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积极为农民设计结实经济的住房
改进我国农村建筑是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建筑设计者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为农村建筑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是没有“名堂”,而是大有“名堂”
我们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技术干部,一九六四年十月到北京市通县徐辛庄公社内军庄生产大队的。这个大队的房子大都很简陋,百分之七十是泥土房,砖瓦房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有百分之三十的贫下中农住房比较困难,其中有百分之十五正做盖房的准备。
怎样帮助农民盖好房子呢?我们在这个大队作了试验。
在试验之前,我们对当地建筑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工作,感到这个地区的建筑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和习惯作法。这个地区的建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土坯就是其中最经济的建筑材料,农民不用花钱自己就可以做。土坯的保温、隔热比砖的效果还好。土坯炕既是最经济的取暖设备,每年又能制造大量的炕坯肥料。但是当地的建筑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除大木料用得过多,使房子造价过高以外,由于泥顶房容易漏雨,每年五、六月农业生产大忙季节,每户都要花上七、八个工抹一次屋顶,耽误了农活,把可以做肥料的炕坯土抹在屋顶上,也很可惜。另外屋顶容易漏雨,墙身又没有很好的防潮措施,土坯墙也很容易损坏。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中,就采用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办法,把优点部分继续保留和发展,把缺点部分用科学的办法加以改革。如土坯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可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怕水,一遇到水就变成了一摊泥。如果要发展土坯围护结构,一定要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如果屋顶能用比较经济的材料做,既耐久,又轻,不容易漏,就可以大大地改进承重结构。因此,我们就把屋顶、承重结构、土坯,作为试验的主要项目。
这样确定了之后,我们通过“三结合”的办法——设计人员、建筑小组、盖房的用户相结合,共同来搞试验。开始我们计划给一户三口人的贫农盖两间试验住宅。这家原先有两间土房,由于学校盖房给拆掉了,大队正准备给他盖房子。这两间房子,我们为节约木材,想用钢筋混凝土做框檩硬山搁,来代替木结构承重;同时想提高它的使用效率,把一明一暗的习惯平面设计改变一下。但是,当我们和户主商量的时候,户主不同意。这时,正好大队想把几间旧房盖成俱乐部,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做试验。
这个俱乐部共有五间房。我们决定两间用钢筋混凝土硬山搁檩(檩条是当地青年瓦工在我们的指导下自己做的),屋顶厚厚地铺上一层秫秸,用当地的废窑碴做了白灰焦碴屋面。三间采用了人字屋架承重(代替了大柁),檩条用的很少,稀铺望板代替了用木料较多的椽子。屋面部分,我们采取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做了一层油毡,面上抹上混合泥(粘土、砂、白灰、青灰和滑秸)做保护层。五间房都采用了土坯及碎砖做围护结构,砖柱承重,土坯墙心外面又抹了一层混合泥做保护层。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木材,又节省了一部分砖。同当地习惯作法比较起来,那两间社员要用两立方米木料,而我们只用了零点二立方米木料;那三间社员要用四立方米木料,而我们只用了两立方米木料。五间房总共才用了五千块砖。同当时一户新盖的五间泥顶砖房相比,他花了二千二百元,我们总共才花了一千二百元。而我们盖的房子从适用和美观方面来看,都比现有的房子要好。
当我们在盖房的时候,社员们纷纷来参观。有的说:“这新鲜玩艺儿不错”。有的说:“这玩艺不一定保险……”。房子盖好以后,社员们看到比他们盖的房子好,花钱又少,这下子才真的相信了。就连那个怀疑钢筋混凝土檩条的户主,也后悔起来。有一位正准备盖房的老大爷,参观了这座房子后对我们说:“你们盖的这新式房子挺棒!明年俺盖房也照你们这个样子盖。”一位参加这次试验工作的瓦匠,马上把自己的屋顶按照我们的做法抹了混合泥。一位木工,准备把自己的窗子按照我们的新式样改装。几家正准备盖房的户主,亲自找上门来,要求拿他的房一起和我们搞试验。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改进我国农村建筑是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建设者都应该重视这项工作。
过去有些设计人员,觉得农村的房子简单,搞不出什么“名堂”来,不如在城里设计高楼大厦有意思。我们觉得这种思想是十分错误的。首先,我国农村人口占六分之五,绝大多数是贫农下中农,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那就没有理由轻视农村的建筑。其次,农村建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农村建筑不是没有“名堂”,而是大有“名堂”。
为了改进农村建筑,仅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问题来和大家讨论:一、农村建筑试验,不单纯是居住房屋的试验,应该包括建筑材料、结构和建筑本身等方面的试验。当前特别需要改革的是材料和结构部分。
二、改革农村建筑,应该从实际出发,对于长期历史形成的农村现有建筑,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三、农村建筑,以就地取材为主,辅之以国家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的利用。
四、改进农村建筑,还应该重视和改进生产性的集体经济用房,象仓库、牲畜棚、猪舍、薯炕、薯窖等。
五、建筑试验工作,我们不要自己单独进行,应该同当地的瓦木工、有经验的老农、农村知识青年相结合,共同讨论,一起动手。试验过程也就是培养当地技术力量的过程。
六、试验工作不仅要同当地技术力量相结合,而且要同用户相结合。经济、适用、材料、结构、外形等方面,都要和他们一起商量,正确处理“三结合”中出现的一切矛盾。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赵礼刚 陆琪琪


第2版()
专栏:

浙江工业设计院为农民设计房屋
金华慈溪农村建成一批新式住宅
这种住宅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比木结构房子节省木材一半左右,质量好,造价较低,很受农民欢迎
据浙江日报报道 金华湖镇、慈溪泗门一些农村,新建了一批用钢筋混凝土构件代替木材结构的农村住宅。这种农村住宅有很多优点:一、节省木材。据计算,耗用木材比一般木结构房子节省一半左右。二、适宜农民居住。农民反映:这种房子楼下做堂屋、厨房,搞副业生产方便;楼上做睡房,干燥,又透气。三、质量好。由于住宅主要结构用钢筋混凝土构件制成,十分牢固。四、造价相等或略低于同类型木结构房子。
这批农村住宅是省工业设计院的设计人员树立了设计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数次下农村调查农民生活习惯和居住状况以后设计出来的。一九六二年底,这个设计院接到了设计一批农村住宅的任务。当时大家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是对农村住宅的结构形式、农民生活习惯不熟悉。他们就根据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背了铺盖,到金华、慈溪、富阳、绍兴等十一个县的农村进行调查访问。他们在下乡调查期间,一共访问了一百七十九人次,详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居住状况等;同时还对一百七十户农民住宅进行了丈量和测绘,取得了一千七百零六个数据。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使他们有了正确的设计依据,纠正了原来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譬如有些设计人员原来认为农村住宅的建筑面积可以比城市小一些。但是,调查的结果恰恰和原先设想的相反,由于农村住宅不仅作为起居场所,而且还要在住宅内从事生产活动,貯存农具、农作物和柴草等,因此每人需要的建筑面积要比城市多,一般需要十五到十八平方米才能符合使用要求。
为了使设计不仅符合农村住宅的一般特点,而且也能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设计人员还深入现场设计,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并为就地取材、降低造价创造条件。如在金华湖镇农村现场设计中,他们了解到离新建住宅两里外就是砂石产地,而当地又有用灰砂墙建房的习惯,施工部门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就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灰砂墙,造价比原设计的空斗砖墙降低百分之三十,抗水性能也很好。另外,设计人员还了解到土坯砖是当地农民的一种副业生产,就又在设计中采用了土坯砖墙,使住宅造价降低了百分之十。
这批农村住宅已居住一年多,从使用情况看,这项设计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设计是正确合理的,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第2版()
专栏:编后

建筑设计工作者又一广阔天地
今天我们发表的三篇谈农村住宅设计的文章、新闻和来信,给建筑设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题目。
我国土地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适应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各地农民的住房设计,各有特点,丰富多采。但是不少住房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不够结实,成本高,用料多,或是通风条件不好,光线不足等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希望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要求建筑设计工作者帮助他们设计经济适用的住房。
有些建筑设计工作者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深入农村调查当地的情况和农民群众的需要,分析农民原来住房的合理部分和不合理的部分,作出了合理的设计。今天发表的北京市和浙江省关于设计农民住房的文章和报道,就是两个例子。
广大的农村是建筑设计者的广阔天地。为五亿农民作建筑设计,这是历史上的创举。希望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向农村,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在这个新的事业当中贡献自己的才能!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造草屋
目前在广大农村,还有不少农民居住着草屋。象我的家乡浙江萧山县头灶公社,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住着稻草盖的草屋。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迫切要求改造草屋,住上既结实又经济的房屋。因为住草屋有好多不上算地方。
建造草屋要有大量的稻草,但是稻草不论在现在或将来都会感到不足。稻草可以用作其它加工原料,而且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我们附近地区的稻种换用了矮脚南稻新品种,这种稻的稻草十分短矮,不能用来盖屋。此外,建造草屋还需要大量的竹和木,用来当作屋架。
另一方面,草屋成本高。因为草屋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破损霉烂极快,几乎每年需要修理一次,修一次就要花不少钱。拿三间草屋来说,每年需添补稻草六千斤,还要草扇骨、缚绳。这还仅仅是解决盖面的稻草部分,屋架等损耗还没有计算在内。
解放后,有些地区把草屋改建成了瓦房,但瓦房的材料不易解决。所以希望设计部门能够为农民群众设计出既经济又适用的住房来。
浙江绍兴
越峰公社
俞才宏


第2版()
专栏:

深山养马为革命
只要我们当牧工的把放马看成是干革命,对畜群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不怕困难,一心发展马群
我是一个牧工,一九六二年以来,一直和马群生活在深山草地。天长日久,马群成了我亲密的伙伴。几年来,我亲眼看到我给集体喂养繁殖的马群一年比一年壮大,心里真是高兴。我能为革命事业作出一分贡献,感到很光荣。
我放牧的母马群,共有一百二十匹,其中适龄母马四十三匹。四年中,共为大队发展耕马九十四匹,每年都超额完成了任务。今年四十三匹适龄母马,产驹四十一匹,成活了三十七匹,成活率为百分之九十点二。由于我放的马群发展较快,领导和社员都希望我说说放牧经验。其实,我还正在学,没什么好的经验。我体会:放马要有些技术,但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看有没有全心全意为革命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只要我们当牧工的把放马看成是干革命,对畜群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不怕困难,一心发展马群。因为有了这个认识,几年来,我日夜不离马群,马群转移到哪里,我的家就安在哪里。对马的生活习惯,我也摸清楚了。比如,四月到六月,是马配种的最好季节。为了作到全配全怀,我从每年二月起,便把马按性别、体质强弱,分群喂养。这样马的体质很快就增强了,到交配的时候,怀胎率高。保胎是发展马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减少和避免流产,我对母马的保胎格外操心,除了选最好的草场专门放牧外,还注意母马的饮水。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做到“两饮”(中午饮、泉水饮)和“两不饮”(冬季早晚不饮、雪水不饮)。有些怀胎弱马,不能下山饮水,我便到三公里外的地方,挑来泉水,让马按时饮水。今春,有匹二十岁的老母马,产驹后奶水少,马驹吃不饱。我就给马驹喂牛奶。以后,马驹大些了,我又用苜蓿加麸皮,每天加喂马驹。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马驹渐渐壮实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正因为做到细心照料,我放的适龄母马,怀胎率一直比较高,产驹多,成活的也多。马群中还有八匹母马连续四年怀胎,年年产驹,打破了母马只能“三年两产”的陈规。
我十二岁就替地主扛长工。今天,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成了国家的主人,过着越来越幸福的生活。为了多懂得一些革命的道理,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出一些贡献,从去年开始,我们牧工开始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我读了《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两篇文章后,渐渐懂得了为革命放牧的道理,心里更加明亮了,干劲越发大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多读毛主席的书,为革命学会更多的本领。
新疆策勒县恰哈公社阿克其克大队牧工 买买提热衣木
(祝文农、祁贵代笔)


第2版()
专栏:

当革命的通讯员大有出息
它同其他工作一样,只要做出成绩,都是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贡献了力量
当我看到十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的社论后,受到很大的教育,使我更加认识到通讯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每做出一分成绩,都是给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贡献一份力量。
我出生在下中农的家庭,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个青年。但是我真正懂得为谁工作、为谁革命的道理,却是经过了一段思想改造的过程。一九五九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完全为了挣工资吃饭的目的而来的。当时的想法是,只要能在机关里工作,不管搞什么,总比扛锄头强。但是事有凑巧,我到畜产公司不久,领导上就分配我去种蔬菜,听了真象冷水浇头,凉了半截。当时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很不乐意。我想,从家乡这么远跑到青海来,到头来还是扛锄头,真没有出息。到了劳动岗位以后,我发现与我一起种菜的同志,有干部也有工人,他们中间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共青团员,为着革命的需要,都很辛勤地劳动着,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劳动。这样,我的情绪就慢慢的安定下来了,但个人主义思想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一九六二年底,公司把我调回来当通讯员。当时,我的个人主义思想又冒了尖。我感到通讯员工作除了送信以外,就是扫地、抹桌子,提水、倒痰盂,这种工作谁都能干,没有什么出息,不如当工人能学些专门技术,因此工作时总是提不起劲,“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久,报纸上发表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并且在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把《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这本书反复地读了好几遍,我深深地为雷锋同志的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所感动。“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尤其这几句话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后我就带着当通讯员有没有出息和如何当好通讯员的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这两篇文章。毛主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读到这里对我震动很大。我觉得我的思想距离“完全”、“彻底”的要求还很远。后来我把这两篇文章反复读、反复想,思想就开了窍。我想,白求恩是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却为了挣工资吃饭的动机而参加革命,这不是很错误的思想吗?张思德是一个光荣的人民战士,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在为革命烧木炭时牺牲了,而我自己对待工作却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出息,这怎么能算是为了革命在工作呢?再说,关于干通讯员工作有没有出息的问题,这要首先看你有没有真正树立起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的观点。革命观点树立起来了,就会认识到当通讯员,和当营业员、工人、农民、干部等一样,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了革命事业,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我以毛主席的教导检查批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思想后,明确了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干革命,因而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感情,工作中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通讯员的工作与机关的其它工作不一样,是不能按照上下班制度办事的。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的办公,并且使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洁的工作环境,我每天总是比大家起得早一些,睡得晚一些,把需要打扫的地方都搞得干干净净。对于送文件或其它外勤,只要工作需要,不管白天黑夜或刮风下雨,说走就走。另外,有空余时间,我总是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总之,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使我认识到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通讯员工作也不例外,为革命而工作就有出息,为个人而工作才没有出息。
青海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
王国现


第2版()
专栏:

售票员做的是革命工作
我们服务人员,把岗位工作干好了,提高了服务质量,就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我是一九五八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感到售票员总是乘客买票我卖票,学不到什么技术,觉得没有出息。后来,在党的教育下,特别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和雷锋同志的事迹以后,我才认识到服务性工作的意义,逐渐培养了革命的自觉性,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我体会到:我是一个售票员,工作能力虽然很小,文化水平虽然低,但是,只要能象白求恩同志那样,具备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地热忱。从此,我在工作中,总是尽力按照毛主席教导的那样做。比如,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只要看见乘客有困难,我就去帮助,扶老携幼,送旅客去旅馆,替乘客寻药治病,代乘客寄存行李,帮乘客写信交信……。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我就尽力去做。什么是有出息呢?现在我的看法是:把岗位上的工作干好了,做出了成绩,受到群众的爱戴,这就是有出息。在旧社会,我们服务人员连吃碗饭都困难,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出息!今天,时代已经变了,不能再用旧眼光、旧思想来对待新事物。今天,我们每一项工作都是和整个革命事业分不开的。我们服务人员,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乘客,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机关干部。我们的服务质量提高了,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多炼钢,多织布,多打粮食,这不也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吗!干这样的革命工作怎能说是没出息呢?
重庆市公共汽车公司牛角沱车站售票员 任素芳


第2版()
专栏:

做一个完全的、彻底的人民勤务员
革命就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斗争。要取得斗争胜利,就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确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读完《人民日报》《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的社论以后,感受很多,不由得使我想起自己对“革命”这两个字的理解过程。
我做的是为运动员服务的后勤工作,干的尽是领领发发的琐细事。一会儿这个衣服不合适要换,一会儿那个鞋坏了要领;天冷了发绒衣,天热了备单衣……把这种“家庭主妇”式的劳动当作干革命,确有一番磨炼过程。
记得在高中三年级,每当同学们谈论起个人理想的时候,你听吧,准是这个“家”那个“师”的,最低也得是个人民教师。没有一个说,我将来做服务员、清洁工、理发员……当然,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到体育场来干服务工作。
刚进体育场那会儿,心里就结起疙瘩,觉得干这种麻烦事真叫倒霉,“众口难调,一人难称百人意”。因此,见了服务对象就厌烦,甚至于听到运动员的喊声心里就发紧。带着这种情绪工作,免不了和运动员争吵,常常闹得不欢而散。
领导上发现后,及时给我指明:搞后勤的是代表党去关心群众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好地干革命,办的尽是好事。党团组织也用雷锋、孙乐义同志的事迹教育我,帮我找出了思想上的差距,那就是还不懂得服务行业也是干革命的道理。
在组织的关怀下,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我渐渐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觉得自己是受了党和人民的委托,在给现在或将来准备攀登世界高峰、为国家争取荣誉的人们服务,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对于这样光荣重大的工作,不应该也不准许自己耍态度、发牢骚,而必须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地一件一件办好。
思想疙瘩解开了,劲头就来了,不但舌战灭迹,做到随要随取、说换就换,自己还主动地找他们聊天,问问他们有啥需要,有空便争取“送货上门”。
更重要的是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了。他们比赛,我成了最热心的观众,看到他们心怀祖国、顽强奋战的表现,内心深受感动,自己觉得应该为他们服务好。每当他们打了一场胜仗归来,我就热情地向他们祝贺。他们就说:“也有你的一份啊!”听了这话,心里感到无限的幸福。当他们有礼貌地归还用品,对我表示谢意时,我心里越发有一种乐滋滋的感觉。我深深地觉察,运动员没有一点瞧不起自己的地方,我们之间象兄弟姐妹般的亲密无间。
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千真万确,我对“革命”这两字的逐步理解,就是几年来工作实践的结果。现在我真正懂得了革命就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斗争。为了使这种斗争不断获得胜利,我每天从早晨起,就做好充分准备,自觉地去解决预料中或临时出现的种种矛盾,从矛盾斗争中获得进步,享受幸福。
当然,这不是说我对“革命”的理解已经很深刻了,要想在工作上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还要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确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做一个完全的、彻底的人民勤务员。
北京市先农坛体育场器材室保管员 张素华


第2版()
专栏:

干一辈子革命 学一辈子毛主席著作
七十多万观众参观“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受到教育
新华社十八日讯 “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今天结束。在历时十一个月的展出期间,有七十多万首都和外地的观众前往参观。
参观者受到很大的教育。他们称赞这次展览“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生动课堂”、“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提供了形象化的活样板、活经验”。许多人表示,一定要象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那样,干一辈子革命,学一辈子毛主席著作,当彻底的革命派。
这个展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去年十一月十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展出。许多观众看了一遍又一遍,有的一连看了四五天。黑龙江、新疆、广西、内蒙古、河南等地还组织了参观团,专程赶来参观。
参观展览以后,许多观众把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海军航空兵某部王健,从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带着深厚阶级感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中,受到启发,回家以后,就把自己苦难的童年写成家史,经常拿出来阅读,不忘阶级仇恨,毛主席著作也学得更好了。铁道兵某部一连战士李贵德,学习了丰福生“五多一结合”(多读、多想、多比、多用、多记,学用结合)的经验后,检查自己过去学习只做到了多看、多记,恰恰忘掉了最重要的多想、多比、多用,学与用脱节,因而学习效果不大。以后,他就在“用”字上下功夫,联系思想实际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怕暴露缺点和错误,结果进步很快。
在首都举行“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同时,展览品的复制品,还在沈阳、上海、南京、武汉、济南、福州、广州、成都、拉萨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展出。


第2版()
专栏:

雷锋生前所在连队的连长、共产党员虞仁昌,从部队转业来到浙江东阳县盘山区供销社担任副主任后,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受到群众赞扬。
图为虞仁昌(右二)带领职工不辞劳苦,翻山越岭,送货下乡。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返回顶部