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现象与本质
  长兴县下箬寺公社杨湾大队支部副书记 韦包大
稻苗发黄,是否就是缺肥?我从第一、第九两个生产队今年种“莲塘早”和“江南一二二四”的情况对比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认识到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具体分析,透过“黄”的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才能确定到底是缺肥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今年,一队和九队都种了几十亩“莲塘早”和“江南一二二四”。在早稻发棵期间,我发觉一队的稻子与相邻的上莘桥大队相比,棵身不够粗,苗色不够绿,于是,就叫社员多施了几次追肥。稻苗顺势猛发,长得又绿、又高,十分喜人。此后,在几次早稻生产检查评比中,一队遥遥领先。我心里满有把握,以为一队的这两种早稻今年笃定高产。而九队呢,它的早稻产量历年来都跑在全大队的最前面,但今年的
“莲塘早”和“江南一二二四”的棵身却比一队的小,苗色要差,有的田块甚至绿里带黄。大队干部看到一队施追肥的办法效果显著,就几次叫九队赶快多施追肥。可是他们却按兵不动,有肥不施,即使施了,也施得很少。我想,今年九队一定要掉到一队的后面去了,还怪他们在施肥问题上太“保守”。可是最后的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快收割时,两个队的这两种稻见了高低:一队的,秆软叶重,严重倒伏,又因为贪青迟熟,延误了季节;九队的,稻秆老健粗壮,没有倒伏,稻穗结粒饱满,成熟也比较早,结果平均亩产竟比一队高出了八十多斤!
到底是啥道理呢?经过了解,原来九队的干部和社员具体分析了今年的施肥情况,认为今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底肥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足,每亩田有四五千斤鲜草,十多担栏肥。有的田还打了比较充足的面肥——氨水;插秧后十天,又普遍施过一次追肥。因此,稻苗并不缺肥。那末发棵时为什么有点发黄呢?主要是因为今年插秧较迟,插下后一段时间气温较低,加上田水深灌,稻苗的根盘还未完全散开、扎牢,因而还没有吸收到足够的肥分。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就采取“烤田”的办法,促使稻根迅速向深处发展。在追肥上,则是看苗施肥,少施甚至不施,适可而止。后来稻根扎深,天气转热,肥效发挥,有的苗色还有点发黄,他们认为这是稻苗壮实的表现,是正常的,因此仍没有增施追肥。这样,他们在施肥问题上,就恰到了好处,防止了后期倒伏,谷粒饱满,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这些道理看来是简单的,可是我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没有仔细分析苗黄的原因,在施肥问题上就闹了点盲目性。现在忖忖,引起稻苗发黄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缺肥而发黄,有的是因为田水太满而发黄,有的是因为稻苗受氨水强烈气味的刺激而发黄,等等,甚至,有的稻苗发黄还是稻苗茁壮的表现。可是我却没有区别情况,对症下药,而是一律采取了重施追肥的办法。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推迟了收割季节,造成了严重倒伏,影响了早稻产量,还提高了生产成本。
毛主席讲过:“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稻苗缺肥,苗色往往要发黄。“黄”和“缺肥”,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反转来,苗色发黄,却不一定就表明稻苗缺肥,因为造成“黄”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被“黄”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乱下结论;另一方面,也不可不问不管,而应该把这“黄”字当做“入门的向导”。看到“黄”的现象,就要深入调查研究,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找出“黄”的真正原因,找到事情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确定该施追肥,还是不该施追肥;该多施,还是少施。我想,施肥上应该这样做,对待其他事情,也应该这样做。
(原载《浙江日报》)


第5版()
专栏:

  勇于实践 敢于创造
  东北电力建设局四公司安达工程处总工程师 陈若珊
去年我们在××热电厂一号机组施工时,化学水处理室有一项大罐除锈刷化工程,工艺要求在刷漆前先要用高级航空汽油洗锈,油的数量需要一吨。不论从油的质和量的要求来看,都是个惊人的数字。当时正好局长在现场蹲点,和油厂领导一商量,油厂立即支援我们一吨高级航空汽油。油提货到现场,施工技术员了解汽油成分以后,认为这种油根本不能用,原因是芳香丁含量百分之六,超过了规定。按照有关部的规定,汽油芳香丁超过百分之三,就有毒,易爆炸。这真是个棘手的难题。想不用它吧,工程要停下来,再去搞一吨合乎要求的汽油,一下子不一定能搞到手;用它吧,真的爆炸起来死人怎么办。真是取舍两难。但问题已经端上来,取舍终究要定。开个三结合会吧。把工人技术员都请来了,让大家发表意见。工人说:“我们采取安全措施,加强通风,试试看”。技术员说,规程规定得很清楚。如果要用,爆炸造成伤亡事故怎么办。会上还是二派意见。看样子就得我拿主见了。怎么办呢?老实说,当时我也不是没有思想问题的。为自己着想,求安全起见,决定不用是上策。但自己也想,这样简单地处理问题,对事业是极度的不负责任,问心有愧。作为一个技术领导,就要在关键时刻拿主见。但是真要决定用吧,万一炸死一二个人,担子更重,这叫明知故犯。怎么办?想起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关键问题还是对这个事物不认识。当时自己曾想过,高级航空汽油储存在飞机的油箱里,随着飞机飞,难免不受振动或晃动,如果一振动就爆炸,那飞机太不安全了。看来还是可以用。但这个理论解释不了现实问题,决定通过试验。找了两个小瓶,一个小瓶装一般汽油,一个小瓶装这种高级航空汽油,打开瓶塞放在一起。用报纸点着火接近瓶口,发现两瓶汽油几乎同时着火。试验几次都这样,摸清了这种汽油燃点低,易着火的特点。另外又试验摩擦振动到什么程度,才容易爆炸。又用了一个大一点的瓶,装满三分之二汽油,盖紧瓶塞,扔得很高,落到沙子堆上。试验了几次。有几次瓶子打碎了,有几次瓶子没有碎,但并没有一次发生爆炸的现象。通过这几次试验,心中有底了,高级航空汽油可以用。至于挥发物有毒,可戴防毒面具工作。就这样最后决定使用。通过施工的结果看,效果也是好的。
通过这件事情既教育了我,也教育了大家。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要了解它的性质,必须通过实践。理论要联系实际。以理论去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反过来又要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前人没有做到的事,不等于现在不应该做。规程上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怎么具体的事,不等于现在不应该补充和充实。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人们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就要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干那些前人还没有干过的事,补充和充实前人没有干完的事。


第5版()
专栏:

  前进没有止境
  山东掖县汽车站站长 李宗金
我们站作出了一点成绩,就受到广大旅客的好评和领导上的表扬,去年还被评为全国运输先进单位。这就给我们站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是不断革命呢,还是故步自封呢?我们坚持了前者。因为我们知道不断革命与故步自封,是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不断革命,就是运用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正确对待荣誉,把成绩和荣誉当作前进的起点。不断的找缺点、找差距,继续前进。故步自封,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把现有的成绩看成终点,背上荣誉包袱顿足不前。
当我们站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先进单位之后,绝大多数同志认为我们应当继续前进。但也有的同志认为不错了,到顶了。还有的认为我们的经验,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汽车》杂志上发表,可以出国了。因而在找差距时,找不出差距来了。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的同志来我站交流经验时,介绍了赤峰站运送行李零担十二年无事故的好经验,我们的同志竟没学到手。我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立即派人赶到潍坊,补上了这一课。这件事,对我们的教育很大,使我们认识到这就是故步自封的开始。从此以后,我们便带着这个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以“精益求精”和“完全彻底”的高标准要求,开展了查思想、查管理、查质量、查小组工作。用高标准严格要求,从成绩中找缺点,从先进中找差距,从错误中找教训,从旅客意见和兄弟站的经验中找不足。初步打破了自满情绪,学到了二十余项经验,从而使我们在不断革命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我们认为车站工作,象其他工作一样,只要克服故步自封思想,不断革命,提高服务质量是有许多途径的。比如电话订票头天自取,第二天来坐车,旅客要跑两趟腿。我们改用订票证的办法,解决了旅客多跑一趟腿的麻烦,旅客大为欢迎。同时还学习运用许多兄弟单位改进服务工作的经验。
正确处理不断革命与故步自封的关系,无论对整个车站还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好了,就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处理不好,它就要向坏的方面转化。无数事实教育着我们,先进和后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第5版()
专栏:

  谈哲学群众化
  马仲扬
谈到哲学群众化,也就往往谈到哲学通俗化,通俗化是必要的,它同群众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不能误解为它们是等同的、没有区别的问题,也不能把通俗化同群众化相提并论。通俗化仅仅是群众化的一个问题,而且并不是首要的问题。在有神论的作品中,有不少是通俗化的作品,因而传播很广,流毒很深。我们并没有把这些东西叫作群众化的东西。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著作中,也有通俗易懂的东西,我们也不能把这些东西叫作群众化的东西。不能把通俗化等同于群众化,就象不能把形式、技术问题等同于原则问题一样。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等同起来,或者把群众化仅仅归结为通俗化,那显然是错误的。
哲学群众化问题,是哲学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问题。这是是否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人民服务的方向性问题,是具有伟大意义的思想革命问题。
哲学为什么要群众化?
我们的哲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既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之物,也不是书斋里的古董。它是人人可学的东西。特别是劳苦人民最易接受的东西。它的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了无产阶级,变成只有少数人欣赏的玩物,那便丧失了自己的物质基础,也便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它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社会实践,也就是劳动群众的实践,是劳动群众进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革命的武器应该为革命的群众所掌握,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便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特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它是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是从群众中来。哲学群众化,便是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那种不取之于民,也不还之于民的哲学,是贵族哲学,是为我们所摒弃的。
使哲学群众化,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是毛泽东同志伟大的号召,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号召。只有从书斋里解放出来,哲学才是生动的、长青的,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不致被束之高阁,流于空谈,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科学。
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号召,领会得最深的,行动得最早的是工农兵。“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办就灵”,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中,收获最大的也是工农兵。这个收获的标志,就是他们写出了大批的哲学论文。其中有许多是写得很好的文章,这些好的哲学论文,在我们的哲学论坛上是一枝光彩夺目的鲜花。它有一股引人入胜的力量,读来令人兴奋。这里介绍几篇文章。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工人日报》上登载的一篇《门道从实践中来》的文章,是昆明机床厂的一位革新能手青年工人俞斌写的。他从一九五八年以来,搞了上千项的技术革新,这篇文章就是他的经验总结。最初他对技术革新抱着神秘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都低,不是搞革新的“材料”。在支部书记的鼓励下,进行了一项简单的革新,即把车床上的铰刀去掉了几个齿,改进了铁屑不易排出的毛病,使效率提高了两倍多。从此,思想大大解放,感到技术革新并不神秘。实践使人动脑筋,困难使人找窍门。在实践、失败、再实践的反复斗争中,一件件地分析,一项项地摸索,许多革新项目,就这样完成了。文章写得朴实,道理讲得服人。现身说法,证明实践纠正了错误思想,又引出了正确思想。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的革命志气。在试制新产品时,把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当成争志气和自力更生的动力,哪怕碰一万次壁,也要搞下去,非搞成不可。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二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人民解放军某部运输班长赵维会写的《一万公里和一公里》的文章,这是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作者驾驶汽车安全地行驶了一万公里以后,思想上麻痹起来。当他驾着汽车出了闹市,刚刚一公里的时候,看到公路一旁停着一列地排车。据他的经验判断,认为,这是地排车夫正在休息不会走动的“死情况”,所以没有把车速放慢。不料,当车正在飞驰的时候,距车只有两三米远,从地排车后忽然地走出人来。车子来了个急转弯,虽然没有伤人,可是出了事故,碰翻了几辆地排车。一万公里的安全,一公里出事故。经过分析,一万公里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在每一公里的路上,都思想集中,驾驶谨慎。这一公里之所以出事故,是由于背上了“安全行车一万公里”的包袱,没有在复杂情况下作两种准备的思想,看不到“死情况”中会出现
“活情况”的可能性。正因为思想上有了不安全的因素,于是一万公里安全转化为一公里出事故。作者接受了这个教训,在以后的行车中,都当作一公里来对待,原来安全行驶的一万公里,是一公里一公里积累起来的,没有一公里,就没有一万公里。
有一位炊事班长写的《高山上也能蒸松馒头》的文章(《中国青年报》一九六五年四月三日),读起来也很引人入胜。这位炊事班长在高山上气候十分寒冷,空气比较稀薄的条件下,为战士蒸馒头。开始,他仍然沿用过去在平原上的方法,蒸出来的馒头象“铁蛋”一样硬,战士们有意见。于是他们不怕困难开动了脑筋,经过了四十次左右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如何适应高寒气候条件下蒸馒头的方法,使蒸出来的馒头又松又软。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是:思想软时,馒头就硬,思想硬时,馒头就软。
读了这些文章,有这么几点突出的印象:
第一,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这些文章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们都是思想和工作的总结,有经验,有教训,有波折,有斗争。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它们也解释了世界,但是重点是改造世界。这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威力,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第二,具有浓厚的阶级感情和生活气息。文章系出自工、农、兵之手,他们在各种斗争岗位上,都带着高度的革命感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同样的革命感情来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写出的文章,所以那么生动,所以那么感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精神,他们的战斗气魄,他们的那股劲头,是生动的,是感人的。他们干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干,就怎么写,没有堆砌概念,没有空洞的说教,他们用自己的朴素的语言,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谈唯物论,讲辩证法,运用得自如,写出来亲切。
第三,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文章的作者是实际斗争的胜利者,他们的工作有了成绩,文章是这些胜利、成绩的总结和概括,这些胜利和成绩,来之不易,是在失败、斗争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在文章中有独立的见解,有充分的材料说明这些见解。对成功,对失败,都做了具体的分析,因而,定是一些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的文章。这些文章没有八股气息,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不是无病呻吟,废话连篇,有什么矛盾,解决什么矛盾,怎么解决的,就怎么写出来。
第四,经历了精神变物质的飞跃,也经历了物质变精神的飞跃。这些文章的作者,是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受到了教育,进行了思考,开展了斗争,领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质,从而掌握了武器,从事于改造世界的。这就生动地说明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他们又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占有了丰富的材料,作了具体的分析,进行了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写成了文章。这又生动地说明了:物质是怎样变精神的。
这些工、农、兵的文章,就是群众化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如果哲学界更有计划地、有组织地把它们集中起来,有选择地加以评论、介绍,加以编辑、出版,那么这些文章将会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播,对哲学群众化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工农兵活学活用哲学这件事,是应当大书特写的。应当在更宽广的范围内,让读者学习,特别是值得哲学工作者、知识分子学习的,学习他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武器来改造世界的,学习他们怎样写哲学文章的。


第5版()
专栏:

  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的伟大意义
  《哲学研究》一九六五年第六期社论摘要
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这个学习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政治思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具有极其伟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这件事,是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强大因素。
毛主席的著作,好比望远镜和显微镜。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观察问题,就能看得远、看得透。工农兵带着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又用毛主席著作中讲的基本道理分析这些实际问题、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就把工作做活了,把日常的“平凡”的工作,例如开机器,种田,站柜台,解决一个个人的具体思想问题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并且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的工农兵,自觉地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指导下,总结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分析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探讨他们所担负的日常工作的规律性,从而把日常工作建立在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眼前的事实,生动地证明了这个真理。工农兵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以毛泽东思想挂帅,就产生了跟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冲天干劲;就增产了粮食和工业产品,在技术革新方面也获得了重要成就;就正确地开展了阶级斗争,做好了政治工作,工人更能发挥作为领导阶级的一个成员的作用,在农村也更加巩固地树立了贫下中农的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的深入和普及,将源源不绝地产生出更加伟大的力量,产生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这是我国由穷变富、由技术落后变技术先进的伟大动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动力。
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一个思想革命化的运动。这个运动不仅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且造就着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它是培养一代共产主义新人的伟大学校,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伟大学校。
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不仅做好了日常工作,而且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许多技术革新能手,他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实现技术革新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学会了走群众路线,并且锻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意志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战斗精神。
许多基层干部,例如工长、班长、生产队长、支部书记,他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会了做人的工作、做组织工作,能够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看事,寻找规律性,创造条件使坏事变成好事,使好事好上加好,使后进转化为先进,使先进的更加先进。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各项日常工作就带上了探讨客观规律的科学工作的性质,人们的思维水平也就大为提高。
同时,工农兵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共产主义意识,认识到一切“平凡”的日常工作都是为了革命,懂得了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对于全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意义,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意义。因此,革命斗志更加昂扬。
总之,工农兵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过程中,正在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他们正在成为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从许多同志的事迹和文章看,既有“过硬”的技术、又有“过硬”的思想,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实际工作能力,既能做物的工作又能做人的工作,既有严格的纪律性又有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既有冲天干劲又有科学精神这样一代共产主义新人、这样一代共产主义的技术人才和政治人才,正在迅速的成长。这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所在。这个成绩比任何重大的成绩都重大。这个事情比任何重要的事情都重要。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深入和普及,再加上其他各方面必要的工作,将有更多、更高的共产主义新人出现。培养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我们祖国的事业就有了基本保证,就能避免出现修正主义,就能经得起任何险风恶浪,就能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轨道上顺利地向前行进,将革命进行到底。
工农兵在学毛主席著作,用毛主席著作过程中写的哲学论文,不仅是踏踏实实,生动活泼,而且迸发出天才的思想光辉。
例如安全行车十年的汽车司机谭显彬同志写的驾驶汽车的辩证法(见本报一九六五年六月七日五版,题为《我开车的一些体会》)。他在这篇文章里,生动地说明了有关汽车行驶的若干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关于“有理和无理”的辩证观点。谭显彬同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从法律观点来看,会车、超车时发生了事故,遵守交通规则的有理,违背交通规则的无理,这不简单干脆吗?不,对这个有理、无理的问题“也不能看死了”。例如当发现来车行驶有毛病,或者有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并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时候,就得变通一下,该多让的就多让,该早停的就早停。不这样做,以致发生了事故就是无理。谭显彬同志说:“我们应以爱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前提”,“不能仅仅满足于遵守交通规则。在你符合交通规则的条件下发生事故,看来你是有理的;但是,你没有尽可能避免可以避免的事故”,该多让的没有多让,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应有的损失,没有按时完成任务,那就是大大的没有理了。”你看,这不是十分深刻的辩证分析吗!其中不是还包含着关于道德和法律的辩证法吗!
类似上面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不来多举。
哲学脱离了实际,就变成僵死的东西;而一和实际结合,就生动活泼,发出新的光辉。
任何事物都没有顶点。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将克服尚存在的缺点,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将逐步地向更深入、更普及的方面发展。
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是把哲学从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的生动实践。它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源泉。它将推动我们哲学工作者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哲学研究工作的方法。
毛泽东同志说:在“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哲学研究工作说来,也是这样。广大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不仅他们可能写出杰出的哲学论文,具有重要的价值,就是他们运用哲学改造客观世界的生动过程,他们写的包含着新颖思想的一般的哲学论文,也是作进一步概括的哲学研究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学的这种矿藏、源泉,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丰富。广大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将会产生今天还难以估量的作用。
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和他们写的哲学论文,体现了哲学的大解放,是把哲学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解放出来的活生生的榜样。它和那种脱离实际的哲学研究工作、从概念到概念的哲学论文,恰好成了尖锐的、鲜明的对照。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也必须彻底从书本里和讲坛上解放出来。但我们哲学工作者自己造成的习惯势力,束缚着我们前进。看来,我们哲学工作者非常需要学哲学、用哲学的工农兵群众,在我们背后狠狠地推一把。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工农兵学毛主席著作、用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哲学工作者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是瞧不起它,或者漠不关心,关死门搞自己的所谓“提高”,还是虚心地向工农兵学习,学习他们学毛主席哲学著作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他们用毛主席哲学思想的生动经验,从他们那里汲取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智慧和力量,并且尽自己的可能帮助他们呢?
作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或力求作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哲学工作者,当然应该采取后一种态度,反对前一种态度。
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例如:(一)为革命而学;(二)把为革命而学落实到用毛泽东思想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者自己思想中的问题;
(三)带着实际问题学;(四)带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感情学;(五)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学了就用,用了就总结经验,然后再带着实践经验和新的问题学。这一些,都是我们哲学工作者所缺少的东西。
近几年来,哲学界的工作是有成绩的,新生力量也正在成长。但是,同工农兵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比较起来,不可讳言,却是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的。
多数哲学工作者,在主观上也有为革命而学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往往不落实,而变成了抽象的;甚至还有些人夹杂着若干个人主义的目的。
有些哲学工作者因为脱离实际,往往不是带着实际问题学。有的带着从书斋里想出来的、脱离生活的、带有形而上学性质的问题学,把学习和钻研变成了玄学。甚至还有人带着主观成见“学”,牵强附会地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中寻找词句,以证明自己臆想出来的看法或者早先接受的旧哲学观点。
有些哲学工作者,没有有意识地带着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学。也有人实际上带着小资产阶级或者剥削阶级的感情学,而又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肯用马克思主义克服自己的非无产阶级的感情。
我们哲学工作者往往在学用结合上努力不够。甚至有的打开书本想到的只是写文章,而不是应用于客观实际,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不提出问题,也不解决问题。
不改变这种态度和方法,当然不可能真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到手,更不可能研究出什么真正的成绩。
毛主席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号召“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个关系到哲学研究工作走向那里去的问题上,我们是重视得不够,改进得不够的。
现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工农兵狠狠地推了我们一把;是我们哲学工作者进一步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向工农兵学习。我们要把工农兵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当作一面镜子,把工农兵写的哲学论文当作一面镜子,来照一照自己。我们要象工农兵那样,学习毛主席著作,用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象工农兵那样活学活用,学习毛主席著作,用以解决当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问题或者是历史上的问题。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汲取工农兵活学活用的经验,进一步地改造我们的学习。
“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我们哲学工作者除了虚心地向工农兵学习,还应该从哲学知识上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知识性的困难,例如给他们写一些辅导性的通俗读物,或者有机会下厂下乡给他们讲讲哲学;当然同时要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批评。写通俗读物或者讲课,也要建立在了解工农兵、了解他们的斗争、生活和向他们学习的基础上。
我们哲学工作者,要在虚心向工农兵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他们学哲学、用哲学的经验,从哲学上概括他们用毛泽东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帮助他们提高。同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哲学研究工作,在这条道路上是大有可为的。
脱离实际、脱离工农,关死门搞所谓“提高”,是没有出路的,那样只能是陷入经院哲学、唯心主义的泥坑。
我们要坚决响应毛主席关于把哲学从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的号召,就要高度重视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就要虚心地向这个学习运动学习,并且尽自己的可能,认真地为这个学习运动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