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不断总结经验 做好计划工作
长春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张人
通过总结 提高认识
工作做完了总要总结一下。一般说,合乎实际情况的就是成功的,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就是失败的。我觉得用毛泽东思想总结工作,探索工作中的规律性,是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最近几年来,由于认真地检查了过去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对总结工作比较重视了。以前每年都总结,但因对总结的目的性不明确,往往是就事论事,久而久之形成了公式化。总结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找到经验教训,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一个飞跃,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因此,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毛泽东思想来分析检查,这样才能找到经验和教训,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近一两年,我们几次总结了经济方面与计划工作本身的经验教训,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长春地区农业生产,经过我们十几年的观察,粮食产量丰歉幅度很大。产量不稳定的原因是春旱、秋涝和早霜;而为害最大、持续年度最长的是水灾。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二年,每年平均受涝面积二百一十三万亩。其中最重的一九五六年受涝面积近八百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这样,治水就成了主要矛盾。几年来,在农业发展方面,就抓了“水”字。一九六四年我们作了一些典型调查。在规划和建设中的二、三十个涝区中,有的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大型涝区,由于工程大,配套困难,见效慢,搞了几年也未建成;有的虽属大型涝区,但群众用自力更生办法,分段搞,当年见小效,长期见大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究竟是依靠国家投资,还是自力更生?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委干部有过争论。这个争论实质上是治水问题上的两种思想和两个方针的争论。一条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多快好省的方针;一条是伸手向国家要钱,少慢差费的方针。实质是敢不敢坚持总路线精神的问题。通过总结,问题明确了,应当是自力更生的方针。治水问题解决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经过典型调查,发现治水能解决稳产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高产问题。要解决高产问题,还须增施肥料,深耕细作,发展机械化,发展畜牧业,搞农业综合措施。特别是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深耕、适时。农业机械代替畜力,可以减轻大牲畜的负担,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给扩大粪肥来源准备了条件。因此,解决高产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特别是我们是平原地区),所以我们又抓了个“机”字。一九六三年榆树县粮食丰收了,产粮十亿斤,但仅机耕、化肥两项开支就达六、七百万元,结果虽然粮食是增产了,可是社员收入增加不多。看来粮食上来了,多种经营跟不上仍是个很大问题。这样,治水、农业机械化、多种经营就成为发展农业的三个环节。经过分析,我们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治水可以稳产,发展机械化可以高产,但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劳力、资金,机耕就要增加开支,这都需要依靠多种经营来解决。不搞多种经营,不仅建立稳产、高产农田有困难,就是要增加社员收入,扩大社、队积累也有困难,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只有把三者结合得好,农业才可以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总结,我们开始认识到农业本身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了,对如何多快好省地发展我们地区的农业,认识又提高一步。这样,我们计划工作也比过去主动了。
第二个例子,是科学移植问题(科学移植就是把科学研究成果移植和推广到生产中去)。长春地区的地方工业经过大发展与调整,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发展。问题是新产品增加不多,技术提高不快,我们把它叫做“抱着老产品,守住旧阵地,在发展上有保守。”这就找到了主要矛盾。看来走老路子不行了。经过一段努力,我们找到了科学移植的路子。当然这仅是地方工业发展的一个方面。走不走这条路是有过斗争的。科学移植对地方工业来说是个“尖端”问题,地方工业设备简陋,能否担任得了?首先是专家不信任。其次是工厂没信心,认为科研成果高不可攀,有点怕。怕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不认识,要解决它,只有通过试验。当时我们也拿不出具体办法来。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用毛泽东思想分析了一九六四年这么两件事情:一是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国家给了投资、图纸、设备,搞了一年没有出东西;另一个是市灯泡厂,在科学研究机关帮助下,利用本厂现有条件并借用外厂的闲置设备,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试制成了脉冲氙灯,并且小批投入生产。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总结,我们得出了这么三条经验:第一,地方工业接受科研成果大有用武之地。对国家来说,是拾遗补缺,对地方来说是发展尖端。地方工业发展尖端产品,主要是敢不敢的问题。只要解决了“怕”字,增加个“敢”字,就可以办到。第二,发展新品种要自己动手,不能等国家安排。我们采取了以老养新,自力更生的办法,通过协作搞试制,试制出来就小批投入生产。只要方向对头,拿出产品,国家就会给予支持。第三,走科学移植的路子要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简单说就是取长补短。分而言之,群众不了解科研项目的内容,觉得神秘得很,有些怕,这是短处;但是,当他们得知其中细情,就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敢于试制,这是长处。专家的长处是有较多的科学知识;但对群众的智慧与干劲不大清楚,这是短处。领导的长处是有敢于攀登高峰的决心,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短处是对两者都不摸底。由于领导、群众、专家“三结合”,结果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发展地方工业的路子来。“三结合”是发展地方工业的群众路线,同时也是革命干劲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计划工作
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计划工作方法也有所改进。一九六三年我们总结出三句话: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住关键。经过一九六四年的实践,充实发展为:通过劳动实践和调查研究,逐步形成概念(计划方案);抓住全局性的和力所能及的关键问题,计委出头组织各方面力量打歼灭战(计划执行);反复地实践,不断地检验,系统地总结经验教训。这三句话的总结,是经过一段摸索,碰过若干钉子得来的。过去在计划工作中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个是片面性,毛主席告诉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但是我们往往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也藐视。总想把好事一个早晨就办成。遇事只图快,不管好,光讲数量,不讲质量,只问需要,不管可能。这里既有盲目性,又有片面性。第二个是,忽视客观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脱离实际,不注意抓方向,抓政策,孤立地搞数目字,有时成天钻在数字堆里。现在我们注意了防止片面性,由数字堆里钻出来了,解剖了麻雀,抓住了方向;由只做计划到考虑计划的实现,特别是到组织力量打歼灭战。同时,注意先走一步,搞个小区规划,给将来计划创造条件。这样,就使我们的计划由死计划变成活计划,由主观主义的坐在屋里形而上学地搞,到比较接近实际情况,这是个跃进。从这里得到这么几点认识:
第一,正确的计划来源于实践。计划机关是经济工作的加工厂,又是属于再加工性质。它不是决策机关,是参谋机关。要当好参谋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又要善于联系起来进行思索,才能提供正确的情况,和比较符合实际的计划方案,供决策者下决心。因之,点子出得对不对,意见提得合适与否,关系极大。要点子出得对,意见提得合适,中心是解决实践问题,并且要善于对国民经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几年来,我们对国民经济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地方工业和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这是一段艰苦的“笨”工作。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把分散的情况加以整理,形成高一级的认识,就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这就是计划方案。
第二,计划方案一经制定,就要抓住主要矛盾,选择有关全局的又是力所能及的方面,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各方面力量打歼灭战。把人力、物力投向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也是逐渐形成的。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一九六二年集中调整了房产,缓和了中小学校舍的紧张状况;一九六三年集中抓了解决城市建设的煤气供应不足和城市公共交通紧张;一九六四年集中力量解决了郊区蔬菜电灌工程的建设;一九六五年确定了工业以科研成果移植、农业以小型治涝与电灌、城市以房产、教育以半工半读的劳动基地安排为重点。这就使我们掌握了计划的主动权。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过去我们就有片面性,总以为做计划是我们的事,实现计划是别人的事。
第三,必须反复地实践,不断地检验,最后总结经验教训。计划没有一成不变就实现的,好的是接近实际,不好的就是违反实际,总不可能和客观实际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检验、修改、充实原来的计划方案,提出新的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的新方案,这是计划工作逐步接近实际的必经之路。
经过这样多次的总结,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计划,来源于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又是从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得出来的。总结来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这样的总结才能反映客观的真实情况。通过总结找到矛盾,在彼此相互联系的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方案。看来,要总结好,必须学好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同时在总结中又不断加深对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的认识,循环不已,一次比一次加深。所以说,总结工作的过程,就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也是用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过程。


第5版()
专栏:

略谈以点带面
蓉生
点是面的一分子,面是由点组成的。没有点也就无所谓面,没有面也就无所谓点。点与面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面发生变化总是先从点开始,点的变化对面有重大意义。
俗话说:“牵一发动全身”。这说明点与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点的影响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空间范围。
“万事开头难”。任何事情突破一点对全局的运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突破一点”是困难的,但如果成功了,其他便好办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动地说明了:先进的点、红色的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整个面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威力。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面上的点不会一般齐,总会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所以我们必然有点可寻,有点可抓。你头脑里如果缺乏应有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的辩证法,对于点,当然是视而不见,见而不抓。
以点带面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一)树立先进的典型样板,借以推动整个的面。
(二)为改造一个落后者的面,先突破一点,借以震撼全面。
(三)搞一项没有搞过的新事物,蹲点解剖“麻雀”,取得经验指导全面。
面上存在着较突出、较先进的点,开始它虽居少数,力量对比占劣势,但它的性质是先进的,有强大的生命力,是面的希望、面的前途。我们树立先进的典型就是扩大它的影响,壮大它的优势,给面树立起鲜明的对立面,使面内部矛盾明朗化,推动矛盾向前发展,促进先进的点由少变多,由点的质变成为面的质变。体现在外观上便是由一点红变为点点红,全面红,万紫千红。
一项困难的工作,一个落后的面,不采用“突破一点”的战术,一口吞下去是不行的。面上的点不是孤立的,点与面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突破了一点,就会打乱或动摇其原来固有的联系,引起或加剧面内部的矛盾斗争。我们进而利用其矛盾,夺取全盘胜利。
在搞一项没有搞过的新事物时,蹲点取得经验,指导全面是多快好省的办法。否则盲目地在面上搞,即使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可能搞不成。我们要认识面,就得从个别的、特殊的点开始。因为个别含有一般,点中含有面。通过对点的深入研究,抽出面的一般规律,再用这些一般规律指导面,才是有效而可靠的做法。
我们强调“突破一点”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对搞好面有重大作用。我们不是为了“突破一点”,而去“突破一点”,而是为了搞好面、推动面才去“突破一点”的。在抓点的时候,必须点面结合,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面。
我们是着手于点,而着眼于面。
选择点时,要着眼于面的形势、面内存在的主要矛盾。什么点最有利于面内主要矛盾的解决就选择什么点,以便在突破这个点之后真正能起带动全面的作用。例如在选择先进的点时,要仔细分析一下妨碍该面向前跃进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与这一障碍针锋相对的点就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点。
如果真正是着眼面,认识到这个点有关大局,那么就应该在点选择好之后,紧接着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抓就抓到底,搞就搞深搞透搞彻底,绝不能一般地搞一下。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并不是说只搞一两个点,整个面都不管了。必须点面兼顾。
从搞好面出发,那就不是搞完一点便完了,而是边搞边总结,搞一个点总结一个点,抽出一般规律再去指导面。指导面时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具体的点的特殊情况去贯彻执行已知道的一般情况。离开对具体点的具体分析就不能真正贯彻执行一般号召,也不能丰富发展一般号召,从而也就实现不了点对面的推动作用。点和面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面中有点,点中有面,点中还有点。
一点突破了,带动了面,面就上去了。这时点的变化就扩大为面的变化。面前进了,又会出现新的更先进的点,它又带动面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如此反复,永不完结。


第5版()
专栏:

粮站工作也有规律可循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第三粮站主任 赵庆璧
一九六三年,我们粮站的同志们学习了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起来,全站同志热情很高,为烈军属、五保户送粮上门、下组服务的人次多了。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全站七名工作人员在营业时间里,两三个营业员下去送粮,粮站人少了,增加了买粮站排现象。顾客等得不耐烦,对我们提出了批评。
毛主席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们认识到,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要研究工作的规律性,才能把工作做好。大家就联系实际,一面学习讨论,一面实践,反复摸索粮站工作的规律性。
首先,我们针对前面说的情况,研究了每月每日营业忙闲变化的特点。
就一个月来说,营业忙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一至五日,大家开始买一个月的粮食,顾客比较多;第二个高潮是从十三日、十四日开始到二十日,我站供应的四百多户工交、财贸职工都在这几天发工资,买粮顾客突然增加。每月六日到十二日和二十日以后,营业比较清闲,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利用两段较清闲的时间下组访问,服务上门;两个高潮期间集中力量搞好站内工作。每到最忙的时候,我们先一天就做好各项准备,到时候两个人收款、多人付货,并且早开门晚闭店,因此顾客虽多,也不用站排。
一天的营业同样有忙有闲,掌握不好,也要顾客赶堆,忙乱被动。我们早就打破了早八点开门的老规矩,夏天早晨六点半左右就开板,冬季七点钟也开板了。这样从清早起就随来随卖,避免了一开板顾客蜂拥而入的忙乱现象,同时也方便了双职工买粮。我们摸索了一天的营业规律是这样:早晨八点前来买粮的有一些人,一般是双职工;八点到九点,上班的已经走了,家庭妇女饭后没收拾完,一般情况来买粮的很少;九点到十一点,家庭妇女、老年人,放寒暑假期间一些小学生,陆陆续续前来买粮,营业要忙一些;十一点以后,各家都在做午饭,我们的营业又清闲起来;午间营业比较忙,买粮的多是上班职工,要求很急,甚至一边走道一边捋胳臂看表。下午也大体上和上午的特点相同,两点到三点(冬季是一点到两点)来买粮的很少,三点以后陆续有些家属来买粮,到四点买粮的又少了,我们也该关门了。我们的人力和工作时间,现在就是根据这些特点安排的。忙时人多,闲时人少。
除此以外,我们还研究了逢年过节供应工作的特殊性。节日粮食供应品种多,业务量集中,往往工作很忙,甚至节日前夕的晚上还有人敲门买粮,这样粮站同志不但不能充分休息,自己想买一点副食过节也抽不出时间。现在我们是在节前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并事先通知各单位,可以在下班后买粮。这样就避免了顾客集中,工作忙乱,又照顾了各企业职工不影响生产。这样做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自己。我们也可以愉愉快快地放假过节了。
掌握了规律性,尝到了甜头,工作越做越主动,大家又进一步研究了对待各种不同顾客的规律性。买粮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论什么样顾客,都要尽可能做到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如家属买粮问的细、挑的细,什么高粱米糠多糠少啊、小米有没有砂子啊,要不怕麻烦、耐心解释;小孩子来买粮,往往是数量不多、品种单一,但要告诉他把粮本带好、剩的零钱装好,称完粮食还要叮嘱一句,道上别贪玩,快回家;老年人耳朵沉、话语多,要做好唱收唱付,买了多少粮,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都交代明明白白,说话嗓音还得高一点,一遍没听明白就再来一遍;职工买粮一般是越简单越快越好。
最后我们还讨论过我们自己服务态度方面有什么问题。我们回忆有几种情况,我们的服务态度容易不好。第一是顾客多营业忙的时候,这时候有的顾客挑挑拣拣、提出问题,我们接待就不那么耐心;第二是一个家庭一天多次买粮,给我们增加了麻烦,我们往往不太满意;第三,接近关板或已经开始结账了,顾客来买粮,我们口里不说心里总是不大满意;第四,顾客挑品种,争争讲讲,我们也往往耐心解释不够。分析了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四个一样”口号。即:顾客多和顾客少、顾客一天内多次买粮和一次买粮、接待最后一个顾客和接待第一个顾客、对待挑品种和不挑品种的顾客服务态度一个样。
一切工作都有它的规律性。这二年来,我们摸索了粮站工作的规律性,按着规律办事,工作比较主动,顾客满意。


第5版()
专栏:

掌握规律,驯服铁马
吉林铁路局梅河口机务段司机长 孙万有
以前我想,要摆弄好火车头,只要有两招就行了。一是有个结实的身板,能使劲干活;二是把功夫练硬,有棒棒的技术。干了一个阶段,感到光有这两招虽然能够开车,并不能真正把车开好。我常常碰到一些很不顺当的事:你想省一点煤,车偏不给你作脸;你想多拉一点,它就给你个下不来台。当时把我憋得够呛,也没有解开这个扣。后来,我学习和运用了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让辩证法上了车,才逐渐的把铁马驯服了,才由必然向自由迈进了一大步。
掌握安全行车的规律,变没把握为有把握
安全是生产中头等重要的大事。能不能在行车中保证安全?过去我一直感到没把握。认为大轱辘一转那有不出事的。学习了《实践论》以后,才懂得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火车头也是这样。出了事故,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只要按照规律去办事,事故就能避免。那么,客观规律可以不可以认识呢?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客观规律是会被人们掌握的。打这以后,我就去摸索和运用安全行车的规律。我跑的梅(河口)通(化)区段,岭大坡多,一个来回,大大小小就有二十来个坡道。过去我对这些坡道的脾气,没摸透,车开的很吃力。自从我摸到了坡道的不同特点以后,改进了操纵方法。对于长大坡道,就打“持久战”,岭下紧,岭上稳,找好加速时机,看住坡顶速度,改变了过去先松后紧的被动局面。对于“撅尾巴坎”(小陡坡),就打“速决战”,提前开汽,高速闯坡,改变了过去抻短坡的作法。为了避免伤亡事故,我就注意琢磨线路上行人的情况。一般来说,成帮结伙的,互相间能有个照顾,不容易出事;单个的、成对的,往往容易出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对前一种,鸣笛就行了;对后一种,一方面鸣笛,一方面要早作停车准备。此外,我还注意观察和分析了牲畜在线路上活动的情况。经过一段摸索,我发现一些牲畜常常是:单个奔成帮的;来了车愿往主人家的方向跑;听见啥动静往前闯不愿往后退;有的愿顺着线路跑,不愿下道台。这样就找出了一些规律:在什么情况下,不鸣笛,不惊动它们,加快速度猛闯过去;在什么情况下,鸣笛惊跑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慢一点走,让牲畜先过道。我这样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措施以后,多次防止了伤亡事故。
在安全上,为了打有把握之仗,还要在困难时看到顺利,在顺利时想到困难。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毛主席“一分为二”的教导,多想有利的因素,大长革命志气,敢于藐视困难。但也注意多方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创造条件,把困难转化为顺利。有一次,我们机班由通化回梅河口,列车编组以前已经确定超轴,可是我们挂好车以后,突然下起大雨。心想,这样天气不超轴都够呛,现在要超轴怎么办?我们组三个人开了个小会,研究了有利条件,又从最坏处想了想,认为关键是能不能闯上一百零三公里那个大坡道。当时我看到同志们既没有轻敌,也没有被吓住;他俩的技术也很硬。只要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准能牵住一百零三公里这个牛鼻子。于是,我们决定不甩车,全部拉着走。发车前,彻底检查了沙管和机车的各个部分,在运行中,三人协同一致,副司机主动抢烧最难的区段,顶住了汽水,我提早加速,充分运用动能闯坡,结果一百零三公里的坡顶速度比好天气还快,安全早点到达了梅河口。在困难的条件下,本来是容易出事的,可是从最坏处着想,往最好处努力,就不一定出事。相反在顺利的时候,要不想到困难,轻敌麻痹,反而倒容易出事。我是有过这样教训的。有一次,我们担任由通化到梅河口一趟乘务,牵引的列车不满轴,又是一个无风无雨的大白天。我想,拉这么几个车,象玩似的,该轻快轻快了。由于思想上只看到顺利一面,没有看到困难一面,所以也就没有细心准备。在列车行驶到一百零八公里的短坡之前,本应提早加速闯坡,我认为这个小坡到坡顶现加速也赶趟,可车没等到坡顶速度就慢下来了,这时想加速也晚了。虽然气门已满开,手把也放到底了,可速度还是没起来,我的心吓得蹦蹦直跳,偏巧又打了个空转,信心更小了,多亏同志们的提醒,我才采取一切措施,勉强爬过来,险些造成退岭事故。从此,我懂得了不论做什么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掌握矛盾的转化规律。几年来,我们比较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了“安全”地段和“危险”地段、小岭和大岭、好天气和坏天气的关系问题,避免了许多事故的发生。
正确处理超轴和安全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
在超轴这个问题上,我所以能够逐步掌握了主动权,就是因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超轴和安全的关系。刚当司机的时候,我超轴的劲头是满足的,非要拔个尖不可。什么事故不事故的,我很少考虑,凭着热情蛮干,结果碰了不少钉子。比如,一九六一年三月,我驾驶一趟回空的军用列车,当时机车是逆向运行,我不但没按规定减轴百分之十五,而且比定数还多拉了不少,队长让我甩几辆,我没干;同志们表示没信心,我也不在乎。结果车一开出柳河站,就被三十三公里的一个小坡给拦住了,造成了退岭事故。从这以后,我又象撒了气的皮球似的,该超的也不超啦,怕多拉出事故,觉得还是开“太平车”好。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以后,我才感到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进一步懂得了超轴和安全之间的关系:超轴可以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但由于超轴,给闯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因素。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要超轴就得消灭事故,出了事故,就无所谓超轴。那么这样的矛盾能不能解决呢?我又联想到“旱地拔葱”那个故事。有一次,从通化回梅河口,我们“双机”牵引了二千四百七十吨(定数为二千吨),到一百零三公里大坡道,没有闯上去。退下来以后,我们不甘心,又从坡底硬拔上去了。从这里,我感觉到超轴和事故这个矛盾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进行有力的斗争。为什么先头在较好的客观条件下没闯上去,后来在坡底反而拔上去了呢?原因是先头忽略了对立面的斗争,让超轴和事故“和平共处”了;后来,为对立面的斗争创造了很多条件,帮助超轴战胜了事故,促使矛盾转化了。从此,我认识到超轴列车不一定出事故,欠轴列车也不一定安全,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当我用这样的思想指导超轴的时候,就掌握了主动权。
超轴列车在运行中,有时还出现晚点现象。有人说,要多拉,晚点是免不了的。我就琢磨,超轴和速度又是什么关系呢?当我用事实进行比较分析之后,觉得这里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超轴列车,同志们配合不好,驾驶不好,确实能够影响速度,甚至会发生运缓;可是同志们配合得好,驾驶得好,又会促进速度的提高。于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创造条件,把超轴和速度尽量统一起来,做到既超轴又正点。为此,我在运行中,注意了不盲目加快,而是稳中求快。
找出自己机车的省煤办法,变不利为有利
我开的解放型1153号机车,是日伪时期制造的,设备陈旧,锅炉燃烧状态不好,同志们累得满头大汗,就是省不了煤,真是人有省煤心,车不给作脸。后来,读《论持久战》,受到很大启发。毛主席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我想省煤也是如此,省煤车上有费煤的人,费煤车上也有省煤的人,机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不能叫不利的条件吓倒,我决心要变不利为有利。
怎样才能让燃烧状态好起来呢?我天天琢磨,车上想,回家想,当班想,便乘还想。有一次发现别的车排气时吐烟圈,我就联想到吐烟圈这一现象是与喷汽口中心正不正有关系,如果中心正了就可以通风良好,不好烧的毛病就可以解决。病根找到了,在修车师傅的帮助下,全组同志一致努力,经过十几次奋战,终于治服了燃烧状态不好的毛病。
旧的毛病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来了。机车好烧了,但有时还是费煤,是什么原因呢?找来找去,在操纵上找到了问题。主要是均衡速度掌握得不够,动能闯坡利用不好。于是我就向有经验的几位老司机请教,他们帮助我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还告诉我许多省煤的办法。我把这些办法运用到机车操纵上,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还不够理想。这是怎么回事呢?想来想去,最后懂得这正是违背了毛主席关于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教导。每台车的脾气不一样,同志们的技术有高有低,拉的货物不一样,气候条件也变化无常。一成不变地照搬别人的经验,是做不好工作的。于是,我就常在便乘时不休息,跟车观察那两班的烧火技术,有时亲自烧一烧,摸索摸索经验。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总结,我们积累了一些省煤办法,做到了常年省煤。
几年来,由于我带着工作上的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不仅加速了自己的思想改造,而且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一九六一年三月以来,我们消灭了一切大小事故;从一九五九年以来,我们班为国家节省了六百二十多吨煤,被评为“节煤能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