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歌赞社会主义时代的先进工人
  ——读几篇反映工业题材的新人小说
  欧阳文彬
近年来,有机会接触一些青年工人业余作者,和他们一起谈题材、想点子,共享了工业战线上火热斗争的鼓舞,也分担了文学事业中辛勤创造的甘苦。尽管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体会都不能和他们相比,却确实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学习心得之一,就是进一步认识了: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艺,理应大力歌颂本阶级的先进人物;而工人阶级的先进人物形象,必将更多地由工人作者塑造出来。
因此,当我看到有些青年工人业余作者的作品收入各种选集,引起广泛注意的时候,不由得满心欢喜。当我重温一些出自新人手笔的工业题材作品时,只觉得作品中的先进工人形象格外鲜明了。李德复的《万紫千红才是春》、萧木的《锤与狮》、陈继光的《目标》、王慧芹的《骏马飞驰》、刘安琪的《巡线工》和胡宝华的《红花绿叶》,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篇。
这几篇作品,都热情地歌颂了当代先进工人。先进工人必定是生产能手。象《目标》中的火车司机林岸英,用一把闸刹车,次次停准目标;《锤与狮》中的首饰工人李宝奎,制作出了使黑人兄弟产生无穷力量的非同寻常的艺术品;《巡线工》中的王牌巡线工谷志坚,能凭耳朵听出高空的螺丝有没有松动。他们所以能成为生产能手,就在于有先进思想作为动力。象谷志坚天天坚持一根杆一根杆地反复巡视线路,风雨无阻,丝毫不嫌麻烦,是因为他深知“电线是国家的血管”;林岸英勤学肯钻,进步神速,是因为要“当生产新高潮的促进派”,是因为胸中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目标;李宝奎生平制作过多少金银狮子,人称“江南李活狮”,甚至传说他做的狮子眼睛会转动,会流泪,可这一次,他却用使惯小锤的手,把大铁锤甩得呼呼生风,接着又竭力控制颤动着的手学绣花,为的是练出功夫,拿出配得上非洲兄弟革命斗争气势的狮子来。
开火车、查线路、制作首饰,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作为整个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又都是值得自豪的光荣岗位。每一个工人的日常劳动看来是平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却极其伟大。先进工人的基本特征就是: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只看到眼前的小目标,而能高瞻远瞩,时刻想到革命的大目标,并且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站得高、看得远,越来越严格要求自己,越来越努力奋勇前进。
要表现这样的先进人物,必须通过平凡的日常劳动场景,揭示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抒发无产阶级的壮志豪情。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必须真正熟悉劳动者的生活、熟悉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求作者首先是劳动者和革命者。
《目标》的作者是个年轻的火车司机,他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在人们的想象中只觉得司炉加煤是个重活,但我们火车司炉们把加煤的操作艺术化:根据情况,他们有时送一个正锹,有时打两个反锹,有时投一个平锹,有时又挥两个侧锹,有时还来那么一个花锹。撒进炉膛里的煤,随着锹法不同,撒布也不同,有的?一点,有的如一线,有的如一片。这个加煤操作艺术化,恐怕没有捏过煤锹的同志是很难体会得到的。就是在担任这个工作而不热爱这个工作的也是体会不到的。”这段话不但道出了熟悉的重要,更道出了热爱的重要。
熟悉和热爱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不熟悉,就不会热爱;不热爱,就不能熟悉。因为不热爱,就不会细心体察,知凉知热;不熟悉,就不能深入理解,产生感情。真正的熟悉和热爱,不是一般的采访体验所能达到,而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和工人群众生活在一起,同劳动、同斗争、同甘苦、同好恶。只有这样,才能把繁重的劳动艺术化,才能从普通的劳动者身上发现思想的闪光。
《目标》中的林岸英,从头到尾没说几句话,可是他的徒弟司炉小董算了一笔动人的账:我们这一赶点,是要少省个百把公斤煤,可是整个“运行图”保持了正常,每趟列车都减少停车时间,省的煤,你算算,一比几十?可以看出,这是林岸英教的;也可以想见,作者心里就有这笔账,要不然,怎么能写得令人信服?
写《锤与狮》和《巡线工》的两位作者,虽然不一定参与和作品中人物一样的劳动,却是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进行写作的。如果对巡线工的生活不熟不懂,对线路没有感情,怎能把平凡的查线劳动写得动人心魄?如果没有对剥削阶级坏良心的憎恨,怎能用那把小钢锤打开李师傅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创造力的心灵之门?李师傅精心制作的那只觉醒了的非洲雄狮身上,又难道没有倾注着小说作者的一片心意?
《红花绿叶》的写作过程,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篇小说的作者原是上海电机厂工人。他在车间劳动的时候,就深深体会到辅助工的重要性;后来他当了厂党委宣传部的干部,再下车间跟班劳动,又发现这位先进的辅助工宣传工作也干得很出色,于是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小说写辅助工顾如锦在车间里配合几十个老师傅工作,这儿装卸好了到那儿,那儿装卸好了又到这边,走到哪儿,哪儿就正需要他帮助,简直象是合着拍子工作的。有人对完成定额信心不足,顾如锦就鼓励说:“争取一下是有希望突破的。”有人干活超过了定额时间,顾如锦就提醒说:“注意,你负了啊!”等到任务超额完成时,顾如锦又指出别人的成绩更好,必须再赶再超。就这样,自然而然、朴实无华地树起了一个平凡而又高大的先进人物形象。如果作者没有亲身体会,不是对车间情况十分熟悉,显然难以办到。
毛主席曾经指出,有许多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也爱工农兵,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毛主席还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在这方面,青年业余作者有着优越的条件。他们原本是工农兵的一员,是实际斗争的参与者,是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新型文艺工作者。他们熟悉、热爱本阶级的先进人物,象熟悉、热爱自己的师友一样。但是青年业余作者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大多比较年轻,思想修养、生活经历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够丰富,所以不善于掌握、处理复杂的矛盾。例如《巡线工》,虽然接触了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可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徒弟小李,形象比较单薄,谷师傅对他的思想工作,做得也不够有力。有的青年业余作者,写出一两篇作品之后,还会碰到写不出、提不高的困难。因此不能以为业余作者就没有深入生活和改造思想的问题了,还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坚持参加劳动斗争,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在持续深入和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思想革命化、改造世界观、丰富实际斗争经验,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红花绿叶》的作者在创作上就曾经碰到困难,有一段时期怎么写也写不出能使自己满意的作品,后来带着这个问题再学《实践论》,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得到启发,他说:“自己在生活中虽然感受到许多动人的事情,但没有好好地想一想,这许多动人的事情之间的内部联系到底是怎样的。这样,就把许多动人的事情看成为各自孤立存在的东西了。用这种眼光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永远不能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这以后,我碰到什么问题,总要想一想这件事和周围别的事情有些什么联系,用脑子想问题就比以前想得复杂一点了。这样一想就把问题想开了。于是,过去我认为是各自孤立的但却是感动过我的好人好事,一桩桩、一件件,一个个地来向我报到了。”他还说:“这一步,正是通过毛主席著作的学习突破的。”事实上,不少青年业余作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他们在受到伟大现实的鼓舞,开始了创作的尝试之后,总要经过艰苦学习,不断争取进步,才能坚持创作,提高质量,塑造出高大的先进人物形象。而能否进步、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因为只有力求站在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才能正确地观察和认识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先进人物的理想抱负、精神品质。
《目标》的作者曾经谈起他构思这篇小说的经过。林岸英这样的火车司机,以及铁路工作人员在生产新高潮中的冲天干劲,作者都是非常熟悉的。可是究竟用怎样的主题思想来串起这些生活素材呢?这个问题也是从毛主席著作得到启发而解决的。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将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我由此想到,我们在工作中提出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都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为人民服务这个大目标却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就决定在这篇小说里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目标,来进一步揭示人物的崇高品质。”
另外一篇反映铁路工人生活、塑造先进司机形象的小说《骏马飞驰》,也有类似的情况。《骏马飞驰》的作者也当过好几年的火车司机,他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把打算报废的破旧机车改造成全国闻名的先进机车,内心十分激动,觉得这样的事情体现了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英雄气概。接着又听到一台先进机车的工作总结中有一条:“越困难,越鼓劲;越顺利,越谨慎。”觉得它生动地体现了毛主席一分为二的思想。于是完成了《骏马飞驰》的构思。
《骏马飞驰》中的司机长李林,放着全国闻名的先进机车不用,偏偏要求调到老出事故的破旧机车上去。车轴发热,他躺在雪地上修理轴箱,棉衣都弄湿了,他还嘻嘻哈哈,说比睡钢丝床晕忽;炉条脱落,他冒着高温钻进炉灰箱去托,手上烫出泡,衣服烧了洞,结果还挨批评,他却象个没事人似的,因为:“出这个事故也有好处,咱们又知道了车上的一个毛病。”在他看来,摸清毛病正是改造机车的第一步。当他终于找出一百多处毛病的时候,虽然准备着豁上几吨汗,心里已经为老牛车恢复青春的远景而兴奋了。李林的形象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小说没有写他改造破旧机车的具体过程,却给了我们胜利的信念。
《万紫千红才是春》写的是纺织工厂的故事。全厂著名的劳动模范新霞英,偏偏向全厂最落后的女工朱宝金挑战,和她一起把全厂最落后的机台改造成不出次布的先进机台。这篇小说和《骏马飞驰》有相象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新霞英的形象是在思想斗争中树立的。她先用火热的阶级感情,燃烧起朱宝金赶上形势的信心;再用严格的要求和批评,督促朱宝金下苦功学技术,带动朱宝金步步前进,赶上自己。新霞英检查朱宝金织的布,用铅笔圈出每一个微小的疵点,朱宝金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赌气说不跟她赛了,这时候新霞英的一席话真是激动人心:“你要什么帮助?要我求你吗?要我只说你的好处?不说你的缺点?……那叫互相包庇,不叫劳动竞赛!那会害了你,害了我,害了厂!……”新霞英为什么要这样苦心帮助朱宝金呢?她自己说得很清楚:
“她织出的产品,不是她个人的,是我们厂、我们社会主义的。我们能冷眼旁观?能撒手不管吗?”这种处处从维护集体利益出发的态度,又和不敢严格要求朱宝金的另一个优质能手王杏春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万紫千红才是春》里的思想斗争开展得比较充分,解决得比较有力,所以看起来内容更坚实,意义更深远。在思想斗争中逐步完成的新霞英形象,也更丰满、更高大。其实,《骏马飞驰》里面,在改造破旧机车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没有思想斗争的。象那没精打采的副司机郭海,和满腹牢骚的新司炉罗武,都不相信破旧机车能变先进。作者安排了对立面,却没有让两种思想激烈交锋。作为一个司机长的李林,对于自己仅有的两个同伴,没有做好思想工作,没有把他们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而是更多地依靠孤军奋斗,这样的处理不免要影响人物形象的完整。小说结尾部分,虽然写了罗武的转变,还让老主任和两位检修师傅跟李林一起钻进车底检查机车,仍旧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两篇作品会出现这样的差别?看来关键还在于作者的思想、生活是否过硬。也就是说,思想的高度、生活的深度,是否足以驾驭自己的题材。我们的作者,不但要投身生活的大海,而且要深入思想斗争的漩涡,学会一套做思想工作的本领,懂得怎样去战胜对立面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否则,是很难在作品中把思想斗争展开和写透的。
新霞英的形象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力量。这还表现在她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她看到朱宝金今天的落后,也看到朱宝金昨天的先进,找出她落后的原因是“老厂换新装,老兵拿新枪,技术没跟上,心里发了慌”,因而用朱宝金当年鼓励自己学会技术的话反过来鼓励朱宝金。她和朱宝金同机织布、出了次布,却坚信朱宝金以后会消灭次布,还会赶上自己。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突出政治,做活的思想工作,一心一意为革命,这是新霞英所以能迅速有效地帮助朱宝金前进的根本原因,新霞英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健康成长、日趋成熟的青年一代先进工人的崇高品质。
《万紫千红才是春》的作者是一位机关干部,他经常下乡下厂长期蹲点。厂里某些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例如工人之间不顾情面、开展批评的风气,引起了他的注意,唤起了他向工人同志学习的愿望。新霞英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作者学习先进、提高自己的产物。自然,这篇小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党的领导作用和新霞英与周围群众的关系,表现得不够充分。收入集子的时候作了修改,但是增添的部分还没有和作品的主要情节融合无间。
以上列举的六篇小说,只是近年来反映工业题材作品的一小部分,但可以看出,有的青年业余作者由于思想、生活的限制,还不善于掌握、处理复杂的矛盾,也较少接触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长大,在集体劳动和组织生活中成长,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锻炼的。他们立场坚定、富有理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如同毛主席所指出,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热烈希望青年业余作者塑造出更多当代先进青年的形象,以便更有力地促进广大青年群众的革命化。
这里提到的六篇小说,虽然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却都写出了先进工人的鲜明形象,写出了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的力量,写出了社会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也都标志着青年业余作者在实际斗争中学习锻炼,努力用毛泽东思想观察生活、指导创作的健康道路。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我们看到: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一支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新军已经成长起来,文学艺术正在成为千百万劳动人民自己的事业,真正为工农兵服务的无产阶级文艺正在蓬勃兴起。
愿将这点肤浅的感受,作为自己学习的起步。


第6版()
专栏:

  一代新人在斗争中成长
  ——看话剧《朝阳》有感
  刘乃崇
广西壮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的《朝阳》,写的是一所半工半读中学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之间展开的尖锐斗争。在一系列思想斗争的场景中,突出地描写了一代新人的成长。
革命的事业,需要革命的闯将来战斗。在这个戏里,着重描写了以培养革命接班人为己任的工读学校校长林恒这样一个闯将。党决定创建半工半读学校,林恒兴高采烈、满怀信心地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学校建立之初,厂房、机器、教室、桌椅都没有,他就和师生们自己动手烧砖盖房。他在劳动中教育着学生,说他们不是在盖房,而是在建立两门大炮,“这两门大炮,一门是要向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思想开火;一门大炮是要向一穷二白开火,向大自然开火!”经过他们艰苦奋斗,厂房和课堂都建立起来了,开了工,也开了课。“两门大炮”发挥了威力,在这个学校里,既上生产斗争知识的课,又教阶级斗争的知识。虽然在戏里写林恒还不够丰满,还没有写出他在斗争中的性格发展,但是对他坚持办好学校,作了较有力的描绘。他与他的父亲、革命老人林泰,工人出身的教师彭生配合起来,坚持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革命教育制度,培养出了一批又红又专、理论联系实际的青年。坚持下来,并不是很容易的。首先要有明确的革命信念。林恒在对资产阶级教学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时候说过:
“是普通劳动者,又是科学家,这就是我们学生的奋斗目标,我们决不当高高在上、脱离劳动人民的旧式科学家!我们决不让资产阶级制造的优越感传宗接代!”
“不让资产阶级制造的优越感传宗接代”,必然会遇到阻力,必然会有斗争。在戏里,市教育局副局长林原和老教师方利珍等人,口头上不是不赞成办半工半读学校,而思想上、具体行动上却恰恰在唱对台戏。她们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象工读学校这样“乱哄哄的局面”,学生是学不到知识的。林原虽不反对学生要参加一定的劳动,但认为劳动只是一种锻炼,只有搞好课堂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方老师更认为
“读书才是学生的本分”,“我们要多搞课堂学习,少搞生产劳动”,“学习就是劳动,而且是高级的劳动”。她们这样的思想是有代表性的,戏里着重批判了这种思想,向这种思想展开无情的斗争,在当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这个戏里,对兴无灭资的思想斗争写得比较深刻。只是对我们的两种教育制度没有作出准确的描写,有的地方把被批判的资产阶级教学思想,与革命的全日制学校制度混淆了起来,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其实我们的两种教育制度,都是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能“文”能“武”、又会劳动、又有知识的人。
戏里对半工半读学校中能够培养出来革命接班人,给予了形象的描绘。几个青年学生写得很生动。
林原的女儿秀梅的成长,是有典型意义的。她在幸福的家庭里娇生惯养,她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愿意答理穿着破旧的同学,不愿意在伙食里加上红薯,把大家用血汗烧成的砖扔破了,还说:“一块砖嘛?是我扔破的怎么样?我赔!几分钱一块?”她也用功读书,可为的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她也有理论:“劳动者?中国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今天需要我们当专家!”这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青年,她既嫩且娇,不能经风雨。我们如果不把她的思想改造好,她将要接哪个阶级的班呢?秀梅在学校里得到了改造,生活现实锻炼了她,革命思想培育了她,终于使她觉悟起来。她从满脑子个人主义的空想,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斗争中;从专心死读书,到把理论学习与劳动实际结合起来,走过了一段曲折、痛苦的道路。在这段道路上,体现了一场两个阶级的思想对青年的争夺战。
秀丽是另外一种典型。她生长在革命的家庭里,是个有革命志向的女孩子。她决心到新型工读学校去读书,人家说会上当,她说:“闹革命不叫上当!”问她怕不怕艰苦,她说:“艰难困苦才能磨练人的意志!”问她嫌不嫌那里穷,她说:“穷则思变!”剧本中把这个“迎着暴风雨飞翔”的青年写得很生动,充满着战斗的朝气,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学校里,她和同学们一起,继承了“抗大”的革命传统,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会用脑子劳动,又要学会用手来劳动,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新型的劳动者。”她按照党对青年的教导来劳动、来学习、来斗争、来帮助别人。在她和她的同学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精神面貌。
《朝阳》热情地歌颂了半工半读这一新的教育制度,歌颂了勇于斗争的创业思想,歌颂了成长中的一代新人,给我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