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今天本报发表的李瑞环同志的这篇文章,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这个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当然要认真读书,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学习,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做,并不是轻视读书。李瑞环同志说得好,“要解答一个实际问题,有时就需要读很多篇文章。有的文章尽管过去读过,一到用时,还是要重新读。书到用时方嫌少。光读书不实践,不能学到理论;光实践不读书,也同样学不到理论。”在实际中运用,这既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目的,也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告诉过我们,回到实践中去,这本身就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整个认识过程的更重要的一半。我们读了李瑞环同志介绍的学习经验,会对这个道理有更深的体会。
汽车司机谭显彬同志写的文章,提出了几点经验,特别是“该钻的钻,该绕的绕”这一点,正确地解决了“一下子都学懂不可能,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谭显彬同志指出了“钻”与“绕”的辩证关系,哪些该“钻”,哪些该“绕”,对有些一时不易弄懂而又不急用的难点,暂时绕一下,是为了避免把自己拦住,以便更好地钻那些急需弄懂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对许多读者学毛主席著作的时候,有参考的价值。 编者
  在实践中学
  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工人 李瑞环
为什么要在实践中学
学习毛泽东思想,必须认真读毛主席的书,但是光读书还不行,重要的是要把读书和使用结合起来,在实际斗争中,在实际运用中学习。毛主席说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几年来,我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主要在工作实践,在生产斗争中学习毛主席著作,获得了些成效。
根据我的体会,在实践中学,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方面,读完书以后在实践中去运用,去印证。另一方面,把实践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提高到毛泽东思想上来认识,学习用毛泽东思想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中领会毛主席的思想。
这样学有很多好处:
第一、容易懂。我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不懂,曾碰过很多钉子。有些概念闹不清,就影响对问题精神实质的领会。我们读书的基础差,有时候为了闹清一个概念,搞的晕头转向,好容易从哲学词典中查出来啦,可是词典上的解释还是不懂,甚至连其中的例子都闹不清楚,影响学习的信心。采取在实践中学的方法,把客观实际当成词典,拿实践经验同理论相印证,联系起来想,就比较容易懂。比如说,去年人民日报讨论桌子的哲学,讨论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的文章写的很长,有很多引语比喻,咱都不知道,猛一看,咱工人根本没法懂。其实你要联系实践中的具体事实去琢磨领会,也并不难懂。有一次,一个同志问我对这些文章有什么意见?我说:“你干吗偏说桌子,产生第一张桌子的历史谁也不清楚。你说说那些有根有据,看得见摸得着的。就说我们这个四用折叠床吧!你一看又是桌子,又是椅子,又是箱子,又是床,也是过去没有过的第一个吧!可你要问我,是先有设计方案,还是先有的床?我说,是先有方案。那么不是成了意识决定存在,变成唯心主义了吗?不是。我们的方案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根据原来的桌子、椅子、床、箱子等等许多客观存在的实际东西,经过脑子的加工制订出来的。”这不就是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的道理吗?不是很好懂吗?
我们工人在旧社会读书少,文化低,基础差。要离开实际,书本对书本,越扣脑袋越发懵。可是我们工人也有实际经验多,立体概念强的长处,要采取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的方法,我们还是能学好的。列宁讲:“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几年来的事实,使我体会到,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实践这本大词典,比任何哲学词典都丰富、都解决问题,而这本词典我们最熟悉。
第二、容易活。在实践中学,容易学活用活。不管你读了书以后在实践中去找答案,还是把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到毛泽东思想上来认识,都迫使你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迫使你带着问题学。客观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互相联结的,而且各有特殊性,理论和它一挂钩,就不再是干巴巴的几句条文,自然就是活的了。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比书本丰富得多。书本上举例子只能是一个或几个,有时有的例子还不大好懂,而生活中的实例则是无限的,有时一个例子就能说明很多的道理。把丰富的实际事物做为学习的内容和用的内容,做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学活用。
第三、容易记。对毛主席的观点,只有记得牢固,才能用得及时。起初我背几遍都记不住,可是在实践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把书上的观点和实际一挂钩,一些观点形象化了,记起来就很容易。我现在凡是记得熟的观点都是和实际挂上钩的。比如毛主席讲的:“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这一段话起初我记不住,后来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劳动力的组织使用不合理的问题,都是因为决心、判断、侦察、思索等方面有问题。这样和实际工作连在一起,记的就清楚了。
第四、时间多。时间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点我起初体会不深。一九六○年以后,社会活动多起来了,不用说比以前多读书,就还象以前那样的读书,都感到很吃力。没办法我就“狠挤”,提出了“工地是战场,宿舍是课堂,抓紧每分秒,读书两三行”的口号,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这样当然读了一些书,可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群众有意见,说我只顾自己读书,不管其他事情。爱人批评我“只顾自己不顾家”,同时锻炼少了,身体也受些影响。可是,采取了在实践中学的方法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虽然还是要挤时间,学习的机会却增多了。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去悟道理;碰到什么,就从什么里去学习。读书不懂,就带着书上的问题到实践中找答案;遇到问题,就带着实际问题到毛主席的书上去找答案。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学习。这样一来,时间的矛盾就基本上解决了。球照常打,戏照常看,也能帮助做一些家务事,感到并不紧张,学习时间比以前反而多了。
第五、老师多。以前我总认为我们的学习环境差,不好找到辅导的老师。可是事实并非这样。采取在实践中学的方法,广大群众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比自己强的可以是老师,比自己差的也可以是老师。有成功的正面老师,也有失败了的反面老师。对的可以总结经验,错的可以吸取教训。一些生产学习报告会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有时一些看来和学习无关的会,只要你用心琢磨,都可以从中受到教育。事实证明,广大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源泉。吸收别人的经验,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是一种及时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六、容易坚持。在实践中学,便于使理论和实际结合,也就有利于坚持学习。边学边用,学了就用,收到效果,尝到甜头,就会引起兴趣,坚定信心。越学领会越深,越学越感到重要,越学劲头越足。几年来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工人要想搞好工作,就必须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的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武器,力量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前进的指南针,是我们当好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因此,几年来尽管碰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我始终还是坚持了学习。
怎样在实践中学?
首先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树立牢固的实践观点。这样才能重视实践,严肃认真地对待实践,才可能从实践中学到东西。以前,我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对那些心灵、手巧、办法多的人,打心眼里羡慕,可是又总觉得人家是天生的聪明,或者读过很多厚本书,象我这样一个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成天和生产打交道,自然没有办法。因此,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想。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我才改变了看法,认识到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书本上的知识,也是实践中来的,要学习书本知识,必须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去领会。我仔细观察和琢磨,心灵手巧和办法多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读的书多,重要的是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就使我更加重视实践了。
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就是学习。布置工作、完成工作和总结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找到了工作规律,不但搞好了工作,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我们原来当木工,就研究木工的规律,从木工中学习道理。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改行当了抹灰工,我们就集中精力从抹灰工中学习。这些事情,我们“天天干,时时看”,最熟悉。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这就便于提高到理性认识。比如我们木工,每天和木头打交道,感到困难的不是一般的加工木头,而是按照不同情况,合理地使用和加工木头。为什么难?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联系实际想一想就明白了。毛主席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这一种木头和那一种木头,这一块木头和那一块木头,都有区别,都有特殊性。如果不了解它们的特殊性,就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不但比较容易领会道理,同时所学的道理也印象深刻,领会具体,便于去联系实际,指导工作。我们当木匠的,如果只能讲书本上的哲学,不能讲“木头里的哲学”,“刨子里的哲学”,“书本背的烂熟,工作稀里糊涂”。我看这样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也不能算学习有成绩。
要多想多问。只有多想多问,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从具体事物里悟出一般道理。具体里边有一般,但是具体毕竟不是一般,要从具体里找出一般,必须善于思考,多想苦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可能由我们每天碰到的,极为平常的事情中,学习到普遍的真理。才能由
“懂”到不懂,到真懂。实践证明,很多事情在你没有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总觉得“这事天天干,时时看,没什么,很简单”,自己懂了。可是,连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不懂。发现不懂,就给自己提出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目的地在学习和实践中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就由不懂变成懂了。条件差不多的两个人,同时学徒,同样干活,而进步的快慢并不一样,为什么?开始我想不通,可是仔细观察和分析以后,才发现两个人有明显的差别。进步慢的那个人是:“叫干就干,干完就散”;而进步快的人啥事干完都得琢磨一下:“绕了那些弯?抄了那些近?”
又如,在工作中常碰到这样的事:只要是一搞对档比武生产竞赛,工效就有明显的提高。这个事好象自己早就懂了:“竞赛,竞赛,一赛就快。”可是你要问个为什么?就不懂了。究竟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思索一番,才知道竞赛就是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因为一竞赛,就树立了矛盾的对立面。矛盾的对立面斗争就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多想,根据我的体会,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想,或从个别到一般的想。我们想的目的是要把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把理论具体化或是把具体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如果我们只是由一般到一般的想,就会变成抽象的空想。如果离开一般原理,只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想,就会变成感性材料的罗列,也同样悟不出什么道理来。只有在一般原理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事物运动的规律。
通过事实的教育,使我进一步领会了毛主席的教导:“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在实践中善于思索,多想多问,才能提高认识,掌握理论,搞好工作。
要不断总结经验。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光是
“碰到问题,想想问问”,还不解决问题。只有抓住总结经验这个环节,学会总结经验,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学到理论。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我们应用毛主席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通过总结经验,才能使物质变成精神、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实际经验可以产生理论,但经验并不等于理论,就如同木头可以做成桌子、而不等于桌子一样。要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必须象毛主席所说的那样,经过“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以前我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并不清楚,只觉得咱们工人只要使劲干,就能干好活,人家咋干咱咋干,还总结啥经验呀?一九六○年我参观了很多工厂的技术革命,不但有单机自动化,还有多机联动线,效率特别高。这时,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一个观点,用一个观点,都有效果;如果把这些观点串起来,象一条联动线一样联合作战,效果不是更大吗?”后来我一边想生产的实际情况,一边把过去在毛主席著作中学到的一些思想,集中在一起串成串,然后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总结了一套“细备速装”工作法。即“周密侦察,掌握规律;分散敌人,展开面积(后改为扩大预制,利用机具);根据形势,运用兵力;细备速装,自觉组织”。运用这个方法,果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九六一年,六○一工地吊顶棚工程中,由于采用了这套方法,我们二十八个人,八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五十四人十五天的任务,质量完全合乎要求。真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又变成了物质。“细备速装”工作方法,虽然开始总结得简单,可是使我尝到了总结经验的甜头,懂得了总结经验也是学习理论。
不断的总结经验,能使经验逐步系统,使学习步步深入。任何一个工作里,都包含着很多道理,但是人们要认识它,必须有个过程。只有不断的总结,认识才可能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我们对技术革命的认识,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一九六一年,我们到一个木材厂参观,觉得这个厂的立式起线刨很先进,可是又觉得那是进口的,咱们能搞成吗?前后去了三次也下不了搞的决心,后来在领导的支持下,下决心穷干苦干,自力更生,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做成了;前后参观了五个多月,下决心搞成,只用了两个月。通过这件事,结合毛主席著作的学习进行了总结,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搞技术革命首先要解放思想,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如果一开始就认为“没门”,再容易的事情也搞不成。这样我们就积累了第一条经验,技术革命要“解放思想”。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队上找窍门搞革新,形成风气,找的窍门也就比较多。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技术革新的成绩下降了。我们马上分析总结,原来是有些人尝到了革新甜头以后,认为巧干比实干“合算”,忽视了“实干”,单纯去找“窍门”,窍门反而找不到了。我们结合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讲:“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没有实干精神,不用说革新的答案,就连革新的题目也找不到。“实干苦干出窍门,要想创造先实践”,搞技术革新必须要认真实干,这样我们的技术革新又积累了第二条经验,即:要“认真实践”。
搞好工作必须反对片面性,这东西老反老有。过了不久又出现了另一种片面性:只有自己实践出来的东西才相信,不学别人。一说学习参观去,有人说:“学嘛?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不如自己实践实践哪”。有时费很大劲,搞出一点东西来,可是别人已经早搞出来,甚至比自己搞的还好。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又进行了学习、分析和总结,才知道我们又走了岔道。毛主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的东西。
“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这样,我们又得出第三条经验,搞技术革命必须“善于学习”。
有了这几条,革新的东西又多了,但也还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有时搞成了,但是用不上。一九六一年我们搞的联动线,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看来很先进,可是搞成功后,这种活很少,自己费了很大劲,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我们经过总结,才发现违反了毛主席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又有一次,我们搞一个大压刨,开始想搞洋的,很多东西都要靠别人,几个月还是没搞成;后来改成土的,很快就实现了。我们又及时地进行总结,才认识到搞技术革命不但要从需要出发,而且还要从实际可能出发,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样我们就积累了搞技术革新的第四条经验: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对技术革命经验的总结,结合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我感到自己对毛泽东思想的领会比过去深刻得多了,对实践中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践中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践中学,并不是不要认真读书。“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不会产生理论的。我们遇见过一些人,一项工作干了几十年,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是并没有很好地总结、提高。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去年开始学习抹灰,对抹灰并没有经验。可是,我们干的时间不长,就总结了一套“一抹、二搓、三压茬,中间走直线、两头抹子转”的操作方法,练习起来就有目的。有人说:你们真聪明,时间不长就找到了门道,我干了半辈子,没有找出这些方法来。其实并不是我们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有理论做指导。
几年来的事实,使我体会到,在实践中学,更需要认真读书,这样,才能把碰到的问题,及时而准确的和理论联系起来。同时,要解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也迫使你非认真读书不可。要解答一个实际问题,有时就需要读很多篇文章。有的文章尽管过去读过,一到用时,还是要重新读。书到用时方嫌少。光读书不实践,不能学到理论;光实践不读书,也同样学不到理论。要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不扎扎实实的读毛主席的书,是根本办不到的。
在实践中学,并不是没有计划性。有人说:“在实践中学习,没法作计划。”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我们所说的计划无非是读书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计划。读书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有计划地通过读书和实践去解决,这不是没有计划,而是计划更加实际,更易实现。同时,我们讲在实践中学,是要在实践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枝枝节节,就事论事,而是要抓根本问题、本质问题。工作情况不断变化,贯穿在每一件具体事物里的根本道理,却有许多是共同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根本的东西,同时结合当前工作的需要,相对固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还是可以订出来的。这样,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对这些根本道理的认识就会逐步深入,逐步系统化。所以,怕没法计划,怕不系统,是完全不必要的。
这里讲的在实践中学的方法,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应该着重说明,学习毛主席著作,最根本的问题,还不是方法,而是学习的自觉性。方法也是从毛主席著作中学出来的、钻出来的。只要有决心,就会有办法。我的这些方法还不成熟,自觉的在实践中运用的时间也还不长,加上个人实践的局限性,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有待于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提高。(附图片)
李瑞环同志(左四)正在和他们学习小组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供稿)


第5版()
专栏: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点经验
  汽车驾驶员 谭显彬
不怕吃苦,长期坚持
我经常提醒自己,底子差,困难多,要想学到点东西,就得多吃苦,多出力,多下“笨功夫”。这个想法对我的学习作用很大。工作再忙,我也要挤些时间来学习,坚持学习不断线。有段时间我有病,不论住院或在家里休息,每天都适当地学习一点。写字困难,我就一笔一笔地学。以后,我又坚持了天天写学习日记,慢慢就有了进步。重庆的夏天,有时热到四十多度,出车次数一多,头就发晕,稍一怕苦,“今天算了吧,明天多学点补上”的念头就出来拉自己了。这时候我想:钢铁工人不照样炼钢吗?要是敌人来打我们,我们能因为天气太热而不打敌人吗?决心一硬,“明天补”的思想就被打下去了,再热再困,都能坐下来学一会。
我还注意锻炼自己在各种情况下坚持读书。我的工作是开汽车,除了利用午休、晚上和节假日进行学习以外,经常的重要的方面,是抓紧出车前等人,到车站、码头、会场、街上等人的空隙时间来学习。在这些时间里学习,环境是不安静的。我就锻炼自己集中思想,适应各种环境,时间久了慢慢养成了习惯,就能在各种情况下读书了。
先易后难,各个吃透
过去我对长文章和哲学问题总有点怕,不敢去钻。以后,慢慢摸到了一些方法:一是选重点。每篇长文章,都有它的重点,我不一定找得到,但总得有个重点才行。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以我为主”,凡是和我关系密切的,用得上的,又比较容易学懂的,我就当作重点去学。比如学《论联合政府》,我着重学第五部分:关于党的三大作风问题;学《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我着重学第一章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这样,每篇长文章都有自己可以学、用得上的东西,就不会感到“没处下手”了。同时,先把重点的问题弄清楚了,对学习其他问题也很有帮助,慢慢地就会学懂整篇文章。二是方法多样。对长文章,我用了几种方法来学:有的文章,我从头到尾学;有的文章,我只学一部分;有较长的时间,我通读长文章;时间较短,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吃透的方法,一段一段地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学,一次少学点,多想点。这样,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也好解决了,也便于消化文章的精神。在“化整为零”,各个吃透之后,再来个“化零为整”,通学全篇文章,把问题串起来,求得理解得全面些、深刻些。
该钻的钻,该绕的绕
每篇文章中,都有我懂得了和一时懂不了的问题,一下子都学懂不可能,也不能因为不懂就不学了。怎么办?我用了这样一个办法:凡是我需要的但又不大懂的问题,就努力去钻懂它;凡是当时不懂,又不急用的问题,就暂时绕过去。
怎样钻?我的办法是多读、多想、多问,尤其是多想,近的、远的,大的、小的,现在的、过去的,正面的、反面的都想,多方面联想,想不通时换个角度再想,从书上“跳”出来想,只要肯多用脑子,收获总是有的。比如,《矛盾论》上有这样几句话:“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我觉得弄清矛盾的转化,对自己是十分需要的,但光在字面上钻又理解不了。我便联想一些具体事例。一次我去执行任务,一颗螺丝钉滑丝了,本来费工不大,可是没及时换,一偷懒,差点掀翻了一台车。这不就是“小事”转向反面成了大事吗?经过这么一钻,道理就理解了。
怎样绕?就是把弄不懂的问题暂时放一下,采取逐步弄懂的方法。学习中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一篇文章时弄不懂的地方,学别的文章时就弄懂了。比如我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弄不懂“有的放矢”这句话,我就暂时把它放下。以后,我读《整顿党的作风》,毛主席把这句话解释得很清楚:“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这一下就懂了。这说明,对有些难点,暂时绕一下是必要的,不能叫一个难点把自己拦住了。而且孤立地就一篇文章硬钻一篇文章,就一个问题硬钻一个问题,是不容易钻通的,往往会钻入“牛角”。
在实干中“消化”
读了毛主席著作,理解到一些精神,就要照着去实干,在实干过程中,才能对毛主席思想加深理解,有所体会,才能真正消化,吸取营养,把毛泽东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读、想、做就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消化系统”。这个“系统”中,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做。从领会到有体会,靠做;是真学还是假学,是学懂了还是没有学懂,是学得好还是学得差,也要靠做来体现。
不论用毛主席著作来改造自己的思想,还是用来指导工作,都是要花气力才能做到的。懂得了道理,但是怕出力,图安逸,叫惰性把自己缠住了,不照着去做,那就永远学不到毛主席思想。比如知道开车中事故可以转化为安全,但不创造一定的条件,斗倒惰性和侥幸心理,就实现不了安全。
我深深体会到,海再深总有个底,但学习毛主席著作没有底。要轻易地达到“全懂”是不可能的,要离开实干去“学”,更不可能“全懂”。所以我懂一点,就照着做一点,而不是把已经懂了的放起,专门去钻那些不急用的,一时钻不懂的东西。已经懂了的不算,光强调还没有懂的,这样,弄不好就容易拿“不懂”作挡箭牌,不照着自己已经懂的去做。比方毛主席教导说:革命同志要勇于挑重担子,不要拈轻怕重。这是不难懂的。谁不晓得个轻重!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照着去做。


第5版()
专栏: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