀疑社会主义,而决不可能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我们的工农兵业余剧作者从创作上给这种资产阶级文艺主张以有力的驳斥。他们不是“皱着眉头”来看待今天的生活矛盾,而是带着微笑、缅怀着革命的信心来看待和描写今天的生活矛盾,在他们的剧作中不止描写矛盾是如何展开的,而且生动有力地表现出矛盾是如何解决的。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照亮了他们的创作道路,使他们懂得:应该把描写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和先进与后进、新与旧的斗争,看成是一个破资产阶级思想、立无产阶级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的过程。所以在他们的剧作中,总是把矛盾的解决者——体现我们时代精神的新英雄人物放在中心地位来描写的。
不论是《刺刀见红》中的副师长严军,或是《一对红的故事》中的班长,他们对战士的要求都很严格,既能言教,也能身教,善于做思想工作。他们通过对刺的实际操作,使战士明白基本功不过硬将来在战场上就很难克敌制胜,如严军所说的:“在训练中掺一点假,在战场上可要付出血的代价!”他们这种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我军高级指挥员和基层干部的优良品质。《煤店新工人》中的孙经理这一形象,同《刺刀见红》中的严军一样,是在“蹲点”过程中树立起来的。他在深入实际同工人一起劳动中,及时发现不安心服务工作的张大志“送煤只往东,从来不往西”的奥秘,而且以普通劳动者的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的帮助,使消极的张大志变为积极的张大志。剧本通过这一优秀干部形象向我们表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但要熟知本企业的业务工作,更要掌握从事业务活动的人的思想状况;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首先自己必须坚持并发扬工人阶级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唯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带动人们前进。《烧煤问题》中的小王和《游乡》中的杜娟,比之上面几个英雄形象,也许阅历尚浅,但他们都同样有颗透亮的革命红心。小王虽然身在炉旁,却能胸怀全国、放眼世界。他惜煤如金,把改灶工作当作一座“年产一万五千斤”的“新的矿井”来“设计”。正是由于他的态度认真、思想深沉、眼光远大,才使得班长和小李认识到这烧煤问题的关键“还是个革命精神问题”。比起小王,杜娟所面临的斗争当然要复杂得多,她的对手是个满腹世故、惯会牟利的旧商贩。但在斗争过程中,任凭这个姚三元怎样狡猾,爬陡坡、过险桥、涉河滩,却逃不出这位意气风发、胸有成竹的年轻姑娘的手掌心。她斗志昂扬,她坚定果断,怎能不使她的对手惊慌失措、低头认错呢?
这些英雄人物在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于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自始至终地保持着主动性和进攻性;矛盾的解决是依赖于他们的革命思想和革命行动,而“戏”就出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这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矛盾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今天观众的心理要求的。一般说来,观众在幕布未拉开之前大体能知道舞台上的新思想、新事物必将战胜旧思想、旧事物,但观众最关心的和最感兴趣的是新思想、新事物如何战胜旧思想、旧事物。他们是期望从这个“如何战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教育和美的享受。所以,矛盾解决的结局允许大同小异,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则必须千变万化。
  三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使用戏剧这一武器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从这一武器的使用——正确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矛盾,到这一武器发生作用——团结和教育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也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如果由物质到精神的东西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也就无法使它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要使戏剧这一武器为革命所用,关键在于对它的正确使用。
为什么优秀的工农兵业余作者能够正确地使用戏剧这一武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呢?这是因为他们“吃透了两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富于生活实践。这“两头”,对于任何文艺创作,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离开毛泽东思想,任何创作都必然迷失方向,走入歧途;没有生活实践,创作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生活实践是重要的,艺术实践也是重要的,但都必须解决一个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有的剧作家过分强调在生活中感受什么就写什么,无意中模糊了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思想高度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因而下去生活以后,往往对落后现象、落后人物的兴趣较大,却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新人新事上去。所写的戏大都是从落后人物着眼开展戏剧冲突,而正面人物却象个“陪客”跟着有缺点错误的人物团团转。把这样的戏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一下,结果群众批不准。可是作者还强词夺理:“生活中就是这样的!”生活中是否“就是这样的”,当然还值得研究,但更值得研究的是作者怎样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第一,不能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事实上,不偏不倚地纯客观地“写真实”是不存在的)。一个作者,在生活中是这样看问题还是那样看问题,在创作中是这样写矛盾还是那样写矛盾,都体现了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我们要求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倾向性,而不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性。第二,不能形而上学地对待矛盾: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看落后,不看先进。而是首先要抓住本质,顾到全局,看到先进的事物。如果“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导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那种所谓“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其实只是看到生活中“一点矛盾的形相”而已。抓住这“一点”便信手动笔,怎么能准确地反映生活矛盾呢?第三,不能光凭感性认识去反映生活矛盾。感性的材料当然是重要的,而且要大量掌握,但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达到了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过程中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所以必须经过这一改造制作工夫,是因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如果生活中是“这样的”,搬到舞台上来也是“这样的”,那么,戏剧对生活还能起什么推动作用呢?
看来,根本的根本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无论是生活实践还是艺术实践,如果不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本质和主流。让我们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使我们的戏剧武器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


第6版()
专栏:

  沂河两岸好风光
  ——看山东吕剧《沂河两岸》
  张季纯
“人人都说江南好,
如今沂蒙赶苏杭。
千年涝洼今日改,
山东大姐学插秧。”
这是山东省吕剧团演出的《沂河两岸》中的四句合唱词。它生动地表达了沂河地区的革命人民,以种田为革命,不畏困难,不甘落后,要作大自然的主人的英雄气概。这出戏以改造涝洼低产田为水稻高产田的农业生产斗争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不断革命的思想和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形象地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只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政治挂帅,树立敢于革命和不断革命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才能在各项事业中取得胜利和进步。
剧中事件发生在一九六二年秋季到一九六三年秋季的一年中。旧时代“天旱一片沙滩,涝来又冲又淹”的沂河,几年来,经过国家大力兴办水利,这条害河的面貌已经得到根本的改变:在以往只能播种高粱、糁子等低产作物的沂河两岸,出现了大面积改种水稻、取得亩产五百多斤的上龙湾。一个学上龙湾赶上龙湾的生产革命热潮正在兴起。剧中所表现的八里洼,正是这你追我赶中的一个。这出戏热情地歌颂了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大队长、贫协主任和革命群众那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革命精神,热情地歌颂了广大社员战胜涝洼灾害,种植水稻,一年翻身的壮举。
《沂河两岸》所反映的这个地区,建国以前是个革命根据地。在当年闹革命打敌人的时代,这里的人民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斗争。八里洼党支部书记李永春,就是在长期革命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他忠于革命,胸怀大志,远在他参加解放战争的时期,就抱有改造涝洼地的愿望。可是,他复员回乡已快三年了,八里洼依旧处于“遇灾害反得要国家支援”的境况,这怎能不引起他深刻的内疚呢?正是这种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使他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坚定、勇敢的斗争精神,顽强、踏实的战斗作风。在远道担运石料的战斗中,雪花飘扬,泥水满道,有些青年产生了畏难情绪的时候,他却把涝洼称为“宝地”,紧紧抓住青年们的活思想,把今日的辛劳和即将实现的美景联系起来,打开了他们的眼界,鼓舞了他们的干劲。在对老一代张连太的思想斗争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抓住要害,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说明了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失败的教训:“要是把它当楼梯,踏着它咱就上去了;要把它当滑梯,咱可就滑下来啦!”这样又形象又中肯的忠告,表明了他很善于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象这样身教言教俱到、置身于生产革命洪流中的基层领导者,是令人敬佩的。和李永春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有女大队长赵华,当年的妇救会长、现在的贫协主任梁向荣,永春的爱人玉凤等,也都是热爱集体事业、勇于前进的人物。从她们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贫下中农的革命力量,看到了这场斗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副大队长张连太,过去是个“打敌人保家乡他日夜出没青纱帐,斗地主分田地他支援前线转战四方”的革命闯将,可是如今却成了一个满足现状,遇难而退,摇摆不定的人物,成为这场生产革命的阻力。在李永春、梁向荣等耐心帮助下,在水稻种植成功的事实面前,他终于认识到:“右倾保守就是咱的病根”。如何不断革命、不断前进,张连太的教训是发人深思的。其次,老中农傅成祥那种自私自利的思想行为,比起张连太是更为严重的,不过他的言行毕竟是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的,他要拉自己儿子傅明的后腿,都难以如愿,因而在以李永春为首的革命正气占有压倒优势的形势下,他只好在稻改成功的时刻低头服输。
《沂河两岸》演出的成功,是和山东省吕剧团长期深入农村,贯彻执行了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继承和发展了吕剧艺术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也是和他们较早地就坚持创作和演出现代题材的革命戏曲分不开的。在这出戏中,全台演员都较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不论先进形象或落后形象,都表现得生动真切;剧本的唱词、对白精辟风趣,如李永春的抒发情怀、梁向荣和二大娘在茶棚前的追忆往事、张连太与傅成祥等人的自我剖白等等,都非常性格化,形象化,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音乐朴实委婉,耐人寻味,除表现人物性格、气质之外,结合着合唱,还加强了剧情发展的气氛;舞台美术在配合改造大自然的进展中,使人亲眼看到涝洼碱滩的枯窘情形和改造后水清如镜、畦陌成棋的壮丽景色。通过这些,深深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八里洼的热爱,对于沂河两岸一片大好风光的向往。
自然,一出成功的戏,并不是不需要再加工了。这里,且提出些个人的粗浅感觉:一、解决石料问题是剧中的主要矛盾,但这个矛盾的主要对立面,是张连太的领导思想问题呢?还是赵开亮打石头的技术问题?表现得不太鲜明。我觉得把张连太的思想问题作为矛盾的主要对立面更好一些。二、赵华这个形象塑造得不够丰满,她的作用不显著。三、老贫农赵开亮还可以立得更高一些。在水源问题解决后,他已肯定要和李永春站在一边了,而由于石工组的纠纷,又使他一度歇工,这就降低了这个形象。(附图片)
李永春:看眼前虽然是涝洼一片,转眼间它就要改换容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