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设计中积极采用和发展新技术
郭建言
采用新技术是设计革命的重要方面
群众性的设计革命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这次设计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有计划、更自觉地采用和发展新技术,作出更多的符合多快好省要求的先进设计,加速我国技术革命的进程,迅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在基本建设工作中,设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不论盖工厂、开矿山、修水库、建桥梁,都必须首先作出设计,然后才能施工。设计如果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基本建设工程就能用最少的投资,最短的时间,建成最大的生产能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比如,有一个钢铁企业,由于在设计中采用新技术,矿山系统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六倍以上;初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年产钢量将比鞍钢当前的水平提高两倍多。又如,一个化工厂,由于在设计中采用新技术,工厂定员由三千零一十四人压缩到一千人以下,车间直接操作人员由每班三百多人减少至每班十二人,占地面积由九十五点六公顷减少到五十公颂以下;建厂投资比原计划节约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很明显,在设计中积极采用新技术,对于实现总路线所要求的多快好省,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设计采用新技术,能够相应地把左邻右舍带动起来,起“突破口”的作用。比如,要在宽阔的大江上,修建一座长达几公里的新式铁路桥梁,横跨两个桥墩之间的钢梁有一百几十米长、成百上千吨重、墩基埋入水底直到岩层,深度相当于十几层、二十层楼房那么高……。这样特大型桥梁的设计,其本身就要采用许多新技术;同时,也要求科学研究部门解决设计计算中的新问题;要求冶金部门生产强度高、韧性好的合金钢材;要求施工部门掌握在汹涌激流中建造巨型桥墩、架设巨型钢梁的技术;要求机械部门制造特大的起重设备、打桩设备,等等。协作的单位,往往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所有这些单位,都必须同时前进,迅速提高技术水平。
一座桥梁如此,一个工厂、矿山或其他工程也是如此。一般地说,设计采用新工艺,就要求机械制造部门提供新型的设备。设计采用新结构,往往要求施工部门采用先进的建筑安装技术。重大的新技术的采用,甚至会引起全行业的技术革命。比如,铁路运输采用新技术,设计和制成了内燃机车、电气机车,就必然引起铁道运输业以牵引动力为中心的全行业的技术革命。在行车制度、指挥系统、养路施工,装卸等方面,都要相应地跟上牵引动力的发展水平。
设计采用新技术,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促进作用是特别值得重视的。首先,科学工作者研究创造出新的科学成果,可以推动生产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建设中积极地推广应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条件下,这些发明创造才能得到广泛的验证,证实它的优点,也看出它还有什么缺点,什么地方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这就反转来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使它进一步研究新问题、新矛盾,因而获得新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其次,设计中要求采用某种新技术,有时候可以直接向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要求他们攻取新的领域。
最后,设计采用了新技术,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可以反转来为科学工作者提供试验研究所必需的特种原料、精密仪器、设备等等,使他们有可能进一步探索未被认识的新的领域。比如,二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制造成功,过去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东西,现在能看到了,这就可能使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冶金、地质和农业等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设计采用新技术的主要途径
要在设计中采用和发展新技术,必须正确解决新技术从哪里来的问题。新技术从哪里来呢?
第一,集中广大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革新创造。认识来源于实践,新技术的产生也离不开生产实践。广大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悉了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就会逐步认识和了解到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和降低消耗的关键所在。这种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必然会不断地孕育出新的发明创造,成为新工艺、新设备、新结构和一切新技术的源泉。这种经常出现的大量革新创造,直接推动着生产的发展,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和发明创造,往往是分散的、零星的、不完善的。设计工作者具有较多的科学理论知识,就可以在一般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对群众的革新创造进行研究、提高,提出更加完善、更加高级的成果,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先进技术。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所做的四川自贡高压阀门厂的扩建设计,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为了做好这项设计,这个院的设计人员,首先到全国阀门厂作了全面的了解和普查,然后又到三个城市九个同类厂和有关厂,实行跟班劳动,调查研究了群众的革新创造和生产经验,搜集了分散在这些厂的新技术、新工艺。他们把掌握到的大量材料作了对此分析,总结成十七项新技术、新工艺,又经过亲自验证,改进和提高,集中运用到扩建设计中来。这样,就把分散在各厂的小创造汇集成了大创造,把零星的经验变成了系统完整的经验。结果,这个厂在扩建以后,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近三倍,比国内最先进的厂还提高百分之三十。这个厂的改造,给阀门行业树立了活样板。
第二,设计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态度,把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接过来,用之于设计,使科学实验转化为生产实践,促成科学实验由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飞跃,缩短从研究到生产的周期。目前,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使这个周期大大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国家从研究到生产的周期,一般为十年或十几年,现在已经缩短为五年到七年,有的甚至更短一些。我们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也必须这样作。
许多新技术,不通过试验,就不可能得到解决。我国科学研究单位,由于任务很重,力量有限,往往侧重于研究一些最迫切、最重要的重点课题;或者研究一些长远需要的、理论性的、系统性的课题;不可能完全满足设计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快更多地采用新技术,设计单位也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科学实验。不过在选题上要以近期的和应用性的为主,在作法上要以与科学研究、生产企业相结合为主,这样可以及时拿到成果,迅速发挥作用。
第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当今世界上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也是新技术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反对依赖外国,迷信外国,但是,决不拒绝外国已有的先进东西。对于的确是先进的外国新技术,我们的态度是热烈欢迎,积极采用。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又富于创造精神,就可以少走弯路,迎头赶上以至超过他们。技术上,落后赶过先进,先例很多。历史上,德国赶过英国,美国又赶过英国、法国和德国,苏联也赶过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些都是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木的钢铁工业发展比较快,现在钢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和西德,跃居世界第三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引进了大量的新技术。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不仅要依靠科学研究、生产企业来进行,而且要更多地依靠设计部门来进行。设计部门比科学研究部门更了解当前的生产需要和现实条件,比生产企业更了解国外的技术发展状况,所以更有条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及时学习和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当然,学习外国不是单纯的摹仿、照抄、照搬。我们必须在学习和掌握外国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试验研究,使之发展提高,做到外国有的我们都能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能创造出来。
自觉改造思想,为新技术的实现而斗争
围绕着采用和发展新技术的任务,设计工作者要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用无产阶极世界艰代替资产阶级世界艰,自觉地检查和克服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名利思想、以及雇佣观点和单纯技未艰点等等,自觉地为生产建设中实际采用和发展新技术而斗争。
在设计中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意义重大的新技术,时常要比“照章办事,多付出好些倍的辛勤劳动。不仅要多动脑筋,刻苦钻研;有时侯还得和普通劳动者一样跟班劳动,翻山涉水,爬几十米高的烟囱,下二三百米深的溜井,进出有爆破、中毒危险的地方进行实测。而且,既是新技术,就得准备一次二次搞不成功,三番五次重来。这中间既要任劳,又要任怨。设计工作者如果仅仅从个人谋生或名利出发,是很难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的。要做到这些,他们就必须树立革命的世界观,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强大的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中国,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和生活目的,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强烈的革命热情和革新愿望,永不满足于既得的成绩和已经达到的水平,永远要求自己作出新的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大智大勇,在设计中大胆革命,大胆采用一切先进的有价值的新技术。
从一些在采用新技术上获得重大成就的部门和单位来看,一般重要新技术的采用,都要冲破许多难关,攻取许多堡垒。争取胜利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设计人员要有不怕任何难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工作方法。
对待特别困难的任务和复杂的问题,要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蔑视,就是确信我们可以把困难攻下来,不被困难所吓倒;战术上重视,就是要严肃对待,一丝不苟地刻苦研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把一个艰巨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决,一口一口地吃掉。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许多部门的设计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攻取尖端新技术中,一开始总是觉得很难很难,没有信心。但是,钻进去,对设计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排队,找出关键;把整个关键技术分解为若干部分,化繁为简,一个一个地解决,最后就能攻下技术堡垒。拿下一项新工艺要这样,攻克一台关键设备也要这样:把一台设备分成若干小的部分来观察,研究,弄清了各部分的结构,性能,在整个设备中所起的作用,制造时必须达到哪些要求等等,这一来,心中就慢慢有了底。然后再找其他设备中起类似作用的部件参考研究,对比分析,就会一步步找到设计和制造的门路。为此,往往要跑上几十个工厂,参考几十台几百台机器,设计出几十个方案。再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选定最佳的方案。
参加制造、检验的实践。为了实现重大的新技术,设计人员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绘制图纸。图纸出来以后,还要打破常规,同制造厂工人同劳动,同制造,并在制造过程中,反复进行检验,反复改进原来的设计,一直到最后攻克堡垒,造出完全合乎标准的设备。有不少设计人员为了次取一个大堡垒,连续奋战数年,几个春节不回家。他们的精神十分感人。如果设计人员在交出图纸后就扬长而去,不参加制造,不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及时修改设计,这样,是不可能在几年内攻克尖端的;或者,这项设计早已被置诸高阁了。
我们不能要求设计工作者在一切细小新技术的采用中都统统参加到底;但是,对于关键性的尖端的新技术,则必须这样要求。否则,设计是无法实现的。
从设计到制造,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放手发动工人群众参加,充分发挥工人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方法,也是采用发展新技术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方法。许多最新式设备的设计,都经过工人群众的反复讨论,根据工人群众提出的大量意见作过反复修改,才一步步完善起来。在制造过程中,有许多设计人员束手无策的难题,都是富于经验和智慧的工人群众想出巧妙的办法来解决的。比如在制造一万二千吨锻造水压机中,在没有特重型的起重运输设备情况下,把几百吨重的钢坯吊起来,随意翻身,以便焊接加工。这种几乎无法解决的困难,就是工人群众想办法解决的。阶级斗争要发动群众,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同样要发动群众。我们既不能仅仅依靠少数职业革命家来完成社会革命,也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科学技术人员来完成科学技术革命。
抓住重点,组织各系统协同作战
为了新技术的实际采用,有关的部门和地区必须加强领导。领导上要经常注意研究国家级济建设的形势和迫切需要,弄清哪些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新技术,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下决心狠抓,避免分散使用力量。在全国,要把关键行业的重要新技术先搞上去;在每个行业,要把对自己有决定意义的新技术先搞上去。关键性的东西突破了,一般性的东西就可以带起来。例如,把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基础工业的新技术迅速地搞上去,就会大大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发展。在机械工业部门中,把为自动化服务的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电子技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精密机械搞上去,机械工业的一般水平就会跟着得到提高。
对于意义重大的关键性新技术,领导上要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协同作战。从设计一直到投产,中间有许多环节,要环环抓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牵涉到若干部门,要力求所有部门步调一致,大力协作。领导上必须细密地组织各部门分担适当的任务,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创条件,而不要互相掣肘,互相妨碍。应当在一切有关部门和人员中,提倡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反对狭隘的本位主义;只求对国家建设事业作出实际贡献,不问功劳和成绩归谁。
领导上要尽量保证新技术反复研究、试验、制造所必需的物资供应和其他需要,并且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解除有关人员怕搞不成功的思想顾虑。同时,要从工作上和思想作风上严格要求他们,经常注意检查并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帮助他们认真改进,在每一步工作中都力求取得切实的成果或经验教训,直至最后胜利。
今天世界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工厂,一项工程,从设计到建成,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在设计时采用了最新的技术,也有可能刚刚建成又出现了更新的东西。如果设计时就采用已经落后的技术,建成以后就可能落后得更远。而一个工厂或工程时常要使用几十年上百年,这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如果刚建成就改造,那又会造成多大的浪费!所以,在设计中积极采用和发展新技术,在经济建设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设计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光荣和艰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给予自己施展才能的有利条件,下决心在采用和发展新技术上作出又好又多的贡献。


第5版()
专栏:

对“七事一贯制”的几点认识
林宗棠
“七事一贯制”是分工和综合的统一
设计制造一合或一套新机器,从开始设想到制造成功和安装使用,中间需要经过许多环节,比较重大的有: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和使用这七件大事。所谓“七事一贯制”就是主张以设计人员为主,把这七件事情贯连起来(不是全包下来),在技术上一竿子负责到底。
要搞好这七件事情,需要进行很多的工作,牵涉到许多的方面,因而需要适当的分工,这样才能增加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不分工的一揽子办法是不经济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应当看到,如果分工分得过细过死,把七件事情机械地分割开来,变成各自孤立地、缺乏密切联系的七件事情,其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扯皮现象,延缓工程进度;不但不会提高工作质量,反而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降低工程质量。
分工和综合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既然有分工,就得有综合。分工分得愈细,愈是需要加强综合工作。
一个机器产品的制造成功,不仅是各方面分工制造部件的结果,而更主要的是各方面工作综合起来的结果。倘若只强调分工,而忽视了综合,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机器来。分工只能解决局部性的问题,综合才能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综合指导下的分工,分工基础上的综合,这样才是正确的。
一个重大的新机器能不能搞得好、搞得快、搞得省,固然要看各方面分工的局部性的工作是不是做得好,但是,更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要看对全局性的工作,以及对组成这个全局的各方面和各阶段的工作是否安排得好。如果对全局和各阶段的安排有了重要的缺点和错误,即使某些局部性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是难免要吃败仗的。因此,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的工作上面,摆在那些对全局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上面,忘掉了这些,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是做不好工作的。
提倡“七事一贯制”,就是主张全面地研究和掌握制造一台或一套机器的完整过程的规律,根据主客观条件,全面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面各阶段的工作有机地密切地贯连起来.并且抓住那些对全局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从这个阶段能动地跃进到下一阶段上去,从而制造出好的机器来。
由上可见,实行“七事一贯制”,并不反对合理的分工,只是反对那种只讲分工不讲综合,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和机械分工。
“七事一贯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什么是设计呢?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狭义的理解,认为设计就是在设计室里翻翻书本、找找资料、拉拉算尺、画画白图。研究和试验是科学研究部门的事,设计人员可以不管。图纸画出来了,设计工作也就完成了;图纸交给制造部门按图施工就是了。至于能不能造、好不好造、制造出来的机器好不好用、寿命长不长等等,都不是设计人员的事。设计的目的似乎只是把图纸和说明书搞出来,就满足了。
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设计是人们对一台或一套机器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反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一个正确的设计,当然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具体讲来,要设计一个机器,首先必须懂得这个机器的内部性质、外部联系和发展规律,因此必须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它的使用要求、操作方法和制造可能。通过调查研究,把感觉材料变为理论概念,把前人经验变为自己东西,从而加以提高,提出一个设计方案。但是研究推断所得,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新工艺新结构,何者为好,何者为坏?不经过实践是无法证明的。为了避免重大损失和失败,在正式制造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使各种矛盾尽可能早一些暴露,以便提高认识,改进设计,减少错误。研究、试验和设计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研究成果,提出设计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确定设计。
设计文件出来了,还只不过是完成了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第一个飞跃。这一次飞跃只能算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一半。这个设计文件是否正确,还要拿到实践中考验。因此,在制造、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用过程。设计人员必须负责到底,亲身参加到这个实践斗争中去,检验自己的设计,吸取工人群众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制造出来的机器真正达到又好又省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完成了设计工作的第二阶段和第二个飞跃。这一个飞跃比起前一个飞跃,意义更大,更加重要。到了这个时侯,设计工作才算真正完成了。
前面所说的七件分立的事情,也在这个认识论的基础上,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了,这就是七事的内在辩证关系。
我们赞成后面这一种广义的也是全面的理解,反对前一种狭义的也是片面的理解。因为假设我们把设计工作孤立地、机械地、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在设计室里画画白图、既不参加前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变过程(由研究试验到设计),又不参加后一个由精神到物质的实践过程(由设计到制造安装使用),抛掉“物质——精神——物质”这个唯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公式,去头(物质)、去尾(物质),只取中段(精神),那就必然会使设计工作脱离社会实践的物质基础,使它“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这样一种“从精神到精神”的想当然的设计,怎能不犯唯心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呢?
我们主张设计人员必须亲身参加前后两个转变的实践过程,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设计工作建立在一个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这是设计工作革命化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亲身实践是贯彻“七事一贯制”的根本方法
理论知识很重要,实践经验更加重要。没有实践,也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没有正确的设计。没有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机器来。设计工作是一步也不能离开实践的,正确的设计必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怎样才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呢?这就要鼓励设计人员深入到四个现场,也就是深入到使用现场、试验现场、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参加实践和劳动,亲手掌握第一性资料,亲身感受和暴露事物的本质和矛盾,认识它们的客观规律,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从而创造出一个正确的设计来。并且运用这种被认识了的规律,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制造出好的机器来。
“四个到现场”是设计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具体贯彻“七事一贯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七事一贯制”从研究开始。最好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到这种机器的使用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问那些最有实践经验和最熟悉实际情况的人,拜那个地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做师傅,同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那种机器的结构和性能。假如你能参加使用现场的操作和检修劳动,使自己也成为亲手实践着的真正亲知者,那你的收获就更大。
经过调查研究,提出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还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才能定案。设计人员最好能够到试验现场参加劳动,亲手做模型,亲手做试验。这样做,设计人员感受最深,也能最有效地征求工人群众的意见。
设计文件出来以后,设计人员还要深入到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参加劳动,进行现场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安装好了以后,还要参加试运转,直到正常生产为止。
这样,设计工作从使用现场开始,经过试验现场、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最后又回到使用现场来。这四个现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两个现场解决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问题,后两个现场解决了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循环,机器造出来了,人们的认识也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利用这种提高了的认识,再来重新设计制造另一台更新的机器产品。实践再实践,认识再认识,提高再提高,以至无穷无尽。这可能是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技术人员的一个较好的办法。高度的责任感是贯彻“七事一贯制”的精神基础
“七事一贯制”要求设计制造者对这台机器的质量从头到尾负责到底,既要好用,又要好造、好装、好修,还要一定的好看,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最负责任的技术责任制。实行这种责任制,就会充分调动工人群众、技术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来办这件事情。出了技术问题,没有什么皮好扯,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不解决,他们就会坐队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样就可以把严格的责任制和高度的责任感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责任感非常重要,假如没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而只是强调严格的责任制,往往会使责任制流于形式,实际上达不到确保质量确保进度的目的。
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就不会把“分工负责”,变为“分家扯皮”;就不会把“相互促进”,变为“相互制约”;就不会“但求合法,不求合理”,也就不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在想问题做工作的时候,也就不会只从个人的或者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出发,只求自己方便,不管别人困难。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在接受困难任务的时候,就不会先摆好一副打排球的架势,不管来什么球先推出去再说,并且推的愈快愈好,推的愈干净利索愈好。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产品质量,也就不会得过且过,出门不认账;也就不会只对标准负贵,只对图纸负责,而不管用户好不好用,好修不好修,长寿不长寿。总之,这种自觉的对社会主义建设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的责任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七事一贯制”所必须首先具备的精神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七事一贯制”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以处理技术工作的一种具体方法。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应当看到,不能把这种方法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一步一步的深化,这种方法本身也会随着变化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精砷实质只能是一个,这就是一定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定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第5版()
专栏:

为农民设计手扶拖拉机
工农——5型手扶花拉机试制委员会
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试制成功了。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试制出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和八种配套农具,还选配了五种副业加工机具。
这种拖拉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具有较先进水平的手扶拖拉机。它小巧轻便,操纵灵活,配上十几种农机具,能够完成犁耕,旋耕、耙、平土、开沟、收割、运输以及喷雾、碾米、磨粉、抽水、薯类磨渣等多种农副业作业,适合在土质较松软的小块土地上耕作。由于它爬坡性能好,超越田埂能力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南方山区水田中使用。
通过这次设计工作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脱鞋下田,亲自实践
我们接受设计任务后,就根据选型试验资料和样机结构分析,制定了设计方案,接着,按照领导部门的指示,带着参考样机,到福建省建阳山区农村去做补充试验。
去山区前,有不少同志对手扶拖拉机在我国有没有发展前途,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它只能算是一种过渡产品。还有的人看不起它,认为太简单,搞不出什么名堂来。也有的同志把山区机械化想得很容易,以为只要采用四轮驱动拖拉机,再从山下修一条盘山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来到福建建阳山区,一接触实际,这些同志的看法就不同了。大家见到眼前的山区和自己臆想中的山区大不相同,田地形状很复杂,地块面积小,田埂高,山峦重迭,道路崎岖;另一方面,又看到,手扶拖拉机在山区使用,小巧灵活,能耕一、二分的小块地,还能爬越坡度高达五十五度的田埂。农民看到这种手扶拖拉机以后,兴奋地说:“一合手扶拖拉机能顶三、四头牛,干活质量比牛好,又能抢农时,真是农业生产中的宝中宝。”这时大家想:“为什么过去我们认为手扶拖拉机没有前途呢?为什么我们会简单地用修盘山路的办法,来解决山区机械化的问题呢?”“这都是我们长期在设计大楼里搞设计,不深入农村的结果!”
在福建建阳山区里,大家脱鞋下田,来回奔跑做试验。山区气候多变,时晴时雨,设计人员淋得浑身湿透,但是,大家仍然精神饱满,一丝不苟地测量每一个数据,仔细地观察机具结构和作业质量。从早到晚翻山越岭,跟着机子下田,把计算尺也带到田里,一块地耕完了,试验结果也马上算出来了。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速度和获得较好的作业质量,一个上午就换用了几副铁轮;为了观察样机的爬坡性能,一个小时上下田埂十多次,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性资料,许多设计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组织起来,配套设计
过去搞农机产品设计,各有关单位相互协作不够,各专业的设计人员往往考虑自己设计的部分多,考虑其他部分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所以,设计出来的产品,不是配不上套,就是结构不合理。这一次,在设计前就把拖拉机和农具的设计人员组织在一起,进行配套设计,共同试验,共同研究设计方案。大家都树立了既要搞好自己的设计,又要配合搞好别人设计的全局观点。这样,整个机组才有可能作到结构先进,经济合理,一下子就把拖拉机和十几种农机其成龙配套地搞了出来。这样做,好处是:观察问题全面,考虑问题细致,解决问题快。
仿创结合,走自己的路
我们在设计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样机?一种意见认为,样机是适应性试验中选出亲的较好机型,现在照它测绘,既快又保险,只要把外形稍改一下就行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对待外国样机,要一分为二,不能囫囵吞枣地照抄,亦步亦趋地跟着外国人爬行,应当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我国农业要求的农机具。通过结构分析和建阳山区实践的体会,所有设计人员都赞同后一种看法。
可靠、耐用是农民对农业机械产品的一个主要要求,在进行设计的时侯,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在样机结构分析时,我们发现样机的齿轮接触应力偏高,在长期使用中将影响齿轮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了许多核算,把大部分齿轮结构作了改进,提高了可靠性。
同志们还从农民使用和修理水平出发,不盲目追求“洋”,把拖车坐垫的材料由抱沫塑料、人造革的改成了竹子的。这样,使坐垫既实用、经济、美观,又有弹性,坐上去很舒适。而且,在南方又可以就地取材,便于制造和修理,同时,价格也低廉。
这些例子,有力地说明了设计人员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五亿农民着想,不为国外的“洋框框”所束缚,才能使新设计的产品为农民所欢迎。
深入现场,实行“三结合”
我们的设计方案,农民感到满意;我们的设计图纸,工人反映结构合理,技术条件订的恰当,图面清晰易懂,这都是我们实行了现场“三结合”的结果。
在农村,我们访问贫下中农,把拖拉机交给农民使用,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工厂,我们拜工人为师,深入车间参加劳动,和工人研究各项技术问题。许多结构参数都是在工人、农民的参加下确定的,许多改进和创造都是在工人、农民的帮助下搞成功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底盘部分在图纸会审中,工人就提出了上百个合理建议,使绝大部分设计上的缺点都消灭在图纸上,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可以说,我们每一张图纸都凝结着工人和农民的智慧。
这次设计工作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由于我们以《实践论》思想为指导,深入农村,深入工厂,亲自参加生产实践,才使我们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新产品;由于我们以《矛盾论》的思想为指导,辩证地对待外国的技术成果,抛弃了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才使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由于我们在设计工作中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三结合”,组织了“配套设计”,才使我们的产品设计的时间短,品种多,质量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